原因如下,一,黄子雷比徐少东长的好看长发披面时,下面是干净的胸肌,很美二,黄子雷比徐少东勇敢让林冲的戏每场都包满座,早已不单单是捧一个戏子,是对林冲公然的勇敢追求,而徐少东甚至在两人独处是,都羞于碰触,如履薄冰,伤人的懦弱三,黄子雷待林冲比徐少东更好徐少功是个世俗的人,黄子雷却脱俗,所以他不怕世俗中一个个狰狞嘴脸林冲跟徐少功跑掉的晚上,黄子雷眼晴里含满了跟他这个人物毫不相称的眼泪,而为了整垮情敌,他不惜动用舆论的压力,虽然不光彩,但他的确是在争夺,跟那个甚至不敢去争夺的人争夺姻缘流转,黄子雷还不及庆祝自己的胜利,就赶上林冲误杀师傅出逃,黄子雷想尽了办法找林冲,在他最落魄的时候找到他,徐少东则有些如释重负,用他的话讲就是“迷失了自我”,想抓住英儿,却并不得法,只好逃到美国,空渡一生,他把竹笛挂在床头,以证明自己的爱,却没发现,其实他还是最爱他自己这样说,我喜欢黄磊,却不喜欢徐少东,我喜欢林冲,却不喜欢尹昭德其实,所有人都错过了一个最好的女子,刘若英
黄子雷瞅着无人的戏台落泪那一刻,我心里一惊,他居然不是买笑,他是在爱!
英儿拥抱即将夜奔的林冲那一瞬,我又心里一惊,她居然也在爱!
所以,该片在情感表达上:超越《霸王别姬》,没有“一辈子就是一辈子,少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行”的嘶吼声讨。
只有林冲淡淡说:少东,你有烟吗?
只有少东慢慢说:一个是我的妻子,一个是我的爱人。
一来一往,便是圆满,也就交托了两人的一生一世,够了。
这静水深流的表达,更入人心,久久不去。
蝶衣爱小楼,影片用了好长的铺垫,打小的相依为命,成年后的爱恨纠葛,已是不得不爱。
林冲却只用了一句唱腔,正觉乏味,准备离去的少东暮然回首,便已沉醉。
另一个角度,蝶衣小楼是在同一个世界的彼此牵绊,而少东与林冲,隔着中西方文化熏陶,价值理念,世俗地位,还有安身立命的天地之别。
一个声线就可以冲破所有阻碍,你信吗,我是信的,我不懂尺八,但,第一次听,我便哭了整首《一生一世》。
接着是影片驾驭观众的方式:黄磊的哭,把角色少东的情绪带出来,把我的情绪也带出来,跟着眼泪鼻涕一大把。
所以,这部片子,不是率领观众,来,跟我冲!
而是带领观众,你看,他们就这样爱着呢。
关于叙述节奏:是娓娓道来,它用英儿和少东的信件往来,以及他们各自的念白,把握着张弛有度的分寸,把最重要的角色林冲的心理巧妙的折射出来,无声胜有声,它用隐藏的表达,回避或炽热的眼神,要说又未语的话语,略略透露出浪涛汹涌的情感。
在这一点上,也优于《霸王别姬》,《霸王别姬》里,导演的野心,小楼的霸气,蝶衣的深情,菊仙的命数,袁四爷的拿腔拿调,都在彰显。
就连只露几面的英达,还有吴大维,哪个不是在暴烈的张扬。
《夜奔》很平静,讲情感,如流水,讲战争,无枪声,但,这种留白,恰好是观众能接到,全都懂的点,很是高明。
这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含蓄,但这份含蓄,包藏着天地山河,上演着喷薄情感。
写到最后,已无言,借唱词来收尾吧,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
彤云低锁山河黯,疏林冷落尽凋残。
往事萦怀难排遣,荒村沽酒慰愁烦。
刘:是他,我发誓在这一刻前,我从来没有想过,他就是荣庆班挑梁唱‘夜奔’的武生,那一张安静的脸,那双总是回避开的眼睛,即使见过他的身手,我还是不能相信。
黄:那个大雪的夜晚,当我一个背转身,我和林冲既是生离也是死别。
这些年,我的梦,始终是在那条雪夜的道路上无止境的奔跑。
或者梦见自己赶赴医院,见他最后一面,握住他的手,对他说出我的爱。
黄:我感激我这一生,虽然它是那么遥远而漫长,我始终有你听我说话。
刘:我们的事也只能对彼此说。
黄:所以,你能明白我此刻的孤独,是吗?
黄:这个城市还在,我还在。
有人走过我身边,问我这三块墓碑。
我说,这里埋着一个是我妻子,一个是我爱人,我还是决定把你埋在我们的中间。
——from 夜奔看夜奔是因为那个精灵古怪的女子。
不相识,不聊天,只是一直默默地关注。
关注,豆瓣上我最喜欢的形式,不需要认可,不需要承认,一厢情愿的关注,很简单,很好。
豆瓣上满是这样的奇女子,只是要在一个帖子里相遇,也需要缘分。
喜欢看她的图片,看她的文字,那个坚强又敏感的女子,她说,她泪崩了,所以,我看了。
昆曲,那个婉约柔肠的古老戏曲,不管什么场合听来,都会有那么点暧昧的意味。
我以为,会有那么一个娇柔绝代的男子,唱着华丽多情的词,一个回眸,满是柔情,接着演绎一段波荡曲折的恋曲。
但是,却是一个俊朗的武生,唱的是悲怆的林冲夜奔,爱得是那么辛苦和决绝。
我喜欢那个隐忍的男子,舞台上唱的掷地有声,眼神有力坚定,舞台下貌似懦弱,却有着世人所没有的勇气,勇于恨,勇于爱。
我也爱那个单纯的女子,一个转身,失去了所有的爱,却仍然用一种善良试图成全一段旷世的爱恋。
这样的女子,值得所有人爱。
而那个柔弱的少东,终究是懦弱的,他会一切发生后,依然对英子说我喜欢你,他会逃离一切,带着悔恨,孤独的存在在这个世界上。
这样的男人,是懦弱,但是却真实。
看夜奔,会想起霸王别姬。
会想,为什么,戏台上的男子,为什么都生得那么娇媚,又爱得那么坚决。
演尽了人生百态,看惯了人情冷暖,也许他们对于情感有一种更加纯粹的信仰,所以,程蝶衣说,说好是一辈子就是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
所以林冲拍着胸口对他说“我这儿,记得你!
”。
这些戏子啊,总是能执拗地坚持自己的情感,而戏外的我们,也就那么轻而易举地就被触动心底的那根心弦。
但只是感动罢了,他们是真虞姬,我们都是假霸王啊!
其实,这个片子还是零散,拖沓。
但是,爱的就是大片大片的独白,安静又美丽的文字,还有大提琴低沉的声音,灰蒙蒙的镜头,留着短头的奶茶,骑着自行车,在一条满是梧桐树的呼啸而过,这些细节,零碎,细致,满是文艺腔,倒是具有最大的杀伤力。
看到一个叫《我和未婚妻爱上同一个男人》的视频,点进去。
里面大多数镜头是刘若英、黄磊和另一个咖位没那么大的尹昭德。
突然吸引到我的,是戴立忍。
我就去找了原电影来看。
《夜奔》。
看完后沉浸了几天,意难平。
我的意难平,不是针对尹昭德演的林冲和黄磊演的徐少东之间的感情——很多人对他俩的故事感到虐心、可惜。
也不是针对刘若英演的英儿的人生——英儿也爱上了林冲,同样爱而不得。
我是为戴立忍演的黄子雷,以及他跟林冲的关系、结局而难平。
我更关注这两人。
简单交代下人物关系和故事。
英儿(女)和徐少东(男)有婚约,本来要成婚,后来英儿和徐少东都爱上了林冲(男),林冲也爱徐少东。
黄子雷(男)是戏班的金主,他也爱林冲。
黄子雷跟徐少东争风吃醋。
徐少东和林冲私奔,结果徐少东临时退缩,因为性格、家庭、环境,拒绝了林冲要吻上来的嘴。
林冲意外杀死师父,逃亡,后被黄子雷找到。
林冲一直陪伴黄子雷,在黄子雷落魄后还照顾他,直到黄子雷病故。
之后,林冲带着英儿给他的写有徐少东地址的纸条,偷渡去美国寻找少东,直到病死在医院,他和徐少东也没能见面。
里面的爱字可能不是特别精准,先这样用吧,一言蔽之,方便表达。
本来就没法只用一个简单的字,就精确量化和概括掉所有时间、空间下的心理和状态。
黄磊把徐少东这个角色还原得很真实,表现也到位。
徐少东的性格我不说了,很多人都怪他懦弱,义正言辞愤愤不平。
作为旁观者,指点评判总是毫不费力的事情,因为他们不需要去想,如果换做自己,在当时的环境里,能否做到他们说的那份勇敢。
他们不会那样想。
评判别人总是容易的。
我理解他,不讨厌他,相反,我还得谢谢他,谢谢他间接成全了林冲和黄子雷能在一起。
我歌颂爱人的勇气,那是值得赞扬的宝贵品格,我对普通人的懦弱,也不会义愤填膺,指着鼻子去苛责,因为我不确定,换做是我会不会做得更好,会不会也是一个逃兵。
徐少东的怯弱是真的,爱是真的,像很多个普通的我们,选择了走一条不需要义无反顾,不需要破釜沉舟,不需要很多勇气的路。
感情的世界里,我们赞美勇气与无私,因为我们想从别人身上得到那些。
我们唾弃自私与怯懦,往往是高估了自己。
黄磊和戴立忍怎么选?
我选戴立忍。
徐少东和黄子雷怎么选?
我肯定选黄子雷。
得亏是戴立忍出演黄子雷一角,那么有钱,豁得出去,竟然长相还行,不仅还行,比黄磊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换个不那么倾城的金主,黄子雷和林冲这一对估计也不好磕。
偏偏他是戴立忍啊。
可惜人不能选择对谁动心不动心,只能选择跟谁在一起。
从这个角度说,黄子雷是四个人里,唯一的“赢家”。
他为林冲做的最多,得到的爱却最少。
徐少东几乎没做什么,却得到了林冲全部的爱。
你说爱有什么公平可言呢。
黄子雷不被爱,但得到了他爱的林冲,林冲把身体给了他。
虽然林冲跟别人私奔,但没成功,黄子雷把逃亡的林冲找回来,也算失而复得。
最后黄子雷落魄,他爱的林冲再苦再难也对他不离不弃,在码头干苦力养他,照顾他,给他送终。
黄子雷英年早逝,林冲也算陪了一世。
林冲对黄子雷有没有爱,一般认为是没有的。
一开始是被生存环境所胁迫,不得不迎合黄子雷,陪吃陪睡。
后来在林冲最落魄的时候,黄子雷千方百计找到他,林冲留下来,黄子雷家道中落,半残不活,林冲悉心照料,赚钱养他,最后为他梳洗送终,这些被普遍认为是为了报恩,用仁义回报黄子雷的恩情。
人总是贪心的,得到了身体,就想得到那颗心,有了感情,还要追问那是不是爱情。
我就是奢望他们是相爱的啊,哪怕林冲内心只有一丝一点。
我希望看到林冲能把黄子雷的手按在自己胸口,回一句:我这里,有你。
林冲是知道黄子雷爱他的吧。
林冲不识字,他的价值观生活观来自环境与戏文的熏陶,是忠孝节义;是即使成名当了台柱养活戏班,师父还是师父,不能对师父跋扈;是你爱我,有恩于我,我便对你好,直到还完恩情,两不相欠。
当时新旧社会交替,英儿的爱情观走在最前面,她不理解林冲为什么会做苦力养着半残不活的黄子雷,不懂为什么林冲会和黄子雷在一起。
她认为一定要相爱才能在一起。
看似前卫先进,其实是另一种脱离生活的极端,或者是理想化生活,哪怕在当下,这种观念也是如此。
这种观念没有对错,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观念做出选择。
所以英儿去送笛子,面对徐少东的求婚,英儿拒绝了,理由是有些事情是不能勉强的,少东你喜欢我,可是你爱林冲,你不可能爱我,我宁愿做笔友,宁愿守着你每一寸心,也不要你把心埋起来。
英儿其实没有完全坦白,她隐藏了第二个理由:她也爱林冲,不可能爱徐少东。
她也不想把心埋起来,做理所当然的妻子。
林冲,英儿,徐少东,一生都只能爱一个人吗?
为此可以不娶不嫁。
这样的专情是多少人的向往,我更希望他们不是被困在了过往。
过得好,比专情更重要。
能再爱上别人,也是好的。
即便不能,也不要被孤独、悔恨和愁苦所束缚。
我的遗憾是想看更多黄子雷与林冲的戏份,想看黄子雷得知林冲大病一场,做了什么,在林冲出逃后,如何发动各路人马寻找林冲,怎么找到的,找到后如何待他,两人如何在乱世相濡以沫,林冲有没有动摇,心理有没有波澜,想知道林冲有没有爱过黄子雷。
导演一点不拿出来看。
导演用很大的篇幅描摹徐少东的犹豫与纠结,描摹徐少东与林冲的拉扯,却没有给黄子雷多少表现的机会。
黄子雷林冲后来在一起,匆匆带过,不够,完全不够。
我要看更多。
这一对的故事更有生活。
还有最重要的,黄子雷临终前突然发力抓着林冲的衣襟,用尽力气说了一句话。
我很想知道说的什么。
听不清,听了几十遍。
找朋友听也听不出。
我看网上有人说是“你要答应我”以及“我爱你”。
不是,连在一起逻辑不对。
我找了好多版本的片源,带字幕的,到了这一段愣是没有字幕。
有人能答疑解惑吗?
或者有谁有机会帮忙问问戴立忍尹昭德。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都快排进人生遗憾清单列表了。
黄子雷值得再拍一个小时以他为主角的戏。
很多人说黄子雷对林冲那不叫爱,只是对玩物的占有欲和控制欲。
他只会砸钱,只会控制,以势压人强人所难。
爱应该是尊重,爱需要两厢情愿,对方有拒绝的权利,有选择他人的权利,对方不爱就应该放手。
这样的价值观很好。
但是世上没有完美爱人,爱人会犯错。
爱是情感,是土壤,能生出尊重、信任、包容、关怀、牺牲,也能长出猜忌、嫉妒、占有、控制、毁灭。
爱衍生出的不是只有光明。
爱的方式如何,做得不对的地方,有资格拒绝或是原谅的人,是林冲。
看客说得如何头头是道,对他们没有意义,谁劝都没用,改变不了结局。
当然,也可以说,在那个时代,身处林冲的处境,他没有拒绝的能力,身不由己是这样说的。
林冲的人生真的很苦。
从小到大就不说了,成角儿成名了也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就背上人命开始逃亡,爱情事业双双覆灭。
他爱的人没跟他在一起。
爱他的人最后也潦倒如此成为拖累。
你说养尊处优的富家公子徐少东能设身处地理解林冲的生存压力吗?
我觉得不一定,要不然他也不会在抢人的场合,公然理直气壮说出那句“林冲,你要是不愿意去(陪黄子雷),你就说不去”“林冲有不跟你走的自由”。
这都不是打抱不平了,真要打抱不平应该是直接怼黄子雷,冲在前面代替林冲拒绝,而不是怂恿林冲拒绝,还说什么“我也请林冲宵夜”这种话,反而让林冲陷入左右为难。
徐少东真的认为林冲能说“不愿意去”这四个字吗?
林冲有不跟黄子雷走的自由吗?
哪怕徐少东换成“林冲,你身子不舒服,我先送你回去”这句话,都更能让林冲下台,而不是把林冲架在权势的对立面,当场火烤。
“没有权利花钱买别人的自由”这句话道理是对的,但在当时社会就是纯纯的不食人间烟火(哪怕在一九三几年,当时的欧美也没有普遍形成这样的社会共识)。
徐少东听懂了林冲的抑郁和悲愤,仅此而已,他听不懂或是不想去懂那抑郁悲愤的源头,因为他无能为力,没法把林冲从火里拯救出来,他灭不熄那火。
徐少东自己尚且没能自食其力,自己身上还有一把火,如何为他人提供庇护。
不过,徐少东那句看起来很挑事儿的话,与片中他软软怯懦的性格是一脉相承的,不算割裂。
徐少东意识不到自己的软,是那种遇到事会暗搓搓戳身边人的腰,说“你去你去”的软。
黄子雷喜欢林冲,真金白银场场包场,不怕外人说道,他喜欢林冲,就要抢到手,谁也不让。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对黄子雷来说,要扭下来尝过才知道甜不甜,强扭下来不尝,心里也甜。
何况林冲这瓜,怎么能不甜。
那么多人嘴馋他。
黄子雷有多爱?
林冲粉墨登场时,他爱;林冲冷脸相对时,他爱;林冲心有所属时,他爱;林冲弃他而去时,他爱;林冲远逃落魄时,他爱。
不管林冲是红角是流民,黄子雷都要。
黄子雷不是不知道林冲对他没意思,知道林冲厌恶自己以势压人,但他只有钞能力,林冲不朝他走,反而越走越远,他只能靠硬抢。
他被本能的欲望所支配,臣服于爱和占有,以他能做的(不好的)方式对待林冲,占有林冲,也给予庇护,让林冲能活着,以为他做得够多就能讨来林冲的心。
身体可以强取豪夺,心很难设法捕获。
如果我来编,我不会把黄子雷的外在行为写得这么霸道强硬,会往回收一点。
我会把戏班的生计跟黄子雷做更多关联,戏班走投无路,那么多人要生活,黄子雷是唯一的出路,是他一手捧起了林冲这个台柱,做榜一大哥,刷礼物,包场送花,利用人脉,找各种大佬捧场背书,砸钱登报,打开市场。
黄子雷起码在前期没必要特别强取豪夺,他的钱就是他的能力,钱势就能给他提供很大一部分游刃有余、运筹帷幄的掌控底气。
比如在后台,黄子雷和徐少东抢人那一场,徐少东说“我看林老板是累了”,言下之意是林冲不跟你去吃宵夜了。
黄子雷回说,“您这么懂他,教教我怎么看呢?
”我会把这一句换一下,换成和颜悦色地说“那林老板早点休息”,表示我也关心林老板,不是只有你为林老板着想。
说完这句也不要走,步子一动不动,就站在旁边等林冲做出选择。
黄子雷用不着太担心林冲远离自己,整个戏班生存的压力,周遭的环境,自然会把林冲一步步无奈地推向对金钱和势力低头。
徐少东想抢人,那也出钱砸嘛,公平。
精神上黄子雷也许给不了林冲强烈的需求和养分,生活上他可以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撑。
他做不了林冲那道精神的光,他能做生活里那道实实在在晒在林冲身上,能祛寒除湿,让皮肤暖热的光。
我能理解现在电影里黄子雷与徐少东两人,在爱人方面,强烈的性格对比和行为冲突需要,但我私心还是希望黄子雷能不那么招人反感,被林冲排斥。
他可以不做恶人。
他对林冲不可谓不温柔。
他整夜整夜的目光都在林冲身上,没移开过,他抱着林冲的时候,也充满温柔,他觉得自己失去林冲的时候,还有柔情的眼泪,没有想到是吧。
虽然只是一滴泪,也比徐少东在异国他乡的嚎啕大哭来得更动人。
全片我觉得最美的镜头之一,就是黄子雷在期待中望着空空的舞台,流下一滴泪的画面。
本应登台演出的林冲私奔了,放了所有人鸽子,他知道他失去了林冲。
还有,黄子雷抱起喝醉的林冲,让他靠在自己肩头,由他吐在后背,温柔的爱抚,情欲的渴望,抱紧的那一刻,黄子雷内心的欲望喷涌而出。
那么,我许愿能翻拍这个本子吧。
但这一次,让黄子雷和林冲做主角。
这是王蕙玲对这个剧本的诠释,我更喜欢她的初衷。
愛被驗證為當一方遇見另一方,生命出現了無可抵擋乃至是摧毀性的變化。
它不該是一種可以類比推衍的慣例,它必需以生命的形式獨一無二的奉獻給某一個特定的人。
它是一個單獨的完成。
在族群標誌類化的年代,要冒著愛一個人就成為一種人的危險,和不愛一個人就背叛一種人的風險,人對感情的定義成了一只一只的抽屜,以前迷惑是一種痛苦,現在旗幟鮮明則又有另一種不允許迷惑的痛苦。
愛是自身攜帶的指紋,具有各自獨特的象徵,無法複製,無法兩相吻合。
所以,愛也是各自一生的獨白…… 當那個摧毀性的強烈度發生,超越年齡身分地域性別一切一切,你便是愛了!
即使愛如此迷離……。
[署 叶歧] “当我提起你,他浑浊的眼睛里有了光。
” “我感激我这一生。
虽然它那么遥远又漫长,我始终有你听我说话。
所以,你明白我此刻的孤独。
” “有人走过我身边,问我这三块墓碑。
我说,这里埋的,一个是我妻子,一个是我爱人。
” - 借着机会,表达一下我眼中的《夜奔》。
不专业,不客观,不严谨,海涵,勿喷。
早在最开始,曹卓把它推荐给我的时候,我望着屏幕里深情的黄磊、刘若英,青春美好的黄磊、刘若英,还有娓娓道来的生动台词,就意识到我肯定会喜欢这部电影。
这是一部靠台词和细节取胜的电影。
它的台词和细节的极致优秀甚至使主演精湛的演技都显得失色了。
- 故事开始于少东和英儿的书信,这一极妙的开头一瞬间打动了我的心。
“——很久没有给你写信了,你好么?
——知道金秋是你的归期,心里有莫名的高兴。
——我该送什么当作见面礼?
——真是不可思议,我们那么熟悉,怎么可能还没有相遇。
” 一句抒情而含蓄的“我们那么熟悉,怎么可能还没有相遇”,不需要画面,不需要演员,仅用短短的一句台词就把主角二人深刻的关系勾勒清晰,这就是台词的魅力。
从中可以看出,少东和英儿比起未婚男女,更像不带爱情杂质的知己,这份感情甚至能比爱情更为长久(影片后半部分证实了),因为他们无需相遇,就早已相识。
他们的初遇,如同老友的久别重逢。
- 少东回国后,英儿是痴迷《林冲夜奔》的戏迷,于是她带少东去看林冲的戏。
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大提琴手少东,对东方戏剧之美感到无措,一度想逃离。
然而就在他即将要逃走的一瞬,他听到舞台上的林冲唱出的婉转唱词。
这一画面,定格在黄磊年轻的面庞,定格在他失神迷恋的双眼——然后时间慢慢流转,黄磊醇厚的男低音缓缓说出一段台词。
我们来感受一下此处黄磊的台词。
“我不是看,我是听。
我对声音极其敏感,一开始我被他唱腔惊骇。
我问:它声音从哪里来?
它离得那么远,声音却可以像一根锥子直锥进我的心里。
我不知道他在唱什么,可是我竟然听到他胸口一种郁悒和悲愤, 那是千军万马化作一滴男儿泪,那是暗夜孤身被弃置在荒野里的悲凉。
我能懂。
空荡荡的台上,连一块简陋的布景都没有,但那是一个世界,随着他的肢体,他的眼神,我像被催眠一样,接受一切他给我的想象,山路,庙门,月冷星稀的寒夜,他存心要逃。
” 你品,你细细品。
“军万马化作一滴男儿泪”“暗夜孤身被弃置在荒野里的悲凉”“月冷星稀的寒夜”……我始终觉得这一段台词美得已经不像台词了,像小说。
我们甚至可以说,在那个未必是春风沉醉的戏楼的夜晚,大提琴手少东已经对武生林冲一见钟情了,他们一个代表西方音乐一个代表东方戏剧。
西方艺术之美与东方戏剧之美此刻触碰、产生通感,回荡成少东心中久久不息的琴弦。
- 少东因为林冲对戏剧也产生了兴趣,于是英儿带着他向林冲学习。
影片的细节部分十分出彩,最开始林冲的犹豫胆怯,体现了奴隶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忌惮、卑微。
而少东和英儿的一言一行,又透露出近代中国有识青年的包容、开放。
三人去长城时,林冲的一番话,体现出他的无奈与迷茫:“演谁我就是谁,现在是林冲,以后是谁,不知道。
” 细节上,不苟言笑的林冲全片第一次笑,是对着少东笑,第二次笑,也是对着少东笑; 细节上,胆怯懦弱的林冲第一次大胆妄为地逃了与黄少爷的约,是赴了少东和英儿的约; 细节上,少东站在幕前,隔着浅浅的蓝色幕布,隐约露出林冲的侧颜,不知是谁先伸出了手,两人隔着幕布,暧昧地牵住了对方的手。
- 电影名字叫《夜奔》,电影的主角少东逃了两次,林冲逃了三次。
细讲林冲的三次夜奔。
第一次,三人夜逃,逃到郊外,在篝火边吃烤鱼,好不欢乐。
这一次的逃,其实是对烦闷压抑生活一次短暂的逃离,使人收获了快乐与惬意,也让林冲深入明白了自我与心意。
于是在回去的路上,他指了指自己的左胸口,对少东说:我这儿记着你。
第二次逃,是全片的高潮。
觉醒的林冲意欲摆脱自己被师傅操控的命运,他和少东在黄少眼下逃走了。
他不再妥协、委身自己与黄少来成全戏班,而是和少东逃了,他想追寻自我,想追寻自己的感情。
大雪纷飞的夜晚,暧昧胶着的汽车内,他凝望着少东,想要吻他。
少东躲开了,林冲绝望了,他逃了。
若干年后少东给英儿的信中写道,“那个大雪的夜晚,当我一个背转身,我和林冲,既是生离也是死别了。
这些年,我的梦始终是在那条雪夜的道路上无止境的奔跑,或者梦见自己赶赴医院,见他最后一面,握住他的手,对他说出我的爱。
” 第三次逃,却再次注定了林冲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
起因是林冲冲进了师傅的屋子,撞见了猥琐的师傅与蜷缩着的师弟。
一句愤怒到歇斯底里的台词,勾勒出林冲痛苦悲惨的命运:“你还要再作践几个?
”弦外之音即,林冲的童年,没有躲过师傅的毒手。
他用衣裳遮住师弟,不慎将师傅打死,于是他只能逃。
- 林冲的每一次夜奔都是为了摆脱既定的悲惨命运,可他是否真的成功了呢?
他没有。
但是他的夜奔,他在夜里坦率的表白,他在车内勇敢的靠近,都是他对命运的反抗。
林冲确实是全片最美好最纯粹的一个人。
即使故事落幕,他与少东诀别后,仍偷渡海外,想要再见少东一面。
可这个美好纯粹的人,没有得到美好的结局,他病死了。
无比残酷,无比悲惨。
少东的每一次逃都是挣扎后的自我妥协。
面对林冲纯粹炽热的爱意,少东却要考虑到他的未婚妻英儿还有他的双亲,他的家族,他的前程……他考虑了俗世中太多的负担,以至于他根本不敢直视内心去回应林冲的爱意,这是他的妥协。
当他与林冲被曝光,各方的指责与批判席卷而来,他一来不敢去找林冲,二来有愧于英儿,三来无颜面对双亲,他又逃了,他逃回美国,当一个落魄却能保全自己的大提琴手。
这样的自我妥协真的有意义吗?
从后半部分来看,毫无意义。
否认自我,否认感情,甘于妥协的他一直处于孤独、痛苦的阴霾中。
他多次后悔,他多次希望回到大雪纷飞的夜晚,可都已经无济于事。
关键时刻妥协懦弱的他,人生只能永远在“雪夜”“医院”的循环里自我挣扎、自我怨恨,永无宁日。
少东是全片最真实最现实的一个人。
所以他的结局也十分现实。
不得不提出彩的女性角色英儿,我个人很喜欢这个角色。
她从不逃避自己对林冲的爱慕,也不逃避少东与林冲的爱,甚至不逃避自己的命运,敢于接受、从容接受。
当少东懦弱妥协,想与她结婚甘于世俗时,她清晰明了地拒绝了:“我宁愿我们可以写一辈子的信,宁可守着你每一寸的心;也不要你把心埋起来,做我理所当然的丈夫。
” 我靠!
这个女人也太聪慧、通透了吧!!
少东逃了,她却留在中国,目睹侵华战争,千疮百孔的中国。
我相信她在她青春时期,一定也曾投身于抗/日事业,因为她是一个如此明达聪敏而不卑不亢的女子啊。
她的智慧与不屈,体现在她给少东写的信里:“在这昏黑的世界里,可不可以求一点希望,一点光亮。
” 战事结束,英儿甚至远赴美国,与少东同居,成了世俗名义上的“妻子”。
理由也很简单。
少东爱林冲,英儿爱林冲。
但少东和英儿,才是最能互相理解的人,他们在一起,起码可以消减一个人独处的落寞与绝望。
如少东用颓丧又清丽的笔触写道, “只有你。
你像是我与这个世界的脐带。
读信和写信使我相信,我还在这个随时等待末日到来的城市里活着……活着,究竟是不是一种悲哀?
我答应你要找到答案,否则我愿意把我的触角折断,栖身在这里,一辈子。
” - 躲不开那个让人难以忘记的配角,黄少。
本来我以为他只是个林冲的死忠粉,但看到他脱林冲衣服的时候我就知道大事不妙了……原来黄少对林冲的痴迷已经到了分不清爱的地步,不惜摧毁他,抢占他。
标准的一出“得不到你的心也要得到你身体”的霸总戏码。
我认为这个配角的出彩主要是为了衬托林冲的人物形象。
前中期黄少对林冲的骚扰、对少东的蔑视,与后期林冲对黄少的悉心照顾以及为他送终的剧情形成了一种对比,凸显出林冲的高尚、忠义。
- 总结。
如果我们在人生的紧要处、在感情的岔路口,都选择了逃。
那我们都不过是现实版的徐少东罢了。
余生不再有光亮,余生不再有过往的辉煌,更不再有一个眉眼成画的少年。
- 和他相遇的那个夜晚 太美好了 以至于 他的后半生 都不过是在反复重播那一段美好 然后 反复循环于生离的雪夜与死别的医院 无法逃走的人生 无处遁形的梦魇 罢了 - 全文共计3278字,表达了我对《夜奔》深沉的热爱。
到头来我最爱的还是它的台词。
我属于那种一看到好的台词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手的人。
说到底我就是个台词控。
《夜奔》明明白白体现出台词的重要性,并且它的画面、演员、故事都十分优秀,与之相较的则是如今国产影视的粗制滥造、浮夸情节。
由是观之,只能说当今国产影视只注重高度磨皮的“盛世美颜”忽视掉演技、台词、故事、画面等等的行为,实在是愚蠢的本末倒置。
影视不是照片,不是你哥哥(姐姐)顶着一张美颜就t/m是好剧的好吗?
你要喜欢你哥哥(姐姐)你直接买写真集不就完事??
演员没有演技=歌手不会唱歌。
不要逼我说实话,你哥哥(姐姐)也就只剩下颜可以吹了。
啊,不小心没控制住自己,对不住咯。
没对号入座,没指桑骂槐,怼的是一批人呢。
爷乐意。
爷只想说: 帅哥美女千千万万,艺术的灵魂独一无二。
一直都觉得,如果看过一部电影,能让我有很多想说却又说不出的话,就证明它于我而言是好的。
很早以前就关注这部电影,因为它有奶茶。
我喜欢奶茶一字一句说话的声音,淡淡的,让人心暖。
所以《夜奔》里大段大段的文艺对话,很对我的胃口。
曾经也有过很长时间和知心的人通信的经历,所以我知道能够那样对着遥远的一个人诉说自己所有的琐碎是多么珍贵。
英儿和少东多年来通信的这个情节,很打动我。
在苏州听过昆曲,感觉老年人更适合听它,或者是有一颗老去的心的人。
年轻人听它我总感到做作,似乎我们未必能懂得这样余韵绕梁的真谛。
所以林冲在台上开口的那一嗓唱腔能打动英儿和少东,却没有打动我。
真正让我欣赏的,是他下了妆以后干净的侧脸,和在想到少东时明亮清冽的眼神。
三个人互相爱慕,也互相依赖。
虽然一般情况下,感情问题中三角关系总是不稳定的,但他们三个人却始终如一地坚韧着。
看到最后英儿和少东躺在床上,英儿说,她一直爱着林冲,然后少东从后面搂紧她并露出了然的神情,我感动了。
只有爱得无私,才能接受别人也爱自己的爱人。
我自认这点是我最缺乏的。
最后。
我想说,有点诧异最触动我的镜头是,英儿低头用叉子摆弄盘子里的苹果时,少东突然握紧她端盘子的手。
那一刻我鼻子酸酸的。
因为他说。
直到她来,他的黑夜才结束。
写得有点乱。
只是想记录点零散的感触。
1.20世纪末的中国戏曲电影总是与男txl的情欲、死亡、压迫交织在一起,像是那个时期京城文艺界的昏暗文化。
戏曲舞台所表现的“林冲夜奔”、古典小说里文字描绘的“林冲夜奔”与少东想象的“林冲夜奔”三者跨时空交互在一起,暗合了现实生活中这对苦命鸳鸯的“夜奔”。
我想,戏曲舞台激发的历史想象是被“催眠”的过程,看电影也是被“催眠”的过程。
2.京城有些景观像《悲情城市》里的山城,可能是少东的“美国”身份、英儿的台湾口音使得京城故事不那么“京城”,我才有这种错觉。
跨国身份与在纽约的结尾给这个京城txl悲情故事增添了一种悲壮感、宿命感与阶层残酷性。
孤儿林冲在戏班受压迫,逃离后在社会上受压迫,阶层限制他永远无法过上“幸福”的生活。
下定决心追爱,可是“他都不识字,怎么会懂你的英文住址”。
阶级性的身份压迫使得林冲逃离了遭受肉体压迫的戏班子,却也逃离不了遭受精神压迫的黄子雷,受虐者终被迫主动进入“受虐”心理,于是将饥渴的孤独转化为继续进行自我压迫的怪圈。
少东的优越出身使得他在原生环境中受到挤兑也可以逃离到另一个更优越的环境中野蛮生长。
异国空间缓解其在原生文化上受的压抑。
3.在音乐上,巴赫的大提琴西洋乐曲与传统昆曲以一种侵入式的姿态配合着主人公之间的感情博弈。
4.男txl之间的情欲表现在典型的澡堂空间,多角情欲关系呈现出一种阶层权力的张力。
女性在其中扮演着中介身份进行沟通。
5.最后纽约的霓虹灯景观与三块墓碑使得这个悲壮的故事略显虚幻。
6.喜欢旁白书信的文学性表达。
“当你眼睛触到林冲的那个刹那,你究竟看到了什么?
”
老去的他坐在三块墓碑中间。
旁白在说:有人经过,问我这是谁的墓。
我会告诉他,这里一个是我的妻子,一个是我的爱人。
一个是追寻着自己的,一个是自己追寻但是只能逃避的。
这是关于夜奔的故事。
这是关于他她他的故事。
--题记我常常做这样的一个梦。
象郝斯嘉的那个梦,一片迷雾,无止境,不停的奔跑。。。
我不知道那是要逃避什么,还是要寻找什么?
然后,今天,我看了《夜奔》。
买《夜奔》的时候,只因为它的主演是刘若英,黄磊。
他们都是会淡淡笑着的人,眼神里写着认真,象孩子一样。
这是我喜欢他们的理由,这是我喜欢一个人的理由。
象个孩子一样。
然后,让我想到了老狼的一首歌让我们像个孩子一样,在大街上琴弦上寂寞成长。
故事的一开始,有着散文诗般的对白。
少女英儿骑着自行车风一样的在人流中穿行。
春一般的意象。
她他她是英儿,他是少东。
她,他是未婚夫妻。
她和他一直通信,在信里无话不谈。
一个喜欢西方古典音乐,一个喜欢昆曲,但并不妨碍他们在信里谈心。
她带着少女的欢喜和羞涩迎接他回来,他是一个翩翩少年,肩上背着大提琴。
一切都是那么完美,她猜到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尾。
他他他是少东,英儿的未婚夫。
他是林冲,一个戏子。
他在她家的戏楼里遇到了他。
那悲从中来的唱腔直击他的耳膜,那句“望家乡,去路遥”震撼了他的心。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暮与朝”,所有的故事追根溯源,都起自于一次偶然。
他从此喜欢上了昆曲。
有的时候是因为喜欢一样东西才喜欢那个人,还是喜欢那个人才喜欢上有关他的事呢?
但是他却不可避免的和他相识,三个人开车漫无目的走,唱着那段“望家乡,去路遥”。
那时的他们三个心里都满是快乐,也因此注定三个人纠缠的一生。
在快乐的时候有谁会想到分离的时刻?
他爱上了他,但他却不敢接受。
他以为他会回来,却是不知,一个转身,便已经是生离,也是死别。
我们没有第二次机会。
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夜,他是否看到自己的后半生?
他她他是林冲,她是英儿。
她是他所信任的人。
她爱上了他。
她在他要夜奔的刹那紧紧的抱着他。
可是她知道,他不属于她的世界。
他只是她一直迷恋的虚构的世界的一个情结。
而这个结太沉重,单纯她没有解开的能力。
他他也解不开,所以他只有逃,也只能逃。
逃在那个残月的夜里,逃在那悲伤的夜路上。。。
他她他人生总像一个圆吗?
轰轰烈烈之后又回到起点。
他回到了美国,她留在家里给他写信,他在街头流浪。
多年之后。
他历经千辛万苦到达美国去寻找他,却始终未能见到他。
异国的他也依然不能释怀,在古董店里找到他的那张唱片。
那句“望家乡,去路遥”一响起时,他痛哭流涕。
他再见着他的时候,只是一罐轻飘飘的骨灰。
后来,他和她重聚。
原来,他们爱着的是同一个人。
于是两人都如释重负。
于是两人结婚。
他们总算过了一辈子,虽然他们思念的是另外一个人,但宽容和理解总会给人以温暖的。
人生无常。
这样的生命,也许充满了忧伤与遗憾。
然而,也是这样的忧伤与遗憾,完满了生命。
忽然有种细腻的感情,悄悄的,蚕食心灵。
似乎整颗心被这感情占据着,即使挣扎到筋疲力尽,也无法摆脱。
这一种感情,是感动,是孤独,或者忧伤。
那是一种让人忍不住想流泪的感情。
所需要的也许只是个可以让我们此生安定的避风港。
在那里我们可以停泊,可以走出那一生的迷雾。
在那里,我们不需要夜奔。
靠在一起,变是微温。
很多年以后,才渐渐明白那一个背转身的含义,不是年少轻狂,不是骄傲自负,也不是任意妄为,而是生离是死别...曾经老也看不懂《夜奔》,无法明白明明相爱、朝思暮想的两个人就那么轻易地因为世俗因为罪恶感而产生了那一个背转身,其实并不是。
直到有一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才渐渐明白了《夜奔》的寓意。
正是爱得深,爱得切,所以才不轻言爱情、所以才不一时冲动、所以才不花丛中追寻,那所谓的“挚爱”导致的背转身,却依旧那么残酷,因为是生离是死别。
几乎和其他所有的爱情故事一样,故事总是发生在一个不经意的下午,懒洋洋的阳光撒在一个懒洋洋的人身上,他微微地笑着还不一定是专门对你的,但是你依旧不可救药地产生好感并陷入温柔陷阱。
令人意外的是,他频频地约你,和你吃饭和你看电影和你长聊和你开些不痛不痒在你看来却是暧昧的玩笑,这样就更加让本是想包裹下自己的你开始胡思乱想开始左顾右盼... 直到有一天,他又约你去玩游乐场,那个飞扬笑声和青春的下午,那个闭着眼看夕阳觉得美得跟你们一样的下午,那个手握着手玩“冲向月球”不知是心动还是害怕而手心出汗的下午,那个他对着你傻笑得一塌糊涂并且灿烂如花的下午... 你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心潮澎湃,将他认定为这么多年来你苦苦寻觅、魂牵梦绕的爱人...当你满心欢喜地想给他回应,想要点破些什么,却看到了你和他眼中同时的犹豫,处处陷阱处处豺狼的职场环境,清苦传统孜孜期盼的单亲家庭,不可预知害怕面对的人生与未来...似乎都是那个背转身的锲子,但又好像都不是。
从此陌若路人,礼貌性得点头微笑,礼节性地寒暄说话,难怪有人说世界上最痛苦的事的几个境界:从站在他面前他却不知道你爱他,到两个人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敢情那样的一个背转身,却远比五分钟热度就亲吻,十分钟就上床,三十分钟就拍拍屁股各走各的,更让人留恋遗憾和回味;远比有人死心塌地死缠烂打追着你,你却无动于衷波澜不惊,来得更刻骨铭心惊天动地;远比你对镜自赏暗自神伤,想象着那幻想中的人儿轻抚身旁笑而不语,来得更切实际更切梦境...无论如何,你和他都不可能,虽然天天照面,虽然相互都心存旖旎,虽然都曾想你念你千百遍,那一个背转身啊,是生离亦是死别...【来自: www.feizan.com, 飞赞同志互动社区,飞赞作者GemL】
林冲没有北方的味道,无法信任这是八十万禁军教头。他下了台,也很台湾言情。这不合理。戴立忍他不适合做演员,每一部由他的作品都很恶心。他无法建立合理人物。
典型的上世纪末电影,充满新旧交替那一代文艺男特有的肉麻。男主的孱弱被无限宽容,感受被极致放大,用现在的话说,叫自嬤。
剧情支离破碎,最关键的情愫互动没有拍出来。什么都想来一点,结果最关键的两男一女间的互动太过轻飘。最后的内容只能靠ppt来实现,这个编剧也太好当了。黄磊这个扮相确实英俊。戴立忍的演技真的是鹤立鸡群。
林冲说:只要当你和他听到“望家乡,去路遥”时还能想起我。时隔多年,当少东走在纽约街头偶然听到《林冲夜奔》后,泪流满面。这也不负了林冲千里寻他。
畸形而忠贞,美好与反胃。仿佛GAY这个词。
不尽人意的一部电影,两位男主角的演绎尤其生硬。尹昭德都林冲无论台词还是身段都令人难以信任这是个能演好《夜奔》的角儿;黄磊塑造的少东则跟一个自八岁海外求学的大提琴家毫无联系,比女主角还流利的语速和严重的吞音与“中文不够熟练”的形象相悖,反而显出一种”地道儿”,举手投足间畏畏缩缩,不像久别回故乡,倒像第一次进城。长段的旁白虽有堆砌之嫌,跟其他方面比起来属实算一处闪光。
可惜林老板在戏中展现出来的魅力不够 让我不时疑惑究竟为何他能让少东、英儿和黄少爷如此倾情
太文艺,但节奏太过缓慢.人生中总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或许是命中注定,却是触碰不能或是长久不了,人总是寂寞的,又总是一个人能活过去的,但是最强大的,还是知道错了,但依然有的信念,好坏自知~
爱着同一个男人的男人和女人在经历了世事沧桑之后的彼此取暖,剧本和题材真的很好,可惜林冲的表演能力略弱了一点。
爱情真是奇怪的东西,究竟是怎样从友情变成爱情的
导得够狗血的,一种黔驴技穷的感觉,跟那个云水谣似的
一段情,三人嬲。夜奔千里,无处可逃。望家乡,去路遥。
2003,当年还没有《断背山》。
就算拍不出質感,就不能找點不帶台灣腔的演員麽
生离死别 在爱面前 微不足道。我爱你 一辈子放在心里。
林冲演得不好,但故事很感人。在那纷飞的大雪里,他一个背转身,没想到,这竟然是我们最后一面。
三人的融洽是这部电影不被说破的最美好的关系,林冲是悲惨的,唱了无数次的夜奔,而自己终于不得不走在这样一条道上,他在挣脱,却永远没有挣脱的那一天,属于三人的牵绊,长留在活着的人的追忆里,在一封又一封信里面,彼此无尽倾述。
爱情的面目如此模糊。男人与女人的那种友谊,却让人为之动容。
全片情节拖沓得不行,为赋新词强说愁,尴尬写满屏幕。选角选到刘若英是此片最大败笔,分分钟让人出戏,黄磊那个角色既幼稚又懦弱,可以说很不讨喜了...最好磕的竟然是林冲和黄老板的线,也是没谁了(加一星给林冲和黄老板的演员吧……
好一个林冲夜奔啊,两男一女的关系错综复杂,在看片的大多时间我都在努力思考一个问题,这段情源何而生,林冲究竟魅力何在,惹得众人如此之爱,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