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鲁豫访谈徐静蕾,节目间提到了这不老徐的处女作影片,就下来看了。
从技术层面看,开片的长镜头,动静的切换,黑白的对比,前后的呼应等等,确实下足了功夫。
从内容层面看,对父亲这个家庭中非常重要的角色,有了新认识。
三高可以是父亲,小市民同样也是父亲。
老余在我看来,对待女儿有亲情,有包容,更有理解和尊重。
那种没有杂质,无私的爱,触动了我。
终于看到了徐静蕾的《我和爸爸》。
一个倒序的结构。
总体感觉中规中矩,但是一些镜头调度没有契机,很随意,但是情绪还是出来了。
而且,我哭了。
影片结构很规范:开端:妈妈意外去世,小静跟随一直不在一起生活的爸爸生活。
爸爸是个吃喝玩乐不靠谱的人,经常带小静去自己经营的酒吧。
一次涉嫌在酒吧中容留妇女卖淫,被判入狱。
中段:小静独自生活,完成大学学业,也有了男朋友,父亲出狱,并且有了一个女朋友。
四个人吃饭的时候,小静告诉爸爸他要到湖南结婚,并且去上海工作。
父亲很伤感。
结尾:小静怀孕了,和丈夫过不到一块,回北京和父亲一起生活,孩子生下来,父亲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对小外孙女疼爱有加,小静看到了父亲的爱。
小静没有工作,家里也没剩下多少钱,父亲重操旧业去连夜赌牌,最后突发脑溢血丧失了记忆和基本行为能力,小静支撑起了这个家。
都是生活里的东西。
我比较不喜欢的是她的叙事方式,缺乏叙事逻辑,有种很跳跃的感觉,事件几乎都是片段似的,没有前因后果,比如:突然爸爸就去给她开家长会了,之前没有任何交待。
爸爸的性格有一个转变,一直是一个玩闹的人,在小静有了孩子后,慈爱的本性爆发出来,似乎比自己的女儿更疼爱小宝宝,可能是因为人上岁数的原因吧,越老就越脆弱。
最后出去打牌捞钱也是为了生活和孩子,最终付出了自己的健康,可能这就是爱吧,所有在小静身上没有付出的爱,在外孙女身上都补偿回来了。
父女俩打电话,一个谎称自己正找鞋,要出门谈事情,其实在开往火车站的车里;一个谎称自己已经上车,其实还在车站外的电话亭里。
最终还是没有见面,父亲怅然靠着车看着北京站。
这个段落让人感动落泪。
这是一部关于爱的影片,是倒叙的结构,主要讲述了女儿小鱼和爸爸鱼达的故事。
母亲意外遭遇车祸去世,小鱼和从未谋面的爸爸一起继续生活,爸爸因酒吧涉嫌卖淫罪锒铛入狱,小鱼渐渐长大,找了男朋友,离开了爸爸。
验证了爸爸的话,怀着孕的小鱼独自一人回到北京,生下孩子,老鱼、小鱼和小小鱼三人组成了个家,老鱼却因为脑溢血倒在了为了赚生活费而连夜赌博的麻将桌上,小鱼接回老鱼好好照顾他,一人撑起了家。
最后老鱼因脑溢血再次发作去世,小鱼重新结了婚,将爸爸和妈妈葬在了一起。
本部影片在镜头上以长镜头和特写为主,特写镜头让人物的表情更加清晰,人物表达情感的方式也和略带伤感的背景音乐轻音乐一样非常细腻。
这部影片最大的亮点在故事内容编排和人物塑造上,故事叙述温和平缓,却十分让人感动。
影片中运用了一些重复镜头和隐喻镜头,印象最深的就是小鱼母亲遗像的重复。
小鱼母亲的遗像在影片中多次重复,也可以看出老鱼对于前妻不是不爱,其实也渴望一个温暖的家。
但是老鱼这个人,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和小鱼的母亲是不同的。
老鱼活的潇洒,认为今朝有酒就今朝醉,影射了现在社会上存在的一种现象和潮流,这类人没有信仰,喜欢玩乐,对人生看得很淡,什么都喜欢直接坦荡的,看不起伪君子。
影片中四人围坐在一起吃饭时,老鱼对于小鱼男朋友的挖苦话,不仅仅表现出爸爸对女儿的关爱,也体现出了老鱼这种人生观念。
但是呢本片也相当于给人们一个小小的启迪和提醒,人还是应该有信仰的活着,活得更加有意义一些。
影片中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自然是老鱼了。
影片中塑造的老鱼这个人物具有非常不同的两面性,小鱼也说过她对于父亲并不非常看得清楚。
老离婚后开过酒吧,因容留卖淫女入过狱,一生玩世不恭,唯独对于女儿小鱼的爱,像他自己说的再混蛋的爸爸也是爸爸。
但这两种不同的人物面并不矛盾,老鱼的人生观念也决定了他这个爸爸并不像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爸爸,他不要求女儿成凤,只要女儿开心,混一辈子也行。
他对女儿的忠告虽然不是一般爸爸会对女儿说的,但都是真真切切来源于他对于险恶社会的经历。
老鱼最后痴呆了,即使老鱼以前离开过小鱼,做过让她想要恨他的事情,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就像最后老鱼痴呆了,小鱼也一直无微不至的像照顾小孩子一样照顾老鱼。
老鱼小鱼之间的爱,表现出了父亲和女儿之间深厚的爱,是血浓于水,是恩恩怨怨也无法切断的。
但影片美中不足的一点在于结尾。
老鱼去世后小鱼结婚的场景简单带过就好,或者表现出爸爸去世后小鱼的一些态度等,如加入女儿小鱼想让爸爸也给杯喜酒的场景,寓意着爸爸希望女儿能有个好的归宿,也更加贴合本片的主题。
最后镜头可以定格在父母合葬的墓碑上,叠加出小鱼和丈夫还有孩子一家三口来扫墓,孩子也长大了会叫爷爷了等。
因为在结尾增添一些本片主题情感的延续会是本片显得更加完整。
电影开端通过远镜头一边描写父亲,一边叙述我对父亲的印象,不漏声色地描写我和父亲的关系,面对从未照面的父亲,我总是满腹心事,一言不发。
随着父女有了沟通,父女关系有了缓和有了感情。
这都很好,但是父亲入狱,从未去看望父亲,也没有纠结去看望,这感情表现的不通畅。
父亲出狱,我要结婚,然后离异带着孩子回来,对爸爸的感情表现得很混乱。
我是爱爸爸的,又恨爸爸经常混世出事,又担心着。
总感觉后来没有表现出来。
刚刚选修课老师给我们放了这个片子,看完之后好感动,这种爸爸对女儿的爱和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他们可能是混世魔王,但是有了孩子,身后多了一个跟屁虫,小不点,好像感觉就变了,他想把最好的都给她,不再是那个只顾自己享乐的“坏蛋了”,多了一个身份——父亲。
平时好像关注妈妈多一点,第一次看关注爸爸的,我爸爸平时话不多,偶尔打电话聊天也只是吃了吗?
最近学习累不累,话题不多,一般三分钟就能聊完,然后说还有事情要做,结束通话,心知肚明的无话可说。
不过高中的时候有一次很触动我,他早上在厨房做饭,我睡眼朦胧的从卧室里走出来准备洗漱,他突然从厨房出来张开手对我说:来妞儿,我看我还能不能抱的动你。
我挺重的,他把我放下来说了句:长高了,变重了,快抱不动了。
我就突然眼泪快控住不住,跑进了厕所,之前老觉得爸爸不喜欢我,只喜欢弟弟,就突然感觉到了父爱?
哎。。。
可能我爸爸也算是不善于表达的那种人吧
父亲老渔充满智慧,处事从容不迫。
连死时都那么安详。
但是还是让女儿伤心了。
原因是女儿虽然怨过他,却是那么的想让他陪伴着自己。
世事艰难,命运无常,唯于智慧与爱值得品味智慧的父亲角色印象深刻的有三个,老渔算一个,还有《Meet Joe Black》里Hopkins扮演的,还有就是《名侦探柯南》(呵呵,不是电影了)里小兰的爸爸(那个怪老头)
电影中的父女,是在一个特殊环境下开始共同生活的。
因为主角少女小鱼在父母离异后,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她本身对父亲的印象也仅仅在照片上在偶尔提到父亲的名字里,而母亲的突然离去,使得她选择了和这个很陌生的爸爸共同生活。
她们之后将在一起互相适应对方的生活,熟悉彼此的习惯。
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父亲,听起来是一个公共名词,我们会联想到一些有血有肉有责任充满慈爱的人物。
而影片中的父亲,却是一个反传统意义上的父亲,他离婚后开了酒吧,纵情欢乐享受生活,在酒吧容留她人卖淫,至此被判入狱,出狱后仍然玩世不恭。
由于从小女主人公处在单亲家庭的生活中,所以在母亲去世下葬时到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从外表看来她都基本没有什么情绪上的波动,甚至在葬礼上都没掉一滴眼泪。
这种性格上的缺陷,是和她从小在父亲缺席的情况下成长分不开的,没有安全感。
所以用冷漠来武装自己。
在单亲家庭中,过早的接受了成人行为。
这种人为的成熟,给她本身造成了很大的压抑。
在她慢慢和自己父亲建立起来默契和情感之后,有一次失声痛哭,看起来没什么理由但是实际上是长久以来内心的渴望和挣扎。
家庭的破裂造成的家庭关系失调,是造成人格缺陷的很大原因。
心理学上说过,单亲家庭的女儿,由于她的女性特质得不到父亲的认可,在她成长为女人之后就会变成全副武装的女战士,为了对抗不负责任的父亲,她会用父亲应承担的女性责任武装自己。
这种伪装的男性特质充当了女人自我保护的炮弹,它是女二用来对抗痛哭的盔甲和盾牌,这种痛哭源于父亲的抛弃和拒绝。
一方面她把外部世界挡在心灵之外,另一方面也使她内心情感无法释放。
全副武装的女战士在表露女性温柔方面有着难以逾越的障碍,她远离与男人之间的健康关系,同时也远离了她被创造时所应享有的完整生活。
父亲给予的东西会影响女儿对自己的感情和其他男人的关系,如果父亲没用给予,那么也同样影响着女儿。
淡淡的电影并不一定是糟糕的电影。
最近喜欢上了这种平淡的、没有大的情节起伏的,或者甚至可以说没有多少情节的电影。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又有了当初看《日出之前》的感觉。
电影在平淡中展开,在细节中感人。
音乐与剧情配合得相当融洽。
唯一感到不满足的是剧情的震撼力,特别是结尾部分过于程式化,收尾太快太简单,以至于前面许多细节所营造的氛围遭到破坏。
不过从整体上来说还是一部相当不错的国产影片。
最近看了很多亚洲主要是香港台湾方面的亲情剧,我在锵锵三人行上听到了徐静蕾拍过一部关于父女的电影《我和爸爸》,对于我来说,我本身有个女儿,因此对此片的观看欲望很强烈,由于工作的原因,一直没有时间去观摩,这个寒假有幸看到了这个片子,说实话,看完这个片子我对徐静蕾的认识加深了,她的确是个有思想,有能力的女子。
对于徐静蕾的认识源于我在少年时,看到的一部大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这是唯一一部在90年代大陆拍的最好的偶像剧,说起来,也就是学习日本的偶像剧模式,徐静蕾是其中的演员,当时觉得她很可爱,是个偶像派的模样,和今天的很多偶像女演员一样,其后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关注。
按照惯性思维,我对于大陆的导演或者演员大多觉得城府不深,也就那样,不过,对于徐静蕾我觉得的确是有水平,要知道《我和爸爸》是徐静蕾自编,自导,自演的片子,她写出了父女之间的感情戏码。
片子很简单,就是一个女孩在失去了母亲后,不得不和之前离婚的爸爸一起生活的故事,父亲是个不太要好的男人,做事马马虎虎,自由自在,作为女儿对于父亲也没有什么好感,不过,这部剧的精华在于父亲究竟对于女儿是带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其中有一句 我记忆深刻,父亲说,我最爱的就是你 闺女?
而女儿直接就问,那你爱我妈么?
这句话问的父亲有点愣,后来说那不一样?
要知道父亲是和母亲离婚了,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所以爱这个字似乎已经不再用于他们两人之间了,而对于女儿的爱似乎是剪不断了,这或许就是亲情的血缘关系。
父亲对于女儿的爱似乎又是那么的暧昧,当女儿被前夫抛弃,打着肚子回家的时候,父亲对于儿女的态度就是完全接受,并且显示出一个传统男人的姿态,“没事,有父亲在,别担心,女儿”,这种态度我想绝不对出现在父子之间的关系中,一个男人通常都是对自己的心爱的女人也会说出同样的话,当然前者是亲情血缘关系,后者则是一种荷尔蒙所带动的甜言蜜语。
同样的话带有不同的韵味。
真是奇妙,,, 女儿对于父亲的态度,从毫无感觉到逐渐了解,接受、这个过程拿捏的恰当好处,不拖沓,不做作,特别是没有中国传统电视剧对于亲情剧的哭爹喊娘的那种令人厌恶的过分的哭戏。
徐静蕾处理的很好,该哭就哭,该笑就笑,没有那么多做作的哭戏,不像我们很多的综艺节目,电视剧,动不动就忆苦思甜,过分的哭,那种调调完全是一种绑架,就像鲁迅痛恨24孝那样的厌恶,不要总拿那种所谓的责任来绑架人,其实真的毫无好处。
父母对于孩子的付出本身也是一种义务,儿女对于父母的关心照顾同样也是一种义务,何必过于刻画这种固有的感情色彩呢?
父亲为了女儿和外孙女的生活,而走向了赌博的境地,电影处理的很好,并没有按照惯常的思路,赌博被抓,忏悔一生,而是因为连夜赌博劳累而造成瘫痪,这种套路可以说已经超出了国人的一般想象空间,同时,也让观众对这个父亲产生了同情之感。
结局是女儿再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女儿与父亲的关系或许总是说不完,也说不清。
我毕竟才刚做父亲,对于女儿将来的事情毕竟没有经历,有些生活情节或许还不能体会深刻,但有一点我感同身受,那就是电影中父亲对于女儿说的那句,父亲最爱最爱的就是你。
这句话的含义,我很明白,而且这里面有着与父子之间的感情所不同的含义,说不清,也说不明白。
我想时间的前推,会让我逐渐的体会深刻,现在我真的是说不明,也道不清呀。
向这部电影致敬,这部电影写的是北京的故事,毕竟徐静蕾是北京人,而演员、拍摄地都是在北京,有时候很羡慕北京等一线城市的观众,可以再影视作品中,看到自己城市生活场景的剧集(主要说的是现代都市剧),作为山东人很少能看到属于自己的团队,在自己的城市中,演绎自己的故事,即便是有也没有什么经典之作,山东的很多自己拍的作品思维过于简单,情节拖沓,剧情老套,没有新意,这就是受到单一文化、地区环境的影响所致。
女儿,爸爸,永远爱你。
呵护你、,,,,,,,,,
对于这部片子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徐静蕾本人。
在很多朋友喜欢她的时候,并没有觉得她有多特别。
如今想想这个女孩子挺不错的,挺不容易的。
可以在成名之后做自己喜欢的事,排自己的电影。
电影又是这么得踏实朴素。
一个活得稳稳当当的话题女人,真的挺不容易的。
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女孩的一辈子。
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爸爸, 跟每个爸爸一样,有着那么不平凡的爱。
简简单单,就是写写和爸爸的事儿,和爸爸的故事。
讲讲爸爸,讲讲他的爱。
让人看了真得很舒心的片子。
让人看了会想爸爸的片子。
我喜欢这样平凡质朴的片子。
我喜欢脚踏实地的女人。
算是知道北京文艺圈演了点破戏挣了点破钱平时都干嘛了
推荐所有没结婚的姑娘好好看看
一张不变的脸不变的表情从高中生到孩子妈....
处女座不错了。叶大鹰演的还真蛮好。老徐演的这年龄不对劲啊
徐静蕾的水平很一般,现在看来就是吃得开有资源,大家都赏脸来,但电影本身和剧本及表演都很差强人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在高一时看的,那个时候用DVD机一句句暂停记下所有台词在作文纸背面,现在想来,还能看见自己当时的样子。
拍摄手法和电影质感别具一格,选角出色,姜文龙套跑得够亮,老徐的处女作很惊艳。这部作品的惊喜其实不在艳丽上,而是在这种出乎意料的扎实和成熟上。对话虽然多,频率虽然高,节奏虽然快,但却很柔滑,就像自上而下流出的水,没有一丝阻尼,而且跟真实生活锲合又非常自然,把一切困境都处理和呈现得非常简单,冲突都用戏谑或嬉笑化解,这些是非常难得的。但短板也比较明显,善于描写却不擅长叙事,对于家庭亲情的探讨和特定场景的展现也有些圆滑过头了。叶大鹰表演很出色了,不过老徐自带的是那种世故和老成的气质,怎么总愿意给自己设定一些青春小女生的角色呢?
“别以为苦出身就朴实长得拧巴就不花了,我跟你说这跟人品没关系,感情是一定要转移的,婚姻也一定会有危机,你要有思想准备。如果那天来了,你可千万别怪自己做错什么……再混蛋的爸爸也是爸爸。最没辙的时候,想着你还有个爸爸,会为你做任何事的。”
拍电影这事儿,读电影学院硕士没用,多搞几个文青男朋友才是正经。这话送给赵薇。
异常难看,台词也不行,演技也不行,剧情也不行,眼神更不行,天哪,徐静蕾你可长点心吧
真是对老北京这一套矫情生活类电影无感…千言万语就是作。(叶大鹰的演技确实大拇哥)
不喜欢以王朔为中心的那一帮人,尽管他们很强势,但哥不喜欢就是不喜欢@·1
1、我原以为是平淡朴实的家庭生活,而实质上冲突还是很多的。2、叶大鹰演技真好啊。3、今天看的电影都让我有点小伤感,而窗外阳光还是很好的,我的生活呢,也是很好的。
女主这一家都不靠谱,反而女主她爹是最靠谱的一个,女主非要嫁软饭男,还敢气汹汹跟老丈人说话真离谱,孩子不带撒手不管
很拧巴,这是表现恋父的片子么?
其實劇本是蠻弱的,只是緩慢的帶出父女從未知到相遇,離開又重逢,最後關係結束而已。精彩的是葉大鷹的演出,把父親的粗、細、脆弱與堅強都演了出來,徐靜蕾有幾處令人出戲。雖然劇本平淡,但配樂刻意煽情,實在有點噁心。
哈哈,楠哥,葉大鷹和你長得真是像!
女儿是男人的前世小情人。。。。
弱。连一点儿点我也没找着,高潮跟哪呢?
看到最后非常想哭。电影里说,再混蛋的爸爸都是爸爸。是啊,再混蛋的爸爸也不是混蛋。年轻时的老徐真好看。
父女之间的爱,总是那么深沉,但又那么浓,让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