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不写长评,随着观影量的增多,我的观影习惯和各种类型片协同进化,都在各种套路中转圈。
但最近看过科恩兄弟的《缺席的人》,还是记录下来,怕时间久了就忘了。
电影讲述主人公过失杀人被判死刑的经历。
他深陷旋涡中时常超然物外,克制冷静地像是在旁观别人的遭遇,反而更凸显了周遭世界的荒谬与冷酷。
电影的主题和结构和阿贝尔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神似,几年前读小说的时候,我都是晚上看,在那些生活化的描写中读到了主人公对现实的疏离,然后昏沉地睡着。
最后一晚读到结尾,主人公知道自己即将赴死,仿佛是一个迷路许久的旅人,突然回头瞥见了世间的绝景。
那份对生命的留恋终于让我感受到了同等的绝望,于是那天我和主人公一起失眠了。
我们每天被日常工作、生活琐事包围着,感受是熟悉却疏离,只有当你真正要选择离开它们的时候,或好或坏,才发现自己错过了什么。
如同一个躲在收纳间深处的工具,如同藏在书柜角落的书本,你搬家整理要扔掉的时候才惊觉它的价值。
只是生命是个特殊的物件,我们只能暂时地拥有,但交还的时候却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缺席的人(The Man Who Wasn’t There)》更进一步,把主人公的疏离感建立在了世道的不可预测里。
让一切都更像我们的生活,或者说让我们更能带入《局外人》的世界。
头发也是人身体的一部分,人们却把它剪掉,然后与垃圾一起丢掉。
据说,人死后,头发还会继续生长一段时间,是否是因为它还未意识到灵魂的离去?
理发师Ed和自己的小舅子合开了一家理发店。
无意间发现自己的老婆Doris出轨她的老板Dave;Ed理发时遇到一个干洗店商人,他决定入股,但手头没现金。
他写了一封匿名恐吓信给Dave,敲诈他交出钱财;Dave交钱后发现事情不对,争执中,Ed失手杀了他。
Dave为了筹钱做了假账,而Doris作为会计也参与其中,正巧她当晚喝得大醉没有不在场证明。
于是讽刺的,警察抓了Doris作为杀人嫌犯。
还不算完,Ed帮老婆Doris打官司,花重金请了当地最好的刑案律师。
Ed再去找干洗店商人要钱,却发现他已经卷包跑路了。
最初Ed有些怀疑他身份的时候,商人一直虚张声势,“你要是怀疑就找一个律师来!
”。
当然Ed没有照做。
生活的宿命感在找律师这事上再次应验。
Ed跟律师和老婆说出了真相,想以此来为老婆开罪。
律师拒绝了他的提议,理由是真实的版本太曲折,不容易让人信服。
是啊,人们都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这位大律师引述了量子物理的测不准理论:“你的观察会影响被观察的物体;你观察的越多,你知道的越少。
”眼看就要胜诉,Doris却畏罪自杀了,而Ed因为其他的巧合走向了电椅。
他满心欢喜的资助邻家女孩去找大师学习钢琴,借此寄托自己人生的希望;结果大师看过之后只觉资质平平。
回家的路上,女孩会错意想要以身相许;他一时惊慌出了车祸,女孩也因此丧生。
行刑的时候,他坐在那里狱警给他剃头,如同他在无数个工作日里做的那样。
前一晚他刚好看到了飞碟,它凄厉的光笼罩着他,却让他感受到了平静。
相比死后的一切未知,飞碟至少是个熟悉的概念。
加缪的《局外人》的结尾,主人公如是说:这时,长夜将尽,汽笛叫了起来。
它宣告有些人踏上旅途,要去一个从此和我无关痛痒的世界。
很久以来,我第一次想起了妈妈。
我觉得我明白了为什么她要在晚年又找了个“未婚夫”,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来”的游戏。
那边,那边也一样,在一个个生命将尽的养老院周围,夜晚如同一段令人伤感的时刻。
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了解脱,准备把一切再重新过一遍。
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
我也是,我也感到准备好把一切再过一遍。
好像这巨大的愤怒清除了我精神上的痛苦,也使我失去希望。
面对着充满信息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
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而《缺席的人》里,即将走向电椅的Ed如是说死亡。
:It’s like pulling away from the maze. While you’re in the maze, go throughout willy-nilly, turning where you think you have to turn, banging into the dead ends, one thing after another. But you get some distance on it, and all those twists and turns are shape of your life. But seeing it whole gives you some peace.死亡对我就像从一个迷宫中脱身。
在迷宫里的时候,你总是迷茫无知,跟着直觉转弯,跟着直觉进入死胡同。
渐渐地你学会从远处看,那么迷宫里的千回百转就是你的一生。
现在俯瞰这个迷宫,反而让你感到平静。
I don’t know where I’m being taken. I don’t know what waits for me beyond the earth and sky. Maybe the things I don’t understand will be clearer there, like when a fog blows away. Maybe Doris will be there, and maybe there I can tell her all those things they don’t have words for here.我不知道死亡将会把我带向何方。
我不知道在天地之外还有什么会等着我。
也许一些我尚不清楚的事情到那里自然会清楚,如同浓雾一样被吹散。
也许我的妻子会在那等着我,也许她可以听我诉说我经历的这一切,在这个世界里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一切。
Ed之于他生活之外的世界,如同头发之于人体。
除非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人们终究都是别人生活里冷漠的看客。
这种冷漠并不是主观故意的,我们的视线永远会被各种眼花缭乱的新闻干扰,真正的事实也永远与观察者隔着一道鸿沟;《乌合之众》里说,全世界每天都会有人因车祸、意外死亡,吸引人注意力的却永远是骇人听闻的谋杀案。
不得不说,这是科恩兄弟一部深沉阴郁的电影,配合Roger Deakins对比强烈的黑白摄影,仿佛在现实之外创造出了一个陌生的时空。
但大量文学性浓厚的旁白透过纵切一个人短暂的一生,顺道展现了世界的一个剖面——错综复杂,荒诞乖张。
这是科恩兄弟电影的一个共同之处,《缺席的人》尤其精彩。
众多导演之中,科恩兄弟的电影始终是最对我胃口的,他们总是将镜头对准不知名的小人物,以此折射这世界的形貌;带点戏谑和嘲弄,却不刻薄地鄙视,而是津津有味地记录他们的历史,仿佛他们是改变世界的王侯将相——即使他们什么都没改变。
《醉乡民谣》的结尾,不得志的音乐家还是背着吉他在追梦路上;《巴顿芬克》的结尾,去好莱坞闯荡的百老汇编剧还是一无所获;《抚养亚利桑那》的结尾,不孕不育的夫妇归还偷来的孩子决定丁克。
从前上大学的时候,辅导员酷爱乔布斯,特别喜欢一句不知是不是出自他口的名言“活着就为改变世界”;我也曾深以为然,并且把乔布斯比尔盖茨等一百多名政商科技伟人视为偶像。
但渐渐我明白了,比起遥远的梦想,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眼前的自己和身边的人。
电影《熔炉》里说,“我们活着不为改变世界,只是让这个世界不改变我们”。
怀着悲悯的态度去感受去观察去帮助,何尝不是一种更脚踏实地生活方式呢。
很多时候,我们都把世界想得太简单,成功学的鸡汤恨不得用几个公式几行定理就能把这个世界建模;但事实上,或许这个世界就和《缺席的人》里那个律师讲的一样,你观察的越多,你知道的越少。
它太复杂了,比起参考简单粗暴的心灵鸡汤和故弄玄虚的厚黑学,我宁愿遵从内心的直觉,简单平凡有所取舍,以“不被改变”作为理想。
顺便瞎扯点最近的观影心得,在我现在的认知里,好电影永远是多维的体验,是由剧本摄影调色配乐剪辑一众要素构成,而不仅仅是情节。
情节当然非常重要,但如果只看情节,那不如去看更曲折的八点档肥皂剧和内容更丰富的故事会。
就像我们看一幅名画,读一本经典,你永远不能用几句话粗暴的概括;好电影传达出的意象和感受也是如此。
之前和一个学建筑的朋友聊天,在冰岛长途跋涉就为了看一栋老楼。
我问她为什么非要去现场看,影像和模型不能替代吗?
她反问我,那你看一幅画为什么要去看原作?
作者与作品之间的联系,必须要现场感受、碰触、丈量才能体会。
现在快餐文化横行,影评人自媒体人如过江之鲫,到处都是“x分钟看完xxx”的视频和先入为主的影评。
我自己有时也借此消遣,但仅限烂片。
这些影评视频仿佛通过概括和解说就能帮观众省下宝贵的时间——但省下时间用来做什么呢?
看更多的影评?
前段时间我爸跟我说,他看《毁灭之路》的时候,突然感受到了电影的真谛。
我看过之后,暴雨下的深夜街道如一幅末世绝境,充满了浓烈的宿命感。
而这些,都只能看过电影才能体会。
所以写这些也不过是突发奇想的记录,既不解读也不概括,只是推荐你去看看这部《缺席的人》。
懒,随写,看图说话,言不尽意。
整个故事从头到尾都透露着人生活的荒谬感,离奇本身就是离奇。
这是现代性,或者说文明人给自己挖的坟墓。
多丽丝是否真的喜欢丈夫,似乎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存在主义正是替代理性主义的分析的(从克尔凯郭尔开始),如果承认科恩兄弟认可存在主义,那么从理性进路分析电影的方法首先就该受到怀疑。
飞碟是神来之笔,一方面表示了安作为现代文明人精神的不安与荒谬,另一方面其自身也是荒谬的对象。
即测不准原理,其实实际上是对测量方法的怀疑,真的有必要观察吗?
观察到最后,什么都得不到,人们还是按照非测量的方法来判案同时,这里的光影很明显很故意的表明,律师实际上深陷文明的监狱之中。
文明人问题,其实韦伯在《新教伦理》已经有一定的展开了,理性的结构与人的存在本来就不是完全匹配的
文明人的陪审团
最终,这种解释仍然是行不通的总之,影片本身不错,飞碟的引入很加分,但是仍没有触动感,四星。
题:人具身心,心之所向,却身不由心。
也因此我们可以将身与心看作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既可以是对立的,亦可以是同行的。
《缺席的人》听其名初以为是某个凶杀现场缺席的人。
影片却并没有过度的描写凶杀的细节与结果,而是更多的关注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表现,去展现出一个活在世界上却与世界格格不入的人与一个追名逐利的群体。
影片如何去表现人的心理差异。
在这里对影片中的主要人物进行逐一分析。
为了更好的发现配角与主角的共性与个性,先对配角进行分析。
艾迪的妻子多丽丝:一个百货店簿记,而她之所以任职,一部分源于她的能力,另一部分源于她以色事人。
她与老板戴夫有染并借此机会不断攀升。
后来戴夫要变卖财产,她不理解,酗酒买醉。
艾迪的好友法兰克:一个理发师,给顾客理发时他滔滔不绝,而另一旁的艾迪则沉默寡言。
他从父亲继承下来理发店,究竟是否热爱自己的事业,在我看来并非如此,他遵守工会的规定,超过额外的时间便不再工作,但是在对友人无法支付其高昂的律师费时,他毫不犹豫的变卖了自己的理发店。
百货店老板戴夫:从亲戚那里得到了百货店,他追求名利,利在做假账、与手下员工偷情,名在不想自己的名誉受毁,所以在受到黑函时,他决定花钱消灾。
他常常吹嘘自己参加二战的战场险恶和自己的英勇事迹,但事实上他只当过水手,并进过几次牢。
律师佛列迪雷因史奈德:律师界的精英,费用高昂,吃穿住行样样择优,而他为己方获得胜利的方法并不是单纯的依据事实,而是编造故事,博取陪审团的同情,混淆视线,干扰判官。
在他眼中事情的真相并不重要,给钱办事才是他追逐的,这是他职业道德的高尚,亦是他为人的道德沦丧。
干洗的客人克里顿托勒佛:他提出了挣钱的门路,干洗是一个有前景的行业,但是缺投资,艾迪心动,这也是故事开始的源头,由此艾迪勒索了一万元。
但是他拿到钱后就跑路了。
最后更是惨死于河中,也成了艾迪入狱获得死刑的果。
艾迪:理发师,在小镇上寂寞了半生。
而他的心态也在消沉中逐渐变得冷淡,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
所以他在知道妻子与戴夫偷情时,他依旧冷漠无所谓的样子。
而他与妻子在他和她还没有深入了解便结了婚。
但是在得知干洗店生意时,他不甘寂寞一生,于是决定入股,并写黑函勒索钱。
随着信函的不断发出,戴夫知道了发函人是艾迪,欲要杀害艾迪却遭反杀,艾迪依旧面若无事的回来、像往常一样沉思的脸。
巧的是伪造假账、空缺的一万、遭杀害的老板,种种迹象将凶手锁定在了艾迪的妻子身上。
多丽丝入狱了,艾迪的行为、表情依旧没有变化,依旧冷淡。
但事实上他越发勤快的跑向贝蒂家里,听琴音。
他甚至决定为贝蒂资助学费去学习音乐。
艾迪不幸的是他在年少时没有体会过热血便进入了一成不变的生活中,遵循着秩序,一天一天的重复动作中,他的心思日益消沉,对什么事也提不起兴趣。
但他幸运的是,寂寞半生,他有了机会去打破这种生活,他决定入股创办事业,而他也喜欢上了贝蒂,大概是少年的第一次心动又或是半生的老成,他对贝蒂更多的是呵护。
即便如此,事业与爱情双面开花,本要一番风顺的进行着,但风险也伴随着出现。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艾迪走在街道上,行人同一个方向,偏偏艾迪逆着人流。
(人流中也有同艾迪一样的人,可以理解为如同艾迪的人)
影片中所有的人物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追名逐利,多丽丝企图更高的职位,戴夫企图名誉双收,佛列迪雷因史奈德企图不败战绩无视事实,克里顿托勒佛为了大赚一笔骗钱,法兰克子承父业兢兢业业安于现状。
影片通过一群人反应的是一个社会现象,安于现状可以到稳定的美好,却也会在日复一日中使感情流失变得麻木。
影片为了加强麻木与冷酷,采用黑白,影片失去了鲜活,只剩下非黑即白的严肃认真。
闭环的命运稳定的生活状态下,虽无趣,却是一种安然的幸福。
一旦开始追名逐利,获得心之所向的同时便也要承担着身败名裂的风险。
因为机遇与风险同时存在。
艾迪抓住了干洗生意的机会,冥冥中他去勒索要钱,再至失手杀人,妻子被指证进监狱,他高枕无忧。
但机遇与风险同存,他的合伙人是个骗子,拿钱跑路最后溺死在水中,并且种种迹象指证为他杀人。
一切都是阴差阳错。
既是因,既是果。
科恩兄弟的影片中始终传达着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观念,在这错综复杂的命运面前,依旧如此。
结语我们大部分,希望像法兰克一样有一个安定的工作,如进国企、拿铁饭碗,但人安于现状却不甘平凡,于是另一边又追名逐利、盼望出人头地,却也在这过程中迷失。
很多人说这是科恩兄弟评价最差的电影 可偏偏是我最爱的电影科恩兄弟很喜欢讲犯罪 却讲的不够彻底 不够复杂 又喜欢在里面加点哲学 搞点深沉 最后再用喜剧渲染下 科恩兄弟的风格就出来了可能他们纯粹的讲犯罪 谈哲学 拍喜剧 也许他们会比现在成功的多 他们很有才华可是风格就是风格 那是你一生的追求 那是你的个性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这部电影的预告片 很多时候我都知道自己并未懂这部电影但我喜欢这样的风格 浓厚的黑白 深沉的人生比利经历过那么多事情 他的表情一直很淡定 对于这样一个理发师 人生好像没什么追求 没什么高兴或者特别悲伤的事有了一份工作 有了一份妻子 就这样活下去吧这和荧幕外的很多芸芸众生差不多 很多人也害怕变成这样的人 好像每天过的意义就是等死比利也会思考 所以他要去做干洗店的生意 他要冲破自己死鱼般的生活可是人生在命运面前是多么的渺小 他找妻子的情夫拿钱 杀死了情夫 妻子被抓当他坦诚一切的时候 妻子却自杀了当他想帮助那位纯洁的钢琴小姐时 却得知她并未如此纯洁当他以为生活重新来过时 上帝却宣判了他的死刑很多时候 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 被命运捉弄 看起来真的是如此的残酷我们无法主宰自己的人生 缺席了自己的主场只能看着命运在我们面前无奈的摆动多么悲哀!
理发师!!
写不下去了 看别人的影评觉得自己写的就是一泡屎!
科恩兄弟异常冷静的作品,全片男主角鲍勃松顿的旁白带过,电影关乎犯罪、敲诈、谋杀、偷情,却缓缓道来,鲍勃松顿的男主角基本没有什么表情,也许很多观影者会像我一样对他报以同情,但科恩兄弟经常是“可怜之人必有其罪恶之处”。
男主角最终面临死刑,也坦然接受了,他这个毫无生气的中产阶级理发师心中的唯一精神寄托是由斯嘉丽约翰逊演的弹钢琴的小洛丽塔,在她主动要给他做blow job时,他却受到了惊吓。
ps.鲍勃松顿的胸毛很盛,快到脖子了,当年安吉丽娜朱莉大概是看上了他这点魅力,他演技也是很赞的。
片名《缺席的人》有着三种意义:第一种是从警察的角度,在凶杀案件里被忽略的第三者。
第二种是从妻子的角度,对于她的生活毫无价值,是可有可无仿佛不存在于自己生活的丈夫。
第三种是男主角的角度,他感受不到自己的主体性,就仿佛自己从未存在一般。
电影采用了一种文学式的叙事手法,主角艾德的内心独白贯穿了整个故事。
比利·鲍伯·松顿用那他慵懒又富有磁性的嗓音,将观众缓缓带入了角色的内心世界,捕捉着他的情绪,感受着他与外部世界的疏远、隔绝和分离。
电影中的人物都依照自己的愿望建构他者,并且在这个自我创造的形象中异化,忘记了自己造物者的身份。
妻子桃乐丝象征了被消费主义俘虏的大众,他们在物质享乐中沉沦,在由工业品堆砌而成的美丽幻象中,误认了自己,失去了自我。
妻子喜欢自己的会计工作,喜欢知道各种商品在货架的位置,喜欢员工九折价格优惠,喜欢尼龙丝袜、香水和化妆品等。
这种对数目、价格和商品位置的清楚把握,可以带来一种控制的快感。
然而这只是假象,当人们为了拥有商品而日夜劳作,当人们被严格的时间纪律控制了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当权威决定和建构的欲望代替了人的本质。
我们却仍然无法意识到,谁才是主人,而谁又是奴隶。
老板戴夫则是传统男性气质的奴隶。
他崇拜暴力和征服,编造残酷血腥的故事,将自己塑造成了战争英雄。
而实际上,他大笔的财富是靠入赘娘家获得,他几次“战斗经历”也不过是在酒馆与人斗殴。
他也从来没上过战场,在二战期间仅仅是在圣地亚哥海军军舰造船厂做着文书工作。
人的心理结构是一体两面的,越是尊崇力量的人就越是害怕失去力量。
崇拜力量却又没有战功,造就了他的自卑情绪,为了克服这种内心冲突,便向外部虚构了一个战争英雄的形象,一样地将这他者误认为自我。
对于艾德来讲,他面临的是中产阶级男性的中年危机,一种存在主义生存焦虑。
"缺席的人"便是个体异化的心理状态。
人感受不到自己的主体性,对于这个世界他仿佛不存在。
这是一种与社会剥离的状态,没有任何主动和积极的力量。
他像被困在了生命的迷宫当中,那永远理不完的头发,便是他日复一日、枯燥又荒诞人生的写照,他犹如推动着巨石的西西弗斯,受到永无止境的惩罚。
头发不停地长出来,又不停地被剪掉。
他把这些落地的发丝,视为生命的一部分(这样的观念可以在原始部落住民中找到,人身上的毛发和指甲等附属物,被认为是生命的媒介,可以直接影响到本体)。
而在电影里,散落的头发似乎象征了不可阻挡的生命趋势,从出生到死去。
而艾德企图通过将其埋在土中,来阻挡时间的流逝。
他试图突破生命的困境,一个方法是通过投资来路不明的干洗业商人。
另一个则是在寻求一种洛丽塔式的“禁忌”亲密关系。
这两种途径实质都是为了重建美国社会的传统男性形象,财富和年轻的肉体都是男权社会的通货,可以用此换取尊严和力量。
作为美国中产阶级男性应对中年危机的办法,对年轻女子肉体的追求可以在许多影视作为中得以窥见,像是《风月俏佳人》、《美国丽人》和《迷失东京》等。
在这种解决方案里,女性被建构为欲望的客体,作为凝视的对象返回到男性,来重建男性的主体地位。
艾德最后的结局则说明这两种解决方法的无力,似乎只有死亡才能带人走出生命的迷宫。
艾德在人生终点来临前,没有任何的恐慌和悔恨,以异常冷静和安详的态度迎来自己的死亡。
他想象着死后的世界,也许在天国一切都会有答案,人生的所有疑惑都会犹如迷雾一样散去。
人世的忧伤在舒缓的音符上跳跃、流淌。
一个旁观者,自己和这个世界在冷色调里存在,走向死亡。
人世的法则就是一个小孩子玩的游戏,无甚严肃,轻如落叶一片。
死生偶然,我们永再迷宫的局部,无整个的迷宫视角,不同的人走向不同的死胡同——死亡。
喜欢这样的将偶然的因素注入重大命题里,财富、婚姻、死亡,多么像一个玩笑,真的无关紧要。
根本不把人生当回事的他在遇到生命的感动里,下一代里,也重拾热情,周国平说真正的哲学家不能有家庭,诚如斯言。
总是被画外音无限吸引,如美国丽人。
音乐如此地与我的观察者相切合,与共振,我安静了下来。
I was a ghost,I didn’t see anyone,no one saw me.I’m a slacker.这段台词以后用作墓志铭,现在是slacker, 以后……
1、电影让我感受到人生在某种程度上(他人眼中的自我)的无意义,在律师编故事为科恩嫂辩护时,Big David 的经历莫名被扭曲,这大概成为她选择上吊自杀的推手。
当 ED 成为阶下囚时,律师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编了另一套故事,说他不可能杀人,是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在陪审团面前推己及人,说审判他就是审判你们每个人自己。
ED 自己都被律师从功利角度出发的虚假叙事所感动。
对外,你的人生经得起各种解读,律师为了胜诉目标,可以找到动机和信念,为你的人生做一番与真实相悖却自圆其说的深刻阐释。
对内,实际上我们不知是哪一个偶然行为吹皱一池春水,生活会在哪一刻产生流变。
2、影片的叙事风格,有种老派的优雅,男主角发音的沉静气质,贝多芬的古典乐配乐,都是叙事的一部分。
还有一些精巧的互文,ED发现妻子和David 的私情,打算发勒索信报复,后续的一系列遭遇,都由此事而起。
他发勒索信前,有替妻子刮腿毛,这个举动像是无意间在行刑前进行的仪式——随后他的妻子便被误认为凶手,入狱自杀。
最后ED也被误判杀人而入狱,坐上电椅的他,也在等待警察给他刮完腿毛,戴上刑具赴死。
3、命运,它并不依托于事物的偶然性,它是一场大型的、漫长的、持续连贯的蝴蝶效应。
斯多葛学派的哲人马可奥勒留说,「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一别的事物没有联系。
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秩序)。
因为有一个由所有事物组成的宇宙,有一个遍及所有事物的神,有一个实体,一种法,一个对所有有理智的动物都是共同的理性、一个真理;如果也确实有一种所有动物的完善的话,那么它是同一根源、分享着同一理性。
」
科恩的片子总能让你满足所有看电影需要的视觉听觉之后,还让你陷入对生活的思考中。
你我也会(无论你处于哪个年龄段)突然地就对自己身处的环境厌烦麻木了,固定的工作,规律的生活,不变的面孔,生活的危机时不时还是会挑衅一下我们麻木日复一日的生活,吹皱了一池春水。
艾德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是影子。
就像律师说的,他怎么会杀人,他是文明人,是理发师。
沉默隐忍,心理的每一个想法都写在额头跟眼睛里,也随着一口口烟而散去。
影片让我最难忘的一段就是:他在独白自己与妻子认识过程中,两周就结婚,他问妻子难道你不想了解我多一点吗。
妻子说,了解多一点难道会变得更好吗?
影片开头,艾德觉得妻子対神并不坚贞。
非常讽刺的一笔。
最妙的手法是,科恩兄弟永远会让每个角色都有他的报应。
《大地惊雷》里女主角为了复仇失去的手臂和终身未嫁。
本片中是艾德最后也为杀人判了死刑,尽管他并没有杀胖老板。
而妻子则为她自己偷欢做假账而上吊自杀。
胖老板背信弃义,妻子老板杀了胖老板。
结局用阴差阳错的方法,让所有人都有了他们的审判和归宿。
总是要纯洁平静的音乐,衬托出最吊诡离奇的人生。
在妻子的死后,艾德继续他死水般的生活,无论是其他人多可怜他,多认为他无法接受,他仿佛就像忘记自己是真正的凶手那样继续行尸走肉。
那段旁白跟音乐,念得毫无情感可言却处处触动灵魂。
科恩兄弟的电影很容易辨认,看起来是多种类型片的杂烩,但仔细玩味后,便发觉出一种经多重解构后产生的新鲜趣味。
于是他们电影中那些似乎重复的部分便有了合理的理解,即使是同样的设置,也会得到不同的诠释。
如此说来那些似乎偷巧的借鉴,也是同为电影青年们可以理解的——看得多了,就成了自身一种自然流露的气质。
《缺席的人》是2001年的作品,个人觉得是兄弟俩最成熟的作品,无论是电影语言还是其中所表达的思想。
整体的风格沿袭了《冰雪暴》中那种冷静舒缓的叙事,当然还有巧妙的错位情节设置,熟悉的南部小镇场景,《影子大亨》般干练的场面调度,最妙的是又重新看到了些许在《血迷宫》中昙花一现的表现主义风格。
于是这些典型的、熟谙的科恩兄弟的人物,在一个更精巧的外壳下的表现着实是十分精彩。
当然,它还是一场杂烩,兄弟俩明确表示这是一场对黑色小说大师James.M.Cain的致敬。
像《邮差总按两次铃》,同是关于普通人的犯罪故事,是关于隐秘人性和小人物在社会中的不谐的作品,其实40年代的经典黑色电影大凡如此。
《缺席的人》的可贵在于能重现这种似乎已经落伍的叙事风格,再次呈现了黄金时期黑色电影的道德焦虑和社会思索。
但科恩兄弟是没有这么老实的,对人们寻求金钱动机的鄙夷,情感的不单纯,和对司法制度的尖利嘲讽沿承了独立电影的思想精髓。
50年代科幻电影风潮也以飞碟的经典形式在片中露了把脸,给这部作品带来了一丝超现实主义的意味。
这部片子的正式版本是采用的黑白版本,是使用彩色胶片摄制并在后期处理冲印处理成黑白的,于是细节部分比传统的黑白电影要更加丰富。
处理成黑白,一方面是两兄弟在形式上向经典看齐,另一方面这个没有色彩的世界更能表现两人的意旨。
我认为如果搞得再实验些,完全可以尝试默片的形式,用精干的字幕取代不时出现的旁白,那种感觉更加漠然、更加冷血。
当然话说回来,不管这兄弟俩再怎样特立独行,也应该不会如此不顾市场逆潮流而动。
除此以外,采用黑白电影的形式,还可以在摄影和场景上多玩些光影技巧,尤其是我所赞叹的表现主义的手法,在狭小空间里利用影的反差塑造出那种诡异神秘、咄咄逼人的气氛。
像Ed.在办公室里杀人的那一场,使用了N多的角度,在黑影中两人的位置变换十分巧妙,令人想起希胖的浴室杀人名场景,当Big Dave倒地后,黑色的血从身下淌出,慢慢的隐入场景的黑影,隐忍而冷酷。
而其中远景纯用影子的那个镜头,更如祭坛般将人甩在无限的空间中,一种悲凉的渺小感油然而生。
再者便是如理发室中碎发屑缓慢飘下,或是倾听钢琴时淡淡的灰色的光线,去掉了色彩的画面反而更容易塑造一种梦幻的感觉。
或许是摒弃了复杂的干扰,才可以更平静的去体味画面的意义,回归了对电影本质的光影的塑造。
科恩兄弟在这部电影中试图表达一种对个人存在的思索,尤其是对无力反抗社会的小人物的存在感。
电影的名字是缺席的人,实际塑造的Ed.也确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片子一开始仿佛他平静地、令人厌烦的单调的理发师的生涯会延续一生,对妻子的红杏出墙也会永远沉默。
而当他试图作出改变,便如推倒骨牌般引发了一系列的惊人变故。
那么科恩兄弟是在昭示个人无法反抗社会,只能一味的被动承受么?
我想肯定不会,但对这种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兄弟俩同样也没有给出解决办法。
除了无涉及的叙述,在这一串事故中还存在着一个缺席的人,即杀死干洗佬Tolliver的人,在一切产生因果效应后,只有这个人置身其外。
或许这个人才是片名的意旨所在,这个逃脱了无法摆脱的社会规则的人才是作者的向往。
这样设想仿佛也契合借Ed.之口反映的头发哲学,即对割裂的存在的惋惜,对现实的不公平的些许寄托。
比利·鲍勃·松顿这个才子的表演很酷,那个一语不发的叼着一根烟的形象令人难忘,既然不用话语,那么全部的戏都在眼神、动作里。
看起来十分的沉默,但体现着一种压抑的激情,那种洞察了一切而又无法挣脱的无奈就在举手投足间,反而比他如金的妙语更加深刻。
我在这部片子里又看到了斯佳丽·约翰逊,以为看过《迷失东京》才认识这个风情别具一格的小女人,但慢慢才注意原来诸多的片子中都曾有过她的身影。
这个小妮子片子里又是个十足的Lolita,在卧室懒陈倦卧的那个场景,目光无邪,翘起的脚丫踢动,裙间微现春光,一种看似健康无心而危险诱惑的美丽,对中年人的杀伤力当然十足,Ed.丢了性命也不足为奇。
过了,没控制住
水平很高 但我只是想看一个有趣的故事
我受够科恩兄弟了,总是拍一些貌似老派的电影,其实屁都不懂。
so cool so Coen
怎一个郁闷了得。
get不到科恩兄弟电影(看了5部)中的黑色幽默、荒诞、失控。乔尔·科恩导演作品补完
有点没闹明白它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
科恩电影中的文艺之作,黑白片中的一抹绿色帽子。2009
men can be absent from life,however ,death is definite. 3.5
这是我看得最久的一部电影,断断续续花了四天才看完。唠唠叨叨的独白每次都让我昏昏欲睡,最后也没看明白讲的是什么。全靠观众去猜的电影,真的看起来很累啊。
科恩兄弟的片子总是关注普通人犯罪,普通又没多大出息的人,这样的人容易被突发的欲望所驱使,一念之恶,又没啥本事,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的倒霉到家了。看一个倒霉蛋是如何变成倒霉蛋的,这过程本身就很黑色幽默,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影片波涛汹涌的剧情和内心戏配合贝多芬的钢琴曲,反差挺妙。
科恩兄弟的片子我没一部是看得进去且看得懂的。
看完才发现是科恩兄弟的片子,难怪这么闷,这么富于思考,这么多琐碎的语言;就跟穿衣认牌子一样,那对这片子也没什么好埋怨的了,情节起码比绿脚趾还正常些。
节奏仍然是惯有的节奏,但是剧情就很无聊了
神啊,闷死我了
哎,我太害怕这种主角过于文艺的故事片了。。
意决远离俗世,终被世俗侵扰,滑向未可知的命运深渊。人物被镜头拉近又推远,相伴一生的人形同陌路,心动一瞬的人终成虚妄,无数不相干的事件形成正反方向的交叉与纽带,正如黑白光影叠化后留下的一抹灰。
1.“相反,一想到可以被接走,内心就充满了希望。”2. Beethoven and Heisenberg's uncertainty principle
摄影真棒 观后有一种命运掌控一切的深深无力感 走在人群中的Ed是那样的孤独落寞 这是一部给那些用心去或却没有出路的ED们的电影
很平淡,很抒情,很白开水。剧情全靠一张嘴,旁白量大到惊人,这不像是电影,更像是PPT和小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