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记得几年前这部电影还是以电影英文名称直译的形式被叫做《唱街》,而不知何时被改名成为了《初恋这件小事》,我之观点还是《唱街》好些,一是乐队名称就是'sing street',二来本来电影就是个群像剧,导演约翰.卡尼虽然是在拍爱情片,与导演前两部音乐电影"once"和"begin again"所表达的纯粹的爱情以及爱情中的酸甜苦辣不同,这部电影更加融入了乐队成员们所面对的原生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而1980年所处的时代背景可能也更像是导演的个人亲身经历。
乐队成员大多都面临着种种原生家庭问题,有父母不和的主唱康纳,有16岁便开始独居的mv女主蕾菲娜,有单亲家庭的埃蒙,甚至有连豆瓣演员都没放进来的黑人角色恩吉等,整个乐队都是面临着种种问题的少年们。
而这才是一系列好听的歌曲能够出现的原因,如果没有经历,年纪轻轻的康纳又怎么会写出"brown shoes"这样的歌曲,而在那个众多朋克乐队在英伦扎堆的出现的时代可见这样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个例。
当无法改变社会时候,以艺术化的方式来表达自我,表达诉求,这可能才是那个时代群星闪耀的真相。
乐队主角康纳不由得让我联想到了中国乐队花儿的大张伟,虽然大张伟当下已然成为了乐子人,但若是将时钟拨回到1999,当16岁的少年在纸上写下"寂寞围绕着电视,垂死坚持,在两点半消失"的时候,当时他又在思考什么?
当本不应该属于这个年纪的成熟和深邃到他的身上的时候,他又经历了什么?
这些作品的诞生对他来说,是福是祸?
正文在分割线后,前面这一片区是我的叨逼叨板块,与电影无关。
①内地上映了,什么妖魔鬼怪都出来了。
那啥,像这种自我介绍型的留言就不必写好多次了,你是啥玩意儿我已经了解了。
欢迎你联系我线下面对面口吐莲花,我一定抽你一个耳光代替你失格的老妈和老师教育你读书不等于吃屎。
②评论里用“果然一般都是女性才”句型扣帽子的男性,你有事吗?
🙂喜欢不喜欢这种个人好恶判断标准跟你带不带把有关系?
我还喜欢death metal呢,你不喜欢那就被开除男籍了呗?
不喜欢就不喜欢,没人强迫你喜欢,但少猥琐兮兮上来就拿性别扣帽子。
③我居然有朝一日等到内地上映啦哇哈哈哈哈,重刷日程安排上!
分割线- 一个月内三刷达成,脑仁儿里的躁动让我坐在电脑前开始写下久违的作文。
-我是本电影的自来水,思绪非常主观偏颇散乱--别人都在谈梦想爱情音乐,那我就谈谈家苦吧- “唱通街”,这是香港字幕为Sing Street起的乐队名。
粤语里“唱通街”的意思是大肆宣扬,当然,这是在香港呆了五年仍不能讲好粤语的我特地去google过才知道的。
倒是这个名字,特别符合我对男主Conor和他的野鸡乐队的第一印象。
不就是中二+撩妹,这阵式还真是恨不得“唱通街”让全都柏林都知道呢。
尤其是创作出的第一首酷炫狂霸拽的The Riddle of the Model,那火树银花的用词,那霹雳混搭的曲风,那递给Raphina磁带时心口不一的傲娇,简直一击即溃好么少年,你真的太好懂。
说实话直到这时我都觉得自己在看一部美国范儿的热血励志青春歌(舞)片,毕竟我这个年纪对恰恰介于“刚刚过去”和“很久以前”的青春,有一种十足的不愿深交的尴尬感,而前半段确实有足斤足两的笑料,于是让我觉得就这么轻松地吃吃爆米花也不错呗。
谁知,我还是低估了青春这颗炮弹的余波。
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过窝在房间里隔着门听父母吵架的经历。
我依稀记得发生这种事的时候我是蒙着被子哭,或者冲到他们中间对他们大吼要他们停下。
索性这都是过去的事了,父母也早已变成了老夫老妻,一起爬山自驾,偶尔互相埋怨,大多时间是站在统一战线对我的婚姻和未来絮絮叨叨。
但是偶尔回想起来,一个独生的小孩,没有兄弟姐妹,父母和家就是天。
可是天要裂了,连个能说说的人都没有,毕竟这对我而言属于“家丑不可外扬”的范畴。
所以看到兄妹弟三人伴着门外的争吵声,播放黑胶碟片,抽烟,跳舞,欢笑,以同胞的纽带互相保护,我真的很羡慕。
印象很深刻的是兄弟俩坐在楼梯上看着妈妈的背影聊天。
“树木太高挡住前路,所以她退回来了。
”哥哥说这话的时候,妈妈正以一种近乎别扭的度假姿态,反手撑着台阶,戴着墨镜,啜着小酒,翻着报纸,坐在自家门口晒太阳。
这一幕太奇特我却好像又懂。
这是一个人,已经听天由命的人,却仍有一点不甘心的人,在短短的、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尽全力摆脱和忘却家庭丈夫孩子债务组成的生活,用阳光晒晒那已经潮湿生霉的梦想,不愿它就这么死掉。
杀死梦想的,是生活,是互相爱着的人。
多错啊,但是多对。
Raphina感叹过,父母的爱,真是奇怪。
可是哪种爱不奇怪呢?
哪种爱又不自私呢?
爱是双刃剑,可以让人开心,也可以让人伤心,这就是happy-sad。
男女之间的爱情,是多巴胺、肾上腺素以及其他种种或化学或魔法组成的玩意儿,是更纯粹更强烈更随心所欲的happy-sad。
然而至亲的爱,却是永生交织着血缘、责任、义务、伦理,它们有时候毫无保留地披荆斩棘,细心呵护不为外界伤害;但有时候,它们成了刺,成了牵绊住前进脚步的藤蔓,成了痛苦的始作俑者。
这种happy-sad,却是欲说还休。
哥哥Brendan这型的非常是我的菜。
壮(注意,是壮,不是胖),懂音乐,俏皮话随口就来又不失自我的深度。
“Rock n Roll is a risk. You risk being ridiculed.”这话我简直能记一年。
如此可以想象当年的他,大学生,短跑健将,意气风发,玩得一手好吉他,撩妹一撩一准。
可是如今却落得一个蓬头散发家里蹲的辍学毒友。
Brendan对着Conor发飙那场戏我看了三遍,三遍都飙泪成狗。
你要说他憎恨父母厌烦兄弟那我肯定是要骂你的,从他对父母内心的了解以及对弟弟梦想的支持都可以看出这是个情感很重的人,是个很爱很爱这个家的人。
说个剧透的细节,某次深夜父母再次爆发争吵,Brendan隔着门听到模糊难辨的对吼,就能捕捉到母亲外遇的蛛丝马迹,他简直敏感细腻到不行。
但这样一个尚未脱离青春范畴的年轻人,却善于用嬉笑和不正经来对抗父母的权威以及调戏弟妹,善于用一种不在乎一切的态度加以掩饰,娴熟得如同一个跌打滚爬几十年的老油条。
大概就是这份亲人之爱,伤害了他一次又一次,让他失望了太多太多次,以至于让他觉得只好不在乎,不在乎的话伤痛就能轻一些,还轻不了那就麻醉自己,辍学,飞叶子,放弃音乐,甚至放弃这份沉重的爱。
然而这欲说还休的happy-sad哪是说扔就能轻松扔掉的。
纵然父母每次争吵时自己都能像个没事儿人似的插科打诨抽烟睡觉,但当真的知道他们婚姻破裂无可挽回的那一刻,强装镇定的Brendan其实早就乱了阵脚。
而面前这个一心只想着自己演出的亲爱弟弟,他脱口而出的无心之言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以下有对话剧透)。
Conor(对兄长的异常情绪摸不着头脑):“你怎么了?
” Brendan:“我不知道,我只是现在有点焦躁。
” Conor:“为什么?
” Brendan:“因为我两天没飞叶子了。
” Conor:“为什么?
” Brendan:“因为我想为我自己的人生做点正经事。
” Conor(不理解地笑了一声):“为什么?
” 我觉得这段对话简直绝了,就是这短短的交锋让我对导演大叔的敬佩陡然提升到了殿堂级。
按理说,父母兄弟姐妹,这些人应该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是我们自以为最了解的人,但恰恰很多时候,这自以为的最了解成为了最大的误解。
就好像小学阅读理解里遇到的故事,妈妈每次吃鱼都夹走鱼头,儿子就认为妈妈爱吃鱼头,直到多年后娶妻生子,才意识到妈妈是为了把鱼肉留给孩子吃。
同理,Conor大概是真心以为自己的大哥就是这样一个骨子里玩世不恭的黑胶宅,沾沾毒,听听歌,日子得过且过才是常态,此时的波动的情绪实在是难以理喻。
Brendan突然变得不一样了,Conor的脑子却一时回不过弯,下意识地诘问来表达自己的不解,却正中大哥最痛的伤疤。
Brendan爆发的自白非常触动我。
他对父母和弟弟的指责于我有了共鸣。
不怕暴露我阴暗的一面,我想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有对父母的怨恨,那些怨恨掺杂在爱里,成了心头一个死结。
Brendan曾经有梦想,曾经有翅膀,曾经想飞,却被母亲以爱的名义生生拦下。
继续往前数,当他曾经是独生子的时候,想必他也经历了如我小时候一样不能与外人分享的家庭之苦,本该被祝福而降生的孩子,独自充当着幼稚年轻父母的粘合剂。
而后他有了弟弟和妹妹,他用自己前人栽树的经验教训保护着弟妹,指导着弟妹,在Conor机缘巧合下继承他音乐之路的时候, Brendan更是倾囊相授,甚至仿佛看到自己的梦想在灰烬中有那么一点重燃的盼头。
然而被自己支持着的Conor,却也是这么不懂自己,误会自己,甚至敏锐地感觉到了那么一点点的无意的轻视。
“你走在我开拓好的路上,但是,我才是他妈的那头开荒牛。
” “You just moved in my jet stream, but once I was the fucking jet engine.” 原台词太棒,哥哥我爱你。
终于的终于,Conor读到了一点Brendan那不肯轻易示人的心。
当他循迹走到了Brendan搏到尽开拓出来的道路的终点,即将自己铺设崭新而未知的轨道时,Brendan依然毫无犹豫地做了那只给出第一把力气的推手。
惊讶,激动,羡慕,不舍,担心,祝福,当小船已远走,Brendan靠在座椅上粗重地喘着气,我想他应该看到了另一个时空里自己义无反顾前行的背影。
到底有人,替我高飞,不管结果,总算试过。
该对谁道谢呢?
对这只有我尝过的happy-sad。
其他方面,比如原创歌曲超好听(非常推荐Up和Drive It like you Stole It,购入了OST的我每天循环五百遍),比如80年代怀旧金曲简直棒(Rio和Maneater太抓耳),比如MV都拍的超带感(Drive It like you Stole It那支美国校园舞会风真的非常Back to the Future),比如男帅女美(我好喜欢鼓手,不对我每个人都喜欢),我就不多扯了。
一部电影好与坏,除了硬件软件客观主观,我倒觉得最讲究一个”天时“。
所以,感谢Sing Street在我生命中最对的时刻出现,really happy-sad。
通篇看下来这是一份极其散漫的自来水作文。
但是有什么办法呢,我就是这么爱Sing Street,恨不得”唱通街“,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
PS.表达一下我对《初恋这首情歌》这个译名(连带港台译名都很烂)和豆瓣简介的反对,编辑者要么没看过电影要么看歪了嗯。
很喜欢康纳顶着刚被打的黑眼圈第一次和女主搭讪的那一段。
[——要火吗?
——不,我正要把它戒掉——我也没有火 ]
康纳在电影中说,”I’m a futurist”。
不回头看,只向前走。
想勾搭妹子,但她看起来好高冷,没关系,直接走过去,想到什么说什么;要组乐队,但刚来学校不认识什么人,没关系,先从身边的人开始;要给新歌拍录像,没有经验,没有摄影师化妆师,没关系,照样拍,把灵感都拍出来;想和妹子进一步发展,但妹子已经有一个开着汽车的成熟男人作为男朋友了,而康纳是一个骑着自行车的傻小子,没关系,康纳骄傲地告诉他,我是一个”futurist”。
80年代的北爱尔兰,经济萧条,人们的生活麻木而无趣。
康纳的乐队就像是萧瑟冬季的一团火焰,他们不在意外部的烦恼,难受时,就去写歌。
没有顾虑,不回头,只向前。
乐队里的眼镜眼镜小哥向康纳抱怨“我不知道我到底是谁,对我来说什么都可以,我只想做音乐”,康奈回答“我被困在了这个充斥着愚蠢和暴力的地方,但是这就是生活,我会试着接受它,处理好它,并且创作出一些艺术。
”
电影中除男女主角外其他人物塑造也非常立体。
康纳的废柴哥哥Brenda是一个灯塔式的人物。
在康纳刚成立乐队时,他就告诉康纳,你的乐队不是翻唱乐队,你要有自己的风格。
”Rock and roll is a risk, you risk being ridiculed.”他微笑着倾听康纳的撩妹进展,一步步引导康纳的音乐创作。
乐队键盘手眼镜小哥Eamon喜欢养兔子,没抱着乐器的时候就是在撸兔子。
他总是帮助康纳把灵感变成旋律,每当康纳失意,康纳便敲开他的家门,问” Do you want to write a new song?”
一开始总是欺负康纳的不良少年在学校是“扛把子”,在家里就成了被大人使唤着去买酒的“没用的东西”。
但是他强壮而擅长打架,最终他在康纳的邀请下成为了乐队的“管理者”,帮助乐队对付那些在演奏时上台闹事的人。
看这部电影是一个周末的下午,电影结束,我浑身的血液似乎还随着电影的节奏沸腾着,脑袋里回响着电影里的一首首插曲,我从椅子上站起,拿起吉他,胡乱地拨动琴弦,想象着自己就是康纳,和一群伙伴们一起捣鼓乐器,感受不同乐器配合的美妙旋律。
喜欢电影里的每一首歌,带有青春的热情以及勇敢而梦幻的旋律。
歌词也很美(附几句歌词,来自最喜欢的电影插曲《Up》 )It’s two o’clock on the edge of the morningShe’s running magical circles around my headI head to ride on a dream she’s drivingShe turns to kiss me, I crash back into bed. Do you want to write a new song?
有那么一会我问自己,我为什么在看这个电影?
好像我并不怎么喜欢摇滚乐,也过了热衷校园青春爱情的年纪,对梦想励志题材更是没有特别的青睐。
直到那个叫康纳的男孩笨拙地唱起A-ha的《带上我》,而且跟我每次一样,都没把高潮部分唱上去的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这个故事有那么一丝打动我。
接着它用形形色色的方式,不断坚定着这种打动。
直到最后我愿意写出这样不顾逻辑的话:不管你对音乐多么不感冒,在听到他们讨论了好几次Duran Duran,看到他们模仿迈克尔·杰克逊的MV后,都不可能做到无动于衷,因为那都是多么让人心跳的瞬间。
康纳曾经是个毫不起眼的孩子,但当他像落魄少年坠落山崖,意外寻获了音乐这个武器,突然间脱胎换骨,武功盖世。
他反击霸凌,对抗古板的校长,在舞台上光芒四射,挣脱破碎家庭的桎梏,努力用真心换得一颗芳心,终于迎着风和浪奔向汪洋大海和在彼岸闪闪发光的梦想。
这一切听上去多么传奇,但看在眼里却又是那么可信。
这个电影里有很多音乐和演出,但又不仅仅止于好听和好看。
归根到底,它不是那种俗套的“音乐响起就改天换地,音乐可以战胜一切”的单纯励志。
音乐在这里更像是隐喻一种独属于少年的魔法,它也很温暖地暗示,这魔法可以不限于音乐。
十五六岁的少年需要一些信念,让他们在最擅长奋斗的年纪,去相信世界是值得奋斗的。
不是音乐,也可以是别的任何东西,重要的是,在你对生活感到茫然无措的时候,要相信那魔法确实存在,以及在它出现时用力去抓住它。
它也许是被夸大的,虚幻的,中二的,不被理解的,也许在你长大成人后回首,都不算多么了不起的东西——但那都不太重要,因为你的余生都会为曾经拥有过它而骄傲。
康纳找到了音乐,他的人生从晦暗无光走向五彩缤纷。
希望每个少年都可以找到自己的魔法,每个青春都折射出自己的斑斓。
在约翰卡尼的音乐电影中,音乐人往往围绕三个音乐母题而创作,爱情的细腻及突如其来、对糟糕现状的嘲讽、为了理想远行而留下的离愁。
《Once 曾经》、《Begin Again 再次出发》、《Sing Street 初恋这首情歌》三部曲构成了一个相当完美的音乐片系列,理想、勇气和爱情让他的电影永远充满着明亮的活力,几首歌便可以扫去现实世界的阴霾。
在约翰卡尼的电影中你只要随着音乐的律动轻轻晃动就好了,不用担心什么,音乐最终会用它的艺术感染力去拯救这个糟糕的世界,去唤醒每日在现实中挣扎失去理想的你,让你感叹一声:青春真好。
《Sing Street》又回到了一切的起源地---音乐圣都:都柏林,这里也是《Once》的起点,不得不说这群凯尔特人的后代拥有极其饱满的激情,不论是体现在民族抗争上还是音乐上。
《Sing Street》故事的主角是个八十年代的青春期少年,分崩离析的家庭、恶霸横行的校园、糟糕的社会经济环境,难以企及的女神构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清秀的少年一无所长,对抗世界的唯一手段只有音乐和勇气,于是他和一群朋友拿起了吉他和话筒,准备要打败无可救药的现状,获得心爱女生的吻。
对,这就是个学生组乐队撩妹的简单故事,But.Who Cares?
It works!
《Sing Street》的故事发生在80年代的爱尔兰,所以电影音乐的曲风走的是复古英伦摇滚的路线,复古的元素让电影音乐和MV显得酷劲十足,三十年前的勇气和激情放到当下仍然可争潮流。
都柏林在当代流行音乐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Sing Street》的故事其实也是对众多爱尔兰音乐人走向世界历程的一种致敬。
爱尔兰地小人稀,发展机会少,从爱尔兰孕育而来的乐队最终会以伦敦为跳板走向世界,所以每一个爱尔兰有志向的音乐人都会有一个“伦敦梦”,不论是《Once》里的街头艺人,还是《Sing Street》中的乐队少年,而怀揣勇气离开故乡本身便是个充满生命力的音乐创造母题。
电影中少年的哥哥是少年的指路人,少年的哥哥年轻时也是个文艺青年,收藏了大量黑胶唱片,通晓80年代的各种音乐类型,是个大神似的人物。
电影通过少年哥哥对少年创作方向的指导对80年代的流行音乐历程进行了简略的回顾,少年的好几波亮相学校的扮相便是80年代的几波流行潮的致敬。
电影Happy-sad的论题也是电影的核心论点,不论是音乐还是青春,总是伴随着悲伤和快乐的,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导演约翰·卡尼是个情怀十足的导演,他的电影并不复杂,袒露给你的往往是真诚的亮色,你能看到的只是一颗赤子之心。
在哥哥的帮助之下,少年最终带着自己心上的姑娘私奔,两人驾着小船乘风破浪驶向大海深处,眼前是不列颠,梦想的国度,巨大的海浪打湿了两人的身体,但是他们的脸庞上没有恐惧,只有难以抑制的兴奋。
如果你想组建一支乐队,你需要一个缪斯,一个艺术上的领路人,一个pd兼摄影师兼公关,一个兔哥,和一群有趣的fellas。
然后你开始创作,尽管它可能诞生于一坨shit。
但是你会变得good,甚至可以better,你学会了life就是happy-sad,于是爱情和挫折都变成创作的源泉,你变换风格逐渐丰满自我,只会stop不会create的bully boy也只配成为你的材料。
幻想中崭露头角风光无两众人其乐融融的场面只在脑海中上演,现实是失去,失去房子,父母的关系,当然还有她。
后来她回来了,带着身心的伤痕,那句“当你不了解一个人的时候魅力是无限的”回旋镖飞来。
写歌是因她而起,继续却并非为她。
幸运的是你敲敲门说“可以帮我写歌吗”,就有笑盈盈的帅气兔哥对你说“always(随叫随到)”...还是得搞艺术!
然后我们就这样牵着手跑进夜色中,身后是城市的万家灯火。
最后的最后 感谢哥哥开辟出的道路!
爱尔兰人约翰·卡尼本来在一个摇滚乐团担任贝斯手,制作音乐录影带的经历激发了他对音画的兴趣,于是他扛起摄像机当起了导演。
2006年的《Once》、2013年的《Begin Again》和2016年的《Sing Street》以动听的歌曲、清新的风格和细腻的情感俘获了大量既热爱音乐又热爱电影的粉丝。
约翰·卡尼完成了从音乐人向电影人的转变,他的音乐电影好听又好看,像一阵微风,又似一股清流。
《Once》2016/07/21 卖花女和街头艺人的故事,两个彷徨的灵魂,在对音乐的热爱中找到默契,相互慰籍,直到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生活,各自上路,寻找幸福。
《Begin Again》2015/06/27 失恋女青年和失意男中年的故事,同样是在音乐的激励下,走出困境,找回自己,重新出发。
《Sing Street》2016/07/20 热血少年和半熟少女的故事,在音乐的指引下,他们热爱,他们执着,他们叛逆,他们长大。
不止是音乐三部电影的原声都非常好听,但如果光是好听,那约翰·卡尼大概就还是个拍加长音乐录影带的家伙,我试着问自己被约翰·卡尼打动仅仅是因为好听的歌曲吗?
答案是否定的,我感受到的是被音乐包裹着的一颗跳动的心。
《Once》说到一件事叫热爱。
热爱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能力,一种为了某件事投入和执着的能力。
独自抚养孩子和母亲的卖花姑娘生活窘迫,依然坚持每天到琴行借钢琴练习一小时;失恋的吸尘器维修工,坚持街头卖唱,创作歌曲。
她默默无闻,他郁郁寡欢,但当他们弹奏歌唱,眼里就熠熠生辉,身上就闪闪发光。
热爱让他们走出阴霾,重见阳光。
《Begin Again》说到一件事叫独立。
一个是和男友一起到纽约追寻音乐梦想遭遇劈腿的文艺女青年,一个是家庭破裂,事业重创,精神崩溃的危机男中年,能够在纽约街头重新出发,靠的是从情感的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成为自己。
只有当我们的言行举止不再从属于任何一个他人,当我们的喜怒哀乐不再依附于任何一段关系,我们才能真正摆脱束缚,赢得尊重。
《Sing Street》说到一件事叫自由。
父母破产离异,被迫转学的少年,和很多青春片里的孩子一样遭遇了变态老师、恶霸同学和堕落情人,幸运的是他有斗战天团一样的乐队和精神导师一样的哥哥。
他像个热血战士一样挑战权威、对抗霸凌、追求爱情,仿佛一艘停泊在港湾里的船,渴望扬帆起航拥抱自由。
没有比按自己的意志生活更让人热血沸腾的事业,要做的只有勇敢向前。
热爱的能力,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意志,是最最宝贵的财富,决定了我们是谁,怎样活着,不管在什么年龄段,什么境遇中,都值得被好好捍卫,哪怕会为此付出一点点代价。
不止是爱情三部电影看起来都像是爱情故事,但好在又都不止是爱情。
正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每一次情绪的共振,每一段灵魂的共鸣,才显得如此奢侈又珍贵,好像浩瀚宇宙中的星辰,相遇又分离,各有各的轨迹。
当他们在街头共享歌单,当他们在巷尾录制单曲,当他们在凌晨激情排练,当他们在深夜动容歌唱,不由得感叹困顿时刻心有所托便是人生好时光。
很感激约翰·卡尼没有让卖花姑娘和街头艺人莲开并蒂,也没有让失恋女青年和失意男中年双宿双飞,他放了爱情一条生路,从情投意合到梁伟文笔下的“沦为伴侣”,不见得是爱情最好的归宿,黄伟文说“淡淡交汇过各不留下印,但是经历过最温柔共震”,何尝不是一种美丽的结局。
喂,等等,热血少年不是和半熟少女成功私奔了吗?
但这是初恋啊!
出门跌倒的可能性大了去,没见约翰·卡尼让他们两一开船就遇上了暴风雨吗?
毕竟年轻时谁懂爱情?
爱情万岁,但爱情不是全部。
理想与浪漫在约翰·卡尼这三部电影里,努力总能换来成功,热情总能战胜困难,这听起来确实有点像成年人眼里的励志鸡汤或者矫情童话。
但被生活和现实无情摔打,变得麻木不仁的我们,是否需要这样一点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来提醒我们曾经热爱过,曾经追求过?
作者 神棍糊 20240828《Sing street/初恋这首歌》是一部把我看的跳起来的电影。
随意在小米电视的免费电影里找的(音乐电影的封面总是会吸引我),没想到把有点燃燃的我烧成了火把节里的滋哇滋哇巨大火堆。
青少年玩摇滚的电影永远都是我心中的最爱。
看完一搜导演才知道他的作品还有《Once/曾经》,《Begin again/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
我就想,这个导演是我命中注定的汽油。
这两部里的好些歌曲都被我收藏循环过太久。
距离《Falling slowly》也有快二十年了,音乐一起我仍然记得男主压抑温柔的嘶吼,记得《If you want me》起来时女主在大街上晃的画面。
《Begin again》里《Tell me if you wanna go home》的屋顶版(一定要屋顶版!
)被我循环过怕是上百遍。
无论何时在我耳边响起都让我飞起来,尤其是那段女儿的吉他和爸爸的贝斯配合,让我燃到泪目。
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在大街上分享一对耳机,一起听着歌手舞足蹈更浪漫的事了。
初恋这首歌这个名字翻译的不好,太窄了,虽然大多数歌都是初恋启发他写的。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爱情只是成长的一部分。
鉴于男孩说他的音乐风格是futurist(瞎扯的很机灵),那我就要取名,让我们在未来相见。
没有摇滚精神的教育就是培养宠物,我真这么觉得。
所以摇滚,也就是反叛精神,在我看来是一个人成长为自己最基本的要素。
没有反叛精神前,你就在睡觉,在做梦,还做的是别人给你灌输的梦。
我在这个男孩子身上看到了很多自己。
文质彬彬的十五岁少年从相对文明的环境里换到弱肉强食的学校后因为娘娘腔被同学打,因为穿的鞋子不符合规定被脱掉鞋子,因为化妆被老师按到水池里洗脸,因为哥哥对自己发泄而感到伤心,却只是故作镇定的走进厕所悄悄哭。
反叛从来都要付出代价,可是这个代价无法把我打倒。
坐在厕所里哭完站起来继续写自己的歌,继续和自己选择的队友往前走。
整部电影里让我最感动的是他在排练时幻想的场面。
在他的幻想里,观众们在舞池里向着明天跳舞。
欺负自己的老师融入了音乐里,不再是那个被权力欲冲昏头脑的爹。
争吵不休的爸爸妈妈牵起了对方的手,脸上浮出了久违的笑容。
哥哥也不再愁眉苦脸,而是骑着摩托帅气出场,并且把自己喜欢的女孩旁边的男人打走了(哈哈哈)。
我不知道这是幻想吗?
我知道,在那像童话一样的美好上演时我就知道这一切只存在他的脑海中。
因为这也是我的幻想。
是这些每个人都能快乐,自由,世界大同的幻想在支撑着我活下去。
这在他人看起来幼稚的幻想,和他人对我的看见,给了我最大的力量。
我喜欢女孩子那句,爱就是悲喜交加,人生就是happy sad,你要开心你的悲伤。
我一直认为成长就是笑中带泪的过程。
当你学会去拥抱心中的痛,他人的痛,你就长大了。
我还喜欢她甜甜的笑容。
酒鬼父亲死了,患有双相的母亲在医院里,住在孤儿院里的她没学上,戴着黑黢黢的墨镜叼着烟装酷,拿下眼镜的她却那么甜。
她是她自己口中的美人鱼,纵身跳下冰冷的海水,为了就他们几个人自嗨的艺术,因为那是她的归属。
我喜欢男孩子的哥哥说没有女人会爱上一个听菲尔柯林斯的男人(笑疯)。
喜欢他谈论自己的妈妈。
我喜欢所有看见自己妈妈的男孩。
他们看得见爸爸对妈妈的浪费,看得见妈妈的生命在无聊庸常里流逝。
他们能感觉到妈妈的孤独,他们好奇妈妈在想什么,替妈妈不值,然后宁愿留在妈妈身边陪伴,哪怕是当作活不出自己的借口。
这种妈宝一直都很打动我,因为我又看见了自己。
我喜欢他们的兄弟姐妹情。
我想要兄弟姐妹,想要一起玩创作的朋友,我也是有很多想法的,我一个人很难实现。
我好喜欢男孩子的那个什么乐器都会的陪他写歌的朋友(又泪目了)。
我深夜出现在你的家门口,只是因为我又有灵感了。
你知道唱慢歌会失掉观众,可是你仍然让我唱出那一瞬间的心情。
人生就是起起伏伏,你没有要求我们大家一直高飞,而是抱住了矫情的我。
我喜欢男孩子朋友的妈妈去给排练的他们端茶送水,还舞了一段。
虽然看不惯儿子跟他爹一样,就知道音乐,但是放手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只要周末去打工贴补家用不被耽误就行。
我喜欢男孩子对那个欺凌自己的人说,你不存在。
因为你只存在于我的世界里,但我不在你的世界里。
你只会破坏,你不会创造。
但我仍然利用我们的共同点,即我们都是活在这个无望环境里的被权力体欺压的小棋子,把你拉进了我的世界。
所有的敌人都可以是朋友。
最后在演唱里分发老师这个代表爹的形象的面具的桥段太好了。
叫你再也找不到我。
因为我们都是一个人,都是你。
你找你自己吧。
也许很理想化,也很老套,可是我就是感动。
在我心中,在求同存异中看见对方,在连接里帮助我们彼此的自我实现,是最美好的事情。
所以我一点都不讨厌当生活中的朋友的心理咨询师。
我不觉得这是白嫖,因为这个过程也给了我很多。
这是我的天赋没错,可是也是所有的他人(包括我讨厌的,把我伤害到哭笑不得的人),才帮助我成为了今天的自己。
人生不要往前看,不是说不要去怀念过去,而是人生本身就只能往前。
不要让自己的行为模式沉浸过去。
如果过去很美好,那就创造更多的美好。
如果不够美好,那就改变自己。
男孩女孩的情谊有点像泰坦尼克后里Jack对Rose的“拯救”。
其实谁又拯救了谁,我们本身就在互相拯救。
拯救你的过程也是在拯救我自己。
我喜欢他们终于离开了那个地方决定去冒险的结局。
我们在向着我们期望的未来前进,那谁管它最后到底是怎样。
相对于活在过去和活在当下,其实我是活在未来里的一个人,因为我太多对未来美好的设定了,所以我无比共鸣男孩。
我向着这个设定前进,这个过程本身就足够了。
事与愿违只是一时的人生课题而已,它不是我总体的人生课题。
我在这一年里探索了很多有音乐的酒吧。
我像男孩哥哥一样不喜欢炒冷饭。
能赋予原作品新生命的翻唱作品不多,虽然也有,所以我不喜欢大多数酒吧的情怀模式。
让我感动的演绎者只有两个。
一个是家门口酒吧那个女孩,她的声音加上她的演绎不管唱什么我都很乐意听。
还有一个是前段时间和好朋友无意间闯入的一个酒吧里的神经病乐队。
之所以说它神经病,因为它在最后流行歌大合唱环节弹出了自我,打出了水平。
那个鼓手不管什么无聊的流行乐都能自嗨,我也不知道他耳机里放的什么,反正他就一脸很有激情的甩着他的辫子尽情发挥,全程都在大汗中笑眯眯。
前面的吉他手和他配合的很好。
他们好像就忘记了主唱,忘记了整个酒吧的人,只是沉浸在自己的自嗨音乐里。
他们俩人愣是把咿咿呀呀的情歌演奏成了摇滚乐。
我不知道别人有没有发现(据我观察没有,喝高的人都在摇来摆去的合唱),我反正是看见了他们。
看见了他们在这个时不时无聊的工作中用一种隐秘的方式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
就像男孩子所说,我在这个我不喜欢的地方生活,暂时无法离开的我仍然会努力活下去,并且我还要和我的乐队一起创作我们的音乐。
我最近在引导妈妈画画放松自己。
害怕画画(还像我一样害怕所有体育运动)的,总是觉得自己不行,自己不会,别人会嘲笑自己的她在完成几幅她自己看得过去的作品后开心的像个孩子一样。
所以我不认同“我们现在不成长,就无法成长了”这句话。
它可以激励一个准备好的人,但是无法激励一个已经觉得自己错过的人。
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个不死小孩。
(公众号 神棍糊的小海滩)糊糊是谁bpd专辑写给infp重塑自己亲子及教育人格障碍读书看剧笔记关于咨询服务
(芷宁写于2016年7月31日)将影片《SingStreet》的名片直译为《唱街》,比译为《初恋这首情歌》要舒服得多,诚然该片剧情涉及初恋情节,还有大量的音乐相帮,但它并非俗套的讲述音乐少年初恋的纯爱青春片,它更像是讲述少年如何在初恋和音乐的相伴下,完成了心智成长的故事。
另外,它仿若上世纪80年代爱尔兰音乐人如何出发的缩影,隐约有着向诸多爱尔兰音乐人走向世界艰辛历程的致敬。
青春的酸涩,校园的欺凌,家庭的分崩离析,环境的压抑苦闷,在这样的氛围下,每一个能走出去的音乐人都如片中的少年Conor一样,只凭着音乐梦想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就敢涉过凶险的海峡前往英格兰,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音乐空间。
这样的设定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也易产生共鸣,毕竟仅仅怀抱着才华和勇气就敢外出闯荡的人不在少数,威廉·莎士比亚说:“人为载体,生而有梦。
”而梦想在年少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催动力,而渴望中的爱恋、兄长的黑胶唱片及自组乐队的创作表演,都是协力少年趋向梦想的必备条件。
通常,约翰·卡尼导演、编剧的电影不以复杂的剧情而以音乐和情怀取胜,从《Once( 曾经)》到《Begin Again(再次出发)》,再到《Sing Street(唱街)》,这三部影片构成了相当耐听又好看的音乐三部曲。
曾经的乐队贝斯手、懂音乐的约翰·卡尼以故事引带音乐生成,又以音乐推动故事发展,所采用的配乐和原创配乐都被安置在最适宜的节点上,于是,影片在袒露着青春原色的同时,也彰显着原声的魅力。
Conor和他的乐队小伙伴们,仿佛那片土地上的馈赠,又似校园里的另类,当他们形态各异地混搭在一起时,总有那么一丝诙谐的调调,而他们做音乐的态度却又有着无形的魅力。
当有才华的Eamon和Conor探讨音乐时,会令人想起少年时代的列侬和麦卡特尼。
虽然Conor组建乐队的初衷似乎和撩妹有关,但只要有才华,不论因哪种由头都会被燃起,而有着“伦敦模特梦”的Raphina也是个认真勇敢的姑娘,一群年轻人自制音乐录影带的过程,有种可爱的时代气息和浓浓的怀旧气息。
比之片中主角少年Conor,他的哥哥Brendan的形象似乎更能打动人心,Brendan仿佛那些没能走出爱尔兰去实现“伦敦音乐梦”、因滞留而颓废的代表,他外表邋遢,不修边幅,看似活得潇洒不羁,在世人眼里是个宅家的废人。
事实上,当初正是母亲的牵绊折断了Brendan梦想的翅膀,现在的他似乎活得满不在乎,但从他讽刺机智的话语中,人们能感受到他曾经的苦闷和挣扎,当一只被囚禁的飞鸟常常以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苟且度日时,观众能感到人生机遇的重要性和命运的捉弄。
Brendan这个形象大概也非常具有代表性,毕竟这个世上能实现梦想的是少数,被困在原地的Brendan并没有放弃音乐,事实上,他依旧爱音乐,而且真正懂音乐,他收藏着不计其数的黑胶,对音乐的鉴赏力非同一般,他是弟弟音乐之路的领路人,将弟弟的音乐水准带到了一个高度。
在片中,约翰·卡尼对彼时音乐的如数家珍便落在Brendan身上,例如,当Brendan为弟弟解释什么是Happy-sad风格时,他扔给弟弟一张The Cure的专辑,于是这个以欢乐表达悲伤的乐队令人想起了很多彼时的乐坛大小风靡,而The Cure长于揭露人们内心的阴暗苦痛,也很有文学素养,他们受加缪小说《局外人》启发,创作过《Killing an Arab》,还为卡夫卡的同名短篇小说《At Night》写了歌。
片中兄弟俩的互动,或有趣或伤感。
有场戏哥俩坐在楼梯上,望着门前台阶上母亲的背影聊天,这个景深镜头看似随意出现,实则用意深刻,在这里,幻灭的、破碎的和新生的,同时存在,在黄昏的天光下,在一抹砖红下,显得既悲凉压抑,又有那么一点点暖意。
片尾,哥哥把弟弟及其女友送上了爷爷留下的小艇,远远地看着弟弟驾船离去,在雨天的海浪中去往音乐人向往的地方,估计此时哥哥的内心已百感交集,而萧伯纳的话则显得很应景:“青春是一阵偶尔划过的风,不经意间,已吹得我泪流满面。
”于是,影片主题曲《Go Now》来得是时候。
(杂志约稿)
<图片1>你刚刚偷走父母的船送走了弟弟和Raphia他们要去伦敦你真为他们感到高兴我知道你飞叶子、酗酒、死宅、一事无成、在父母的争吵中长大、缀学其实你的心思是这么细腻母亲躺在院子里,戴着墨镜看报纸“她一直想去西班牙度假,可他从未带她去”虽然你是个废材但你热爱你的家人帮助弟弟寻找音乐的灵感你曾经也是jet engine、爱短跑、有梦想你也想为自己的人生做一些事你现在坐在车里大喊大叫忍不住流泪feeling happy and sad都柏林是一个笼子你留在这里送走Conor和raphia的梦想和你的梦想<图片2>Raphia你外表朋克,画着浓妆有超出年龄的成熟其实你只是个小女孩你没有父母想摆脱自己的命运你想做个模特<图片3>你不会游泳为MV里一个镜头你就跳了下去负责任的说你是一个好模特你要去伦敦因为那里才可能实现你的梦想你找了一个年纪大很多的男友他说可以带你去伦敦可惜他是个骗子你不得不回到这个你曾挥手告别的都柏林你坐在椅子上双眸明亮对Conor说自己得找份工作或许是做个麦当劳女孩but you are world-class谁都能感到你涌动在眼眶的悲伤Conor是有才华的我最开心的是看到你和Conor乘着小破船横渡海峡前面有一艘游轮你们向船上的人大声呼唤招手内心光明即使此时风雨交加用快餐时代的语言,这部电影可以简单地这样描述,losser为了撩妹,组建野鸡乐队,结果误打误撞做出了很棒的音乐,最后losser抱得美人同去远方追梦,但我感受到了更多。
好听,青春与音乐
为什么要这样对窝T_T,最怕看这种了,看起头了又停不下来QAQ……
一个简单的故事,看完之后留不下任何东西的那种。
好像没有这样一部青春片暑假就没法开始 如何逃离原生家庭的困境 如何不去相信不可能
Happy sad.
一些青春里的小矫情,没什么太大的意思。男二眼镜男很酷很有范儿。
真是情怀满满,一句台词“I wish I&#39;ve done it”,一个旁白&#34;For brothers everywhere&#34;. 片中的哥哥就是导演的化身。
表面上是关于青春、反叛与成长的摇滚题材音乐电影,实际上只是以摇滚乐为商业噱头,高度商业化、类型化和套路化的好莱坞模式电影。为了保障电影的商业性与市场面,所选取的配乐与相关致敬乐队,大多以主流流行摇滚为主;其故事内核的爱情故事,从主题、细节到反转过程都是高度套路化和似曾相识;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将以反叛与批判精神为内核的摇滚乐,简化为对具体人和事的反抗与不满,而主人公渴望商业意义上的成功,向往伦敦这样更为中心的城市的做法,又完全内生于资本主义体系,使其根本未脱离马尔库塞所谓“单向度的人”的境遇——对摇滚乐的思想内核与发生社会背景的展现,都太过肤浅与商业。个人所给的两星,一是在服装、物美和道具上,对视觉意义上的英伦摇滚文化史的还原,一是为第一次在国内电影院里,听到The Cure乐队的作品。
不是我的菜。小孩儿真的在瞎搞啊,然后他们都死了。唱得也不好听,复古也不时尚
看了50分钟 实在不喜欢这样的爱情片
John Carney的音乐品味不得不赞,但也仅此亮点了;年轻人可以做梦,但不要沉溺于梦境就好,毕竟出门打怪兽的成人日子终究难逃。
i was on my way to find you!7.9
尴尬
动机简单,挫折单一,未来想象也只能永远悬置在路上。除了歌好听,MV画风还不错外没什么代入感。
英剧的节奏一直有点不适应。梦想到底是什么呢?
5.
看完以后整个人的心情都跟着明亮了起来,坐在影院里听完了片尾的所有歌曲,满脑子里想的都是青春真美好呀以及要是能再多听懂几句歌词台词就好了。幻想的舞会那段太棒!喜欢第二支女主听哭了的作品,它叫做Up!PS: 其实好像比起女主,我更喜欢戴眼镜的创作小伙伴男二号呀。
这次连歌都一般。
有些自传意味的怀旧致敬,总是在最粗糙的地方显示出构思的精巧。
Once in a while this kind of film cheers me up. 像對自己倔強的試探,要證明自己還會被這樣的電影感動,還沒有老去。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