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是美西时间的情人节,不甘心寂寞的小朋友们已经约好了晚上要过个合家欢的情人节。
正如四万姐所说,“ 情人节的普世价值在于,看看人们手里还有多少闲钱,和他们想啪啪啪的意愿呈怎样的正比。
” 所以童童小朋友,不是你心痒,是你钱包痒。
或许因为我没有情人?
所以我不觉得《最爱》感人?
说实话我觉得赵得意和商琴琴对于爱情的筹码是一样的,这本就是一场公平公正公开合理互惠的交易。
只不过,平常人说,爱你爱到不怕死,《最爱》,横竖都是死,不如在死之前开花结果折腾一下。
双方都在最不好的处境的结合实际上是win-win。
否则,按都市盛行的爱情逻辑,爱ta就让ta幸福,那么得意不该早放走了前妻,琴琴也应当主动离婚才是。
可惜,两君非圣人,占有和私欲到底占了上峰,蹲着茅坑便秘是人家的事,可茅坑的所有权还在。
昨儿看公子写了丘比特和他老婆的爱情故事,不仅感慨一下自己的爱情观都快向神看齐了。
分手之后哥们问我有没有总结一下经验教训。
我想说,有什嘛好总结的,恋爱不是找工作,既没有公司行为准则,也没有企业文化。
真的要有神的智慧,武士的勇气,以及,中国人的忍耐力才能制造了山崩地裂还能说要坚持海枯石烂。
不然,大家都是凡夫俗子么,时间久了互相看不顺眼很正常,不想做partner就一拍两散么。
至于筹码?
比较理想化的状态就是情人节999朵玫瑰这样的投资,生日节日再买买钻石首饰。
比较不理想的情况么,你穷我穷,财散情淡。
也不是我不相信爱情了,我相信爱情都是等价交换,我相信爱情是多次博弈。
这次一方吃亏不要紧,下次对方还回来就好,可如果总是一方吃亏另一方赢的爱情,我没见过的。
现在中国人自己都嫌自己浮躁,觉得感情都要用称量,你有多少存款,我有多少房产。
实际上这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经历么,这个阶段的人们还意识不到除了金钱又如何丈量人的价值和筹码,也不知道除了金钱要怎么才能衡量是否等价。
等到咱天朝也发展到了帝国阶段,人们内心世界也五彩斑斓起来,思想也千奇古怪起来,那衡量的尺码就不单单是房啊,车啊滴。
不过那时候,未必比现在好,因为,很可能都摸不到边,对方在用什么来衡量你,以及你的筹码⋯⋯
作为一部艾滋病患者题材的电影,《最爱》并没有回避人的劣根性,那些对贪婪,对蒙昧,以及对欲望的淋漓刻画,让整部电影呈现出一股子生猛与放浪,因为这股生猛与放浪,这部电影才没有像其他电影那样落入道德的架空世界。
基于这种设置所造就的人性的真实,使得一场爱情悲剧,更让人感觉周身寒冷,悲从中来。
对于艾滋病患者,舆论的主观视角通常会自然地投以同情,这种将其弱势群体的定位,容易让创作者为其虚构一个完美的道德世界。
《最爱》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突破惯性思维,将地点设置在一个愚昧封闭贫穷的山村里,将故事建设在一个充满蝇营狗苟,存在自私自利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的现实基础之上。
艾滋病患者处于“多活一天是一天”的生存困境。
在他们身边,是经济洪流中贫困的村民同样以自己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生存权,盗伐山林、倒卖棺木、遗嘱离婚,现实的残酷更凸显出人性。
与此相比,这些险恶现实挤压着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空间,对热病的恐惧和歧视,反而落在其次了。
娘娘庙小学是艾滋病患者的“和平饭店”,但和影片里表现的所有快乐都非常短暂一样,这里只是外部欲望世界的一个缩影,因为欲望无处不在,无论它的宿主是疾病还是健康。
偷窃代表着一种贫穷境况下对物质的战友,这和艾滋病患者“多活一天是一天”一样,都是生存的欲望。
在这种语境下,这两种占有都无法否定。
偷米是因为要照顾家人,偷棉袄是为了兑现承诺。
影片甚至为赵齐全安排了一段独白,来说明在这个基本上反面的角色身上,导演也并非简单的善恶标准。
商琴琴和赵得意的结合也是一种欲望的演绎,爱其实是种性欲的驱使。
一个是一年多没有摸过老婆的手,一个是饱受丈夫虐待打骂,当两人在午夜房顶初次相会,那时还没有爱,仅仅是对压抑性欲的发泄和满足。
当两人因为偷情再次遭遇家庭的压力,他们才因为同病相怜而更加靠近,逐渐演变成更进一步的情感。
这种无法简单定义的情感,包含着较大比例的爱情,当然也包含着同病相怜同仇敌忾,以及为生存权的某种赌气。
当他们身处其中,那是种无法辨识的复杂情感,只有在经历死亡之后,你才发现冷暖依偎着走过的那个阶段,才是一辈子深入骨髓的“最爱”。
换名字意味着什么?
就这部《最爱》而言,意味着换掉了主题。
虽然原来的名字《魔术外传》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最爱》这个名字却有些过于轻描淡写地把一部主题深刻的电影淡化成了爱情故事。
片头字幕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
在改革开放渐渐从东部沿海向内陆蔓延的年代里,即便对于一个偏僻的陕北农村,对于钱的渴望同样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琴琴为了电视里的一瓶洗发水去卖血,结果染上了热病;得意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卖血,自己也跑到别的村子去卖,同样也染上了热病;他的大哥齐全靠做血头生意赚了钱,但是和家里的关系却日渐冷淡,最后搬离了村子,去了县城。
《魔术外传》中这个魔术的意思,并非是现实中的各种魔术表演,个人认为更接近于表现一个“光怪陆离”的社会状况。
在钱的冲击下,似乎所有人都达到了丧失理智的意识边缘:小海为了得到得意家的房子,用琴琴来交换;那两个没了良心砍伐木材的村民,虽然最终没有交代他们的结局,相比再多的钱也无法换来生命。
而在这疯狂的世界里,得意和琴琴的爱情却那么“不合时宜”地开放了。
尤其是结婚的那场戏,琴琴一身的红妆,得意戴着红领巾,所有的红色映在周围斑驳的灰、旧色彩中,显得十分扎眼。
但是即便是这样纯洁的爱情,也难逃最终病魔的侵扰,终于两个人可以葬在一起了。
《最爱》突出了这条爱情主线,并把它当作了本片的主题:趁活着,我们结婚吧。
虽然这样的爱情故事很伟大,尤其考虑到是在两个患有绝症的病人之间,生活中的分分秒秒都是那么的珍贵;不过,我们是否也有些许的遗憾呢?
究竟什么才是这部难得的反映艾滋病人生活的电影所追求的?
仅仅是一段伟大而又短暂的爱情就足够了吗?
一个热病患者,让一个家庭形同瓦解;一村热病患者,让周围村子的人几乎不愿接近;而目前艾滋病在中国的传播速度,比十年前又快了多少?
当我们看到供销社的人用钳子夹着钱递给得意的时候,当我们看到那个掉了香烟的人慌忙地逃走时,当我们患病的人宁可一起住在小学校、而不愿意回家居住的时候,艾滋病似乎在把一个正常人“妖魔化”,虽然皮肤接触不可能传播,但是那些“正常”的人还是宁愿不去接触;虽然在病痛未发作时,他们和正常人一样,但是他们的世界却没有人愿意走进。
本来有2个多小时的片子,最终减到了“适合放映”的101分钟;虽然这是顾长卫磨了好长时间的作品,但是最终也难逃向市场妥协的命运。
还好参与演出的每一个人,都表演的十分出色,多少弥补了一些遗憾;否则这样一部打磨已久的电影,换来的可能是更让人伤心的结局。
只是我们真的希望,在电影审查的过程中,能够再放松一些,不至于发生更多的悲剧故事和遗憾结局。
进场的时候,sugar对我说,据说很虐。
参考了豆瓣的评价,我很得意的说,没有关系,我带够了纸巾。
谁知道,我猜中开头,没有猜中这结尾,我带够了纸巾,却不是用来擦眼泪,而是用来捂着嘴巴,省的恶心的呕吐出来的。
章子怡出场的第一个镜头是相当给力的,在那个灰头土脸的小学里,连最漂亮的雯丽大妈也是常年一件军绿色外衣,泼辣彪悍而土气。
一身红衣、年轻貌美,打扮娇俏章子怡出现了,这是最直观的性别符号,对这些压抑绝望的男人们的刺激是赤裸裸的,我们甚至能听见那一扇扇玻璃窗子后哗哗的口水声。
这是所有黄土地里的爱情故事最常见的桥断了。
接下来,应该是也流着口水的郭富城上场了吧。
故事是怎么开展的,还是一个俗气的桥段,章子怡的红袄袄丢了,老实正直的校长想了办法:让小偷半夜悄悄放回来。
但是好奇害死猫,我们当然可以理解章子怡想抓小偷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一年多没有性生活的郭富城的闲的蛋疼。
于是俩人在房顶相遇了。
哦,接下来呢,如果是烂漫爱情剧上演,他俩就该看月亮看星星,谈诗歌谈人生。
如果是正直革命剧,俩人就该在痛斥小偷品性败坏,捎带痛斥一下濮存昕的人性泯灭和与小偷斗智斗勇的艰苦斗争中产生同志般的情谊。
如果是狗血伦理剧呢,就是哭诉各自的妻子和丈夫的冷漠和命运的不公中,惺惺相惜,产生同命相怜的爱情。
可是,顾导还是延续了你期待美好,他给你猥琐的极品路线。
偏不让你猜中这结尾,接下来上演的是,日本爱情动作片。
郭富城果断果敢,直抒胸臆的表达了对于妻子不和自己性生活的饥渴,还对章子怡不和丈夫性生活表示了不解。
然后,直接急吼吼色狼上身,上演了霸王硬上弓,可怜的美丽的矜持的章子怡,无力抵抗,无奈就烦。
让我们相信那是无奈就范吧,那绝对不是欲拒还迎,半推半就,矜持的章子怡连台词都是:不要,不...要...啊...那静谧的夜晚中想起来的绝对不是饥渴男女荷尔蒙激增的声音,而是纯洁男女心灵碰撞出的火花。
勾搭成奸,啊不,猩猩相惜的俩人开始了美好的热烈的谈情做爱,啊不,谈情说爱中,你看,那废弃的仓库,无人的山坡,到处都是他们爱的见证,总之,就是他俩的爱,被全村人都看见了。
那个凶残暴力的章子怡的丈夫蔡国庆,过去对患者不同情不怜悯,对患者实施拒绝性生活的冷暴力,后来又亲自驮着米把章子怡送进了小学这个患者集中营,在这时又对她进行了泯灭人性,野蛮低级的报复,让她游街。
而郭富城呢,这时候,英勇机智的采取了战略躲藏的作战方法,对被抓奸在床的章子怡被赶回娘家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
事实证明,这是伟大的战略,正确的战略。
因为爱美的章子怡要回来取夏天的衣服啊。
于是一年之后的郭富城截住了章子怡,先是上演了一出动作片,一年多了么,你懂得,然后俩人时髦的私奔了,虽然还在本村,但是私奔的时髦本质不能变啊。
解放区的天是蓝蓝的天啊,私奔的俩人腰不疼了,腿不酸了,走路也有劲了,光天化日下洗衣服都可以直接穿蕾丝小吊带了,连做爱都可以一天两次了啊。
由此鉴定,最近颇为轰轰烈烈的二王私奔,绝对是看了最爱之后,对私奔生活激起了美好而纯洁的向往,顾导,一定要记得问王功权要版权费啊!
物质基础有了,一天两次的俩人不饥渴了,终于开始琢磨精神层面的追求,于是俩人做了个伟大的决定,趁活着,结婚吧。
郭富城这个封建社会的反叛者,为了追求真爱,毅然决然的打破了封建社会的枷锁,把自家的小院送给了章子怡的丈夫蔡国庆,至于郭富城死了他的孩子怎么办,这么俗气的问题,就留给他那个对他性生活暴力的前妻好了。
结了婚的俩人生活更加和谐了,除了探索一些生理知识外,也开始了对医学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
你看,对于发烧了降温这个问题,就不仅可以采取打针吃药冷敷的手段。
聪明的章子怡探索出了新的办法,那就是把自己泡在冷水缸里,通过把冰冻自己的身体贴上对方,来对郭富城降温。
可见,我们平时老讨伐那些狗血电视剧是不对的,谁说那些电视剧没用,你敢说这个办法,不是顾导在看了狗血武侠剧里,女猪脚主动脱光衣服,用火热的身体温暖冰冷的男猪脚的办法后想出来的。
不要说那些向郭富城身体上泼凉水的俗气办法,首先,美丽而柔弱的章子怡,抬得动那么沉重的水缸吗?
其次,不这么办,我们这些庸俗的观众怎么会有不光看到了郭富城的裸体之外,还看到了章子怡裸体的福利?
得了便宜而卖乖是不对的,所以,这个办法是伟大的,正确的,当然了,科学尝试总允许出点小差错的,于是,美丽的章子怡啊,就冻死了啊。
接下来我们必须相信郭富城对章子怡是真爱了,他自残了,他不是自杀了,他自残了啊,你敢说那血淋淋的镜头暴力,残忍,恶心?
真是没品味,这是多么浓烈的爱情的表现形式啊,简单的殉情自杀绝对不能表达郭富城对章子怡的爱,必须要用这种血腥的自残才能表达那漫山遍野的赤裸裸的爱啊。
综上所述,这绝对是一部感人的,深情的爱情(动作)片。
来,让我们一起喊:趁活着,做爱吧最后,我忒真诚的希望顾长卫老老实实的当摄影师,给他老婆掌镜吧,起码蒋雯丽一部我们天上见便可以将他甩到拍马都赶不上。
如果说,故事是从这里开始的——漫天飞雪,可能有风有沙!
一株杨树屹立在一片空白里,世界显出大大的静!
看,却始终看不出里面的所以然,可仍被深深的震撼了,大俗即大雅,这种爱情,卑微得那么可怜可气可叹,却又那么干净。
像澄澈的喜马拉雅下倒影的手相,终将成为永远的绝唱。
现实的世界,脏了人的灵魂!
一个故事,几个人,好好坏坏,喜悦悲伤的笔调——你说:人的生命,就像树叶一样,说掉就掉了。
很多人,一个圈,闹闹嚷嚷的看客过客,走过——所谓的道德,在真正应该束缚的时候毫无用处,而在真正宽恕的境界却落了空,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空白。
穿过人群,沧桑的背影,无法弥补的空白,无能为力!
法律的纵容,是人心灵底线的卑微祈求。
人之常情般的恻隐,你、我——都动了心!
躁动的心,掩映下低吼的铁轨…杂草、铁轨、堆满杂物的破屋子。
低贱、偷偷摸摸、见不得人,我们都倒吸了凉气。
病态的世俗,不能容忍的洁白。
其实,他们所要寻找的无非是一个可以容纳他们精神生理爱情的据点。
没有繁华的背景,那种苍凉的离别,悲哀的笔调下继续的灵魂之旅,我们都在彼此的脖颈上下了一个套。
你来,风走了。
你走,风来了。
流连忘返的尘世,哀乐响起。
走了走了,都散了。
离合离合,都是情殇。
可是那犀利的笔触下诞生的人物却是那么形象生动,栩栩如生…那不是演绎,而是一种释放!
释放出生命的激情,诞生下一首又一首离歌。
人们争先恐后的活着,连活着的意义都没了。
忘不了凡尘中的点滴,总是幻想情缘前世。
左左右右,轮流的跃动,世界太美,却不是你的我的,我的歌声,你在听吗?
谁说、谁不说?
我站在离你最近的地方,却离世界最远!
你是我的,我是你的。
心跳的频率,是一簇一簇的窒息,站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我可以看见你的侧脸。
向日葵般的随太阳旋转,我要的你的声音,你清醒的流动的呼吸。
我是爱你的吗?
电子仪器上的线条,泛出奇异的光。
陌生的声音宣告,我是你的纪念版。
好吧,再见——再也不见。
你是我的最爱,你是我的什么?
结构太松散,像是生活片段精选集,场景之间没有太多联系。
前半段说一群艾滋病人聚在一起的狂欢生活(事实上只有火车那儿才有这样的狂欢强度),后半段说的是没有铺垫的煽情故事。
作为文艺片,没有半点人物内心纠葛和内心冲突,作为爱情剧,两人感情没有展示给观众,也没有刻骨铭心的痛,也不轻喜。
大部分人物走马观花,上场不久就死了,而且死得毫无价值,什么也没干。
艾滋病村的大背景和开头死去小孩一看就是制片商的商业卖点,几乎没有融进故事、人物当中。
好的地方是前半段细节很好,郭富城的角色相当有意思,细节丰富,人物突出。
但是不能因为细节好就不需要结构。
电影不是小说,拼贴是没有意义的。
《好死不如赖活着》应该是这个影片的创意点,不是不能把沉重的拍成浪漫的,但是忽然冒出魔幻范儿就不是高明的做法。
依我之见,要就把病痛下压抑的欲望释放做足了,要么就是那帮等死的人在山上燃烧自己,活得更大胆更离奇一些。
如果每场戏都跟火车那儿一样具有诗意和生命体验在里面,就算搞笑,也是沉重而且意义非凡,不会变成前面说段子后面呻吟的文艺、科幻、爱情故事了。
对《最爱》抱有期待,大部分是因为前期宣传的文艺魔幻的口号。
越荒诞,越黑色,越现实,越动人。
这是我一贯的信条。
第一次看预告片,国际章一身正红,红唇红头饰,对着镜头一遍又一遍的重复那段台词,直到哽咽得说不出话,我承认我还是被震住了。
我觉得这样的表演很符合我的期待。
再后来,传出改名、删减等等一系列消息,直到最后片名定为现在的《最爱》,我突然一下子觉得这片要改走纯粹的文艺范儿了。
特别是当国际章和郭天王那相互依偎的海报在各大灯箱里出现的时候,我更是肯定,这片跟我的想象肯定是越来越远了。
但我还是抱着期待去了。
开篇我很喜欢,由已经死去的小男孩来讲述这个故事,这多么符合黑色电影的要求啊。
前半部分的群戏演出和黑色气氛的营造都还是成功的,至少在我观影的过程中觉得欢乐无比。
但不得不说,有很多东西被刻意的省略了。
我本来以为在学校那样一个封闭的环境,必然是会出更疯癫更好玩的故事的,但是没有,就像那两个拉走桌椅板凳的家伙一样,平淡的走出了观众的视线。
再比如那头多次出现的猪,应该是有更多象征的,结果只是被雯丽姐骑了一下也就没影了。
王宝强同学那命根子似的的大喇叭也就是起了一普通道具的作用,该深入的时候不给力。
最后那突兀的放鞭炮的戏,一看就是为了和之前的某场戏呼应的,结果我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哪里有过这么一场戏。
到字幕结束,我都觉得这是一部支离破碎极其跳跃的影片,不管是客观原因也好,其他原因也罢,我能感觉到导演的用力,但我实在没有动力去迎合。
如果说最开始的宣传所谓的要备足两盒纸巾云云是因为那场被宣传得轰轰烈烈的非常之爱的话,那我估计果真是泪点太高了。
从头到尾,我就没有真正被郭天王和国际章的表演打动过。
但我承认,郭天王的表现实在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真是意想不到的好。
我从来没想到他可以真正成为一个没啥文化有点混不吝的农民,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感。
反倒是国际章,她太美太现代了,跟周围的人物和环境都格格不入。
每当她演的时候,你都能明显的感觉到她在用力的演,这实在太可怕了。
交差结束。
最后一句,今天看到magasa大人的影评,我表示深深的赞同。
不知道有多少看完这部电影的观众,最后能意识到《最爱》这部电影的野心和企图。
它实际上并不想只讲述一个绝望的婚外恋故事,它只是在各种无奈之下,别别扭扭地变成了一部由章子怡和郭富城这样的大明星主演的爱情故事。
这部电影原来的名字叫《魔术时代》,后来改名成《魔术外传》、《罪爱》,最后变成了现在的《最爱》。
从电影片名的更迭,我们或许可以猜想出一些原因,来推断出这个故事原本最初的模样应该是什么样的。
从《孔雀》到《立春》,再到现在这部《最爱》,顾长卫导演的电影在故事上越来越脱离现实,而在气质上则越来越接近现实。
相比《孔雀》和《立春》所试图描述的那种“沉默的一代”相比,《最爱》的主人公是一个在国内相对小众,并且被各方所刻意漠视的群体:农村艾滋病患者。
可能是出于叙事安全性的需要,整个电影故事已经将背景放置在一个几乎完全封闭的环境中,所有试图和现实有所勾连的细节都呈现出了一种奇怪的暧昧状态,最后整部电影的叙事重点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得不变成了赵得意和商琴琴的一次“事先张扬的婚外恋事件”,虽然电影仍然保留了足够的叙事动力,但整部电影中最能令国内观众有所感慨的故事元素基本上已经荡然无存了。
《最爱》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属于典型的“坏的好电影”。
就其本质而言,《最爱》是一部好电影,它在重重禁锢之中,仍试图去讲述一个对当下现实的种种荒诞和悲剧有所反思的故事。
在许多中国电影面对诸多荒诞现实时所表现出的闪转腾挪功夫,《最爱》这部电影还是试图去做一次正面强攻的,无论最后结果如何,其勇气和情怀都是值得尊敬的。
但所谓的“坏的好电影”,就是它在现实的重重禁锢之中,虽然立意高远,但却终究不免在最后的成片中束手束脚,被迫做出了许多无奈和无谓的牺牲,最后使得本片成为一个在艺术性上留有许多遗憾的影片。
造成这种遗憾的,既有冰冷的现实因素,也有艺术手段的匮乏和内心情怀的缺失。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从最后公映的影片中来判断,那种略显冷漠的旁观视角是顾长卫导演在创作时的初衷,还是经历了无数次妥协之后无奈留下的遗憾。
但《最爱》这部电影无疑会让许多观众感到一种悄无声息的窒息感,因为片中所有人物的命运都令观众感到生命的荒诞和虚无,而且入戏越深的观众越能感受到这种无处不在的绝望。
如果一个观众自己拥有强大的内心世界,并充分了解了这部电影背后的实际故事,那么这位观众是能够通过这部电影得到许多超越本片的思考。
但是对于很多只是冲着电影明星和奇情故事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会在黑暗的影院里给他们迎头一棒,因为他们完全没有做好准备去面对这样一个讲述绝望和疯狂的故事。
在所谓的“热病”背景之下,《最爱》讲述了一个本质其实很绝望的故事。
面对注定将要到来的末日绝境,唯有爱情才能拯救灵魂。
在这样一个经典的设置之中,好的故事和好的人物,会让观众的情绪在绝望和希望之间游走,如同溺水之人,拼尽全力去寻找最后一丝救赎自己的希望。
即使最后终将直面黑暗,但终于相信黑暗之外仍有希望,观众心中依旧会有一丝欣慰。
而关键就在于这个“相信”,即使故事本身是悲剧性的,但电影传递给观众的最后仍然需要是光明和希望。
这种绝境之中的希望,既是艺术能力的展现,也是导演情怀的体现。
电影中不能只有单纯的绝望。
现实已经够绝望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在电影中再绝望一次?
我们需要去相信某种我们可能无缘去见证的希望,即使我们最后终将直面黑暗,但好电影能给我们一些抚慰:黑暗之外一定仍有希望。
这个世界一定有生存下去的意义。
我们只是在寻找的道路上。
我喜歡裏面的瘋癲勁死亡臨近時反彈出來的生命力“得意”跑上鐵軌,與火車嬉戲雖然姜文帶著太陽的影子突然襲來但“得意”肆意的奔跑更像是kusturica電影里末日的狂歡王寶強說坦白從嚴拿著擴音器悄悄說,聽說你占了便宜還說,我也快沒電了我喜歡這種神經用強烈的荒誕存在,對抗虛無大哥在牆上留下電話號碼,賣棺大哥給兒子辦了陰婚暫時還不知道怎麼形容這種生存術濮存昕演得好如果以後誰改編王小波的小說就讓他去演那個王二“得意”的方式是勇敢燦爛的活著但其實他不需要性愛作為解脫在這麼多熱病人當中最不需要性愛的就是“得意”所以他和琴琴,並不是兩顆絕望的心他們只是勇敢地開生命的玩笑熱病人是村落中被歧視被排擠的人他們只存在於相互的眼光之中所以“得意”用性愛、用婚姻、用所謂的愛情,追求片段的存在感他們相互喊爹叫娘,用情色混著親情溫暖對方苦情對於他們不起作用所以當看到苦情時,有些不習慣兩人上吊那場戲開始時還是有點期待,以為會發生什麽因為和火車那場一樣,上吊的繩子就是逼近的火車期待看到“得意”用什麽樣的方式再次奔跑琴琴也加入進來兩人脖子上掛著圈套“得意”再次“勇敢”,說多活一天是一天卻只是取下繩圈走開就好像火車開來,自己跳到一旁真洩氣!
我想,得意和琴琴應該就那樣,脖子掛著繩圈,大干一場和之前一樣,用性愛給予存在另外一個劇情設置“得意”發熱那場,琴琴到最後不得已用冰鎮的自己擁抱“得意”給他降溫,導致死亡這場真是淒涼就算兩個人相互在一起,可還是那麼淒涼,單薄但這個格局太小氣,好像只有兩個人我不喜歡看這樣的結局我希望看到琴琴自己沒有辦法時去向其他熱病人救助,去向“得意”的父親求助之前一直有熱病人相繼死去都是孤單的死去所以到了得意琴琴兩個人身上需要強烈的放大這種死亡逼近的感覺不管其他人一起來救或是不救都會創造出比較強烈的戲劇感把之前那些荒誕的狂歡的神經的刺痛的鋪墊一股腦的全部揉到這最後一場不管是不是熱病人的團結不管是不是他們相互的中傷都可以從中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是怎樣的連接而不只是要用“婚姻”,要用“家”去建立這種連接最後,那幾個支離破碎的段落,和出現又消失的人物權且當做是被那刪掉的1/3的冰山一角提供一個開放的文本,給觀眾補全大哥的故事
当第五代纷纷转型为商业大片的娱乐推手,顾长卫这个第五代昔日的金牌摄影师却转型为作者型的导演,一而再再而三地对个体生命经验做出沉重的陈述与阐释。
另类,不止可以用来描绘他所演绎的人物的特质,也成为他个人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的耀眼标签。
最爱》和《孔雀》、《立春》一样,主角与与世俗格格不入,他们遭到主流社会的误解、嘲讽、排斥乃至抛弃。
他们是常人眼中的“怪人”。
这种“怪”,不仅指他们身患“热病”,也包括他们行为上的出格。
琴琴与得意各自尚未离婚便如干柴烈火般结合在一起,他们的出轨与世俗伦理观背道而驰,可谓肆无忌惮惊世骇俗,对世人的指点置若罔闻,也无惧无视冷嘲热讽的眼光。
以传统价值观来判断,他们属于典型的不安分守己,和《孔雀》中的姐姐、《立春》中的王彩玲如出一辙,是不可理喻的“怪人”和另类分子。
影片讲述的不离不弃的爱情固然感人,主角“爱折腾”的性格更令人印象深刻。
恰如片中大哥所说,人都要死了,还非要那两个红本本干吗?!
在他看来,这是没事找事。
但对琴琴和得意来说,却是同生共死的见证,是不论死活都要在一起的精神支撑。
换句话说,所有人都放弃了他们,他们却没有放弃自己。
他们渴望认同,期盼获得承认。
结局虽然注定伤感,但也正是这种“折腾”,带给我们强大的心灵震撼,而琴琴的自我牺牲,也为这段爱情添加了最悲怆和动人的色彩。
“爱折腾”是顾长卫人物共通的特质,《孔雀》中的姐姐、《立春》中的王彩玲,都是放着日子不好好过,非要倒腾一番的典型代表。
她们心比天高,却命比纸薄;她们超尘脱俗,却最终为尘世所淹没。
顾长卫一直关注个体与环境的紧张关系,但说实话,或许基于价值观的差异,此前两部作品我并未产生太多的共鸣。
特别《孔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对时代的还原,其实不过是浮光掠影的表面功夫,并未深入时代的肌理和实质。
架空背景,人物行为缺乏动因,是我对此片最大的不满。
但《最爱》不一样,这是我最能接受的顾长卫作品。
这一次主角是真正意义上的弱者,是环境的受害者。
他们无辜染上“热病”,却遭到环境的鄙夷和抛弃,这使得本片暗含“他人即是地狱”的存在主义式的隐喻。
在片中,几乎人人对“热病”患者唯恐避之不及,得意的妻子带着儿子回了娘家,琴琴不但被娘家人嫌弃,还遭到丈夫的毒打,主角所承受的社会压力显而易见。
因为对影片氛围的成功营造,人物所有的行为动机因此明晰可辨,他们在这种环境底下所有的行为反应也因此入情入理。
出于题材的特异性,《最爱》必然承载了反艾滋病歧视的社会意义,在我看来却归根结底是顾长卫式的另类生存表达,是构成其作者风格的作品谱系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我不尽然认同他的所有创作,但他对非主流生存境遇的持续执著的关注,其作品所表现的环境对心灵的压抑与生命所承受的痛苦挣扎,以及个体对自由生命的向往和所付出的艰辛努力,都值得我们反躬自省,并给予相当的尊重。
“爱有多难,就有多灿烂” 章子怡、郭富城的片尾戏,龅牙濮存昕,骑猪的蒋雯丽,我呸的蔡国庆,大嘴王宝强,找日记本的孙海英…每一位演员都颠覆了他们自己,送给那头被骑的花脸猪。
真他妈无聊
其实影片除了爱情还讨论了很多更深层面的东西,比如人性、金钱、盲流与道德。郭章的表演都很好,自然不做作,其他出场明星也都各得其所。看完之后意犹未尽,非常想看看那个两个半小时的版本。另,章姑娘果真真性情,值得爱。
得意一天是一天
我哭点不高啊,为什么还是没哭。郭富城实在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演员,真没选好
剧情太单薄拉。俩猪脚也不给力。
有点煽过了 配角真好
什么什么呀
在特定环境下的两个人干柴烈火,濮存昕本色演出,社会发展的黑暗史都在他身上重现了。
不喜结局
顾长卫真够矫情的...
爱有多难,就有多烂。电影好不好100分钟里绝对可以看出来的,就算加上那被剪的三分之一《魔术时代》也不可能超越《孔雀》和《立春》。就像京剧化普通话化的昆曲如同酸了的黄酒。
太多画面足够震撼人心 多数人因为是内地电影以及章子怡不够精湛的演技而只给了4星,但除了章子怡,整个片子每一个人都演出了生命的价值,我想,他们应该也都是用一颗真心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吧。剧本非常好,起承转合,绵延婉转,真正的催泪不是咆哮,而是无声....
思路混乱
最后十分钟的升华,才是让人动容的末路狂欢一同赴死的悲怆爱情。但我无法接受它是顾长卫时代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孔雀》《立春》是小县城文艺青年的挽歌(颂歌),而《最爱》没有了李樯剧本的支撑,只能像是一场山村里卑微小儿女的闹剧。PS:片名还不如叫原先的《世外桃源》更好。
凡是让人看了糟心的电影都是烂电影...蒋雯丽真是天才啊,把其他人的戏都抢光了...
看不出真正的爱。。。。有种两个被挑剩下的人的凑合。。。
给四星觉得不值,给三星又觉得顾导太亏。看之前觉得《立春》还不完美,看完一对比觉得《立春》立即完美了。
美是很美。可以,没有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