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伍迪艾伦的电影这电影有意思的几处,一是荒诞逆转的剧情,二是剧中五个不正常的角色,三是凯特温斯莱特的表演,凯特真是每次都能带给我惊喜。
整个故事是个悲剧,却把环境背景设置在游乐场这个喧嚣欢闹的地方,就有戏谑讽刺之意。
剧情上,电影开头立马引进了一个冲突,哈姆迪失散5年的女儿过来寻求他的帮助,短短十几分钟就把三个主角过去的故事,现在的生活状态介绍清楚。
金妮和哈姆迪都是二婚,两个伤心绝望的人寻求安慰而凑合着过日子。
哈蒂姆的女儿年少跟黑帮老大私奔,现在反被丈夫追杀,走投无路投靠关系不好的父亲。
再说人物的塑造,通过开头三个人在客厅里的一段对话马上就可以感受到三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金妮有情绪化和神经质的特点,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在各种抱怨中展现出来,不让丈夫喝酒自己却偷偷喝酒解压。
哈姆迪出场很有趣,粗鲁霸道的言谈举止看出来是个脾气暴躁的粗人,有酗酒的毛病,典型大男子主义,对女儿先是一顿责骂,然后心软接着马上各种嘘寒问暖,如同换了个人,其实对女儿深爱到不行,隐含着他对女儿极度依恋的情结。
女儿卡罗莱纳和继母以及父亲的对话显出她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有年轻人自以为是的傲慢,同时她足够的聪明狡黠,察言观色的能力很强。
接着就是小儿子的短暂出现,表情冷漠没有说话直接往床上一躺,接着从金妮的话语得知他有纵火的癖好。
简而言之这一家子没有一个正常人。
接着影片中途插进来一个整天幻想戏剧情节的作家,也是个不正常的人,这一场戏就很好玩了。
整个故事发展分三阶段,第一阶段的转折在于米奇出现在金妮的生活里,打破了她沉寂的生活,金妮看出这是个可以逃避乏味生活的机会,刻意勾引米奇,米奇则热衷于这种与有夫之妇偷情带来的猎奇刺激,满足他自诩为浪漫作家的虚荣。
第二阶段的转折就是米奇又遇上了卡罗莱纳,两个人也产生了火花。
米奇和金妮的关系不再稳定,金妮则想方设法去守住米奇的心,反而得不偿失。
第三阶段就是电影高潮,金妮为了不让米奇和卡罗莱纳有结果,做出了背叛灵魂的事,可以救卡罗莱纳的时候选择不去救她。
从电影高潮的那段开始到影片结尾的一段都非常的精彩,每个人物压抑隐藏的人性的脆弱和阴暗面都迸发出来。
先说凯特演的金妮,其实一开始我猜想的故事走向是她会主动把卡罗莱纳的身份透露给追杀她的黑道人士,不过现在想还是编剧更绝,毕竟放弃救自己憎恨的一个人,比直接去害那个人要更显出人性的复杂阴暗,给人心理的打击也更大。
金妮已然从一个可怜绝望的角色形象转变成阴险可恨的形象,她依然可怜,也许观者可以理解她的痛苦,她自私的心态,但是道义上的审判则不能原谅她的所为。
接着哈姆迪,失去女儿之后他心底里隐藏的面对生活打击时的软弱无助,疯狂无序立马爆发出来,酗酒纵怒,然后又像小孩一样央求金妮不要离开他,外表是个壮汉心理上是个懦夫。
最后说米奇,大约是一种嘲讽的存在,他自以为有着作家的浪漫才华和拯救他人的博爱心灵,实际上也只是只愿活在自己幻想的生活里的大男孩,一见钟情是风流的借口,追求真爱是逃避责任的借口,到最后我觉得他也没有真的爱哪个女人,她们只是装点丰富他生活阅历的点缀。
至于金妮的儿子,他大约是所有人中活的最痛快坦率的,他直接用纵火的行为表达他对生活的不满,影片最后他在米奇负责的海滩上烧起一堆火,不知是否暗示他作为旁观者知道这海滩上发生的一切。
观察电影里每个人的生活轨迹,金妮沉浸在偷情可以获得新生的幻想里,哈姆迪沉浸在女儿会永远在自己身边的幻想里,米奇沉浸在浪漫爱情可以使人生戏剧化的幻想里,卡罗莱纳沉浸在对过去不用负责的幻想里,他们每个人就像坐摩天轮一样,幻想可以停留在自己梦想的天空中,结果只是一场虚幻的游戏,转了一圈到头来还是回到原点。
整部电影还有很多值得品味的细节,例如人物与背景灯光颜色的关系暗示着情绪和故事走向,以及两首很应景的插曲总是出现的恰到好处。
最后夸一下凯特,我把金妮和她另一部《幻世浮生》里的米尔德作比较,同是失婚伤情的女性,这次又看到很多新的表演层次,金妮身上的神经质和癫狂情绪要比米尔德丰富许多,尤其是电影末尾金妮一个长镜头的自说自话,从难掩的欣喜到装腔作势的矜持,从对自我的辩解欺骗到自作多情的滑稽模样,最后听到米奇的质问时慌张失措,这段表演精彩至极让人印象深刻。
难怪矮大紧说凯特这次表演可以竞技奥斯卡,没能入选也是可惜。
凯特·温斯莱特扮演的金妮与二婚丈夫哈姆迪在游乐场里工作和居住。
丈夫的女儿卡罗琳娜逃离黑帮大佬,回来投奔父亲。
丈夫为了修复父女关系收留了她,这给金妮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和不确定性。
此时的金妮正在与海滩救生员、贾斯汀·汀布莱克扮演的米奇热恋,甚至考虑抛弃家庭与他私奔。
米奇并没有认真对待金妮的感情,他只是利用花言巧语哄骗她。
在遇见年轻漂亮的卡罗琳娜之后,米奇移情别恋。
金妮知道之后,在嫉妒的折磨下做出了并不明智的选择。
能看出导演不喜欢片中的任何一个人物。
金妮有文艺梦想,她想当演员,不甘心与丈夫困守游乐场,她甚至瞧不起他。
她寄希望于爱情,而爱情辜负了她。
卡罗琳娜先是委身于黑帮大佬,却又逃走,在见到帅哥之后又忍不住勾搭上手,她的一系列不负责任的行为将家人置于危险的境地。
她似乎离不开男人,而男人辜负了她。
哈姆迪一心与女儿修好,却不顾妻子的感受,对妻子的反常举止视而不见。
他在事件中并非毫无责任,他的自以为是难逃其咎。
如果非要选一个导演有所青睐的人物,那只能是米奇。
这样一个浪荡子,梦想却是当一位作家,自我定位为知识分子。
对于自己招蜂引蝶的行为,他只是当作丰富阅历和积累素材的手段。
导演对他有所指责,但还是忍不住把他当作自己的代言人,让他打破第四堵墙向观众讲述人物的想法,甚至不无得意地讲解自己的导演意图。
本片最可圈可点的是光影的处理,运用了很多室内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来喻示人物的感情和关系。
这种手段不算新鲜,但胜在足够巧妙精致。
影片把故事的发生地放在游乐场,一方面让室内光线的多变有合理性,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讽刺吧:在欢乐之地上演着背叛和嫉妒的悲情故事。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伍迪艾伦的电影,有的看过三遍,大多至少看过一遍,昨天突然翻到这部,或,居然没看过。
赶紧安排上。
金色的梦幻般的光束打在中年ROSE金黄色、乱糟糟的头发上,像极了她的人生。
乱七八糟的生活:过气的演员,如今在不起眼的餐厅端盘子,找了一个肥猪一般的平庸的丈夫,还有一个跟前夫生的不省事的儿子。
这样的日子,确实不算特别体面,但是放在中年ROSE跟前,尤其“一地鸡毛”,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她自认为自己曾经是演员。
这就是人,人为什么会痛苦?
因为人有欲望,人会比较。
如果是一个从小父母就是端盘子的女孩,她可能会发现生活还挺有意思的:有一个爱自己的老公,端盘子的工作虽然地位低钱少但是相对轻松,家就在旁边。
真正的事少离家近。
还有一个虽然有着奇怪习惯,但是有潜藏才华的儿子(那么精准放火也算是一种能力吧)。
你会发现,思维变了,你看到的世界是不是就完全不一样了。
但是中年ROSE并不,她仍然幻想自己是一个女演员。
那么这样的属于普通人的幸福在她看来,简直是地狱般的人生。
于是她选择一次又一次的出轨,她的意图,好像观众特别能理解——纯粹为了逃离。
但是她逃离了吗?
当她自认为爱她爱的死去活来的小情夫遇到了比她更年轻漂亮的人,一切又崩塌了 。
这多像她乱糟糟的头发上的梦幻的金色。
全是光影,皆为虚幻。
所以症结在哪?
不如回家,好好洗个头发,梳理自己的人生,再去正视那一抹阳光,而不是光管陆离的影子。
《摩天轮》是伍迪艾伦的又一篇自说自话喋喋不休的作品。
人物都以伍迪艾伦的口吻说话,以伍迪艾伦的思维方式思考,毋宁说他们都是傀儡,提着线在木偶戏台上,讨论伍迪艾伦一贯讨论的那些事:激情和命运、困境和梦、歇斯底里与生活痕迹、诉求的冲突、忍耐与妥协。
伍迪艾伦尤其喜欢这样的角色:在生活中有一个港湾,内心却缺乏激情,直到下一次邂逅。
“爱不是感激,也不是陪伴,也不是欲望的满足。
当你有那么多想要付出时,你不知付出给谁”。
这是这一类人的困境,这样的困境可能有几千年的历史。。。
另一方面,激情总是与浪漫化的想象相伴,不期而至,也容易消逝。
Mickey 转眼就发现了Carolina的美,冲突开始演化下去,直到加害别人的念头,或者无视别人被加害的念头出现。
等到一切结束,老夫妻回归生活琐事,感到彼此需要,就这么荒谬地继续过下去。
伍迪艾伦好像从来不讨论道德,似乎道德不会在人心里留下痕迹,人物的道德自觉偶尔出现却转瞬即逝。
不管是多么浪漫化的人,他的内心也会本能地逃避道德的困境,避免内心对道德产生的疑问,继续寻求自由。
可是一系列的逃避,终究还是会深刻地影响他。
并不是善就是好的、恶就是坏的——哪有那么简单——而是道德的维度往往被人忽视,以至于人没有意识到它的影响。
人的内心存在结构。。。
伍迪艾伦的水平进步缺乏意外性,缺乏对人物的尊重(他们好像真的不存在一样),我觉得他和他的困惑的斗争,似乎进展不大。
苏轼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在人生这趟逆旅中,我们是迎难而上、奋勇前行,通过努力不断活出自我?
还是将命运之绳交到别人手中,完全被他人的好恶、喜乐所支配?
而在感情的世界中,我们是一味追求所谓的“爱情”,还是珍惜已有的幸福?
好莱坞著名导演伍迪.艾伦2017年的电影《摩天轮》中,女主人公用自己的悲惨命运给出了答案。
那些攀附于他人的“可怜”愿望,就如同缓缓上升的摩天轮,一时看似高耸入天,但很快又会将你送回地面,而所谓的“巅峰”体验不过是幻梦一场。
一、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故事发生在康尼岛,女主人公金妮在岛上的游乐场餐厅担任服务员。
然而,每天在嘈杂、纷乱的环境中上班让她心生厌恶,她觉得这就是个“垃圾至极的乐园”。
工作中,她是餐厅服务员;回到家,她仍被锅碗瓢勺包围着。
年轻时,金妮是一个颇有前途的年轻演员,可如今她却是个被生活所困的中年妇人。
很快金妮迎来了自己的四十岁生日,老公请朋友们到家里开party,帮她庆祝生日。
可金妮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年华的流逝,让她深感岁月蹉跎、生活无望。
于她而言,四十岁就是生命的“墓碑”。
而朋友的话——“一眨眼的功夫你就五十岁了,到那时你就希望自己四十岁了。
”更狠狠刺破了她心底的脓疮。
绝望里的金妮和康尼岛的海滩救援员米奇成了情人,年轻、帅气的米奇给她平淡、“灰暗”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和米奇在一起,金妮重新焕发了活力,变成一个沉醉在爱情里的“小女生”。
金妮生日时,米奇送给她一本书。
而米奇生日时,金妮却偷了丈夫的钱,买了一块价值500美金的怀表送给他。
米奇的出现,让步入中年的金妮重拾了年少时对爱情的憧憬。
同时,米奇作为戏剧系的学生,一直希望创作出自己的”伟大”剧本。
而金妮则期盼有一天能在他的剧本中,出演一个角色。
在金妮看来,救生员米奇,是那个能将她从混沌生活中拯救出来的“大英雄”。
金妮希望有一天能和丈夫离婚,并和米奇结合,而米奇却觉得她的想法荒谬可笑。
如果说,金妮在米奇身上看见了生活的希望,而米奇却只不过想寻求一时的刺激——米奇告诉她“你不是我交往的第一个漂亮的有夫之妇”。
如果说,金妮给予米奇的是燃烧的爱情,而米奇不过视她为一个可有可无的消遣。
张小娴说:“好的爱情是你透过一个男人看到世界,坏的爱情是你为了一个人舍弃世界。
”女主为了那所谓的“爱情”,不惜辜负丈夫,冷漠孩子,对“情敌”更是深恶痛绝,借刀杀人。
而这一切让米奇对她越发厌恶和远离。
把生活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他人身上是一件多么虚妄而无助的事情。
缥缈不定的未来、患得患失的担忧,让金妮常常处于狂躁不安之中。
而最终等待她的,只能是希望破灭后的无尽伤痛。
正如郑渊洁所说:“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意味着把失望留给自己。
”二、伤害他人 也是在毁灭自己影片《摩天轮》的开头,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拎着行李箱独自来到康尼岛。
她叫卡洛琳娜,是金妮的丈夫哈姆迪和前妻所生的女儿。
年少无知的卡洛琳娜,不顾父母反对嫁给了一名黑帮大佬,并导致母亲在遗憾中过世。
这次,她从丈夫身边逃走,前来投奔父亲。
卡洛琳娜告诉他,因为泄露了黑帮秘密,她正遭到组织成员的追杀,已然走投无路。
米奇痛斥了卡洛琳娜过去的任性和鲁莽,但看见亲生女儿如今身处困境,还是决定收留她。
他安排卡洛琳娜在金妮的餐厅工作,并拿出积蓄供她读夜校,希望帮助女儿开始新的人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卡洛琳娜和救生员米奇相遇。
两个年轻的生命相互吸引,彼此靠近。
米奇“天生诗意,拥有作家的梦想”。
夏天结束后,他就要前往纽约攻读戏剧学的硕士学位。
他对于人生、爱情一直抱有一种戏剧化的浪漫想象。
卡洛琳娜身上的传奇色彩,令他深深着迷。
米奇觉得卡洛琳娜是“经历过真事儿”的,和她相比,自己的生活太平淡——“我只晓得看书”。
米奇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年轻、美貌而又饱经世事的卡洛琳娜。
而卡洛琳娜并不知晓米奇和自己继母的婚外情。
她毫无顾忌地向金妮倾诉自己遇到米奇后的悸动和欣喜。
这让金妮倍感焦虑,心生嫉恨。
当卡洛琳娜和米奇在餐厅约会时,一直追踪她的黑帮成员出现在康尼岛。
金妮知晓后,本想赶紧打电话通知卡洛琳娜,让她设法逃走。
可是,当金妮想到情人的背叛、丈夫的偏袒——于她而言卡洛琳娜似乎就是那个应该消失的人,她缓缓放下了手中已拨通的电话。
金妮的故意“不作为”,放任了惨剧的发生。
卡洛琳娜被黑帮成员抓走,并最终销声匿迹。
影片最后,米奇已全然知晓了金妮的“残忍”,他质问道:“你怎能忍受带着这样的心境活下去?
”董卿说:“伤害与被伤害,有时候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伤害他人,有时候也意味着在毁灭自己。
”疯狂的嫉妒支配了金妮,而毁灭他人所带来的不安,犹如一个心灵的黑洞,必将在余生不断蚕食她。
如巴金先生所说:“良心的责备比什么都痛苦。
”三、珍惜身边人 感恩所拥有金妮的丈夫哈姆迪,在游乐园工作担任旋转木马操作员。
他是个大腹便便的中年人,相比米奇的健壮和英俊,他多了几分憨实与沉稳。
然而,哈姆迪对金妮的爱却是真挚而醇厚的。
当金妮发脾气不想洗碗时,他站起身,说自己来洗。
当金妮过四十岁生日时,他请来一帮好友帮她庆祝。
他知道金妮喜欢录音机,于是在她生日之际买来送她。
他认为四十岁的金妮和刚认识时一样漂亮,他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家伙”。
当金妮焦灼、不安,歇斯底里发作时,他在一旁无奈地挥动双手。
当他发现金妮偷了自己给女儿攒的学费时,他也只能默默接受现实。
女儿卡洛琳娜说:“他(哈姆迪)是那么地依赖她(金妮)。
”而在和哈姆迪的这段婚姻中,金妮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背叛者。
她背着丈夫和米奇偷情,婚姻成了她追求幸福的绊脚石。
她对丈夫的爱好毫无兴趣,对丈夫的付出毫不感激,而只想从他那多捞点钱——一笔不菲的奖金。
为了讨好情人,金妮甚至偷了哈姆迪给女儿攒的学费,买了昂贵的礼物送给米奇。
她内心一直焦灼、不安,却从未好好珍惜过身边人,感恩过他的真情和付出。
影片结尾,当伤心欲绝的哈姆迪再一次问她:劳动节要不要一起去钓鱼时,金妮依然决绝地说出了:“不”。
古语说:“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生活中,我们不断索取,而常常忘记了感恩已有;我们心存高远,而往往忘记了珍惜当下。
稻盛和夫说:“活着,就要感谢。
”感谢生命的馈赠和给予,感恩他人的好心和善意。
“有了感谢之心,我们就能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而影片中,金妮对丈夫哈姆迪的“好”一直视而不见,于她而言“现实”就是一滩令人窒息的死水。
因而,她执着于那虚妄的“爱情”,拼尽全力想要抓住“更多”。
最终,她剩下的只有破碎的心和残缺的灵魂。
四、结语人生的旅途,谁都不会一帆风顺,谁又不是笑着、哭着、乐着、痛着一路走来。
然而,无论生活有多辛苦,未来有多遥远。
当我们停下脚步,用心感受,就会发现生命中已有太多的美好和感动。
当我们带着感恩的心重新上路,内心平和的力量会支撑我们走得更快、更远。
古话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人生之路上,我们要永远将希望的缰绳紧握在自己手中。
不做那“攀援的凌霄花”,我们才是自己的“大英雄”。
起伏人生,如摩天轮一般,虽然将你带入幻境的顶峰,但也注定了它最终回到原点。
摩天轮的寓意就是Ginny的生活,多数人的生活。
美好而短暂的夏日恋情只是幻影过客,现实还会把她拉下巅峰,粉碎那些奢望,回到平庸繁琐的日常。
摩天轮虽美好,却短暂,童话般的结尾不是人人都能得到。
就算住在美好的摩天轮下,一样是生活的深渊。
日复一日,摩天轮继续着轮回,人却再也回不去原来的人了。
米奇(贾斯汀汀布莱特饰)颓了,因为两个女人。
都说沉浸在爱情里的男女眼里有星光,米奇的眼中可不止星光,流星如豌豆粒般下个不停,砸得他怀疑人生。
让米奇颓的两个女人,人物关系是母女,准确地说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母女。
继母金妮(凯特温斯莱特饰)身份是游乐场的服务员,她曾有过两段婚姻。
在第一段婚姻里,她背叛了丈夫,和剧场同事上了床。
第二段婚姻中,她又和游乐场的救生员米奇发生关系,并爱上了他。
女儿拉罗莱纳(朱诺坦普尔饰)年纪轻轻,却也是结束过一段婚姻的女人。
与金妮第一段婚姻不同的是,她的婚姻充满血雨腥风,因为自己的丈夫是黑手党成员。
因不堪忍受丈夫种种恶习,在爱面前心碎的她,选择了回到老父亲汉姆蒂(吉姆贝鲁什饰)身边。
金妮正是汉姆蒂第二任妻子,两个情敌就这样猝不及防遭遇了。
金妮很痛苦,痛苦的来源皆源于自己继母的身份。
钟情于婚外恋的她,知道自己与米奇的关系是见不得人的,但拉罗莱纳却可以明目张胆和米奇约会。
亲眼见自己爱的男人和别人约会,继女又当面对她说米奇种种的优点和对自己的好感,金妮有些崩溃。
金妮认为是时候做出自己的决定了,金妮决定和米奇私奔。
自古红颜多薄命,美男看年轻。
母女二人相差近20岁,若让一般渣男只能选其一,他当然选了年轻的拉罗莱纳。
怎奈米奇大哥是读书人(某戏剧学院硕士在读),读书人自古就矫情,无论中外。
孔乙己偷书不叫偷曰“窃”,米奇各种不伦恋,是打着寻觅灵魂伴侣的名义,义正言辞。
没遇到拉罗莱纳前,米奇的灵魂伴侣是金妮,同时钓到了母女,只能选择其一。
他不好意思渣的太绝,只好配合夸张的演技,打着种种“不合适”“原来你是这种女人”的谎话,拒绝了金妮私奔的要求。
米奇大哥也忒小看了金妮。
金妮偷了丈夫所有私房钱,诚意要和米奇大哥私奔,却遭拒绝。
她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只要功夫深,演技好,够深情,天下就没有推不倒的男人婚外情。
然而,金妮是个奔5张的妇人了,在她这个年纪再扮深情,欲盖弥彰。
无奈之下,剑走偏锋,她将继女的消息,告诉给了继女的黑手党前夫。
当黑手党带走继女拉罗莱纳后,金妮也彻底失去了米奇,因为米奇发现了真相。
男人玩只想好好玩,当玩出火的时候,第一时间想的不是灭火而是逃跑。
米奇发现拉罗莱纳的丈夫恐怖如斯手持机关枪,哪敢再沾花惹草。
金妮和米奇各自回到了自己的生活。
米奇继续凭借读书人的人设,各处撩妹。
经历过两次婚外情的金妮,终于发现了自己在两段婚姻中皆选择背叛的原因。
金妮背叛婚姻的原因是什么呢,不妨看看摩天轮。
上到云端时,目空一切,紧张刺激,落地时身心踏实,难免失落。
有人说爱情是忘怀是虚妄是棉花糖,有人说婚外情是眼药水是手机关机是通货膨胀。
亲自上摩天轮看看吧,那里有一切解释,却不能解释一切。
故事大纲说完。
五一假期大家各有目的,游玩的朋友推荐你们去天津玩据说是亚洲最大的摩天轮。
去过的朋友可以给我留言,顺便告诉票价、路线和攻略。
谢谢。
「铮论」影视刺客 锦衣夜行
放心,我的影评从来没有剧透。
我在北京经历的最后一个BIFF就是以Woody Allen的老黑白片《曼哈顿》作为我最后一个北影节的ending。
我到曼哈顿的第一个NYFF,闭幕影片还是Woody Allen,是他的新片《摩天轮》。
看,人生就是一个wonder wheel,慢慢地转啊转。
故事发生在康尼岛。
康尼岛我还没有去,据说就是纽约人的北戴河--从电影里看,确实是浮夸肤浅的美国版北戴河,熙熙攘攘,游客如织,沙滩上白花花的身体没有美感,只像是待下锅的饺子。
看来有必要在盛夏去闻一闻绝望又挣扎的海风是什么味道。
一句话总结,这话我说过很多次,老Woody从来不让人失望:他一如既往地戏谑着诗人,剧作家,演员,导演,自以为是的,神经质的,与爱情相关的一切,以及轻易击碎屏幕对面的我自己,every time。
因为并没有看过Woody所有电影,我只能狭隘地解读下去--反正我也不是专业影评人--他的片子里我特别喜欢两类(应该还有更多类型我懒得去查了):A.狗血喷头荒谬绝伦的片; B.极致自恋无情无义谈恋爱的话痨片(他自己和黛安基顿);还有又狗血又话痨的A+B。
《摩天轮》属于A。
Kate还真不适合去演B类的,Kate一看就不是那种内心成熟到可以轻轻浮浮去耍嘴皮子的(Diane Keaton就是),她从来不是谈恋爱,她是以命换命地爱,从Titanic就是。
所以这样的故事(狗血程度满格),选Kate超棒,我很希望我是看片子之前就能分析出这是部狗血片,但是我一般看电影前要清空大脑的。
老Woody这次很贪心,他几乎把所有年龄段的状态都讽刺了一遍:15岁女人,25岁的女人,39岁女人,20岁男人,以及各种中老年男女……所以请不要担心在片中看不到曾经或现在的自己。
只说Kate那个角色吧,显然她是演39岁的那一个。
75年生,Kate一点不怕岁月肆意钻进身体爬上脸庞,因为她的目光仍然如20岁般燃烧着。
她的角色也是一样,几十年来做着梦,悔恨着背叛,忘不掉旧爱,不甘,妥协,想爱,再背叛,再爱,再被背叛,再受伤害。
故事是怎样的根本不重要,因为老Woody在嘲笑整个人生。
你我的人生。
可是为什么还会热泪盈眶,是因为在最不妥当的地方听到非常遥远的《You belong to me》,还是他的嘲笑穿过屏幕再次击碎了骄傲的人。
我反省了一下,观影过程中我竟然好几次觉得Kate会不会崩溃会不会想不开会不会跳海,我真是被狗血冲昏了理智!
Woody啥时候给过这样的结局,怎么可能,当然是狼狈地活下去,或者狼狈为奸地活下去,哪怕再残破,再颓废,再无济于事。
There is no wonder ever。
她毁了她的前半生,但她仍然过不好后半生。
那个和自己过不去的原因,其实才是永远目光如炬的理由。
P.S. 音乐加十分的话,灯光加一百分。
我太爱这片子的灯光了,头一次爱一个片子的灯光……片子结束了,我多坐了一会儿,老Woody并没有忽然出现,我迅速走进了曼哈顿的秋夜。
P.P.S. 我那么爱摩天轮,感觉自己的爱好也被戏谑了一把。
讨厌。
精神出逃者的人生—— 看电影《摩天轮》上世纪50年代,纽约的度假胜地康尼岛,正在经历衰落前最后的繁华。
在康尼岛的地标建筑摩天轮下,住着一个重组家庭:丈夫经营旋转木马,前妻已去世,有一个多年不联系的女儿,喜欢钓鱼;做服务员的妻子刚满40岁,曾做过话剧演员,因为她的出轨上一段婚姻破裂,平常什么都不喜欢;小儿子是妻子和前夫的孩子,不接受现在的父亲,不喜欢上学,喜欢看电影,和放火烧东西。
在一个夏天,丈夫的女儿忽然闯进他们的生活,因为向警察泄密,背叛了她的黑帮丈夫,不得已跑来向父亲寻求庇护。
由此,吵吵闹闹的发生了一些故事。
看起来满载欢乐的摩天轮这部片子是Woody Allen在2017年拍的,依然是他自己写剧本,那一年他82岁了。
在电影中,故事是由妻子的情夫,立志做一个作家的海滩救生员讲述出来的。
这个设计在我看来本无必要,反显视角混乱,只是延续了伍导一贯的风格,作为他不能舍弃的自己而存在。
讲述者的角色是由前歌手,超级男孩乐队成员Justin Timberlake出演的,他的表演毫无存在感,让人过目就忘。
但是依然,不能影响这是一部技术纯熟、风格鲜明的好片儿。
整部电影用光鲜艳、色彩浓重,刻意营造的戏剧效果给故事奠定了逃离现实跳进幻想的基调,也借以表达出女主角的情绪。
有时候光线显得很不诚实,比如橙红色的斜阳给人笼上的华丽感;有时候灯光又近乎歇斯底里,比如游乐园的霓虹灯照进卧室的红蓝光,让人感到窒息。
同时不断游走的摄像机也带来一种不安分的状态,影片中有好几个多人物场景都是连贯的一镜拍摄,摄像机好像旁观的另一个人,穿梭在人物之间,离远或走近,迟迟不剪断的长镜头,又积累出一种屏住呼吸般的憋闷感。
橙红色的斜阳笼罩下的女主角伍导写的剧本一定话多。
在他年轻时的一些片子里,这种多话会让观众觉得卖弄以致烦躁,但到了后期,他的角色不再仅仅是为说而说,多话变成了一种表达人物精神状态的方式,不再让人感到生厌,反而会激发出同情。
在这部影片中,女主角有一幕台词据说有14页之长,说的内容是什么无关紧要,但人物精神上的痛苦、撕裂和失控感,完美的传达出来了。
Kate Winslet饰演了女主角:妻子这个角色。
她不满于现状,对自己服务员的工作、对儿子及身边人都表现烦躁,不停抱怨自己的偏头痛;她沉溺于过去,一遍遍重温当演员时的“辉煌”;她逃避在幻想里,寄希望于新的爱情可以拯救自己。
比起几年前伍导拍的《蓝色茉莉》,这个人物更让我感到共鸣。
Kate Winslet把这个人物被生活困住的不满、焦灼、悲伤甚至绝望,表现的淋漓尽致。
从这个人物里,我看到了很多我熟悉的人,甚至我自己。
女主角刚满40岁的人生,已经积攒了满满的悔恨。
她用两次出轨来破坏自己的两段婚姻,用一系列错误的决定给她自己,也给她身边的人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包括她的前夫、儿子和现在丈夫的女儿。
在影片中她对她的情夫说,现在做服务员的她不是真正的她,她只是在扮演。
部分来说确实如此,她是带着厚重的人格面具活着的人,但她不是在扮演服务员,她是因为不能接受真实的自己而在想象中扮演一个自己并不是的人。
这让她无意识的开启了自毁模式,一次次将人生带进同样的处境,卡进现实和幻想的缝隙里,哪怕上不去,但也不致掉下来。
就好像摩天轮,周而复始,不能前进。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类似的人格面具,这是我们希望别人看到的自己。
我们也都希望自己能成为更好的人,过上更“成功”的生活,但方法不是通过伪装或表演,更不是逃避。
如果不能先接受真实的自己,那梦想和希望只能是精神的出逃,是空中楼阁,反而给现实投下更暗淡的阴影。
最后还想说说Kate Winslet本人,她看起来是一个非常有智慧、可以诚实面对自己的人。
在其他女演员近乎全体掩藏在玻尿酸脸的时代里,她让她的皱纹成了财富,得以在不同的年龄里演绎各种不同的角色,呈现出阅历过人生后才有的状态。
显然,真实的做自己,带给她的是更丰富的生活和更多选择的自由。
【Wonder Wheel】1. 这部电影会在2017年12月15号北美上映。
由于某些机缘巧合,我提前看到了它在纽约的点映。
中文译名还不清楚应该叫摩天轮。
2. 电影的剧本一般都是想象中的美好生活,亦或是满足人类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需求,比如超能力,改变世界,努力就会有回报。
而这部电影则截然不同。
它讲的是现实,而现实往往是不完美的。
因为太过真实 人很多时候确实是不甘平庸而又无力改变的。
3. 片中Kate Winslet饰演一个再婚的中年少妇,曾经是一个演员的她不甘于现如今服务员的工作和她不爱的丈夫。
所以寄希望于Micky来让他摆脱这一切。
Micky是NYU的学生,暑期在Coney Island当救生员,他偶然被Kate这个三十九岁的少妇所吸引而开始了婚外情。
4.Kate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 寄希望于这个写书的年轻人来摆脱她那平庸而乏味的丈夫。
说真的,这太过于现实,现实中太多人想要改变却没有勇气,只能寄希望于另一个男人来摆脱这个男人。
我曾无数次问我某个朋友不喜欢了为什么不分手,它的答案一直是因为没有找到更好的。
人绝大多烦恼都是来源于不甘接受自己平庸的现实,却又没有做出改变的能力和勇气。
5. 但是Micky was not that into her. 他在Kate偷了老公积蓄给他买贵重的礼物时犹豫了。
Kate的爱太过于沉重了,因为其中寄托了对于改变生活的向往,他怕他无以回报。
Kate的爱给了他太大的压力让他窒息。
Micky最终爱上了Kate丈夫和前妻的女儿Carolina 6. Woody Allen就像在讲述自己的一生,他曾说过他从小在Coney island的游乐场摩天轮下长大,片中十岁喜欢放火的男孩,二十多岁NYU的Micky(Woody曾被NYU退学,以及Kate现丈夫中年男人Humpty,或多或少都残留着Woody自己的影子。
而这些角色,再加上Carolina和Kate,他们的命运就像片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摩天轮一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的自己平庸的命运,以及苟且的生活。
即使曾看见希望,也终将跌落谷底。
There is no wonder ever.7. 影片的结尾,我曾以为Kate会在海滩跳海自尽,了结自己平庸的生活和疯狂到几乎歇斯底里的灵魂。
但我错了,Woody Allen不是Frank Darabont也不是Hitchcock,最终所有的角色还是会去默默继续他们没有诗和远方,只有眼前的苟且和未来的苟且的一生。
PS 色调还是像午夜巴黎一样是个惊喜,很像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但也有些不同,很值得仔细品味。
转载不须注明出处,就说是你自己写的。
画面太花哨了剧情也狗血
还尤金奥尼尔呢
也许就是WOODY ALLEN最后一部电影了。生活中的一切都不是自己选择的,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因为似乎你并没有选择权,命运给了你什么你就该接受吧,自从你选择了第一次出轨,以后的日子就越来越不如意了。大家在这种条件下,相互将就、应付着活下去,偶尔生发了一些希望,随即也会消逝的。
(3-) 在帕斯的Rooftop Movies看,逢魔時刻,西澳夜景,天台上一個四方月亮,配上薑啤、爆谷與披薩,觀影氣氛一流。但電影真的很一般。近年較為令人失望的Woody Allen。
太真实了,伍迪·艾伦用浪漫的拍摄手法呈现了一个极其现实的故事。多个长镜头配合着光影,让我有时候分不清现实与梦,凯特演绎得太棒了!那个神经质又歇斯底里的金妮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是,她渴望成为闪耀之星,却躲不过命运的轮盘设定,希望米奇拯救自己,却被移情别恋,她总是忘记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最后,丈夫重复要不要一起去钓鱼,她安静回答no,故事谢幕……
两星半。伍迪艾伦这次真的不太高明。不过值得开心的是老头子终于注意到了Juno,上次见她还是Cracks里一口英音的小姑娘,现在长大了,仍然美,仍然灵。
金妮就是伍迪的性转放大版
看一部少一部,就值得五星……贾老板演戏靠灵活的抬头纹,肥温靠壮硕的身板……伍迪艾伦能把自家破事揉碎拍个千百遍也真是本事啊
快落到洪尚秀之下了。
这次居然没讲中产知识分子
剧作上让原本伍迪艾伦一贯俗套的故事、被戏剧、园林、焚火这些设计巧妙的提升了、、表演上是老头片子的一概水准温斯莱特超水平发挥了算、、摄影这片可以说是老头片子新高了、调度太顺服了、还有光影变色处理、、怎么说呢、一句摄影比银翼杀手2049都要好你会懂
我努力了,真的get不到这部
延续《蓝色茉莉》的神经质焦虑,一个随时处于分崩离析的家庭在经历戏剧化转折后是否能回归日常轨迹(恰似处处着火),台词不无精彩(尤其是对欧尼尔的致敬),温丝莱特的演绎也相当游刃有余,但整体仍流于浅白腻味,翻来覆去的欲求不满与神神叨叨合格水准;愈发鲜亮的滤镜刻意凸显非现实感。
如常生生不息,偶发浪漫也成了噩梦。海滨游乐园绚丽梦幻,家庭危机四伏,都通过光涂抹出伍迪艾伦童年回忆的色彩。相比于从前的“幻想照进现实”,重拾老好莱坞那套方法,温女士在驾驭戏剧化角色上较《杀戮》进阶。唯一的现代性仍来自代替老头儿本人抽离出来的小年轻。优秀电影,平庸的伍迪艾伦作品。
温斯莱特演技真好啊 贾老板的演技浮夸得可以以假乱真了(?
如果伍迪艾倫死掉,我可能會在朋友圈發個什麼。//看完了,紅藍燈光下的四十歲女人很夢幻⋯摔的也稀巴爛。
好看好看好看,还是我大伍迪的风格。爱本没有罪。可是,任由自己的情感流淌伤害别人就是罪。还是我佛最智慧。大爱是真正的爱。
Kate 2017年度最佳表演啊!!!Storaro的摄影太赞!伍迪的剧本更像戏剧,但情节设置太老套。好在所以演员演技都好!!!几场戏但场面调度太厉害,全部用长镜头拍摄,Storaro真是大神!
没什么好说的,这片子就这样吧......Woody Allen21世纪以来这种爱情小品确实比上世纪那些深刻自我剖析的纽约都市小品差了点意思,不过能看还是能看的,毕竟整个框架和风格摆在那。经过《朗读者》和这部我再次确定肥温有种能在贵妇和村姑之间来回无缝切换的气质,JT唱歌还行,在电影里就有点太嫩了。结尾意料之中,又是人性与爱情的斗争,按老头子的作风我还以为会加上一声枪响,可惜没有。又见这种手持晃动跟随演员来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矛盾的镜头,只能说他的电影里有些变了,有些一直没变。
蓝色茉莉的歇斯底里,伍迪艾伦电影一贯的文艺渣男,还有Storaro亮眼的色彩,算是小老头这几年整体观感比较不错的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