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音师这部电影的亮点和细节的旁敲侧击无不展现出导演对于悬疑电影拍摄的深厚功力。
电影开头的倒叙已经使开放式情节有了一个固有的结局。
调音师的电影字幕打出时配合的正是女人最后的开枪声,这个钉枪声不仅仅交代了主人公的悲惨结果,更像是一个敲在观众心头的一击棍棒,让电影在结束后,还让人不禁觉得难过和悲哀。
紧接着是音乐会,开始时主人公颤抖在黑白键上的双手以及堕落后在床上辗转被桌边鱼缸放大的瞳孔,更像是人性淋漓尽致的害怕的表现,背后女人愤怒的离开,男人一言不发的无动于衷,都是对现实残酷的一个悲哀和如今漠视的处境的交待。
主人公开始成为一位“盲人”调音师,他自以为是的奥斯卡演技在最后也把他带进了死亡的深渊。
不是一切都可以像泰姬陵一般伟大和雄壮,男人聪明地成为了一位人们心目中的钦佩者,他从不悔过也从不害怕。
有一个细节到最后我还在想导演如此安排的用意是什么,就是邻居的开门和疑惑的神情。
我个人认为这一幕促使了杀人的女人把可怜的男主快速领进了房间,可以说这也是决定男主悲惨结局的一个推动因素。
锁门的细节可以说是精简却不失内涵,这是女人不确定的保留,或许我们甚至都可以猜测,她已经在猫眼里看到了男主看手表和日记的一举一动,邻居的开门让她紧张,才迫使女人让调音师进了房间。
开始的时候我在怀疑一件事,为什么女人那么久才开门?
或许女人猜测男人可以通过血腥味发现蛛丝马迹。
但似乎情节所交代的钉枪解开了这个问题,钉枪为装修时装订较大型家具或壁挂所用,这不仅说明这个家确实在装修,也可以说明男人之所以睁着眼睛死亡原因之一的细节。
对于我而言,在这里开始影片被推向了一个高潮,顿时才发现电影开头犹如在听钢琴曲的男人早已只是一个躯壳,导演对于镜头的把握运用从角度的切换也展现了不一般的成熟和高超。
为什么男人死的时候坐在沙发上如此镇定,似乎没有反抗过的痕迹,甚至他的脑子里有着两个钉枪却依然不瞑目?
很简单,因为这个被杀死的男人也是一个盲人,虽然只是自己的揣测,但从女人多方面试探调音师的动作和细节都可以看出她似乎已经和一个失明多年的人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她对健全人和盲人之间的区别把握的很细致。
男人在弹琴,另一个尸体在听,后面的女人也在听,反射出三个人的镜子更像是营造出了一个哀怨悲惨的结局,可惜的是男人有机会走,但他太过自信,他死于自己,也牵绊于现实的残酷,他绝望无助只能弹着他唯一有把握的钢琴,这是他的稻草,是背后女人的扳机。
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1388212855/Musiques.
第一遍看开头任谁都会不以为意,直到重新点击播放按钮。
短促的声音像是关门声,但音乐的戛然而至好像更能说明点什么。
失败打击了可怜的主角,让他扭曲了自己。
带上隐形眼镜后增长的业务量和看到的东西给他吃了糖的感觉。
正如餐厅中他老板说:拿糖当饭吃,死了我可不管。
然后他陶醉在自己的叙述中,老板好心的建议"别再吃糖了"无力的穿插在其中,无法阻止。
接下来,那女人为了不惹邻居怀疑让他进屋了。
想之前的说法“失去了视觉其他的感觉会更敏锐”,那么屋子里弥漫的血腥气自然也就成了女主人要杀盲人的理由。
女主人把门狠狠的锁上了,相信这时他已经下了杀他的决心。
他的紧张让女人怀疑,于是把眼镜要走了。
接下来他想到了自己最大的纰漏,但还是鬼迷心窍,执迷不悟,心怀侥幸的继续下去。
想着弹琴的时候她不能杀我……然后音乐戛然而止了。
我的感想是,伪装作假带来甜头,可千万不要贪嘴。
当发现了自己的失误后,千万不要继续伪装。
伪装是有惯性的,可能停不下来。
调音师死了。
还是做真实的自己好。
本片类型定义为悬疑,所以很多影迷热衷于解析其中的细节,推论结局。
但我宁愿把它作为一部惊悚片来看,因为它深刻揭示了我们的心理定势或者惯性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哪怕是面对死亡威胁。
男主角在生死关头,考虑的仅仅是怎样把盲人完美的表演下去,不能出现任何纰漏,就像他在偷窥美女跳舞、戏弄侍者时一样。
但是,如果突破思维定势,他还有多种选择,而且都比继续装盲人主动的多,危险性也小得多,比如,他在发现凶案以后,完全可以立即恢复正常人的思维和状态,乘机逃跑、报警,或者制服老女人,恐怕都不会太困难,然而,我们的男主角囿于惯性,把自己置身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完全被动地等待别人的裁决。
因此,当伪装成为一种习惯,当逃避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很容易把自己逼入死角不知变通,这恐怕是这部短片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看了大多数的评论都是在说调音师最后是被杀了的,但如果从妻子的心理来分析的话,调音师反而没有被杀的理由。
先讲讲妻子杀夫时的心理状态,从枪口的状态和没有挣扎这一方面来看,丈夫死前是没有准备的。
所以第一种情况:妻子是有预谋的杀人,并非临时起意,有可能就是丈夫在沙发上小憩的时候来了一枪。
在这种情况下,她会给自己找好退路,所以丈夫死后是不会有亲盆好友来找他的,因为妻子不会考虑不到这点,所以她肯定计划好了。
那么现在的她就是安全的。
第二种情况:如之前部分人的猜想,丈夫是盲人。
因妻子说丈夫出门了才遭邻居怀疑,那丈夫平时是不出门的。
我们可以认为丈夫的交际是极少的,所以一时半会是不会有人发觉丈夫死了的。
所以妻子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也是安全的。
这两种情况推出同一个结果:妻子目前来说还没有被发现的危险,所以她可以淡定得布置,比如用油漆掩盖血腥味?
那么在一个相对安全的情况下妻子的求生欲是强的。
那么当调音师进入屋子后,她理所当然要试探他。
但是,调音师的表现非常不好,可以说是破绽百出。
(不知道具体破绽在哪的可以看看别的分析破绽的评论)在露陷的时候心凉了的不只是调音师还有杀人犯。
假设你自己是个杀人犯,本来你是不会被发现的,但是现在你的屋子里来了个疑似装的盲人,你的内心肯定是奔溃的。
如果调音师是假盲人,那放他走罪行会暴露,杀了他罪行也会暴露(老板和邻居都能作证,第一个调查的就是她)。
但是我们注意到现在为止所有的调音师暴露的东西中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他不是盲人,比如说公然反抗。
所以妻子这个时候如果坚定得相信他是假的,她就没有活路了。
她此时的心理状态是不是和调音师相似呢?
调音师:“她肯定没有发现我,我演技那么好,没关系的。
” 妻子:“他也许是真的呢,日程本也许是老板塞给他的,不然他从一开始就可以反抗啊。
”这种自欺欺人的想法意外的相似,这也许会是导演的两条人物心理线。
所以这就是她接二连三的试探,那么多破绽后还不杀他的原因。
她的试探其实是为了找一个放过他的借口,而不是杀他的借口。
不然她开始就能杀了他,宁可错杀。
还有一点是在调音师弹琴时,有段时间妻子不在,而是回去拿了钻枪。
如果她肯定调音师是假的的话,不会放他独处那么久的。
这也许还是种试探,其实妻子一直在他背后远处看着他的反应,但是调音师没有逃。
这加重了妻子原先的认为:他也许是个真盲人。
(但她没有放松警惕) 那一枪不会是用来杀调音师的,因为杀了调音师她也没有活路。
所以推断她打的别处,用来试探调音师的反应。
如果推翻上面的分析,假定妻子就是觉得调音师是假的,她就真的会杀她吗。
最合理的结局可能是这样的:妻子拿枪顶着调音师,告诉他她已经揭穿他了,威胁他保密。
因为如果调音师去报案的话,他装瞎的事实警察就会知道,他也会犯欺诈罪,所以妻子有把握他不会报案。
妻子拿枪也是为了在谈判中夺取主权。
这于二人都是完美结局。
那么问题来了,调音师会不会报案呢?
当然会。
因为之前从他逃避不反抗的状况下就能看出他是个内心怯弱的人。
所以他会报案,哪怕会暴露自己。
因为他是个失败者是个以欺骗他人取得快乐的可怜者。
所以在生命威胁下他定然不会在乎自己的面子。
所以结局妻子被判死刑,调音师被判相应处罚。
犯了多大错,就得到多大的处罚。
这样主题才完整。
不然让调音师付出生命代价,似乎对于他犯的错来说过重了。
而且这样更易反应人性中的侥幸心理,无论对调音师还是妻子而言。
但最终没有可侥幸的地方,都将复出代价。
这样的主题是不是要更完整呢?。。。。
突然发现分析分析着就续写了个结局。
《调音师》那若有似无的结尾,很容易让观众对主人公是否最终被杀产生无限的探究冲动,这也正是许多影评中所重点谈及的部分。
而我关心的却是另一面。
喜剧之王里伊天仇,虽是一个跑龙套的,毕竟通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自称“我是一个演员”,心理素质也算过硬,他在匪窝里尚且直冒冷汗,错漏百出。
而阿德里安,一个钢琴师,凭借在钢琴比赛中证明过的极差的心理素质,和根本没证明过演技,何以如此自信的选择坐着等死。
从他滑倒的那一刻,到女主人拿着电钻对准他脑袋的几分钟内,作为一个四肢健全、明眸善睐的男人,本有无数的机会可以主动出手,甚至击倒杀人的中年妇人,他为何会鬼使神差地开始调音、弹琴,特别是当他意识到自己的笔记本落在了裤子里时,他还是选择继续演奏,难道他真的相信他的琴声能抚慰中年女杀手那颗刚杀完人的悸动的心?
而他的这些反应又与他比赛失败后所表现的行为是否一致?
当人遇到困境时会无意识地进入到自我防御机制中,从而起到减轻自我压力,保护自我的作用,而心理防卫的方式也有很多种。
当阿德里安钢琴大赛失利,首先被激发的是反向作用。
参加钢琴大赛是为了功成名就。
但当失利之后,他却装成了一位为人怜悯的盲人,这本身就是对自己欲望和追求的一种压抑。
然后是自居作用,这可以从他和经纪人在饭店中吃饭的一幕中看出。
阿德里安认为自己装作盲人的行为相当高明,还向其经济人侃侃而谈泰姬陵的故事,并通过数次假装盲人调琴和饭店里获得免单的成功不断加强这种心理暗示,他走出饭店时脑中还在回味获得免单经历便可作为实证。
之后的一段,就是他进入杀人现场,当他滑倒在油漆和血泊的那一刻起,他就慌了手脚。
他明知自己错漏百出,还留着笔记本在裤袋里,却仍然选择不动声色,这是令一种作用——否定作用——的体现。
人会通过否定作用来应对外界的威胁,它的表现是否定事实,或者做出有利于事态发展的推测,比如阿德里安认为或许女主人没有发现笔记本,或许她在洗衣服,而他调完琴就能离开。
我不想揣测阿德里安是否被杀,我只想说的是,不论如何这些反应把阿德里安引向了极度危险的境地。
现在来分析一下之前提到的阿德里安的三种心理反应:反向作用,自居作用和否定作用。
这三种作用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逃避。
反向作用逃避失败,自居作用逃避自卑,否定作用逃避现实。
而逃避的结果,则是让阿德里安无处可逃。
不久之前学了一个英语单词:proactive.它的意思是前摄行为,是指在遭遇困境时,反过来控制局面,而不被局面所牵制。
所以当遇到危境时,我们需通过快速思考和行动来掌握主动权,而不是一味消极逃避。
阿德里安的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地是,我们即便达不到像贝多芬那样掐住命运的喉咙,也应做到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女主人发现调音师假盲似乎已经没什么可说的了,但一定要杀吗?
可以从杀和不杀的后果看。
杀掉的后果:调音师失踪,顾客在约,老板在找,调音师有自己的行程,邻居看到调音师进门……一切的一切都指向女主人自己不杀:1 调音师盲的话,没有威胁(基本可忽视这点)2 调音师不盲,一个男人VS一个女人,还是个老女人,谁会赢?
而且男的有很多抗争的机会。
而他没与自己抗争,为什么?a 这个男的蠢到极点、懦弱到极点、对自己演技自信到极点(最后这个显然不是,调音师已经很紧张了;此外,还有记事本);b 他将自己盲人的身份看得很重,甚至也许高于自己的生命(不想连累老板之类的)。
而调音师弹琴也许是在跟女主人说,“我不会说出去的”其他暂时没想到,那就暂时分析ab吧:a……算了,太无聊了,直接排除算了,或者算个小概率吧,要不真的太无聊了;b既然没反抗,那么为了维持盲人身份,调音师走后也不太可能会报案,洗完衣服、洗完手之后,别人也不会怀疑,还可以打消邻居的怀疑。
就算b中调音师可能会抽疯或者良心不安之类的 走后报案,那结果也跟1一样。
所以杀掉的话,很大可能被抓。
不杀的话, 大有可能 不被发现。
理智的人会放过调音师
当莫高王朝的皇帝沙贾汗的妻子去世后,他痛苦万分,下令召见当时最伟大的建筑师。
在知道建筑师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之后,皇帝说:“那我下令处死她,这样你就能感受到我的痛苦了,这样你才能为我的妻子建造世上最美丽、最奢华的陵墓。
”于是皇帝处死了建筑师的妻子,建筑师建造了泰姬陵。
这是《调音师》开始不久后,由男主口述的一个故事,我猜这也是全片想表达的核心——失与得。
男主是个在比赛中失败了的钢琴师,后来变成了一名以盲人身份工作的调音师,在男主定制的隐形眼镜的伪装下,人们以为他失去了视力其他感观会更发达,听觉更是无与伦比,小费更多、更加友善、戒备减少,男人、女人毫不设防地在他面前换衣物,直到他走进了一个凶杀现场……失去了爱妻的建筑师为皇帝建起了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印度明珠”,男主自以为自称失去视力可以得到无穷好处,其实他只是在欺骗中失去了真正的自己,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这部只有将近14分钟的短小精悍的短片,男主帅气逼人、声音混厚,音乐充满魔力、动人心弦,导演用他的创意、镜头语言、营造的氛围带给了人们不亚于好莱坞大片的震撼和刺激。
“要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要太入戏,诱惑越多越要勇于反省自我,知道适可而止,如果你觉得自己永远正确,枪声可能就在下一秒响”这个是《调音师》的附带提示。
我觉得介绍的那篇短语好像不是在说主角,而是说观众。
这部精致的小电影在情节的发展中让我们感觉如此如此,却不经意间就那般那般,譬如 开篇的钢琴,“我是个盲人”没想到后面证明这是假盲。
还有结尾的枪,总以为会发生点什么,没想到淡出字幕钢琴弹到完。
欢迎讨论。
之前许多人分享了L’Accordeur 调音师,今天看了一下,确实拍的很绝妙,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没有理解导演和编剧想要表达的意思,看了看豆瓣的评论,觉得虽然豆瓣网友评论的很深刻,但是感觉并不是我看完影片后的感觉,虽然没大看懂,但是也远非豆瓣的评论,所以又看了一遍,又想了很久,觉得有了那么一点头绪,豆瓣上有很多对于BUG啊,情节的推测,我觉得导演肯定不是想把这部短片排成名侦探柯南,所以也没必要太纠结于那些,就内容谈谈吧。
整个短片最让我吃惊的就是为什么调音师会死,一个男人对付一个老年妇女,再怎么也不至于死的如此苍凉吧。
就从他进门的一开始说起,他进门,一定看到了男主人的尸体,对于一个普通人,面对如此的情景,对于什么小孩子或是小女生,我觉得会是当场吓瘫,破门尖叫而出。
但对于男主,毕竟还是个男的,虽然也很吃惊与害怕,但还是有一些理智的,而在这如此短暂而又突然的状况下,他没有太多时间来梳理当下情况,而他的第一反应是继续装下去。
这是他的第一次选择。
如果是一个警察,他的第一选择会是控制那个老妇人、保护现场。
而为什么男主下意识选择继续装呢,这就呼应了题目,他本身是一个内心比较胆小的人,他虽然看到了尸体,但他不确定就是老妇杀的,或者只是个假人,或者屋里还有同伙。
所以,如果如果争执起来,全部都是未知的,而对于一个胆小懦弱的人,未知的恐惧让他不会选择站出来去争斗。
所以,他选择了继续装盲人。
然后进门后他摔倒了,他被女人扶起推到座位上,当他坐下来女主人让他脱衣服时,这时有机会来理清思路了,女主人说她会背后,但是她没有,她看着青年,调音师此时有做出选择的机会,这是第二次,他选择了继续装,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他选择继续装。
有人说他伪装的太深结果无法自拔,我觉得不可能,他如果伪装的如此深的话,为什么他会冒着被人发现的风险在门口翻看记事本?
他在伪装但是这只是骗人的小伎俩罢了,他也没投入的走火入魔,街上装残疾要饭的,见到城管不也是撒腿就跑么,他选择继续装,是他内在的性格在作用,他太过于懦弱胆小,可能听起来很可笑,但我感觉就是这样,开头说他紧张的比赛失利,其实就是胆小心理素质差的一个表现,在遇到如此紧急的情况下,人们表现的就是他们内在的性格,什么法律道理准则伪装全都没有了,只有固有性格在作怪,一个生性胆小的人,他面对无论是大型比赛亦或是杀人现场,他表现的是大脑空白而不是淡定理智,所以在面对逃跑机会的时候,他更多是大脑一片空白,而不是理智的分析形势,胆小的人更害怕未知,更愿意保持稳定的现状,而对于他,稳定的现状就是装下去,更清楚地讲,他根本没有想我是应该装还是跟她拼,而是大脑一片空白,潜意识告诉他现在的状况还算稳定,如果拼的话结果不知道怎样,就这样,他装下去了。
在妇人走开后他还有机会,但是他还是装下去了,为什么,原因跟上面一样,他认为一切仍然还算稳定,他不愿意冒风险去“暴露”身份来面对一个无法预知的结果,老妇人走到了他的背后,他不知道背后是什么,正是因为他胆小对于未知的害怕而最终死去,如果老妇人正面对他进行攻击的话,就算他再胆小,他也会做出反击,因为那是他的本能,但是有妇人在背后,老妇人没有拆穿他,他在明处老妇人在暗处。
有人说他是因为自己假扮盲人才死的,其实这只是个巧合但也正是此片精妙之处,他假扮盲人,但是其实是被他内心的胆小与恐惧杀死的,假扮盲人其实没什么大不了,每个人都在披着虚伪的外衣,只不过在那样一个情境下,很不巧,一切很巧合,他的胆小与恐惧逼得他不得不维持原状,而原状就是装盲人,结果他死了。
所以说他死的很巧合,很憋屈,很多人胆小与怯懦,但是并没有遇到他这样如此致命的情况而已。
所以如果总结一下呢,就是,男主本身是一个胆小的人,即使在平时遇到什么突发事件也会选择沉默、躲避,并不会选择冲上第一线对抗。
而这次轮到他真正面对如此特殊的情形,平时积累已久的胆小性格决定了他不会开始就逃跑或是制服老妇,而是维持现状根据事情的发展来决定以后的行动。
如果情况稳定能不拼能不打就不要打,如果老妇先动手,那我也肯定动手。
但很可惜,老妇人也没有拆穿他,一直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也没有选择跟男主正面对抗,这就使得本来就怕惹事的男主更不敢首先拆穿对方,最后导致深处背后的老妇将自己杀死。
最后,正如名字说的,胆小、恐惧、怕惹事儿,这个性格加上这个巧合的场景导致了他的死亡。
他的死跟是不是装盲人关系不大,假如开始他假扮的是修热水器的,假如他假扮的是修煤气的,他还是不会拆穿老妇而是完成自己所为的“工作”,最后老妇还是会背后杀了他。
只不过盲人的设定让故事更加好看。
话说,这个评论最开始写于好几年前,之后没怎么上过豆瓣,后来有一次上豆瓣发现竟然有这么多评价,感到很荣幸。
再回头看当初的文字,感觉很多东西写的有些乱,重点想强调的东西不够突出,但又懒得改。
今天忍不住分了一下段落,又把一些东西强调一下。
感谢大家能抽出时间来阅读和评价。
法国片子不装逼会死吗?!!!!!!!
也不知道哪好看了 那么高分
开头便是结局
!!!
还行,不过比较刻意,水平虽然不低,但也没什么个性。
過譽了吧
蛮精彩的
装成盲人去调音是多么的“聪明”。可去了杀人屋之后,一年轻男子面对一老太太,竟然不敢反抗,而且在老太太离开房间那会,竟然不知道逃跑。营造了半天惊悚气氛,就是为了把观众当白痴吗?
内心强大的男猪脚。。。
这也算悬疑,悬疑在哪里了?看了开头不就知道结尾了。
每一秒都利用到极致的微电影,紧凑而富有张力。设计巧妙,适量的留白发散想想,十分!
没看懂
别扭的剧情~~小聪明跟本能冲突~~
如同剧本的草稿,没完成呢
有悬疑?在这种短篇用倒叙没人说根本就不会倒回去看开头了,还有人说开放式结局真好的都是没看开头的
装出事了吧,哈哈
@2012-05-30 15:54:57
这部片子应该想表达。。无论你想逃避到哪里,不要自作聪明
我日,这算什么?!!!!一切尽在不言中》????!!!!操你妈,我给一分不是因为不好看,而是因为太好看了,可是为什么就这么短!!!!啊?》???为什么不拍完???!!啊!!??我真的他妈想继续看下去!!啊!!!!叫我情何以堪啊?!!!!
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