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瓦城

再見瓦城,The Road to Mandalay,莲青

主演:柯震东,吴可熙,王福安,赵德富,郑梦兰,潘正丽,匡嘉恩,李万武,徐德伟

类型:电影地区:缅甸,中国台湾,印度语言:汉语普通话,泰语,缅甸语年份:2016

《再见瓦城》剧照

再见瓦城 剧照 NO.1再见瓦城 剧照 NO.2再见瓦城 剧照 NO.3再见瓦城 剧照 NO.4再见瓦城 剧照 NO.5再见瓦城 剧照 NO.6再见瓦城 剧照 NO.13再见瓦城 剧照 NO.14再见瓦城 剧照 NO.15再见瓦城 剧照 NO.16再见瓦城 剧照 NO.17再见瓦城 剧照 NO.18再见瓦城 剧照 NO.19再见瓦城 剧照 NO.20

《再见瓦城》剧情介绍

再见瓦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忧郁的热带,女孩莲青(吴可熙 饰)遇见少年阿国(柯震东 饰),都是从缅甸跋涉至曼谷的偷渡客,他们连边界都穿过了,却迟迟等不到一纸身分。想新生他方为人,如今却飘荡城市边缘成鬼,日子剩下反覆的劳动,小吃店、成衣厂、工厂熔炉,无处可洩的闷热,高烧一般的爱。当连呐喊也瘖哑,吸毒、残身,贩卖身体⋯⋯。一切不是旧,只是逐渐败坏,不是没有期望,而是竟然还有期望。探底了,又还不够底,少年少女眼神纯真,身强志坚,就此一步一步通往无光的所在。 银幕再见柯震东,赵德胤续《冰毒》后持续以影像射击,大量真实移工入镜,长镜头视野,近距离人生,写实影像锤打底层生活成炽烫影像,触目都生烟,偏又有爱情浇铸其中,卑微又仰望,炼成钢,更成绕肠柔,所求无非一点馀温,经过便都是馀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童年来客200度博物馆的秘密第二季潜伏2归顺四季之后游戏规则BBC:第三次世界大战模拟卧底兄弟2亲爱的设计师多莉·帕顿的七彩圣诞:爱之圣环戴洛奇小镇第一季编舟记星尘绿叶也有春天龙先生恋上纯喫茶3新撰组异闻录铁前篇想道基因危机:天才科学家的五日非故意恋爱故事寻秦记恶搞之家:是陷阱!雷米特杯失窃记真是兄弟花开的美丽季节家产猎心之骨证温特沃斯第一季动物园先生初次见面,我爱你

《再见瓦城》长篇影评

 1 ) 亚细亚的孤儿

生于缅甸,求学台湾,汉族身份......放眼世界都很难找到身份标签具有如此巨大张力的导演。

赵德胤,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在讲述类似出身的缅甸华人的身份焦虑、理想现实。

经历《冰毒》的稍显稚嫩、《翡翠之城》的家庭情结,到《再见瓦城》可见赵德胤导演意识、文本写作、社会观察的逐渐成熟,也可见他试图写就缅甸华人的生活面貌、总结缅甸华人当下生存困境的野心。

1.被抛下的与被孤立的跟随导演贯穿全片的固定长镜头,我们看到莲青一路辗转来到泰国。

进入到朋友毛妹、阿花等人的家中,她热情地拿出塞满一整个背包的家乡腌菜酱菜。

与其说是给阿花带去的礼物,不如说是给自己的安全感。

这一闲笔带出的是这些偷渡异国的缅甸华人的一大焦虑——民族认同。

缅甸国籍但说得是我格外熟悉的西南官话(个人判断是滇西口音的方言),但在异国却又不熟悉当地语言,这是当今全球移民问题中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全片一共出现了三种语言,除主人公所说的西南官话,本质上是华语以外,还有缅甸语、泰语。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语言的出现是贴合人物的具体处境的,或者说,导演是将不同的语言当作了电影中的符号进行使用的。

就拿莲青在泰国两次领取薪水的戏为例吧,为什么莲青在最开始阿国劝说她去待遇更好的工厂时拒绝了,希望留在餐厅工作?

除却二人在情感维度上的矛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餐厅老板说的是她熟悉的乡音,在言语和行动上比较关怀乍到泰国的莲青。

在餐厅领取薪水时,老板亲手将薪水递到每个人手中,不忘嘱咐两句。

而从画面来看,人物站位非常随意,呈现出轻松的样貌,色调也偏日光式的黄色柔光。

但当莲青跟随阿国来到工厂时,同样是领薪水,呈现的是完全不同的样貌。

首先,工头大声叫到每个人的工号而不是名字,说的也是缅甸语而不是西南官话;其次,工人们以老板所在的桌子为圆心,整齐围坐;然后,画面中唯一光源是老板面前的小台灯,映射出怡然自得把玩手机的老板与站在两侧发薪的工头。

声画皆表现出在工厂发薪时,雇主与工人间机械冰冷的距离感与雇主形象强烈的俯视感、压迫感,很难说收到工钱的那一刻,莲青会发自内心的高兴......当然,片中还有非常多的细节以展现主人公与整个群体的民族认同焦虑,比如多次出现的女主角乘坐公车、十分信赖同乡同源的工友、为办理身份证被骗以及最后在警局假装补办身份证“扮演”泰国人......可以说,他们是被抛下、被孤立的一群人,国籍上渴望摆脱缅甸,融入泰国,甚至有去台湾的机会;文化上,会说本国语言与族群方言,但缅甸人并不认可、泰国人难以接纳他们。

这样的民族认同焦虑,不会因阶级跃升而改变,将会长久地伴随这些亚细亚的孤儿。

2.被规训的与被物化的回到上面所提及莲青拿出塞满一整个背包的家乡腌菜酱菜的情节,阿花——也许是莲青旧日最好的玩伴,漠然地说:“这些城里都买的到。

”结合这一场戏中所出现的除莲青外其他的女性,我们可以看出她们的衣着、言语、态度都在整齐划一地与莲青划清界限——在城市中生活,即使不算真正意义上城市居民,也不自觉地有了优越感。

这是这些偷渡的缅甸华人又一大焦虑——城市化困境,他们大都生于乡野,长于乡野,自出生伊始贫困便如影随形地跟在他们身上。

所以,他们渴望成功地城市化、远离贫困潦倒的原生地的意愿是如此之强烈,但往往他们又不具备被城市所接纳的特质与技能。

电影中,莲青不断询问毛妹能不能介绍她来做毛妹“轻松又愉快,钱赚的又快”的工作,也不断尝试办理合法身份证和工作证以获得在城市中光鲜企业的工作机会。

而实际莲青所能获得的工作只是在小餐厅与纺织厂,她并非没有任何在城市中大企业工作的能力,她会英语也会销售,只是没有那张小小的身份证。

注意莲青穿上那套浅蓝色西装的时刻:第一次是同乡带她去找之前工作过的服装公司面试销售,经理以莲青没有工作证为由拒绝;第二次是付出巨大财力、精力在乡野拿到的身份证明,结果被经理证实为假冒证件再次被拒绝;第三次,可能也是本片最为华彩的段落,莲青下决心走上毛妹的老路——卖身,一只蜥蜴猥琐地对她的身体上下其手。

三次着西装,呈现出的是莲青试图城市化被拒绝——为能城市化努力行动但仍然被拒绝——最后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肉体的清晰脉络。

讽刺的是,当她决定卖身时,没有任何的外力因素干扰她,也许这就是像莲青一样的女性实现城市化的唯一出路,就是自我麻痹,物化自己。

最终我们看到,换来一张象征“大城市”的泰国身份证,莲青付出的代价是贞洁和与缅甸家乡的彻底决裂。

说到这,不得不谈谈电影中那个著名的超现实片段:莲青尚处于生命中的迷茫时刻,对自己即将卖身的事实难以下咽。

突然发现床上有一只蜥蜴,跳下床迅速地朝莲青爬过去,并且体型诡异地变大,爪子与舌头肆意游走在莲青的身体上。

这一幕好就好在导演没有笨拙地去拍卖身戏,而是用蜥蜴的运动造型比拟嫖客的猥琐,同时也将女主角内心的紧张恐惧外化了出来。

但蜥蜴不仅仅只是嫖客的隐喻那么简单,之后还会谈及这只可怖的怪兽。

如果说莲青所面对的最大困境是难以合法路径实现城市化,那么阿国以及其他工友所面对的则是工厂的规训与物化。

像阿国一样的偷渡华人,只是希望攒够钱就回缅甸,因此对于身份证并不奢求。

但他们却潜移默化地被工厂繁重的工作与冰冷的工厂制度所齿轮化,无论是代替姓名的工号,还是为加班提神的“麻药”、工伤所换来的微薄补偿……对于阿国来说,日复一日要靠“麻药”提神的加班只是为了换取回缅甸开服装店,还有娶莲青为妻的本钱。

接近电影尾声有一场戏:阿国近乎疯魔地发泄心中的戾气与不甘,将木材扔进火炉中。

不仅是与莲青关系破裂的应激反应,更是长期过载劳动的精疲力竭。

阿国并没有像莲青一般出卖自己的贞洁,但本质上,他们都将肉体交予他者,被其驯化与物化。

3.被控制的与被困住的《再见瓦城》虽然涉及缅甸华人当今的种种困境与生存状况,但主线却是较为商业化的处理——阿国与莲青的爱情走向。

可以看到,二者并不是一类人,矛盾与决裂对于观众来说是可以预判的。

但仔细回看阿国在片中对莲青的种种关心,不难看出实际上还是精神控制。

为何阿国希望莲青离开餐厅到工厂打工?

因为工厂有阿国的亲戚。

同样偷渡打黑工,阿国相比莲青是要有一定的优越感的,在泰国他还有可以让莲青借宿的大姐。

他的单纯体现在他以为莲青接受了自己给予的帮助就会跟他回乡结婚,于是乎他可以瞒着莲青那通家乡打来、可以改变命运的电话。

不可置否阿国对莲青的感情是真挚的,但令人伤感的是,生存的压力、贫穷的影响,让这个男人不懂得如何去爱,或者说也没有时间去懂怎么爱人。

电影结尾,阿国顺着楼梯爬进莲青的房间,“向上爬”这个动作也出现在莲青失去贞洁的蜥蜴片段中。

可以说,那只蜥蜴也是阿国的隐喻。

无论是嫖客还是阿国,莲青都成为了他们欲望的投射,他们也都在向莲青索取他们需要的东西。

刺向莲青的那一刀,写满了阿国对于生活的愤懑与绝望,沾染了阿国莲青这一代缅甸华人血泪。

很多评论都对阿国的行凶殉情困惑不解,在我看来,行动是唯一能够理解底层失语症结的所在。

他用自己的鲜血,向房顶的佛陀发出了最后一声嘶吼与尖锐的质询:你的慈悲呢?

《再见瓦城》,缅甸的第二大城市曼德勒,与片中的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情节都未曾发生过关系。

但又似乎跟每个人息息相关:坐进偷渡货车的那一刻,他们已经与家乡愈来愈远了。

难将异乡当故乡,故乡却又成为遥不可及的存在,只能在这世界的角落,苟且过活,变成曼德勒的游魂,变成亚细亚的孤儿......

 2 ) 移工愛情故事:愛不是觸碰又收回手

個人打分:6 (10分滿分) 20世紀80年代,中國大陸終於向外打開國門,人們對外面的世界充滿著好奇,萌生了遠渡重洋出國謀生的念頭;位於祖國大陸東南角的福建省,便是出國大軍的主力部隊。

我誕生的那個小縣城沿海,幾乎每家都有人曾經出過國或者正在國外。

在這場長達三四十年的大型人口遷移活動中,很多人在人海中走散,或是金錢關係利益糾葛,或是感情鴻溝難以癒合,或是一事無成無顏面對。

本來是背負著家庭希望遠征海外的人,在他鄉隨時空流轉一切也隨著改變,此舉造成多少留守的兒童和老人,又造成多少家庭難以團聚,更有在偷渡途中和目的地客死他鄉的遊子。

但也並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是悲傷的,他鄉的人同樣在努力地生活著,也在感受生活的美好與奇蹟。

這是屬於中國大陸的移民潮,老家小城曾經的登記人口有七十萬,現在實際常住人口只有三十萬,可見這波出國移民的浪潮是如何席捲了我降生的土地。

如今我在海的這邊,也終於看到了這部趙德胤的《再見瓦城》。

雖然這部影片與來自對岸的我有如此多的情感共鳴點,我的感性認知也大過於理性判斷,但即便如此,《再見瓦城》依然不能在我這裡,拿到一個高分。

究其原因,是欠缺打磨的劇本,刻意編排卻出現紕漏的長鏡頭語言,以及影片結尾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蹩腳的模仿。

先說劇本問題。

在採訪和映後談中,趙德胤多次強調“這是源於真實的殺人事件,這是我姊姊的真人真事”。

他非常重視影片依託的社會背景和邊緣人文化,我們相信他在影片前期做了很多田野調查和案頭工作,但是事件不等於故事。

在整合素材的時候,趙德胤的注意力全在於還原緬甸偷渡工人的生活細節,而忽視了故事發展過程中,先後事件的邏輯關係。

在成片裡的體現便是,所有的場景、人物、事件可能都是真實的,但是當觀眾進入故事以後,他們會質疑,“這個泡麵怎麼十秒鐘就泡好了”,“這個搜查,怎麼先出示證件再搜車又給錢”,“這裡阿國是不是擋住了阿花看電視的視線”⋯⋯即使這些質疑有點吹毛求疵,但卻是觀眾觀影過程中的真實反映,那就不能忽略。

《再見瓦城》本來是一齣以沈溺紀實為特色的浸入式電影,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多讓人出戲思考的瞬間呢?

劇本的完成度問題。

在連結動作的過程中,人物的對白太過隨意而沒有邏輯性,在提供不了信息的同時還造成了觀眾對於某些情節的誤讀和誤解,這可以算是非常嚴重的失誤了。

而且,劇本的問題直接影響了後面視聽風格的發揮。

在影片開頭,畫面向我們展示了緬甸鬱鬱蔥蔥的熱帶河流景觀,女主角蓮青從蘆葦蕩的縱深處乘著小艇而來,她踏上了偷渡出國打工的路途,這或許是影片最令人賞心悅目的鏡頭組合。

整部影片的攝影基調是沈穩耐心的,色調明暗也在表現情緒和象徵比喻的時候,發揮得不錯。

但就是迷信於長鏡頭美學又不在其他技術部門貫徹落實紀實風格這件事,讓我如坐針氈。

如果只是開機時間長點,那並不構成什麼具體系的美學符號,如果覺得人物情緒的外化需要更長時間的凝視,那在劇本階段又不好好處理人物角色的發展鏈條,導致人物弧光的斷裂,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尤其是阿國,在蓮青和他的戀愛關係裡,他是追逐者但不是仰望者,而是背後的控制者;他可以突然造訪她的宿舍,可以在兩人吵架後去“拯救”被扣留在警察局的她,他可以買泡麵送項鍊在潑水節共舞,也可以決定她的命運。

這樣的人物設置是有趣的,表面強勢有主見追求的蓮青是被追逐被控制的人,沈默害羞的阿國反倒是“黑暗中的恐怖情人”。

但是,出於對“留白”的考慮,剪輯時選擇捨棄阿國的段落,並不是合理的表達方式。

這是信息缺失,不是情緒留白。

當年,福建沿海的青壯勞動力紛紛遠渡重洋外出打工,從事的多是繁重低下的勞力工作。

有人假結婚有人偷盜有人兢兢業業,都只是為了在異國他鄉生存下去,同時維持著家鄉親人的希望,這對照了影片前半段。

後來,當年偷渡出國的人有壹部分帶著資金與"光鮮靚麗"回國了,開始在當地投資辦廠——紡織行業。

這又映照了後半部分,但這裡存在著壹個有趣的身份轉換——從被剝削到剝削他人。

可以說,由於大國實力的掘起,我們那些海外淘金的父輩比起東南亞的人民還算是幸運兒,至少通過等量付出換來了自己想要的金錢與社會地位。

但流離失所、妻離子散,抑或在偷渡路上就失去生命的人亦不在少數。

所以影片結局和最終議題指向的不夠慎重,最後讓我決定不能大肆表揚這部電影。

即使我很喜歡戴項鏈時女孩起伏的胸口和男孩沈重的呼吸、那輛駛過鬧市區的載著傷心人的摩托車、火爐前掙紮著的赤裸身軀、霧靄彌漫的晨間山路上承載夢想的卡車後座的兩相沈默的青年,以及充滿隱喻的吐信蜥蜴和血濺的佛像畫。

愛是想觸又收回手,這本來是何等耐心沈穩,但在突兀地添加了戲劇性之後,前面累積的壹切力道都被突如其來的偷襲抽走了。

我知道兩性思維的差別和個人價值取向可以鑄成任何人之間的鴻溝,但是我並不希望總是“引刀成壹快,不負少年頭”。

最後,阿國扼住了蓮青命運的咽喉,在與她第一次這麼靠近的親密距離裡,迎來故事的終結。

2017.05.04

 3 ) 柯震东的复出首秀,竟然是自我毁灭(赵德胤玩了一把弗洛伊德的梦理论?)

【注】:本文首发于电影烂番茄微信公众号,微信号:dylfc99。

此文为原稿。

大家还记得柯震东吗?

有时候我的脑海里会闪过那个不敢大喊“沈佳宜,我喜欢你”,却选择一个人在大雨里面压抑哭泣的大男孩,那是一个人最纯粹的年纪,最纯粹的形象,不至于不谙世事,也没有沾染太多的现实残酷。

必须承认,关于柯震东,我们是爱过的。

然而,他太不争气了,选择了自我毁灭。

毫无疑问他做到了,被曝吸毒后,他一个工作都接不到,主演的《捉妖记》戏份全部被换,《小时代》镜头剪得干干净净。

我想,沉寂的两年里,柯震东应该无数次地懊悔过、绝望过。

人犯了错就得认,这一点绝对没有什么好洗白的。

甚至一度,番茄君觉得可能再也见不到柯震东拍电影了。

没想到,《再见瓦城》横空出世。

第53届金马奖,也就是去年的金马奖,这部电影入围了六项大奖,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剧情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美术设计。

这部电影是一部很“无聊”的电影,原因在于虽然有故事的主线,但是拍摄手法和配角选择上都是类纪录片的,所以往往观影者乍一看,就像是一部东南亚缅甸华人非法移民泰国的生存纪实节目。

但是,这部电影也是一部很“深”的电影,在大段大段的枯燥剧情中,掩埋着很多有意思的事件,以及电影深层的价值观。

巧的是,电影里的柯震东,再一次走向自我毁灭,戏如人生。

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试着解读这部柯震东的复出之作。

故事讲述的是女孩莲青(吴可熙 饰)遇见少年阿国(柯震东 饰),两人都是从缅甸跋涉至曼谷的偷渡客,两人在曼谷打工,餐馆、工厂、公车,小房间,阿国喜欢着莲青,一路上他都照顾着他爱的人,莲青最后也和阿国在一起了,却迟迟没有跨出最后一步。

阿国没有太大野心,他的梦想是赚到100万泰铢回缅甸开一家服装店,从中国进衣服来卖;莲青渴望拿到身份证,去大城市,去台湾,为此她不惜卖淫。

莲青最后终于如愿以偿了,阿国也失去了莲青,最后的结局,阿国捅死了莲青,也割断了自己的喉咙。

从故事概要里,可以发现四个要素:性、暴力、价值观的冲突、爱。

如果说非法移民的生存环境背景是电影的骨骼,那这四个要素贯穿全片,是丰满骨骼的血肉。

先说第一个要素,性。

影片与之相关的,一个是卖淫,一个是男女主角之间被压抑的性。

关于卖淫,影片中有两次伏笔第一次是莲青刚到泰国朋友的屋子里,着急找工作时,一个朋友给了暗示:“着急找工作?

有男朋友吗?

简单轻松,钱又赚得多”。

第二次是在第一次找工作碰壁之后,还是朋友拦下了她。

第三次,女主的对前途的欲望已经非常膨胀了,这一次,她交出了处子之身,为了攒够30万办身份证。

然而,在此处,导演赵德胤用了极其怪诞的超现实的镜头来描写这场本该是充满肉欲的情节——一只巨大的蜥蜴从床上爬行,扑在了女主的身上,留下女主一脸惊恐和忍耐的表情。

《圣经》创世纪里说,撒旦化身为蛇,引诱夏娃偷食伊甸园禁果,也使得亚当受害,从此始祖不再纯洁。

蜥蜴就像是撒旦的化身,虎视眈眈地盯着猎物,妄图玷污纯洁,这种将人拟物化的手法给人一种荒诞和突兀的感觉,会给人一种极度不舒服的感觉。

但实际上,这也代表一种虚幻——女孩所经历的这一切,所追求的一切,可能也不过就是这个世界上的一场梦魇,就像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里说的,梦是欲望的满足,同时因为与道德价值相冲突,梦境中所反映的欲望会经过伪装而存在。

在梦魇里,男人化身为巨蜥,为了发泄兽性;做梦的女人为了向上爬,为了金钱欲。

所以在影片中,在巨蜥的镜头之后画面切到了女主在公交车上睡着的画面,不得不说,在这种因果的爆发和爆发的戛然而止之间的巨大落差,仔细品味,是具有很高的艺术美感的。

再来谈谈男女主之间被压抑的性,这与爱这个因素是联系密切的。

从整部电影的叙述上,柯震东饰演的阿国和莲青是没有发生关系的,但你在电影里处处能看到阿国对莲青的爱——这种爱带着极强的占有欲,也就和价值观的冲突这一因素相连了。

弗洛伊德说,性是驱使人的原动力,男人努力工作,赚钱本质上是为了结婚,是为了获得女人的青睐,女人学会性感,学会打扮,本质上也是受性力驱使。

这种观念也许不被人们所察觉,但却是隐藏在人们的潜意识里的。

可以猜想,阿国是很明显受性驱使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在明明可以继续的时候,又开始压抑自己欲望,空留固执的爱。

大概是他太自卑,也太懦弱,不敢主动突破防线,甚至在影片里连一个亲吻镜头都没有。

恋爱谈得像是一场禁欲比赛,何以至此?

正是在这种压抑下,阿国的占有欲越来越强,他安于现状,一心只想攒钱回缅甸,而莲青却想努力往外跑,于是他开始阻止莲青办证,两人的关系在这里因为价值观的冲突彻底断裂。

之后压抑变态的心在毒品(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导演刻意,囧)的刺激下,再也按捺不住,开始诉诸暴力,捅死他爱的人,然后自杀。

性和暴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导演把这份人性的冲突放在了非法移民的环境背景下,让一些人性比如压抑的性、出卖身体换取前途等得到了一个解释——弱势群体的复杂和可悲。

从微观投射宏观,让非法移民群体的生活得到了最深刻的刻画,也让影片在具有艺术美感的同时,充满了现实意义。

不得不说,柯震东在这部戏里已经完全和以往不同,置之死地而后生。

为了这部电影,他被导演安排在东南亚的工厂和工人一起生活了几个月,等开始演戏时,举手投足都是那个群体的气质。

我见过太多人在网上说,吸毒面前无偶像,永远抵制柯震东。

话虽偏激,但好像也没有什么错。

但是那些曾经爱过柯景腾的人啊,我希望你们去看看这部电影,它并没有在大陆上映,也没有圈大陆的钱,也没有表达恶意的价值观。

去看看,你也许能看到,一个真心悔改的人,在艺术上正经历重生。

 4 ) 生的艰难让死变得不再可怕

第三次看《再见,瓦城》,看完突然想写点什么。

这部电影没有酷炫的特效,也没有把面瘫当高冷的小鲜肉,唯一的亮点是吸毒事件后复出的柯震东,而在电影里他用一身肮脏不堪的衣服将自己原本的帅气、阳光的外表裹得严严实实,所以并没有很抢眼。

可见,电影制作团队不卖肉,不卖颜,他们讲的是实力。

《再见,瓦城》主要讲述了阿国和莲青两个年轻人从缅甸偷渡到泰国打工挣钱的故事。

电影很写实,尽力刻画偷渡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用缓慢的节奏将生活在泰国最底层的黑工的悲惨生活一点点地撕裂开来,血肉模糊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对于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来说,理想和爱情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来自同乡的阿国和莲青在偷渡中相恋,他们的恋爱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恋爱,没有甜言蜜语,没有风花雪月,有的只是每天饭点都会准时送到的泡方便面,看着有点心酸,但不可否认,那包用塑料袋装着的泡面不可或缺,它不仅能填饱肚子,还是彼此世界里唯一的暖意。

后来,阿国用自己的积蓄给莲青买了一条特别漂亮的项链,莲青埋怨他乱花钱,可还是开心地戴上了。

接下来的剧情里,导演总是有意无意地特写那条项链,项链和现实形成的强烈对比直戳观众的心窝。

没有物质支撑的爱情本来就如履薄冰,摇摇欲坠,再加上阿国和莲青在人生规划上又出现了巨大的分歧,分开显得理所当然。

阿国只想挣足够的钱,然后回越南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服装店,而莲青却想要办工作证,然后再把工作证换成身份证,一步一步在泰国定居下来。

为了自己的理想,莲青15万泰币卖掉自己的初夜,然后换回了一个工作证,拿到证件的时候,她无比激动,再也不用躲在乡下的小工厂里打黑工了,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回到泰国的城市里了,激动之余,她又有点怅然若失。

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身份卑微的人注定要付出更多,也许等到理想实现时,他们除了理想,已经一无所有了。

相对于润物细无声的情节,电影的结局给了我很大的震撼,看到阿国和莲青在理想上出现分歧时,我知道他们逃不出分道扬镳的结局,可我没想到最后的结局会是阿国会悄悄潜入莲青的房间先杀掉莲青,然后又自杀。

整部电影里,这对恋人都是生活的被动承受者,无论多大的苦难,他们都选择默默忍受,甚至连挣扎都不曾有过。

然而,在电影的最后一分,阿国将一把闪着寒光的刀插进了莲青的心脏里,然后又在自己的脖子上轻轻地划了一下,顿时血流如注。

生活就是和现实的一场永无和解的厮杀。

努力拼搏,战胜现实,找回自我,生活就会过得游刃有余。

如果被现实打败,便只能一生匍匐在它的脚下,永无出头之日。

阿国过腻了这种生活,所以他以最惨烈的方式报复着带给他无尽苦难的现实。

当阿国的血喷到挂在墙上的佛像上时,佛主依然面带笑容,处乱不惊。

电影告诉我们,现实面前,没有佛主,我们只能自救。

 5 ) 别办证了,我们一起去天国吧。

是因为这部片子关注的题材,我来看的。

曾经在中缅边境的一座城市呆过,也曾关注缅甸人这个群体。

回忆起2015年底,2016年初我策划拍摄了一部60分钟的纪录片,叫做《缅甸新娘》,因此对于《再见瓦城》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我与片子的主人公一起经历的生活,依然历历在目。

这部片子讲什么?

1、身份尴尬,以及背后的经济巨大差异。

大姐的丈夫脚断了,区区四万缅币就打发掉。

你无处伸冤,因为你是打黑工的,有什么反抗的余地呢?

哭一哭,只能怪自己命不好,只能回缅甸老家,在佛祖那儿拜一拜,告慰自己。

莲青住在老板提供的房间,半夜被警察逮走,因为没有身份证;伙伴阿花因为没有身份证工作丢了,对莲青的态度随即就恶劣成了那个样子。

缅甸是世界上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国内政治腐败,社会混乱,民生凋敝。

缅甸人多数来到泰国、印度或者中国打工,没有身份证明,他们何尝是挣扎在边缘,根本是被这个世界遗弃的一个群体。

2、民众受教育程度决定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莲青高中毕业,其实在缅甸来说已经算是比较高的教育了。

所以她才向往去城市里,去做一个白领,而不是在黑压压不透风的工厂里。

她对人生有很多的美好期待,所以她肯定也是看不上阿国这种男生的——在她眼里,他只会出卖力气,没有追求,可能也没有文化。

她感念他对她的好,也无法拒绝,因为在那么一个危险的环境里,说自己有男朋友,才会更安全。

大姐丈夫脚断了,大姐吓傻了呆呆坐在那里,阿国带头签了字,只有她一个人质疑:脚断了要人家怎么过活?

然而她也无能为力。

读了高中的莲青,仍然被室友赶出来、办身份证三番两次被骗、被男友阻截电话,最后仍要伪装身份出三十万的高价才能拿到她梦寐以求的那个证件。

尽管可能只是做一个小店的洗碗工,看着街上车水马龙灯红酒绿而已。

因此她拿到薪水就寄回给妈妈,还叮嘱让弟弟妹妹好好上学,每天洗着碗的她,应该也是很向往读书的吧!

莲青是一个很懂事又很聪明的女孩,可惜生在这样一个国度,这样一个家庭,命运真的是太不公平。

3、爱情?

无知+男性的占有欲 纵使身陷沟渠,你依然没有权力以爱的名义为他人做出选择。

看到最后一幕,阿国翻进莲青的窗子,盯着熟睡的莲青,眼神变得凶狠,慢慢哭起来,那一刻我预感到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看到后面阿国拔出刀子刺向莲青,我都惊呆了。

阿国为什么要杀莲青?

看影片时跟随的一直是莲青的视角,所以对阿国的内心有些忽略了。

阿国是喜欢莲青的,只不过,发现恋人一次一次要离自己而去。

超出自己的掌控,阿国崩溃了。

来到他乡,以为可以赚钱,走捷径跟随表哥,都发现没有办法按照自己预期,摆脱命运。

浓雾笼罩的曼谷就像那张无形的大网,对于阿国来说,贫穷不仅因为他的国家,还因为他的无知。

莲青告诉他自己的规划:办到身份证就可以曼谷,去曼谷就有机会去台湾。

显然莲青有更多更大的理想抱负,而阿国除了在工厂里卖力气,一无所知。

阿国杀莲青还因为他的自卑,他不如莲青聪明有抱负,很多事情他无法解决,无法改变,因此只能毁灭。

那样的环境下是很容易发生爱情的。

都在异国他乡,善良淳朴的阿国一直默默帮着莲青,莲青聪明漂亮,再怎样也能领会这份情谊。

但是没有,因为两人的想法差异太大。

所以,阿国一次次拦截了莲青的电话,莲青拿一桶水泼向他。

不错的设计点:在公车上熟睡的莲青梦到她身着套装等在干净的酒店房间,可是一只硕大无比的蜥蜴爬到床上,贪婪地伸着舌头,恶心到了极致。

莲青害怕而嫌恶的表情很好地诠释了她对于卖淫这件事情的态度。

办到了假证被经理拒绝出来的路上下雨了,两个人没有穿雨衣,被淋成了落汤鸡,阿国骑着车,莲青轻轻地哭了,她第一次哭,泪水和着雨水也就淡了味道。

她第一次轻趴在阿国的背上,搂着阿国的腰。

我相信这也是他们唯一的一次。

影片的亮点:1、很真诚。

一部典型的作者电影,他关注到了这个现象,也深刻理解这个民族和国家经历的一切。

直面社会的问题,很用心的讲述。

技巧不娴熟也是瑕不掩瑜。

2、两大主演的表演很亮。

首先,云南方言、缅语、泰语他们都讲得相当好!

作为台湾演员,有如此强的学习能力、塑造能力,真是厉害。

尤其是吴可熙,她简直是个天才。

柯震东演得很克制,也非常好。

没有他的克制就没有吴可熙的出彩,他演出了那个本性善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而后一时念起杀人的缅甸小伙。

苦难的国家,苦难的生活,可这里的人们依然双手合十,用泉水洗干净了脸上污渍,谦卑地面对所有一切。

再见瓦城,再见这个压抑黑暗的世界!

 6 ) 此文纯粹吐槽

想说就是在泼水节那段 有个女群演看镜头了 导演看不见????

还有十秒钟的泡面我也想买一包;影片讲述的这对青年男女边缘人在泰国寻找身份认同的故事确实是不错题材 ,所以我初看的时候觉得耳目一新 ,可惜导演的剧本光有一身躯壳少了灵魂啊 ,情节太扁平了 ,对于男主的刻画也显得未免太少了,缺乏层层深入的感染力 ,致使我在最后看到男主刺杀了女主感觉到懵逼,很显然导演这是在模仿我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结尾男主捅死了女主,我甚至结局根本不出人意料,反而在情理之中,整部片子结构完整、情节合理紧凑、人物刻画的相当形象,结局震撼强劲有力,杨导仿佛再现了当年这个真实案例的产生、经过、和结果。

但影片有一个我十分欣赏的地方,便是女主为了筹代办理身份证的钱,在一间旅馆里卖淫。

导演用恶心的、令人发麻的一只蜥蜴代替了男人的出演,女主也会感到恐惧,恐惧眼前的这只正趴在她身体上吐着舌头的蜥蜴,恐惧她出卖身体的行为,恐惧占有她身体的男人,可是她为了拼命在这个社会里得到身份认同,不得不克服这种恐惧。

 7 ) 我该如何爱你~

底层人物边缘生活的写实,俩人间亲密关系的处理,爱的含义,如何存在?

想起天浴里女主也是为了回到城市,没有权利、束手无策却极度想脱离当前环境,被现实一遍遍残忍欺骗,迷失自我,出卖身体和灵魂。

无力感最大的悲哀。

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坏人,但真的有一些坏到一言难尽、用钱欲望做茧、有着作呕嘴脸的坏人,利用他人想要实现梦想的拼劲,做出欺骗和残害行为。

追求梦想有错吗?没有错,只是因为有了那些坏人,有些人可能要为梦想付出更大的代价。

而社会治理越差,这些坏人可能越有机可乘,所以希望社会能越来越好,你我能越来越好,这也是为什么今日之中国给了我们更多安全感。

作为个体,不要只顾仰望那个梦想,也要踏实每一步,存在即合理,永远坚定自我,不迷失自我。

走得再远不要忘了来时的路和初心。

如何存在,就像雨果电影里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把人生看成过程而不是固定阶段的序列,这是一个寻找自己的过程。

关于亲密关系,阿国和莲青有不同的价值观,一个甘于平凡,只把身边的她当成全世界,而另一个想要更大的世界,做不了他的全世界。

价值观不同便很容易有冲突,而冲突如何处理,影片中二人并没有理智沟通,决定共同未来。

这也是莲青命运悲剧的铺垫,每次阿国想和她沟通,就以她一两句吼叫结束,二人从来没有好好地交流,如果认同不了对方结果可以是分开,可以是慢慢说服对方,而不是在背地里操作,这样只会加深二者的不信任与感情的崩裂,背地操作有一次就会有两次三次,因为深层次的价值观问题没有解决。

个人觉得两人应该和平决定要么影响另一方使对方改变,要么两方分离,否则很容易积攒情绪加上一些性格特质导致不可挽回的悲剧。

在这里我觉得男女主是不适合在一起的,男主的控制欲与女主的倔强冲突极强,或者莲青可以改变方式让男主感受到向上走的好处。

除了价值观、沟通方式、还有爱的理解。

你对一个人在意还是不在意,也在于你是不是在意对方最在意的东西。

与《大鱼海棠》形成鲜明对比,电影中男主爱莲青,却不为她最在意的东西着想,用自以为对她好的方式强制让她接受还满心感动,觉得自己付出很多,这算是感情中的道德绑架吧。

真正的付出,需要花费时间精力站在对方角度,去真正体验、在意、呵护对方的心理感受,是一种共情。

就像湫对椿的付出,舍弃自己满足椿的心愿,让椿快乐,第一次他也以为放掉大鱼是为椿好,后来他懂得了真正的好是把椿送到鲲身边。

这只是一个呵护心爱之人心理感受的例子,并不是说一定要这么牺牲自己。

影片中泰国人补办身份证非常容易却让缅甸人费劲波折,中间的贪钱官员、贩卖信息犯罪分子…真的是社会的蛀虫,蚕食着底层人物累死累活挣取的所剩无几的心血

 8 ) 奇怪的片,奇怪的电影语言

“這個完全違背觀眾常理的畫外道具,徹底破壞了長鏡頭本身原有的「現在」進行中的寫實美學,反而朝向虛幻的舞台风格靠攏。

”这要给《》都看不下去的文老师看到,更要唾弃了。

确实,打着纪录片风格的名头,除了长镜头在没啥了,况且长镜头只是拖拉节奏,表现影片基调,没啥大用处,反而暴露了动作的不真实。

莲青刚来几个女的家,每个人的表演都好紧张好生硬,难道是在刻意用这种生疏稚嫩感表现尴尬吗?

阿国来家找莲青,二人说话全程沙发上的女的一动不动看电视,莲青没挡住她?

还有刚说完别吃泡面就开始举家吃泡面,是真的挺搞笑的。

用表面的视觉上的突兀紧张来触人g点,加强心理上的紧张,很低级,如莲青突然就卖淫了大蜥蜴,阿国杀人自杀大喷血。

还有阿国狂干活那段也没懂,前景铁钩阿国搬东西的时候吓尿了,而且有恐怖bgm,以为要出意外,结果啥事儿没有!

这不是故意欺骗观众吗。

倒是有好几次都想拉进度条看看后面怎么了,但为了戏剧体验,忍住了。

节奏超级奇怪,看到就剩半小时吸毒卖淫自残都还没出现,结果居然后面就都出来了……别说什么省略留白,整体架构都这么稚嫩,只觉得导演很菜。

看了导演说的阿国的心机:突然就来了莲青住处;一吵架完莲青就被抓了,出来后就如阿国所愿去了工厂(保释金也是阿国出的);不告诉莲青五姨来电,导致二人办证被骗钱,莲青知道来电后立马就办到证了(说明阿国阻碍确实有用,也说明了被骗是阿国导致的也在他预料之内);那要这么说,那个断脚回家的,女人说赚了钱就赶紧回别在这儿(正如阿国的未来设想)难道也是阿国背后操纵的?

太阴谋论了……好可怕呀,因为是柯震东所以从来没想过这个角色的阴暗面……关于结尾是爱情的纯洁而非占有,倒是很能理解。

但实在突兀。

总之整片就是个奇怪,从故事本身,到表演,节奏,叙事,镜头语言……说说好的吧,大蜥蜴的象征(有争议,但毕竟有想法,让人记住了),大环境里的人和情况都挺真实的,让人开了眼界……工厂里湿热,流汗,脏乱,仄逼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物处境,仿佛要溢出屏幕。

柯震东表演真挺好的,基本忘了他是个青春片小生时装片偶像来的。

看豆瓣简介本以为是在一次次遭遇中被逼卖淫堕落,结果令人失望……叙事不完整逻辑不清晰,此等大事没好好铺垫。

 9 ) 私人感受

看完了《再见瓦城》,嗯,先说一下总体的感受吧!

“无奈”每次看到这种为了活着而活着的内容就深感无奈,如果过程还不一帆风顺,有许多的波折的话,就更加感受到无奈了。

整部电影虽然有很多的长镜头,对于某些生活片段用流水账一样的节奏呈现出来,但整体的电影节奏还是不错的,反正是我能看懂并且能看得进去的。

我尝试说一下我的感受,女主青莲,和男主阿国,是来自缅甸的偷渡客,他们来到泰国打工赚钱。

工作证是串联起整部电影的线索。

有一次男女主讨论工作证办下来到底有没有必要的时候,知道了阿国他对未来的想法是,在工厂做工(工作证就没有什么办的必要,工厂不在城里)存到一百万铢就回去缅甸开一家服装店,去中国进点衣服来卖。

而女主青莲想办好工作证,去曼谷做工作,赚到钱办理泰国身份再去台湾。

想见更广大的世面。

虽然生活艰难,两人目标也都不一样,但感觉未来还都蛮有奔头的,好像为着目标去努力干就行了。

但原本就很辛苦的生活,总是很轻易的就会被击垮。

一起工作的同事阿富因公受伤断了一条腿,工厂给了四万就回家去了,一起回家还有阿燕,虽然不知道他们什么关系(电影没有明说)这个交给观影者想象问题不大。

但他们和男女主告别的时候,互相说着“早点离开工厂”“再也不要回来了”就可以看出男主的理想趋于破灭了。

随之而来的就是女主的理想即将破灭,男女主一行人来到办证的地方,证件不能立马拿到,却要早早交好钱钱,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种时刻,你要早早的付出,去等待一个看似一定会到来的结果,可这结果来了是幸运,不来也得自己承受。

当然毫无悬念的证件是假的,人生嘛,总是会不那么如愿,青莲才不会那么轻易的就放弃自己的追求,办证嘛,还得想办法赚钱钱。

阿国吸毒堕落、女主卖淫堕落(我实在是有些不明白,从影片一开始看起来傻傻呆呆的女主;她朋友都说她做不来她们的工作的女主;甘愿每天在苍蝇馆子洗14小时盘子,拿到工资乐呵呵的女主;在工厂做工天天吃冰块泡面的女主)为啥还是走上了卖淫的道路,从一开始我能看出她想好好工作赚钱的决心,但是我真看不懂她的究极目标是什么?

那个大蜥蜴的意象表达,不知道是为了过审,还是导演的有意而为之,我觉得挺好,无论挑一个什么样的演员来拍,都不如这个大蜥蜴更来得能表达出那种可怕和恶心,有些内容真的不用完完全全清清楚楚的表达出来,交给观众就好了。

就像好的文章也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作的一样。

最后的结局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虽然没太敢看,但我是第一次看到杀人是捂住口鼻,将刀尖对准心脏用力刺入,这样的刺入方式就好像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一样,压抑的,有挣扎,但还是深入的要命的刺进去了。

也是第一次看割开颈动脉自杀,没有转场,而是裸露的镜头播血液喷出,我只偷瞄了第一次喷血,后面喷了好几次只听到了声音,好可怕啊!

 10 ) 赵德胤的“窗帘”与李沧东的“大棚”

有点失望,自己看的第一部赵德胤。

可还是觉得他的电影蛮有风格的。

男女主“灰头土脸”偷渡到泰国,混沌涌动的情欲、灰蒙蒙的城市、如阿巴斯电影般的边境景色…柯景腾提名金ma影帝之作,吴可熙比起在《血观音》里,可太难看了…

故事结构比较散,几个重大转折界限分明,柯和吴的云南话听起来真难受啊。

影片里,眼前脏乱的一切让人心中不安,汗味、泪水、尘土…交织成惨烈的移工生活,现实让爱愈堕落。

男女主人公的肉身已被困,精神在幻灭中找寻出口,可都找错了;据说是许多真实移工出镜,这是导演对现实的深刻描绘,也是电影最好看的地方吧;

阿国在黑暗中对莲青将牵未牵的手、带项链的肌肤相亲,直到后来的强吻和鲨人,男人眼神由拉丝的爱意到吸du后瞳孔放大的癫狂…客死他乡,真的好命苦。

在最后悲剧发生的那个黎明(?

还是午后),阿国悄悄潜入莲青的新家,他徘徊在窗外,窗帘遮住他的身投下一片影子,我想到了电影《燃烧》里的钟秀。

他不知疲倦地察看村里那一个个被废弃的大棚,像守护珍贵之物一般悬着心,而这部电影里的阿国,他也待莲青如宝,却选择了《燃烧》里Ben的方式,摧毁掉一切,包括他自己。

莲青原本填满了阿国空虚的内心,他想同她结婚,可她却不然,他再度孤独了。

于是他选择了堕落乃至自毁。

电影中出现的一些新式概念,蛮可怖和cult的:熊熊燃烧的锅炉、爬上人身的蜥蜴,以及结尾血溅佛像…人因梦想来到这片土地,最后却被现实火光吞噬殆尽。

如果画面不那么脏,我应该会多喜欢这片儿点。

p.s:这部戏里柯的演技是>合格的哦

《再见瓦城》短评

这就是差点获得金马最佳影片的水平???除了口音,实在看不到还有什么亮点了。主角之间缺少火花,也缺少感情的建立、培养、分歧到结尾的铺陈。如果只当作猎奇来看,我想说中国大地上这样的故事太多了。

8分钟前
  • NexusOne
  • 较差

泰缅打工情杀记。风格最动人,导演沉得住气,又有所求,进而带动故事,最后主题也更丰富多元。后段出现动物,蜥蜴比较醒目,还有比较含蓄的两只狗,很赞。相比之下贾樟柯曾拍过的一段就很浮夸做作了。

12分钟前
  • Wednesday
  • 推荐

柯震东的回归之作:吸毒、殉情,加上巨型蜥蜴的那一场戏简直是丧心病狂。

17分钟前
  • 玻璃瓶
  • 还行

之前看过赵的翡翠之城,比起翡翠城,瓦城显然有戏剧张力得多,最后的殉情非常有商业片气质。柯震东还是洋气了点,走路、神态都在用力,用力也不像底层。不过到底是得益于故事,还是人间?

21分钟前
  • 司徒雷登不要走
  • 推荐

3.5 柯震东和吴可熙演得不可置信地好,但人物却还是有点干,依赖符号与事件。金马零中是正确的选择。

22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柯震东台湾人居然可以说云南方言貌似还有点像呢 女主是血观音里面的女儿 剧情很现实又很灰暗 不喜欢这个电影

24分钟前
  • 7eightnine
  • 较差

那些因为柯震东直接给一星的人和看不惯前者然后直接给五星的人没有任何差别。

27分钟前
  • 康报虹
  • 较差

柯震东的努力可以得满分,但角色所限,难以发挥。什么“纪实”风格,我看到的只是不会使用镜头语言的奇怪过多的长镜头。而且结局来的有点儿毫无来由,人物前期境遇不足以支撑高潮。卖身戏那个穿山甲,很难评价出现的是否合适,至少片子风格前后要统一吧,不能这么随便乱变吧?配角演技太差

29分钟前
  • Ludovic 刘
  • 较差

这片子可以搭配阿彼察邦的祝福看 缅甸偷渡客在泰国 挣钱或获取身份的艰难过程。男女主的分离更是标志着他们观念的分道扬镳 在乡下工厂赚够钱回缅甸做中国服装批发与进城找一个表面光鲜的打工活弄到泰国身份去台湾 正好是两种世界的认识走向 与其说他们有不同的梦想不如说他们被裹挟进了这个通过性别分割来深化剥削的资本秩序 在出卖劳力与出卖服务和肉体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男女主最后一个卖身一个吸毒 最后更是因抛弃与嫉妒引向最末的悲剧 杀死女主后滚落在地自我割喉 血溅了一墙洒在了佛历上,这一幕似乎同时呼应了宾馆墙上的泰国画 与宾馆卖身一幕引入的客人——大蜥蜴,这主意简直妙绝!全片最佳

31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推荐

2.5,啥啥啥这都是个啥,别以为沾点滇缅边境的社会议题你就有深度了。

36分钟前
  • mauvaisang_
  • 较差

乍一看以为是陈露,吴可熙好拼啊。蜥蜴恶心人的感觉怕是电影最出彩的桥段。

39分钟前
  • chamatin
  • 推荐

偷渡有风险,办证需谨慎。易换新工作,难防眼前人。

40分钟前
  • 艾晨
  • 还行

这部电影只想给柯震东和吴可熙打call,德宏话说起来6到起飞啊!而且一些小细节真的让我觉得他们就是那种最普通的云南打工年轻人(虽然电影里是缅甸华人,但是实际上和云南本地人区别不大)的状态,柯震东真的有天赋,继续看好!(剧情……唉,我只当是看了一部在泰华人世俗风景画)

43分钟前
  • 安短
  • 还行

女主角苦大仇深的脸和身材,并看不出行事动机和事业心。而且她这能让柯震东一见钟情?城市意向几乎没有,也看不出城市羁绊,刻画力度太浅,许多细节矛盾。感情也没铺到位啊

44分钟前
  • 坏课桌
  • 较差

电影情节和气质靠近着《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同样关于宁为玉碎的少年面对相约瓦全的世界

47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蹲了班房的柯震东演技爆棚,人生中的嘴巴子和托起你未来的那只手是同一只

48分钟前
  • 受伤鸽子往南飞
  • 力荐

两个台湾人演缅甸底层华人演到这个地步,非常不容易了。吴可熙语言能力确实强,大学还是学土耳其语的,为了演劳工体验生活半年。

53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整体比较无力,不痛不痒。对白口音实在太奇怪了,而且感觉导演用长镜头的唯一目的就是拖时间。。。。。

58分钟前
  • 余小岛
  • 较差

贴近他们的爱恨情仇、欲望娓娓道来;镜头侯氏克制,但有些镜头很出彩,卖淫那场戏惊艳;结局不太喜欢,但也想不到其他solution吧…

1小时前
  • 方舒逸
  • 推荐

出身緬甸的台灣新住民身份,令趙德胤具備拓寬台灣乃至華語電影範疇的條件和可能性,但就本片而言,其講述的都市夢故事顯然過於普泛和老套,且過度聚焦於“辦證”一事而不斷申說,也令影片的敘事缺乏必要的縱深感。以巨蜥纏身代表女主角售出初夜等小譬喻初看精妙,但由於缺乏前後統一的隱喻系統作為支撐,更近乎於靈光一現的小聰明,較之其導師侯孝賢和摹擬對象之一楊德昌尚顯功力缺欠。在金馬獎獲“年度台灣電影工作者”致辭時,已經入籍的趙德胤聲稱台灣是唯一能讓他這樣的緬甸華人窮小孩的夢想變為現實的地方,他似乎有意忽略了其祖父輩作為“國軍”的“孤軍”,被棄置在緬甸的歷史過程及個中創傷。2022年8月26日夜於“禮崗影院”。

1小时前
  • Bork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