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金刚狼同学在前世已经掌握了不断重生的奥义,并且好战如命,不择手段,亦正亦邪,永生不死。
原来蝙蝠侠同学在前世已经开始精神分裂,不那么自如地穿越在迥然不同的人格之间,背负莫须有的罪名,承受着来自至亲之人的猜测怀疑。
原来黑寡妇同学在前世就是欲望的象征,权力的工具,离间的好手,男人的祸水。
我只能说,你们注定了是下辈子当超级英雄的命啊。
看评论时突然觉得名字有点怪异,仔细想想也许这也是导演的彩蛋么?
Robert AngierAlfred BordenCutterFallon这几个主角的名字,做一下简单变化可以理解为:Angier - Anger 愤怒Borden - Burden 负担,责任Cutter 切断者Fallon - Fallen 沉沦,阵亡也许人人有不同的观点,但是以下是我自己的理解:所以Angier代表了愤怒,可以是因为对别人的嫉妒产生的,为什么那么见不得Borden比他强,再加上Fallon的失败尝试导致他妻子的死亡,表现了一个人被愤怒冲昏了头脑。
所以他慢慢变得争强好胜不只是为了复仇,越来越多的是看见别人好而自己不能的时候那种内心的不甘和愤怒。
也或许是更复杂的一种杂糅和错位导致的心理畸形状态,总之这是很极端的状态,这些情感是很容易联系在一起混合作用的,如果愤怒不能被控制住那么最后很可能会导致冲突,悲剧。
Borden这个身为打工仔的我很容易理解,辛苦学艺,赚钱糊口养家买房子,始终深爱妻孩,很明显的是那种负责人的好男人。
而且性格相对内敛的他,很容易让人想到生活的重压给他的负担,而且去悼念Angier逝去的妻子时他也觉得自己应该有部分责任,但事故他当天应该不在场,所以确实是不知道,所以他愧疚地跑了。
Cutter这个甚至不用变形就可以理解了,就是一个中立形象。
一方面他帮助Angier的事业,为了实现他的目标。
可是当他后来发现自己被Angier利用作了“假证”以致Fallon被绞死时,他认为Angier打破了自己的底线,认为Angier失去了控制,所以看见Borden最后要杀Angier进剧场时和Cutter的擦肩而过,他知道要发生什么但是他默许了。
也许这么理解有点牵强,但是看看蝙蝠侠中凯恩和弗里曼相似的角色定义,也许就好多了,那就是有着很明确的底线,至少是世俗的底线:你干什么都可以,我可以帮你变魔术,但是不能帮你杀人,“自杀也不行”(判决后Cutter想要毁灭Tesla发明的机器,他肯定是知道了Angier真正的秘密,为了不留后患他果断要cut it out)。
Fallen这个的感觉就是为了艺术献身甚至堕落/沉醉,好吧同时过两个人的生活怎么说也挺变态的,而且要对不爱的人说爱,这就跟每天对你不喜欢的家伙说你真棒一样,诡异。
一眼就能看出中国魔术师的手法,因为他们是一样的,过得是别人的生活,讽刺的是Angier那不解的眼神。
其他的方面我都是赞同主流意见,蝙蝠侠兄弟而不是复制品,金刚狼最后应该是灭绝了。
所以说呢,主要人物的名字能引申出更多的深意,鞭挞黑暗,讽刺现世。
只要你能往这个方向去想想就好了。
最近连着看了几部关于魔术的片子。
先是《魔术师》,然后就是这部《致命魔术》。
我并不想详细的讨论影片的细节,也不想去分析在影片中有多少地方暗示了伯顿是双胞胎,我只是想说,我支持安吉尔,强烈的憎恨伯顿。
按照一般的理解,这是一部悲剧性的影片,两个男主角(准确的说是三个)都是悲剧性的性格和结局,但相对来说,伯顿总是占着上风,总是赢得更多。
但是在我看来,导演对于两个角色的安排是很不公正的,而且伯顿应该得到更多的憎恨。
因为,所有事情的发端都来自于伯顿对于魔术的渴望,他在没有得到许可的情况下擅自改变了安吉尔的妻子的手腕捆法,直接导致了安吉尔妻子的死亡。
在安吉尔妻子死去之后,无论有多少理由,他也应该对他的伙伴表示歉意,但是却固执的说自己不知道。
这种偏执的态度,是整个事件的发轫。
而他和孪生兄弟固执的生活在魔术中,不仅导致了他的妻子的死亡,还使得奥莉维亚成为一个令人憎恶的叛徒,而且也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
相比之下,安吉尔一开始尽管喜欢魔术,却没有这种愿意为魔术而不择手段的态度,他更愿意和自己美丽的妻子在一起愉快的生活。
很喜欢他在绑住他妻子的双脚时,情不自禁的亲吻她的腿的那个细节。
这种情不自禁的爱慕,非常的可人。
可以想见当他的爱人被伯顿这个家伙的错误夺走的时候,他心里的愤怒和痛苦。
虽然他后来的报复行为一再升级,并且在这种对魔术的不断追求中逐渐迷失自我,还设计杀掉了伯顿,但是我更愿意把他的行为理解为被最初的愤怒所驱使产生。
为了自己的爱人而拼搏,这是值得欣赏的一种行为。
很讨厌在结尾时伯顿对安吉尔所说的那一番话。
安吉尔愿意为了魔术,牺牲自己的替身,他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奥莉维亚,失去了自己唯一的生命。
伯顿没有资格对他再说出这么残酷的话语。
但是既然导演和编剧这么安排,我也没有办法。
我坚决捍卫导演和编剧的创作权利,但是我也坚决的要表示,我强烈的支持安吉尔,强烈的憎恨伯顿。
片子本身质量不错,但是因为我的感情色彩关系,只给它个还行。
哈哈
当你彻底陷入一场骗局,你看到的只是导演想让你看到的,这也是影片的伟大之处。
一贯炫技似的叙述手法亦如魔术般神奇,游走在各个时空,穿行自如,总是能在惊奇之后带来一份思考。
魔术师毕生所追求的理想,也只不过是台下观众一秒钟的深情。
或许因为之前有过对于电影的了解,所以揭秘部分基本能够想象出结局。
看到最后才知道所有的不可能全是冥冥中注定。
《致命魔术》中最伟大的魔术师,显然不是Angier或者Borden,而是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迄今为止,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都重复着相同的母题:复仇,这种复仇又往往与偏执、孤独、异于常人,等特性相联系。
正如《失忆》中患有短期记忆丧失的主人公的复仇,《失眠》中患有失眠症的主人公的复仇,以及《蝙蝠侠》中双重身份的主人公的复仇。
《致命魔术》中,复仇被转化为两主人公的针锋相对,而这场针锋相对的引子,也正是Angier对Borden的复仇。
克里斯托弗·诺兰在《致命魔术》中,再次展示了自己对于电影叙事结构的精妙操作。
影片的开始采用类比蒙太奇,将老道具师Cutter为女孩讲解鸟笼魔术和时间轴上更为推前的Angier最后一场演出联系到一起,完成了倒叙开场,比《失忆》中轰炸式的倒叙,更加圆润自如,并由Cutter的“prestige”一词,呼应主题同时完成转场,电影自然过渡到法庭部分。
Borden因被目击在水箱旁看着Angier溺毙而被捕,有重大杀人嫌疑。
在狱中Borden得到了Angier生前的日记,由日记引出时间轴比最后演出更为推前的Angier科罗拉多之行部分,结构再次进入倒叙,更为巧妙的是:Angier的日记中,记载了他对于Borden日记的破译过程,并由Borden的日记,话说从头,开始了整个故事的正叙。
这样讲起来似乎有些晦涩,我尝试着做了如下的简图:1、Borden日记所记载的二人成长恩怨史在时间轴上最为靠前,定义为A段,最后到Borden写给Angier关键词Tesla。
2、Angier日记从科罗拉多之行开始,记录了他前往科罗拉多寻找Tesla,一边破译Borden日记,以及第一次试验Angier版瞬间移动魔术,此段紧接A段,定义为B段。
3、在Angier科罗拉多之行开始后,到第一次试验瞬间移动,也就是B段的时间里,Borden的生活也在继续,主要讲了他和妻子Sarah以及情人Olivia之间的问题,定义为B'段。
4、Angier回到伦敦开始,直到他最后一场演出时消失在舞台上,定义为C段。
5、Borden的妻子在争吵后自杀,到Borden多次去看Angier表演瞬间移动,直到最后一场之前,是C段平行的Borden部分,定义为C'段。
6、D段为Borden在后台看到Angier溺毙,受审,遇到Caldlow爵士的律师,阅读Angier的日记,绞刑。
7、E段为最后的高潮戏,Angier的死。
其中有多次闪回,并交待了重要剧情,但不做详细分解了。
8、F段为Cutter为小女孩讲解鸟笼魔术,直到电影结束。
以上为按时间轴顺序的剧情,在电影中,大体上变成如下结构:|.F1.||.C2.||.D1.||.B1.||.A.||.B2.||.B'.||.C1.||.C'.||.D2.||.E.||.F2.|从这个结构轴上可以看出电影的叙事结构是多么的复杂,实际上在A、B、D三部分是相互交叉的,比上图更复杂,E部分也多次闪回到A、B、B'等部分,不做详细分解。
电影在母题:“复仇”之下,还探讨了“Obsession(痴迷) & Sacrifice(牺牲)”痴迷使得Angier和Borden不断的追求提升,达到个人的极限,为此他们都做出了超出寻常的牺牲。
在两人观看中国魔术师表演后,Borden的话已经暗示了这一观点:“完全的为他的艺术献身,巨大的自我牺牲。
”而随后Angier在家同妻子的话,又包含着暗示。
他说:Borden马上就看出来了(中国魔术师的秘密),而我却不行。
让我一生都装成另一个人(我受不了)。
” Borden能看出来,是因为他已经具有做出这样牺牲的准备,而且实际上他到死都装成另一个人。
与诺兰高超的结构操作相比,Jonathan Nolan的剧本同样出色。
除了精心构建出令人惊奇的故事内容外,类似上面提到的暗示在电影中比比皆是,只待细心的观众逐一发现。
首先,在电影开头Cutter给小女孩演示了鸟笼魔术,这个魔术正是整部电影中最重要的一个魔术。
Borden和Angier的瞬间移动,和鸟笼魔术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把笼子变成箱子,一个消失掉,另一个跳出来。
在随后的监狱部分,Borden说Fallon会照顾他女儿,律师紧接着说:Fallon,A man with a past as obscure as you own(一个有着和你一样卑贱过去的人),obscure同时还有模糊不清的意思,暗示两人之间的秘密。
当Cutter应法官的要求解释Angier魔术的秘密时,Cutter说了这样的一句话:玩杂耍的人,他们靠掩盖一些简单,有时也是残酷的事实为生。
这句话暗示了最主要的剧情。
Angier和Borden都通过掩盖一些简单,但是残酷的事实获得了事业的成功。
在回忆部分中,Borden在演出后台说:“真正的魔术师会创造出他的同行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的新花样。
”这句话随后成为了Borden和Angier最大的心魔。
后来,Cutter嘲笑他说:你一定有这样伟大的魔术,你可以把它卖给我么?
Borden说:“我当然有。
但别人变不了我这个魔术。
”这句话暗示了Borden最大的秘密,并提示在学徒时,他已经在那样做了。
Borden先一步离开后,Angier问Cutter关于Borden从哪里来的问题。
Cutter反问:你从哪里来?
结合后面妻子问Angier的话:你不是也在装成别人么?
Angier回答:我觉得换个名字算不上伪装。
以及最后的Caldlow爵士剧情。
表明Angier学徒时也掩饰了自己的过去,他本就出身贵族。
这是两个人最初为魔术做出的牺牲。
Borden和Sarah在鸟笼魔术后相识,这一段为观众演示了真正的鸟笼魔术,实际上是两只相同的鸟,其中一只在魔术中被杀死。
这个魔术和最后Angier的瞬间移动几乎一模一样。
在Borden送Sarah回家时,Borden没法到Sarah家做客而离开,Sarah关门,发现Borden已经在屋子里了。
这一剧情,实际上正是后面Borden的瞬间移动魔术。
也是几乎一模一样。
以上仅是电影前20分钟内出现的隐喻情节,已基本暗示了整部电影的内容。
此后,Angier的妻子在魔术事故中丧生,两人的恩仇故事正式展开。
另外,导演在电影中还故意放置了彩蛋,当Angier从科罗拉多回到伦敦后,Cutter按他的提示,到他的排练场找他。
Cutter一进屋,盲人看守听到动静,问“是谁?
”在随后短暂的两个镜头中,你会看到两个一模一样的盲人看守,一个坐在杂物上,一个在瞬间移动的箱子边弯着腰。
这部电影由于剧情的关系,也存在一些争议之处。
比如:到底哪个Angier是真的的问题。
第一次试验时,他射杀了出现在远处的Angier,但后来的表演中,每次都是在道具内的被杀。
也许这里面没有真假主次之分,总之不好解释,Tesla不是说过科学存在随机性么。
电影中的Tesla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早年是爱迪生的同事,曾在爱迪生公司负责研发直流电发电机,但他后来在西木公司的资助下发明了交流电。
随后引发直流电和交流电之争,Tesla和爱迪生决裂。
这一段隐藏在剧情后的历史事件与剧情又有几分神似。
天知道剧本里,到底还有多少秘密。
Nolan果然是高手。
这次,又以一部高明的片子向世人展示了他在叙事结构及影像剪辑方面的过人天赋。
证明了炮制一部情节精彩的片子大可不必使用什么演技派来撑台面,而只需二个从动漫剧里跑出来的型男加一个优质的花瓶就足矣。
好剧情可以让你忽略演员本身,而只沦陷于由他一人设定的氛围里,因为他才是真正华丽的主角和最高明的魔术师。
早前的《记忆碎片》已经让我顶礼膜拜了一回,复杂的剪辑手法在影片里被运用到了极致,像一个给成人玩的拼图游戏。
我还记得在屏幕面前正襟危坐的自己,捧着记事本和笔,死死地盯着屏幕,在不断切换的黑白顺序与彩色倒序间做着记录,重新排序,唯恐一不小心就遗漏了任何重要的细节,45个时间段像45个拼图,让我手忙脚乱,大汗淋漓。
再来说说这部片子。
The Prestige的剪辑比起《记忆碎片》要简单很多,人道很多,因此看起来不甚费力,有喝口水的闲余。
只要看得足够仔细,偶尔倒退重放几次,抓住重要的伏笔和暗示,那么影片的结局也就不难猜测。
两个顶尖的魔术家,一生针锋相对,相互剽窃与揭穿,希望战胜对方,成为NO 1。
可惜,战争落幕,一个彻底死亡,一个死去生命的一半,没有真正的赢家。
4个男人。
1、cutter。
片中唯一主体清晰的男人,Angier的道具师。
片头向女孩表演的变鸟三步曲就揭示了影片的主题意向和结局。
特别是对之后Angier命运的隐喻,以不断杀死一个自己作为代价,然后出现另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自己。
2、Borden,双胞胎兄弟。
一个温和,一个激进,两个独立的灵魂,但对魔术高度一致的狂热,心甘情愿地轮流扮演Borden和Fallon两个角色,共用一副躯壳。
合作天衣无缝,分享彼此的一切,却无法给对方的爱人幸福,因为他们都只爱属于灵魂中的其中一个。
我更愿意将爱着妻女的那位称之为Borden,爱着Olivia并最终被绞死的称之为Fallon。
在这一点,他们比Angier幸运,因为Angier只能找到一个酷似自己的替身,虽然形似,却仍是一个只知道要挟和耍酒疯的醉鬼。
3、Angier。
贵族气的男人,为了心爱的魔术放弃了爵位,虽然天赋不及Borden,但更懂得如迎合观众的口味,调动现场气氛。
Borden之一打错了结,导致Angier妻子的意外死亡,在事后责问Borden为何失误时,闪烁其词的答复既是对Borden主体唯一性的一个伏笔,也促成了复仇之念。
Angier的每次表演都意味着需要在台下杀死一个被机器克隆出来的自己,因此,他把Cutter安排在了前台,而在后台安放了一个瞎子看守以防泄密。
最后Angier死亡的镜头,两侧全是一个个注满了水并盛装着他克隆体的箱子。
他在一次次杀死自己克隆体的过程中同时也丧失着勇气。
4、Tesla。
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发明了交流电的电学天才,爱迪生的同事。
原本只是打算制造一个令物体消失的机器,却无意中完成了更令人不可思异的壮举---复制。
这架机器成就了Angier最伟大的魔术师地位,也成功地将Borden置于死地。
3个女人。
女人,只是这部电影中微不足道的陪衬。
1、Angier的妻子。
因为Borden打结失误而溺死在表演台上,成为Angier复仇最直接的根源。
2、Olivia。
期初是Angier的情人,后被派往Borden处窃取机密,又爱上了Borden,最终因Borden对妻子Sarah自杀的冷漠态度失望离开。
而其实,坐在桌对面的那个男人是真的爱自己的那一个。
3、Sarah。
Borden的妻子,最终因为Borden太多秘密与谎言而绝望争吵,自杀。
至死都无从知晓,那个在豪宅前将钥匙交给自己的温柔男人,是否真的爱着自己,还是仅仅停留在无数个莫明的TODAY。
“Secret is my life”,Borden这样回答迷茫的妻子。
我想起我中学时代的读过的维多利亚时代晚期一些通俗小说,像福尔摩斯或者凡尔纳的一些作品,在这些工业革命之后的小说里,可以看到许多奇形怪状的机器,因为那时的人们迷信机器就像今天的人们迷信知识;也可以看到和机器对应的许多阴暗的人群以及人群之间的怨愤,我不知是人类天性的憎恶制造了光怪陆离的机器,还是机器的触手异化了人类的灵魂。
也许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最疯狂的时代,新兴的科技力量使我们的能力大增,但同时也让我们手足无措,以至于最终导致了人类史上空前的战争。
电影中Angier毫不犹豫地杀死自己的复制品,是这种疯狂的一个终极隐喻,也是机器时代人类魔术的难逃宿命。
也许把这部好看的商业片套上这样的一个主题显得不合时宜的夸张,但好玩的电影永远不会排斥解释的多重性,况且Nolan也是一个十足好玩的导演。
既然他可以在极精巧的结构下来探讨人类的记忆历史,那么为什么不能更巧妙地谈论人类的“魔术”呢。
魔术需要牺牲。
这个牺牲可以是一个真相,一只鸽子,一根手指,一个人,乃至一个人的灵魂。
影片一开始的几个小魔术昭示了这一点,一位瘦削的中国魔术师把自己伪装成胖子,一个把小鸟变没的魔术其实是把小鸟压扁。
也许儿童的眼睛最锐利纯真,他知道真相,他固执地哭着说小鸟死了,但大人们选择被欺骗,因为在被欺骗时,人们获得快感。
影片开头的这个小魔术其实是电影提纲挈领之处,它的作用远远超过展示魔术的一般过程和引出人物,而是在于它创造了一种笼罩全片的比喻和氛围。
一种对于牺牲生命和真相的机器的隐喻和一种悲剧氛围。
影片的中段是两个魔术师的互相拆台和矛盾的发展。
叙事一向是Nolan的杀手锏,他不会在意时空的跳接会给观影者造成麻烦,他在意的是叙事结构与影片的整体氛围的联系。
所以我们不会在蝙蝠侠中看到分段倒接式的叙事,因为蝙蝠侠并不会失忆,蝙蝠侠也不会和观众谈论记忆的边界,同样,蝙蝠侠不是魔术师,他不会走迷宫,所以这种迷宫式的相互叠加式的叙事,和魔术师很般配。
当然我也说过这些非常规叙事可以被称为“针尖叙事”,就像针尖上的芭蕾,很好看,很危险,观众很过瘾,导演很嚣张。
叙事的终极目的不是让观众明白剧情,而是让观众明白导演想让观众明白的那部分剧情,所以我们“一头雾水,要想想才知道”的这种效果,它可谓完美呈现,因为我们是在看有关魔术的电影,不“一头雾水”,怎么行?
其实中段之后结局已经隐隐可见。
两败俱伤似乎可以预见,问题只是他们的终极魔术到底以何种面目呈现,牺牲的又都是什么。
复制机的出现使电影的观赏性跃上新境界,而从整体的构想和一开始的隐喻来说,复制机的出现恰好从最极端程度上体现了牺牲和异化。
每一次精彩的魔术背后,都是一次光明正大的谋杀——谋杀的是自己,杀人者也是自己,当透骨的冰凉爬上脊背时,留下的那一个在想些什么?
机器时代的象征是社会化大生产,在这种生产中,产品被统一的标准约束着,创造者也被统一的标准桎梏着,似乎这整个社会就是一台庞大的复制机,我们每天面对一样的东西,想着一样的事情,吃着一样的快餐,我们杀死着自己,再创造着自己,这样的我们,“魔术”里的我们,牺牲了什么?
我不认为这部片子是一部纯粹的娱乐片,可能是它的悲剧感和阴暗色调勾起了20世纪初的惨烈回忆,也可能是今天的社会只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升级版,根本的矛盾远未解决,甚至远未被认识到,或者我们宁愿视而不见。
就像影片最后一句话:我们选择被愚弄。
博客:http://www.mtime.com/my/Lyeast/
在魔术产生盛行的维多利亚时期,出现了两位极有天赋的年轻魔术师,最为难得的是,他们还是一齐出道的同门:罗伯特·安吉尔性格复杂而且历练世故,是一名天生的表演家,他明白如何在舞台上将自己完美地展现给观众。
而阿尔弗雷德·波登则与他完全相反,这位天赋极高且十分富有创造力的魔术天才因为不修边幅和天真的个性而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更不懂得如何使用华丽的手段去表现他的魔术想法。
两个人在一场一场的表演中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威望,将其他魔术师都甩在了身后,最终却变成了这对以前的同门师兄弟的竞争……借鉴,不妥私信删。
诺兰的电影,果然精彩贝尔和杰克曼的演技都很出彩但更喜欢Cain老到自如游刃有余斯佳丽依旧美丽不可方物,不过在片子里的发挥并不是很多,有些花瓶,但她的角色对于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却是绝对不可或缺整个故事有古龙小说的感觉,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笔锋陡然一转,一个意料之外的发展,而后更有其他的惊奇等候即使以魔术作为外衣,但依旧讲述的是人性复仇,换来更严厉的反击,循环反复,直到万劫不复执念,对于胜利的荣耀太过强烈,拖得双方落入漩涡不可自拔秘密,用尽心力保护自己,费尽心机挖掘骗取偷盗别人的秘密偏执,对手的机关在一开始就已经有人看穿,当事人一心认为这样的解释过于简单牺牲,为了取胜,为了名声,为了骄傲,爱自己的人,所爱的人,前途,幸福,生命,都可以放弃甚至可以利用。
是怎样的内心才能如此决绝而不回头,忍心伤害和夺取?
将自己的生活撕裂两半,仿佛精神分裂,内心煎熬痛苦杀死自己,一次又一次爱与被爱,一样毫不犹豫利用以打击对手疑心,虚荣,争胜,不惜代价这是一场两个男人(或该说三个)以魔术为武器以自己的人生为赌注的无谓可悲的战争不得善终 满盘皆输果然很古龙以魔术作为主题,搭建一个两个小时的舞台,表演一场目眩神迷悲凉凄清的人生剧从未想过,会在一个外国导演的作品里看到古龙式样的飞扬和神采,还有那种对于人性的绝望和希冀,悲情与怜悯万幸,最后还有深爱的父亲抱着可爱的小女儿,以小橡皮球为信物,许下承诺总算一切还没到绝望的地步希望和温情依然存在经典莫过于Cain在影片尾声处的那段:every magic trick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of actsthe first part is called the Pledge, the magician shows you something ordinary.the second part is called the Turn, the magican takes the ordinary something and makes it into extraordinary.But you wouldn't clapbecause making something disappear isn't enoughyou have to bring it back now you want to find out the secretebut you won't find it because, of course, you're not realy looking.you don't realy want to work it outyou want to be fooled
诺兰是我最喜欢的导演,而致命魔术是我最喜欢作品,今天刚刚看完原著才会翻翻影评希望能有所发现。
却没想到很多人疑惑的问题那么表面,说明根本没有仔细看电影,其实也正是诺兰哥俩想讽刺的:Are you watching closely?这句话是影片的第一句话,是主题句,更是问观众:你们认真看了吗?
当然致命魔术也是用了大量暗示,看一遍肯定会忽略很多细节而疑窦丛生,所以我推荐大家多看几遍,好电影是禁得起一次次看的,每次都有新的体会。
下面我把我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我觉得电影从开始就表明了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魔术的电影,中间不仅引出了特斯拉这个人物,也提到了他与爱迪生之间的直流交流电之争。
(Angier在山顶看到特斯拉无限供电的灯泡时不由得感叹:Magic! Real magic!)而我认为最最重要也是隐藏得最深的其实是作者想借两个顶尖魔术师的你争我赶的故事来影射出传统欧洲势力和新兴美洲势力(主要是美国),在近代史上的各种竞争。
请大家再看一下结尾Borden对Angier说的话(如果电脑里有的话)"You went halfway around the world,you spent a fortune,you did terrible things really terrible things Robert...and all for nothing!而Angier说:"You never understood why we do this.The audience knows the thuth!The world is simple and miserable,solid all the way through.But if you can fool them even for a second then you can make them wonder and see something very special.It was the look on their faces!"Borden的话像是欧洲人对美洲人说的,或者干脆就说是英国人对美国人的拷问。
想一想殖民者刚刚到美洲大陆做的那些可怕的事,杀印第安人现在还过感恩节不是很讽刺吗。
而爱迪生在电影里也是一个比”美国政府更糟“的反派,他代表了新生代美国资本家;而特斯拉是生于克罗地亚的塞尔维亚人,他则代表了老欧洲的一些传统道德观念。
而诺兰是英国人这也加强了他作为欧洲人看待美国的立场。
Angier的话就更加露骨了,好像是导演借他之口来阐述美国殖民者的价值观:世界的规则很简单,强者生存,就是这么残酷。
而人民也不傻,他们也知道这个真相,区别就在于谁能愚弄谁。
如果你能骗过大部分人,名利双收自不在话下,你更能获得比这更令人兴奋的东西:他们的崇拜。
至此,影片交代出来最关键的冲突即价值观的冲突。
B认为A付出了那么多血的代价其实一无所有因为他作孽太多(get hands dirty),A认为那都不叫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另一个激进的Borden也因为复仇心过重而丢了命。
这个结尾应该说是精心设计过的,目的就是教人不能放弃原则不择手段,最终害人害己。
如果看过电影后对特斯拉这个人有过研究就能发现更多的线索。
特斯拉和爱迪生的恩怨也有点像两位魔术师的恩怨,都是天才,互相不服,都想证明自己才是最伟大的。
而特斯拉想的更多的是造福人类,爱迪生却只想发财把专利都据为己有。
这俩人的人生也投射出了世界是多么的不公平,真正伟大奉献的人晚年潦倒后世无名,而小人得志被写进教科书广为传颂——No one care the man in the box.如果我们不关心历史上的所谓失败者,那么我们永远被蒙蔽,甚至认贼作父。
想想我们的政治课吧。
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还是一不做二不休?
这个人生选择的主题,也被带到黑暗骑士中蝙蝠侠和小丑的斗争中。
说白了还是价值观的斗争。
想想我们社会的现状,救人的反被诬告,发个帖也被抓;作恶的逍遥法外,飞黄腾达。
这道选择题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回避不了。
还有个细节就是装特斯拉的机器的是一个梯形的柜子。
听过共济会的童鞋应该能联想起一些东西吧?
如果上面再配上一个三角形的全视之眼the all seeing eye,就是一美元背面的图案。
这会不会也是在影射美国精英集团用科学技术在操控人类。
只是一个想法,不知道有没有人有同样的联想。
the machine
今天先写这么多,还有对情节细节问题有疑问的可以留言讨论。
我看过至少20遍,一般性的问题我想我都能解答。
话说我是有点着魔,Obsession is youngman's game 啊作孽。
将观众玩弄于股掌之间,最后你还不得不佩服!
诺兰牛比阿
打乱叙事结构,使观众在不断思考能跟上影片叙事为限。影片前后所讲述的内容必须一致(逻辑一致),最好在前面铺垫细节能使后面相对应。结尾在翻牌的基础上还要再翻一次。
莫名其妙 悬疑用科幻来解释 呵呵
一开始坑挖得太大,最后只能靠科幻来自圆其说
总是能猜到结局的电影就没那么吸引我
总觉得结局破坏了整出戏
后生可畏啊,这么年轻的导演。提两点建议吧,既然几近完美的电影没有给5星:魔术的理性色彩被那台机器毁了,导演描述爱情的功底有待提高。
可以的一气呵成。
真心对SF元素很不爽。魔术大背景下复制机到底算什么东西啊!!!!!
兴许是对于Nolan的上部影片记忆碎片印象深刻的缘故,很遗憾这部致命魔术在前辈的面前并没有攀越新的高峰。前者是根据一个人的不正常记忆为视角,因此Nolan内种复杂的叙事手法也就不会暴露问题,而这回主人公换成两位并且还要频繁交错记忆在其中时,Nolan就变成了夹在两者间的游魂。
太扯了吧,复制人?就算恐怖片也要有在片子环境下合理的剧情解释,用复制人来回答剧情的解释,这种科幻元素和剧情隔着十万八千里,硬要柔和在一起,就是部烂片
原来特斯拉还为魔术事业做了一番贡献~哈哈哈//金刚狼大战蝙蝠侠!大卫鲍伊无良科学家。。。
一般的片子,个人感觉分数虚高了,
诺兰的电影就是一组剪辑的魔术。为了展示玄妙“蒙太奇”,故事本身成立与否对诺兰来说不重要,因为他玩的就是“蒙太奇”剪辑术。如果把故事当真就输了,你只看剪辑的技巧就对了。就像我们学古文时提到的“骈文”,文字华丽,对仗工整,令人称奇。但是透过表面华丽的文字,其中内容毫无新意。艺术品的形式大过内容,艺术品的本身的价值就不高了。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胶片版。多年前曾匆匆看过,对结局印象深刻。如今带着被剧透的遗憾再刷大银幕,却有些失望。电影在双雄对峙,互相拆台的框架上铺垫太多太长,结尾双男主各自的秘密被揭开,却也显得有点神棍与敷衍。认出特斯拉的扮演者是大卫·鲍伊时,感觉十分惊艳。对我来说此片并不适合多刷
其实我是不怎么喜欢过于执着技巧的片子的,但是诺兰做的这么细致,这么有人情味儿,这么波澜不惊,也实在佩服。牺牲才是魔术,朴实才是魔术,爱才是魔术,主题多俗,但是故事多漂亮。
解密了很多魔术招式。结尾十分钟确实很关键,但算不上精彩。唯有安杰第一次表演遁逃术时留下的遗憾让我心动:performer不希望谢幕的是替身,直到最后安杰仍然是这样想。另外,无论怎样的电磁机器,还是要遵守物质守恒定律的吧,电磁遁逃真是扯淡
一个与同胞兄弟轮流上台享受欢呼与掌声,一个自我牺牲自我毁灭让复制品延续艺术生命。人性泯灭在狂热之中。
没什么亮点,不知道追捧的人在捧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