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罗贝托·费恩察
主演:玛格丽塔·布伊,卢卡·扎莱迪Luca Zingaretti,格兰·布莱格维奇Goran Bregovic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语言:意大利语年份:2005
简介:电影改编自艾伦娜·费尔兰特的同名小说,讲述了35岁的奥尔加得知丈夫喜欢上别人,抛妻弃子,另谋新欢。她对家庭、生活失去信心。而这时母亲给了她帮助,另一位音乐家邻居也给她带来新的希望……详细 >
四星是给打动到我的两个片段:女主和孩子们被“反锁”在家里亦真亦假的窒息感;女主沉浸在音乐家的演奏里,开始正视眼前这个男人有多迷人。尽管是意大利电影,但是故事偏美式了,结局梦幻又虚假,图一乐吧。
失败的改编,没抓住重点
这种故事其实还原到现实就是会很平淡,阅读原著更能激起共鸣。
费兰特的小说被拍的这么烂
女主演技赞,otto让我难过极了,另外结尾有点尬
其实女主坐在打字机前的时候最迷人了,即使是在她翻译那篇并不存在的书稿的时候。 23.04.12 重看
节拍器用来计时,也表示着倒计时,在这之间存在着事物的意义,你在这之间存在着,只是你还没发觉,如何找回属于你自己的视角透过丈夫之眼死了,毒死了,被你,而我逃过一劫有一天突然就不爱你了,不爱了是一种罪吗?草放屁女性啊女主演技不错,那一串串感情的迸发哈哈哈哈豆友锐评:爱情在哪里呢,爱情就在你自己的孩子看着你摊成烂泥时的一句感叹里,“我长大不想结婚,我不想最后被抛弃”。
挑了几个片段看 比书里人性化多了 书中的马里奥就是个渣
Olga在被抛弃之后,变成了一个“疯女人”,最后找到了新的归属,又重新变得平静。虽然是一个很传统的happy ending,但我并不喜欢这个结局。不管是“被抛弃”还是“重新找到”,Olga始终是一株藤,即使是在最后半个小时,她慢慢从上一段感情中出来,似乎也没有变成一棵树。就像音乐家说的,她缺乏自己的视角,小时候是母亲的视角,结婚后是丈夫的、子女的视角,相亲时那个男人也想做她的引导者,而音乐家又何尝不是呢?除此之外,还有社会的视角,要她体面、体贴…在翻译时,她把自己的故事写进了翻译文本里,在对编辑道歉的时候她说“自己的故事不值得一提”。真的让人很心酸。越靠近结尾,我越想看见她怎么变成一棵树,但我没有看见,还挺失落的。
奧爾加從被遺棄的日子中脫身,重穫新生的故事。因為是費蘭特,感覺還是需要看看原著。
讲述的方式比较粗放,和原书的气质可以说大相径庭。书中大量特别细碎的心理描写没有用电影体现出来,也就是大概把故事讲出来了而已。想象欧容拍会是什么感觉
#62nd Venice#主竞赛
7,改编成分重了,省略了几个情节以外,甚至还加了新的故事,细腻的心理挣扎场面并未以想象的方式表现出来,导致有些情节转换比较突兀。不过费兰特文本的力度确实比较难映像化,也能理解吧。
删改了原著奥尔加精神出轨的片段,让她整个人物的厚度都被压成了薄薄的一片纸,成为了一个单纯被背叛和爱情折磨后重组的简单女性,挺可惜的。
你又要开始了是吗?
埃莱娜的书籍改编《被遗弃的日子》
最近刚好在看孤独传。这部电影描述了女人作为这个性别框架下的孤独,带上面具,按社会丈夫所期冀地生活,然而,这样真的是通往幸福的道路吗?音乐家是女主角的救赎,提醒她找回自己的视角,但我更希望我们内心能滋长出力量,不过分依赖除自己以外任何人。希望我们能脱离第二性,脱离我们不愿接受的框架,应该生活,享受孤独。(谢谢木心博物馆让我有机会看到这部电影,很多事情不做预设,让人感到惊喜
费兰特的第一人称代入感蛮窒息的,开场没多久就压倒性袭来,但是和第三人的感情我有点理解不动,所以又逐渐出戏了
不是…前半部分都还蛮真实的,而且女主角演得也特别好。但怎么忽然就又出现了一个能理解一切解决一切的完美男人……结果又变成了通过另一段婚姻来拯救上一段婚姻的叙事……
3.5。女演员的表演是非常好的。丈夫另结新欢,她从不知道,不接受到最终接受这个事实到重新振作,中间的崩溃、慌乱、迁怒孩子,心不在焉,精神恍惚,演员都做了很恰当的外化处理,使观众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她身上,看她如何自己去处理逝去的感情,再发现楼下的邻居。但导演的技法并不够细腻,前面重点都是女主的生活乱成一团,后面女主关键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却不够清晰明白。以后再看小说吧!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四星是给打动到我的两个片段:女主和孩子们被“反锁”在家里亦真亦假的窒息感;女主沉浸在音乐家的演奏里,开始正视眼前这个男人有多迷人。尽管是意大利电影,但是故事偏美式了,结局梦幻又虚假,图一乐吧。
失败的改编,没抓住重点
这种故事其实还原到现实就是会很平淡,阅读原著更能激起共鸣。
费兰特的小说被拍的这么烂
女主演技赞,otto让我难过极了,另外结尾有点尬
其实女主坐在打字机前的时候最迷人了,即使是在她翻译那篇并不存在的书稿的时候。 23.04.12 重看
节拍器用来计时,也表示着倒计时,在这之间存在着事物的意义,你在这之间存在着,只是你还没发觉,如何找回属于你自己的视角透过丈夫之眼死了,毒死了,被你,而我逃过一劫有一天突然就不爱你了,不爱了是一种罪吗?草放屁女性啊女主演技不错,那一串串感情的迸发哈哈哈哈豆友锐评:爱情在哪里呢,爱情就在你自己的孩子看着你摊成烂泥时的一句感叹里,“我长大不想结婚,我不想最后被抛弃”。
挑了几个片段看 比书里人性化多了 书中的马里奥就是个渣
Olga在被抛弃之后,变成了一个“疯女人”,最后找到了新的归属,又重新变得平静。虽然是一个很传统的happy ending,但我并不喜欢这个结局。不管是“被抛弃”还是“重新找到”,Olga始终是一株藤,即使是在最后半个小时,她慢慢从上一段感情中出来,似乎也没有变成一棵树。就像音乐家说的,她缺乏自己的视角,小时候是母亲的视角,结婚后是丈夫的、子女的视角,相亲时那个男人也想做她的引导者,而音乐家又何尝不是呢?除此之外,还有社会的视角,要她体面、体贴…在翻译时,她把自己的故事写进了翻译文本里,在对编辑道歉的时候她说“自己的故事不值得一提”。真的让人很心酸。越靠近结尾,我越想看见她怎么变成一棵树,但我没有看见,还挺失落的。
奧爾加從被遺棄的日子中脫身,重穫新生的故事。因為是費蘭特,感覺還是需要看看原著。
讲述的方式比较粗放,和原书的气质可以说大相径庭。书中大量特别细碎的心理描写没有用电影体现出来,也就是大概把故事讲出来了而已。想象欧容拍会是什么感觉
#62nd Venice#主竞赛
7,改编成分重了,省略了几个情节以外,甚至还加了新的故事,细腻的心理挣扎场面并未以想象的方式表现出来,导致有些情节转换比较突兀。不过费兰特文本的力度确实比较难映像化,也能理解吧。
删改了原著奥尔加精神出轨的片段,让她整个人物的厚度都被压成了薄薄的一片纸,成为了一个单纯被背叛和爱情折磨后重组的简单女性,挺可惜的。
你又要开始了是吗?
埃莱娜的书籍改编《被遗弃的日子》
最近刚好在看孤独传。这部电影描述了女人作为这个性别框架下的孤独,带上面具,按社会丈夫所期冀地生活,然而,这样真的是通往幸福的道路吗?音乐家是女主角的救赎,提醒她找回自己的视角,但我更希望我们内心能滋长出力量,不过分依赖除自己以外任何人。希望我们能脱离第二性,脱离我们不愿接受的框架,应该生活,享受孤独。(谢谢木心博物馆让我有机会看到这部电影,很多事情不做预设,让人感到惊喜
费兰特的第一人称代入感蛮窒息的,开场没多久就压倒性袭来,但是和第三人的感情我有点理解不动,所以又逐渐出戏了
不是…前半部分都还蛮真实的,而且女主角演得也特别好。但怎么忽然就又出现了一个能理解一切解决一切的完美男人……结果又变成了通过另一段婚姻来拯救上一段婚姻的叙事……
3.5。女演员的表演是非常好的。丈夫另结新欢,她从不知道,不接受到最终接受这个事实到重新振作,中间的崩溃、慌乱、迁怒孩子,心不在焉,精神恍惚,演员都做了很恰当的外化处理,使观众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她身上,看她如何自己去处理逝去的感情,再发现楼下的邻居。但导演的技法并不够细腻,前面重点都是女主的生活乱成一团,后面女主关键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却不够清晰明白。以后再看小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