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性要死去多少次,再重生多少次,才能避开所有伤害"被这句话吸引来的,我以为这部剧会给我一个答案,原来没有,到结局也没有。
或许是导演玩的一个套路,因为就跟现实一样,找不到一个完美答案。
无论重来多少次,无论做多少次改变都微乎其微,因为世界还是那个世界。
女性的弱势、对女性的偏见、男人的傲慢,永远存在,当然世界在变好,和五十年前比,和五百年前比…剧的标签让我以为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独立的故事,从看第一集开始我就在期待结局,女主孤独终老但有智慧有钱有颜值(我能想到的最好结局),然后剧狠狠打了我一巴掌。
含糊的甩了句:“没有过去和未来,只有现在。
”只能把现在做好?
把握现在?
是这个意思吗?
女主和女儿一起服药赴死时,我意识到,战争是残酷的,对女人来说更是噩梦。
人不是天生就坚强的,是你遇到一件件糟糕事,而你勇敢的跨过它,才积累起来的自信坚强起来的。
英剧《生生不息》一共是四集实际上一直在探讨女性或者人生存的意义,第一集清楚的揭示出我们每个人哪怕生活在平凡,实际上都已经算是生命的奇迹,能够存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么的幸运的一件事啊,你整个童年时期有那么多的次数可能会夭折,能够顺利的长大成人,哪怕自己没有察觉,你也是经历过那么多的风险。
第二集,在谈论着要爱身为女性的自己,不要认为男人能够给你遮风挡雨,实际上他们不给你带来风雨就已经很不错了。
第三集,是生活中要努力的去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正如女主的姑姑所说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人的处境确实是越来越好的,青少年阶段努力的求学,工作之后远离渣男,勇敢的反抗加诸女性身上的不公平,享受爱情和亲情。
努力的做出改变,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只有你不停的前进,你的人生才会有机遇。
第四集从另一个角度入手,女主一直想要改变弟弟死亡的结局,于是做了很多的努力,然后发现,哪怕一个人再努力,也有一些东西无法改变,比如说二战,比如说哥哥永远身居高位,比如说弟弟的死亡,生命就是如此,本身就是一个改变自己可以改变的东西,然后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东西,然后享受现在已经拥有的,女主最后接受了全部的生命的馈赠,并将之当成人生的宝藏,迎接新的生活。
要说不喜欢的地方,那就是以不停的死亡作为转场太生硬了,希望有更精巧的结构。
1,看起来是平行宇宙和轮回的结合。
但女主一直被困在同一套剧本里来回是不是也太悲哀了。
2,女主生活在一个超幸福的家庭,富有且和睦。
在重男轻女的社会里还能找到这么多人给她爱,带领她成长。
这让这部剧的现实反馈与反思力度弱了很多。
3,就算有这么棒的投胎开局,女孩要长大,一生要面对这么多的诱惑和危险,一个不慎就是万丈深渊。
活着果然辛苦。
不过剧情里大部分陷阱都是女性独有,我觉得巧合痕迹过重,也让很多人觉得这部剧女权,其实它主要想讲的道理还是好好活着。
4,编剧非常信任心理学,给到的最终救赎也是心理学在倡导的,享受你现有的生活。
5,女主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死法,独立或回归家庭或复仇的人生其实也并不差,所以为什么轮回永不终止呢?
6,这个故事的确琐碎平淡,要不是有轮回这种大招就在欧美剧里沉没了。
我觉得第二本就讲普通人生活的故事拍不出来,这部剧都有人觉得平淡,没有轮回的第二本就更甚了。
7,隔壁韩剧解放日志也是琐碎日常,独白反思和心理突破都差不多多,怎么就这么受欢迎?
一来韩剧拍的是现代社会的日常,我们代入感强,而且亚洲人民本来就内敛反思过重,而欧美的受众与主流思潮都不是这样的。
所以这个剧在欧美变为了女权剧。
8,反抗命运的方法是主动出击并尽可能给对方一巴掌。
不要隐忍,不要退缩,不要顺从。
这些剧情导向的确很欧美。
同时也能让观众很爽。
羡慕她有这么棒的父亲,姑姑,心理医生和弟弟,羡慕她可以尽情打扮尽情学习尽情跳舞。
就算是百年后的我们,也还在争取着这一切。
我从小就经常幻想自己死亡的场景,包括溺死、烧死、车祸死等等,由于想象力异常丰富,死亡细节甚至可以真实到让我浑身颤抖。
年纪轻轻的我曾写下“我知道这种(死亡)幻想并非没有意义,因为我在平行时空就就曾无数次这样死去。
”所以当我看到 Ursula 因为经历过多次死亡,而对危险的感知变得敏锐,被父母称为“过度忧虑的孩子”时我感觉仿佛在照镜子。
但与此同时我也意识到,过度地恐惧死亡只会让你的生活被焦虑填满,无法真正感受客观的真实世界。
Ursula 在剧中大概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1.在刚认知到存在重生机制时,她处处躲避着前世致死的源头,尝试着生存的更久一些。
在这个阶段她追求的是生命的长度。
2.在意识到弟弟 Teddy 会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死去时,她找到了除了“求生”之外的目标。
她为了拯救弟弟的生命,从小开始练习射击,即使牺牲自己也要刺杀希特勒。
在这个阶段她珍惜亲人的生命更甚于自己的,她追求的是保护自己所爱。
3.在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后,终于意识到自己无论重生多少次,“这个世界自有他的命运”, Ursula并不能掌控所有事情的发展轨迹。
在回答“是否愿意再活一次”时,她最爱的人 Teddy 已经死去,但是她记得自己曾经答应过弟弟“愿意”。
也许在 Ursula 心里,即使每个人包括自己都会不可避免的走向死亡,但是为了让爸爸多看一次自己学会走路的那一瞬,经历生命中不可逃避的痛苦也是值得的。
在这个阶段她学会爱上了自己的命运,追求的是体验生命本身。
现实世界中当然不可能存在重生,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一次,当然要竭尽全力避免死亡。
但是对于女主这个有多次重生的机会的“经验丰富”的重生者,她想告诉我们的结论是:为了感受美好与爱,即使注定要遇上苦难也值得来这一遭。
Please take care of each other。
这部剧的人物塑造具有典型性。
首先是男性角色。
哥哥Marcus以自我为中心,歧视女性,代表了男权社会中男性恶的部分。
小天使弟弟Teddy善良体贴。
代表了男性中美好的部分。
最小的弟弟Jimmy戏份不多,代表了男性中的芸芸众生。
无论哪一次轮回,Teddy都英年早逝,而Marcus却身居要职,说明在战争的大环境下,即使有重生大法,有些人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也隐喻了在男权社会的体制下,男性群体中美好的部分总会消逝,只有恶的部分最终能掌握大权。
再看女性角色,妈妈是通过婚姻获得体面生活的女性,表现为保守,道德感强。
姑姑是自力更生的高知独立女性,表现为自由不羁,随心所欲。
剧中两类女性相互不认可,而这种冲突却不发生在男性角色中,表达了婚姻制度将女性分化成了家庭妇女和独立女性两大类,使之三观相互对立,最终女性无法团结一致争夺社会核心权力的现实。
姐姐Pamela的戏份也不多,她跟Jimmy相似,在剧中都是作为家庭边缘人而存在,但作为女主Ursula的对比,姐姐更像是如果女主循规蹈矩会过的人生。
剧中爸爸的角色是一个富有的银行家,一个幸存的一战老兵,一个靠谱的老公和老爹。
这个角色对比的不是作为女主兄弟,而是女主遇见的各色男友。
女主爸爸的存在再次表明,女性如果要结婚,千万不要在垃圾堆里找对象,至少要找一个真正的精英。
总而言之,这部剧的角色多少都代表了一种社会人格。
女主每一次的重生,都像是开启一条IF线,我们既看到了个人努力可以改变命运,也看到个人的力量对于社会是多么渺小。
只要社会结构不改变,战争依旧,男权依旧,女性的生存永远危机重重,男性的人性之美终究会被人性之恶所主宰。
如此深刻的重生题材看完让人久久无法平静,满脑子千头万绪的想法,夹杂着理解和困惑一时间很难屡清思路,正如那句名言,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思索良久,写下自己的感悟,以表敬佩。
第一个问题问问自己:你认为结果重要,还是过程重要?
人的归途只有一条 —— 死亡,无论你如何努力避免,人的一生中有无数个危险的瞬间能夺走你的生命,正如姑姑伊兹所说:“世界是危险的。
”无论乌苏拉从婴儿期起无数次的重生躲避死亡,延长寿命,可以说人生有无数中可能,但死亡才是唯一的归途,听起来非常真实和残忍,但是这是没人能改变的人生规律。
我接受死亡是归途,所以看到无数次的殊途同归,居然觉得更加的坦然,不用纠结,不用挣扎,该来的总会来,有无数次的可能让它来,我们最终谁也躲不过。
第二个问题接着追问,所以如果说,你追求的是过程呢?
人的一生是无数次有意无意的选择组成的,行将踏错就可能毁了一生,或者直接死亡,那么看过乌苏拉一遍一遍的重生,你可能也会暗暗提醒自己,小时候防意外死亡,长大防被失败的婚姻,错误的恋人,尽量走正确的路,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即使如此,面对不可抗力,还是很无助的,比如瘟疫,比如战争。
而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乌苏拉有一世的错误的婚姻,从懵懂的怀孕后,就走向了一系列错误的选择,最后被家暴至死,对于每个女人来说,可以说是最可怕没有之一了!!
第三个问题也许会再追问,那我们到底该怎么过?
这部剧没法直接告诉你如果过好自己的一生,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但通过一次次的重生模拟,也启发了很多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一方面乌苏拉对于自己无能为力改变很多事而郁闷,最终甚至住院治疗,非常痛苦。
人在历史洪流下,其实是非常渺小的,你能改变和阻止的事情非常非常有限,明明知道有危险发生却无能为力去改变的无力感折磨着乌苏拉,我相信也会折磨着面临类似困境的每个人。
乌苏拉曾说What if(如果可以)是最美的词汇,它不但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新的失望。
我突然意识到,无知居然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另一方面,因为乌苏拉带着前世的回忆和经验,她对过去和未来都有认知,但能做的很少,徒增了痛苦和折磨,所以在片尾她跟心理医生的一段对话,应该就是作者想表达的观点——重要的是当下,过好当下,就很不错了。
我认同死是归途,所以正在学会放过自己;但我也会认真的生活,珍惜当下就挺好。
如此深刻的重生剧,有幸遇到你。
"I'll do it all again just to see Ursula to take her first steps." "I'm here to rescue my sister. Release her at once." 爸爸和Teddy简直就是Ursula生命中天使般的存在。
感恩在2023的开头就看了一部这么棒的剧。
虽然看完有点致郁。
短短的4集呈现了历史的厚重---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西班牙流感…Ursula在一次重生之后能勇敢地说不,奋发读书进入牛津,在发现与德国男友价值观不同时毅然离开,考公务员,整个人都发着光。
果然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靠山,别靠近男人,不然会变得不幸。
这个设定有点像游戏,又有点像不同女性的人生。
作为女性应该如何度过这一生?
如果可以轮回能活出更好的自己吗?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在无数次的重生中,Ursula经历了2次意外早夭,2次感染流感死亡,3次因战争死亡,1次被家暴致死,1次寿终正寝,还有1次因刺杀希特勒而牺牲...这无数次的轮回似乎在寻找一个终极答案,但直到故事结束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答案大概就是,珍惜当下,无论怎样,都不可能有完整的人生。
废墟中的孔雀代表着绽放和泯灭,这一世Ursula却选择了和女儿一起安乐死,这似乎意味着只要社会结构不发生变化,战争依旧,男权依旧,女性的生存永远危机重重。
女性必须拥有完整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智慧,直到最终成为她自己。
Ursula是幸运的,同时也是不幸的吧。
生命中有死亡,也有人性温情的时刻。
爸爸如同社会中的精英分子,永远充满了宽容与爱。
妈妈是极其普通的女性,也是广大女性的缩影(通过婚姻获得体面生活)吧。
早早结婚,依附于另一半生存,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家庭,奉献给了孩子,唯独没有给自己,晚年有孩子在身边,她不愿意重生也很正常。
"That’s the nice thing about time, isn’t it? The more it moves forward, the better this silly old world gets, especially for us girls." 也许每个家庭都有姑姑一样的存在吧。
她们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可能年轻的时候吃了很多亏,但是她们独立自主,充满爱心,自信洒脱,敢爱敢恨,会享受生活活在当下。
她们就是晚辈悲凄生命中的光(PS:唐顿三小姐果然是独立女性代表)。
姑姑代表的是当下,是洒脱不羁,是Ursula渴望成为的样子。
在一个中产家庭,5个孩子的差别还是蛮大的。
Teddy从小就有母亲满满的不加掩饰的爱,如同天使一般的存在,类似社会中的好人,这样的人可能只有少数部分吧。
Jimmy和Pamela是家里不受重视的小孩,类似社会中比较边缘的人吧。
小时候有个小姐妹也挺好的。
Ursula堕胎后回家连Pamela都能察觉出异样,可是妈妈却一点都不理解Ursula,挺令人难过的。
姐姐的人生似乎也是一种如妈妈一般循规蹈矩的人生吧。
Maurice无疑是最讨厌的存在了(恶魔在人间),自我为中心,歧视女性,Ursula小时候差点被他用树叶子闷死了,后来又因为他的渣男同学Ursula早孕堕胎最后遇到家暴男被家暴致死。
可是这样的人却进入牛津大学而且在政府单位身居要职。
在Ursula的每一次轮回中Maurice都安然无恙,这说明在战争的大环境下,即使有重生大法,有些人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在男权社会的体制下,男性群体中美好的部分总会消逝,只有恶的部分最终能掌握大权。
"What she feels is what she feels." "Become such as you are, having learned what that is. "医生真的是智者一般的存在。
Ursula在经历家暴男之后疗愈时尽情跳舞那一段太美好了,大概是她那不幸的一世里唯一畅快淋漓地活了一次吧。
生命是如此脆弱,很容易便可以被夺走。
生命又是如此坚强,即便注定死亡,却也勇敢活着。
看了两集很生气,那个年代对女性太过不公。
我要是女主也不一定有她做得好,毕竟只是十几岁的孩子,当时的舆论压力也足够毁了她,所以她不敢说实话,但是做父母的失职也是肯定的。
竟然问都不问一句,母亲心里就默认了是女儿行为不检和男生珠胎暗结。
带入女主我会很心寒,我妈心里就是这么想我的……大哥的男同学气死我啦!!!
早泄强奸犯!!!
多悲哀,一个女孩的未来就被一个男生的3分钟给毁了。
她明明可以继续读书,未来有更多选择的,现在只能去当秘书。
那个年代的女性在男的眼里就是个物件,是个玩意儿。
在女主躺在医院里的时候,我有一刻也希望她就死了算了,重启剧本。
我心里一方面很羡慕她有重新来过的机会,一方面又觉得不应该依赖有“后悔药”的特权。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很脆弱,更擅长逃避。
“反正可以重来,那我选择不面对。
”这会让我更懦弱。
而且一次出错就要重头再来也好麻烦啊……我也得衡量一下重启性价比,哈哈哈😁行吧,激情发言,先写这些。
前两集节奏有点拖沓,但整体还不错。
希望后续有个亮眼的结尾,不然就落俗套了。
在今天邂逅英剧《生命不息》,起初,女主厄休拉的重生展开,看似落入“重生叙事”的常见套路,着实令我兴致寥寥。
毕竟,在充斥着各类奇幻设定的影视海洋里,这样的开场太容易被当作寻常浮沫。
但随着剧情渐次深入,这部剧对“重生”母题的精妙演绎开始展露无遗。
前期,厄休拉的重生多由生活中不可预测的意外触发,这看似是偶然命运的无序摆弄,实则悄然埋下了命运与选择的伏笔。
这里的重生,像是命运给予的“存档读档”机会,让她能在关键节点重新抉择。
步入中期,叙事维度陡然拓宽,剧集借厄休拉的经历,将女性在特定时代语境下的生存困境娓娓道来。
这一时期,厄休拉宛如被放置在社会结构的精密模具中,周围是来自家庭、社会舆论、传统性别规范等多方面的合围。
从女性职业发展受限,到社会期待对女性自我实现的压抑,种种困境如层层叠嶂,构成了女性成长的“荆棘之路”。
这不仅是个体的挣扎,更是对女性群体在历史与现实中艰难处境的深刻映射。
后期,厄休拉虽竭力避开前期那些导致重生的不幸节点,但却陷入了更为庞大且难以挣脱的罗网。
宏观的结构性压迫与战争带来的灭顶之灾,让她的每一次努力都显得如此渺小。
战争这一不可抗力因素,不仅摧毁着物质世界,更在精神层面给予人物沉重打击,它揭示了个体在时代洪流与宏大历史进程面前的无力感。
在此,重生不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微调,而是对社会、历史顽疾的一次次叩问。
厄休拉无疑是独特的,她在不断的重生中,拥有了改写故事结局的契机。
这种特殊能力,使她宛如一位执着的探索者,在不同的时间线与人生轨迹中穿梭,持续追寻生命的意义。
而在这一趟趟奇妙又残酷的旅程尽头,这部剧给出了一个质朴却又深刻的答案:生命的意义,或许就在于坦然接受。
接受弟弟泰迪的离去,这一情节宛如命运的隐喻,象征着对生命中无法抗拒的失去、无常的接纳。
它暗示着,生命并非是为了追求某个既定的、宏大的目标,而是在接纳与面对一切未知与苦难的过程中,展现出人性的坚韧与温柔。
这部剧让我意识到,重生并非简单的奇幻设定,而是承载着对人性、社会、历史深刻洞察的叙事载体。
《生命不息》以其精巧的叙事结构与深刻的主题表达,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本质与意义。
仿佛在看一个真人版的Ursula的人生冒险游戏,一次次的重开去尝试各种方法让自己活下去,只是这个是更加严肃而贴近现实的主题。
人一生的要经历多少的磨难,Ursula的是从出生就开始了,在成长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一次次的意外让她一次次重生,带着模糊的记忆,躲开那些致命的伤害,然后活下去。
痛苦,因为她在冲破一个个难关,能让自己避开死亡并活下去的难关。
而她自己的是每次冲关的关键,她重生并回到过去某个时刻,然后做出不同的决定和行为,来求得生路。
直到那场战争,那场无论怎样都会导致人类大规模死亡的战争。
在存活率如此低的事件中,个体于群体来说太渺小了。
于是在一次次回溯之后,她最终选择了不再去改变。
她离开了,留给观众去想。
但Ursula最终能活到哪一步,早已在之前的重生中预演了。
Ursula的一生经历的“死亡时刻”,对于那个时期的每个人来说都有发生的可能性。
个体和人类的命运有时候就是这样联结在一起。
不断的与生命对抗寻求存活之路其实也只发生在那几个关键的时刻。
而活着的过程,究竟有那些因素让它的魅力如此强大,剧中无任何解说。
佛教的轮回论在一群信仰上帝和现代心理学的人之中成为了一种合理化的存在,还是一件挺值得深思的事情。
同时融入了女性主义元素,算是贴合当下主流。
人的一生真的只是像头尾相连的蛇一样的存在吗?
我觉得Ursula的每次重生都有在向前一步,就像是一个旋转上升的阶梯,她的每一次旋转,都跳出美丽的舞步。
题材很好,但感觉女主没啥演演技,全程就那么几个表情
无限流的最无趣演绎,反复重启避雷,最后人生感悟也不过就是好好活着,这个高分是怎么来的啊……一碗普通鸡汤都比这个好
一个女人得重生多少次才能避开那些让自己不幸死亡(出生、溺水、车祸、强奸、堕胎、家暴、流感、战争)的时刻?女主独立自主、自然老死的那一生最美,姑姑太飒了。
最后一集真的挺好的,比前两集好太多了,真正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人的一生总有各种遗憾,没办法活得完美,太纠结于这个也不会改变太多。人生,就是活在当下,活在每一个美好的时刻。
既然经历过二战,为何在后来的轮回中,还是嫁给德国人,还不听父母劝说留在英国,毅然回德国受苦,老公被炸死,女儿被饿死,why? 全剧最核心的地方,就是父女最后的谈话,因为对于女主来说,她的生命没有尽头,无止尽的循环,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生命之痛。当你认清生活的本质,你还能坦然重来,那是需要勇气的。
其实这部剧不算是那种不断重生修正生活意外与错误的奇幻人生,女主只是感觉到这一切都似曾相识,这是所有人都可能做过的梦,好像一切都似曾相识,但每次结局却都不一样。如果人生真的没有遗憾的话,那就没啥好怀念的了,“what if”也好、“again and again”也好,最重要的还是“siezie the day”。时间真的过得好快,连Thomasin也开始演妈妈了,Lzzie阿姨应该是全剧活得最通透的人,相比女主,我其实更想看她的生活。
花架子。
一开始我在开玩笑想,这不得杀了元首才能出轮回啊,结果还真鲨了,并且竟然又轮了一次。。。一开始以为是重生爽剧的我真是肤浅了。。。
看得我好伤心。女主堕胎后在医院,上空飘下雪花,我好希望她那刻死去然后重启,然而并没有。吊子们何其恶毒,后来又遇到个家暴丈夫,让姑娘快点重生吧,终于第三集30分钟后女主反击开启了别一种人生。。。
活在当下,活自己才是最真实的,至少这一世不后悔,以及珍惜身边爱你的人
比起看主角过十次她的人生,更想看izzie过一次她的人生:在敌区开救护车横冲直撞、战后拥有自己的报纸栏目、成为一个成功的作家、终生未婚独立生活……拜托,这样很酷耶!为什么就连重生题材都这么窝囊啊,主角生生世世挂在不同的男人身上,爱爹爱弟爱男,拍一个女性爽剧很难吗😡
BBC拍剧真的审美好好,这摄影,太美了。我最喜欢她在海边老到去世的那一世,很完美,世界不是我们能改变的,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依我这个清醒程度和躲避风险的意识应该是活了很久了哈哈哈。就是太爱男了
你不会因为强奸而死,也不会因为家暴而死,生命并非如此脆弱。但你会被脐带绕颈、溺水而亡、被流弹击中,生命如此脆弱。如何才算死得其所?甚至不是阻止这场浩劫。因为你只是一个从来不知道世界是什么的小女孩。或许你还记得,尽管你知道世界是残酷的,你依然义无反顾地爱人(虽然每个心动对象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女性的一生要经历多少磨难,要重生多少次才能完美避开伤害?然而现实里女孩们只能背负着伤痛和秘密小心翼翼地活下去。在过了生存这一关后,是一次次的失去让你变得更强大。明知有痛苦,有死亡,你还愿意重新活一次吗?是的,哪怕只是为了牵你的手,我都愿意再来一遍,一遍,又一遍。
披着奇幻外衣的女性主义作品
跟着她思考了一遍“what if”。悟出只有“now”是真实且有意义的,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有意义的话。
分真高啊,她妈妈不停的生她,整个世界因她重来,趣味性弱了很多,意义也不够明确。
我可能真的太剧荒了才会看完 我是个颜控 我觉得女主长大后还不如让第二阶段的女孩儿演 那个女孩儿有故事感 简言之实在吃不来女主的幼态颜 而且也没看懂 她为啥这么执着爱着她弟弟 都让我想歪了?毕竟也在某段人生中有过女儿?弟弟比任何人在他心里都重要的感觉 🌚🌚
最喜欢的角色一定是爸爸,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温暖少话的小老头。Ursula life after life但是从没有交待被她left behind的家人,每次听爸爸喊little bear想起没有女儿的爸爸都会心碎一次(所以说小说还是得早点看,再不看就会被拍成电视剧
1、不断地重生,做出选择2、前两集还比较新颖,后面几集有种陷在沼泽里想挣脱但没挣脱出来的感觉3、感觉导演想表达点啥,不过没表达出来4、一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