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
Nachmittag,Afternoon
导演:安格拉·夏娜莱克
主演:依尔卡·泽特,米里亚姆·霍维茨,安格拉·夏娜莱克,Fritz Schediwy,马克·瓦斯科,Agnes Schanelec,Katharina Linder,Tobias Lenel,Karina Krawczyk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07
简介:19岁的Agnes回到了柏林避暑小屋(Berlin Summer House),她从小在那里长大。在那里遇到了自己暗恋很久的男孩Constantine,他成为了一名作家,面对他复杂的家庭和生活,Agnes该怎样说出她的爱呢?详细 >
倒不难看,灵光一现又一现,但还没达到我想与之发生关系的程度。百分之百为了某种念想而认真的看下去,这是最后一次。以后再有,也不会是百分之百。说起来,难道不是这种腻烦区别了人和人么?对遥远之事抱有热情,初中生写日记的热情,那这人真是还年轻,还没栽得太深。(时隔一年被点赞回来看,不知道什么人能读懂我这幽长暗示。而居然成为了你短评的楼下,真是捉弄。这网络如石壁,百年内大概只有我自己能够解码了。)
在电影中呼吸
在我感到孤独的一个午后看了这个,结果看的过程中朋友和他对象来家里吃饭搬东西,妈妈的朋友邀请我明天去她家住,我住的房子里又住进了一个室友。一下就不孤独了。这是篇日记,跟电影无关。
-
我只感到無奈
散漫又诗意,慵懒又伤感的夏日午后
灵感来自契科夫《海鸥》,类似但比马赛更好的镜头语言,不外乎“动起来了”;且鉴于导演新片“我离家了,但…”对于小津电影标题的神似,屋内门栏的画框感在此部尤其的显眼突出,算学院派精致的追求致敬吧
看到最后才有点明白片子要说啥——当然也可能是误解。人跟人走不进,同时又不满对方为啥不能走进。这个表达并不新鲜,而且分人。夏娜莱克讲故事,人物和人物关系不特别交代,上来就是一场戏,根本不知道他们什么情况,片子行进至一定程度才慢慢明确,甚至不明确。这可以是一种风格,但我总觉得这个太消耗观者的注意力了,完全没必要这么干。简单明确地讲出来并不耽误表达,有利于观者尽早进入。否则,太容易疲劳,得不偿失。她近几年的片子依旧如此。估计也是她作品传播度不高的原因。
精神状态过于相似或许导致互相抵消的“无聊”,待重看。
3.5
good nice cool i like it
这几年柏林的什么女孩与蜘蛛都不行 都是夏娜莱克的赝品
某个午后,交错的对话,生活的思辨,像水叠在水中,有一种消融的感觉,感觉像是见到了自己的生活文本,我能感受那样的对话,也越来越能感受对话以外的无言时刻,但我开始分不清自己的模样。笃定的女孩,你说你只做你想做的事情,但是被问及你究竟想要什么的时候,你却无法开口言说什么;瑟缩在家中的男孩,你和妈妈说,我有在努力,我不是一条狗,请你怀有真正的同情心;患病的父亲,你开始厌恶所有人,你在拒绝别人,只是你也无法和自己拥抱;走神的妈妈,你被思绪拉远,回到当初的记忆之地,你说没有人知道你曾经在某处变成了另外的人,你又说你从没想过自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你开始苦笑。就这样看完了,午后的风很炎热,我用手掌摩擦着自己的脸,藏起了所有神情。真想脱离啊,思绪,语言,家庭,自我...你能感觉到吗?我的午后实在太漫长了。
将时间重组成一个午后,更接近戏剧的呈现,被消解了的人物关系
没心境看下去
值得再看的电影。从女主角回到避暑小屋的视角徐徐展开却逐渐将主角配角的主次关系变得模糊,每个角色因此成为某种形式的主角,缓慢梳理出复杂的人物关系,其中印象最深的将死之人的逻辑或许才是最清晰的。结尾的视线回到湖中岛,是一种没有发生了什么但实际上发生了很多的下午。
如片名:午后醒不来的慵懒,没有动力,没有目的,想要找点什么但又懒得找,想要维持什么但是无力,困在原地。就跟这片里所有断层的关系一样。钢琴提供了节奏,同自然风景为本片增添了不可言的哀伤。
像午后使人昏昏欲睡
看似平常的午后
20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