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MOViE木卫」 公众号:moviesss《暴雪将至》在东京国际电影节获奖后,片刻不停的上映节奏,看起来是想要复刻文艺犯罪片《白日焰火》在柏林之后的商业成功。
除了《白日焰火》,这部电影还让绝大多数人,想起韩国的《杀人回忆》。
导演自述说,还有西班牙的《沼泽地》以及其他犯罪电影。
在我看来,《暴雪将至》复刻了一个湖南小城的90年代末风情,围绕厂区而起的小城低调热闹,人民生活波澜不惊,却总感觉有股气候变化要到来。
频繁且无果的凶杀案与没有点明的集体恐慌,与如今大开倒车的时代不谋而合。
不断下坠的人物,身陷在泥潭沼泽,或从高处突然坠落,强吻上了中国的周遭现实。
所以,它大概真不是一个找凶手的悬疑快感或侦探破案的故事。
再不然像白银案那样,找到凶手又如何……那不过变成了一块时代的铭牌,还有一位又一位无名氏的墓碑啊。
当江一燕邀段奕宏共舞,二人深情相拥着小城二月般的身体温暖时,透过理发店的霓虹灯牌,可以看到三厂汇合处的小街晦暗,空无一人。
那些灯光之下的谲黑,却潜伏着无限杀机的寒意,随时可以破门而入,将主人公扑倒在地,痛快解决。
这个观影感触,并不是来自我的胡思乱想。
以摄影起家的导演董越,对全片摄影美术的把关,营造了统一的视觉风格。
调色出来的阴冷冬天,雨不仅下不停,雨量也比任何一个季节都要多。
这套风格最出彩的,是在拍摄追击犯人时,高大的钢铁锅炉和机械的传送架梁上,一团大红色正在肆意地跳舞着。
周围是死灰般的冰冷无物,黑色阴郁,霸占了整个画面。
许多人会认为,《暴雪将至》学了大半场的《杀人回忆》,最后却一头抛弃——如此一番折腾无意义,完全是为了证明奉俊昊的《杀人回忆》到底是拍得有多牛X。
可不是么,连环的强奸杀人,杀人犯会回到他得意的地方,烟囱林立气势惊人的钢铁冶炼工厂……这些都与韩国犯罪片里的背景风物如此相近,就差跳出一个锅炉工。
找不到凶手的高明处理,似乎变成了《杀人回忆》后犯罪片导演们无法破解的新世纪谜题。
《暴雪将至》把恶魔自有天收的想法执行,变成了下个不停的大雨和多处出现的上帝视角。
这样的处理容易遭致非议,却也不失为避开审查麻烦的妙招。
无论把余国伟,看做是螺丝钉警察的巧妙化身,还是把他充当做工厂建筑的时代守卫,我们还必须看到,电影里的犯罪凶杀,简直没有影响到小城市民与工厂工人的正常运转。
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上班工作,依然井然有序。
与那些人头攒动的画面相比,这些发生在田间地头,大桥之下的残忍恐怖犯罪,似乎变成了组成生活的一部分材料,供予第一个乌龙嫌疑人,充当八卦谈资。
如此解释说明,不是为了给《暴雪将至》找借口搪塞,而是说,类似凶杀案,无论悬而未决的常态,还是催促神探的诞生,它们一直在中国社会发生,譬如今天就爆出一则新闻报道:“青岛城阳灭门案,遇害者均遭捆绑缠胶带”。
全片表演都高度紧绷精神紧张的段奕宏,令人觉得孤独又可怜。
多余的余,还有国伟的名字,似乎说明了他或父辈,渴望与共和国的命运生死与共。
但正如那些想姓赵,最终遭遇无情真相的,发现自己不过是用来电鱼的一列电池组,或者一滩电解液。
全程不在状态的江一燕,令人难堪。
据说版本删减调整(135min→118min),造成了她来路不明,高潮爆发又不到位。
凶杀案戛然而止,跳进二人情感僵局时,电影悄然转移到另外一个普通的家庭残杀案件中。
它似乎说明,与强奸杀人相比,那个年代,还有许多家毁人亡的惨剧同步发生。
与此同时,身为劳动模范的余国伟,被工厂无情淘汰,清扫在铁门之外(这一场戏拍得并不好)。
导演的诉求,无疑是准确的:那是一个所有人都被无情抛弃的年代。
对号入座的,当然是国企下岗工人。
但《暴雪将至》突然搭上了一段情感戏,导致余国伟变成了一个没有性需求的恋尸癖爱好者,陷入魔怔。
这个不属于厂子,不属于POLICE,不属于时代的老派作风编外人物,一心想着抗洪救灾抢险立功保护祖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果敢人物,最终以疯狂的自毁,求一个宣泄心安。
电影一直想通过不断往下掉的戏,去补救那个没有面孔的罪犯,再扣上大时代(1997年)和大厂子(隐晦下岗)的变更,但显然来不及了。
车简单粗暴无理的飞车解决方式,还有安静围观爆破的摆拍造作收尾,完全是凭空而来的兀自抒情。
再到把玩似真似假回忆,往事消失无影踪的喂狗老人(英文字幕之前把保卫科翻译成dog),也有点闪烁其词,故作聪明。
因为犯罪内核消失后,瞻仰巨大建筑的缅怀情感,总归是生硬的(乱入《钢的琴》)。
死于车轮子的罪犯,死于火车轮子上的燕子,还有停在了巴士车轮上的余国伟。
余国伟是个编外人物,不属于事业体制,甚至不受工人欢迎(徒弟遗言)。
老警察不喜欢南方,自认不属于这个地方。
徒弟和舞女同样没有亲人,看似浮萍般自由,电影抽掉了他们的家庭关系,来去自如,不受限制,只有浓墨般的重工业背景板,几乎挂住了每一个场景,呼之欲出。
就连凶手,最后也落了个尸体无人认领——他真的存在过吗?
而在两次搬演模拟/犯罪行凶的过程中,被心魔击溃的余国伟也把自己变成了罪犯,最后成了一个拿到二代身份证,却落得巴士熄火,暴雪降至。
一条无处可去的畸零老狗。
集体主义的消失,带来了个人的崩溃。
个人的崩溃,引发了剧中唯一场的家庭伦理惨剧。
不难发现,剧中人物拥护集体,渴望归属,荣誉感强烈,最后结局惨淡。
而那个因猥亵妇女留下前科的年轻人,何尝就不是那个压抑时代的受害者。
一切罪责,都是莫须有的。
via《隐形城市》 摄影/刘勃麟它们发生了。
它们消失了。
大时代的小人物,总有太多辛酸。
97年的国企改制,如同时代长河的一支分流。
人如浪花浮沉,后浪推动前浪。
青春也随着一浪又一浪,给了这个国家。
而那些普通工人的前途,最后却支离破碎。
《暴雪将至》就是这么一个关于变革年代的犯罪题材小城故事,同样是连环杀人案,同样是犯罪人身份未知。
堪称大陆版的《杀人回忆》。
优秀国产犯罪片,近年来叫好也卖座,捧出了数位影帝。
《烈日灼心》警长段奕宏与协警邓超。
相爱相杀,基情无限。
高楼戏那段,为此片加分不少。
他们的对手戏,是本片的重要看点。
《解救吾先生》故事节奏快,情节环环相扣,叙事清晰。
王千源这个反派举手投足都有戏,充满着邪恶的个人魅力。
《白日焰火》文艺片的外表下,藏着国产剧的心,还有几分模仿《白夜行》的痕迹,外形粗犷,却气质出众的廖凡,精湛演技撑起了整部戏。
而《暴雪将至》段奕宏在本片饰演余国伟,在工厂里是神探,破获了很多盗窃案。
在工厂外,却什么都不是,被人所轻视。
段奕宏的演技颇为老辣,深沉而压抑,普通人的辛酸,喷薄而出。
这个故事,有种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工厂保卫科干事余国伟表面说着,宁做鸡头。
不做凤尾,实则一门心思,想着通过破案,能够进入体制内,成为一名警察。
余国伟与刑警队长老张的关系亦师亦友。
这个细节符合时代背景,在80,90年代,我们那边的工厂保卫科基本上是警方去教他们,有很多工厂保卫都是拜警察为师。
余国伟穿个皮衣,骑着挎斗摩托车到处跑。
风里来,雨里去。
他一生的荣光,就是在1997年获得了工厂颁发的劳模称号。
可在2008年,工厂将要被爆破之前。
余国伟重游旧地时,在厂里呆了20多年的看门老大爷,却声称1997年工厂没有办过表彰大会,也没见余国伟得过劳模。
那么是老大爷胡说八道,还是余国伟记错了?
我觉得是余国伟记忆错乱了,他根本没有得过劳模这个颁奖。
原因有四:①余国伟在片中,也是属于下岗工人。
不被保留,而被清退,说明他是属于边缘人员,并不是厂里的核心员工。
对于一个边缘人员,厂里怎么可能给他颁发劳模这个重要荣誉?
②在调查连环杀人案的过程中,老余经常不去工厂上班。
这并不符合他劳模的身份,有哪个重要员工,可以长时间不在岗位上的?
唯一解释,就是他知道自己可能会被下岗了,所以在积极谋划新的出路。
③徒弟小刘意外死了,心爱女人燕子跳桥了。
保卫科干事老余下岗了。
几个打击,让老余彻底精神错乱了,所以才会对疑似犯罪,实则无辜的嫌疑人大打出手。
一个曾经精神错乱者的获奖记忆,并不可信。
④老余回忆自己得奖的场景,正在台上发言的时候,工厂机器出故障,棉花从天而降,就像下了一场大雪,台下的工人对着台上的领导和老余起哄。
这个情节,很是魔幻,让人觉得这个时刻,很不真实。
雪是贯穿全片的一条重要线索,雨雪连绵的湖南冬季,没有暖气,阴冷到骨子里。
电影在我老家湖南衡阳拍摄,有着太多时代感和共鸣。
开局在暴雪来临之前的97年,下岗工人的压抑之情,连环杀人案的紧张感。
结尾的时间,则放在了2008年中国南方特大雪灾,印象特别深刻,温度太低,水管爆裂,电线杆倒塌,停水停电。
公路封路,高铁停运,飞机停飞。
片中人物的命运,随着雪而变幻,雪是代表人物命运的一个符号。
导演董悦的院线电影处女作完成度很高,《暴雪将至》得东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艺术贡献奖,段奕宏则获东京影帝。
国际A类电影节的认可,可谓实至名归。
余国伟和燕子的情感线,则是另外一条线索。
歌厅小姐燕子原本梦想去香港开理发店,却因为老余,留了下来,一起在大街上经营理发店,想组织一个甜蜜的家庭。
余国伟是一个正常男人,和广场站街女,有着露水情缘。
而老余一边深爱着燕子,却不和她啪啪啪。
想着利用她去引出连环杀手,完成自己进体制的梦想。
燕子曾对老余寄予厚望:“赚点钱,我们就一起离开这个地方”。
最后梦想和感情双双破灭,小人物的结局,让人揪心。
破败的工厂区,雨雪连绵的冬季,没有暖气的室内。
《暴雪将至》的阴冷氛围,让人感同身受。
这不仅仅是一部犯罪悬疑片,更是属于九零年代的回忆,属于老余燕子这样的普通人的时代诗歌。
身为湖南人,代入感太强,这部电影还原了你我成长的童年时代。
我自己配音,制作的视频———————————————————微信订阅:cmf2015 ,可能是全网福利最多的电影话剧号。
这是一部非典型性的犯罪悬疑电影,甚至,叙事焦点根本不在破案上。
一如电影阴郁灰冷的主色调,中南钢铁厂这个被时代遗弃的角落,潮湿而泥泞。
余国伟,嗯,多余的余,一个伟大国家里多余的人。
余国伟曾经,他并不多余,凭着保卫科的特权,他可以对工友呼三喝四,一根电棒在手,他可以指点全世界。
凭着一点小机灵,他还借这个职位跟公安局的张队攀上了几分熟络,堆起笑脸掏出火机,他就与这个世界的强权建立了某种联系。
所以,他乐于做“神探”,也必须是“神探”!
在一个生产效益至上的国企,他的存在感,或者说是生存价值,必须通过“破案”来体现。
解决小偷小摸已经不再是他的追求,终于得到下岗前的“末世劳模”也只是个起点,他渴望破案,破连警察都破不了的连环杀人案,才是他的终极目的。
在张队不耐烦的一次次问他:“你这么做究竟是为了什么?
”很简单,为了活着。
余国伟举起酒杯时,是个智者,“宁当鸡头,不当凤尾!
”,这是个百试百灵的舒服台阶。
他何尝不知自己与体制的鸿沟是无法跨越的,他也明白,必要的界限要守,还不能没大没小,但他既然活着,还是得有个念想,还是要让自己得意自己,让别人敬畏自己,甚至,甚至,他心里还有那么一丝丝没完全熄灭的余烬——我要把这案破了,谁说一定不能调进公安局?
这也是他对着燕子不能言说的梦想。
这种想法慢慢发展到了执念的地步,有两个催化剂。
一是徒弟的死,二是下岗。
下岗后那个镜头非常耐人寻味,
《暴雪将至》剧照一下岗职工与工厂被一道铁栅栏永远隔开,他们苦过累过,也曾骂过抱怨过,但此刻矮着身子再次钻入牢笼成了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
欲求被管理约束而不可得!
欲求累成狗亦不可得!
这也是巨大的讽刺,是自由更自由?
还是牢笼更可靠!
那个怪兽般的体制,同样是余国伟前半生所有精神的寄托与依靠,失去了单位、组织与等级,他如一叶浮萍飘入大海,在精神上也再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他必须破案,他生活的一切都是为了破案,为此,不惜利用燕子对他的感情。
比余国伟更悲剧的是燕子,是那个被余国伟的执念杀死的“罪犯”。
这个灰冷的世界里最亮眼的一抹颜色,竟是一个妓女燕子。
《暴雪将至》剧照二手臂上伤痕累累的她,爱过哭过经历过,无力抗争,只能卑微却也靠自己努力活着,本已看开这世道,既已失足更不奢求在此地遇到爱情,唯一的梦想就是攒点钱,去香港开个发廊。
1997前的香港,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还是神秘与无限发达富裕的存在。
当然,她自己知道这是个梦想,攒点钱离开这里,人生何处不香港?
但她很不幸,成了余国伟执念的第二个祭品。
在下岗大潮的冲击下,本就家徒四壁的工人是极其苦闷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从头再来。
这个社会太多的鸡汤熬出了一个个幸存者(偏差),可谁又去关注那些被人遗忘的大多数呢?
灯光球场,奸杀泄欲,夫妻口角致死,巨大的厂区已经成了一个原始欲望与罪恶的发泄场,每个无所事事游荡在街头的下岗职工,都将是潜在的作案凶手,包括神探余国伟本人。
那个永远没破的案子,终结于一场偶然中又有必然的车祸,真正的凶手(仅仅是种可能),死去了。
可因余国伟而死的受害者,也达到了三人。
厂区爆破声中,无数被时代吞噬的人们默默注视着,祭奠着,广厦将起,而若干年后,会不会有同样心情的一批人,站在原地,注视着什么?
暴雨洗涤这一切,暴雪掩盖这一切。
每一个小街上贴着四大天王海报的理发店都有一个腰娆的老板娘的屁股很大 黑色皮裤裹着软的像个柿子每一个晚饭后跳贴面舞的灯光篮球场都有想摸屁股的中年男人的烟瘾很大 一根接一根的抽完一包大前门每一个厂子都有一个挂满电棍和手铐的保卫科办公室的门后面的暖气片很热值班的床被罩臭袜子内裤比没刷的铝制饭盒还要油腻每一个下班的工人在澡堂子里有一个铁皮柜子里装着塑料拖鞋黄色硫磺皂洗发香波已经洗的发硬的没毛的毛巾每一个职工家庭都有一个父爱如山辛苦工作干体力活的父亲的脾气不好出门笑脸相迎喝完大酒回家不高兴就骂老婆揍儿子每一个小学班级都有几个不用交学费成绩好的乖孩子的父亲去年刚刚在机床上绞断了手臂去医院的时候只有一点皮还连着五好家庭孝顺媳妇今年的劳模是谁被迫下岗买断工龄内退以后给多少每一根倒下的电厂烟囱都是一种崩塌每一个破败的工人礼堂都是一首挽歌每个这里的人都有理想他们的理想就是离开这里比如 去香港开一间自己的理发厅
老余一心想要抓住犯人,想得成魔,想到间接害死了徒弟和燕子。
却没想到,真凶早已死于非命。
自己一直在找的,本就是只有他自己期待着的宏图大志。
甚至那个成为劳模的景象,都好像不是真实的,自己神探的身份,被重视的感觉,都是不真实的。
他错在,梦做的太久。
燕子问,香港会不会成为一个想去就去的地方?
而后,以为遇到爱情,接受了那个山寨的小香港,她的梦景破灭,将自己抛下的时候,已经是1997年,很快,香港就会变成想去就去的地方。
她错在,梦醒的太早。
杀了妻子的丈夫,骗自己说,我不是故意的。
他错在,给自己套了一个梦。
一心想要离开这个小镇的老警察,最后只能老死在这里。
他错在,动身的太晚,只能永远的活在梦里。
最后一个镜头,获得了自由,知道了真相,拿到了身份证的老余,终于要离开这个梦。
车子却卡住了。
这个地方所有人好像都被卡住了,卡在一段时间里,始终没能前行。
那些前行了的时间迎来了香港回归,房地产发展,奥运会。
这些被卡住的人迎来了一场大雪,覆盖覆盖,湮灭湮灭,忘记忘记。
每个人,都和那个杀人犯一样,无人认领,无人认识,看不清脸孔的死去。
2008年,天涯论坛出现了一个帖子:《我要回到1997年了,真是舍不得你们》,这个帖子已经是天涯最知名的帖子之一。
我不知道董越导演是否看过这个帖子,巧合的是,故事的起点是1997,故事在影片中的终点是2008——这也许不是巧合,而是无论1997还是2008,都是这个国家、民族,都是太多个体难忘的年份。
关于影片的气质、讲故事的方式,已经有不少人说过了。
而影片打动我的是在时代洪流里英雄梦闪耀又破碎、小人物挺立又跌落。
如果能够回到1997,会不会有人去告诉余国伟:不要在凶案上再纠结,去彻底的无私的爱你身边的燕子。
1997年的余国伟会听劝吗?
好几年前我曾经说:短片里,尤其学生作业里总是急于完成对一个人“转变”的描述,和解是符合观众和电影节期待的结局,但其实好的作品里——那些流传到现在别的叙事作品里——的人物,往往是“打死都不改这一身臭毛病”。
余国伟和我们许多人一样,打死都没有改掉自己身上那一点理想和心机的混合。
这是很多人的平常命运,是从1997-2008,又从2008到现在,是那么多个体都用了最大的气力去主导人生,却慢慢走进时代的洪流,变成越来越像的,面目模糊的群体。
余国伟在他们中间,迄今不过五十出头,希望每一个他过得好!
道行不够,没看懂,即使是看了影评后。
满屏是满天的雨,淅沥的雨声,灰色的天气,一如那时人们的心情。
不管是否做过劳模或者燕子是否存在,余国伟追凶心态的变化是肯定的。
本就不是专业,因着梦想,因着徒弟的死,因着檫肩而过的凶手,因着下岗,他内心的暴戾渐增,最终抓错对象,杀错了人。
十年牢狱 曾经的意气风发消为两鬓灰发。
才发现真相。
然而一点是真的,老警察的疑问,他自己是不会明白的。
作为体制内吃皇粮的警察来说,他无法理解失去体制庇护后无所适从的工人的痛。
看完回看《杀人回忆》的影评,主要是剧透,明白了为什么总是有影评提及这两部电影。
也许是一种致敬吧。
但是在致敬学习的同时,中国导演拍出了自己的思考。
1,前二十分钟的节奏还算紧凑,氛围营造的也不错。
但是到了后半段段奕宏和江一燕的感情戏和跟踪那个人的戏份,就完全拖沓到了国产电视剧的节奏了。
太让人难以忍受了。
就是小说当中经常说的主题偏移了。
2,整个电影的主线太薄弱了,次要人物的存在感也特别薄弱。
这个保安队长的背后故事关于他的工作和晋升的动力,也就是他的生活状态也没有进行挖掘。
丰富度而言,比杀人回忆差太多了。
3,关于破案。
你会发现,感觉这类题材已经到了不知道怎么破案的地步了。
用一个意外的车祸来进行收尾。
这是有些黑色的,以及小人物命运的荒诞感,妈的我都能感觉到最后打段奕宏内心的一万只操你妈在奔腾啊。
你说这种荒诞的巧合设计呢,也不能说没意思,但是放在这个电影里面,你就觉得有一种敷衍了事的感觉。
你要对比的话,疯狂的赛车这种黑色的巧合太多了。
追凶者也也算是有新意的,结构和节奏起码也算紧凑。
4,整个九十年代时代的色彩和工人们的生存困境,是因为审查没详细描写呢,还是就是水平不够呢。
剧本底子和台词都很弱。
真是靠那个老警察的演员和段奕宏支撑着。
其他的演员都不值一提。
5,实在点说,其实就是能力欠缺。
这也真是没办法,就是才能不够。
6,这些人啊,你说又都不是正规编剧或者作家出身,自己什么水平没点数吗?
《暴雪将至》是最近看过的非常优秀的国产电影,看片尾字幕留意到出品人是曹保平,情节上这部悬疑电影有曹保平的影子,但美学上或者整体气氛,和以前曹保平的《追凶者也》《烈日灼心》非常不同,而且段奕宏的精湛演技在这部电影里真可以说是出神入化。
我没见过这代男演员演技超过他的。
段奕宏的几场戏足以奠定影帝地位,上台领奖,发表获奖感言,那小小的得意,小人物的虚荣,十年后出狱去申请新的身份证,那种美梦破灭的胆怯,十年牢狱生涯的压迫,全写在脸上了,仅这几处表情足见表演功力之深厚,其它时间,他像在《烈日灼心》和《追凶者也》里一样,在不停的点烟,抽烟,沉默着,思考者,段奕宏并不帅气,甚至他的声音条件也不算好,但他真有种非常独特的气质,赋予一个电影人物鲜活的生命。
影片一开始已经奠定了余国伟注定一事无成的命运:叫什么名字?
余国伟,余下的余。
姓什么?
多余的余。
他努力的想是自己是余下的,但在时代的洪流中,他是个多余人。
这部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国营工厂里的保卫科主任余国伟,一个怀揣着梦想,又有点破案天分的小人物,燕子,颇有姿色,过去不为人知的异乡女孩儿,没人知道她为什么在这里,她的名字注定了她将继续飞走,漂泊。
张队,老警官,他们三个的共通之处大概就是边缘性,燕子手腕的三道伤痕(可能是自杀未遂)表达了对安排的反抗(过去的事儿,就让它过去吧),余国伟在国企这个大酱缸坚持原则,其实他的手下早就里应外合贼赃共分了,其实老警官张队,仔细想想也是个边缘人,他在警队马上都要退休了也还只是个队长,每个案件都要亲自到现场勘查,而且还要背负破不了案的压力。
并不是个『成功』的警探,我有时想,他冷口冷面的对待余国伟,未必是不想给他上升机会,更可能是他看出余国伟有刑侦天分,但不想他走自己的老路,这样伶仃一世,有什么意思呢?
我们可以想象,他带着怎样的遗憾中风病到住进了疗养院。
推断凶手被撞死,凶手并无亲人好友认尸,尸体也烧了好多年了--多么像一个为完成破案率指标而编造的结果?
最后,伤心绝望之下,燕子的生命终结在这里,余国伟的青春和梦想终结于这个小城,张队颐养天年的愿望在退休前落空,中风住进了疗养院。
最后,一声钝响,余国伟远远的看着,曾经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旧工厂在定向爆破中轰然倒塌,缓缓变成了烟尘。
这部电影讲了在历史大趋势下,一个个微小个体的徒劳挣扎,集体对个人的无情,无视,但用了非常诗意的镜头,冷酷暗哑的白平衡贯穿全片,从头到尾都在下雨,没有一个晴日,没有太阳,甚至灯光都是冷漠的。
这种色调和取景,甚至对白和公共场景的安排,都非常独特,升华了整个影片,令它跳出中国国企改制的历史大背景,变成普通人普适的命运。
那些晚上在广场跳交谊舞(同时进行色情交易)的人,没有语言,甚至连一个表情的近景都没有,你看不到他们的快乐,也不觉得他们忧伤,他们像丧尸一样在这部电影里晃来晃去;那个三厂交汇的小小商业区“小香港”,尽管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但一点也谈不上热闹,雨声,雨水,面无表情的行人,感觉更像鬼市,甚至余国伟跟踪一个“嫌疑人”到他家的五金店铺,他的妈妈在柜台前看一部香港电影,余国伟问了一句:你儿子呢?
老太太漠然的回头看了一眼,继续专心的嗑瓜子看电影了,连一句话都没说。
这种电影就是那种看完让你回味的好片,看完后我想,这电影要让张艺谋拍会怎样?
张导肯定会选择一些亲切的人,几个工人鱼贯而入工厂的镜头(朝阳打在工帽上),一家人吃晚饭的镜头(墙上糊的报纸会告诉你时代的声音),总之,色调是温暖的,但几个镜头就能把你拉回那个过期大厦将倾的时代,给你上演一出小人物在大时代下的挣扎和无奈,贾樟柯呢?
一定是热热闹闹的“小香港”,放着港台流行曲(艾敬:我的一九九七),公共场合的声音很足,拖拉机突突突的声音,人们聊天的方言,摩托车喇叭声。
同样会迅速把你拉回暴雪将至的1997年。
但董越没有做这些,看背景他出身广告导演,在色调和审美上,他选择了抽离,尽量抹去时代背景--或者尽量不直接表达。
他为什么这么做呢?
我觉得他意思是,在任何时代,都是如此。
这种艺术的选择,我非常欣赏,比起年轻新锐导演的所谓文艺和才气,这种成熟的技术,从容的运镜和剪辑,更令人钦佩,拍了多年广告的董越更让人相信,梦想它早晚会实现。
近两年,中国开始渐渐有多起了悬疑,侦探类的影视剧,特别是今年两大网剧《白夜追凶》和《无证之罪》分别在两大平台上线,口碑都好的不要不要的。
还有这两年的院线电影《烈日灼心》,《心理罪》,《记忆大师》这些片子都慢讨观众喜欢的,不过这个《暴雪将至》虽说片子有些沉闷,但不是精彩,且虽同为追凶悬疑却并没有让追凶成为主角。
说句话,这片子也许不会分数很高,但我喜欢。
悬疑是手段还算是目的关于《暴雪将至》最能被人拿出来说的自然是段奕宏又拿了影帝,这个演员是早在《士兵突击》和《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就已经被大家认识的老戏骨,有些人可能还在更早些时候孟京辉的戏剧舞台上见过他。
这次人家又拿了影帝,对其演技没必要在做多余的恭维式的评价。
让我更喜欢的到恰是这部电影,关于导演也是编剧董越有意无意之间在这部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那些事儿。
绕远一点,先从百年前的英国说起,额,或者近一点先从前几天刚上映的阿加莎·克里斯蒂老奶奶的经典之作《东方快车谋杀案》说起吧。
这两部片子档期在中国里的很近,这两个故事背景在相差很远,但这两个故事刚好是悬疑侦探类小说的两个典型类型。
看过侦探类小说不多的人也许会觉得《暴雪追凶》这样一个故事的结尾不落俗套,其实不然,这样的结尾(我就不剧透了)在有了上百年类型文学的侦探小说中早就有过相似的,只是结果没有段奕宏(老余)那么惨。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前辈,名气也是享誉全球的自然要先说她。
这位老奶奶,被称为英国推理小说界的女王,因其著作等身。
说等身是委屈老奶奶了,对其稍有了解的读者都知道,人家写的小说集加起来可以有100多本,还有十几二十部戏剧舞台剧,笔者曾经在一家旧书店见过她的中文翻译全集,两个书架全放满了,并在那里,成了一面墙。
后来侦探小说看的多了,发现像阿加莎这样的小说家可以再推理小说里单独分成一个子类,就是将推理故事单独做成一个文字游戏,或者文字迷宫,让所有人去猜,作者和读者基本上出在同等的信息量上。
对于那些写这些推理故事的人阿加莎来说,这只是一些文字组成的迷幻技巧,就像魔术师的手法,总是有办法能变出新花样,而且涉入越早的人能变出的新花样越多。
再后来,翻书翻到侦探推理故事内部的子类越来越多,但对这类小说的兴趣反而越来越小也就看的少了。
阿加莎·克里斯蒂算是在侦探小说流行上升期开始写作的,自然有很多机会变花样,就像现在流行的那句话一样,风来了猪都能飞起来。
更何况阿加莎奶奶可是一只顶聪明,顶博学的黑乌鸦呢。
到了后来,这样的风格在各地流行开来,在美国有个叫范达因的还专门编写了侦探小说写作规则“范达因二十则”,上面写了各种建议推理小说家不要做得事情,那些规则写的就够有意思的,这里不细贴出来有时间可以自己去买书看看。
在日本还有一个坂口安吾的还在报纸连载小说的同时向读者发出挑战新,谁能在小说结尾之前说出凶手和正确的推理过程还有奖励。
前段时间看到网站到处有阿加莎奶奶的经典作《东方快车谋杀案》新电影海报,却着实提不起兴趣,一来,小说我看过,且作案手法离奇至今难忘 。
二来一大帮自称原著党的人在口诛笔伐,还他们原本的名侦探波洛。
三来,这类耍花招为主的故事总有个缺陷,看过一次,未必会再有第二次兴趣。
比起这个新瓶装旧酒的外来片,倒是同档期《暴雪将至》更能提起我的兴趣。
它走的完全是另一个方向,简单的来说,阿加莎写的很多(非全部)小说是把推理悬疑本身当做目的,《暴雪将至》这类故事就是将推理,悬疑这些因素仅仅当做表达的手段。
二者比起来,前一类节奏更快,看起来更有娱乐性,就连笔者中学时候的数学老师都会开口和笔者借侦探小说看,还点名说想看日本本格派某位作家的,但后一类往往更耐读一些,毕竟除了悬疑花招还有很多别的可看,可以慢慢琢磨,有很多关注社会问题的作家会喜欢走这类路子。
比起案件更有意思的是情绪《暴雪将至》这部电影里有很多东西都让人看到能够觉得很重要,但最重要的不是杀人案件,不是悬疑凶手是谁,更不是江一燕为啥没床戏,而是情绪,《暴雪将至》很好的释放了那个年代底层人的情绪。
片中每个有必要被人记住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情绪。
老刑警的情绪是厌恶,颓废,疲倦。
江一燕的是挣扎,最后绝望。
李警官的情绪,是对老余的不耐烦。
就连那个杀妻的下岗工人也有明显的情绪,他是疯狂的。
最变态的就是老余(段奕宏)他的情绪是兴奋的,亢奋的。
当老队长问到他,厂里有没有什么失踪人员的时候,身为该厂保卫科科长的他,反映出来的情绪不是低沉,失落,也没有觉得自己失职,是打了鸡血似得问,“死的是不是他们厂的。
”更无须提他片中余下的那些行动,在正常的警察制度之外,他的动作很多是多余的,他所做过的事儿和盘问过的人,多为警察早已排除在外和调查过的。
这些都是他在已知道的,对于现场的线索,他很明白的和自己徒弟说,“警察早就翻过好几遍了,他们还能留给你。
”他其实潜意识里知道自己的位置,只是不甘心。
推理悬疑故事,警察,侦探这些都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现代化的社会理念认为社会是一个理论上应当完美运转的大机器,以前的人喜欢比作时钟,现代的人喜欢将其比作计算机,我们都管它叫机制或者体制。
人就是组成这个机器的零件,或者说螺丝钉。
有人重要不可随意更换比如一国首领,有的零件不重要,有的螺丝钉甚至让人觉得多余或者捣乱。
但理论总归是纸上谈兵,真到了实际上谁也说不准,再好的机器也要有人修,有人给他换零件,警察机制就是专门维持机器正常运转的纠错机制。
社会终归不是机器,人也终归不是零件,总是会有情绪,有喜好,有欲望,且一切受其支配,而并非那个按钮开关。
这个时候,侦探悬疑类故事反而成了一种很有能量的表达方式。
在这个片子里,导演董越用永不改变的潮湿阴冷的天气和片中每个人的情绪反应表达了他对那个时代下工厂改制的理解,余国伟。
余下的“余”,多余的“余”,国家的“国”,伟大的“伟”。
反过来念,“伟大的国家里多余的人。
”余国伟只是片中这群人的代表,在片中因为一点点表现的机会而挣扎,亢奋,努力的想做一个不多于的人,一个有利于体制的人,但是体制不要他,体制让他“摆好自己的位置。
”体制冷漠的告诉他,他打扰办案了。
相比起他以及片子其他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情绪,那个连环杀人案的真凶是谁,叫什么还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那只是那个时代下,诸多被认为多余的人中的一个,他们压抑着被自己的欲望所捆绑无法解脱。
这是悬疑类故事中,这一派所能做到的,也是它们比纯粹的玩弄文字迷宫所更耐看的地方。
不好看→_→
中国版杀人回忆 五毛钱特效没啥好说的
讲到最后也没讲出个所以然来,时间还很拖沓,完全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前面给出的所有线索,到后面都是无用的,然后导演说:“算了要不我们还是谈谈时代吧。”……镜头质感不错。
《钢的琴》+《烈日灼心》,血污和荣耀都是属于那个时代的,然而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质感不错,副线不够清楚。段奕宏不错。
导演模糊地创造出「多余的人」概念,然后用满屏的时代符号和背景隐喻堆砌令其成型,有过犹不及之嫌,但不否定整体立意,新旧交替之间留出漫长空窗,蝼蚁之间争斗挽留终究不过螳臂当车,历史证据的淹没宛如自我价值的被动否定,残冷无霜;段奕宏正常发挥,执念与疯狂,诱惑与自欺,收放自如似雪过拭痕。
3.5 创作思路上有《白日焰火》的影子,全片都在营造暴风骤雨及被下岗潮裹挟的低压氛围,个体记忆被无情碾碎,并将凶手直指整个失意压抑的时代。后半段剪辑有点崩,尤其是燕子的最后几场戏,导致高潮部分剧情走向缺乏力度。无法幻想的日子里,我们都成了多余的人。
剧本太牛逼,故事结构比老段的影帝级表演更精彩,是我目前看过最好的国产悬疑片。真相给人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类似《杀人回忆》,到了结尾才明白一直在下雨的片子为什么叫《暴雪将至》,感觉比《白日焰火》和《目击者之追凶》好看,评分偏低了。
老把这片记成暴雨将至,毕竟真的从头下到尾。
多余的余。一个被无情抛弃的年代。全片视觉风格是统一的,恶魔自有天收的想法执行,变成了下个不停的大雨和上帝视角。但江一燕从头到尾都不在状态,令人难堪。后面一直想通过不断往下掉的戏去补救,却已来不及了。飞车粗暴,爆破造作。想玩点回忆似真似假的喂狗老人,也有点闪烁其词,故作聪明。
中年伤痕文学?4倍速都亏
前一半一直到厂区追凶那场戏都很好,后一半让人时不常地产生想快进的愿望。喜欢90年代中期国企下岗大潮的年代背景,故事始于香港回归年,终于奥运举办年,中间是被掩盖的一代人虚度的光阴、泯灭的梦想和绝望的爱情。电影有股甘于吃力不讨好的执拗劲,还挺值得尊敬的。
半部好电影。为了段奕宏加半星,三星半。影片前半部分节奏紧凑,影像风格锐利,表演出色。遗憾后半部分突然一下子泄掉了,加进去的感情戏过于拖沓,与前面高强度的追凶戏过于割裂。通过导演的自述是想做些遵从内心,颠覆类型的东西,奈何落实到成片完成度却不高。
又是曹保平…. tmd还南方 全部标普对口型是吧
厂里那段追赶戏拍的绝了,工业水平全程在线,故事太温吞看到中间有点嫌长。另外一个还算严肃的电影在世界首映这场的Q&A,全是一些小粉丝儿在争相表白偶像,求祝生日快乐的上台自拍的还有要translate by myself的,感觉真丢面儿
又是命案+工厂下岗(时代)+个人类型,几乎是把之前常见的东北地域背景照搬到了湖南(准确来说衡阳)以为下几场雨就是标新立异了,实际全片下来快结束了才听到半句方言。童年几乎年年都随父母返回他们成年之前生长的湘北小镇,苍白垃圾焚烧烟雾和热闹嘈杂的街市几乎伴随了记忆中我的每一次短居,嚼的是槟榔嗦的是米粉,而非片中所呈现的饺子大饼。虚浮的工业小城背景和尽数崩盘的细节,再处心积虑营造的氛围也是浪费
2.5/5。高仿版《杀人回忆》,仿的还不好。也就是处女作和段奕宏的演技能值得表扬,其他的就是看看。
时代凶猛,动物感伤。
编剧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