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一个百无聊赖的早晨看的这部片子,惬意的时候总是喜欢看看温情的电影,而且是一定要有阳光的电影。
有人说这是一部中年电影,但我看这部片子完全不会觉得无聊。
我时常在想,选择另一半的时候,如果两者不可兼得,应该更重视外在还是内在?
后来发现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Albert明显是很难让人一见钟情的类型,Eva在派对上对他也没有看上眼,但她之后谈论起Albert是却说:和他聊得越多,我越觉得他性感。
看到这儿的时候深深感到人格魅力的重要性,人们往往对光鲜外表不懈追求,但可爱的人格也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Eva和Albert的感情发展得很迅速,约会、开玩笑、啪啪啪,一切都很甜蜜、浪漫。
但却有个要命的不稳定因素,Eva和Albert的前妻Marianne成为了朋友。
这位成功的诗人不停地向Eva抱怨她的前夫有多么胖多么懒多么无聊,搞得Eva还以为她前夫是个渣到爆的男人。
结果,前夫居然就是Albert。
尽管Eva一直在否认,但她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Marianne的影响,开始在一些小事上挑Albert的刺,让Albert感到尴尬和不解。
为什么Marianne所描述的和Eva所接触到的Albert是截然不同样子呢?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形状,也许和这个人不契合,和另一个人却能不留缝隙。
我遇到事情一般会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遇到Marianne这样喋喋不休的样子会感到反感,毕竟Albert是她曾经选择的男人,他们一起步入婚姻的殿堂,一起养育了一个可爱的女儿,结果却只能看到前夫不尽如人意的样子。
这样对自己也是一种否定。
但我真的很喜欢Marianne的花园,被精心照料,健康并且生机勃勃。
对于Eva的转变我还是可以理解的,或多或少,每个人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我们不就是互相影响着活的吗?
后来Eva发现她前夫对别人谈论她时,也是抱怨指责,而在她看来,事实根本不是这样。
原来大家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评价他人。
她最终还是遵从了自己的内心,在小秘密败露后跑到Albert家道歉,希望得到原谅。
Albert说他觉得很老套但还是得说You broke my heart时,我真是觉得他太可爱了。
虽然还是分手了,但我觉得他们的处理方式真的很好,很成熟。
虽然双方都还很有感情,但无法处理好问题,就理智的分开一段时间。
冷静过后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会得到成长,这才是正确处理一段感情的方式。
如果有缘,还会再聚。
嗯,在感恩节Eva和Albert再次见面,他们还喜欢着对方。
无需多言或许是想告诉我们不要不停地去抱怨、指责或者听别人抱怨、指责,最好的方式自己去面对、感受。
片子里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观念、态度,还有,到了他们这个年纪还能无所顾忌地追求爱和幸福,把自己看成独立的人格和个体,是件很棒的事。
第一次写观影日志,随意一点随意一点。
1、不要妄想左右逢源.最后女主在诗人、男主、特洛伊母女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都闹僵甚至破裂都是因为女主自欺欺人的小聪明与欺瞒.其实在知道内里关系的不久时间,就应该对各方都坦白.但也许女主处理的态度,更符合人性,更真实.2、虽然从多个角度去了解一个人是好事,理论上来说也会更全面客观.但毕竟,在感情方面,你要更多的相信的是自己真实的感受.而不是其他人过多的评价与过往的故事.3、其实女主是一个典型的没心没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又胡乱抨击别人各她什么的人.这点从他对男主态度的犹豫不决和在好友大聚餐的时候开前夫要加面包的玩笑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而事实上,那盘面包第一个拿起来吃的人是她,而最后离不开男主的人,也是她.其实她自己根本就不了解自己.4、特洛伊好正点,看评论说是一个人气偶像.这个角色也代表着外来者对于女主和女儿母女关系的冲击.她是可以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就进来屋子的人,和那个寓言中的木马有着暗喻的关系.5、其实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中年离异人士从新拾获爱情的爱情故事.倒不如说这是一部教人如何与别人相处的故事.又或者是一个人如何自我再重新认识的故事.6、女主让我想起了《阳光清洗》.同样很美国的感觉,同样很美国的行当.同样带着厌恶性的工作,同样心怀憧憬地面对一路走来的生活.7、很想把这部戏推荐给一位朋友看.因为我觉得如果她看完,或许可以解开她内心的症结.让她在感情上获得一个好结果.不过当然,这也许只是我很不知就里的想法.
女主角是71届金球奖tina调侃的对象,因此还挺有好感的,但是看评论才知道男主角最近过世了,有点伤感。
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部电影,我竟然不觉得闷。
不可否认,有的文艺片我觉得很闷,我甚至觉得文艺青年也有点装腔作势,我不会说自己是文青,我不觉得这是一个好词。
这部电影是讲两个中年人离婚之后的又渐渐坠入爱河。
里面的人物,对白等都很平实 ,也很细腻,这些普通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我竟觉得有种和谐的美感。
我最喜欢的,是对男女主角爱情过程的逐步描写。
看他们怎样从第一次见面的玩笑,第一次约会的紧张,到后面的慢慢了解,慢慢彼此吸引……最戏剧的是女主角的客户竟然是男友的前妻,而她还是继续见这个客户,继续听她抱怨她前夫的种种不是, 在她的口中,她的前夫是如此地不同于她爱上的人,他是一个如此无趣,讨厌的人。
如果不把这两个人对上号,这两个人就是完全不同的人。
女主角确实也是客户的抱怨所影响了,她和男主角的关系有点变化了,可见影响对一个人的看法是如此的容易。
其实,如果我是她,知道客户就是现在交往对象的前妻,可能还是想从她口中得知更多他的情况,因为她都是离过婚的人了,对于婚礼会更加谨慎,更加怕遇人不淑。
而且我们更容易相信一个熟悉他的人,和他一起生活过如此亲密的人会更加地了解他。
我们怕,做出错误的决定。
但是,最后的结局告诉我们,其实,和人一个一起生活过的,可以说是最亲密的人,也不一定真正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更不知道他和你是否合适,因为她和他样一起的时候,她只是从自己的角度看他。
虽然听取别人的意见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听取自己的内心。
他可能不适合她,但是他却可以和女主角是完美的一对。
就像一张纸,撕下一块,这块可能和其他任何纸都不能相容,但是这块纸和剩余的纸却是完整的配对。
里面还有其他我喜欢的地方, 比如女主角和前夫去送女儿读大学,看到她一个人走上电梯,这里的心情,可能只有亲自经历过的父母会懂。
还有我也很喜欢chole,很多的场景都很真实,也逐步地描写了故事的发展,我觉得就像是跟着他们的感情生活在逐步发展的一样,而不是一下子就成了一对。
其实有些时候,你真的要努力一点,不只是在爱情上,比如女主角终于鼓起勇气寻求一个客户地帮助把按摩板从漫长的楼梯搬上去。
其他他还是很了乐意帮忙的,只是在他的角度他从来没有发现过这种需要而已。
片子看完了,是那种淅淅沥沥的敲滴,浅浅地落在心里却又久久无法散去的触感。
电影是以两个离异中年男女的相遇相处相知为主体展开的,试图着力描写的貌似是,当遇上合适的另一人,很多话是不需要说明白就能感同身受的。
所以,片名叫无需多言。
真正的合适,就是无需多言的状态。
可是,在我看来,电影最想表达的,或者说可能是导演在拍摄中偏离了主体反倒成全另一层含义的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中年男女,尤其是经历过一段不算成功的婚姻之后的中年男女,大多清醒而自知。
最重要的是,他们知道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什么样的另一半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男主或许给女主的第一印象并不乐观,但不同于年轻人浮躁的态度的是,女主还是应允了男主的约会邀请。
并且最主要的是,没有心怀偏见的与其平常相处,倒很意外的,碰撞出很多的乐趣。
故事在女主的某位女客人出现发生转折。
女主一边倾听女客人对其前夫的各种批判,一边回过头来带着女客人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一度被她各种满意和认可的交往对象,甚至无意识地投射成功,开始具备了女客人的性格,出现了挑剔。
所幸的是,女儿好友的妈妈出场了,责备她不应该以长者身份给自己的女儿给予她以为对而其他人并不以为是的建议。
所幸的是,事情败露了,给予她足够时间和空间只体会自己的感受,进而得已总结。
合适与否,优点或缺点,陋习也好性格也罢,个人意见或观点的正确与否都不是其他人说了就是的。
是需要跟随自己的心意,才有的判断。
这判断(感受或评价)也仅属于自己,所以要相信它。
不要轻易被其他人的个人感受而动摇。
当然,全面考察自然重要。
重点是,全面仔细考察后,不要被左右为难的犹豫迷了心。
问自己,即使如此,我是否仍要这么做?
我是否仍要和他在一起?
这就够了!
因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无须多言》(Enough Said)是让人惊喜的暖心中年罗曼司。
男女主人公是绝对配角长相的实力派主角,影片看了二十分钟我才相信,原来就是这两位了。
故事里没有一见钟情的电光四射,甜腻的装腔作势,也没有激发荷尔蒙的缠绵悱恻,只是简简单单的谈、恋、爱。
两位从初次客套却投机的寒暄,到再见的相谈甚欢,和无话不谈,化学反应自然清新,爱情来得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这出爱情喜剧的高潮是一个典型的“剧情反讽”被揭穿的时候,女主在和男主成为恋人的同时,也成为了他前妻的朋友,她逐渐意识到自己身处一个奇怪的三人关系中,却又不知所措。
她既耽于甜蜜的恋情,却又不断鼓励朋友对前夫抱怨和指责。
她开始关注被放大了的男主的缺点,而他们的关系也变得岌岌可危,接下来让人尴尬的三人聚会毫无悬念地将女主的恋情和友情一起终结。
男女主角从当初的无话不说到无话可说,各自重回自己的生活轨道。
爱情是生命中真正的奢侈品,需要足够的运气和智慧去把握, 它更亲睐年轻客户群,年龄愈长,爱情愈是可遇不可求。
片中男女主角都是离异者,这看似自在的身段,其实背负着生活和家庭的重担,内心伤痛和畏惧的负担。
因此,在爱情光顾时,这副身段不免显得笨拙又可笑,紧张又无奈。
影片的喜剧效果大多来自这种笨拙与无奈的感觉,不过在忍俊不禁时,每个人都会意识到,自己的笑声也是自嘲:这不正是人生!
这可不就是自己!
两位主角把爱情的感觉演绎的细腻到位,让人心有戚戚,欲罢不能!
这种感觉最终也让片中的两位,放下身段与顾虑,重归于好。
喜剧的结尾也让人想起一句老话:爱就是永远不用说抱歉。
看到评论该片的一个词“charming middle-agedness,” 贴切隽永。
生活(电影)鲜活有料,真的无须多言。
插句广告:如果你三十加,如果你得工作要养娃,如果你已经被青春抛弃却还没有被子女托管,不管你有老伴还是没老伴,《无须多言》都喊你回家看电影喽!
Eva(Julia Louis-Dreyfus)作为按摩师,后车厢里装着大大的折叠按摩床,四处上门为人按摩营生,这些客户中有的口气熏天、有的喋喋不休,有的从未伸手帮一把拎着按摩床上楼梯的Eva。
在一个派对上,Eva经人介绍认识了品位不俗的女诗人Marianne(Catherine Keener),对方成为她的潜在客户;还认识了一个中年离婚男人Albert(James Gandolfini),成功吸引了一位潜在恋人。
很快,Eva开始上门为Marianne按摩,后者的生活品味让Eva羡艳;同时Eva与Albert的关系发展也越来越顺利。
但就在一切都很美好的时候,Eva无意中发现Albert竟是Marianne口中缺点重重的前夫。
她开始放大Albert身上的缺点,以至于影响到两人的关系,但是她既不想放弃这段难得的感情,又不想离开自己的客户兼朋友,直到真相被戳穿。
因为都没有太看过“宋飞正传”或者“俏妈新上路”或“副总统”,对Julia Louis-Dreyfus的印象基本是从艾美金球等颁奖礼得来的,总是幽默智慧、光彩照人的样子,总能看到她和Tina Fey、Amy Poehler几个人之间搞笑互动,轻松成为舞台焦点。
但在本片中,完全是另一番接地气的景象,换下了高跟鞋,褪下了华服靓妆,只是普普通通的中年失婚妇女,甚至在很多时候显现出卑微的神态和心理,尤其是谎言被拆穿那一刻的慌张无措、语无伦次,真的似乎卑微到泥土里,让人又讨厌又同情这个人物。
从这个方面来看,演员的表演是很到位的。
James Gandolfini我就更加不熟悉了,没有看过令他获奖无数著名的“黑道家族”,看本片的时候也没有意识到演员已逝,唉。
表演很真实很自然。
Enough Said,何解?
Eva就是把别人的话语听得太入心,反而忽视了眼前相处的真相。
Eva的朋友一家不停抱怨自家保姆,总是吵着要辞退她,但最后家里的保姆始终还是那一个。
人们很多时候都在说说而已,喋喋不休却缺乏实际意义;仅凭别人口中的几句只言片语又不能作为判断一切的依据;在真正需要开口的时候,又会踌躇不前,寄希望于对方能无须多言自动了解。
真的,Enough Said是什么意思,是别说、多说、还是说了也没用,不说又不行。
说话和听音是一门艺术,不看不听不说是一种境界,圣人可能有希望,凡人还得继续学习与挣扎。
普普通通的男女主角,真真切切的情感生活。
如果我能做电影,我也会选中这种题材,拍摄真实有意义的故事。
让人从中有所领悟,才算的上一部好电影。
我再次陷入感情漩涡,这再正常不过了,或许我一辈子都改不了这个境况。
我不懂什么叫做,爱。
如果可以为自己设定,我希望自己近两年不要涉足爱情。
这会让我免去很多苦难,是的,我过于莽撞,对感情有太多奢望。
在梦里,我一个人站在马路中央,身边人流不息。
现在去想孤独和恐惧的关系为时已晚,应该选定好目标,最好是职业方面的。
enough said ,无须多言。
我觉得有些好笑,故事里的他们最后坐在一起,一切尽在不言中。
我呢,和她无话可说。
女儿即将上大学的单亲妈妈Eva在派对上分别认识了一男一女——Albert和Marianne。
他们互相都很有好感,于是同样是女儿将离巢的Albert成了她的恋人,而Marianne则成为她的闺蜜。
看起来Eva逐渐找到了新的精神寄托,生活步入正轨,直到有一天她猛然意识到Albert和Marianne原来是离了婚的夫妻。
Albert和Marianne彼此并不知道对方和Eva的关系,而问题是Eva在发现此事后也没有向两人摊牌。
为什么?
她嘴上说是因为不想失去Marianne这个朋友(Marianne的才气和成就是她所羡慕的)甚至Marianne需要她,但真正的原因恐怕是出于私心——她想多从Marianne那里打听到关于Albert的更多消息和习性,尤其是刺探两人为什么会离婚。
这可不是出于什么近乎疯狂的想知道对方一切的爱慕,而是在二次选择人生伴侣时一种自我保护的慎重。
结果,在Marianne不断的吐槽和抱怨中,Albert以前的种种癖好甚至优点现在不知不觉的都变了味,而缺点更是被无限放大。
她开始迟疑,开始挑刺,直到有一天,不出意外的,事情败露了。
Albert深感被骗和失望,选择离她而去。
此时她才发现,原来她是那么喜欢这个男人;她没有探问自己的内心,却任由别人的观点遮住了眼睛。
“Enough said”,无须多言,片名的意思应该正是指不要听太多评论,而要用心感受吧。
短短90分钟的爱情轻喜剧,导演关注了子女长大成人离家后父母的情感冲击(孤单、空虚感),探讨了人到中年在二次择偶时(没有山盟海誓没有一见钟情的)爱情的分量和意义,展示了我们如何轻易受到别人观点的影响而对同样的人和事产生不同的看法,刻画了一位母亲无意中把别人的孩子当做自己的来养的现象。
主题是到位了,风格也够“轻”快,只是美中不足的是“喜”点不足。
像主角被揭穿一幕作为全片的高潮,完全可以戏剧性再强一些。
这一点,另一位女性导演兼编剧Nancy Meyers几年前的作品《It's Complicated》(《爱很复杂》)就做得更好。
不过这两部片在最后都给女主角的爱情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起码让观众们能会心一笑的走出电影院。
小时候浸淫在Woody Allen片场的Nicole Holofcener早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尤其是她那女性特有的视角和感悟,在影评界颇受赞誉,烂番茄的新鲜度常在80%以上。
本片是她的第5部电影,全部自编自导,也全部跟Catherine Keener合作。
不过Keener这次的戏份并不多(虽然一如既往的给力),主角则是两大电视界明星——《宋飞传》(《Seinfeld》)中的Julia Louis-Dreyfus和《黑道家族》(《The Sopranos》)中的James Gandolfini。
于是我们看到50岁的肤浅易怒略带神经质的Elaine Benes和躁狂抑郁集慈父和黑帮老大为一身的Tony Soprano像高中生般小心翼翼的谈了场恋爱。
这听起来似乎很不靠谱,但多亏两位主演真实细腻的演绎,使得观影时的感觉要和谐的多。
最终,Louis-Dreyfus喜获自己的第一个电影类重要奖项提名——金球奖最佳女主角提名(音乐喜剧类),而Gandolfini则拿到了演员工会奖和评论家选择奖的最佳男配角提名。
可是这一切的一切,都因为Gandolfini的突然去世而蒙上了阴影。
Gandolfini是在2013年6月在罗马度假时因心脏病发而猝死在浴室的;本片中女主角还曾拿他的体型开玩笑,事后看来很不合时宜。
3个月后本片上映,那一天原本是他的生日。
片末的字幕将这部他生前倒数第二部作品献给他。
他的家乡新泽西则为这位三次艾美奖获得者降半旗致哀,并把一条主干道以他的名字命名。
我看完电影总习惯性的来豆瓣看看评论,可能是出于不自信吧,很怀疑自己是否真正理解故事背后的真意。
很多豆友们都说这部电影是大叔大婶的小清新,不知自己是不是真的老了,或者26岁的我过于成熟,刚刚步入婚姻的我,很庆幸看到了这部电影。
在这部电影里,我觉得人们对自己的婚姻骨子里是很苛刻的。
刚刚相恋时候,你我眼中都是完美无瑕的彼此,然后随着结婚、生子、生活中各种琐事,包括电影中不称职的保姆,丈夫爱带零食回家导致没有节制的妻子无法自律,一些无关紧要、莫名的事情都成了战争爆发的导火线,终究导致离婚。
可是就像女主闺蜜所言:你不爱的男人,不代表别人不爱他。
当女主听到这句话的第一反应就是:谁会爱这样一个人?
但事实上,女主和前任离婚后,前任已经娶妻开始了新的生活。
当自己的孩子面临着离家上大学,女主、前任和前任的妻子坐在同一个饭桌上的时候,他们仍然在争吵,但看到自己前任和妻子相处融洽,又是何等的酸溜溜。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找错了另一半,而且我们太年轻,不知道如何看待我们的另一半,如何包容,如何妥协。
直到事情已经无法逆转,你也足够成熟的时候,才能平静的看待一个陌生人的种种,所以我相信女主的第二段婚姻会幸福。
人到中年,感情的事情已无需多言。
即使在心仪人的面前,也无需力求完美。
发福的身躯、笨拙的步伐、无法压低的嗓音,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成为少女心中那个熠熠闪光的王子。
正因为他们不再年轻,看过太多欲擒故纵或求之不得,经过了挑挑拣拣的年纪,反倒将好感与喜悦表达得分明。
人到中年对生活的唏嘘与期许,看似波澜不惊之下隐藏的欲望与希望的小火花。
中年之所以容易陷入困境,只因为尴尬的年纪。
它不像年少时,一切都正在向着自己开启,一切都充满希望与新的可能性,荷尔蒙和自信心每天都在合谋;而它也不像年老时的笃定与通透,面对一个必然来临的衰败和终结,无非等待。
中年卡在中间,每天志得意满似乎显得过于轻佻、幼稚与浮夸,而如果认命地服从就又会变成一种自己都不甘的老气横秋。
与人相处,最初总会先看到那些优秀的方面,因为那些部分闪闪发光,注定引人眼球,但交往深入之后,那些暗物质开始显现,那些以往不在乎的、原本可以宽容的小小的恶习都被放大。
随后厌倦出现,两人之间变得越发不顾及。
亲昵关系的一种副作用是对自己行为和语言的彻底放松,恶言、嘲讽和冷漠愈发频繁,一段关系开始走向恶劣。
这部影片用男女主人公的新关系完整呈现了一对情侣相处的抛物线和全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普世样本。
同时,这段关系也几乎是对他们各自前一段婚姻关系走向的翻版。
于是,荒诞感被营造了出来。
所有关系几乎都会走向类似的结局,平淡、冷漠、厌倦甚至崩溃,那么新关系是否还具有意义?
这部电影的导演显然无意给出那种纯粹艺术片会提供的残酷真相,而是给出了一个温情和俗常的答案。
因为过程的激动人心与美好,人们都愿意再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即使明知尽头晦暗无边。
这虽然是一碗廉价的心灵鸡汤,但却是现实中的真实状况。
不要企图从别人口中打听他的过去,更不用说是前妻的口中。
把他当做一个全新的人,要自己去发现他的一切,好的坏的,都需要自己看见的。
遇其人不问过去,爱其人不问未来。
表面热情内心孤独。
看完以后,会有点感悟
挺舒服的。don't be poisoned by others'perception of someone you loved.
少女的情怀你不理解。
高不成低不就的导演风格。
中年温情路子,但可惜有点四不像,因为那种话痨的fu既不是迈克·李也不是伍迪·艾伦,就是既没有真实自然到极端也没有古灵精怪到极端,两头不靠,剧情略狗血,但整体风格又是清新洒脱,不搭。有时候电视剧导的特好但电影就不一定了。
对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讨,按摩身体或心灵。
Nod bad
有点无聊 想表达些什么 又娇娇做作
【B-】原来是中老年题材流水账爱情轻喜剧……其实片子还可以啦,但我觉得与其自己看不如给我爸我妈看Orz
看了五分钟,觉得应该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9 Mar 2014。比起愛得大起大落死去活來的片 現在我好像比較喜歡這種中老年的片 完全在生活中的細節來顯得處理感情甚至於一件事情的智慧 本來這就是我們毫無違和感的生活啊 尤其受傷后的小心翼翼 I really like the fatty cause he s a ppl with sense of humor I guess 最後很想知道他床技究竟有多好。
不会拒绝、不会要求,最后只会自己受伤
3.5. James Gandolfini 遗作,而"This is whisper." 笑出来也笑不下去了。Tavi Gevinson 挺抢镜的女孩,妈妈、女儿、老公、朋友,怎么都是别人的好?
故事太老套乏味是硬伤,也没有卖力的演技,差点显得过于平淡。
What is love?
网上好评如潮,我看了觉得不咋地呀。是想说中年单身中产的真爱,我看了只觉得他们的感情生活好无聊。
麻烦的女人
很轻松的爱情片。大叔的遗作。enough said是啥意思。少废话,跟着感觉走?
我确实需要一部电影来舒缓我紧张纠结的神经#无须多言#一部没有没有高潮迭起的大场面,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科幻镜头没有生离死别有的只是生活中琐碎的镜头。life can be really a mess.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情绪,没有完美的人,我们都有自己的小毛病,关键往往在于包容,在于理解,可是但是然而...
还蛮温情喜剧的 节奏把握得很好 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