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韩国作家卫奇哲小说的同名电影,天才小mm Se-yeong Lee(《女教师 vs 女学生》是她最近的电影)主演。
看完这个电影, 很有兴趣找到这本书来看看, 两个九岁的小孩子, 在很多方面表现的比大人还成熟,这种成熟不是现在都市小孩的那种表象上的“早熟”, 而是心理的成熟: 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意思,知道怎样面对自己的人生, 在行为上却还是个小孩子, 这就对了, 现在太多的小朋友不都是正好相反, 心理幼稚行为成人化的吗, 这才是让人苦恼的事情。
小孩子总还是要懂事些, 举动上又不要脱离他们那个年龄的天真自然才好。
小女孩Se-yeong Lee, 很想看到她长大以后的表演, 相信会有别样的惊喜。
在这个童年消逝的社会不知道还有几许这样精彩的“九岁人生”。
禹民家庭贫困,父母却宽厚,仁爱,这非常令自己惊讶,生活在那样一个困窘状态下的夫妻两,却能拥有一颗温暖善良的心。
妈妈给带的便当总是塞得满满的,小禹民心疼,不想和同伴分享,妈妈却告诉他为父母考虑太多,会使你变得吝啬;父亲总是早出晚归的辛苦工作,可是每次打水的时候,还热心的帮助邻居。
在父母亲的影响下,从小就生活在温暖里的禹民,性格也是宽厚的仁爱的。
虽然禹民因为情书被发现,当众出了丑,还由于各种原因挨了打。
但当雨林因为追兔子而掉进河里的时候,他还是不计前嫌,毫不犹豫的跳下水去救她;当金福询问雨琳妈妈,得知雨琳并未去过美国,没有美国的爸爸,也无任何美国的东西时,还要求小伙伴替雨琳保守秘密,极力维护雨琳在同学中的形象。
卖爆米花的叔叔,也是那么善良,乐善好施,用爆米花,哄放学归来闷闷不乐的金福他们。
贫穷的人,并没有因为物质的匮乏,而使自己变得更加吝啬,贫穷的现实并未泯灭他们善良敦厚的心。
看完后就觉得不光是现在的小学生很早熟,04年韩国的小学生也是如此的早熟。
回想我小学的时候其实好像也是这样,很多事情都懂但是都藏在心里。
会暗恋,会去撒谎说自己家里如何有钱,有个在美国的爸爸,自己要去新加坡读书…小孩子不懂什么叫做攀比和虚荣心,只知道不想让其他的同学看不起自己。
我们最直接接触的东西,就可以一下子就学会。
什么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其实真有一定的道理,我们每个人的最初都决定了我们的一些未来,但一生的路很长,我们也拿不准就不会堕落,也说不准不会改变。
虽然小时候就总会评判这个小朋友到底好不好,未来会不会有出息,但如果一直跟随他的脚步去看他的初中高中大学那些历程,又会发现好像不是那么一回事。
他会改变,他会迷茫,他会起起落落,人生本就是起起落落的。
从小学到现在24岁的我,我此刻是多么想逃避现实,躺在公租屋的床上,我敲打着这些字。
因为第一遍的失误,错把大完一大半的文章给删掉了,心里难受。
然后现在打第二遍,又写的多少和第一遍有很大的区别。
人的一生只能过一次,过去了就是过去了,完全不可能跟第一遍一模一样。
我很想去另外一个城市重新开始,就像小时候恨自己没有能力去改变现实,而我现在渴望改变生活。
小时候渴望长大,长大了就可以远走高飞,而长大了在异地他乡却是渴望逃避生活,离开世俗一了百了。
就好像我一直都没有得到真正的解脱。
没有很推荐这部电影的原因是里面的很多地方编的太不细节了,小孩子的世界很多东西都要突出真实和细节才会更打动人,编剧和导演这点就做的不是很好,所以这部电影不是很出彩。
只能算还行。
而导演好的地方有很多。
比如我爱研究的电影开场,这个导演就在开场上挺出彩的。
用轻快的钢琴音乐和水彩油画代入故事。
让人与电影九岁人生相结合毫无违和感。
然后是三个小主人公那段真的很表现三个人的性格特征,让人觉得很有趣,一下子也就区别开了每个人的个性。
但导儿会犯的一点是,他不会一直把这点描绘的很持续,感觉刚开始有特色了,就把剪掉了,刚开始有些味道了,就用一些无足轻重的东西给切段。
没有抓住亮点一直放大,而是拍了一些不是很好的东西去盖住了美的地方。
举个例子吧。
在女一出场的那个场景,三个主人公因为互相抄作业罚叼着鞋子跪在走廊上那个画面很美很有趣,但当女一准备出场前,设计的动作太累赘了,中间的男生先看到,然后一边一边的去叫其他两个小伙伴往那边看。
整个过程太长乏味不利索。
干嘛不直接中间那个小男孩直接两只手去转旁边小伙伴的头一起慢镜头特写眼神往女一的方向切过去。
那些琐碎的动作加镜头切到中景,都让人少了一丝期待的节奏。
女一的美拍的也没有那么让人心动。
男一的眼神倒是挺到位的,这点给个肯定。
女一的性格设计这块,并不是很让人讨喜,就算最后她来了一段自白也依旧不是让人很讨喜。
所以编剧这块真应该把女一的性格特点写的更有趣一些,女一表现的也更个性中带着正能量一些才行。
片中不少孩子打架,直接就跟成年人一样上巴掌的,太虐心了,看的一点都没有孩子的感觉,所以这块也让人对整个影片有些失望。
还有妈妈带男主去买鞋,那个商店店长真的就是因为看到妈妈的眼睛就不卖鞋子给他们了吗?
莫名其妙,这难道有什么内涵吗?
剧情中还设定了一对有感情纠葛的老师,我在想是不是导演想用他们来体现一个反面现实教材来衬托小主人公爱情的纯真?
反正他们这边我总是没看懂,钢琴老师为啥对那个男老师有关心却拒绝他?
那个男老师为什么最后要自杀,这些都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
虽然他们的出现可以推进一些剧情的发展,但就算是最小的人物也要有个主线任务,他们的主线任务就必须要编剧更具体的表现。
整个电影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妈妈因为发现男主去打工赚外快责备他拿竹签抽他腿那个片段。
孩子的委屈与眼泪,委屈勾起了我的同情心,委屈让我想起自己受的委屈。
还有一点我也是一直耿耿于怀,那个经常跟男一一起玩的女二,为什么在男一一次又一次的不护着她当她面维护女一后依旧护着男一。
如果导演镜头一直都捕捉这些,那最后结尾也要有个对她的表述结局啊,要不然这段感情线也就莫名其妙不了了之了。
很喜欢结局的那场雪,意味着男一在困境中又长大了。
未成年人的影片夹杂着相对复杂性,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维定势,还有对很多事情模棱,模糊的认知。
虽然是似是而非的了解,却是笃定的很。
我仿佛进入了小小的大人国,自己却又处于大大的小人国。
思绪慢慢被撩起,忆起了渐渐远去的童年,却又想到了什么呢。
小镇。
一个名叫白友明的九岁男孩,在一所普通的小学上三年级。
家境贫寒,辛苦的母亲为了供他读书不辍劳作,同时因为一次事故让自己瞎了一只眼睛,也常常在生活中遭到许多人的白眼和冷遇。
于是友明从小就有一个愿望,能用自己的努力为母亲买一副墨镜,并为此一直利用课余时间偷偷地卖着冰激凌,偷偷地攒钱。
像很多故事发生的一样,班里转来了一个漂亮的女生,叫张温琳,并自然而然地成了友明的同桌。
最初,温琳因为不喜欢友明的邋遢和爱打架等毛病,不爱理他;后来因为同时喜欢喂养学校里的一只小白兔而熟识了起来。
友明也发现自己慢慢喜欢上了温琳。
友明于是给温琳写了一封表示好感的信,却被不知情的温琳交给了老师。
老师当众羞辱了友明。
懊恼的友明用很多不理智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情绪,并开始怨恨温琳;却因为温琳一次追赶小兔时失足落水,又奋不顾身地救了她。
一次温琳在教室里说不小心丢了钱,友明发现自己攒的钱数和她丢的相同,就有些害怕,于是把钱偷偷地藏到小兔子的笼子里,却被人发现了。
老师不分青红皂白,认定是他偷了温琳的钱,甚至不顾温琳在一旁表示疑惑。
后来温琳自己找到了钱,大家才知道错怪了友明。
友明被深深地伤害了。
因为那不只是钱,更是自己的一个心愿,自己对母亲的爱。
也像很多故事结束的那样,一年以后,温琳又要转回汉城。
友明心中很是不舍。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大家都去送温琳,友明却一个人呆在家里,并意外地收到了来自温琳的临别礼物:一副梦寐以求的墨镜。
很不错的一部儿童片,有一些寻常普通却可以引起共鸣的桥段,譬如利民偷偷去卖冰淇淋想为眼睛残疾的妈妈买一双眼镜,攒下的钱却被怀疑成同桌雨莲夹在书里不见了的1100元;从汉城转学来的雨莲谎称爸爸从美国寄来各种礼物,而实则却已永远失去父亲;利民偷偷给雨莲写信说“我喜欢你”却不敢署名;把锅盆倒筘在头上装成士兵打闹,等等。
自然、纯真,可以看到孩提时代的童真、友谊、亲情以及朦胧的爱。
看的时候想起一些小时候读书时候的画面,矮矮的课桌,两人共用在三八线两侧,上音乐课的时候,班长要提前带领几个人去台那架宝贵的风琴,春游表演节目时,大胆表现的同学总是那么少,由于害怕手绢被丢在自己身后,每次都拼命地跑去追放手卷的人。
扮演老师的人似乎挺专业,不止一次在汉语片中见到他做老师,马粥街残酷史中教数学的应该也是他,有个性。
对于成人来讲,当做一个勾起童年回忆的故事看蛮好,至于媳妇说的,将来给小孩看看,我可觉得不合适,不管怎么说,早恋总归是不好的,不管你自己当时能否看明白这个问题,但等作家长的时候,从教育孩子的角度来看,就不同了。
台词:做事情要敢于留下自己的名字,不论爱情还是别的。
九岁的人生,纯真的爱情。
在这寒冷的冬夜里看了这部暖暖的电影,想起了孩童时代喜欢的那个女孩,偷偷地亲过她的文具盒,放学回家路上默默地跟在她后面,干过好多这样那样的傻事,现在想来都是满满的美好回忆。
看到禹民妈妈打孩子的那一幕真让人心酸,母子抱在一起时感动到泪奔,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以为是自己的内心变得跟石头一样硬了,很庆幸不是。
小时候家里很穷,比电影里禹民家好不了太多,妈妈很辛苦,可惜我没有禹民那样从小懂事,小时候也从来没有为妈妈做过什么特别的事,还好也一直没有让妈妈多费心。
现在长大了,我会好好爱她,尽自己所能对妈妈好。
这并不是一篇影评,只是记录自己看完电影后的感受,因为短评字数限制,只好改成影评,希望没有浪费网友时间来看我个人观影感受的记录。
乡下。
会漏雨的旧屋。
层叠的石阶。
偷偷藏钱的少年。
大山里的人们善良又温暖。
帮乡亲们挑水的勤快的父亲,给失去妈妈的孩子带饭的母亲,免费送爆米花给孩子们的残疾收废品叔叔,为朋友出头的基政金福,质朴真诚,像山上那些秋日余晖下安静投影的树。
九岁的少年,在理解了家庭的贫苦后,懂事的生活着。
因为母亲有眼疾,所以偷偷卖冰激凌攒钱给母亲买眼镜;也因为校霸侮辱母亲,所以大打出手。
小小的少年,渐渐对新来的洋气的女同学有了懵懂的好感。
因为这忸怩的喜欢,他模仿“外星人”叔叔匿名写告白信,被戳穿以后,又恼羞成怒破坏人家的鞋子进行报复。
但是,正直善良的孩子呀,还是在女同学失足落水后奋不顾身的营救。
后来,因为“外星人”叔叔的去世,他意识到离别就再也无法做什么,在女孩转学前勇敢告白,亲了女孩的脸颊,终于得到了女孩的回应。
少年时代,纯真又可爱。
夏日燥热的心在最后一场大雪里安静下来。
穷人家的孩子早懂事,九岁的孩子会思考,承受本不该在这个年龄就有的压力。
孩子的天性是单纯的,就算显现出九岁不该有的成熟。
1、对妈妈的爱。
九岁的为民就已经会替妈妈着想,会顾及到妈妈的感受。
在买鞋的商店里,妈妈的眼睛受到店家的冷落,甚至驱赶,就在妈妈被这种突如其来的奚落而恍惚之时,为民忽然紧紧牵住妈妈的手,让妈妈倍感温暖,这一镜头也深深感动了我。
为了给妈妈买一副墨镜,他瞒着妈妈去做童工,被妈妈发现后,在妈妈的惩罚面前为民表达了自己对妈妈的爱,小小的年纪却已将保护妈妈作为自己的责任,这份爱,这样的母子情深让人动容。
2、对同桌的仰慕之爱。
九岁的世界里就充满了同情和理解,对一个刁蛮但内心脆弱的富家小同学,为民体现出的是包容和保护。
在短暂的学习生活中,互生情愫。
为爱体现出的那份勇敢,是我们这些成年人所无法匹及的。
最后离别时的那个吻,震动了很多人的心灵。
九岁的感情,遥居两地,最后是否能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给我们很多的想象空间。
九岁,一个天真无知的年龄,而在主人公的世界里,确已能尝遍人生的酸甜苦辣咸,他的世界里充满爱,纯纯的……PS:友情,主人公对友伴的一句话:对你,我从不担心。
这也深深感动了我,很相信,他们之间的友情,一定是久远可靠。
我的谎言,只是为了掩盖内心的一抹伤痛。你单纯的守护让我温暖。
好美好
一个孩子的九岁人生居然这么丰富 我喜欢这样的故事 简单却让人感触很多 足以让我们去追忆那些已经逝去的美好生活…
原著相信更心思好看,韩国的村上春树不过,小情侣之间得羁绊,太喜欢这样得纯爱了
青春年少的喜欢,那么纯粹,那么真诚。小时候也有转学来的同学,确实是一个稀罕的宝贝,太多的见识,太多的显摆,太多的知识,太多的炫耀,但内心渴望但确实人间挚爱。小女孩渴望来自父亲的爱,小男孩渴望目前的眼睛变好,两个人的日常是最两小无猜的友情,喜欢只不过是相互的吸引,而珍视友情才能让爱伟大。懵懂青春,真的很好看。
太懂事的男孩,太成熟的女孩,都很让人心疼。
童年的那份感觉,是很珍贵
九岁的青涩浪漫
又是一低龄野蛮女友。。。
韩国人的从九岁就开始经历韩剧了啊……
韩式煽情
看到友明他妈妈打他的时候,就感觉那脆弱的自尊呀,我们遇到很多这样的事,怎样才能保护好小孩子,真是太难了。韩国学生转学还有告别的小仪式,我觉得挺温暖的,不像我们,总是在不知觉中就分别了,以后天涯海角,再不相见。
感受小孩子的“爱情”
俗气电影的成功作
非常喜欢小主人公永明。
九岁的横道世之介,小男主的眼泪让雪地里多了很多温暖
刚回到家的时候在放,虽然不是从头看。不过这小小的孩子演出那种象韩国电影里的成人一样的各种表情,到是让人感觉很有爱。很喜欢里面的雨莲,这个小女生的骄傲让人看了就忍不住笑,但如果换为成人,估计会让我想吐了
不是很好看,男孩子有担当,有个弹幕真的是又好气又好笑——“看片名男孩最后应该是死了吧”???
其实里面让人感动的是利民和基石的友情,基石总是陪伴在利民的左右,能够看穿里面的小心思,知道他喜欢玉莲故意试探、心疼他为了给母亲买眼镜四处工作,对利民的决定也处处维护
懵懂的的少年时代总是充满着无尽的回忆,片中把小孩子的内心与行为刻画的非常好,可以为了一丝丝的小时而打架斗殴,也可以转眼间就和好如初,那份友谊是成年人再也无法体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