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着被蚊子咬的风险看完了电影就是为了看看它到底有多么的烂...想要诠释的很悲壮,可是却扭捏的要命
这部电影还挺感人的不过我觉得最感人之处 就是这部片子是真人真事改编 当最后字幕出来时一个个当年的黄石的孩子开始回忆的时候 当你想想他是一个真实的事情的时候 就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当一开始看到发哥出来意气风发地救了何克的时候让我再一次觉得发哥是将一切都在鼓掌之中的角色 例如赌神男主角之一Jonathan是我看这部戏的其中一个原因。。
太喜欢他了哈哈当看到日本当时的劣行的时候 真的觉得太残忍了电影给我们的冲击力就在于此就像小时侯父母或者爷爷奶奶跟你讲文革时候的事情没有太深刻的感受但是看了《芙蓉镇》以后 那种感觉实在是太深刻了就像大家所说的 这部片子 意义大于它的观赏性这部多国联合制作的电影突然想起初中的时候学校组织去看的《紫日》
这三星完全就是冲着乔纳森同学给的!
其实电影的开头还是不错的,抓人的。
基本上到小乔离开南京现场后就开始支离破碎,主线游离,总在我的意料之外,嘿嘿编剧太不会讲故事了我的英格兰亨利8世大君摇身一变,成了二战时期的国际友人,搞的实在有点时空错乱的感觉
不知道豆瓣上的朋友们怎么看电影的,这里大多数电影评论都写得是技术问题,有些电影是不能用娱乐片的角度看的,朋友们。
号称是真实历史电影,剧情发展很快,并没有沉浸于文艺腔的重度深沉感,何记者同石凯为首的孩子帮交往,小孩们虽然闹别扭,却也明朗,纯朴,电影的前半部闪光点廖廖。
西方导演对于不熟悉的世界领域,充满着幻想,时空距离产生添加于现实的想象。
游击队战士,国际人道主义者,孩子们的丝绸苦旅上,梦幻般的集束逐渐同真实纠结,缺乏推理性地躲过日本巡查分队,而戈壁滩上同行的,仿佛是从天而降的十四世纪部落骑兵。
基于真实的离奇,还算混合反应,不像《凤凰号》,让游牧战士操发音很不标准的粤语,诡异得很。
配乐,大场面,都很够水准,兰州不愧是西域重镇,最后老者们的叙述又补足了电影的真实性。
又一部早早DOWN下来,一直没有看的电影。
当初看片名《黄石的孩子》,以为是与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有关的野兽和孩子之类的故事,看了才知道又被片名迷惑了,呵呵,也许是自己的主观臆断。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1937年,刚从牛津大学毕业的乔治•何克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东京来到上海,本打算报道“日本是如何帮助中国的”,却目睹了随着日军的占领,中国的城市和生活的一切都在崩溃,他被日军的南京大屠杀等一些列暴行震动,为了让世界了解战争的真相,留在中国担任记者。
他在战争中四处奔波,最终肩负起一所战争孤儿学校校长的责任,他带着学校的中国孩子躲避战争涂炭,他凭借双手之力将它变成了充满美丽和强烈回忆的地方。
为了躲避战争,他带着学校的60多个中国孩子长途跋涉千余公里,历经艰险,越过雪山来到安全地区,最后也把自己的生命留在了戈壁沙漠……片中,残酷的现实让何克成长,和丽的爱情让何克成熟。
险些死于日本人刀下的何克,惊魂未定之余,遇到了来自澳大利亚的女护士丽。
丽的洒脱、坚强深深的吸引了何克,让他坚定了留下来的信念;而丽的神秘,飘忽不定的性格,却也让何克捉摸不透,深陷苦痛之中。
丽,也是社会的弃儿,“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一个制造麻烦的人,一个煽风点火的鼓动者。
曾经是孤儿院里的坏孩子,是被丢在工厂地板上的烂苹果。
”年轻时放浪形骸,到中国后参加慈善机构扶危济困,但太多的不幸和不平使她染上了毒瘾,再后来她阴差阳错地成了一名救死扶伤的随军护士。
从对孤儿们的救赎中,丽也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由一个“坏女孩”转变为一个“具有圣母马利亚一样的情怀的天使般的女人”。
而何克,从一个有着灰色理想的大男孩成长为具有钢铁般意志的人道主义战士,成为万人景仰的时代英雄。
发哥饰演的汉生毕业于西点军校,他曾说过,自己本来是造建筑的,现在却回来摧毁建筑,说最喜欢听的就是建筑被炸毁的声音,给小日本一点颜色看看。
发哥在片子里不同于以往高大全英勇无敌的共产党形象,经常制造点小幽默,每次出现都有点神龙见尾不见首的意味。
杨紫琼饰演的王太太,为了救出被国民党逮捕的何克,拿“认为比他的价值多一点点”的东西去换,当何克与孩子们离开黄石去山丹,我们看到有个恶心的国民党在王的屋里等她。
结局很像《面纱》,男女主人公好不容易过上幸福的日子,男主角却因为之前一次貌似不打紧的受伤流血而染上了重症,不幸离世。
结尾很像《辛德勒的名单》,被拯救者已经是耄耋之年,都站出来真情对白。
这个时候,我们完全被感动,是因为坚信生活中果然有过辛德勒和何克。
当片尾那几个已是白发苍苍老人的当事人为我们印证传奇的真实,“他是个完人,是没有任何瑕疵的完人”、“我们永远感谢和纪念他”、“我们弟兄四个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我们的生日都是7月22日,就是何克去世的日子”…… 怎么说呢,这电影不会给你太多的惊喜与震撼,可能是看过《辛德勒的名单》,对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场面记忆犹新,对辛德勒决然地列出名单不能自控地添上一个又一个名字以全部财力去挽救犹太人的样子记忆犹新,对这发战争财的投机商在拯救了那么多人之后还在忏悔“我应该用车子用徽章去和他们交易,就可以多救两个,哪怕只是一个人”的神情记忆犹新,所以,此片中的诸多画面就成不了意料之外的触动了。
何克死于1945年7月22日。
时年30岁。
距离日本人投降只差23天。
在今天的山丹,还有乔治·何克的墓碑。
导演真的不曾煽情,总是那么淡淡的,连路上三个月的风雨也只是一带而过。
然而一个真实的人物曾经做过一件真实而伟大的事情,这本身就令人感动了。
我是第一次在西方人拍的电影里面看到日本人有组织地对中国人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大屠杀的场景。
的确是第一次,屠杀完以后,将尸体堆在一起焚毁。
电影也不隐晦日本人有组织有计划地掩盖屠杀真相,当日本情报官发现乔治的相机和底片以后,当即对乔治实施斩首处决,以及后面几个进入安全区的外国人被杀。
电影《黄石的孩子》抽了至今仍在一味否认日军侵华战争、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右翼极端主义者的一个大嘴巴子。
观看这部电影时我始终怀有对那段历史的敬畏,敬畏每一位被日本军国主义者屠杀的无辜民众以及为了中国人民的抗战而做出过努力甚至牺牲的每一位国际友人。
我们知道白求恩,我们还知道拉贝,知道魏瑟琳,但是我们却不知道乔治·何克。
感谢这部片子,是这部片子让我了解了二战时中国发生的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是他们让我们知道了何克。
一直都纳闷这片名为啥叫《黄石的孩子》,故事背景又不在黄石,看了电影就更加迷糊,发哥斩钉截铁,确定肯定以及一定地告诉男主角何克先生:“你看这里,铁路通到宝鸡,再往西北,就到了黄石。
”后来看了网上的评论才知道,原本呢,故事是发生在一个叫双石铺的地方,可是编剧写作的时候,觉得不好发音,就把它改成了黄石(Huangshi),想等剧本讨论完,正式开演的时候就再改回“双石铺”;可是等到正式开机时,几位讲德语的制片人坚持不改。
他们认为如果观众连“双石铺”这个音都发不好的话,还会有几个人来看这部电影呢?
呵呵,于是就诞生了《黄石的孩子》。
说实在的,从内心还是希望更多地人去看这部电影,去了解这个西方人和中国孩子之间的故事,不是为了宣扬什么,只是在忙碌的今天记住一些我们不该忘记的东西。
看《见龙卸甲》承受得住胡诌,看《黄石的孩子》却有些承受不住真实。
没眼镜,画面是否有质感,完全不晓得,但是,我觉着,比《集结号》耐看。
首映式上的发哥,有点《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风格,而且,他那种脸型,胖了老了后,像大婶,但在影片里,却判若两人,到底是有演技的。
爱尔兰小帅哥才是第一主角,表现得不错。
杨紫琼不打了,也蛮好。
就是有几个孩子,能瞧出是在“演”,不够自然。
《黄》中,表现南京大屠杀的场面不多,却是影响并改变乔治·霍格的至关重要的内容。
嗯,很不淡定地,我淌眼泪了(见不得任何大屠杀镜头,就像自己前世经历过一样敏感),而后,伤感的情绪,一直持续到影片结束。
儿子看得挺专注,散场后,还把白求恩与主人公进行了比照。
借机和他说了些认真的话,包括可以看日本动漫熟悉日本文化但要对这个民族的人保持警惕之类的。
不管他是否听懂,接受一点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人性主义的教育,有个印象,应该不至于成长得太离谱儿。
在生升的当日排片表上,《见》1小时1场,《黄》总共才3场。
网上愤青那么多,真到他们该支持一下票房的时候,就没了踪影。
还能指望战争来了他们上前线?
像王朔说的,到那境地,沉默的大多数的行动,才是左右历史的力量。
我是很容易被情节和细节感动的观众,大概这样的观众是比较受传统导演喜欢的,只要讲好一个故事,就能被接受。
这部影片也就是以故事来说话的影片吧,如果真要挑刺挑穿帮挑什么,那确实有很多,但是现在我都不去看这些,看见了也装作没看见,我就看见这个人,影片想说的人。
这个人轮廓很深,从某些侧面还有点难看。
在恐怖的场面前双手颤抖的按下快门。
为了示范灭虱子脱光衣服。
他种菜,种向日葵,养山羊。
走小长征。
追一个女子。
死在雪地上。
有一块属于他的,像国界碑一样的墓石。
这个人单纯的爱一些孩子,并称之为“我的孩子”。
影片最后有很多老人说起乔治,他们就是当年的孩子。
我想,看到他们的述说,就不应该去抨击这个影片的制作,水准,等等,因为这个影片就是一段为了纪念一个曾经用自己的生死来关心他们的生死的人的追忆。
看之前就知道不会好看,结果也差不多。
没什么节奏感的戏,流水帐般叙事,没有高潮没有低谷。
基调呢,说红色吧,周润发那个角色又有点微妙,可是乔纳森那个角色吧就真的很无私,所以主旨是歌颂外国人?
汗在这样一部戏里乔纳森同学依然全裸了,在这样一部戏里乔纳森依然有好多行头,可见妖孽的人到哪里都是妖孽,只是妖的程度不同,妖反正都是妖的
苦海无边,看到电影里面发哥说完那些话以后,让我一下子想到这个词。
影片结束后,这几个字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恍惚其中。
据说这部片子之所以吸引导演是因为它的原著,《Bitter Sea》(苦海)。
苦海无涯,何处是岸。
这样的历史题材和其中所反映的人性中的大爱让导演下定决心把它拍成电影。
发哥扮演的共产党和何克、丽这两个外国人一起把孩子们转移到山丹的路上,发哥对何克说:“其实中国人是最能够忍辱负重的民族,人生就像苦海,不管周围海水滔滔,只要自己的头能够露出水面,不管多苦都能够继续活下去。
其实丽比中国人还要像中国人,你要让她看到希望。
”丽是在中国生活了五年的牛津大学高材生,在战地里做医生。
长年累月的奔波抗战让她身心俱疲,那一刻的她,飘荡在苦海之中,孤苦无援吧。
影片结尾处他们终于带孩子们来到了山丹,何克去世了,本以为要离开苦海的她,心灵也许还要继续挣扎。
当然了,这些并不是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能够成为主题的,只有孩子。
但一闪而过的“苦海”却给了我最大的思考。
战争中的掠夺,人性的泯灭让每个人都在绝望的悬崖上徘徊。
苦海在佛教比喻苦难烦恼的世间,比喻困苦的处境。
其实他们都在苦海中挣扎,发哥那样的共党,在爱情和战争之间选择和了枪杆定终身;杨紫琼扮演的在黑白两道中游走的女商人为了帮助何克,只好变卖自己的财产,甚至是在国民党军官面前妥协;丽在中国辗转各地拯救伤员,救死扶伤;何克则在战地采访、险中求生等一系列变故后随丽来到了黄石,并帮助孩子们躲避战火,远离战争。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是战争中的他们都义无反顾的冲向那无边的苦海,哪怕是只有一只木筏。
最后何克在即将离世的时候,我不知道是导演有意,还是巧合,他躺在一尊佛前,告诉丽自己的心声,在那时我不知道他是否摆脱了心中的梦魇,但愿他的灵魂,已远离苦海。
special day for me!!!haha
多少有些失望
看是因为黄石是我生长的地方。但是整个片子,真是主旋律的可以,偏情节推动不足,生搬硬造太多,政治先行。
在特定的环境下的一部无味的故事。周润发,杨紫琼也是可有可无。听说是真人真事。所以给一分。。。人物都挺苍白的。。。
一部讲述特殊时期却又难得没仅仅渲染仇恨的片儿。
黄石的孩子苦难从未停止,只是你们不肯承认
...
这样一部战争电影 被拍的不伦不类的。。。
借抗日战争炒作亏导演想得出来!
在回家的大巴上看完了,我只能说我对这种题材的电影一直没有抵抗力。
美嘉with 满汉,清儿
很棒
就这玩意吧
不就是看颜么。。要求神马剧情!
男主人公还好,风格很洋,内容很华。是听说发哥的内容而去看的,却镜头很少,很失望。
居然哭了 = =
太平淡的片子
老外挺帅的
美国人一世是英雄....
完全没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