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早上赶去和平,想看10块钱的早场电影。
可惜到时已经过了十点,所以就没看成。
走之前,看下了大屏幕。
哦,原来放的是《一年到头》。
再后来,有国外专门关注中国电影的资深影评人推荐这部影片,并称之为2008年最棒的一部中国影片……2009年,见到了本片的监制。
一提到这部影片,他就打开了话匣子。
原来这部电影上映之前,部分院线经理看后,觉得相当不错,甚至考虑多安排场次力推。
但紧接着,这片子就得了一个国家奖并获总局推荐。
于是很多院线代表,便想当然得以为是部主旋律电影,不会有多少人来看,便把场次都安排在了上午,权当交差。
虽然制片方最后票房还是收回了成本,但还是相当可惜。
“装修问题、欠薪讨薪、亲戚杀熟、医疗事故、职业医闹、升学问题、乱花医保、老年孤独、春运票难”,可以说这部影片就是当下中国社会诸多问题的一个缩影。
在保持相当可看性的同时,又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10.01.01晚写于外公家
家在北京,从来没有体验过春运.因此从很小的时候看电视里面播放春运的壮观情景,只是如同隔岸观火. 每年春节之前,所有外地的同事都提前回家了,只有几个北京本地人留守,每到这个时候,就有点怨恨自己北京人的身份,恨不能体验这种一年一次"回家"的神圣.这次看<一年到头>, 听到最后蓝莲花响起的时候,我还是禁不住哭出声来. 片尾李医生坐在床上流泪,然后老婆孩子跑出去追那三张车票, 是全片情绪的最高潮. 此时此刻,我感受到了所有中国人在这个瞬间,共有的那种对家,对回家的执念和向往.短评里有人说,既然这么想回家,为什么又离开家. 这是一个悖论. 如果不离家,可能永远也体会不到家的可贵,和思乡的痛楚. 27岁的时候,我在悉尼, 那时候的春节也不能回家过. 虽然也思乡,但总是朦朦胧胧,隐隐约约. 因为生命中总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欢乐,没那么多空用来悲伤.如今年纪大了,又在离家更远的地方. 渐渐的能够体会那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的悲凉. 既然想家为什么要离家. 如果可以, 人人都愿意在家里暖暖和和的和父母欢欢乐乐的度过一生,但是现实往往残酷,往往逼得你不得不离家千里. 去寻找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某个梦. 这个梦在心底如此深的地方,以致于为了这个梦, 医生可以如此隐忍. 被患者家属追着打, 他忍了. 院方没有为他出头,而是采取躲避的态度,他忍了. 从曾经的壮志昂扬,到最后不得不随波逐流,违背从医者的信念,多给患者用药,他忍了. 但是这个梦又如此的深刻,于是他在最后一刻,当发现回家的梦终成一梦时,他再也忍不住了. 这又何尝不是人生. 我们都曾经是壮志在心的少年, 却被社会和风尘打磨成适应这个社会丑陋的模样. 为了生存下去,我们极尽忍耐,不言不语,别无所求. 因为我们心中, 有最最简单的渴望,就是在一年的隐忍过后,能高高兴兴,喜气洋洋的回个家. 看看年老的父母, 熟悉的乡邻, 院门口歪歪扭扭的老树和零零落落下棋的老人. 然后给他们讲些生活的快乐, 却忍住更多的心酸. 就这样平静的在这个伊甸园里面偷生七日, 便又重新开始一年的隐忍和退让. 这便是回家,全部的含义.
从小就想离开家,开始认真的读书,想考个远远的学校。
志愿也是在填好了外省的了才告诉家人。
结果给唠叨了一段。
想法总是很独立,总之要远。
可惜考的学校确离家只有1个半小时,然后就立志要好好学习,要工作到远远的地方,有多远就多远。
现在可好了,离家很远了,在这个所谓的大城市,看着事态万千。
确是无比的想家,想这那简单的笑声和声音,在这远远的地方体会着每个佳节倍思亲的滋味。
结果是思念和距离成正比。。
一年到头想家的寂寞老人赖在医院里;装修好房子等家人回来的校长;带着爱回家见父母的装修工;左右为难回不了家到痛哭的医生。。。。
还有很多回家的理由。
这部电影不属于任何一家大的影视公司。
不属于任何一个大导演的大手笔大制作。
不属于中国电影的票房翘楚。
不属于国人冲击奥斯卡的希望。
不属于某一个明星的代表作品。
但是,它属于每一个过年要回家的中国人。
它属于每一个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办法回家过年的中国人。
这是真正的中国电影。
是我们自己的电影。
它没有所谓宏大的背景、传奇的叙事、打牌的明星、轰炸式的宣传。
但是,它有感动我们的情节,它有属于我们的悲喜,它有我们的视角,它有这个社会的现实,它有让我们笑的时候,它有让我们哭的理由。
它是我在2008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
它是属于我这个要赶回家过年的中国人。
MLGB的,中国几时也拍出了这样的电影了,牛。
像贾樟柯说的“不为不朽,只为此中可以落泪”那样。
我TMD看哭了。
我一俗人,也不会评论,总之很好看。
我给了个“力荐”。
很温暖,很潮湿
1.你凭瞧不起农村人?
每个人都有比较优势,没有人家给你提供粮食,你自己种一辈子不见得能让自己吃饱一年。
再说了,谁往上数三辈不是农民?
更进一步,咱们往上数个几百万年不都是一个妈生的?
2.没有背景,没有资本,人家都能跳出自己的舒适域,来到一个崭新的环境打拼,只基于一个梦想。
你敢吗?
如果你不敢,别说你瞧不起农民工。
你不如人家。
3.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
行孝要尽早,不顾你在天涯海角,家永远是你最后的港湾。
常回家看看,不是那么容易做到,但是,想想那些热切盼望你回去的脸庞。
4.每个人都有内心的需要。
事业成功的医生需要家庭和睦,家庭和睦的农民工需要工资,物质充足的老校长需要与家人团聚,父母健在的中考生需要远离母亲的监管。
说自己什么都不需要的人需要独立感。
为什么没有人是满足的?
5.这部电影反映了正常国人的生活,真实感人。
比那些神人飞来飞去,丰胸肥臀的电影养眼养心多了。
如果说电影很大程度上意义就是给人以愉悦,那么大多数中国电影还是符合这种定义的,甚至在中国影坛这种愉悦很多通过意淫生活来得到,当然往往更奇葩的是这种电影还往往会得到很高的票房,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你情我愿的事,影迷们喜欢买票掏钱这在市场经济下也是很正常的事。
但任何一项事物上都会出现奇葩,中国电影也总有奇葩的事情,所谓奇葩就是不顺应主流,在电影上另辟蹊径,王竞也算是其中一员,我看王竞电影不多。
几部代表作都看了《万箭穿心》,《我是植物人》,《大明劫》,《方便面时代》总的来说王竞电影很大魅力就是他的写实,王竞电影表现出的是大概世纪之交各个小老百姓最真实地生活情况,当然比起艺术性很强电影当然差了不少,但也没有故意跳动观众荷尔蒙的电影因素存在,平淡真实,王竞更像一位老者那样给你慢慢讲述年轻的故事,不浮夸,不张扬。
《一年到头》就是这么一部电影。
电影讲述的是很平常的故事,围绕着国人心中的过年情节展开,电影运用的镜头极其朴实,这就导致整部电影写实程度很浓重,看着感觉就是身边自己发生的故事。
里面要说的镜头很多,当然也有不少讽刺的镜头,比如那个校长在他事业上老鼓励的孩子们努力学习,甚至在说成绩好能怎么怎么样。
但在现实生活中,校长就没有那种威风的感觉,在现实中校长却患有心脏病,对于现在中一些小刺激却受不了。
在装修中,校长表现出生活的无奈,对于那些没文化的汉子,校长表现出了现实中不尽如意的一面,但在医院住院的时候,校长看到孩子的试卷,立马恢复他校长一面,对于孩子点评有道,但却不考虑其意义是什么。
还有最后一幕,那个医生的妻子为了不影响到孩子的考试,妻子坚决不让丈夫和儿子去爷爷家里,并且妻子一项振振有词,当然丈夫也是迫于无奈,对于内心的矛盾无法释怀,最后躲在房间里独自哭了起来,妻子看到他这个样子很是惊讶,终于明白了丈夫的心情,赶过去把票赎了回来。
故事就到这里结束了,还好是个欢乐的结局。
当然还有很多可以说的镜头,现实生活中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被现实中规则所限制,就像那个妻子那样,望子成龙,被现实所磨损了最初的意志,那样校长那样,一切的事情都按照程序办事。
仿佛就是一个机器那样,当然这也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之一。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走的太远却忘了最终出发的目的。
贺岁片能拍的这么贴近生活、反映现实确实不容易,更不用说还能让人看得笑中带泪。
片中演民工的那几位哥们怀疑是不是找的真民工,太象了,整个从肉体到灵魂都融入了角色。
当片尾歌《蓝莲花》响起来的时候,看着屏幕上熙熙攘攘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的返乡人潮,伴随着“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的歌声,我的泪水几乎都要涌出来,就这样被一部片子轻易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
虽然市场反响不够热烈,但需要肯定的是,这是一部诚意之作,中国电影照这样拍下去的话,还是大有希望的。
记住了导演“王竞”这个名字,假以时日,又是一个宁浩。
从王小峰的博客上知道有个叫谢晓东的,写了几部电影,《业主奏鸣曲》《一年到头》和《无形杀》,其中王竞导演的《一年到头》在豆瓣上评价很高,8.0分,看介绍原来是关于春运的,有很多人还都说看哭了。
我好久没哭了,就准备试试。
2008年的贺岁片,后知后觉的我刚知道。
现在是2009年7月,没有一年到头的感觉,姑且揭一揭买票难的伤疤。
春运的问题,依旧是个老问题,作为在北京摸爬滚打的外地人,每年都得面对。
尽管离春节还有半年,看这个片子无异于往伤口上洒盐。
可是,回想这一年到头,我们谈论什么问题,不是往伤口上撒盐?
没想到的是,片子看到最后,我真把自己给看哭了。
我们谁都不怪。
黄渤说过:点儿背不能怨社会。
买不上票,也别骂政府。
让你去干铁道部部长,不一定比现在强。
想起一句歌词: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原本以为有钱人不愁回家,可导演告诉我们: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在回家的路上,穷人跟富人各有各的艰难。
电影有两条线,穷人那条就不说了,农民工买票难说一万遍了,越说越难。
说富人吧,先说医院那点事儿。
心内科刚上任三个月的小伙子还需要加强学习:医生的年终奖金跟你这一年所卖出去的药是挂钩的。
可这小伙子就不明白了:明明开一瓶药就能治好病人的病,难道我非要给他开两瓶吗?
于是,主任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你才来三个月,等你在心内科待上三年,你就明白了。
后来我们看到,这个小伙子的悟性很高,几天工夫,他就知道让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出院的病号住院观察两天了。
反正是公费。
主任一听说是公费,更狠:那就住七天吧。
到底是主任。
主任看上去很风光,但,是个主任就不容易。
何况这个主任娶了个城里老婆。
其实主任老婆不过是个护士,在医院是主任的下属,可回到家,主任是她的下属。
主任过年也得回家啊。
当然他可以一个人回家,可是即将过八十大寿的老父亲这回非要见见自己的孙子——孙子都16岁了,还没见过爷爷。
怎么办?
是回呢回呢还是回呢?
老爷子过一天少一天,估计过完八十大寿也就差不多了,说什么也得带儿子回去!
于是就买了三张火车票(当然,是很不容易地搞到了三张火车票),然后小心翼翼地跟妻子解释、央求……没用,妻子说了:儿子明年参加中考,是儿子重要呢,还是老子重要呢?
通过比较来探讨问题的实质,这是女人的通病。
她们把比较法应用于生活的每一处,比如:“你是更爱我呢还是那个贱人”,“你是先救我呢还是你妈”。
的确很难,好比问你说,我是砍掉你的左手呢还是砍掉你的右手,你怎么答?
最后,女的亲了男的一口,说我给你做好吃的去。
男的就败下来了。
亲一口是“色”,做好吃的是“食”,16年来他就是被这两样武器给征服的?
可当妻子偷偷把两张火车票转让,当那两张火车票被人取走的那一刻,他忍不住哭了。
当着妻子跟儿子的面,主任哭了。
主任有泪不轻弹呐,弹了说明女人狠啊。
不过主任这一哭,女人心就软了,女人哪见得男人哭呢。
于是女人屈服了:“你吓着我了,我依了你还不行吗?
”于是出现了这一幕:母子俩飞出门去,追回刚转让出的火车票。
我就是被这一幕感动哭的。
我之所以认为这部片子好,当然不是因为它能把人看哭。
况且看了这个片子一点都不感动的也大有人在。
不能说没看哭的人就没人性,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都不一样,硬要让一个北京人去体会外地人买票难的感觉也不怎么人道。
这个片子好就好在,它在春运问题上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并不是只有民工返乡难,还有一部分中产阶级,因为倒插门等原因回不了家,也很难。
对于广大农民工朋友来说,火车票难买,也买不起;对于工薪阶层来说,火车票不好买,但可以上网找二手、找黄牛;而对于那些不差钱的外地女婿来说,火车票,这个真没有。
2009年7月19日
個人評分:★★★★與《万箭穿心》同為一个导演之作。
這並非一部情節有多起伏跌宕的電影,甚至海報還有爛片的既視感,但偏偏它的瑣碎和真實很符合我認為一部國產片優秀所應具有的要素。
很多時候我覺得自己想去旅遊就是為了多感受這種南方感受不來的氣氛,而並非旅遊本身。
畢竟我一直覺得中国是很奇妙的地方,哪怕她有很多值得詬病的地方。
还是巧在叙事技巧上
男人太窝囊,女人太恶,极品果然总是成对出现。
农民工讨薪、医患关系、医院潜规则,过年车票一票难求、孩子升学考试、所有的事情都和一件事情有关系,那就是过年,过年了所有人都为了回家而奋斗者,通过各种方式回家,一年到头,挣了点钱,回家和家人团聚,全剧所有事情都很简单平和,都是发生在身边的实实在在的事情,看着一点都不生疏,所有觉得电影很普通,同时也显露出了很多中国特色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春节前后形形色色的事件,没有过多的浮夸,你总能在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一点一滴。
好名!
节奏没问题。
2009.01.01类似题材怎么就没更多的人关注呢~真实中国
死都要死在回家路上的传统习俗与现代社会的种种矛盾本身的悲观色彩一点不提,好像反复说这是个多么值得骄傲的事。矛盾怎么解决全靠种种超现实手段:入赘帝都的高知丈夫哭一场,趾高气昂的local媳妇立马回心转意;开着超载的昌河面包从北京回安徽,最后还能转步行完成最后“一公里”;前脚还派上用场的票贩子扭脸被抓的场景还能被前脚还在找票贩子买票后脚就超载长途开车的民工现场目睹;在客户新房里瞎搞出糗的女友扭脸就能不计前嫌辞职跟包工头男友和好如初。如此掩饰出的也就是一部多线并行现实主义贺岁片而已,不知道图啥
据说是这十几年来拍得比较好的中国电影,但实在没看得下去啊,罪过罪过。
最强贺岁片!!!
連著看了三部王竟的片子,三部都看哭了,共同生活在這一片大地上,同胞的命運讓我動容,因為那些事件那些情緒都太熟悉了。王竟對這片土地上的人的關懷也讓我感動,而且他都能那麼細膩又那麼不缺代表性地表達出來。
多线叙述绝不绝妙在于最后各条线的交汇,这部片做的蛮好的,最后高潮部分很有意思。本来想给四星的,但确实电影并不是剧本就是王道,本片的手法太粗糙了,有点可惜。此外,剧本也有点问题,第一是前期有点乏味,节奏不是很好,第二是结尾没有张力,突然的妥协和好有点虚假。
蓝莲花太配北京站的人流了;春运为切入点,连接起讨薪装修建材医疗教育返乡空巢北漂黄牛美发……一年一度,大戏上演
蓝莲花一下子把气氛烘到这儿了
非常后悔在王竞导演来之前没有看, 即使除去一百四十万的成本, 这样的剧本这样的片子, 完全超出我的想象, 拍的非常非常的好
一把小演员 一台琐碎的大戏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我对回家的向往
因为真实,所以动人。春节回家是中国人一年里最重要的事。
这么高分的评价估计是很多人对春节回家艰辛之路深有体会吧?作为一个本地人的我就没什么发言权了,不过想一下大学期间周五必回家周一早上才返校的那段时光,“什么都不能阻挡”的决心,多少有点儿类似。然而如今却总想着“逃离”,春节于我而言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社会很复杂
这电影太好了!
医患关系,春运,送礼,拖欠工钱,天朝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