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的tvb明星脸对于我这个看tvb长大的人,还是很开心的如果说《建国大业》多是有名的大明星,那么,《72家租客》却有很多事tvb里的配角,但这些配角却是我所看tvb电视剧中永远不可缺少的,虽然很多我还叫不上名字当然当红的tvb小生和花旦也是很多的至于张学友、曾志伟、陈慧琳、袁咏仪、陈百祥·····就不说啦张学友在里面的发型还真是有点颓有点潮打击盗版,bt下载的思想总是会被提起,曾志伟也算借此片对观众们做了一番教育啦做为贺岁剧,达到了热闹、喜庆、欢乐吧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完全没有让我失望的电影。
之前还没上画的时候就在家里被报纸的介绍鼓动得热血沸腾。
虽然报纸也已经将爆笑片段一一剧透,但对于我这个从小看周星驰喜剧长大的已经很久没有看过一部像样的喜剧的人来说,《72家租客》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首映当日即到电影院捧场,一个半小时后,非常开心的走出电影院。
个人认为,《72家租客》是相当成功的。
一开始郑欣宜的表演上海婆的对白是有点口齿不清,但紧跟着的电影里的众人大合唱和集体舞又让我找回了从前的电影感觉,不得不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在香港喜剧里时不时的来段搞笑的又唱又跳是非常令人怀念的。
看到这里,基本上开始入戏了。
周星驰之后,我常常想,已经很难有人再想出什么新的搞笑桥段了,但是《72家租客》的笑料不但足,而且没有“炒冷饭”,实在让人欣喜。
我记得当时整部电影中观众都是一直嘻嘻哈哈的。
至于是什么笑料,为保留快乐,留待筒子们自己发掘。
片子的剪接和过渡都很自然,也令人有点眼花缭乱,这方笑罢还没有消化,下一个笑料就蹦出来了。
最出其不意的是幸好最后拆炸弹的一幕没有走老路子。
张学友的《东成西就》我是看一遍笑一遍的,而以前是觉得凡是张学友出的唱片一定要听一听,现在就想凡是他演的喜剧也要看一看,哈哈。
王祖蓝演张学友的儿子,他是极具喜感的一个演员。
基本上只要看到他,我都忍不住想笑,而他的表现也确实出色。
真正的喜剧演员应该是他正儿八经的说着话而你就笑出来了,他算一个。
上世纪九十年代,港产贺岁剧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因为它的笑料,还因为里面巨星云集,而现在这些明星不是嫁人了,就是淡出了,还有就是过世了(纪念一下哥哥),很难再有像《东成西就》,《家有喜事97》那样的阵容了,但是像《72家租客》那样巨星两三颗,满天小星星其实也不错。
美中不足的是电影的对白跟字幕有些地方对不上号,真想跑到香港再看一次。
我的光癫总局,难道你就不能让我放肆的笑一回吗?
总之,感谢《72家租客》让我有了新的贺岁片可以看,有了新的贺年歌曲可以听(不用再听满街的中国娃娃了),感谢让我找到那种心照不宣的粤式感觉。
By the way,多谢tvb
作为又搞笑又看脸的贺岁片,72家租客算是齐全了。
今年张学友又出来重战影坛。
继《十月围城》我最喜爱的最惨龙套和《全城热恋》我最喜爱的妇男形象以后,张学友这次回到了自己擅长的喜剧老路。
欢乐无限。
这个剧我觉得是老脸配新脸,很时代化。
在看脸界来说,这个味真是足了。
TVB这次到了一脸一镜头的高度。
看着看着就要暂停,啧啧说着,哎这是诗曼,这是丽名,这是卓羲等等。
这个剧里歌手演戏也是一个亮点。
邓丽欣侧田何韵诗陈慧琳等等港味很足的歌手这次友情加盟了一把。
给我印象很深的片段是黄宗泽和邓丽欣在病房里的那段。
配上了学友模仿学友的雪狼湖主题歌《爱是永恒》,这段拍的就更像一个MV了。
陈慧琳更是在该剧里开了个演唱会。
因为制作这个片子,曾志伟这次是出彩了。
百度告诉我,《九降风》这个青春剧也是曾志伟制作的,我顿时就觉得曾志伟其实是很有味的。
这部剧港极了。
而且集全了各种电影元素:邻里,子女,爱情,家族矛盾,功夫,绑票,拆弹,等等等等。
贺岁剧做到这份上我很满意。
我喜欢看贺岁剧,因为它让我欢乐。
既然是过年,能欢乐为什么不呢?
前几天复习了这部10年改编的老港式贺岁喜剧《72家租客》,从一条小街的前生后世影射了当年香港社会的窘态。
一条老街上几十家街坊长期受流氓太子炳和包租婆的欺压,后来团结起来共同打跑了包租婆和太子炳,从最底层交不起租的租户到努力致富开了几十家商铺红红火火的过上了几十年好日子。
回归以后几年生意因为模式老化游客都去了新商业街生意越来越不好做,恰逢又有神秘大老板要买下整条街做商业开发,生意难以为继,大家面临失业破产,这就引起了这条街的街坊们内部的种种矛盾,夹杂着几十年的恩怨以及著名反派地痞太子炳后人的报复。
恰巧的是这个神秘大老板是才收购了东京银座的北京大老板。
故事最后神秘老板选择了与街坊们合作揭露了太子炳的破坏并与街坊们开发商业,典型的港式贺年喜剧的皆大欢喜。
近些年香港电影不再辉煌,偶有灵气回光返照的一两部电影崭露头角,这部《72》可以算作一部。
当年看这部电影只是喜剧,现在再去看这个片子,才觉得这个编剧的改编颇有深意。
一部深刻的电影就是社会浓缩的写照,是十年前港人面对未来生存隐含的惶恐不安的写实,也是现在乱象爆发的根本。
唯一不同的是,片中神秘老板被街坊们感动,决定和街坊们合作开发这片老街。
而现实中,街坊们面对未来生存却是实实在在不可能戏剧化解决的恐慌。
片中一段细节,卖手机的哈公和石坚用戏谑和调侃的方式卖给陆客各种新款手机,对陆客虽无恶意却也略带丑化,以及越来越多的陆客说我要买手机为什么不去华强北。
这段情节的最后神秘老板拿了一款带先进实时天气预报的国产智能手机蔑视了这条街上出售的各种洋手机。
这个神秘老板随即收购了整条街的地产。
片中解决方法是老街街坊与北京神秘老板经过斗争和谅解合作开发老街,继续过富裕的小商铺老板生活。
这可以说是香港产业的缩影,也几乎是香港整个社会的缩影。
看不到未来,不能延续曾经富裕和曾经先进带来的凌驾于大陆人的满足感,甚至需要被神秘老板大发慈悲才能维持生存才是全社会恐慌的根本,也是遍地李姐的深层原因。
片中可以戏剧化解决。
而现实中,不低头仍没有未来。
从看完《72家租客》到现在的2天时间里,一直很想为它写点儿什么。
可是豆瓣上的117条影评告诉我,无论我是褒是贬,是赞是骂,都早就有人写好了长篇大论,比我更专心,更细致,更能说明白我到底是想说什么。
其实并不能自称为一个看TVB长大的人。
小时候在北京有线台看的国语配音版《大时代》、《天地男儿》只是让我提前熟悉了一些后来在港片里频繁出现的面孔,包括那时候还白面的古仔,却怎么都回忆不起哪怕一丁点儿的剧情。
就像从没看过一样。
虽然我确定每天晚上匆匆忙忙赶完作业然后凑在电视机前面看这些故事是我小学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数来数去,包括高三的《谈判专家》和大学的《珠光宝气》以及毕业之后的《毕打》,认认真真看过的TVB剧集连十部都超不过。
主流到芒果台都引进的《金枝欲孽》甚至也没瞄过一眼。
但不知道是不是后来靠港片和颁奖礼们补上了很多功课,曾经的一些缺失并没影响我对这么一部向经典致敬的贺岁喜剧的强烈期待和真实热爱。
狭窄拥挤的街道、为生活或者梦想打拼的草根市民,搞笑得让人忍俊不禁但最后总能乐到笑中带泪的真实桥段……各种任合拍片投多少钱都copy不来的细节,正是港片或者港剧里最宝贵的本质所在。
一直奇怪为什么会对这些远离自己真实成长环境的生活倍感亲切,它们属于不同于四合院和涮羊肉的另一个小世界,不把宏大的口号挂在嘴边日日念叨,而是在氤氲潮湿的气候之下时刻准备着蓄势待发。
就像我在广州断断续续生活四年,可以算进最棒收获排行榜TOP3的鱼蛋一样,怎样都称不上矜贵,很多时候甚至摆不上台面,但总能让一些真心体味和热爱生活的人通过那一小碗食物,找到或者找回街市中的喧嚣记忆。
也许很多时候我们在骂这一些凌乱、繁杂与肮脏,但作为城市居民,血液中早就注定会一辈子在心理上偶尔期待逃离,生理上却根本远离不开车水马龙和灯红酒绿。
不管是远望的香港,路过的广州,还是长大的北京,越来越心甘情愿地做一个在水泥森林里寻找些微快乐的人。
身处同一个城市的姑娘们,有些喜欢吴哥窟,有些偏爱夏威夷,但懒惯了的自己甚至已经不太爱看那些从森林或者高山上拍下来的自然奇观照,实践或者YY旅行目的地,也永远是对着地图寻找一个又一个房价贵到买不起的大城市,因为于我来说,喜欢和追求的生活,从来都就在这里。
这是一部极具诚意的贺岁片,太让我惊喜啦,可以说是港式喜剧的大回归。
说欢乐吧,不比任何一部经典贺岁片差,说剧情吧,还比很多所谓大片好看,除了反派设计的太烂,不过既然是贺岁片,反派是一定要被打倒的,所以也就没人去计较了。
1、港味十足 电影里的众人大歌舞“我哋呢班打工仔……”又让我找回了从前的电影感觉,九十年代在香港喜剧里时不时的来段搞笑的又唱又跳真是非常令人怀念。
不得不说贺岁电影里的恰如其分的歌舞升平更有过年的气氛,难得的是并不生硬,符合剧情,还好听好唱,可以说刚电影开篇就给人一种值回票价的感觉。
《半斤八两》是许氏兄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电影,被誉为20世纪香港最具讽刺的电影。
由许志安等人演唱的打工仔之歌《半斤八两》,有向许氏兄弟致敬的意味。
所谓港味的回归,也许就是那份自信,那份市井,那份拼搏,那份人情味。
这个片子把香港的魅力发挥得酣畅淋漓。
给人的感觉很真,没有刻意的讨好大陆,而是自信地自然地展现了香港人的拼搏和逆境自强的精神,当然不少得港产片中小人物的狂想曲。
一如开场对白所说。
真的被打动了。
可能没有哪个地方有香港这么简单实在的城市精神。
开几十年的小老店,派十几年的卡片,挤十几年的鱼蛋,如此换来的一身技艺,人挤人的竞争和拼搏,虽然有点粗有点俗,但都有血有肉,好讲义气,人情味不变。
就像陈百祥端出的那杯冻柠茶,东西不贵,但感情深。
2、与时俱进 周星驰的《功夫》之后,港片已经很难有人再想出什么新的搞笑桥段了,黄百鸣一部不如一部,但是《72家租客》的笑料不但足,而且没有炒冷饭,实在让人欣喜。
连最后拆炸&弹的一幕都没有走老路子。
黄宗泽以踩屎来解释他跳的“太空步”,很有创意,啼笑皆非。
曾志伟开场不久的对白“一将成名万骨枯”,无间道就被恶搞了。
让最严肃的人都崩不住的是小桃红和石坚在小吃店相遇的那场戏,笑到扑街。
也许因为袁咏仪这个不负责搞笑的人带来最搞笑的效果吧。
题外话,张学友演技依然出色,他儿子王祖蓝那个死眼神也很抢戏,哈哈。
当银幕上出现久违的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字样,还是非常感慨的。
特别是第一个镜头就是故意做旧了色调里的郑欣宜在水龙头下洗衣服,真正恍如隔世。
当年她妈妈肥姐在《72家房客》中就是演的这个角色。
想必很多看过那部电影的人,此时都免不得要感慨吧。
张学友,曾志伟,和袁咏仪三人的故事是《72家房客》故事的延续(2个人其实是发仔记的分身)。
真实的香港真实的人,在电影镜头的加工下,充满了花花世界的奇特,人人为赚钱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及的商业氛围被营造得锦上添花。
眼花缭乱的促销手段,此起彼伏的口号和广告,无一不是极其自然的通过台词跟进时代,讲潮流讲时事,从手机功能竞争到BT害得电影没市场,完全没有与社会脱节或高高在上。
3、TVB达人 九十年代,港产贺岁剧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因为它的笑料,还因为里面巨星云集,现在不是嫁人了,就是淡出了,或是过世了,如今的明星似乎也没有当时那么强的星辉,很难再有像《东成西就》,《家有喜事97》那样的阵容了,但是像《72家租客》那样巨星两三颗,满天小星星其实也不错。
这满天的小星星就是TVB艺员了。
不看TVB剧集的人还真不能完全享受其中的笑果!
万千星辉,应接不暇。
当妙手仁心的程至美和向众仁医生(妙手仁心)揭开防毒面具、当纪sir(烈火雄心)撬开电梯门、laughing哥(学警狙击)说其实我是卧底、邵美琪都从PTU里面做沙展升呢做镪水案帮办并且会做好呢份工啦…… 这些TVB经典剧集的我们都会心一笑吧,可惜我喜欢的欧阳胖胖、蒙嘉慧、蔡少芬、关咏荷都没出场,让欧阳胖胖鉴定一下高空抛硫酸的真凶不是比梁天调查到更好么。
学跳MJ太空步的黄宗泽,越看他越难看。
扮LOLI的是薛家燕,笑喷。
扮包租婆的佘诗曼,她就该演这型的而不是扮小白兔。
钟嘉欣直接被打趣,说是女版吴尊哈哈。
有一个租客是戚美珍,还不如换个人,她没搞笑天分那,虽然以前很美,现在应该还没找准新定位。
林峰和陈法拉的年轻版主角。
还有胡杏儿的cangjingkong,OMG。
廖碧儿居然是鱼丸珍,话说,为艺术扮丑很伟大,但也不要丑到人家认不出,那就得不偿失了哎。
片尾黄宗泽以为会与cangjingko拍片,结果却是胡杏儿,由于两人现实中的情侣关系,让黄宗泽的那句“我会不清楚胡杏儿是怎么样的?
”有了语意双关的味道,现在他们可以自然地对戏了。
陈锦鸿的扮老很有意思,刚看完巴不得爸爸,恨不得旁边的滕丽名换成杨思琦。
奸角徐子珊坏的理由比较无聊。
美中不足的是看的是国语配音版,我想看粤语原版啊啊啊最后要拜倒一下片尾黄宗泽与王祖蓝的那段华丽丽的广告植入啊!
这就是港产喜剧和春晚小品的区别。
港味,这种感觉不知道如何解释。
特别是我这种看着TVB和ATV斗法长大,但只看过无间道系列没看过古惑仔系列,喜欢夏日么么茶那类郑秀文电影或暗战这类香港主旋律,自觉抗拒某些级别电影的人,被笑指不配说港味。
可是每当美剧跟多了,韩剧看久了,日本漫画追累了,就忽然很怀念港剧里的茶餐厅、大屿山上的神庙、人潮汹涌的街道,山顶风景那些每部港剧里都要出现的元素,和那些屡用不爽的台词,如做人最重要要开心啦,如果我怎么怎么地你还会不会怎么怎么地(谁都知道问的人已经怎么地了不是如果)…当这种港味怀念蔓延,可以摒弃美韩日其他剧集很久很久,而不像看那些剧集一样同时看几个戏都不满足…边写边想,终于让我想到我心目中的港味是满足,像吃着刚出炉的蛋挞,喝一口奶茶。
很早就想看这部电影,港产的喜剧版《建国大业》,尤其对于一个看TVB长大的港剧迷来讲,那是相当的有吸引力。
我中意从头到尾地数脸,在港式贺岁喜剧的传统结局里感受热闹,这种明星云集的热闹和搞笑,在《东成西就》和92版《家有喜事》中达到巅峰,之后就再无见过。
每个人都穿得大红包似地唱歌跳舞恭祝新年,情节无厘头,却能极大的满足开怀,有些笑点只能惹到懂的人会心抚掌,常常穿越到现实里插科打诨,倒像TVB的春晚,让我一度非常怀念偷空儿看电视的好时光。
随便说说。
肥肥的女儿第一个场景就出镜,俨然是她母亲早年《72家房客》里上海婆的重现,讲话时的眉目和姿态,遭到愚弄时的气鼓鼓,像极了肥肥,想到她临终前托孤曾志伟,有些感慨。
袁泳仪仍然很美,虽然美人迟暮。
小时看惯她演轻狂少女的闹腾可爱,竟也可以看惯她人到中年饰作温柔贤妇。
这女子是属于大银幕的,电视剧撑不起她的气场。
张学友演喜剧很有天分,我曾写过他是个有张力的男人,戏里戏外都可拿捏的很好。
不会用力过猛太多痕迹,这一点好过僵硬派的古帅哥和刘天王。
他饰演的石坚深情高唱《爱是永恒》到一半,儿子按停磁带机说,老爸,你别再装张学友了,一点都不像。
学友怒道:谁说我不像,整条街的人都说我唱得最像张学友,放碟片一样。
因为你真的在放碟片嘛。
真正的张学友,是这样的 —祖蓝学的真有八九分神似,抢了风头。
学友怔怔地说:真的很像。
有秘诀的,你虚心学习,一定学的会。
这一段很可乐。
如今,港剧的味道早已被揉杂的内地风格冲淡,变得不伦不类,失去了它本有的气质,那曾是种听见配音都可心照不宣的熟悉和料到。
TVB的小生小旦挑大梁,一代新人换旧人,旧人躲在某个角落里偶尔掠过熟悉的脸,三元慕容覆程志美许文彪。
曾经最爱《创世纪》,如今,荣添迎娶内地富家女星,他的衰老在于明显地没了骄傲,再无我爱的意气风发;田宁下嫁内地男星,美丽不可方物的这女子从此低眉顺眼夫唱妇随,我想念她身上的潇洒轻俏;Helen淡出,自力转了喜剧路线,志强皱纹道道清晰,仍活跃在搞笑小生的套路上,颖欣传言削骨,干瘦得不能再看……总说韶华易逝,那些承载着他们流金顶峰的年月,同样承载了我最年轻美好的一段时光。
都老了。
狮子山下一场盛宴,…… ……这篇文写在3月,其实尚未写好,还来不及八卦完我心里的TVB。
当我戴着耳机听《爱是永恒》一面码字的时候,你如旋风般冲进来,白桦林,丢下楼的娃娃,只开了两天的郁金香,那一天你还记得吧。
一个人时我看电影愉悦神经,我躲进电脑写字放松心情,事隔两月再打开这篇文字,已不知该如何续下去,再想起这部电影,也不复任何可乐的心情。
之前写的,就此收尾吧,狮子山下一场盛宴……
今天去看了72家租客,说实在的,在去看之前,我脑袋里是中国的老电影——七十二家房客;今天一观72家租客,发现里面有老电影中残留的剧情,连包租公的名字也差不多,老电影里叫柄根。
呵呵!
其实这部戏吸引我的地方还在于有很多很多TVB的艺员的加盟;基于自己对TVB的情节,所以,看到很多艺员客串,还是觉得蛮欣喜;本剧皆在推广华人的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精神,但剧本对72家租客的电影主题并不是很到位的叙述,影片采用现代与回顾的手法,就72家租客的描写显得比较笼统;剧中某些情节的设计还算比较有意思,如:石坚(张学友饰)在剧中演唱“爱是永恒”,梁天的学说广东话等;电影充满轻松气氛,有贺岁的感觉,主演里的袁咏仪显得很暗淡;总之,感觉比花田喜事好!
如果以前这种片子肯定是买个盗版或看个在线就算的。
现在越来越觉得去电影院,是为了享受和人群在一起(虽然身边不算小几率的坐有爱广播下part剧情的剧透者,或手机忙绿男,或娇嗲撒娇女)但是,还是喜欢,和人群一起。
看电影因为,笑也要多些人一起。
无论悲伤的搞笑的恐怖的无聊的,总有一些人和你一样在这个故事的世界。
这已足够温暖。
扯太远了吧!
哈哈。
72家租客是一个旧瓶装新酒的贺岁喜剧,有tvb情节的观感和没有tvb收视习惯的观感应该很不同,好在它不过度胡闹,单纯看喜剧的话,王祖蓝已可撑起个半场。
而我自己一直很喜欢学友的演出,从不是偶像派的他,在旺角卡门里面已经打动了我。
最讨厌看到的评论就是“放低身段”,呸,演戏哪有什么身段,难道天王演个乞丐就是委屈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不喜欢刘劳模,无论怎么勤奋,他还是把自己端成了个神像了。。。。。。。。。。。
越扯越远。。。
这出戏里面最不搭界的就是邓丽欣,以纯情片的姿态出现,不过,偶像派的星星,存在就可以发光了,已经足够。
有好戏之人柴九,有足够牺牲精神的廖碧儿,有自爆其胸的杏儿(哈哈),有足够的大小明星给你找到找不到,还有什么不足够呢?
整部影片只是明星很多而已,但是其他的东西都太表层了,有点浪费资源了,抑或是自己没看懂吧,末尾还是能够作为喜剧来看的,仅此而已。
Tvb大腕走场 2011.5 haydon with chase
好欢乐啊。。这才是港片儿嘛~
典型的香港喜剧片套路,笑点包袱还是蛮多的!
有雷点,观影时请自带避雷针慎入,因为之前的花田喜事和大兵小将让我对今年的贺岁片期望太高。不能说此片有多差,只是我的期望太高。
这明星拼盘做的还不如《建国大业》呢
冲着演员给分的看演员阵容的
额,这部剧的成本多大啊。。我很好奇。。
不好笑
终于可以再看到如此地道的港产贺岁搞笑片...剧情老套什么的不要紧,因为真的很开怀地笑了...它的任务也就达到了.btw...不是粤语区的听不懂粤语的或者不了解香港和TVB的就算了...因为很有可能很多笑点都get不到
在最近的香港电影中算挺不错的
明星大餐
有功夫的痕迹;不喜欢曾志伟;剧情弱智。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笑料还没有《锦衣卫》有味。全剧唯一亮点是王祖蓝依然那么抢眼。
港式贺岁片
老套。。。
年后看这个电影 好怀念年前的准备时光 很喜庆 很轻松~
就看看明星了
基本上看过TVB的人都知道什么回事~
成日看tvb的会超有亲切感的一个个叫出名来,超惊喜有sam同农夫还有hocc!Laughing哥最后很有型,张学友演喜剧很不错,全片穿插了av仓井空等,和父母看巨尴尬。总之是今年超赞的贺岁片!
本片由邵氏和TVB合作拍摄,因集结两岸三地的100多位明星参演,所以有港版《建国大业》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