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事件之后,看似平静下来的世界实则陷入了巨大的恐慌。
一些发达国家开始了更严密的管理体制,以求一扫恐怖组织,而这直接导致了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了内战,以及越来越残酷的大规模虐杀。
美军上尉谢泼德不断追踪一直存在于背地里的神秘男人约翰·保罗。
电影整体一般,画面一般,可能动漫会更好看一些。
看到电影名,就让人满头问号,“虐杀器官”是动名词结构?
还是形容词+名词?
观影的过程,发现所谓“虐杀”,其实更贴切是指“屠杀”(这在中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
而“器官”……他意思是指代“语言”……但“语言”怎么能称为“器官”呢?
……(细胞组成组织,组织组成器官,器官组成系统,系统组成个体。
“语言”跟“器官”有何共性??
)至于剧情,没剧情。
全片只为了表达一句话:语言能引起屠杀。
为了要让这句话从角色口中说出,硬是凑出了一部片。
影片的全部过程就是:捉约翰——约翰逃走了——捉约翰——约翰逃走了——捉约翰——约翰死了。
(哈?
)全片推进全靠嘴炮,各种自说自话。
动作场面、血腥暴力场面也并不出彩。
(之前看了《生化危机:复仇》,里面的近身打斗场面行云流水很精彩。
)主要角色的行为背后也毫无逻辑和目的性——约翰,老婆和孩子死了,之后就变成散播屠杀种子的人。
嗯,是因为深爱着妻子,所以失去爱妻之后产生的反社会行为吗?
NO,爱个屁啊,老婆死的时候他在哪里?
——正跟小三在外国PaPaPa。
露西亚,约翰的小三。
帮约翰设陷阱捉了男主角,这是站约翰一方了吧?
NO,后来重遇男主角她变成拿枪指着约翰。
(你一时一个样到底是站哪边?
)男主角,一直刻画成没感情的士兵,冷血执行任务,杀小孩毫不手软,后来却老是追着约翰问——露西亚呢?!
露西亚在哪里?!
非常幼稚。
你是丢失了心爱玩具的小孩子吗?
如果是跟露西亚有过一Ye情所以产生了爱,那还能说得过去,但事实上却并没跟露西亚经历过重要事情……所以人物的逻辑动机完全说不过去……影片格局很大,舞台是全世界,引用的句子爱用卡夫卡,播首音乐也要告诉你那首是贝多芬的《月光》。
看了开头还误以为是很宏大的剧情展开。
然而……只有空壳,在文艺、全球性的外壳之下,是小学生构想世界大战的那种程度。
想起伊藤计划的另一部片《尸者帝国》,一开场塑造世界观就已经违背经济学规律,而人物逻辑、剧情也是相当让人无语。
虽然剧情难看,但《尸者帝国》在动画制作层面做得相当出色,有精致的画面、动画。
至于《虐杀器官》,缺乏让人赞叹的地方。
知乎上有人说“伊藤计划三部曲都不适合拍成剧场版动画”。
我没看过原著,可能小说真的不错吧,以上的评论都只是针对改编的影片。
真正格局大、发人深思的动画电影,我推荐《乐园追放》、《苹果核战记1》。
比这部片好太多太多了。
(有一篇影评把本片的嘴炮推进剧情类比得很好,经他这么一比较,你就明白本片差在哪里——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915320/)
在Netflix上看到的作品,抱着随便一看的态度点开,却是意外惊喜。
一个不吵不闹,讲述完整的故事的动画作品大多都有其独到之处,本作就是一例。
作品讲述的故事很完整。
“虐杀器官“是作品唯一“主要科幻设定”。
所谓“设定”,就是接受即可,不要死抠。
随着剧情发展理解意思就能理解剧情了。
开篇于莫名虐杀发生地(人间地狱),主角执行任务,队员之一混乱,被主角射杀。
交代时代科技背景与主角性格工作大任务等设定。
随后剧情发展,接触女主,引出创造地狱的始作俑者约翰。
介绍女主与约翰背景,以及主线事件的进展情况。
也介绍了社会的状况。
夹杂了对社会现状的不同看法。
“一般大众”:放弃自由,换取安全(全面监视以防止恐怖袭击)。
“纸币朋克”:恐怖袭击数量不减反增,已放弃的自由根本没有得到对应的报偿。
剧情进一步发展,真正接触到了约翰其人。
约翰为何要制造地狱?
约翰的妻女死在恐怖袭击中,所以憎恶它。
但他认为恐怖主义本身就是无视理性的行为,所以监视->被发现的后果无法阻止它。
所以约翰就通过自己的研究甄别有“倾向”的人,并把他们集中到一个地方,通过自己研究操纵他们相互厮杀。
这就是地狱诞生伊始了。
影片最后女主代表普世价值a->她要求男主把约翰带回去起诉,因为她认为普世价值不允许约翰这种想法。
同时如果她若放任约翰,就等于要她承认自己安逸生活的世界是建立在人间地狱之上的。
这种想法显然她无法承受。
你说是圣母也好普世也好,总之是一种合理的想法。
男主表示明白了,但队友忽然反水射杀女主。
队友的想法是,约翰所做之事不应被公布于众,不然自己生活的世界将再次被恐怖袭击环绕,无法安乐生活。
队友说出了另一种合理想法。
女主死后约翰说既然女主死前要他公布,那就公布吧,因为我欠她的需要赎罪,于是请男主杀他并将事件真实情况公布。
于是就有了开篇与结尾一幕。
男主公布真实,看到国民反应,但同时亦说,现在生活在安逸中的国民高举道德大旗抨击约翰流的不道德做法。
但9*11再次发生的时候,你们又会怎样反应呢。
==不足之处不涉及影片核心。
比如美国官僚机构显然不会像作品所描绘得那么简单。
女主的头脑意外地比较弱势(如果她只是单纯代表普世价值观,约翰在最开始为何会与她交往)。
动画中军火公司的线也没有交待得很清楚。
==作品总体上让人眼前一亮。
不要管警世不警世,多少能引发一些思考,又好看,就已是一部不错的作品了。
首先夸一下导演是做过游戏设计的,所以电影里的装备设计很有趣,尤其是空投仓的设计。
整体的还原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说的肯定仅仅是针对编剧和导演没有瞎特么乱改这种态度的肯定。
接下来说一下为什么一般作为一个经典小说的电影化,无论在镜头,场景,人物表情刻画上都很一般,相对金敏的东京教父和盗梦侦探差的实在是太多了。
这其实非常过分,毕竟编剧是吃现成的,世界观,人物角色,剧情链接都已经摆明了,叙事方式却还在用这种极其简单的两个角色对话引出故事走向,非常偷懒,真的是非常偷懒。
举个例子,假如宫崎骏或者金敏的动画片用这种简单的镜头会怎么样?
红辣椒坐在虚拟酒馆说:哎哟,这不是粉川老哥嘛,又来啦,来来来,坐!
我给你掰扯掰扯你这老是做梦是咋 回事,然后俩人逼逼叨直到电影结束。
《盗梦侦探》完结巴鲁见到希达落下来说:大妹子醒醒,俺知道你胸口这块石头咋回事,来来来,听我给你讲。
俩人坐在矿山逼逼叨俩小时电影结束。
《天空之城》完结真的是很没意思,说话谁不会说啊,坐下来聊呗,但是身为动画电影,虐杀器官并没有用到镜头语言去叙事,很苍白,很商业,很无聊,白瞎有个这么牛逼的小说给你们做后台。
2017年,科幻动画电影《 虐杀器官 | 虐殺器官》三部曲啊。。
都挺中二的。
还差一部没看,《和谐》已经看了。
非常不是我的菜,这部电影依旧如此。
剧情有点小意思,就是节奏不好,中间大量对白,话痨一般,又没说出什么所以然,真是统一的风格,毕竟是小说改编。。
完全是扬短避长了。。
叙事平淡,但是战争枪战描绘比较露骨,血腥,科技感十足,武器方面的想象力爆炸,仿生鱼那段非常不错。
也许这已经是唯一的看点了吧,不过剧情上三部曲倒是还有连接,有点小惊喜。。
不过没有太大冲动再看的说。。。
说原因估计就是有一种莫名的无病呻吟,诚心矫情的感觉。。
很违和。
据说是基于原作还是有些改动的,真的是,可惜作者死的早啊。。。
我是哒哒哒哒哒的分界线---推荐指数:★★☆(5/10分),一般吧,不是我菜。
不太感冒。
1. 人类在富足的环境下选择良心,接受谴责,责难犯罪和——恐怖袭击;2. 利他主义从个人来说,是善举,对于族群来说,是毁灭。
——在与其他族群绝断、缺乏生存物资的前提下;1-b. 恐怖袭击往往是受贫穷和战乱所困扰的国家的恐怖分子对富足、独权的发达国家一种发泄不满的方式,虽然目的和行为方式有很多,在这里不做详论;3. 虐杀器官的本质是语言的诅咒,类似于本作中主要行使制裁手段的国家对士兵使用的一种机器化的感情与意识进而对行为的操纵,其方法是粮食危机的散布;4. 经济圈国家有着稳定的经济结构和守法的公民,他们逐渐一点点地牺牲着自由来获取其他安定的自由,比如:用隐私换取物质生活的满足;2>4-b-5. 为了更好地行使利他主义,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与对本国有着威胁的国家进行经济甚至军事制裁,二是保证本国内的经济能力;3>5-b-6. 虐杀器官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抹杀恐怖袭击的发生可能性,而是更进一步对于仅仅经济落后的国家进行抹杀;3>6-b. 本着法制,行使制裁国家将虐杀器官的实施定为犯罪,本着个人,他们应允了这种犯罪,也许他们不想再牺牲自由去获取什么,也许他们现在责难或者漠不关心,然而或许有一天他们也会像当时在战场上那个士兵一样,开始接受虐杀器官的侵入。
fin. 这是一种无法计算概率的可能性,因此也无法判定Sheperd的公开自述对未来的展望是消极还是积极。
约翰•保罗从大量的资料中分析出:屠杀是有语法的。
看了好多日漫,其中的共同模式也会隐约感觉到。
这部动漫可以归为一种操控心智类动漫或者洗脑类动漫,类似的比如《反叛的鲁鲁修》的Geass,《Monster》,《心里测量者》(第一部),《巴比伦》等,其中的反派角色都有很强的对人的心智的影响力,但这几部动漫中都有一个保持自我与之对抗的正面角色。
毕竟只有反派是无法把剧情进行下去的,并且正反价值观的碰撞才更吸引人,作为观众的我们内心更倾向于正派角色。
回到这部动漫,人们可以通过屠杀语法提前预判危险的到来,人们也可以通过屠杀语法激活虐杀器官,让人进行屠杀。
这是一把双刃剑。
这一秘密是否要公之于众,这两种手段该如何运用,动漫里的人物有不同的抉择。
脱离作品,回到现实世界,借用莎士比亚的那句名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或许人类永远无法知道人类的未来是生存还是毁灭。
不过只要条件合适即使毁灭,也会重新孕育新的文明,生生不息。
基因为了什么而突变进化?
文明为了什么而传承?
生命为了终究为了什么而生生不息?
你的猜想是什么?
这些终极问题,对于平凡的个体没有任何意义,我们都被生存的本能驱使着前进,只不过总是喜欢问为什么。
《虐杀器官》是我喜欢的类型:末世战争,家国情仇,主角始终在个人意志和集体意识之间摇摆。
昏暗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挣扎是小说家们笔下的永恒篇章。
一如《和谐》《尸者帝国》,贯穿伊藤计划三部曲的母题始终是微观个体和宏观集体所呈现的不可协调性;命运交织的网将主角一头罩下,然后冷冷旁观他将如何狼狈逃窜,无声呐喊,悲凉反抗,最后黑暗将是这类人的归宿。
读者的目光牢牢锁定其上,燃起怜悯和惋惜,继而生出冷汗,深思这夸张笔法下的人伦问题。
克拉维斯·谢泼德:感情线上的傀儡关于主角谢泼德的身世,在电影和原著中有一个明显区别的。
电影编剧删除了一条剧情线:主角总是梦见死去的母亲和战友和自己说话。
原著中关于心理的诸多描写确实难以在画面上表达,这也导致人物性格呈现扁平化,在需要人物行为动机支撑的剧情节点变得不合情理。
原著描述谢泼德童年父亲自杀,成年后母亲又遭遇车祸,成为无意识的植物人且无复苏可能。
谢泼德在一番挣扎之后,签字结束了母亲的生命。
很难想象一个童年有阴影,又背负愧疚的士兵如何自控,在复杂的敌对环境下保持稳定?
不过电影想到了这一点,特意提到士兵在作战前会注射屏蔽感情的药剂,确保行动万无一失。
电影为了大结局的戏剧效果,多次突出画面里主角有别其他士兵冷漠的情感,特意放大他的怜悯和面对杀戮时的犹豫。
一个在战场上有迟疑的战士如何能够一次次安全归来?
主角犹如提线木偶被剧情拉着前进,始终缺乏有力的心理活动支撑他的行为。
作用也仅仅是以他的视角观察故进程,亲历结局。
(这点和《和谐》的主角写法如出一辙)。
因为删除了家庭的感情线,谢波德的情感就被安置在了露琪亚身上(反派女朋友):从开始接近,到日常行为接触,解女主角内心世界。
可以朦胧地看到他对她的好感,或是一种探谜般的好奇心。
这种亲近感不足以支撑结局的人物转变。
所以在电影中因为露琪亚被枪杀而导致谢泼德的行为失控,是不专业且俗套的。
性格决定命运,如此脆弱的谢泼德是无法承载重压,并实施反戈一击的。
这也是诸多人评论剧情二三流的重要原因。
露琪亚·希克罗波娃:献祭台中的夏娃在这个女性人物身上,电影和原著又出现了分歧。
原著中谢泼德对露琪亚的评价是,她长得不算太美丽,但是笑起来却很亲切。
在电影里她被塑造成一个身材婀娜的成熟女性,知性优雅,让人动心。
这么做也是为剧情服务,让谢泼德在感情上的沦陷有了依据。
在我仅有的圣经知识里讲到,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生活,一日一条蛇献上苹果给夏娃,夏娃和亚当分食。
在那之后,他们开始对坦诚相待的赤裸身体开始有了羞愧感,开始用树叶遮挡身体。
堕落源头是蛇献上了苹果,但真正原因是夏娃把苹果给了亚当分食,也即是夏娃把羞愧的情感给了亚当。
在电影里,反派约翰·保罗趁妻女出游,和自己的女学生露琪亚在公寓偷情。
不幸的是,保罗妻女死于萨拉热窝的热核爆炸中。
虽然前者的死和露琪亚没有半点关系,可是两者的间接联系,依然导致约翰产生了负罪感。
在某种意义上,露琪亚也是有罪之人,因为她手递苹果将羞愧带给了约翰。
露琪亚对自己老师的盲目崇拜,继而生出的爱慕之情,是她最终走向死亡的源头。
她对谢泼德也怀有一种朦胧的感情,剧中把它归结于谢泼德外貌和约翰有几分相似(权且把它当做一种移情)。
我们无法苛责一个陷入爱恋的单纯女人,更何况她对约翰的所作所为毫不知情。
不过上帝不因她无知而不降罪,沾染不洁的她也就顺理成章地被放上献祭台,成为大屠杀之前的最后一道仪式。
约翰·保罗:深渊底下的凯撒语言在漫长文化积淀中进化,伴随人类成长。
它了解人类的弱点,作为文化传承工具,信息沟通桥梁,将它当作人的另一个器官也不过为过。
电影叫虐杀器官,其意就是虐杀语言。
我们可以抵御外界攻击,却无法防备来自自己器官的伤害。
从这一个巧秒构思出发,反派创造出一种语言上的屠戮文法,通过语种的不同来隔绝相互传染,在一定区域内实施清除目标。
此时此刻,他已握有统治世界的武器,是语言上的凯撒。
在约翰保罗看来,彻底清除罪恶国家,保护人民是一个美国公民该有的觉悟。
可我们提到个人的想法始终无法和国家的策略相提并论。
他奉行的恐怖主义很快被美国政府所否绝,被列为恐怖分子。
充斥黑暗哲学的电影里不止一次暗示美国充当了这些国家恐怖主义的幕后黑手,其目的就是谋取利益。
在荒原的树下,面对谢泼德的眼神,约翰思想也发生了转变,尤其是当见到自己的情人露琪亚也被波及。
权力争夺必然带来流血牺牲和反抗,世界无法保持安宁,制造恐怖的源头就在美国,是他一心想要保护的国家,他遭到了自己国家的背叛。
死亡不可避免,在他自愿被主角谢泼德击杀之前,不过他和谢泼德做了一次交易,他的王权传递。
酒店老板曾对谢泼德说过一句话:年轻人常常认为,世界上存在着绝对与纯粹的自由,年轻人必须要先经历过,并且歌颂这种虚伪的自由。
这样他们在长大成人后,面临必须自己做决定的情况时,才能切身体会到,自己选择的自由,才是更自由的自由。
在听证会上,克拉维斯·谢泼德上尉最终选择了他的自由。
结语:历来最疯狂的就是不顾一切,把最美好的初愿变成了手中挥舞的大棒。
伊藤计划的故事充满了对人性的唾弃,每一次都推倒重来,然而每一次都深深遗忘,可悲地重复着绝望。
所幸我们的世界没有走到这样的悬崖边缘。
如此黑暗寓言足够让我们警醒:千万不要试探人性的底线,否则它会从深渊里将你彻底击穿。
很典型的高逼格但是商业化程度低的作品。
创作者有很好的创意点,有想表达的主旨,人设也算带感。
然而,故事跟节奏一塌糊涂。
1.点子很潮的科幻作品,一定要把观众的理解障碍考虑在内。
主线清晰,不能凌乱,表达有序,一次给一点信息,尽量降低理解门槛。
但是这部作品,最重要的概念是怎么表达的呢——通过BOSS和男主的对白来表达。
这个处理手法可以说是很low了。
可能是因为想表达的概念太绚丽,对创作者的故事表达产生了障碍。
他的故事叙述有点凌乱,可能是不知道该把重点放在故事上还是概念上。
(也或者他的节奏感跟电影表达能力一直都是这么差。
)2.作为单纯的故事,最主要的闪光点还是要放在情节和情感的冲击力上,放在主角认同感的营造上,这是票房跟群众基础;这些东西都过关了,再来考虑表达主旨;等表达主旨也过关了,再去考虑炫酷的概念设定。
我觉得这才是一个比较健康的优先顺序。
尽管很俗气,但是一个人基础(基本的故事表达能力和情感渲染能力)都没有合格,就去考虑概念表达,是不是太好高骛远了呢。
3.题外话:关于“语言”的幻想虽然荒谬,但还挺带感的。
一直没太留意语言学,觉得无趣,不过语言的诞生对人类来说可以说是非常重要了,应该要有点啥狂想。
明明很深刻的电影,某些人可能看多了一些特效华丽的商业科幻片,就开始评头论足,自己看不太懂就觉得故事平平,跟电影里讲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成不变,视而不见的人不是一样的吗。
虽然很想说脏话,但这种人还是继续看那些单纯刺激感官的商业科幻“作品”吧,,,,,,,,,,,,,,,,,,,,,,,,,,,,,,,,,,,,,,,,,,,,,,,,,,,,,,,,,,,,,,,,,,,,,,,,,,,,,,,,,,,,,,,,,,,,,,,,,,,,,,,,,,,,,,,,,,,,,,,,,,,,,,,,,,,,,,,,,,,,,,,,,,,,,,,,,,,,,,,,,,,,,,,,,,,,,,,,,,,,,,,,,,,,
反战反得很荒诞,中间两个地方我已经陷入迷思到底是顺从科技的便利,像爬山虎那样提前适应它的便捷,还是像黄毛男所谓“捍卫披萨,和吃完汉堡把纸袋丢进垃圾桶的权利”。本质是日式养胃的中二,但又从头到尾践行着各国之间的证治斗争、暗杀,聊卡夫卡,二战和帝国主义霸权,弱小的角色几乎都被毙掉了。和平主义者的下场是被另一种和平主义者正当的利己心毁灭。前面说的还有一处迷思,同伴被轰掉手臂也无痛觉,轻快地接话后没有尾声。当人们无法拥有激昂的情绪,PTSD的上限是自爆,假象的和平、健康都没有意义。
4.2/10……………靠对话推进剧情……………
作画没得说,2D3D结合自然,人物场景光线走写实路线,武器装备的设计非常棒,叙事不温不火,剧情有点中二但我还满喜欢的哈哈哈
原著的结局非常之牛
故事真是味如嚼蜡,念白太多了仿佛很害怕观众get不到本片的精神内核似的。
对twitter fb weibo还有CNN CGTN等等媒体都是莫大的讽刺
不觉得深刻,只觉得乏味
需要再看一遍。
几乎所有事情都做错了的电影。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是满分。
从前看过一段话,大致意思是如此:诸如睢阳保卫战中吃人守城的做法,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呢?现代社会会在口头上反对,实际上却仍旧照做。而这,便是我们如何活下去的,这便是伊藤计划的小说里和现实中主流世界里的人们如何活下去的;即使电影里挑起了相当有力量的反思,但电影和一切文学却又是毫无力量的。因此,我们大概会按照这种思路,选择生存而非良心,大概一直如此吧。
和电影Arrival一样的主题,探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另外结尾,也很讽刺,当关乎自己的切身利益时,批评政府的人还能保持公正的立场吗。。。
观众也跟男主一样听约翰得卜得卜说了那么多,但观众走出电影院却并没有打算让自己人互相残杀,所以编剧你实在太不成功了。仅靠一些语言去驱动群众杀人,我们通常管这个叫邪教,你不用包装成科幻题材骗钱。最后,声优的报酬下降了吗,每个人说话都象机关枪一样在念稿,这种日语最让人受不了。
这个世界观太超前了,当语言成为战争机器。
每个人物都在叨逼叨,越叨逼叨越没有逻辑,什么玩意?就不能简单直白的来个突突突吗?非要起高楼,实在忍不住从四十分钟之后剩下全部快进看完了,万幸没有多浪费一个小时。
由此可见,我对科幻类故事是有多么的不在行……我实在喜欢不起来
这个故事真的要花两个小时讲?明明半个小时就能说明白。
注释里的每个字都认得,连起来就看不懂了
中二少年的深刻。
海报有游戏的感觉。希望片中的支付方式早日普及,出门购物无需带现金,刷指纹就可以了。超市自助购物,无需收银员,无需排队。真方便呀,连手机都不用带。很写实的风格,尤其是场景、建筑、道具,光感不错。就算解决了关键人物,下一个接手人还是会马上出现。到底我们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就算不相信神,地狱依然存在。期待此动画改编成FPS游戏。人类只看得到自己想看的东西。
玄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