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言的才更加发现,语言可以是很废的东西。
当语言无法用来表达自己、明白别人,却变成了被“坚定的理想”控制思想和行为的工具的时候——这种局限人感情的东西由其可恶。
YILIAN和她父亲组成的小家是沉默的。
而这沉默是一种压抑,无法表达的压抑,即使他们的语言本来是相通的。
而在户外,MR SHI的语言又变得自由——和一个法国老太太彼此用蹩脚的英文交流,人放松了,情便真了,反而真的处出情分来了。
当人无法表达自己的时候,思想和心灵就脱节了。
就变成了自己给自己编造故事的MR SHI————他无法允许自己曾经做过违反“理想”的事,于是要编造谎言给自己,给别人。
他无法面对自己的错误,于是就压抑自己,压抑别人,去相信说谎的语言。
我想这不是他一个人、一个家庭的错误语境,而是整个中国的整体语境——压抑,谎言,伪善。
于是,即使是亲情里,也混杂着太多的阴暗,控制,恐惧。
所以YILIAN离开了同语境中的KEMING,而选择了一个相对真实,但似乎又不会真实得过分的俄国人。
毕竟他也是保守的,如中国男人一样保守,虽然真实些。
所以,YILIAN其实从没有自由。
即使孤单了,她也仍旧压抑着自己,半夜一个人去电影院借电影的激动来体验遗失的感情。
最后一段MR SHI关于YILIAN男朋友的追问简直让我发疯。
如果我是YILIAN,估计不会态度那么好地自己喝冷水将冷笑话压抑自己,我会把事实说出来——拜托你想想自己做过什么好不好?
很想替所有压抑自己的人喊一句:ALL IS BULLSHIT,WHAT THE FUCK。
但是让这种阴云散开的唯一方法就是,将真心话,说出来。
就算不会立刻见效,但已经是黎明的开始了。
=================================最后,在中文语境传说中的“a thousand year of good prayer”才能换来的同床共枕——爱真的有那么难么?
还是因为我们都不敢对对方表达自己,只敢对上天祈求,才让一对恋人有机会相识相知,变成需要千年这么难,这么久的时间?
忘记那个看不到的上天吧,把自己的情感告诉就站在你对面的人——我想,祈祷千年,不如当下一言。
蛮喜欢电影的改编的,整体感觉比小说要明亮温暖又更隐忍一点。
好像先看电影再看原著总是对电影的接受度会高一些。
有些和小说里的对比和不一样的地方印象比较深刻:1. 小说里Madam一开始就是在retirement home住。
电影里面加了一个儿子儿媳不愿意和她一起住带孙子后面送到老人院的冲突,也讽刺了下不管在哪个国家什么文化下的照护关系吧2. 小说里通过Shi提到了女儿在library的East Asia department工作,1年赚的比他20年都多,于是Shi更觉得“”America, good country”3. 小说里花了点笔墨写Madam的着装的,比电影里的感觉更加艳丽,头上还有动物发卡,来映托Madam“开朗”的性格。
在Mr.Shi看来完全是在女儿的对立面的,如此愿意滔滔不绝的讲话的分享的面露喜色的,才是“快乐的”。
而女儿,那势必,是不快乐的了。
但外貌外Madam也没有那么多描写,关于女儿的一出是电影加的,但这个小高潮也格外刻画“陌生人”明明语言隔阂不是很能“说话”却好像更能说话,互相分享了最私密事吧。
4. ”1000 years of good prayers”其实是Shi对Madam说的,指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上辈子的牵连吧:“It takes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prayers to place your head side by side with your loved one’s on the pillow. For father and daughter? A thousand years, maybe. People don’t end up randomly as father and daughter, that’s for sure.”(小说原文摘录来自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 — Yiyun Li)5. 帮爸爸定了中文旅行社的tour不是Mr.Shi自己在女儿房间发现的,而是女儿主动提起的。
关于Mr.Shi擅自进入女儿房间几次,很喜欢这个设置,包括还有去工作单位找女儿这个场景,虽然爸爸和女儿的冲突没有小说里的强烈,但这些场景和很细腻的刻画出了父亲觉得“对女儿的生活拥有的权利”是没有边界的。
6. 小说里女儿接到男人(应该是电影里的那个俄罗斯人,但小说里是罗马尼亚人)的电话后其实是故意没有关上房间门让爸爸听到了。
而爸爸也故意偷听了,觉得女儿说话的声音和方式完全变了一个人,虽然听不懂女儿在说什么但音调高亢嗓音大不卑谦甚至感觉听着这说话声似乎看了她的裸体。
而电话后两人的争执到了高潮:“…You just talked over the phone with such immodesty! You talked, you laughed, like a prostitute!” 。
电影里改编了目睹二人,画面丰富了些6. Yilan这个名字其实是那个被怀疑和Shi有婚外情的女人的名字。
女儿名字来自小镇的故事很温情,其实是拉近了女儿和父亲的距离的,而其实小说里并没有,小说里父女之间感情更弱。
而小说里Shi也产生了自我怀疑,他和那个女人的说不完的话,难道不是产生了爱吗,虽然手都没有牵,这就不是爱了吗。
我们和爱的人,难道不应该有“说不完的话吗”7. 小说里给了更多离婚的原因,就是因为女儿沉默寡言而丈夫希望她多说话觉得不说话是藏了什么,于是沟通更少。
8. 电影有几个细节抓的特别好,小说里面写吃完饭 “she eats little and eats out of duty”. 看俞姐姐真是吃得毫无食欲,一天比一天的饭碗里的饭下去的少,后几顿是一粒一粒米在吃了。
女儿回家发现门上挂了”福”字很不高兴的摘下了但进门后又挂了上去。
好像看到了自己对父母一些越界行为不满和“对他们好一点”的挣扎。
电影里爸爸和女儿的沟通其实已经多一些了,并且有着往互相理解的方向发展的倾向。
看书和电影的时候常常想起我自己的父母,和千千万万的typical的父母一样,小时后我们不说,或者我们“听话”,再好些、我们互相说一些大事小事却都不是在“表达感情”也不是真的在“沟通和听”,而长大了却怪孩子们没有把他们“加入/融入到自己的生活”,说我们变了越来越不懂我们了。
可从来都没有教我们要怎样去说怎样去表达感情甚至怎样去爱。
于是每天电话里只有“吃了吗”、“多穿点”、“当心点”,于是我们恨不得想甩开这些枷锁去在一个新世界里生活,做一个新的人。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如果你从来就没有学会用母语去表达自己,那当你懂得了另外一种语言以后,就只会用这种语言来表达自己。
”初看到这部电影的中文名,便想到了大学时在麻省的小镇里趁着暑假读完的这本“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 整个电影对情绪的处理非常细腻,尤其是对于”语言“这一微妙事物的捕捉和展现。
记得从18岁到23岁这5年间,是我慢慢发现自己对于英文使用的愈发熟练,如同电影中的依兰,一旦回到了中文的语境,思维一下回到了不知如何表达情感的语境中。
在第二语言的环境下,再亲密的关系也像是蒙上了一层纱。
是想要更加亲密时的小小阻碍,因为有那么一两句话,它的微妙只有在中文语境里才能得以完全的表达;却又是激烈冲突爆发时的减震带,恰恰因为不是母语,刺耳的话也不会如中文同样词汇那样的直扎心底。
电影中俞飞鸿把这种欲言又止,在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中进退两难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个习惯了用似乎更精密也更疏远的第二语言表达的人,我也时常会想,也许永远会在somewhere in between... 不会完完全全得在一个文化里安营扎寨,做一个多种文化/语言间穿梭的时空旅者,岂不也好?
导演从他的视角出发,来看中国式家庭:1.父母之间的事情永远不会告诉孩子,无论孩子是不是已经成年。
2.家庭间缺少情绪的表达,情感的交流和生活的沟通,包括父母与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
3.这种不健康的家庭相处模式在一代一代传递。
对亲密关系影响很大,很多人都是爱无能,不知道要怎么样合适的处理情绪,甚至不知道要表达情绪。
留白的结局让人也有些要对号入座的思考,只是觉得女儿原谅父亲的处理情节太过敷衍,真的这样一番自我剖析后就什么心结都能解开了吗?
看了剧照才知道有删减!
再减一颗星!
这个奇怪的标题是电影德语版的片名,没有译出原片名中的“千年”,好像风马牛不相及。
看了电影后才揣测,可能是因为男主角在电影中提到蟋蟀有17年的寿命。
开头父女在机场见面的场面让我想起平时在工作中接待国内来的代表团,握手、问好、寒暄、洗尘,不关痛痒,不动真情,但必须要说要做,因为是礼数,是义务。
这父女两之间为什么也是这样?
他们可是长久没有见面了。
生分、冷淡,象一杯隔夜的绿茶,不见温度。
这一杯绿茶随着电影的逐渐深入,才慢慢回暖。
父亲天天做好吃的,女儿晚回家还等门,甚至等到公车站,等到学校的图书馆。
看到女儿和陌生男子回家,关切神情溢于言表。
女儿把父亲在门上挂的中国结拿下来又挂上,给父亲选择合适的旅游路线,告诉父亲出门附近是个公园可以散步,听到父亲的火车驰过时红了眼圈。
电影的最后提到了父亲与他的女同事之间的事造成全家的误会,使得女儿认为父亲和母亲间并不相爱。
这虽然解释了女儿和父亲见面时的淡如水,但这么一个在观众听来简单的故事造成几十年的家庭悲剧,稍牵强。
石先生来美国前学了英语,随身总带小本子。
有些话要先说中文再蹦出英文。
与公园碰到的伊朗妇女的交谈是全片的亮点。
老妇有两个儿子在美国,工作体面生活无忧。
但大儿子一有了下一代,就想把母亲送到养老院。
老妇这时才对石先生说出自己其实还有个女儿,可惜在伊朗被杀害了。
她悲伤的眼泪似乎在说,如果自己的女儿活着,她决不会被送去养老院。
这和石先生和女儿之间的关系形成呼应。
另一个值得琢磨的情节是女儿对石先生说自己没有学会用中文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到了美国才真正用一种对自己来说是外语的语言来抒发真情实感,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这个说法让我很吃惊。
但这或许是很多海外华人的现状。
王颖导演原来是男性,这次看了介绍才知道。
作为很喜欢表达中西文化冲突的华人导演,不论是在《喜福会》,还是在《千年敬祈》,传统的中国家长和受过西方教育的子女之间的沟通好像总是有些无可奈何外加淡淡的忧伤。
中国的家长是这样的:我生了你,我愿意为你付出一切,因为你是我生命的延续;我愿意看到你长大,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生儿育女,好让我颐养天年。
可是啊,人总是有自己的路要走,即使社会认为某条路是正确的,谁也不能保证这条路上不会出岔子,但这不等同于你犯了错误。
可是有部分中国家长总会叨叨着,情感绑架着,试图让你回到他们认为正常的人生轨迹上。
片子中的史先生似乎是个很好的例子。
来到美国的他有着中国老年人惯常有的虚荣心,去哪儿都要炫耀自己是个火箭工程师;他对自己女儿离婚不满意,总是琢磨着女儿是不是被丈夫抛弃了;他会叨叨着自己想抱孙子,叨叨让女儿快点生孩子好过的幸福,甚至会眼含热泪给女儿打电话讲女儿出生时候给她取名的故事,讲她是自己唯一的孩子。
可是,从女儿充泪的眼睛里,我看到的不是脉脉温情,确是骨子里的无奈。
因为在他们之间横亘着一条鸿沟, 那条鸿沟是慈父史先生留下的。
那是当年史先生外遇,接着夫妇沉默的故事,但是从来没人提及过。
我总是觉得,我们都在全力以赴避免过着父母那辈的生活,但是到后来却发现我们的人生轨迹却和他们惊人的重合,包括我们选择的那位伴侣也深受他们的影响。
宜兰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女儿,所以她和父亲有一种略带疏离的关系,好多话都憋在心里不表达;而当她表达的时候,却又显得不伦不类:她无法用中文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当她和俄国人谈恋爱的时候,却蹦出了“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这样的句子。
她的自相矛盾,不正是史先生身上自相矛盾的地方么?
父母与儿女,我们因为差异和相同对彼此又爱又恨;但是大多数“宜兰”们选择了沉默,因为他们觉得说了也不会有实质性作用。
真的是无可奈何的关系啊............
早几年看的,今儿再回首补一段影评吧。
以前是看过《喜福会》才开始接触王颖的,后来发现自己很喜欢他拍摄片子的叙述风格。
这部片子就给我一种静水深流、耐人寻味的愉悦感,尤其是影片中最后一帧,看似东方家庭的寡言少语,却有一种一切尽在无言中的岁月静好。
影片寡淡却也处处包含动人的桥段。
比如女儿名字的由来那一段,没有刻意煽情,却无形之中直戳人心。
比如那句古话“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片中女儿在第二语言里解释道“你需要祈祷300年,才能与一个人同船共渡,需要祈祷3000年才能与一个人同床共枕”。
不懂得用母语来表达自己,只有在第二语言里才懂得如何去爱也正是因了这一个个看似不着痕迹的片段,即便剧情苍白无力,镜头设计平淡无味,也不妨碍它引人深思。
老鱼和老爷子在片子中的表演非常自然,堪称"没有表演的表演"。
这是我最喜欢的老鱼的作品,没有之一。
“如果你从来就没有学会用母语去表达自己,那当你懂得了另外一种语言以后,就只会用这种语言来表达自己。
”初看到这部电影的中文名,便想到了3年前在麻省的小镇里趁着暑假读完的这本“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 整个电影对情绪的处理非常细腻,尤其是对于”语言“这一微妙事物的捕捉和展现。
记得从18岁到23岁这5年间,是我慢慢发现自己对于英文使用的愈发熟练,如同电影中的依兰,一旦回到了中文的语境,思维一下回到了不知如何表达情感的语境中。
在第二语言的环境下,再亲密的关系也像是蒙上了一层纱。
是想要更加亲密时的小小阻碍,因为有那么一两句话,它的微妙只有在中文语境里才能得以完全的表达;却又是激烈冲突爆发时的减震带,恰恰因为不是母语,刺耳的话也不会如中文同样词汇那样的直扎心底。
电影中俞飞鸿把这种欲言又止,在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中进退两难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个习惯了用似乎更精密也更疏远的第二语言表达的人,我也市场会想,也许这一辈子永远会在somewhere in between...
很平淡,很真,看完回想下,好像并没有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给人启发的台词或场景,看完后我也说不上来一个特别明确的主题,只是一个生活的片段,讲述一个丧偶的父亲从中国来美国看望离婚的女儿,但是这部片应该给予我一些正面影响,里面讲述一些人的现状,观念,现实笼罩下的无奈,如果说我不快乐,我可以给自己找很多理所应当的理由,可是当你不快乐,就像打开坏循环的一个大门,会更加不快乐,做事更糟糕。
应该快乐些,不要让自己后悔。
爬上来总是比掉下去,难得多。
在我看来父亲还是很正能量的。
父亲跟谁都能聊两句,虽然也害了他,但是还挺值得学习的。
好片子 ,没有好人坏人,只是对生活有欲望的人。
亨利·欧——《千年敬祈》中的如山父爱亨利欧的眼神超级打动我。
那种眼神像我的爷爷,对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的莫不关己。
以及看不破说破。
还有,对于一个老人的眼神,那种怜悯与垂爱。
父亲希望给女儿各种生活上的关心,以此来表达这么多年父爱的缺失与疏离。
女儿已经适应美国生活,不能接受父亲的传统思想及生活上的说教。
宜兰这个名字,是父亲路过的车站,觉得很美。
记得去烟台时,我也很喜欢火车路过的城市,叫即墨。
女儿说不知道怎么用中文表达自己反而英文可以游刃有余,是的,用英文写日记,通常有不一样的单词蹦出,反应不一样的心境来。
影片从女儿接父亲到美国来,到送父亲回国,场景简单但人物内心丰富,耐人寻味。
“我想看的美国是一个能够让你开开心心的美国。”
很生活化的小独立,文化上,以及情感上的沟通,年代和地域多少看得我稀里糊涂的,
老爷子演得不错
看了十三邀俞飞鸿的专访,才知道有这片,一个误会沉默三十年,不辩解不否认,也就只能出现在中国这样的表达环境里了
家庭出现问题总是与沟通障碍有关,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中国人的内敛委婉也是这种沟通障碍的原因之一,我很赞同用英语表达想法更加直接这一看法。电影平静温婉,喜欢这种调调,3.5星~
父母对儿女总脱离不了担忧与希望。独立的儿女渴望挣脱,自己解决问题,过自己的生活,而父母则总想搭一把手,意图让儿女少走弯路,殊不知,弯路不可避免,儿女既不需要帮助,也需要弯路来成长。不是会说语言就会表达情感,情感表达需要语言的深度应用。节奏很慢,有些细节不知想表达什么。
形同陌路;鸡同鸭讲;父女之间的沟通壁垒不是一日建成的
改编自华裔美国小说家李翊云的小说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作家亲自操刀编剧,“配以”曾导过《喜福会》的名导演王颖,的确是颇多卖点。很喜欢电影里面的色调,也很喜欢电影的那个节奏,最喜欢的是电影所展现的主题:亲情,沟通与交流。只不过王颖这部片子拍的太粗糙,主演们也差强人意。
李翊云好重怨念
中国的父亲到了当祖父的年纪才会慈爱
安静,但还不够深刻
前半段拍的像学生作业一样,完全不像个成熟的导演。对工程师的刻画完全是刻板印象,符号化中国。看得人郁结于心,简直是浪费时间。
很接生活地气
两代人的代沟问题。本家演的,不错,但是老头更是亮点。挺感人得!
这部电影里俞的表演已经接近“无”的自然状态,是很成熟的表演了,把“演”的形式感再降到几近真实就真的可以看到“无我”又准确的表演了。
我大概猜到导演被哪个细节打动从而决定拍这部电影。但对白太差了~
百年修得同船渡 千年修得共枕眠 相比李安的推手 我更喜欢这部 没有尖锐 很安静平和 三言两语的说一些过去的故事
要交代的点都交代不清楚。我以为摄影和剪辑已经够我吐槽的了,没想到灯光更想让人吐槽。
看著有點難受,覺得看出了將來的自己與我爸。女兒在不在美國也好,沒話可聊大概就是中國典型的父女關係吧。
就像 CCTV6 出品的电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