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moma刚看完布莱克 看得我感同身受 感觉活脱脱的 我TM就是布莱克啊 也许我的结局也不过如此。
真的,电影里的“决策者”,我已经在生活和工作中多次遇到,无限的电话等待,秘密的约谈,被迫的妥协,权利的滥用,规则肆意制定。
它让整个现状看似完整可以完美运行,但却完全没有人性,把我卡到各个角落不能动弹,前前不了,退不能退,我只能沉默我只能退出。
这是个机制bug,活脱脱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统治者或规则制定者要的就是这种「面儿上稳定 不出乱 哪怕它是一坨屎,只要不来反抗」。
我为这样的存在而恶心
提问:鲨鱼和椰子,谁杀的人更多?
回答:椰子。
这是《我是布莱克》一片中的一个问题。
在知乎上存在一个同样有趣的问题:北京有穷人吗?
如果有的话,为什么我没有看到。
我相信不是他没有看到穷人,而是他看到的穷人并不是他认为的穷人。
他眼中的穷人,也许是电影中吃不饱穿不暖,衣衫褴褛的刻板印象,贫穷常常联系着过去,因为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一直是光鲜亮丽。
而当一部电影真的毫无偏见地呈现“不可见的底层”时,我们却在拒绝这样的真诚。
这就是影片《我是布莱克》在戛纳所遭遇的。
我很诚挚的向戛纳电影节的评委致以敬意,当然,更深的敬意致以导演肯洛奇。
当我们在讨论戛纳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
答案很简单,当然是电影,如果你在意的是红毯八卦,我也不介意。
那当我们在谈论电影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电影是否真的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当然不是,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形式,电影是集体创作, 商品的电影,确实最直观最直接地联系着当下社会的精神状态和生存处境。
可我们总在忽略这些,当我们以高尚的姿态维护“电影的艺术地位”之时,却选择性地无视他的社会诉求。
当我们感恩戴德地高呼电影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角落时,却将这归功于导演的“艺术天才”,而不追究这样的天分从何而来。
这就是《我是布莱克》在戛纳的遭遇。
电影的议题是关于“不可见的底层”,而这些“阅片无数”“品位不俗”的影评人,面对《我是布莱克》,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知乎提问者。
曾经有个寓言叫做“何不食肉糜”?
我想他们在问:你们为什么不颁奖给我们喜欢的电影?
比如《托尼厄德曼》?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戛纳一向不避讳政治,甚至直面政治,犹记得1968年五月,时至法国爆发“五月风暴”,在电影节举办期间,激进的法国新浪潮导演戈达尔和特吕弗直接在台上抢过话筒高呼“外面正在革命,你们还在这里颁奖?
”然后众人就走上街头“参与革命”了。
而现如今,当肯洛奇在电影中践行“五月风暴”以来就在进行的“革命”时,影评人却直言陈旧?
我们一直在强调实验创新,却总在说电影已死,‘这波导演不行’,以前的电影艺术是伟大的艺术。
当我们为过去的价值取向欢呼流泪的时候,却无视以前的价值观在现代社会显现?
这是何其吊诡的事实。
“我们丧失了今天我们怎样评价我们时代的文化艺术、我们时代的大师的思考。
”(戴锦华)在经历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等一系列的思想风暴之后,对于文学和艺术曾经坚实的价值评价标准,似乎“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似乎我们的电影中只留下了视觉奇观和英雄叙事,或者更多一点,我们放弃了直面淋漓的鲜血,我们放弃了坚固的信念,我们庆幸并且安于小资情调,文艺气息,佛系叙事?
这几乎成为一种社会症候,而我们都得了这种病。
肯洛奇不是,这位老人比你我更加敏感,更加坚定的面对正在发生的和即将发生的。
他是一个终其一生不妥协地与社会不公正斗争的战士,他的战斗性如此之强以至于在撒切尔执政的两任期间完全拿不到一分钱拍电影。
而撒切尔时期的“新自由主义”通过政府紧缩政策和私有化来蚕食工人阶级血汗争得的微薄胜利,表面上说缩小政府规模来减少其对“个人自由”的干预 。
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到来时,政府拨款解救银行家和大资本家,同时使失业和不稳定工作等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症状加剧发作,舆论上更不切实际地丑化领救济的人。
结果是工人阶级力量被削弱,劳动者硬着头皮接受更低的工资、更长的工时和更高的物价,财富则更集中到上层建筑中去。
这就是布莱克所面对的英国社会。
肯洛奇从来就不是“民族主义者”,而是“世界主义者”,因为他的影片从来不局限于讲述英国人的事,而是将目光投向全世界的底层和弱者。
占领华尔街的口号是“我们是99%”,其实最可怕的不是百分之一的人并没有望向我们,而是我们还在望向百分之一的生活。
而伴随贫富分化的是信息障碍和技能淘汰问题,我们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时代,这个时代的突出特征就是“新”和“快”,我们面临有史以来第一个“老年人不是权威,而年轻人是”的时代,当我们习惯了电脑操作,已经忘记了电脑的普及仍然是我们的生命中一件从无到有的事情,我们太习惯于遗忘和适应,以至于忘记和遮蔽了我们不愿看到和无法看到的现实。
那就是在我们苦苦追赶这个世界的时候,仍然有大量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弱病残”,完全没有追赶的能力,甚至,没有人给他追赶的机会。
由此我想到一点,中国有1700万盲人,几乎所有的城市街道上都有盲道,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又能看到多少盲人呢?
我们太习惯于我们看到的和想看的世界,以至于忽略了隐蔽的存在。
冷战终结后,现代社会快速倒退回19世纪末期的世界,重回垄断资本主义和世界的两极分化。
这是一个”凡所有的,还叫他加倍拥有。
凡没有的,连他仅有的都要夺去“的时代,这是一个分配不均作为基本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现实的时代。
“我不是客户不是顾客,也不是服务用户我不是懒人不是乞丐,更不是小偷我不是一串社保号码不是屏幕上的一段数据我按时纳税一分不少,我为此深感自豪我不向权贵卑躬屈膝诚心对待邻里尽我所能,伸出援助之手我不接受,更不寻求施舍我的名字,是丹尼尔·布莱克,我是堂堂正正的人,不是街边乞怜的狗,我在此讨回,本属于我的权利并要求你们,以尊重之心待我我,丹尼尔·布莱克,是一个公民无所奢求,无可妥协。
”这是布莱克的宣言,也是肯洛奇的宣言。
影片的香港片名为《我,不低头》,当布莱克一次次地申请,一次次地被拒绝,他仍然强调“失去了自尊就等于失去了一切”,没有低头,所谓自尊,我想就是“当我们没有说不的能力的时候,仍有说不的权力”。
叫做“希望”的东西,其实就是“拥有重新来过的机会”,当布莱克一次次的重新开始的时候,现实和时间并没有给他机会。
人类不具有抵抗时间的能力,电影可以。
人类具有抵抗现实的能力,我们却常常放弃抵抗的机会,转而躲向电影的梦境。
“对于肯·洛奇的电影来说,重要的还不仅仅是对社会的苦难的再现,不仅仅是迫使我们去正视社会中的苦难、苦难中的人群,正视那些在社会的五彩缤纷的大屏幕上逐渐隐形、逐渐消失、逐渐彻底遮蔽的人群,重要的在于他始终表现着一种直面苦难的勇气,和再现苦难中的人的勇气和力量。
”(戴锦华)片中的小女孩说弟弟“别人从来不听他说话,他为什么要听别人的呢?
”我们是不是也要听听肯洛奇的话 。
最近连看三部Ken Loach的电影,老头长寿又高产,可惜我只看了这三部,还有两部《风吹麦浪》,《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就放在一起写评论了。
最喜欢《对不起》,其次《我是布莱克》,最后是《风吹麦浪》,前两部都是描写英国底层人民,最后一部写的是爱尔兰和英国之间的矛盾,不太喜欢这个题材,以前看《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影射爱尔兰和英国的战争就不喜欢,总觉得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这两个小破岛,历来打打杀杀,可看度不高,要看就看英国这个搅屎棍去破坏世界。
最后把风吹麦浪看完主要是因为墨菲,年轻时的墨菲,演技不比现在差,反而最近十来年的演技有点一尘不变了,而风吹麦浪里,是一种轻盈,没有故作姿态,大段的台词没有被说得老气横秋,和角色融合很好,现在虽然很有墨菲特色,但有些跳戏,关注墨菲本人胜过角色本身。
说回电影,主要想说的是前两部讲英国底层人民的生活的电影。
在飞机上打发时间看的《对不起》,名字吸引了我,几个非职业演员演的太逼真,这种真实的绝望的钝刀子割肉般的痛让人很难不记住,相比起来《我是布莱克》稍差了些,也许是职业演员和非职业演员的区别,好的导演能让非职业演员发挥出超越职业演员的水平,《我是布莱克》中男主(戴夫琼斯)是个好演员,如果要挑刺,他有些职业演员的表演痕迹,而女主(海莉·斯奎尔斯)非常非常棒,好的演员可以放下表演,融入角色本身的处境,超越演员职业的禁锢(演技,套路,说话方式等等)。
正如两部影片的名字一样,《对不起》呈现的是善良勤劳的一家默默忍受着穷苦,他们无法反抗也不知道如何反抗,只能忍受,善良的他们像绵羊,没有人刻意欺负,但就是无穷无尽的苦,周围所有一切都在深渊里,大家都在努力往上爬,你能怪谁不拉你一把呢?
到头来踩到碰到别人还得说声对不起。
《我是布莱克》里的主角也有无奈和苦楚,命不久矣,不能上班,拿不到救济金,眼看着不公平和官僚主义,又无可奈何,就怕人穷还有理想主义,他不断挣扎努力去争取自己的权利,他知道这世界应该怎样,所以他一遍遍告诉政府,我是谁,我要什么,我应该得到什么。
比起《对不起》中的一家,布莱克的生活还没那么惨,但谁能说布莱克就比对不起中的一家好过了呢?
每个人的苦都不相同,只是对苦的感受是一样的,人类要是能换思维就好了,把一直穷困的人的脑袋放入富人那,也许就能体会一些短暂的快乐了。
看的第一部肯洛奇导演的电影。
总的来说,看似朴拙单调,实则精妙至深。
基层部门的不作为和僵化、社会福利体制本身的不合理不完善、社会对于底层人口的普遍性歧视、阶层固化、失业问题等等都有所展现。
还有很多地方虽然一笔带过,但也令人思索,全面且细致,详略得当。
肯洛奇客观地揭露现实,不过度批判,不泛滥同情,对底层人民抱有深切的尊敬与同情以及对他们的不公遭遇表示愤慨。
还有英国福利部门的医保审核人员居然是美国公司员工,老辱英笑话了。
扣一星是因为结尾在申诉即将开始时让布莱克在卫生间病发去世的情节,过于刻意了明显是设计出来的。
这种过重的戏剧性情节反倒损害了整部电影所奠定的真实感。
私以为,改为小女儿去敲布莱克门时,发现布莱克已经去世反倒更加合适。
这段戏小女孩敲了半天没都没有回应让我误以为布莱克已经死了。
这也许是导演有意的误导,具有一定迷惑性,但看完后回想下来,如果在这里布莱克就已经去世了应该会更加自然。
结尾这一故事上的“上扬”,之后又突然急转直下的情节显然设计感过强了。
2016年 電影 I, Daniel Blake 我,不低頭 觀後感
片名:I, Daniel Blake 我,不低頭法國上映:2016年5月13日 香港上映:2017年2月8日導演:Ken Loach (1936-uk)編劇:Paul Laverty (1957-india)演員:Dave Johns, Hayley Squires, Sharon Percy I, Daniel Blake 看這齣電影,是有幾個關鍵字吸引我。
一個長者、工作能力、社會支援、迂腐制度、貧窮線。
看著這個故事都感到非常無奈,很寫實。
我先說一下故事簡介:-一個年邁的單身老人,過去從事木匠工作,直到某天不慎受傷,他也束手無策,唯有尋求政府救濟補助。
可是面對那些冷冰冰的工作人員,機械式的對話,人肉錄音機的態度,他頻頻被拒於門外。
本來正正常常的一個老人,變成一串號碼、一張表格、一紙單據。
用鉛筆年代的他,聽着重覆又重覆的要求,上網、下載、打印、儲存、數據…他根本不懂得這些是什麼,但支援人員是不會支援協助的,上網填表請自行辦理。
他們只是收集完成的文件,否則沒有了、否則要重新申請、否則多等幾年、否則…在不同的部門之下,似被人球般掉來掉去,令他的尊嚴不斷被壓縮。
老人自問一生辛勞工作勤力,遵守法紀,熱心助人。
他想到自己不是沒有貢獻的而感到非常無奈。
面對支援的過程中,老人遇見了相同處境的一位單親媽媽。
她帶著兩個小孩,四處求助卻得不到真正支援。
老人見到這位窮途末路的女人。
女人見到這位無助無力的老人。
他們會如果面對這個明天?
電影看完了導演透過電影讓觀眾了解,低下階層的小市民,面對這個英國政府管治下的社會福利制度,迂腐官僚的體制令人難堪。
家庭,社會,都沒有一個保護網將他們托起,令人冷笑又諷刺。
電影上映後反應很好,得到不少獎項。
但…英國政府有沒有真正聽其聲音?
劇情兩個小人物的故事,看了令人無奈又難過。
男主角 (Dave Johns) 開始時讓我感覺一般。
但從故事發展下去,他所演繹的角色,從戲裡慢慢滲出來,那些無奈又氣憤,但又不能隨即發出來的表情,都令人信服。
女主角(Hayley Squires)演得相當好。
窮!
像似乞討般的生活。
為了孩子,想偷!
想買!
想賣...!
充滿人生交叉點的選擇,看着她的演出,要讚的。
這齣電影,我喜歡。
看得令人忐忑無奈的心情。
導演:Ken Loach (1936-uk)
編劇:Paul Laverty (1957-india)
多謝你看了這篇小文章。
如果覺得不錯,希望得到你們的贊賞。
因小小的贊賞,能給我大大的動力。
感謝!
文goods_hk @東加豆([email protected])
以前并没有真正理解失业的人有多么艰难,我以为只要有一双手就可以养活自己,我也一直认为《疯狂动物城》里的闪电只是夸张的表现,可是看完这部电影,才发现事实并不尽然。
步入晚年的布莱克失业了,经济拮据,他生平第一次申请了社会救济,在那里,他认识了带着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瑞秋,瑞秋的生活似乎更不如意,黑眼圈很重,脸也很瘦削,在家里连饭都不够吃,主食给了孩子,她自己只能每天吃水果解饿,在布莱克的陪同下去了食物救助站,采购到一半时,饥饿的她悄悄打开了一听罐头,倒在手中吃了起来,她的吃法就像一条流落在街上的乞丐,她满脸羞愧,对着管理员说对不起,管理员和布莱克劝慰着她,让她不要伤心。
在帮助瑞秋的时候,布莱克自己的生活也一塌糊涂,他年迈古板,从来都没用过电脑,在新时代面前,越发手足无措,因为需要,他先去参加了简历培训班,又写好简历一家一家地询问有没有空闲的职位,这一切的一切都使他筋疲力尽,可是到最后,补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却因为布莱克投简历的证据不够充分而把他列为制裁对象,并且告诉他如果不继续求职,最高制裁的时间可以达到三年。
布莱克面无表情的走出了房间,没有恳求,只是失望。
他去找瑞秋,却发现瑞秋在做妓女,布莱克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他对她没有责骂,也没有讽刺。
说出来的话却是“书柜做好了,想要给你。
”对待这个与自己毫无干系的人,布莱克就像一个慈父,和蔼善良。
布莱克走上街头,原本一丝不苟,有着道德原则的他拿着喷漆在办事处的墙上写下了一句话“我,丹尼尔布莱克,要求在我饿死之前,安排我的申诉日,并换掉咨询电话里的烂铃声。
”通过周围人的欢呼可以知道,没有人反对他的这句话,这就足以证明行政机构的繁琐程序和不通人情引起了大众的广泛不满。
布莱克只是一个失业的人,他正直友好,却没有得到属于他的权利,他只是对这个新世界不甚了解,却因此只能在食不果腹中度过余生。
在瑞秋和布莱克即将要对不公平的制裁提出申诉的时候,布莱克死了,没有留下一句话,一个字,他躺在卫生间里,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
布莱克的葬礼上,寥寥几人,瑞秋念出了布莱克生前没有念出的申告:“我不是委托人,也不是顾客,或是雇主,我不是懒人或骗子,也不是乞丐或小偷,我不是保险编号的数字,更不是画面里的点,我默默的尽我的责任,光明正大地活着,我没有卑躬屈膝,邻居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他们。
没有向慈善机构乞求,甚至没有期待过,我是丹尼尔布莱克,不是狗,是人,因此我要求夺回属于我的权利,要求对人的尊重,我,丹尼尔布莱克是一个市民,不在那以上,也不在那之下。
”
与其说瑞秋对着几个人念出这番话,不如说瑞秋对着的是整个国家。
(如果你大发慈悲想给我一个“有用”的话,就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影子,好让我知道你是谁吧🤞)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独立影评人
欢迎微信搜索独立影评人"I Daniel BlakeAm a citizenNothing more and nothing less."一、默认数字化影片讲述了一个心碎的故事,用网络流行语来说,这也是一个会让人“破防”的故事。
它发生在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里,一个发达国家里,物质丰富,思想先进,法律健全。
我是布莱克导演-肯·洛奇故事的主人公叫丹尼尔·布莱克,是英国纽卡斯尔市的一名普通木工,中年人,独居,妻子因精神疾病自杀,膝下无子。
一次在工地上,他心脏病突发,差点丢了性命。
医生说如果他继续工作,随时有复发丧命的危险。
丹(丹尼尔·布莱克,下文同)只好去寻求政府福利部门的帮助,想要申请就业和支援津贴(为由于客观原因如疾病等无法工作的人设置)。
但是健康评估专家通过一系列标准化的问题判断他有能力工作,拒绝了申请。
而且如果丹要申诉只能被动地等评估人联系他,陷入死循环。
于是丹只好到机构去问个究竟,但是由于没有预约吃了个闭门羹。
经理告诉他可以去网上申请,但是丹对电脑一窍不通。
两人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白,经理表示现在都是默认数字化办公,丹挖苦道“我还默认铅笔化呢”。
丹问要是就不会使用电脑怎么办,经理回答可以通过热线电话。
丹想要电话号码,经理的回答却是网站上有,然后以没有预约为由让丹离开。
这样的死循环无奈又可笑,但却很常见。
在数字化的社会里,效率是排在第一位的,方便与快捷被当作标榜和理由。
但如果社会只讲求效率,是否意味着有一部分人就要被牺牲和淘汰?
如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仍然适用于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那么我们的发展到底在什么地方,又是为了谁。
而且,社会不会停下往前的脚步,只会变本加厉地追求更少的成本,达到更高的效率。
也许今天走在时代前列的弄潮儿们,明天因为没有来得及跟上新的时代进化浪潮,只好被涌流卷入海底,消失在汪洋大海之中。
二、低谷里的羁绊 正当丹为了这死循环心累的时候,带着两个孩子的单亲母亲凯蒂也在这里遭遇了不公的待遇。
丹站了出来,为凯蒂说话,结果两个人都被赶了出去。
于是,两个在生活低谷里的人产生了联系。
丹主动帮忙凯蒂修理安置公寓里的水电,他们互相了解了彼此的遭遇,成为了彼此的一丝暖意和依靠。
丹把自己亲手做的木制风铃送给了小女孩,搭了一个临时的“火炉”给两个孩子取暖......
慈悲和善也许不是来自怜悯,也许不是在豪宅里举办的慈善晚会,喝着香槟,讨论着难民的归宿。
那些在生活的低谷,却仍然愿意与他人产生羁绊,愿意帮助和奉献的人,或许才是真正的慈悲和善。
丹就像是一个斗士,孤独、决绝、固执,绝不低头。
凯蒂是一个母亲,两段失败的婚姻,有两个天真无辜的孩子,孤独,无助,妥协。
最终打败丹的不是系统,不是困难,而是凯蒂的妥协,是凯蒂放弃自尊与自爱的妥协让丹心碎。
那个从伦敦分到纽卡斯尔安置房的年轻妈妈,那个想要重新把生活拾掇起来、把书本捡起来的年轻女性终究还是败给了孩子的需要——饱腹的食物和体面的衣物。
他回到失业保障中心,知道自己的申诉遥遥无期。
他觉得这些复杂的、繁琐的、无奈的程序是一种羞辱和折磨,也许最终目的只是要让他的名字从系统里消失。
吊诡的是这些程序往往没有挡住投机者,挡住的是那些诚实且弱势的人。
但是程序是由人制定的,理应根据现实情况发展和调整,如果一套陈旧程序不顾当下的现实,那么所谓的程序正义就不具有权威性。
他走上街头,用激烈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态度,争取自己的权力。
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症结所在。
或许就像影片里那个流浪汉在丹被抓走后,对着警察,对着人群振臂高呼那样"去他妈的住豪华别墅的混蛋们!
”
“向丹尼尔爵士致敬!
”
贫富的差距,阶级的对立从来就没有消失。
三、我们人类叫做理想的东西在现实面前,诸如“努力会得到回报”、“有手有脚,干点什么就能养活自己”的话并不具有普适性。
这些话当然有道理,但是任何人都不应该、也不能把自己的情况带入去评判他人的处境和人生。
不是每个人都出生在关爱的家庭,不是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注意是机会而并非权利,没有机会的权利只是摆在法典里的一句口号;不是每个人都有选择的余地;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付出相同的代价去得到同样的东西,而这个代价有时候是以生命为单位的。
我们常常说贫穷,实际上这是两个概念的集合体。
贫意味着物质匮乏,而穷更多的是机会的匮乏,选择的匮乏,出路的匮乏。
就像影片里的丹,他遭遇的处境是可谓是在穷途末路的边缘。
和政府吊诡的福利政策和程序做斗争,却还是在原地打转,找不到出路。
这个故事还可能有另一个走向,丹可以忽略医生的建议,继续回到工地干活,承担着随时可能猝死的风险,过着刀尖上舔蜜的生活。
心酸的是这并不是什么“蜜”,而仅仅争取活下去的薪水。
这样的丹会更值得尊敬吗?
答案是根本没有人会在意。
但是这样的风险是否可以由社会去承担?
作为一个纳税人,作为一个公民,作为这个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在社会那里有一份契约。
这个契约是虚拟的社会概念和每一个具体的、呼吸着的个体所签订的。
你遵纪守法,法律便是你的保护你的武器;你违法乱纪,法律便是处罚你的利器。
社会需要你充实这个虚拟的概念,于是你付出你的努力,你学习,你工作。
当有一天你无法继续付出了,当有一天有一个人无法生存了,那么社会是否有义务去帮助呢?
这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理想主义,这是社会本来该有的样子。
你不是喜欢996,你只是接受996,因为你不接受,有人可以接受,不计代价,哪怕是健康,哪怕是死亡。
这是一种悲哀,承受这种悲哀的应该是社会——观念上的人构成的集合体、虚拟的概念,因为个体也只剩下生命可以奉献了,没有时间来悲哀。
哲学教授刘擎在辩论节目《奇葩说》上说过这样的话:“应然和实然,实然是事情实际的样子,而应然是事情应该有的样子,而应该的样子(似乎)是虚无飘渺的,有害的。
但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一直接受实际的样子,那么它就永远会如此,恰恰因为我们有应该的样子,我们对实际有所不满,我们有应该如何的样子,这是人类的实在的精神结构。
我们知道我们是谁,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还有我们想成为谁,这是人类现实的一部分。
那个只知道实然的人类是一个虚构的人类,人类的内在的精神的现实性包含着我们想成为谁。
“······ ······”人不只是有效益,不只是能够(被)当作成本收益计算的符码。
人是一个作为目的的存在,而不仅仅是任何发展的工具,忘记这一条,我们就会变成现实的奴隶。
“现实再这么糟糕,我们服从它才是对的”,这恰恰是那一种所谓经济学家最大的误区。
你在现实的处境中,但是我们要有大视野,我们不接受这个东西,至少我们要对这样一种接受的观点表达批评和质疑。
大家想一想,童工制是怎么废除的?
八小时是怎么开始的?
劳动保护法是怎么开始的?
这些都是一开始被作为空洞的口号,这是人类我们叫做理想的东西。
“
四、好吃但贵的“草莓”一直觉得一个词很刺耳:消灭,尤其是当它和贫困组合起来。
贫困可以被消灭吗?
消灭的是贫困,还是贫困的人?
消灭的是贫困的表象,还是贫困的实质?
因为表象可能意味着一个面包,实质可能意味着多一次机会,多一个选择,多一种可能,少一点代价,至少不应该是健康,更不应该是生命。
我们当然无法保证也不能保证给每个人免费的“草莓”,但是每个人都值得一次凭自己双手去采摘“草莓”的机会!
五、附·没机会说的声明
文中截图来自爱奇艺app中电影《我是布莱克》以及综艺《奇葩说》,其他图源来自百度、豆瓣等,侵删。
我不懂打两星三星的人 他们没有深的感触 我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的 接触的所有的人都只会讲规则 冗长的步骤 不近人情的冷漠 根本不会有人以己度人地帮扶一把 每每这时 我就想回来 虽然也会碰到不愉快的 但大部分人都是尽量以与人方便的态度来处事 越来越觉得 这样两极分化严重的世界 离我们不远了 只有精英和普通人或者可以说是平庸 而他们善良 关爱 这种最珍贵的品质 被看的不名一文 我们被资本 被社会奴役者 毫无自由可言却仍不自知 大家都越来越不懂得尊重他人 不能好好听其他人说话了 尤其是看了《我爱你》和这部以后 底层人民 毫无话语权 说什么都不被重视 我从头哭到尾 几度痛哭 有些人斥责女主年轻时犯的过错 斥责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任 觉得不值得怜悯 但谁这一生不会犯错 如若不能给他人一个改过的机会 谁又能保证自己这辈子都步步踏对 是一种关怀 这里面的细节 无不深深刺痛着我的心 评论也是 都是些无心之人
在没有这场疫情之前,大多数的国人一提到欧洲,头脑里总会蹦出几个耳熟能详的词:经济发达、社会保障好、高福利、环境舒适、人民幸福.......但实际上欧洲的社会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即便是没有这场疫情,我想随着更多的人走出国门,大家也能逐渐意识到,那个深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田园国度,其实一直以来都仅仅存在于电影中而已。
真正的欧洲社会,陈腐、守旧、创新气氛极度匮乏;我之前听一个在英国做投资的姐姐说过一句话:你在中国,大学毕业后,会看到身边很多同学去一线城市打拼,有的也会选择创业来成就一番事业。
但是这些现象,你在英国几乎是看不到的,英国的大多数学生毕业了以后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尽可能的找个好工作。
就连开个便利店对于当地的毕业生来说都是十分艰难的,所以可见如今的英国是多么的让人绝望。
我们常说中国这里不好,那里不好;但是当我们真正走出国门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我们这个民族已经足够的开放和包容了,我们造就的经济奇迹,真的是一损失了一代人的青春所成就的,它非常的得之不易。
而纵观欧洲社会,真如片中的剧情所描述的一般,穷人真的是一点机会都没有.......对于布莱克来说,他仅仅就是想拿回属于他的权利而已,但反反复复的各种流程和手续,最终把他逼上了绝路。
而她的朋友就是因为坐公车耽误了几分钟而已,就被救济中心的人赶出了办事大厅......如果说英国的福利社会是一种骄傲的资本,那这种骄傲的背后就是踩在众多贫苦人民的脊背上虚张出来的。
整部影片虽然描写的是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但是导演丝毫没有让演员去刻意的卖惨,它就是平铺直叙的把布莱克前前后后去申领失业津贴的事情讲清楚,然后最终它也没有给一个完美的结局,他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到底布莱克的死亡能不能换来制度的精进和演化?
还是说一切照旧?
我个人趋向于认为一切还会照旧进行,因为在资本主义的血液里,从来就不存在什么所谓的代表了人民利益的执政党。
所有执政党的首要目标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保住自己的位置,然后不断的去敛财,至于底层人民生活的水平到底如何,那好像就和上层一点关系都没有。
想来想去,还是觉得我们中国好。
不是鼓吹,也不是奉承,而是在我们现阶段,我们就适合这样的发展模式,我们也适合这样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
至少我们的上层从来不会在重大灾难事件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当中抛弃他的人民。
最后在仔细的看看布莱克的临终遗言,我真的看出了资本主义的未来,同时也希望你也能读出端倪:我不是客户,不是顾客,也不是服务用户;我不是懒人,不是小偷,也不是乞丐穷贼;我不是一串社保号码,不是屏幕上的一段数据,我按时纳税,一分不少,为此我深感自豪我不向权贵卑躬屈膝,诚心对待邻里,尽我所能伸出援助之手我不接受,更不寻求施舍,我是堂堂正正的人,不是街边摇尾乞怜的狗我在此讨回本该属于我的权利,并要求你们以尊重之心待我我是一个公民,无所奢求,无可妥协.........
两种想象情境如果一种文化或一个国度的影像与我们的想象相符,那么我们就得有十足的警惕心提防它的虚假;相反,如果这种文化或这个国度的影像与我们想象中的他者世界有所出入,那么这些描写十分可能就是真切的。
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两个极好的例子,分别是金基德的《网》和肯洛奇的《我是布莱克》。
在《网》中,金基德虚构了一个因渔船事故被南韩政府抓获的北朝鲜渔民,他被当作间谍囚禁并经历了一系列事件。
电影从始至终所展示的便是作为一个渺小无辜的个体如何在大写的政治环境中被抛卷又生不由己的遭遇。
电影的重心是主角关押在南韩的一串经历:如何被审讯,如何被当作实验的对象放置进南韩的资本主义消费社会以观察他的行为举动,如何在政治符号与游戏编码中被抛来卷去……这一系列的“记录”反映出的正是观众脑海中对一个在极权社会制度下培养起来的公民形象的想象,尤其对在相似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观众来说,这些复杂又简单的意识形态符号多少已经司空见怪。
我们甚至不必看这部电影,也能猜到这个北朝鲜公民在被卷进资本主义的官僚机器时可能折射出的政治语境。
但正是因为这种“司空见怪”,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出导演金基德构想这部电影时投注的低廉想象与简单动机,这是一种让人感到尴尬的被消费想象,基于我与他者间的简单对立。
而这导致了电影本身的虚假与低劣。
而在肯洛奇的《我是布莱克》中,我们对一个晚期资本主义美好生活的惯常想象则不断遭到背离。
我们如何能想象一个在健全福利制度上生活的英国人会衣食难保(虽然这种现象在中国时有发生)?
我们如何能想象一个体面的英国女人会在便利店偷窃东西,而且还是偷一些廉价的日常必需品(卫生巾、褪毛剂、除臭剂)(偷窃虽然在中国也时有发生,但可能不会是这些低价的东西)?
以上两点如果我们尚能接受,那么对于下面这点我们又该如何想象:一个英国女人在接济站直接当着众人的面打开一个罐头,并不顾体面地用手掏着吃?
如果说上述三点的出乎意料完全建立在观影之前我们固有的简单想象,那么问题在于对英国的所有想象难道不正是建立在各类影像(电影、视频等)、各种光鲜亮丽的景观社会讯息以及作为东方-我之对立的西方-他者吗?
所以应该谴责的是不是我们在观看时产生的这类主观印象,正是这些时刻中潜藏着破解我们想象困境的对策,而是从中看出下面这点:正是因为它们违背了我们的简单想象,我们才更有理由相信它们是真实的。
这样我们才能走出想象的陷阱。
底层人民能说话?
大部分人都赞赏肯洛奇在《我是布莱克》中延续着他一贯的人道主义关怀,是在真切地为底层人民发声;但也有极少一部人(要理解总有人想当对抗多数的“少数”),认为这部电影是“中产阶级对底层人民自以为是的关怀”。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电影里的“底层人民到底能不能说话?
”(借用斯皮瓦克的这句学术名言——“属下能说话吗?
”)自然,任何电影都不可能是底层人民的直接发声。
作为大众艺术,电影本身就为此限定了门槛。
虽然“大众”看起来让电影很“民主”,但“艺术”确保了“贵族”范畴。
对于任何导演而言,无论他当初是否来自于底层,当他完成一部反映底层人民生活的电影,他就已经不再是在以底层人民的身份发声,而是代其发声。
因而,如果说在电影中“底层人民能说话”这个假设成立,那么这些话一定不是底层人民说的,而是电影制作者替他们说的。
既然这些话是电影制作者替他们说的,这些精英便借此重构了他们的话语权。
原本作为一个去话语权的“代话”方式(拍摄),一旦完成便会立即悖谬地再次成为谋取话语权的行为,原因在于真正的底层人民在这一过程中始终缺失。
但电影与真正的学术话语的区别在于,电影是一种虚构。
它不是直接地“成为”现实,而是以虚构的方式反映另一维度的真实。
而电影的这种“代言”困境之所以显得虚假,原因在于观众所看到的都是“真实”的人物在说话。
这就为电影中底层人民的发声提供了可能:在电影里,底层人民确实能说话;不同的是他们以虚拟的身份说话。
在电影最后,当布莱克在墙上涂鸦的时候,他鼓起勇气上诉的时候,或凯特在他葬礼上读简历的时候,他“就是”在发出自己的声音,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
而“中产阶级对底层人民自以为是的关怀”这类盖棺定论的简单评价,反映出的其实是作为观者的他已经提前同意了人道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全面失效,这既可能出自一个底层人民根深蒂固的仇恨,因为苦难的反复洗礼已经让他可以完全无视中上层社会伸来的任何捐助之首(这些所谓假惺惺的关怀);这同样也可能出自中上层人民对现实的冷漠态度,毕竟这样的借口有利于他们在不公平的责难中安然脱身。
不认为电影有多好,甚至导演都显出了疲态,但是依然无法给这样的电影打低分,电影中的主角其实在任何国家都存在,这样的人在任何国家都不比在英国少,相反的是多之又多。。。PS有个老人曾经说过那些外国人居然还上街游行如果他们知道某些国家的人是怎么在生活的他们就该知足了。。。
欧盟展@百美汇;3.5;求天求地求国家不如求自己,姓社姓资姓共产终究姓人性;肯洛奇热血依旧,批判力道不减,在一片冷漠中熹微温暖犹存;大黑特黑西方的同时,顺便调侃了一把China;书架一段最感人,因为有爱,他们是精神的富裕者。
生活流如果最后不来强力一击,容易流俗;生活流如果最后真的强力一击了,又很俗套。生活流如果最后变成俗套,整体还是免不了流俗。击还是不击,这是一个大问题......
个人向来反感用阶级或道德的眼光来审视电影,拍什么并不存在高下之分,怎么拍才是关键。肯洛奇近年作品给我最深印象是老派,这是一种扎实和沉稳的混合体,同时也确实如山田洋次般带着他们那个年龄特有的老气横秋,慈悲还是苦情则因人而异。在乔治·米勒那里,大概更加心有戚戚吧。
可以配合王梆写的《贫穷的质感》、《年老的隐喻》等英国观察文章看,关于就业危机、食物银行和机构性歧视都有映照。当然肯洛奇之后的《对不起》对digital的批判更犀利,但Blake的人物状态,他的执拗与尊严,对我来说更熟悉,哪种制度都会有被它排出的人,查理芒格批评过激励欺诈的救济制度,但在福利制度跟不上贫富差距的现实中,出现的是honest people on street(尽管他们甚至还用着iPhone),这一点出现在当下电影的创作中非常可贵,它的戏剧性是人为的,但他们存在,所谓“纽卡斯尔贫民宇宙”和漫威的区别是,你完全可能进入前者的角色,只需要一些坏运气。而从囧妈之类感到了中产焦虑的人,可以看看这样的“平行宇宙”,可以试试被真实刺痛。
批判意识和斗争精神当然是左翼的必备特质,但是在电影中过分放大就真的会营造出政治宣传片的效果。BTW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这片子的左翼思想也挺浅薄的?总感觉质朴的底层关怀找了一种矫枉过正的表达方式。
金棕榈该给。
唯一收获是学了新单词Geordie:东北部英格兰人和当地口音。女主从伦敦来纽卡斯尔,满口Geordie,不太合理吧?不是不好,是看腻了您的苦情戏,《风吹稻浪》艺术性已经很难超越了,您赶紧退休吧。表现一个饿极了的人的方式就是让她说“我饿”,这也太不戏剧了。
闷死人的片子
拍得挺朴实无华的,中间不乏温情与幽默,联系到上一届获奖的Dheepan,看来戛纳近年来的评选标准更加注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唠唠叨叨可看性差
不太喜欢欧洲电影的节奏,观看体验一般,道理很清楚简单,但是没有感同身受
真实反映欧洲社会现实,结尾反正死与不死都有人会觉得刻意没创意。嫌苦情的更是早日投入漫威DC的怀抱最好。在欧洲生活工作过的对此电影的感受必然更深,是部很好的小品,但是金棕榈确实有点过誉。
肯洛奇拿过两座金棕榈,可我更喜欢他没拿金棕榈的那些片儿
太俗太刻意了吧……连续n天看烂片了 天老爷啊~(trembling )
7.7 第22条军规,进不去的城堡,在法的门前。看肯洛奇的片总觉得累,每一个段落都在搞事,看一会就得歇一歇,最后结尾大扣分,恶意煽情,仿佛为了批判社会制度连希望也非要掐灭,念信哪不能念,一定得在葬礼上念吗?
灾难
一成不变的照章办事对绝望的人也是一种迫害。
俗套。
政治电影,局面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