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电影,也看了很多评论,从政治的角度看,水可载舟亦能覆舟,从行为上看,体现了个体与整体的矛盾冲突。
离开整体,个体有无价值?
从何体现?
表面上马修斯为罗马而战,实则他只为自己的信仰,但他却因为母亲的压力一步步的妥协,但不能说对母亲的妥协不是他的选择,或许这也是他信仰的一部分,正是因为矛盾的内心和不坚定,注定之后的悲剧。
看完了这部根据莎士比亚作品改编的《科利奥兰纳斯》,还可以,架空历史,把莎神的作品搬到现代社会的想法不错,只是原汁原味的舞台剧对白和现代战争场景总是显得很突兀,别扭的很,给四星,多一星给杰拉德巴特勒和拉尔夫费因斯的舞台剧功底,表演张弛有度!
愚蠢的暴民啊,永远只能做统治者手中的棋子,被牵着鼻子走,最容易被煽动和误导,成为权谋争斗下的牺牲品!
可怜的英雄啊,为国征战,伤痕累累,拿命守护着那一群愚蠢至极的家伙,最后却被暴民们送上断头台,身首异处,不得善终!
该片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同名悲剧,讲述了一位被放逐的将军为一雪前耻,联合以前的敌人带领军队杀回罗马的故事!
影片是从莎翁的《科利奥兰纳斯》改编的,主角将军卡厄斯·马歇斯穿着现代军装,带领着装备现代武器的军队保卫着“罗马”,对阵的是他的宿敌——身着古罗马“战袍”的奥菲迪阿斯。
他俩的神情中书写着古典的傲慢和高贵。
马歇斯鄙视咒骂着贱民“bid them wash their faces and keep their teeth clean”,他主动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作为反动分子被护民官带领的民众放逐,不愿意低下他那“高贵”的头颅,英雄沦落天涯。
莎翁告诉我们,最了解我们知己是旗鼓相当的对手,奥菲狄乌斯不能自已地拥抱前来投军的马歇斯,曰:“啊!
马歇斯,马歇斯!
你说的每一个字,已使我心中旧怨烟消云散,不再留一丝芥蒂……让我用胳膊围住你的身体;我这样拥抱着我的剑砧,热力而真诚地用我的友谊和你比赛,正像我过去雄心勃勃地和你角力一样。
我告诉你,我曾经热恋着我的妻子,为她发过无数挚情的叹息;可是我现在看见了你,高贵的英雄!
我那颗狂喜的心,比我第一次看见我的恋人成为我的新娘,跨进我的门槛时还要跳跃的厉害……”这样的崇拜热爱,出自于英雄惺惺相惜,我不想归之于“基情”,只是,性别相同,抱负相同,实力相当,才产生的如此情感。
在战斗中、在民众前都不屈服的马歇斯,在自己的母亲面前一直是个孩子。
他勇敢是因为母亲教育他勇敢,他保卫罗马是因为母亲宁可他为国而战、战死疆场,也不愿他守着老婆孩子热炕头,他投军奥菲狄乌斯,同僚来劝挚友来劝妻儿来劝,都是枉然,但是母亲出面说,「For myself... son... I purpose not to wait on fortune till these wars determine. If I cannot persuade thee rather to show a noble grace to both parts than seek the end to one, thou shalt no sooner march to assault thy country than to tread on thy mother's womb... that brought thee to this world. 」他即使知道打破自己誓言、背弃同生共死的盟军、违背自己内心的原则,知道前方是深不可测的地狱,也在行为上服从。
不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评判母亲的行为言辞,也不要用普通人的眼光去评判,她从始至终都是与众不同的母亲,她曾和儿媳说「我要是有十二个儿子,我会希望十一个儿子都战死沙场,都不愿一个苟活于家中」,她眼里,祖国罗马高于一切,建功立业重于生命。
与其说,母亲是马歇斯的悲剧,不如说他所受的教育造成了他的性格,注定了他的命运。
马歇斯可以是所向披靡的将军,他是军人,他可以无情,决不口蜜腹剑、虚假圆滑、两面三刀,他不是政客。
而民主是什么,民众是什么,不过是被政客牵着鼻子走,达到政客目的的工具。
有些东西看似美好,本质都是一样的。
就像工作中,某些人顶着“民主”的幌子,实则不愿担责,到真的利益跟前,立刻摘掉民主的帽子,自己得了便宜再说。
给经典穿上现代的衣服,更像寓言了,观众看着略有恍惚比较违和,有时无法进入情境。
主角出生于军国主义的家庭,朴实的本性加上天生高贵骄傲的执念,最终因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而被放逐,从而走向邪恶的极端,从顽固傲慢的人到魔皆因家庭教育及士兵生涯给他的执念造成的,最终被人性所救赎,让人看到其内心深处朴实的善,而他极端的恶在最后的死亡中得以解脱和宽恕。
与人民的斗争中,有朴实的人民,有尽职的选民官,而主角无法理解社会的斗争和均衡,两者间无法得到理解,议员也选民官也无法达成一致,冲突酿造了一个人的悲剧,也酿造了战争的悲剧。
人们需要放下执念,放下对恶的执念,放下对善的执念,在沟通斗争中达成谅解。
而社会也在冲突和均衡中,最终走向和平。
成熟的社会不需要英雄,不需要超人,不需要蜘蛛侠,更也不需要克里奥兰纳斯。
看完感觉片子有几部分不足:1.民众骚乱不够真实,没能表达出古代饥荒、暴力、凄惨那种令人震撼的感觉。
2.双方交战时场面太小,没有计划性和组织性,不像是古罗马装备精良声势浩大的军队,更像是现代黑社会的盲目火拼,可能是拍摄基金的限制原因。
3.结尾部分马修斯被母亲感动说服的场面不够震撼,可能是台词不完整或翻译不完整没能表达出莎士比亚的精髓,并且主角那个时候的演绎看起来更像是心中的怒火无法熄灭,但却突然被感动答应和平,最后主角被杀的结局气氛不够悲惨却让人郁闷。
整个故事披着现代的外衣讲着古代的语言,很多东西搭配起来很别扭,看着让人哭笑不得,没事可以当娱乐片看看,也可以感受部分莎士比亚那些漂亮的台词。
上课要求看的片子,老师说是为了让我们感受一下英国演员的基本素养。
看后的感觉是,嗯嗯,感受到了……先从形式上来讲吧,这是一部戏剧感很强的电影。
马歇斯的战前动员,对暴民的讲话,母亲对马歇斯的劝导,都用了大段精辟的、带有宗教性质的比喻(大多是莎翁的原著);马歇斯和男二最初的搏斗,也用了极具古罗马仪式感的表达。
我个人对话剧没有强烈的好恶分别,但大量戏剧元素在这部片子中的运用,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的。
整个片子力图达到的不是真实,而是通过对历史的回溯引起对现实的思考,此时,戏剧性的表达特有的渲染力无疑会加强对观众情绪煽动的力度。
当然,有人吐槽古英语的运用,就我能听懂的部分来看,我觉得英英还是苏到爆的。
接着,来看看导演对故事的重构方式。
每一次改变,甚至是每一次解读,都是加入个人经验的重构。
拉尔夫选择保留大部分的故事情节、人物设定甚至细节表达,却简单粗暴地改变了故事讲述的年代。
有人诟病这是其导演功力不足的表现,但我个人来看,还是蛮喜欢这种处理方式的。
我们不缺少将古旧的主题,通过精心设计的现代的外壳进行讲述的电影,甚至可以说,每个我们现在讲述的故事都是对历史的又一次印证。
而这部片子,却通过现代的造型、武器、建筑、技术和时空硬生生地承载着一个完整的罗马故事:古罗马的名字、古罗马的语言、古罗马的仪式、古罗马的政治、甚至是古罗马的价值观。
但令我惊讶的是,我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无法融入,相反的,更熟悉的场景让我更好地带入进了整个的情节。
同时,片子有个小小的设计,新闻报道会承担很大一部分推动情节的作用,如果之前的情节让你觉得好像回到了罗马,那么,各种电视新闻的出现应该会让你会心一笑吧。
不管形式如何,故事依旧值得我们关注。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相当政治化的电影,可能由于发生在罗马时期,这种政治性的表达甚至还带有一些哲学性的味道。
电影中有明显的三组政治性矛盾,罗马与付尔斯、执政官与暴民、马歇斯与护民官们,因而故事的重点也可以看做对不同选择的解读。
护民官们为了保全自身政治利益选择了煽动与挑唆,被煽动的民众们在没有得到任何承诺的条件下选择了无谓的情绪地表达和放逐,马歇斯选择了战场、刚毅、对抗、离开、背叛和死亡。
这是故事描述的部分,而没有描述的选择还有,人们对政治制度的选择、国家对英雄的选择、母亲对儿子意志的选择、历史无差别的选择……电影只完成了讲述的工作,却没有留下问题的答案。
也许政客和英雄真的无法兼得吧;也许暴民政治比精英政治更为残暴吧;也许在与政治家的博弈中,平民永远都只是其达到目的的手段呢……谁知道呢,政治总是不可说的东西。
戴老师常说一句话:“重要的不是故事所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
”这句话在这部电影上真是得到了通俗易懂的解答,不论是莎士比亚、拉尔夫还是其他的讲述者,选择讲述这个故事,一定仅仅是为了告诉大家这样的一段历史;同样的,观众们选择一遍遍地看这些改编,也一定不是为了故事本身的情节。
如果你还沉迷于故事情节,那么不妨想想那些你似曾相识的新闻报道的处理,或是想想最近大选的结果?
反正,我是没有答案的,因为政治总是不可说的东西。
感觉影片的编导可能是受到了英国BBC投资拍摄的新《福尔摩斯》启发,将这么一出发生在古罗马时代的故事整体穿越到了现代,听说故事情节几乎全盘照搬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稍经加工就成了眼前这部电影。
制片方找来拉尔夫·费因斯担当主角,演绎一位悲情的将领,再请来“斯巴达勇士”——杰拉德·巴特勒担当配角,在演员阵容方面虽说算不上鼎盛、豪华,但也还说的过去了,故事方面就更加不用说了,莎士比亚大师的作品,这部听说还算是其中的上上之选。
不过呢可能是对这种古典文学缺乏理解,影片始终都为能激发我的兴趣,总觉得影片中应该有比较大篇幅的战斗场面,不过呢导演却没有呈现出来,短暂的几场战斗戏,而且场面还非常的小,特效也没有怎么见着,如今这个年代,想光靠几位优秀的演员干巴巴的演,想赢得多少票房,想获得多少好评跟青睐明显是不太现实的。
在几次昏昏欲睡之后,总算是看完了,总的来说觉得不是很好的电影。
拉尔夫·费因斯是一个优秀的演员,此片的主角科里奥兰纳斯大将军要把他演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他顽固、高傲,内心深处还是充满爱的一个人,也是个很矛盾、很有性格的人。
查了资料,原来这部片是改编莎士比亚的名作,怪不得影片给我的感觉像是戏剧,特别是对白。
影片刚开始的时候,我还不喜欢这部片,但看到后来,有两出戏真的很打动我。
一部是科里奥兰纳斯在被放逐后,对自己的老敌人誓言要灭掉罗马复仇;另外一出是被自己的母亲劝服。。。
真的还是感人,不愧是莎士比亚的名著。
如果你喜欢伏地魔,如果你喜欢斯巴达,那么你可以看这个影片,如果你喜欢莎士比亚 你也可以看这部影片,如果你没有DVD版本的话或者没有良好的英语基础,还是不要看了,不然根本理解不了,就像我看出了是经典,但是还是理解不了,台词毁了我,不是不好是我根本听不懂,郁闷,不过主角演的出彩,被放逐时候我都想冲上去一顿胖揍那些政客,还有主角光环把那两个民主斗士都掩盖了,我恨他俩
首先不得不说,拉尔夫大人的演技远远强过他的导演功力。
所以各位同学实在没必要在拉尔夫大人的导演功力上大作文章,他老人家当导演要是和当演员一样牛了,圈子里其余的人还怎么混吖!
片子一开始时本人还未进入状态,现代背景下的人物还是一口文绉绉的古英语,违和感甚是强烈,本人甚至一度打算只给片子打及格分。
不过半小时后拉尔夫大人和瓦妮莎奶奶开始相继飙戏,我立马就把违和感什么的给选择性无视了。
有拉尔夫大人和瓦妮莎奶奶如此精彩的演技,剧本又是莎氏出品,我怎么舍得只打及格分啊!
所以最看重剧本和演员演技的观众,看这部电影是没错的。
当然我相信腐妹子们也能在这部片里找到兴奋点。
因为连我这种缺乏腐嗅觉的妹子都看出了基情。
至于腐点,无需本人blabla分析一通,台词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首先是科里奥兰纳斯和考密涅斯会合时说的那几句话:“啊!
让我用像我求婚时一样坚强的胳膊拥抱你,让我用花烛送我们进入洞房的时候那样喜悦的心拥抱你!
”屏幕前的本人瞬间石化……然后是科里奥兰纳斯被罗马人放逐,投奔他的宿敌奥菲狄乌斯的那一段——奥菲狄乌斯曰:“啊!
马歇斯,马歇斯!
你说的每一个字,已使我心中旧怨烟消云散,不再留一丝芥蒂……让我用胳膊围住你的身体;我这样拥抱着我的剑砧,热力而真诚地用我的友谊和你比赛,正像我过去雄心勃勃地和你角力一样。
我告诉你,我曾经热恋着我的妻子,为她发过无数挚情的叹息;可是我现在看见了你,高贵的英雄!
我那颗狂喜的心,比我第一次看见我的恋人成为我的新娘,跨进我的门槛时还要跳跃的厉害……”呃(╯﹏╰)b……拿什么说事不好偏偏拿娶媳妇作比较……就算是英雄惜英雄情感表达也不至于这么奔放吧?
原著里还有一段奥菲狄乌斯的家仆之间的窃窃私语:“我们的大帅自己也把他当作情人一般敬奉,握着他的手,翻起眼白听他讲话……”这……这都赤裸裸地官配了还是怎么的?
曾几何时,本人还坚信老莎被誉为一代写文宗师完全就是腐妹子们YY过度的结果。
现在看来,他老人家似乎也没那么无辜。
片子结尾本人也不可避免地石化了几秒钟,科里奥兰纳斯死在奥菲狄乌斯怀里这一幕不知是不是拉尔夫大人的主意。
如果说奥菲狄乌斯给了科里奥兰纳斯致命一刀之后面露恻隐之色我还能把它理解为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那接下来伊把科大将军顺势搂在怀里还在人家面颊上印上深深一吻又是什么情况?!
这绝对就是那种“既然降伏不了你那就让你死在老子怀里”的变态占有欲啊!!!
总而言之,大腐列颠的导演和演员基于原著发挥主观能动性鼓捣出来的结果,总是腐妹子们喜闻乐见的。
我智商低,看不懂
My name...is Caius Martius Colour-your-anus
▤「Our virtues li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ime. One fire drives out one fire... one nail, one nail. Rights by rights falter, strengths by strengths do fail.」
电影只idea好是不够的
台词和主题照搬莎士比亚,演员的舞台范也很讨人欢喜,但现代战争背景的设置仿佛架空了真实感,使这个故事变成了空中楼阁,仿佛一件遥远的事情。资金的限制也不见了莎士比亚原著中大量的动作戏份,我们只看到了角色身上的伤疤和内心挣扎,好在演员的功力经得起镜头大特写的考验。★★★☆
政治战场上屠戮着悲怆的英雄情结,怎能让人不痛惜。拉尔夫·费因斯自导自演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剧本,足见品味和野心。
舞台剧
kick ass wonderful!
莎翁作品《科里奥兰纳斯》的改编。把罗马悲剧移植到现代,用戏剧语言代替生活化的台词,并没有得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反而让人数度出戏。多加一星给伏地魔拉尔夫的表演。
刚开始没搞明白,听着怎么都是罗马人名……晕了半天发现原来就是罗马背景沙剧。这片子居然是阿蒙大尉自己导的。从头到尾盼着来一句 THIS IS ROME!然后一个大脚丫子踹下去 @施伦堡的笔记本
我就是看不了古典戏剧……吐槽句神翻译啊!
电影本身四星。莎士比亚增色,再添一星。Ralph Fiennes is a better director than I had imagined him to be. 而且他来Q&A时多么诚恳谦逊可爱啊,加分加分。
莎士比亚的本子写的真带劲..政治的丑陋永远是勇士骄傲的痛。
太不愧对莎剧改编这几个字了。。。只是RF满头血嘶吼着的时候总会穿越到伏地魔 = =
改编不是这么改的吧?
这个配合是极其不合适的。。
整部电影拗口的英文独白让我听的很吃力~~
个人认为改编的不好,现代的背景,加上莎翁的经典对白,不怎么好!“啊,xx!xx!”
战争 歌剧 古典文学 政治 老本新拍 同人 莎士比亚 还融合很多英语古文 长见识了
2013.6.9于奉节。这台词的风格搭配战争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