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拍了30年的贺岁喜剧,近些年陷入了粗制滥造和糟蹋经典的怪圈,佳作寥寥。
所以这一“我爱香港”系列,即便有邵氏和TVB联手祭出明星人海战术,看前也没抱几分期望。
结果《72家租客》那久违的港式喜剧风格着实让人欣喜了一回;再顺着看了《我爱HK开心万岁》,觉着这怀旧牌仍打得机巧而不失诚意,确是比还在旧饭新炒的某些系列强多了。
于是今年的《2012喜上加喜》,在顺理成章的期待后,发觉倒也没让人失望。
依旧是香港草根家庭的两代人,播报了几十年天气预报的倔老头和一大群不安生的亲人同事们。
小人物们每天鸡飞狗跳的讨生活,兜转间因末日谣言得以团结抗敌、阖家欢聚,最后人人梦想成真,在“末日”前夜以标志性的经典大群舞合唱谢幕。
虽然较前两部淡化了怀旧色彩,透露出的却还是那股子港味港情。
味是人情味,情是小温情。
片子有人情味又温馨,还伴着几分“世界末日前,你会想和谁在一起”的思考,以及一份有关梦想达成的小欣慰。
在香港电影人的镜头中,这处喧嚣的弹丸之地无论历经怎样的时代变迁、风雨飘摇,依旧同悲同喜,同声同气,会有习惯一起克服一切的人们、终会达成的梦想。
所有的笑点也都与时俱进,开门见山。
娘炮版Bosco无限娇羞又讨喜,拍纸扎婚纱照令人捧腹的涮了夏永康,恶搞《那些年》沈佳宜的桥段更是亮到笑爆。
其余各种对明星和时政的揶揄层出不穷:郭家名字全是名人、女星被实名嘲讽整容、大反派生气时要唱小叮当的反差、片头赫然出现与梁振英的合照、片尾播报刘德华参选特首、政府免油费及派发名目繁多啼笑皆非的补贴金等等,最末了连TVB自家的《大时代》也不放过,一本正经的编排出超豪华不可能阵容。
不乏有的包袱抖得闹腾或三俗,却也着实让人轻松愉悦,忍俊不禁。
这本就是属于香港小市民们的愁与乐,是被夸大的真实,又何必强求阳春白雪、高雅隐晦?
这种指不定在哪场笑闹间就会不经意的让人小小共鸣下、或者干脆感动上一把的奇异违和感,才正是港式草根喜剧的魅力所在吧。
另值一提的是片中海天堂龟苓膏、板长寿司、奇华饼家等品牌广告植入得很巧妙,让人明知是在打广告却又完全不会反感,比国内片商可高明多了。
我爱香港系列已经拍了三部,但愿还能保持同一水准继续乐呵下去,推动港式喜剧真正回归,而非最终沦为又一苟延残喘的圈钱系列。
更新MP3时候 下载的。。。
在上下班车上看完的。。。
黄宗泽演绎了一个娘娘腔,闹钟有滑过他曾经在tvb演过类似的。。。
不想深想是哪部,头痛ing。
印象最深的郭靖跟沈佳宜的那段。。。
那些年,爷爷奶奶的。。。
搞笑片段。。。
哈哈。。。
实在乐到我。。。
幸好,最后是happy ending。。。
最近一直看到麦长青。。。
怎么了,,,,
一直很喜欢HK的电影,永远是一种文学常用的以小见大的方式,用一个小团体小家庭的生活来映射整个HK,先宣扬一下小爱,接着就是一片大爱的和谐之声。
很有爱,很治愈。
片中的郭靖一家每个人特点鲜明。
但是都有一个公共点——就是家庭观念很深。
末日的时候,我们应该和谁在一起?
如果下一秒就是世界末日,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度过?
这两个问题,从我知道有2012世界末日这个事情的时候我就开始思考。
我想,我慢慢的也是有了自己的答案的。
无论2012年的12月23日早上的太阳是否能够再次普照大地,我们都应该过好自己的生活。
善良,美好的面对每一天。
未知的事情,我们无法辨析真伪。
在我们担忧的时候,我们就已经错失了享受生活的机会。
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只有享受每一天,给每一件该做好的事情都努力做好,给每一个想爱的人都认真的对待,那么,就算是世界末日,你也不会遗憾了。
生命的长度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但是,生命的宽度和深度我们可以自己决定。
多多的接触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多多的体验自己从没体验的事情,那么,你就会无悔。
好吧,不是正经的影评,只能是观后感。
我只是写写而已。
我承认我手贱,好端端的看什么翡翠贺岁片,我的沈佳宜没了,彻底恶心了。
当喜剧发展到为搞笑而搞笑,当喜剧发展到为恶搞而恶搞,那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真怀念周星驰电影时代。
贺岁剧!
勉强博人一笑!
扮演的角色名字真大胆!
姚明 郭美美 郭晶晶 郭靖 沈佳宜 郭富城 Vivian !
《喜上加囍》的最新阵容以四对情侣作主线,志伟配毛舜筠、黄宗泽配何韵诗、冯淬帆配邵音音、农夫陆永配内地女演员,再加上无线大部分小生花旦亮相做串星,星光熠熠程度不会弱于《八星抱喜》。
一直在网上搜着粤语版,终于看到了。
我觉得阵容没有之前几部强大,不过内容还是不逊色的。
虽然世界末日只是个噱头,不过我的看点并非在此。
最好笑的是沈佳宜那段,我想说TVB很能抄,炒得很有TVB味道。
另外张馨予在里面我还觉得挺漂亮,不过想到之前的微博炒作等等,还是没有好感。
苏永康也是个亮点,之前不知道有他,有趣的是让他发火之前唱歌那段。
毛毛同学聚会那段,看到几个熟面孔,比如邵美琪,梁小冰(不知道我有没有看错)另外麦包我觉得也不错,尤其大家吵翻的那场,他气呼呼跑开,然后马上又折回说自己气完了。
我觉得这一幕很有爱。
包括最后不能碰电器的他一个人搞着大电机发电成功,我觉得很有感情。
想不到,这样的剧情老土不说了,演员都不给力。
尤其还用了沈佳怡,当音乐想起的时候我在怀疑,后来怎么还真来真的,还来了个秀,真吐槽了。
怎么还来个剧中剧吗?
刘镇伟创作开始断层,黄百鸣开始转当制片,许氏三兄弟故去一位,另外两位也赋闲在家,关键的王晶和星爷分道扬镳,前者已难调和观众口味,而后者也成了孤家寡人,这些当年的港产喜剧片的顶梁柱的消音,就是现今港片这块市场的现状。
近十几年来,港产电影以怀旧为题材的确实不少,对此我们可以将此看做是香港电影人抚今怀昔的一次集体的情感投射。
比如《家有喜事2009》向九十年代集体创作喜剧的电影人致敬;《花样年华》还原60年代生活在香港的上海人的审美观与生活情趣;前两年的《鬼马狂想曲》则大肆向70年代广受欢迎的鬼马喜剧接桥,勾引无数人对70年代香港鬼马喜剧的追忆。
而连着两年出来的《我爱HK》,看似是在开创一个新的喜剧片系列,但是归结下来,这部剧还是走的和《家有喜事》一个套路。
从全球来看,自有电影以来,喜剧一直是主流,最早的喜剧可以追溯到卢米埃尔兄弟的《水浇园丁》。
香港亦然,但是说到真正的创作意识以及影响规模,还是近三四十年的事儿。
事实上,香港的鬼马喜剧还是很值得一看的,虽然发笑程度比不上后来居上的无厘头喜剧,但是就情节来说,还是比较贴近现实的,而且特别注重对白的提炼。
或许,现在的观众或许会更加怀念70年代的鬼马喜剧:性格鲜明的滑稽角色,忠奸立场明朗的两派。
鬼马喜剧当中的明星,除了许氏三兄弟之外,还有就是吴耀汉、乔宏、石天、麦嘉这样天赋极高的喜剧演员,着实为这一片种增光添彩很多。
到了八十年代末期、九十年代初期,周星驰和王晶的组合便是无厘头喜剧和高票房的象征。
如今,没有了周星驰的王晶已经风光不再,倒是周星驰还可以继续拖拽着港产喜剧的瓶子再走一段路程。
严格来讲,与周星驰后来自立门户的喜剧相较,王晶的喜剧片已经愈见批量生产的快餐车化,直接将喜剧做成了纯粹的笑声,而缺乏了富于文化内涵,简单讲就是少了一个“真”字。
自王晶堕落之后,香港喜剧已经呈现出大面积的颓靡状态,所出产的作品基本逃脱不了普通一般的窘境。
韦家辉离开银河映像之后,出产的缅怀鬼马喜剧的《鬼马狂想曲》,但看名字就能知道这是一部十足意味的致敬影片,但是过于凌乱的拼凑,让这部片子也成为被人诟病的地处,还有就是,时代不同了,对于鬼马喜剧,观众只能是追忆,若如果是非要触及,只能是惨淡收场。
再观之《我爱HK》系列,虽然具有港味,笑料也饱满,而且最终回归的主题跟九十年代的同种喜剧类型无两,但是看下来之后,还是会觉得这种喜剧的格调不算高了。
今年跟《我爱HK之喜上加喜》前后上映的一部《八星报喜》,很明显是烂到威武了,不仅仅是格调不高的问题了,而且还犯了王晶后期喜剧拼凑的错误,就只是成为了观众哈哈一乐、一笑而过的快餐电影。
喜剧如果变得单纯,弱化其讽刺效果的话,就会变得没有意味了,套用一句话来讲:喜剧是悲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因为喜剧达到的讽刺现实的效果之后,确实是一种悲哀,油然而生的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悲哀,这种悲哀,就可以跟悲剧挂钩了。
香港喜剧或许现在是处于低潮期,创作思维的定型和人员配备的老化是很大一部分原因,但是这终究也不是港产喜剧弱化其讽刺效果、化身纯粹喜剧的最终理由,转型创作和补给新生力量,不仅仅是对于喜剧片这一个片种而言的,也是整个香港电影圈的当务之急。
香港人的电影很是有趣,可能是意识形态的不一样,港产笑片自有它独特的法门去取悦观众,它总是给人一种脱缰的自由感觉,很跳tone,很热闹,但是又会有情节触动你流泪,又有教育意义。
最近深埋港剧圈子,总结下片中每一套港片的基本几大法宝就是——打趣时政(郭靖跟梁振英同志合照,大陆女落香港找干爹,以郭家比喻“国家”,)揶揄明星(暗讽高海宁整容脸,刘德华选特首,cos那些年的经典场口)无厘头搞笑(苏永康的四大乌克兰人妖护法常年抢戏,阮兆祥+陈奂仁乱入,gay couple)打H的擦边球(曾志伟他们的情趣sm...黄宗泽sell货时各种h笑话,孟瑶张馨予长期卖大包,特别张馨予她啊真的跟奶牛一样 - -)还有人海战术!
(基本上你逮住个露一脸的临记都是TVB的经典绿叶甚至是剧集的主角。
)很好笑的是它的广告植入完全不让人反感。
特别是曾志伟叫板长寿司的师傅做个大一点的手卷结果师傅做了一个半米长的手卷,苏永康开了个Bar叫Ocean Paradise,有人让他把中文名取为海天堂,然后大家就开始在酒吧喝起了凉茶调的鸡尾酒,还在宣传其功效……这两个片段真是拍案叫绝。
把植入广告植入得这样生动,是大陆的那些榆木脑袋不能比的。
心情不好或者脑子乱的时候,一定不能看文艺片或者什么奥斯卡大片。
漫长的铺垫会让你在电影开头的几分钟就想找东西扔到屏幕上。
但是看港产喜剧不同,心中苦闷时看看就能消解。
因为看它不用动脑子,它的喜感是这样的开门见山。
笑点只要够功力,开场一分钟就可以让你目不转睛。
而点睛之处在于,结尾一分钟,它能让你哭出声音。
这是一个以末日为背景的故事,主角也是一个跟亲人互相不理解常常怄气的而且郁郁不得志的老头子,因此最后他达成梦想,在电视主播的位置上发表的末日宣言真的让人感动到了。
跟家人,爱人的那一点点小摩擦,小误会,在末日来临时真的不算什么。
这灵感有点像是来源于周董的《世界末日》。
那个MV也忒感动人。
当然结尾还是我爱HK系列的经典千人大跳舞。
基本TVB所有的人都出来了,包括近期力捧的超级巨声们,虽然没台词也争取机会露了把脸。
最大的惊喜应该是梁小冰。
很久很久没有看见她了,变成了一个包子脸的八卦师奶。
从前美丽清纯的祝英台,出落成跟毛舜筠一般年纪的老闺蜜了,让人叹息啊。
给《艺术家》打了三颗星,却给这一套打了五颗星。
实在是看这种电影让人舒服很多,打心里的喜欢。
就算没什么脑子又如何,咱们看电影可不是为了学术研究,纯粹图一乐耳。
看在毛毛,何韵诗,牛精鹏,苏永康的份上,还是有感动。
其实我爱HK1中,我们记住了香港也有城管,那么,在2里,让我们记住家人才是我们在这个末世情结最后的一点温暖。
其实,有多少矛盾,有多少夫妻,当太阳不再升起,你最想手牵着手的是不是那个她,就象《2012》一样。
那个最初和你一起走在一起的,才是你心中的挚爱。
沈佳宜,和郭靖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虽然重口味,但是,若几十年后,仍有人跟你说原来那些年我暗恋过你,是不是也很甜蜜。
原来是张馨予和邵音音,以为是潘霜霜和冯宝宝。。。
尚可一看
生BB那段落是赤裸裸地抄襲了三傻嗎~~~
港产贺岁片已死。
哎。。。咱那四十块钱阿。。。。。。就是那段拍照的挺好玩
以前系TVB出品必属精品,如今是TVB出品避暑佳品。
最讨厌一边唱歌一边跳舞的港片
一如既往的支持
Bosco这娘炮演的真传神哟
每年香港的贺岁喜剧都很有香港特色,黄宗泽的“娘”很不错,喜欢!
沈佳宜那段笑喷了!
好吧,我纯粹是为了何韵诗看的
虽然有黄老板自砸招牌垫底志伟也不用配合好基友一年差过一年啫…白瞎了波叔和老何
挺不错的,比XX喜事好看。。。
從10年開始 , 每年必看 . 這集稍微XX些 . 模仿那些年的橋段真的笑死了 , 香港人學台灣國語 . 超正點吶 .
黄宗泽好适合娘娘腔
黄宗泽这角色和张国荣当年不是一样么?
一直就觉得黄宗泽怕是gay 一直在假扮直男 哈哈哈
有笑点有泪点呢,虽然过了新年好久,但是现在看还是温暖的呢
又弱智,又要搞什么真情流露。。港片的喜剧还是那么低级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