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The Son,儿子,爱·子(台),儿子可否不要走(港)

主演:休·杰克曼,劳拉·邓恩,凡妮莎·柯比,泽恩·麦格拉思,安东尼·霍普金斯,陈信妃,威廉·霍普,小田部明纮,伊绍拉·巴贝-布朗,埃里克·海登,约瑟夫·迈德尔,雷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剧照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1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2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3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4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5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6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13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14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15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16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17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18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19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剧照 NO.20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剧情介绍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前妻凯特(劳拉·邓恩 饰)与儿子尼古拉斯(泽恩·麦格拉思 饰)的出现打乱了彼得与新伴侣贝丝(凡妮莎·柯比 饰)的生活。彼得费尽心思照顾深陷抑郁情绪的尼古拉斯,但他还需要兼顾工作和新家庭。重重压力之下,家庭矛盾逐渐激化,诸多过往心结也随之涌现……彼得能否走出困境、获得救赎? 该作为导演佛罗莱恩·泽勒“家庭三部曲”的第二部。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香螺岛的故事海岛七号沉睡的巨人K-DOL爱心增加学院律政佳人第一季东野圭吾悬疑故事不大可能完成的任务永恒族龙的新娘:一见倾心老板娘2无间潜行沧月绘我们的私密幻想王道你所知道的邪恶最好的夏天快跑或飞翔看不见的TA之时间裂缝虚构推理烈阳天道Ⅱ继承者计划拳打脚踢朕的刺客女友目击证人法医追凶炽爱是偶然吗?塞西亚:复仇之剑在一月的声音里刻下喜悦蓝色巨人亿计划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长篇影评

 1 ) 看完观感

其实挺诧异来到豆瓣看6.7分,我觉得,电影里很多部分听写实的本人当时青春期很抑郁的那些年里,一开始那些父母大人们都是对你好言相劝的,希望你能够通过这些“善言”做到改邪归正(开始父亲去和儿子谈)。

然后就发现,不管用,于是态度逐渐强硬,迫使你作出一些改变来(儿子转学)。

某种程度上,父母大人们总会看到你的那些“好转”(尼古拉斯对父母撒谎说情况变好)。

再他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又开始暴躁,急切地希望你有所改变。

没人去愿意了解一下你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他们只想看到你变回一个正常人。

但是这个电影里面,这对父母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

父亲为了儿子辞掉了一个重要的机会。

因为他的父亲曾经对他的所作所为,他也是做到了和他的父亲不一样(很厉害)。

包括积极地响应儿子的需求,带儿子去看积极的治疗。

我当时,说出来真的很讽刺,没有一个人意识到我的精神状态出了问题,都在上香拜佛,我受够了。

更讽刺的是,我真的受不了了,在学校晚上打电话,一种要si了的心态在打电话,为什么亲爹亲妈听不出来你亲闺女的情绪有什么不对呢。

第一句话就是,你今天高兴吗?

这是什么kpi吗请问,最后还非要听我笑出来,你才能高兴地挂掉电话,一种马上要si掉的心情去笑出来。

然后他们就又觉得女儿今天心情真不错!

我真的受够了。

无知真的太可怕。

最后带我去见心理医生的,还是班主任,魔幻现实。

再一个我想说的是,最后父亲同意让儿子先离开精神病院,他作出什么样的选择我都能理解,他听了儿子的请求(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本人有类似经历的缘故,较早的时候我就感受到这个儿子的紫砂倾向了,比较强烈的是比如他父亲知道他转学以后就去了一天学校的事情那里)。

而且当时在医院里,他的行为跟之前抑郁的消沉不一样的就是他有点过激,我的理解是:求求了,快让我出去啊。

我要去si,我真的一刻都活不下去了。

所以他后面淡定的遗言状态,和父母认为一切都会变好,真的很现实主义我说。

如果他没有紫砂,或者没有紫砂成功。

可能会恢复地逐渐正常,但我想很有可能的是在他与父母之间的交锋中,父母一方逐渐失去耐心,最后剩下他一个人。

然后写作事业并没有发展起来,自己只得了一个工作谋生。

最后父亲去培养那个小儿子。

不管怎样,最惨的还是妈妈不知道没有这方面经历的人在一些地方会不会看不懂。

(一些让我非常有共鸣的对话以及画面)

 2 ) 困在原生家庭里的孩子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家庭变故给每位成员带来的精神创伤和伤害,很可能成为生命中永远无法抹除的烙印。

当我们苛责父母时,又是否想到,他们曾经也是受伤的孩子;当父母教训孩子时,又是否记得,自己也曾讨厌父母的行为;孩子倒在枪声中无疑是最大的悲剧。

可事实上,每一个人都被困住了。

孩子正竭尽全力阻止家庭分崩离析,甚至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去堵住裂缝。

可是裂缝又怎是一个人能堵住的呢?

比起堵住裂缝,或许我们更应该接受裂缝存在的事实。

讨厌也好,喜欢也罢。

有一个很残酷的事实就是,我们避无可避的变成了父母的样子。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2022)6.82022 / 英国 法国 / 剧情 / 佛罗莱恩·泽勒 / 休·杰克曼 劳拉·邓恩

 3 ) 都是假象

结局万万没想到…儿子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可能接受了心理治疗,痊愈了,大学读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写了本书,父亲是他的第一位读者。

都是父亲幻想的happy ending。

儿子最终还是选择自杀。

他始终不愿意吐露自己的心声,当然 这对重度抑郁的孩子来说确实很难,父母心疼儿子但做法却不理智。

他声嘶力竭央求父母带他回家,只是他对于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抗拒,他说自己想通了,不会再做什么让他们担心的事,只是他对生活失望,不愿接受任何人的救赎。

心理医生说中了,他就是会找机会再次自杀 而第二次他不会再像第一次那样“失手”。

心理医生已经做出很严重的警告,不能拿孩子的生命打赌。

但面对孩子的央求 他们还是于心不忍,把他接回家。

破碎的关系不会因为短暂的共处而修复,短暂的幸福假象可能会给孩子再次带来打击,儿子再次见到父母这样和谐的一幕 表面看起来挺幸福的 却再次选择了结自己的生命。

因为他自己也知道他永远回不到童年幸福的时光。

 4 ) 心理咨询师看电影:《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虽然是英国电影、美国家庭的故事,但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在心理咨询工作中,青少年抑郁症来访者和家庭的各种困境和挣扎不断浮上我的脑海。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讲述了一位17岁的儿子抑郁症的故事,父母关系出现问题而离婚,父亲开始新生活并生了另一个儿子,母亲深受打击而陷入对父亲的怨恨中,而儿子对父亲是有美好体验并崇拜父亲的。

父亲离开母亲、母亲对父亲的抱怨,让儿子内心产生强烈的割裂感而陷入抑郁,因为逃学而引起父母的关注,并想办法帮助孩子,父亲甚至因此而放弃事业发展机会。

但儿子继续逃学,导致父亲情绪失控,对儿子进行严厉指责,儿子感受到绝望,拿着爷爷送给父亲,而父亲并不喜欢也从来没有使用过的枪而自杀。

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一个年轻生命还没来得及绽放就陨落了!

虽然是英国电影,美国家庭的故事,但在整个观影过程中,我心理咨询工作中青少年抑郁症来访者和家庭的各种困境和挣扎不断浮上我的脑海。

我感觉电影拍得很真实,观影过程中泪水不断模糊我的双眼,电影结束,我久久难以起身。

我对围绕青少年抑郁症的问题,有以下8个方面的思考:1、厌学拒学,成为人们对青少年情绪关注的入口影片中父亲对儿子问题的关注也体现在学业上,只要能够正常上学,通常认为孩子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父子之间激烈的冲突也是基于父亲发现,儿子并没有如他认为的那样上学,而是逃学在外面闲逛,对于父亲的指责,儿子看向父亲的眼神,让我感觉心碎,我想电影中儿子那一刻是愤怒和绝望的吧。

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的青少年来访者中,父母咨询的问题大多也是发现孩子厌学、拒学、网瘾,感觉到孩子心理出现问题了,父母的咨询目标也聚焦于如何能够让孩子恢复对学习的兴趣,能够正常上学,努力学习,对孩子为什么出现学业问题的内在原因关注不够。

我在心理咨询中,如果青少年不反感,我是尽量邀请父母参与到心理咨询过程中来的,根据具体情况跟孩子和父母工作,有些以孩子为主体对象,有些以父母为主体目标。

孩子跟父母接触是比较多的,父母对孩子的状态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够有合理的期待,选择更适合孩子的养育方式,这样会大大改善亲子关系。

我经常见证亲子从敌对到亲近的过程,内心有很多的感动,亲子关系的相互滋养,会成为亲子之间终身的情感资源。

2、青少年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的普遍性不仅仅是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世界性的问题。

在后新冠的这个时代,心理问题就像疫情一样,生活中有太多不确定性,太多人在经受焦虑抑郁的折磨,有时他们自己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只觉得自己很焦虑、很痛苦,不想以这样痛苦的方式活着。

其实像电影中儿子这样的状况,现实中有大量相似的案例,学校因为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休学的孩子越来越多,医院因精神障碍就诊的青少年人满为患,甚至超出了医院精神科的负荷。

由北京安定医院牵头的“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历经近9年的研究,发现青少年抑郁患病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为10.0%,初中阶段检出率为30%,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为40.0%。

大量研究一致发现,我国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发展轨迹在10-19岁呈现线性增长趋势。

过去因为物质条件的限制,养大一个孩子不容易,目前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精神健康却出现了极大的危机,在精神上养大一个孩子,对每次父母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

心理健康,就像悬在每一个现代家庭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威胁着每一个家庭。

3、青少年抑郁症与青春期情绪问题的区分青春期是整个人生当中身心发展最不平衡的时期,而是最容易表现出发展性问题,当孩子情绪波动大时,通常被认为是青春期叛逆,过了这个年龄段就好了,青春期情绪障碍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大多数家长是从孩子厌学、逃学、拒学开始关注的,面对孩子情绪低落、沉迷游戏、无价值感、作息紊乱、饮食障碍等现象,家长们通常缺少认知和觉察,同时也很难意识到孩子的这些现象可能是一类精神疾病。

当孩子因为拒学、自残而寻求心理咨询时,我们发现孩子承受精神障碍的困扰已经有几年时间了,通常被认为是情绪化、贪玩、懒惰、没有上进心,而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就是因为父母对孩子抑郁情绪认识不够,甚至是否认抑郁症的存在而酿成悲剧。

当然,对于青少年的情绪状态,既不可过度“心理化”,错过对于青少年抑郁症的诊断和治疗;也不可过度“医学化”,过度诊断和治疗青春期的动荡问题。

真正危险和有问题的不是心理健康问题,而是否认青少年抑郁症的存在而逃避解决问题。

4、父母及身边人面对抑郁青少年的无助《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导演表示:我是想要去探索这种关于亲子关系,略显“痛苦”的话题——并不是试图从儿子的视角深入发掘这种痛苦,更多的是从外部、从一个父亲的角度去看,当一个深陷痛苦的人周围都是想要帮助他的人,会发生什么。

当你看着你爱的人在痛苦中挣扎,自己却不能做更多的时候,这种无力感是我想要的探索的东西。

在我跟焦虑抑郁青少年及父母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对于父母焦虑、痛苦、无助、挣扎的感受深有体会。

心理健康问题就像一个黑洞,影片中母亲从孩子的眼神中看到了“恨”而不知所措,寻求父亲的帮助,父亲关注儿子的逃学问题,而对儿子的内心状态是关注不够的,影片中父亲总是问儿子发生了什么,孩子说“我不知道我是怎么了?!

”,但父亲坚信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儿子只有编故事来搪塞父亲的追问,自己内心真实的痛苦无助感却没有机会表达,他通过自残来为自己的情绪寻找出口。

“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对父母的指责是非常普遍并被接受的言论,青少年抑郁了,可能是发展中生理心理、学业压力、同伴关系、社会因素、家庭矛盾等因素的共同作用,青少年本身的气质、亲子之间人格匹配度的影响,也会影响父母更适合地养育孩子,父母无法做到全知全能。

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抑郁焦虑时感到焦虑、恐惧、无助,不知道该怎么做,休·杰克曼提到,影片旨在让观众去了解“在一个经历心理健康危机的人身边是什么处境”。

在他看来,电影中的每个角色都在试图解决问题,“他们总是希望把事情做好,但总有无数冲突和障碍阻挡在面前。

”5、父母及家庭关系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影片中儿子说:父母离婚才是导致他内心痛苦的真正原因,在儿子的眼里,父亲是个抛弃妈妈和自己的混蛋!

当父亲质问儿子——我为什么不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我有重塑生活的权利——他却发现,自己其实和他眼中混蛋的父亲一样,因为他也说了和父亲一样的话。

他的儿子骂他混蛋,就像他当初骂父亲一样。

父亲彼得以自我救赎的方法,度过了他的青春期。

他的儿子始终沉浸在父母离婚的阴影里,他无法走出被抛弃的心绪。

儿子自残,父亲彼得看到他伤痕累累的手时,说“当你伤害你自己,等于是伤害我”。

儿子的回答是,“你伤害了妈妈,就是伤害我”!

儿子对继母说:你决定跟我爸爸在一起时,你是知道他有家庭的!

儿子对妈妈说:你天天抱怨父亲,说父亲的坏话!

爸爸、妈妈、继母都陷入内疚中,都觉得儿子的问题是自己的错,而无法找到一把正确的钥匙去打开儿子的心门。

当然父母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但要考虑自己的选择可能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家人之间能够找到合适的方式进行“对话”。

比如父母离婚,要对分分裂的夫妻关系进行哀悼,彼此理解,避免负性情绪的蔓延,而造成持续性的心理创伤。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能够做到友好离婚通常也是不容易的,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的心灵伤口难以愈合,成年人要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和决定承担后果。

如果能够通过心理咨询,让表达彼此的爱恨情仇得到充分表达和理解,离婚后彼此相互祝福,也给孩子对于关系的处理做榜样。

6、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困在心绪里的儿子》与其说这是一部关注青少年抑郁症的电影,不如说是探索三代人之间代际创伤疗愈可能性的电影,困在心绪里的岂止是儿子尼古拉斯一人呢?

影片中的彼得是儿子的父亲,也是父亲的儿子。

影片中父亲彼得小时候,母亲身体不好生病住院,身为孩子的他要照顾母亲,父亲忙于事业而无暇顾及母子,甚至可以和同在一个城市的朋友吃饭,也来不及到医院看望一下母亲,严苛、自私的父亲给他留下过精神创伤。

当彼得的儿子逃学事件发生后,彼得去看望多年未见的父亲,期待得到父亲的安慰和支持,安东尼·霍普金斯出演的父亲残忍无情,不仅不能共情彼得的痛苦,却嘲笑轻蔑地指责彼得:“你来就是为了告诉我你是一个多称职的爸爸吗?

”“你不觉得自己该成熟起来了吗”,真是句句扎心啊!

彼得希望自己会是和父亲不一样的父亲,他也的确做了很多努力,可是最终在面对儿子时,他痛苦地发现,自己对儿子说话的口吻和语气,竟与当年的父亲如出一辙,他逼问尼古拉斯:“你真的以为你可以这样生活吗,只做你想做的事、离开学校、从不承担责任、拒绝成长?

”“你想过你这辈子要做什么吗?

为什么其他人都能正常地上学,你就不能?

”。

当他看到孩子仇恨而绝望的眼神,好像意识到了什么,但是对儿子尼古拉斯的伤害已经造成,儿子彻底感到了无望。

心理创伤会通过父母的行为和生物学遗传的混合而一代代地传递下去的, 内容包括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人生任务,还有人际关系模式等等。

如果父母有未能觉察到的心理创伤,它们也可能会发展出负面的应对机制,并且将这些负面的应对机制传递给孩子。

父母只有修复好自己的心理创伤,才能更好地帮助到孩子们健康成长。

7、青少年抑郁症,父母光有爱是不够的电影中的医生说的,“只有爱是不够的”,在儿子尼古拉斯自杀未遂被送进医院后,精神科医生建议孩子要住院治疗,孩子却歇斯底里地反对,面对儿子的哀求和医生的建议,父母内心感受到极大的冲突和纠结,是将孩子带回家承担自杀的风险,还是将他留在精神病院进行治疗时承受痛苦,父亲最终选择相信了儿子,签字带儿子离开精神病院,却导致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爱,对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来说,都是极为最重要的,但是当青少年抑郁了,光有爱是不够,爱也是无力的,父母需要尊重专业人员的建议,来帮助自己的孩子,这才是理性的爱,真正的爱。

导演表示,“只有当我们如看待身体疾病一样看待心理疾病,我们才能真正地去帮助人们解决问题”,虽然爱能做到一切,但有时候光有爱是不够的。

在我自己跟抑郁青少年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深知父母有多爱自己的孩子,却不知道如何有效帮助到自己的孩子,有时我自己也会陷入无助中,但我坚信:一定有突破困境的路径,我们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寻找。

8、青少年抑郁了,家庭的出路在哪里?

青少年抑郁了,父母跟孩子一起去“面对问题”,而不是解决“孩子的问题”,无论青春期或抑郁症有多难熬,都要陪他们一起熬过去。

孩子有了父母的支撑,在内心就有了安全基地,就得以修复抑郁情绪。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我见证了很多亲子关系的蜕变,这个时刻内心的喜悦没有什么是能够能够替代的。

父母要尊重理解孩子与自己的不同,学会放手,正确地给予,信任孩子能够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任,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消化发展中的情绪问题,进行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探索。

电影中的父亲彼得阳光、努力、幽默、上进,凭借自己的努力,也走在其父的政治之路上,并且事业正如日中天,极有可能超越其父,片中有父亲霍普金斯一个身体不好的传言,这也可以说是一个父子关系逆转的隐喻。

儿子尼古拉斯不像父亲彼得,他天生忧愁,多愁善感,情绪敏感,在学校有焦虑发作,通过逃学回避那样难以承受的感受。

他与父亲的向外进取完全不同,但他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优势,他的内心世界丰富,他需要非主流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生命力。

我认为电影中有两个隐喻的结局,一个结局是一声枪响,父母惊慌失措地跑向儿子的房间,预示儿子开枪自杀,但影片中并没有出现悲剧发生的画面。

画面突然切换到了另一个场景,父亲彼得精心准备,在兴奋地等待客人的到来,我当时心中疑惑,父亲这么快忘了失去儿子的伤痛吗!

我认为失去孩子是人生最不能承受的伤痛。

原来客人是长大的儿子,他已经走出抑郁的困扰,有了心爱的女友,准备出版小说《末路未至》,在小说的扉页上表达了对父亲的谢意,感恩父亲为他做的一切!

这是另一个温暖的结局,是以父亲彼得的幻想呈现出来。

导演说:我个人坚信悲剧是可以预防的,我也相信如果能说一些不一样的话、换一种沟通方式,或是能主动寻求一些帮助。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我体验到抑郁的青少年大多内心丰富,如果我们能够关注并尊重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一定可以焕发属于自己的生命活力。

我有一个青少年抑郁症来访者,三年前咨询刚开始时一心求死,希望结束痛苦,三年后的今天对生活充满了热情,说:生活太有意思了,希望能够活到二百岁!

如果我们看不到孩子独特的内心世界,按照统一的外在标准要求孩子,孩子就会失去自己的生命活力,陷入持续的情绪困扰中,某种程度上讲是:躯壳在,心已死。

影片中一声枪响也许是某种生命型态的突破呢!

当然这是我的幻想,也是我的期待,从我自己心理咨询的经验来看,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影片中彼得幻想情境中小儿子西奥的年龄是四岁,离儿子尼古拉斯出现情绪障碍的时间过去了三年多,我有一个联想,不管是青春期探索或者青少年抑郁,在我跟青少年心理咨询过程中,通常需要三年左右,青少年动荡的内心才会稳定,人格才会相对完整,获得“我是谁?

”“我想怎么样?

”的自我认知,与自己的内心世界达成和解,跟他人跟世界达成和解。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尤红老师

 5 ) 人与人永远无法感同身受。

作为一个破碎家庭的孩子,其实真的能明白尼古拉斯心中的痛苦,有些时候电影中是真实生活的写照,逃课,孤立,觉得与所有格格不入,很努力的在适应,但是所有的事都做不好,做不下去,其实我们这些人会比相对其他人更想证明自己,证明我们不是应该被抛弃的那个。

但是也正如狼叔所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生活的权利,无论我们是谁都不能阻拦一个人奔向更好的生活更好的人。

我的父亲也如电影中的父亲一样,西装革履,高高在上,每次只会问我需不需要钱,钱能买来一切,但是却没办法弥补缺憾。

不同的是,12岁前的我对自己的父亲基本没有印象,唯一印象的是有一年跨越千万里坐绿皮火车去找父亲,激动的夜不能寐,却不丝毫记得父亲的样貌。

说来可悲,12岁后才开始接受亲生父亲的存在。

我庆幸,我活过来了,现实比电影更需要勇气和努力,可惜的是,或许可能丧失了爱的能力,我真希望尼古拉斯能活下来,看看以后的日子,哪怕不如电影中美好,却也值得活下去,人最终都是要和自己和解的,最终都是要和一切和解的。

人与人之间终究无法感同身受,我们只能努力的靠自己活下去。

 6 ) 被困住的人生

这个系列的中文名中,这个“困”字用的很好。

电影给出了一种处境,困住了角色,也困住了观众。

第一部里以父亲的视角拍摄,让观众自己被困在阿尔兹海默症里迷惑。

而这一部其实依然是父亲的视角,让你面对被困住的亲人而无能为力。

你知道在爱情里什么是最长情的守候么?

是平庸。

人们说忠诚是因为没有背叛的资本,此言不虚。

人类的进步从来都是因为欲望,而如果你正值壮年就已经功成名就,想来是不缺乏欲望的,更重要的是你的欲望是可以实现的。

Peter是不是一个渣男,这个问题取决于你对爱的认知。

一个负责人的人是应该对爱负责还是应该对责任负责?

不幸的是,我不知道。

而庆幸的是,我不需要知道。

或许平庸也是值得庆幸的。

Nicholas的撕裂感来自于自我的无处安放。

他从小视为偶像的父亲抛弃了他和妈妈。

当爱和恨在内心互相拉扯的时候,他发现他唯一可以倾诉的对象——妈妈,比他还要痛不欲生,所以他只能硬生生的将情感压回内心。

而这皮开肉绽的痛苦,又在每天眼见母亲的痛恨和咒骂中,一层层的不断结痂,当结痂厚到全部封闭,而内里依然血肉模糊的时候,没有出口的血肉开始一点点化脓发臭,永远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他离开妈妈或许是最后一次试图自救,但结果无效。

任何一个母亲,都会做出Beth的选择,如果她不这样就不配当母亲。

就像任何一个父亲都会把Nicholas从医院接回来一样。

你怎么能看着自己的儿子如此痛苦而无动于衷,做不到的。

当结尾的想象出现的时候,我原本没想到如此惹人泪下的。

因为的确这个孩子本可以拥有很好的未来的。

但你要怎么做才能实现这些呢。

是抛下自己的爱延续名存实亡的婚姻;是坚决带走孩子,让已经失去一切的前妻痛不欲生;是不顾天天辛劳的妻子、嗷嗷待哺的孩子,而用全部父爱暖回已死的心。

如果这样,那这还是不是你的人生。

如果他的人生需要用你的人生交换,你还要不要你的人生。

 7 ) (个人感悟)

请忽略字幕错别字有时候很羡慕那些伤害自己的人,至少我连伤害自己的勇气都没有。

我害怕当父母发现而痛苦,我因为他们的痛苦而更痛苦。

就像我现在的工作,虽然努力想去做好,却总觉得无法做好。

因为之前工作没做好所带来的痛苦好不容易化解,却又被他人提起,过去和现在的“不好”混在一起产生浓烈的痛苦。

我厌倦痛苦,可却无法摆脱这个痛苦。

只有当我像片里儿子那样“与世隔开”才会缓解那份痛苦。

忽略那个错别字虽然父母没有说出这些话,我把自己陷在这些话中而自我压抑,我害怕真正听到他们说出的那一刻。

愿当我很久之后某个晚上,我翻出这篇文章,已经走出这份痛苦。

 8 ) 结尾的幻想是悲剧中的悲剧

直至儿子自杀四年后的一天,父亲还在幻想“儿子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第一本小说即将出版,还在书中致敬自己的父亲”,而面对这个惊喜的消息,父亲的反应是“为你感到骄傲”,而不是“而你感到开心”,可见真正的理解和倾听在剧中从未来到。

儿子对此的反应,是正如自杀之前的,意味深长的微笑

 9 ) 有时候爱不能挽救生命

看完电影无限唏嘘,为人父母,仅有爱是不够的。

在抑郁症如此常见的当代,每个人都应该正视抑郁症,并学习怎样才是真正有效的帮助。

孩子病了,应该真正了解他的痛苦,与医生合作找到科学有效的方法治疗,而不是口头说爱,没有真正的陪伴理解帮助。

自私的父亲软弱的母亲,敏感的孩子成为失败婚姻的牺牲品。

有些灵魂脆弱易碎,人间留不住。

 10 ) 遗憾的是,那些爱都藏在回忆里,再也拿不出半分……

抑郁症,作为一种难言甚至无解的痛,潜在遍布人类个体的心灵,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看不穿、猜不透,正如影片呈现的那样……我并不喜欢这个故事,但就现实而言,悲惨的结局往往包含更多警醒,那些为求答案穷尽脑汁的自负者们,需要停下对悬疑的狂热,思考自己能否带入他们,毕竟,很多动机只是为了让他们带入自己而已……最后,知识纬度的说教终有上限,精神层面的尊重则不同,那些看似简单的伤心难过,背后有着巨大的感知黑洞,唯有治愈性质的意识流动,方能帮助他们挣脱无法开导、不死不休的煎熬时刻……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短评

3.5 我曾经也像尼古拉斯一样,物质上吃穿不愁,但暗处的思绪会像潮水一般冲刷着我:刀片太疼太明显,我会拿牙签刮伤手臂,这样痛感就可以压住思绪,也会用头锤墙,会锁起房门躲进浴室里。不过与尼古拉斯不一样的是,我无法也从未将一丝思绪表达给其他人。那些伤痕早已是过去式,但同时也是进行时。我“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把问题留在那里,不再多想,试着顺其自然,试着平静的接受自己。我还活着,吃穿不愁,年龄一年年增长,但又好像停留在那个年纪了。以及,真的很难从凡妮莎的脸再移到字幕上!

2分钟前
  • Élan
  • 推荐

远比评论要好 即便达不到前作的高度 也能感受到父子关系的疏离和生硬 有几场戏看到泪目 难得这么平这么传统的剧作里每个人的表演都让人印象深刻

3分钟前
  • 星竹
  • 推荐

No offense完全理解抑郁症的痛苦,但是背景铺的不太够真的很难让人共情,全程就觉得这么好的生活爹疼妈爱还有钱你到底还有什么不满足?sorry我知道这个视角可能有点不食肉糜,但是导演要的那种观感是真的没拍出来啊。你如果想要展现儿子的心殇,就不应该把镜头对准父亲和和气气地试图弥补这段关系的时候;如果要展现父亲他的原生家庭的痛苦,就不应该把爷爷的问题冠冕堂皇的一笔带过。现在这个呈现效果,整个故事的着力点实在太涣散了。

4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较差

不理解为什么要从他爸的角度来讲故事,明显从儿子角度讲更有意思啊,能用各种细节挖掘出更多东西吧,比如为什么心理出现问题,父母感情问题是如何一步步影响儿子心理的等等。

7分钟前
  • VincentP
  • 还行

不理解这样一个出生于精英家庭的孩子为什么会抑郁,只是家庭原因我觉得没有说服力。上一部从痴呆患者的角度剪辑真的很妙,但这一部我始终没明白抑郁症患者眼中的世界与常人到底有什么区别。私以为几位演员的表演都顶住了,只是这全程白描的剧本吸引力的确不足。(纽约实在是太美了,一边是海,一边是摩天大厦,片中那个从高楼俯视的镜头虽然不知所云而且令人晕眩但仍然是美的)

12分钟前
  • 秋色驿站
  • 还行

致郁系电影预警。本片四位演员的表演都是很在线的。探讨的问题很多,比如重组家庭的父子关系、前夫前妻的关系、跟现在家庭的关系、父子之间的情感交流问题、抑郁患者的治疗问题、理性还是感性的问题。最终爸爸的选择,恐怕就是美式用爱发电系列,但毫无疑问地错了,病得如此严重,只能是住院让专业人士治疗。不知道是否是一句主旨,霍普金斯说:未来不在华盛顿,而在敏感词——就像是本片的所有情节一样,这个故事更贴合我国的家庭关系,而不像以往美国电影所展现的美国家庭关系。诚然,父子的交流其实一直都是困难的,且作为儿子终究会活成自己最厌恶的样子,而自己的儿子亦无法与自己沟通。最后的结局当然悲惨,站在上帝视角,当然会说一开始选让他接受治疗就好;可轮到自己的时候,情感的羁绊是很难让你做出最理性的抉择的。为本片低分鸣不平。

13分钟前
  • Kota
  • 推荐

无法理解它整体偏低分,所以还是回来更改为满分了。后劲太足了,还是像上一部一样,从头到尾都让人感到无助与沮丧。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缺乏理解和沟通的爱会让人更加痛苦和孤独,始终走不出心绪,就算是最亲近的人,只有爱也会显得苍白无力。结尾很残酷,但现实就是如此。

17分钟前
  • 也biu
  • 力荐

这类型的电影拍的越正式越具有张力,越能让人怅惘、珍惜,很多人觉得片子普通是认为此题材就要拍的荫郁、主角们要歇斯底里、镜头要幻动、要有幻想且要带点惊悚片的深沉,拜托,那种太过时了,现在2023了,抑郁症本来就是一个当下的…

21分钟前
  • 市民李先生
  • 推荐

買票時口誤說成了《兒子可否不要死》一語成讖// 黑人精神科醫生被描繪到多不近人情(沒介紹自己、沒眼神接觸;為了justify父母最後的決定)竟說出了「愛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意思)的話// 跨代”shame prone”alpha male精英成功主義自私愛最終釀成了悲劇// “Death can wait”// Father: when you hurt yourself, you’re also hurting me. Son: when you hurt my mother, you’re also hurting me.

22分钟前
  • 另一個我
  • 推荐

确实是平庸,舍弃了前作的所有技巧去平铺直叙讲一个故事,重点完全放在了父亲身上,但现在的观众可能并不想再看这种父权轮回。影片里展现的抑郁症还算真实,就是无论怎样都不会再快乐了,家人的关心也是一种负担

25分钟前
  • Nymphen
  • 还行

确实是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很工整的电影,像高考作文范文一样。

27分钟前
  • 怦怦慌慌
  • 推荐

我治愈自己的副作用是伤害爱我的人,可是这个死结无解。

28分钟前
  • stealth
  • 力荐

跟第一部相比相差甚远。

29分钟前
  • Black.Z
  • 较差

看到这片的口碑还以为是什么大烂片,结果比预想好很多。本质上和前作父亲类似,是透过家人的视角表现对特殊生病人群的关注,亲情关系更像是关注的随附赠品。普通观众也许会为儿子在爆发病症时的一系列行为感到矫情,但以我个人有限的认知,这其实是抑郁症的真实写照。相比前作,导演这次对病症的表达更加直接--放弃了上一部的视觉语言而把病症完全寄情于表演与台词,既写实也似乎有些冒险。不过对于体验过类似经验的观众来说这种表达是准确的。虽说故事总体略平,但是主要演员的表演还算精湛。凡妮莎的演技还是一贯浑然天成,其他几位主演也差强人意。休杰克曼的表演更多是让观众看到努力,但好像总差一口气,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方式可以做得更好。而安东尼霍普金斯仅仅出场一场戏,就能将所有感觉演对,只能让人感叹可能这就是肉眼可见的天赋差异。

32分钟前
  • 竹和
  • 推荐

这么精致、注重细节的电影,怎么才6.8分

34分钟前
  • 费斯
  • 推荐

上一秒Nicholas明明还与父亲和继母一起在跳舞,下一秒却突然愣住神情伤感,虽然无法完全感同身受,但我很能理解这种情绪,因为自己有过一段时间也常陷入这种状态中,越想投入快乐反而越容易难过,但自己又无法解释这种心情从何而来。故事种种迹象都预示着结局,但是听到最后那一声枪声时心还是咯噔了一下,胸口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压着透不过气来。影片整体还是《困在时间里的父亲》那一套配方,但叙事还是硬伤。能理解标题“儿子”的一语双关,但个人觉得导演这次的叙事视角还是有失偏颇,主视角放在Nicholas身上可能会更适合,如果真的要让大家了解抑郁症少男少女这个群体的心理世界,故事就不应该只是带观众去认识Nicholasr这个人物而已,它还要透过这个角色走进这个群体的背后,比起关注他们更需要的是关怀。

36分钟前
  • 南之禾
  • 推荐

垃圾命题作文,表演和情节推进都太生硬了

41分钟前
  • 贱草
  • 很差

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同样口碑戏剧改编的同系列作品,这部为何就如此滑铁卢呢

45分钟前
  • Lyons
  • 较差

演员们很好。狼叔和他的两任妻子都演的非常好。让人感动。但是,故事本身不是节奏出了问题就是立场出了问题。大概全部的视角都从父亲的角度出发,导致儿子的悲剧无法避免。明明可以稍微讨论一下儿子的问题。导致得精神抑郁的儿子全程只留下个哭唧唧的正面,和一个孤独的走路的侧影。父亲看起来给了足够的爱,却只是一些自以为是的关心。母亲看起来稍微多加了点注意,看着眼点好像是为了引起旧情复燃。虽然霍普金斯都来客串,但是父亲的父亲这个角色完全沦为背景。

50分钟前
  • IRA
  • 还行

像尼古拉斯这种情况,确实是需要医疗和药物介入的情况了,而不是简简单单的靠情绪调节就管用的。这部电影有这样的结局能在国内上映真的很惊喜,至少能让人知道,抑郁症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心里不舒服而已。这部电影其实大部分镜头都在父母,或者说父亲身上,充分表现了抑郁症患者家属的不理解、愤怒、悲伤、害怕、轻视、不遵医嘱,等等。有些话熟悉得吓人。

55分钟前
  • 人間夜嫿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