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西藏

回西藏,老孔和久美,孔繁森前传,Kong and Jigme

主演:宋洋,金巴,索朗旺姆,丹曲,陶海,益西旦增,次仁旺姆,索南曲扎,卓玛木,旦增多杰,巴桑,旦志,达杰丁增,刘胜,玄忠一,扎西达杰,尼玛洛桑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回西藏》剧照

回西藏 剧照 NO.1回西藏 剧照 NO.2回西藏 剧照 NO.3回西藏 剧照 NO.4回西藏 剧照 NO.5回西藏 剧照 NO.6回西藏 剧照 NO.13回西藏 剧照 NO.14回西藏 剧照 NO.15回西藏 剧照 NO.16回西藏 剧照 NO.17回西藏 剧照 NO.18回西藏 剧照 NO.19回西藏 剧照 NO.20

《回西藏》长篇影评

 1 ) 《回西藏》——写给藏地生活的散文诗

这部片子和传统主旋律不一样,没有说教,没有刻意煽情,没有故意制造矛盾,就像缓缓流淌的小溪,向大家娓娓道来藏地文化与汉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发生的琐事、趣事。

服道化讲究,剧情不悬浮,配乐很感人,可解读的空间也蛮大。

“躯体犹如空壳,何时亡亦无憾;智慧如同金子,惋惜一同逝去。

”感谢导演的坚持,让我们看到一部特殊的、优秀的主旋律藏地电影。

PS:映后的分享会,导演表达欲非常强,蛮有意思的。

《回西藏》映后见面会

导演认真回答影迷的问题

和导演、制片人合影

团队小伙伴和导演合影 好开心

 2 ) 有点遗憾

很喜欢一个段落,就是老孔和久美去水利局的路上,空旷而荒凉的的草原,大巴车远远驶来。

乘客们齐声唱着歌“翻越一座山两座山,当翻越第一座山时想起了慈母,我不得不想亲爱的慈母,人生的第一顿饭是慈母给的……”,这是中国自己的西部片氛围。

大巴里面的乘客愉快的交谈,吃东西,或者假寐。

甚至唱起了歌。

当然,作为电影观众并不清楚这组镜头是导演和编剧对藏族同胞的想象,还是真实存在这样的事情。

只是这很符合外地人的刻板印象。

电影里也提到了本地人的信仰问题。

包括得了瘟疫的病羊的处理,已经老奶奶平静地离开人世。

这是外地援藏干部,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作为切入点,是很好的选择。

不过,关于病羊问题是我个人感觉处理的不太好的地方。

在本地文化里,羊得了瘟疫 那也是羊的命,人类不需要干涉养的命运,县政府给钱也不行,这不是用钱就能解决的问题。

面对这样一个需要援藏干部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援藏的干部最需要找到解决方案的问题,即便这一次老孔可以借助久美的帮助,顺利处理。

但这种类型的问题,终归还是需要一个能够贯彻执行的解决方案的。

然而电影里并没有给出后续的交代。

这样的略写,其实不利于对老孔形象的塑造。

老孔是一个真的做实事的干部,他不是去镀金。

虽然对他的了解很浅。

但是,以前曾经在知乎上看到现在的一些还在做扶贫工作的一线干部谈到自己的工作,是真的每一件事情都要落地,要跟踪,要记录,要达到最初定下的目标的。

老孔他们这些最初援藏的干部,身上甚至配枪,他遇到的困难只会更多,更难。

然而电影里貌似重点更侧重于人物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老孔做的事情。

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包括喝多了会唱“北京的金山上”的水利局张总,他应该也有自己的故事。

其实也可以通过台词或者其他方式交代一下。

因为老孔所处的时代环境就是这样一个大家众志成城的环境。

交代其他角色的经历,正可以衬托老孔的选择。

导演的表达重点与我个人期待的内容不是很一致。

或许,导演想更多表达人性和情感吧。

然而,对于老孔这样一个人,他的选择、他的经历、他面对困难时的态度,是更有力的提现他的性格特点的证据。

 3 ) 回西藏影评

我想谈谈电影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桥段:在对待染了瘟疫的羊的态度上老孔和村民截然不同:老孔采用科学的态度认为不及时处理将会感染更多的羊,并且告诉村民会有金钱补偿;但是村民却反对埋羊,认为羊有羊的命,他们不会用钱买羊的命。

老孔本来认为这是一个棘手的的事情,但没想到村民在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太太带领下同意了埋羊,而且不要补贴。

久美对老孔说,在这里有些方法是行不通的。

在西藏那片纯洁的领域,人民愿意花一两年做一名虔诚的朝圣者,一步一叩首行万里,也不愿抛下信仰做金钱的奴隶。

信仰在他们心里大于一切,甚至大于自己的生命。

 4 ) 总回旧房间,寻找新答案

先来学习一下孔繁森同志的先进事迹

基于上述真人事迹创作的回西藏,当然是标准主旋律,但主创选择了罕见的表达。

回西藏的主题,是来自山东的干部、孔子的74代孙孔繁森,在与藏区人民群众接触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当地的信仰、尊重当地人民的选择。

老人不去医院只是在诵经声中等待死亡;羊群感染瘟疫,牧民拒绝活埋认为生命自有其命运,最后是将羊群放逐在无人区;偷马贼前一秒还嚣张跋扈说自己没有偷,下一秒被扭送到寺庙前说你敢对着佛再说一次没有偷吗?

偷马贼直接沉默。

新年开耕的仪式、去冈仁波齐朝圣的长队、乃至餐厅吃肉只提供刀子不提供筷子,宗教、传统、信仰,飘荡在藏地每一个角落,主导着藏地生活,毫无左翼革命的痕迹。

不要忘了电影背景设定在1979,建国已经30年,这等于直接说这三十年革命在藏地已经破产,以孔为代表的干部,需要重建与藏民的关系。

对照西藏解放后的历史,就知道这种表达在主旋律中是何等离经叛道、尺度惊人。

电影拍了两个时间段,79年是老孔初入藏区,因缘巧合认识了会说汉语的藏民久美,一位地主家庭出生、在成都学过英文的阶级敌人。

县里信得过的翻译同志去了拉萨汇报,孔需要一个汉藏语翻译才能开展工作,县长不得已同意了由久美担任翻译的要求。

久美一身牧民装束,不修边幅,但信仰虔诚,过着最标准的藏民生活,床边墙壁上印着的藏文诗句显示他深爱着本族文化。

而不久之后从拉萨汇报归来的老翻译,已经完全汉化,回家先擦皮鞋,早起出门要坐车、打伞、提公文包,根正苗红的标准干部作派。

这个对比是什么意思?

到底谁才是养尊处优、剥削无产阶级的坏分子?

镜头再转,已是1988年,老孔再到西藏,出门就有人献上哈达,柏油路修在过去的泥路上,藏地已俨然是市场化的旅游圣地。

老孔在去工作的车上睡着,梦里是久美的婚礼,他姗姗来迟,平反了的久美衣袍华丽,然后是婚礼后的欢歌载舞。

久美一会儿是新郎装束,一会儿又变回1979年失意时的翻译模样。

老孔跟着1979年久美的身影,回到久美的住所,残垣断壁,只有墙壁上的藏文诗行还在,久美不知去了何处。

这当然是标准的断背山回忆,参加不可得的恋人的婚礼,婚礼后却看到他变成往昔最熟悉的模样,之后故地重游,恍惚间一切恍如昨日。

但前面并无这样的暗示,两个人都是工作伙伴的友谊,怎么到结尾忽然出来这么一段呢?

我个人认为久美是藏地传统的化身,老孔在1979年看到了传统的力量并为之折服,但1988年西藏迎来了左翼革命之后的新一轮冲击,也就是市场化的浪潮,比前三十年更有澎湃的无声无息的力量。

老孔的梦是对旧传统的怀念。

新时代让人恐惧,久美是一把钥匙,老孔借由他,想要回到旧房间,找到面对新世界的答案。

49年后我们主张横扫牛鬼蛇神,对宗教,有时是避而不谈,有时是激烈批判,只有在80年代之后是搁置争议,才逐步变成今时今日的样子:人们可以在佛寺烧香,在基督教堂参加平安夜活动,可以在清真寺祷告,冈仁波齐成为圣地,转山成为都市人的时髦旅行。

但商业化、城市化、消费主义掏空人民的内核与理想,面对当下的萧瑟,人们想要回到过去,重构一个假想的理想社会,映照当下种种。

回西藏对神性的俯首、对党性的轻描淡写,都是主旋律中罕见的表述。

当革命叙事消亡,理想破碎日久,省略了主语的回西藏,可以指代老孔的回归,当然也可以喻指所有人。

公众号:只是走神

 5 ) 躯体犹如空壳,何时亡亦无憾。智慧如同金子,惋惜一同逝去。

《回西藏》像一篇隽永的散文诗。

去过很多次藏区,影片中的很多场景都很熟悉。

比如天葬,比如磕长头,比如挤满了人的小客车……所以看着电影,感觉精神上也随它“回”了一次西藏。

我甚至都能透过银幕闻到屋子里那种混合着藏香的奇怪气味。

老孔和久美,都是有真实人物原型的。

老孔就是孔繁森。

所以宋洋要说着一口我一个山东人都听不出是哪里口音的“山东方言”(导演说是聊城话)。

有点别扭,但问题不大。

久美,一个表面粗犷但内心细腻的藏族汉子,也是唯一一个能在语言和精神上和老孔交流的人。

唱英文歌那段,很反差萌。

片尾字幕说他去世前按照习俗处理了所有的身外物,但却留下了和老孔的唯一一张合照😭看到这脑中某个“雷达”动了一下,但立马又被我掐断了。

是友情!

当然是友情!

片尾老孔的梦,导演说是在告别,也是送别。

每绕过一次柱子,就少一个人,最后只剩下他自己。

而那个在片头片尾出现的少年,陈国星导演说来自他的真实经历。

他年轻时在青海出过一次车祸,幻觉中就看到有个拉着马的小孩在看着他,他就觉得有人在救他,等醒过来人就已经在诊所了。

他觉得西藏很多人都是天使,会给予到那片土地的人很多恩情。

所以那个小孩,就是天使的意象。

观影时旁边有位大叔睡了大半部电影的时间,结果见面会结束后陈国星导演过来跟他打招呼。

原来是熟人😂

 6 ) 一部不像主旋律的主旋律

主旋律的味道被淡化了不少,加之藏族文化自带的神秘气质,整体上是很文艺的基调。

虽然叙事比较平,但是还蛮喜欢。

特别是最后那段梦境与现实交织的蒙太奇,以诗性的方式隐晦地拍出死亡与告别,就像映后我起来分享的时候说的,“我觉得最后15分钟让整部电影一下子就不一样了”。

主旋律的结尾也可以不升华,也可以采用这种含蓄克制的处理方式。

如果以后的任务片都能拍成这种质感,那我还是非常愿意买单的,用心与否高下立判。

非常感谢拉华加导演的回答,好长一段,但是我光听去了就没有录下来。

从梦里的一群人到最后只剩老孔一个,一句句扎西德勒和一个个无言的告别。

片头看到艺术指导是万玛才旦的时候不知怎么突然眼眶一热,上次在大银幕上看到这个名字还是他儿子拍的《一个和四个》,是很好的传承啊……遗忘才是最终的告别,我们能做的就是记住。

离开的人其实从未走远,你可以从他离开之后的某一部电影里得以窥见他的气质,也可以在代代相传的红色故事里领悟他的精神。

感恩。

铭记。

 7 ) 《回西藏》:新时代的颂歌就该这么写

昨晚我去影院看了开年后的第一部好片《回西藏》,刚看完时只觉得温情踏实,但事后回忆起来,却越想越觉得好。

因为直到看见片尾字幕时,我才发现主角老孔的人物原型是孔繁森,他与另一位主角久美之间的友情也是真实存在的——换句话说,它首先让我看到的是一部专注于生活、工作和情谊的故事片,其次才是一曲展现援藏干部精神风貌与高贵品格的颂歌。

《回西藏》不像平时那些空洞干瘪的赞歌和泪文,它把重心更多放在了以小见大的梦想和友情上,让大家看到一个不远万里来到祖国边疆的扶贫干部是如何努力把事做成的,老孔和久美之间的关系,是这种精神落地生根后的开花结果,无论你怎样理解都不影响它的伟大。

真没想到,居然还能看到一部符合当下时代审美的《孔繁森》和《焦裕禄》,着实难得,必须夸一夸。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剧透。

】由于《回西藏》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关于它所表达的积极价值取向,因此下文我会围绕这一部分展开,影片中展现的藏地文化等内容就不多探讨了。

我首先要发一个牢骚:为什么这些年我们的许多报道文件和主旋律文艺作品,往往显得假大空和脱离群众?

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创作思路还停留在过去,也因为几十年几代人下来,社会主流思潮已经慢慢变了。

以前宣扬的那些先进事迹,总是习惯性地突出英雄人物的苦难和无私,然后再加几句口号,多数人可以接受,因为当时大家基本都信这个,况且那时候的人普遍穷困,不多强调一点牺牲精神,确实不容易把逻辑捋平。

可现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已经好几十年了,再过分强调单纯的牺牲精神已经不足以令大众信服,必须得有与时俱进的语言、手法、价值观和获得感才行……说句不好听的,就算再拍出当年那样板正的《焦裕禄》和《孔繁森》来,现在的观众们也不会买账了。

这也是我想夸奖《回西藏》的最主要原因,影片讲述的是1979年援藏干部老孔来到边境县乡的工作生活经历,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却能够让人看进去。

片子里不是没有苦难,刚开场老孔就因为下错车差点死在野外,他还长期经受着缺氧、呕吐等水土不服;也不是没有无私,老孔给乡亲们买种子时发现钱不够了,就用自己的钱垫付……但这些细节都被简单处理一笔带过了,影片把更多篇幅放在了老孔怎样学习融入新环境,以及他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上面。

比如老孔学起了藏语,学会了骑马和用小刀片肉吃,久美抓到小偷时,他觉得没有人赃并获的证据,治不了对方,可久美把对方拉到寺庙前让人起誓——即便是偷鸡摸狗之徒,也不敢忤逆神明和信仰,这是老孔所欠缺的经验和常识。

老孔并没有那种救世主的优越感,他把自己放在了与普通藏民同样的地位上,把藏区当成了自己第二个家,相互学习、不断融入,这才是整个故事能够成立的前提。

所以,老孔注定会喜欢面冷心热又有想法的久美,不仅仅因为对方能担任翻译,更因为他是个上过学、有文化且熟悉风俗的本地人:久美在帮助传递话语之余,还能够理解自己的意图,并想方设法把事情办成。

比如羊群里出现了瘟疫,要把死羊和病羊都处理掉,否则羊群会死光,老孔苦口婆心地讲道理,还承诺会有政府补贴,可村民们都不听,坚持认为这有悖于常理和自然法则,最后是久美说服了村里德高望重的曲珍奶奶,问题才得以解决。

也难怪县里真正的翻译罗布回来替换久美时,老孔会闷闷不乐了——老孔提出要为遭遇干旱的乡亲们修个水坝,一些年长的保守老人纷纷反对,况且市里水利局的支持也不容易得到,罗布直接就一边翻译一边劝老孔别折腾了,同样的,县长听到老孔的想法后也觉得不好办,建议老孔别太想一出是一出。

懂得知难而退的罗布和县长没有错,他们尽到了自己的本分,修水坝这种需要上上下下协同配合的大工程,本来就不是几个人拍脑袋就能轻易决定的……然而,仅仅靠尽职和本分,是做不出成绩的,只有那种敢于迎难而上并相信事在人为的干部,才有可能在最艰难的战场上建功立业。

老孔没被困难吓倒,他注意到村里有一部分年轻人和开明的乡亲是同意建水坝的,这说明争取群众支持的工作可以做,至于说缺少上级部门的支持,那就亲自坐车去市里跑一趟,求领导办事,请领导吃肉喝酒,让领导相信可以去“条件不理想”的地方勘测试试。

最终,老孔解决了下游和上游的障碍,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

按时上班且习惯出门坐车的罗布当然是个合格的翻译,但比起擅长骑马下乡、愿意陪老孔“不守规矩”出远门、打破僵局主动给领导献肉敬酒的久美,老孔肯定更愿意让后者担任自己的助手。

当然,老孔对久美的依赖并不是纯功利性的,久美救过他一命,他有报恩之心,而且随着接触时间日益增长,老孔更是对久美有了一种源于内心的亲近感。

这里不得不提久美的身份了,他原本家庭条件很好,去成都上过学,会讲普通话和英语,可因为“出身问题”,在特殊时期失去了一切,还成了不少人厌恶的对象,他也因此离群索居,很少与人交流——因为老孔主观与客观上的需要,久美长年尘封的心扉也被打开了。

老孔从未停下过学习,而久美正是他来到西藏后遇到的最有深度也最值得学习的人,他们俩在人格、思想、利益等各方面一直都是平等且一致的,这也为他们的情谊注入了更多养分。

我看到有不少人说,老孔和久美存在同性间的爱慕之情,这个就看观众自己的理解和眼光了,我觉得算是一个开放式的表现,影片后半段确实给他们俩加了不少戏,比如老孔送久美墨镜、拉着他一起合影等等……但我还是认为这属于珍贵友情的表现。

就说老孔教久美玩打手心那场戏吧,游戏考验的是反应力和“机灵度”,生性鲁钝的久美肯定吃亏,但老孔显然也不是为了赢才玩的,而是想通过这种“调性”差异较大的交流方式,来增进两人之间的关系,达成更多沟通与共振。

当久美那一首《Danny Boy》在青藏高原的星空下唱响时,广阔天地之间,任何猜疑、顾虑与隔阂都是苍白多余的。

在这个遥远的第二故乡,老孔扶弱济贫的个人梦想和援藏支边的家国使命是高度统一的,他即实现了崇高的自我价值,也收获了足以铭记一生的情谊。

希望所有文艺创作者都能够看到,符合新时代审美的英雄颂歌应该这样去书写。

 8 ) 美学上的氛围感使这部电影瑕不掩瑜

首先感谢有机会能借浙江电影周的机会在杭州看到这部片子,也让我觉得在与其同时段的其他影片中选择这部进行观看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

这部片子在主旋律创作的任务下很大限度发挥了电影的艺术性与文学性,让观众在轻叙事的状态下真切感受在藏地发生的一切:远处未完全消融的雪山、尘土飞扬的奔马与旧吉普车、属于海拔四五千米的载歌载舞、让小偷从内心伏法的寺院以及各种发生在援藏建设与老乡们信仰坚持间的冲突……并从冲突中引申出的对人与自然的思考和对生死的理解也让本片主旨愈发明晰。

而我更想谈的是本片在美学上给观众(至少是我自己)带来的诸多感受。

首先是一种由“粉尘”带来的朦胧感,不仅体现在老孔最初的梦境中,在各种车马同行的路上、在抓小偷与打架过程中的脚下、在祈祷吉祥后用手抛起的天上、在老孔回西藏梦境的独舞镜头里,时刻弥漫着一种淡淡的烟雾感。

其次,对于人物脸部特写的处理,借助床前的烛光与镜头的虚焦,给了弥留之际的奶奶一种平静的人物弧光;借助漫天星幕下的火堆与侧脸的定格,给了唱着“oh Danny boy oh Danny boy”的久美忽明忽暗的神秘感与对生死的超然理解。

最后,是在全片在临近夜晚的淡蓝色与白日广袤的土黄色交织中,平凡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被问题烦恼着、对生命敬畏着、向故乡依恋着。

在老孔与久美去拉萨的车上,在藏族老人们唱起的那“翻过那一座、两座、三座山”的歌谣声里,我想我们都完成了一次银幕上难忘的生命体验。

再次怀念作为本片艺术指导的万玛才旦导演,愿更多更好的藏地电影表达出现。

 9 ) 《回西藏》,一部色调和情感都很温暖的电影

1979年,汉族干部老孔到西藏日喀则地区支援当地工作,与懂藏汉英三语的“翻译”久美结下深厚友情。

还好,没有拍成那样那样的。

在海拔5000多米的岗巴县村子里,工作和生活徐徐展开,琐碎而忙碌,真实又细腻,那些自然而然的呈现如同茶与乳的交融。

老孔是真正把自己融入这里了。

没想到这么快就看到拉华加导演的另一部作品(与陈国星导演合作)。

有拉华加,我就知道这部电影会把镜头对准真实的生活,缓缓道来。

更没想到电影中有一个大彩蛋,竟然看到了阿木(优秀藏族演员卓玛木)。

他在其中客串了一位翻译,那种来自拉萨而与岗巴县乡村有所隔阂的感觉,出镜不多却特别传神!

金巴自不必多说,非常好的演员。

每部片子的模样甚至气场都差不多,但就是放在哪儿就是哪儿。

在这里,他就是久美。

还有曲珍奶奶,当她躺在羊毛褥子上,面容含着微笑,什么都没说,就那么安祥慈爱地看着老孔,我却瞬间泪流不止。

他们的身心都在这片山河草原,一直在。

 10 ) 只有跟随万玛才旦,才能真正回到西藏

我很失望。

影片中最值得挖掘的我认为有两点,一个是藏地文化与非藏地文化之间的碰撞;另一个是男性友谊。

对于第一点,影片里主要用如何处理病羊,如何面对人的死亡这两个部分浓墨重彩地渲染不同文化之间可能的冲突与和解的过程。

很可惜,前一个部分曲珍奶奶的转变是过于突然的,她为什么改变想法?

她一开始就打算撇开汉族干部这么做还是慢慢转变了想法?

她带领人们一起埋葬病死的羊时是什么心情?

人们把病羊赶到无人区时,人是什么状态?

那些连头都抬不起来的病羊立于无人区又是什么状态?

如果导演偷懒不将这些呈现给观众,那么电影的艺术特征就被大大地削弱了,这些景观只被久美用一句话带过,只服务于塑造一个“天真的”汉族干部?

真是太浪费了也太可惜了。

总之,曾经万玛才旦电影中的藏地灵韵不再现,这部电影中的藏地景观只是机械复制。

然后是面对曲珍奶奶的去世,这是全片中最生硬的部分之一。

我认为,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成年人置身于那样的场景中,都知道此时甚至无法开口的曲珍奶奶最需要的不是医生而是安宁。

然而老孔一点也看不出来这一点,非要让久美叫医生,在听到久美“你不懂”的回应之后仿佛受气的小媳妇一样,策马奔腾去找医生(这个场景就设置在一片唯美的波光粼粼的湖边,我一瞬间以为老孔要浪迹走天涯了)。

老孔还觉得自己应该狠狠给久美几拳,请问他这样想的合理性在哪里?

就因为他是个汉族干部,就要“天真”并且“自以为是”到这个地步,来强化自己所代表的非藏地文化和藏地文化之间的冲突吗?

这一冲突是不真实的,太可惜了。

没有比生死这一主题更适合用来刻画藏地了,想想看那只嘴角流出鲜血的白羊,在藏地,人和众生灵具有一种平等的关系,一起经受生灭的苦,承当着彼此的罪孽。

再来说导演对男性友谊的刻画。

久美和老孔,各自有其所代表的文化符号以及zz符号,藏地与非藏地,出身不好的民众和政府干部。

但导演显然没能认识到,两个成年人的友谊不是将两个背景迥异的人硬凑一起发生一些故事互相有一些思想交流就能缔结起来的。

整部电影中,最让我感到二人是朋友的场景是他们求赵总办事的时候,他们一起坐大巴轮流用刀子割肉吃的时候,回程途中一前一后步行途中老孔虚张声势地开了几枪的时候,甚至是最初老孔向久美借钱的时候。

至于导演最后让老孔做的那个梦,那个漫花丛中让老孔露出一个让人头皮发麻的笑容,如果导演不加上情况介绍,我真的不知道这个场景的意义是什么,不过换句话说,导演或许也意识到这个场景生硬到需要加上文字性情况说明;更不用说,二人在星空下玩幼稚的“打手”游戏,这对于二人的形象塑造是纯粹徒劳的。

想想看《撞死一只羊》中金巴和复仇者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两个男人各怀有自己的心事,就在卡车上那么短的时间里,一个人卖弄地唱歌,另一个人心事重重想着自己的血仇;两个人就这样干燥地行驶在藏地马路上,沙土扬起来,陌生的复仇者已经极大地施加了自己对金巴的影响。

如果有人想要追随万玛才旦,传承万玛才旦的藏地新浪潮的电影志愿,那么这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要求高一些。

《回西藏》短评

2.5 摄影还行,剧本写的不咋样,演员还行。

6分钟前
  • 枯藤和老虎
  • 还行

Danny boy…拍的真用心了

9分钟前
  • Chicago8
  • 推荐

当汉男遇上藏男,埋病羊,修水坝,参加开耕节仪式,寺庙下见证我们的真情。藏族虔诚传统信仰和现代文明碰撞,居然是改编自真人真事,居然是讲述孔繁森赴西藏工作的故事。平铺直叙,朴实却无奇,丝毫不作情节上的升华,结局梦境的安排意义不明,看西藏迤逦的景色和顺耳的音乐就够了。金巴造型帅爆炸了!!!最近连续在藏地片里听金巴讲汉语,金巴居然还唱了一首英文歌!!!宋洋和金巴几乎毫无化学反应,唯“篝火定真情”触动心肠。原来40多年前西藏的面貌与如今差别不大,居然看得好想去西藏。[三星半][1.14看的]

14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推荐

故事原型蛮感人,用这种方式写主旋律人物很值得肯定,但电影有种在主旋律叙事和文艺表达之间犹豫不决反复横跳的感觉,导致到最后老孔跟久美的友谊写得突兀,老孔走近藏民为藏民做事的情怀也表达得不充分,两头不占的遗憾感。而且故事节奏有点奇怪,该详写的地方很快写过,偶尔却莫名来一些拖慢节奏的抒情段落(比如结尾那趴梦境),看着不是很理解用意。总的来讲问题是没能抓住一个坚定的立意走(反观雪豹舒适的点在于它一直在写一种诗意的关系,所有剧情都围绕着人与雪豹的关系展开)。金巴不愧是个诗人,眼神里确实有很纯的东西,蛮喜欢。

16分钟前
  • 马马
  • 还行

导演和制片人表示我们是正经严肃的主旋律 不要过度联想

21分钟前
  • 超人叔叔
  • 较差

很一般

24分钟前
  • 工作吐槽版bot
  • 较差

很不错的尝试,主旋律电影,但除了最后的字幕以外没有任何主旋律的感觉。原来主旋律电影也可以拍的那么有美感,那么有电影感。尤其是开头和结尾的梦境的部分,拍的真的很美。整个片子节奏还算舒服,尽管还是有几个镜头感觉延展得不够。但是我觉得它最主要的两个点讨论得其实并不好,一个是文化的交错,也就是久美说的你那一套在这里行不通,一个是兄弟的情谊。不得不说一个藏人在那么美的西藏唱英文歌那个画面确实很美,但那场戏在那边其实挺突兀,靠这个去硬渲染兄弟情也是很突兀。文化矛盾的话像羊最后为啥同意赶走了,水坝为啥同意建了,都没有表现。当然可能这是出于从老孔主视角去讲述故事的原因,但就会削弱文化冲突的力量。 2024-1-18看

29分钟前
  • 蓝色荣耀
  • 还行

跟很多西藏片一样的毛病。不能用现代社会发展出来的思想(精神危机?)去套那会儿的西藏,更不能去套那会儿的老孔。要尊重基本的社会现实,那时的西藏各方面就是落后的,共产党去那里就是帮助那里改变和提高,如果像电影里那样,藏区做啥事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比如病了不需要去医院,坏人放到寺庙前就自己坦白了,骑马就是比开车好使,翻译就跟个智者似的动不动名言警句教育老孔.....那给人感觉,佛教比马列牛逼,GCD不去西藏人家小日子也过的下去那意思了。这都是西方搞得东方主义那一套了啊,白人遇到精神危机了,跑到一个落后的地方,忽然发现那里有自己的一套信仰,然后启发你了,治愈你了,最后你满足了拍拍屁股走了,说谁也别改变那个地方啊......

31分钟前
  • wonderwall
  • 较差

又名《藏地での禁断の恋》。他无法理解他的信仰,却顺着他的指引窥见了神迹。他无法拥有守候在他左右的名分,却永远记得他为自己拔枪狂奔的身影。共吻割肉的刀刃,互为彼此的救赎,他却只能借游戏握住他的掌心,他也只能把情愫藏匿歌声之中。“Oh Danny boy, I love you so.”

34分钟前
  • 凹凸
  • 还行

演的真好,一生的友谊。

35分钟前
  • 好丑一头牛
  • 推荐

稍微能接受的主旋律电影,记录意义比教育意义大一些。解决文化冲突的问题,都是一句话带过,但这不是最大的矛盾吗...感觉一整部电影除了拍俩人的友谊也没拍什么...(喜欢宋洋和金巴)

39分钟前
  • 加不加糖
  • 较差

好无聊

43分钟前
  • M
  • 较差

我愿称之为call me by your name之党委书记老孔

47分钟前
  • 青阚
  • 推荐

两分投给摄影和风俗展现。剩余三分不够扣的,从剧本台词,到画面的镜头表达,还有电影节奏都一团糟。最关键是他没个核心,纯粹的抒情没意义。是摄影机位少吧?但不要把这当借口,剧本都没打磨好就拍,那也真是纯粹烧钱!

52分钟前
  • 蓝色万花筒
  • 较差

音乐真的太NB!

55分钟前
  • Lila布拉塔
  • 力荐

结尾有些啰嗦 且援藏干部工作和西藏宗教文化两条线之间有些割裂和主题不明 要么拍冈仁波齐那样的 要么拍共产主义战士为人民服务(实际这片根本没提老孔的信仰 搞得像是老孔单纯是个好人然后崇敬甚至有点皈依藏族信仰的感觉 这种塑造不妥 其实降低了原型的精神层次 中国影人的拧巴归根到底还是中国不够强 毕竟大多数人因为看见才相信)还有人解读出同性简直无稽之谈 电影没有这方面倾向 但确实没有很好表现两人志同道合的革命友情(还是因为那种拧巴)但这片有原型的 所以把两人解读成动物似的荷尔蒙感情 是一种侮辱和不尊重 现在很多人觉得一定要把人的动物性或阴暗面展现出来才是好的 就是不相信世上极少数人是真能达到神性的 恰恰是这些人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光辉和希望 我们大多数人做不到 但不去赞美肯定还要给找缺点 实在是可笑低级

59分钟前
  • Alice的兔子洞
  • 还行

纪念孔繁森等援藏干部的电影。就俩字:淳朴。这俩字充斥着整部电影,不仅的自然风貌,还是群像民众,在他们的脸上,你就能看到这俩字。夜半偷盗者,都作奸犯科了,但在寺庙面前,也不敢多说一个字。很多时候,我们缺少的,恰是一份敬畏自然也敬畏生命的心。「躯体犹如空壳,何时亡亦无憾,智慧如同金子,惋惜一同逝去。」

1小时前
  • ALIVEM
  • 推荐

援疆异域同志(?主旋律片,很常规,作为主旋律算非常不腻了

1小时前
  • 愚人虞
  • 较差

想表达的东西和题材都蛮好的,对西部偏远地区的人文探索,与内陆文化的碰撞,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所反思,剩下则是情怀,但可惜的是表达的东西感觉都点到为止,没有深入,最后的意向化处理也让我觉得不适(最后说一下今天观影体验非常差,杭州路演场的3排14 15的两女生疯狂叽喳,以及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手机静音,真的很影响观影心情)

1小时前
  • 齐马不很蓝
  • 推荐

24.1.13,万达南坪。

1小时前
  • Ykerma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