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看过刘恒的原作,不知道最初的本子里曹光汉究竟被写成一个怎样的人物。
是不是张黎将原作改变成导演剧本时把曹光汉写成了目前这么个令人感到莫名其妙的人物?
看不出编剧或者导演究竟想把曹光汉写成一个怎样的人物,在荧屏上给人的感觉整个是一个思维不合逻辑、行为不通情理、近乎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加上朱雨辰的演技生涩,对角色的把握偏差(这点其实不能怪他),一个串联着几乎整个片子的重要角色被写成一个思维混乱的人,做着莫名其妙的事,整个片子里许多重大事件都变得莫名其妙了,他为什么要做火柴?
到底是做火柴还是做炸药?
为什么不爱玉楠?
为什么不和她同床?
为什么这么恨耳朵?
为什么恨曹家几乎所有的人?
为什么要去杀清官?
为什么要无缘无故去自首?
你可以把曹光汉写成一个精神分裂者,但必须有交代,必须符合基本逻辑。
不过全剧的故事曲折复杂,跌宕起伏,靠这点才保证了一定的收视率。
在寻找下饭的电视剧的过程中,又想起来这部很阴暗感觉当时还并不是很懂的剧,幸好网上有的看,索性赶紧看过一遍。
10年前我只有十几岁,这部剧断断续续看了一些,脑子里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地方是国立叔饰演的老爷让小下人去取儿媳妇的胎盘来煮一煮,为了进补。
毕竟是第一集,弟弟说看及此处不适感尤为强烈。
现在最想说的人不是老爷,不是耳朵,而是少爷光汉。
在二少爷光汉死后,老爷说了一句话,这个家里最享福的人是光汉,他也可怜,跟这个社会格格不入。
在那个年代,他不是成不了大气候的蓝巾会,是留学回来的革命党,是一个旧社会大家庭的”废物“,是造成许多人悲惨命运的关键。
电视剧拍的尤其好,深度还有创造的美感都远超于近几年的“宫斗”,“流量”剧,剧中每个人物从老爷到家丁,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戏,相比之下,饰演二少爷光汉的朱雨辰塑造的这个角色则并不是非常出彩,故事前半部分这个二少爷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紧绷着神经时刻放松不下,动辄用力过猛,表现夸张难以理解的一个人物,现在看到的电视剧版本应该省略了二少爷在太太怀里吃奶的镜头,在没有二少爷“恋母”背景铺垫下直接去他和娶了二少奶奶郑玉楠之后的表现之时会很跳戏,觉得这个人不就是个神经病嘛。
我更倾向于把二少爷光汉理解成一个拥有俄狄浦斯情结的理想式革命者。
他爱母亲依赖母亲到过度,母亲和父亲关系不好,把爱都倾注在唯一可以承认的亲生儿子光汉身上,即使在他结婚之前母子二人也要在佛堂前抱上一抱,并且太太打开了衣襟,这时候的太太脸上有满足的红晕和笑容,儿子一脸安详平静。
母子二人说完话,他还是要娶别的女人,他自杀未遂,没有办法,第二天披上喜花故意迟到,可还是迎了亲。
婚后对郑玉楠的冷淡我更倾向于他是由于心里的惴惴不安和别扭还有革命的使命而不去迈步去接受妻子,他也不是一块石头,他的心是有被捂热的,临死之前才一身血的时候才是清醒的他自己。
可是他的故意冷淡让妻子走向了另一个像火柴一样瞬间炽热的年轻人的怀抱,最终导致了三个人的悲剧。
三个人在火车上的相遇,路卡斯追逐着玉楠的脚步在说话,光汉也是,在外面他真的是一个读过书见过不一样世界的健谈又有理想的少年,但是在那个深宅大院里,母亲给的关怀不正常,别人没人管他,那么大的曹家,只要他活着可以随意的折腾,有大哥父亲母亲在背后给擦屁股,给他旧社会为人子的道德压迫,他比任何人都憋得慌,死不得活着没有劲儿,走上革命的道路反而最适合他。
我觉得,假如,假如他之前有认识玉楠,或者他接受玉楠,她真的是最合适他的妻子,无论他要革命还是做中国人自己的火柴,这个省城女子学堂的毕业生都会是他事业最有力的助手,精神的伴侣,生活中的爱人,可惜了这位美丽而又勇敢坚强的女子,在她敢爱敢恨的短短一生中,一眼便想万年只是自己的梦想,对方未必想。
三个人的感情在那个时代下太悲剧了,或许换到再晚一些的年代最起码会都活下来吧,可惜没有如果。
曹家另外一个悲剧的制造者便是太太金小珍了,她是老爷一生最想进补的补品,可是在出轨被抓现行之后躲在佛堂用洗刷自己的罪名为由置一切于不顾,她真是光汉的亲娘,说话口气一脉相承,对于不喜欢的继子大少爷直接怼,“我是事不用你管”。
他们都看不起大少爷这个曹家的种马,操持里外的圆滑的人,可是没有他,没有他的尊敬和对传统的维系,哪里来的佛堂供这位自私的太太躲起来呢,她做了十几年的“活死人”,需要老爷的帮助时“瑞清如何····”,不满时满脸都是”曹老爷你躲远点···“,曹老爷长情对她也始终有情,可是一个女人出轨之后还要如何面对自己的丈夫,在那个年代下,似乎除了这种方式,我也没有更好的办法,那个私人子存在一刻就在道德上拷问一刻,面对一个家庭的各种人,如何维持自己的颜面,如何自处和与别人相处,都无解一样。
她在玉楠生下孩子之后选择让玉楠离开家,把孩子处理掉,她硬生生地放过了自己,却折磨自从娶进来就一直在折磨的自己选好的儿媳妇,这个婆婆,让人无语到牙根痒,不知道是不是对把她选给儿子,夺子之亲后又背叛儿子的惩罚。
剧中的其他人都太有血有肉了,完全是活生生的样子,大少爷的一家子,炳叔和炳婶儿,五玲儿,郑玉松,曹千总,青蔓儿,全都是戏。
另外,国立叔那么多头衔真是实力,那个旧时代的老爷就是他,他就是老爷,在面见李大人跟老翁家打官司的时候那一刻,我笑了一下,这能言善辩的样子,真纪晓岚。
人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是岁月静好,普通人只需要平平安安安安静静地成长就好了,有很多人在前面道,时不时的这一环中一个人一根筋不对,岁月也会无情可能不止一下。
不过,每个人在世的时间都可以被同一个时间段“一辈子”来形容,这一辈子里做了自己想做的,短也是长,这一辈子消磨没了,长也是短。
这是片中的一个曲子。
往事如烟,正如那一拨年轻人的出现又消失,那一拨时局变动后的得失兴衰。
带着诡异色彩的片头曲鸣响了曹家的一个个小秘密。
耳朵的生母,光汉的恋母,曹如器的疯癫,光满的情人。。。。
谁人没有秘密?
耳朵也喜欢一个人悄悄的爬上屋顶,偷窥这个光怪陆离的大家庭的秘密。
这个家族,用看似荒谬的联系联在一起。
曹如器明明知道妻子金晓珍与别人私通诞下耳朵,却没有对妻子做出如对郑玉楠一样的事,是因为当年曹如器落魄潦倒然而金晓珍仍然甘心下嫁并助他辉煌吗?
我们并不能很清晰的明了,姑且猜测,这就是爱吧。
导演放大了每一个小动作。
曹家二少奶奶郑玉楠的手指是着重刻画的对象。
在新婚之夜,郑玉楠倒在床上,手如一只探头的天鹅,既渴望另一双手强有力的握住,又怯怯不敢光明的现身,然而她的试探并未得到光汉的回应。
或者说,得到的只是光汉略带愤怒的离去。
后来在充满南方气味的长廊上,她的手指,似迷藏般躲在耳朵的耳朵后面,轻轻触碰了柔软的耳垂,那个时候她带着属于郑玉楠本身的可爱与简单,触碰了属于曹家一丝不苟的生活。
她不知道是否该碰触耳朵的耳朵,虽然她的心中是渴望。
然而她也那样做了。
因为那个时候,她是郑玉楠,不是二少奶奶。
郑玉楠的手最后一次做主角是面对路卡斯的时候。
她的手颤抖着,向前伸出的手触碰了路卡斯的肩。
她知道那一碰的结果便是她的心被看透,被看出她隐藏的渴望。
她的手在空气中驻足,终究是搭上路卡斯的肩。
关于导演与众不同的表述方式,虽然有故弄玄虚的嫌疑,然而就表述人物摇摆不定的内心时来说实在是贴切的很。
那个年代的那个大家庭,束缚始终是占据着首位的。
虽然金晓珍有过红杏出墙的经历,但是面对儿子的婚姻,她主张的也是忠贞贤惠,为夫作婢的谦恭;虽然曹光满依然顶着压力把翠雨楼的晚月娶回家,但是他面对两情相悦偷吃禁果的二奎和青蔓儿,依然不会同意让他们结婚,反倒将青蔓送进了翠雨楼。
虽然青蔓本该被处死。
这么一个矛盾重重的家庭结构其实正是人性中最本真的东西。
金晓珍是因为爱儿子才对媳妇严格要求,媳妇的快乐媳妇的性格不是她考虑的东西。
光满是面对晚月情不自禁才“坏”了他的规矩,做出了唯一出格的事。
这个家族,人人都有情难自守的冲动。
他们每个人身上都藏着黑不见底的欲望。
最出乎意料的片段是光婷央求父母为其做主将她许配给耳朵。
本来曹如器和金晓珍正愁的不知如何是好——一个女儿,一个私生子——可是耳朵居然一下子就拒绝了。
光婷不甘心,打探原因,耳朵犹豫半响才说是有喜欢的人。
光婷表示不信,逼迫说出那个人。
这个时候,导演故意晃晃悠悠的表现耳朵的犹豫。
最后耳朵眉头一皱,画面突然转到一个回忆上——郑玉楠在长廊里奔跑着,无忧虑的笑着——然而这美景突然被光婷的尖叫“不可能!
”打破。
这个时候,我们知道耳朵说了。
说的正是郑玉楠。
而我们看到的是耳朵那一瞬间脑海里的想法。
不能不说那一刻我被导演打动了。
终于有时间来感慨一下了作为电视剧迷的我由衷的推荐《中国往事》从历史剧-警匪剧-言情剧-情景喜剧-港剧-台剧-韩剧...看的电视剧比电影都多,从中也学到了好多好多道理,就算是再烂的电视剧都有它精髓的部分多数历史剧都意义甚远,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最喜欢看《大明宫词》,总是在想这个人为什么这样做、而那个人为什么那样做...后来电视剧越拍越好,我的领悟能力也随之增长了,直到《中国往事》,我觉得她开启了我对电视剧的另一个理解的渠道...她比以往的电视剧更全面了,在我看来她让电视剧得到了升华不仅仅是对故事情描述的生动、对人物性格刻画的细腻、对时代背景诠释的到位...观看《中国往事》也不仅仅是一种欣赏...而是穿梭时空般的回到了那个年代,仿佛身上所有的器官都随着她回到了过去视觉...听觉...感觉...都不由自主的融到了其中...眼前就是那经过蒙蒙细雨抚摸后笼罩在轻纱之中别致的江南院落,幽静而凄美耳边那古琴声穿过了层层迷雾从院子的另一个角落飘飘入耳,悠长而凄婉一伸手仿佛就能触摸到那淡淡飘香的檀木座椅...就在这里隐藏着一段段让人深思的故事...演绎着一个形形色色的社会...看完《中国往事》并没有一种结束的感觉,总觉得还有好多好多答案需要去探索,百度贴吧里也是沸沸扬扬,大家各抒己见,褒贬不一终于我也慢慢地理清了我的思路,理清了我的理解,理清了我的观念曹光汗——因为演员的原因开始就很喜欢,但是看着看着发现不是我想的那种人,一直觉得他是神经有问题,做的好多事情真的让我很不能理解,直到最后我觉得我大概可以理解他了。
他不正常的地方就是恋母症,因为害怕,因为在深宅大院中的压力压得他害怕,所以他认为只有母亲的怀抱才是最安全的。
他去做火柴去制炸药,因为他想证明自己,在那个年代他在国外生活见到了从来没见过的事物,过着从来没过过的生活,接触着脑子里装着完全不同思想的人,他选择了这样的生活,他是那个时代进步的代表。
他留洋回来后想来改变周围人水生火热的生活,他的思想里已经是一个现代人,但是,实际上他却是生活在那个社会动荡的混乱时期,所以,最终他的生命走向了悲剧...郑玉楠——因为宋佳所以很喜欢即使有些做法不是很赞同。
一直认为女人的直觉会帮助自己找到幸福的另一半,所以当看到玉楠拿着光汗的照片肯定地说要嫁给他的那个表情时很坚定的认为他们会幸福会一起去改变那个疯狂混乱的时代。
他们虽同是出身名门,又都受过西方的教育,并且天生一对,但是他们生错了年代,生在了那个年代。
不能说玉楠的悲剧是光汗造成的,是时代造成的。
如果光汗像光满那样,或 是像路卡斯那样那么谁又去炸那个不争气的清政府呢玉楠和光汗的悲剧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他们都接受了不属于那个时代的教育,她勇敢的去闯破了旧社会的那个网,去追求了自己的欲望。
如果郑玉松也接受了西式教育,估计他也不会死不瞑目了路卡斯——悲惨的洋人。
一个与那个社会更加格格不入的个体,在他身上不仅仅是封建与自由的不容,还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别说在那个年代了就是在当代的中国也是不容的。
在他的眼里,个体才是最重要的,看到他我才真正理解了外国所谓的人权,中国人不是没有人权,有些无知的中国人还在纵容着那种说法,因为他们忘掉了文化,忘掉了几千年来传下来的文化。
在路卡斯的眼中,因为他自己的爱他忘记了曹家,曹家也算是他的恩人了,好的东西都给他,需要什么照顾的都特别周到,这也体现了中国人大气风范、以礼待人,即使在那个时期,曹家也没有失了礼节,这也说明了大家之所以为大家的原因。
但是,在路卡斯的眼中,似乎不知道什么是报恩,不知道什么是“识大体“更没有中国人“朋友之妻不可欺”的观念,他永远都不能理解光汗为什么要去制炸药然后有去自首,他自然也不知道什么是大爱,之前我是很气氛他的,但是也不能怪他,也不能说那种自我的想法不好,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是受拘束的,他们不理解我们委曲求全的理由,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吧,没有好和不好,只能说人各有活法,追求不同罢了爱情与欲望玉楠从头到尾爱的都是光汗,我以为后来她爱上了路卡斯,但是看的过程当中我丝毫感觉不出他们之间那不顾一切的爱情,起初还以为是没表演出来直到看到最后才明白,其实玉楠在精神上一直都是爱着光汗的。
但是她没抑制住自己的欲望,被光汗冷落,在那个深宅大院之中又压的人喘不过气来,无处释放她那青春的朝气,在这时,无拘无束的路卡斯不断地向她示爱,虽然我很不欣赏她被欲望所诱,但是可以理解。
我希望她爱着光汗从一而终,我很高兴看到了这样的结果,玉楠死掉了休书说:“请不了,我们永远都请不了。
”,光汗也在临死前明白了自己爱上了玉楠,因此我原谅了玉楠的不忠,但是另一方面我还是矛盾的希望她真的爱着路卡斯,如果那样就不是性的欲望了,而是爱情。
但是事实却是,欲望脱离了爱情存在了...在我传统的思想里是无法理解的,但是有些东西是思想所预料不到的,人终究是人,是一种最高级的动物而不是神...耳朵——我很喜欢耳朵,但是同时他确实有着那个时代低级阶层的奴性,光汗所看不惯的也正是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奴性。
但是他只能看到那么远,他生活在那样一个社会中,又没有受过外来的教育,他不知道将来会是怎样,他也想不到那么远,他所学到的就是怎样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在这样一个大家子中生存, 他受着委屈但也算成功了,得到了老爷的信任和对太太的原谅,起码他还好好地活下来了。
在那个年代有牺牲品也有留下来的,革命者必然是先驱,耳朵就是那个年代留下来的代表,如果耳朵受过好的教育,我想他也是个不错的革命者。
玉松大哥曾经说过很看好耳朵的,确实耳朵是一个有能力的人,生错了时代,受错了教育,但是他经历了该经历的,他将会是踩在先驱者肩膀上的后续力量。
老爷——满宅子里的事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名副其实的老爷。
貌似疯疯癫癫,其实是最明事理的,大度且豁达,很典型的读书之人,并且也很理解光汗的做法,但是那个年代的人毕竟有着那个年代思想的局限性,但是总的来说并不是像以往电视剧中老爷的恶毒形象,深宅大院固然恐怖,但是它也必然有它大的道理。
太太——很不喜欢这个太太,很自私,满脑子都是她的儿子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也是封建的思想让她总也原谅不了自己,总让自己背着一个大包袱即便怎样都磨平不了那个疙瘩郑玉松——爷们就好像他自己说的,他最欣赏林冲和柴进,作为一个衣食无忧要啥有啥的人来说,能参与革命放弃一切说明他的思想境界远远的高于对世俗的欲望,这样的人是真正的英雄。
但是我很不理解,为什么他不再来一下子把曹猛打死,作为一个革命者不应该那么粗心大意的,大概是故事情节的需要吧光汗、玉楠、路卡斯之间纠缠不清的爱情与欲望,在那样的年代中挣扎着...老爷、太太、耳朵之间的恩恩怨怨在感情与道德间挣扎着...郑玉松代表的革命派与曹猛代表清政府在彼此的泥沼中挣扎着...光满与他的太太们在传宗接代的旧思想中挣扎着...看一部电视剧就好像在了解着这些人,时间久了,了解的深了会发现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每个人的错也都有它值得原谅的理由。
贴吧上好多人沸沸扬扬的讨论,貌似爱憎分明,其实是简单草率。
当不完全了解一个人时就妄自下结论那是对人的一种伤害... 人与人之间的那点事是很难说清楚的,每个人和每个人的理解也都不尽相同。
人无完人,不能说《中国往事》是个悲剧,看到最后再回味一下我倒是觉得心情还蛮好的,没有过程中那么压抑,只有形形色色的人的存在才会有曲曲折折的社会,只有那些不被理解的进步青年的存在才会有我们美好的今天,那个时代的牺牲品成就了今天的存在...
网络时代给了我们很多可以回头的机会。
第一次看这部剧的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脑,所以时间是一个很严肃的事情,错过了一个时间,你就会永远的错过某个故事。
高考前几天在家刚好看了二少奶奶生孩子的那一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近在腾讯那里get到了一个新技能,那就是1.5倍速和2倍速,这太节省时间了,所以接二连三看了好几部电视剧:《大明王朝》、《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然后自然而然地想到看这部《中国往事》。
原因有二:真的太喜欢《大明王朝》了,那真是一部神剧,各方面都堪称完美,而《中国往事》的导演刚好也是张黎。
再就是顺着历史的发展,也该看这部剧啦,下一部就要看《走向共和》。
我实在是太喜欢耳朵这个角色了,而且饰演耳朵的演员演得实在是太好了,看完电视剧之后,我就买了本《苍河白日梦》看(50块钱,200多页的小说,确实有点贵哈)。
如果说满分100分的话,我会给《苍河白日梦》打80分,而给《中国往事》打90分。
前者是一个老年耳朵在讲幼年时期在曹家大院的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在耳朵眼睛所及之上,其中老耳朵也说了一些他在90年代经历的一些和年轻人的故事。
老耳朵是个有故事的老年人,也是一个有趣的人。
而《中国往事》是以小耳朵的口吻在讲述曹家发生的事情,除了他眼睛所及的事情,还有一个上帝的视角在俯瞰曹家大院发生的一切,这样每个人物就更加鲜活,尤其是郑玉松这个人物便更加饱满(在《苍河》一书中对郑玉松这个人物的介绍很少,除了和耳朵见面的几次,再就是别人口中的郑玉松和他悬挂着的人口)。
电视剧中多了一些线索,也多了一些人物,比如说,电视剧把耳朵设置成了太太的私生子,这个就很有意思了,老爷、太太和耳朵三人之间的关系就很有意思,太太和郑玉楠之间也更有意思了。
书中的路先生是一个法国人,府里的人都叫他大路,书中对于这个人物有着黄黄的、很有意思的描写,电视剧中的路先生是一个瑞典人,我也不知道编剧为什么要把路先生设定成一个瑞典人,难道是因为他很喜欢北欧吗?
书中曹光满只有一妻一妾,有7个女儿,没有儿子。
电视剧中则有一妻三妾,他还和正妻的丫鬟搞在一起(当然,这在古代是非常普遍,非常正常的事情)。
很多人不太理解二少爷的性格,电视剧确实把他塑造的过于边缘化,好像和世界格格不入,不像是一个中国人的形象,对他的一些做法难以理解和认同。
书中而有一些含蓄的交代,感觉曹光汉是一个要和上一代隔裂的这么一个形象,倒不是说他要和父亲断绝关系,只是说思想上他想割裂开。
他为什么会去革命?
1他是去法国留学,自然在那受到很多熏陶。
2他和大路从法国回来的时候,很多灾民称他们为菩萨,那一刻,他应该就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了。
3书中没有他自首这个场景,直接就是结尾处,耳朵看到了他的头颅挂在那里。
我之前看到过一个短评,说《中国往事》在郑玉楠和晚月的情里,在郑玉松和曹光汉的理想里,在曹如期的大锅里,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中国往事》是透露了时间背景的,大约是辛亥革命爆发的三年前,我觉得这里面最正的一个人物自然是郑玉松,他是一个典型的革命者,身上没有一点可以被诟病的地方,其他的人物身上都或多或少带着一些压抑神秘的感觉,就连耳朵也不例外。
最近在听谢春花的《我从崖边跌落》,每次听到“谁割去我耳朵”都觉得这是一首很疼的歌曲。
最近刚好也在看《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里面讲到的二人定义一人,可以说是很精辟了,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二人定义一人的社会。
中国人确实没有灵魂的概念,所以寄托于身体上的延续,道家追求长生不老,普通人追求传宗接代都是这个道理,以前的中国人不太重视“个人”这个概念,曹光汉在追求个人的发展。
我不太喜欢电视剧中五菱儿给老爷当了小妾这个结局,我更喜欢书的结局。
我喜欢书中,老耳朵讲着他的白日梦,有种《黄金时代》的感觉呢
电视剧里播的时候,我还窝在电脑上看动画呢,然后走过去一瞅,一个穿个红艳肚兜的女人,跪在妖蛮的要请罪,说我不开化也好,保守也好,我惊得认为,这中国往事还真是不简单,想走,但还是鬼使神差的留下来看了一会,开始还认真看,可看久了就发现这电视有点苗头,还整了些抓人眼球的台词,意境深远啊…………这可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让不知道这电视剧的人心里透透的程度。
但导演有的地方弄得太意识流了,我看得愣愣的,还思考这是不是拍摄剪辑方式大开放了,中国电视觉醒了啊?
因为电视放在客厅里嘛,吃饭后的电视时间都不是属于我的,和家人同看这么一部个怀鬼胎,心神不宁的好电视剧,我拉不下脸来,于是就继续窝在电脑上,但网上有啊,我就激动得或者平静的点开第一集的开始。
这电视剧啊,不能一口气看完,就像[不能一鼓作气]一样,要慢慢来,慢慢品。
大概是一部在野版的《走向共和》,同样的时间段,帝后斗争的时候,民间也在西方新学冲击下,家庭和人心都趋于崩溃了。
自来胜利方是革命,失败方是谋反。
本质上都是天下大乱,生灵涂炭。
历代积弊都压在一个年轻人心里,在《走向共和》里是光绪、在《红楼梦》里是宝玉,在《中国往事》里是光汉。
光汉就是秉承了正邪两赋,他活似娶了薛宝钗的宝玉。
在那个社会和思想剧烈变动的前夜,所有人都迷失了。
女主心里有两个人打架,一个想要解放天性,另一个是大宗族的奴隶。
这让她分裂了,她不知道该帮谁,迷迷糊糊送自己走上绝路。
里面的角色个个丰满,性格多面,经历复杂、心理活动繁密,活脱脱都走出来了。
大清的远去,只需要一道诏书,中华民国的远去,也只是伴随新朝的大典和欢呼,改革开放也只需要一场政变,然而这个过程里面,有多少压抑、多少生不如死、多少悲剧。
看到最后字母,眼泪都要下来了。
人啊,在历史云烟中都如尘埃一般,而对于身处历史中的我们,我们的喜怒哀乐却无限大。
这是就是人吧,最轰轰烈烈也最渺小。
这样的剧更像一件艺术品,而不是电视剧。
音乐也是很有特色,在最残忍悲苦的桥段,却总是响起优美悦耳的丝竹管弦,仿佛提醒你,醒来吧,他们的痛苦微不足道。
那不过是时代的尘埃。
剪辑更是独到,不断的闪回拼接预言,像极了我们混混沌沌的生活。
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是如此,瞻前顾后,神神叨叨,欲言又止。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已很少看国产电视剧了。
《士兵突击》、《奋斗》红遍网络的时候,虽然我也饶有兴致地看完了,但觉得也就那么回事。
文艺就像一面镜子,在娱乐放松时刻,它能照进了受众平庸的现实生活。
现实感不强,镜子就不亮,受众就会在模糊中麻木,或者在无奈中走开。
和所有中国主流文艺一样,国产剧的最大死结也是匮乏现实精神。
在沉重的现实面前,要么沉默要么被禁,正是国产剧近年来遭年轻观众抛弃的根源。
《士兵突击》和《奋斗》稍微有那么点现实质感,便收获热捧,也从另一面映照出了国产剧的悲哀。
实际上,《士兵突击》和《奋斗》也回避了不少现实,至少我知道的军人和80后,都和剧中差别太大了。
所以,我还在继续遗憾着,还在漫长的停播期中,期待着美剧的惊喜。
但在2008年快要走完的时候,我很幸运地尝鲜了国产剧《中国往事》。
就像几年前被禁的《走向共和》一样,导演张黎这部现实色彩浓厚的历史剧,再一次让我陷入震颤和沉思之中。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中国往事》深深吸引住我,也主要是因为1908年左右的人性挣扎,和百年后的当下是何其相像。
湛蓝的天空下,精致的小院落,一切看起来都那么温馨美丽。
然而,所有的人都很郁闷,都在找出路,可谁也握不住命运,谁也猜不准三四年后的剧变。
《中国往事》还未在电视台播出,就先走红网络,其优秀之处也不用我再罗嗦了。
我只是有点感慨:中国人不是没能力拍出好看的电视剧,可是,为什么类似《中国往事》的剧作又如此之罕见呢?
深夜看《中国往事》的时候,我想到了格非的小说《人面桃花》。
同是清末的故事,都有回光返照般的诗意和温暖,也都有无可逃避中挣扎的女人。
张黎和格非的野心一样大,都渴望用家族的故事串起百年中国命运,成就史诗般的辉煌。
然而,格非的《人面桃花》系列停止于第二部,他自己也坦言可能不会有第三部了。
格非肯定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很多探索还没有深入,他不会不想写的。
我相信,格非的阻力就是现实。
《人面桃花》第三部应该写改革开放时代了,格非也许在担忧:可能会把握不准时代精神内核,像余华那样毁了名声;也可能写得太现实了,根本就出版不了。
张黎的《中国往事》也是计划拍三部,结局将同样回到今天。
第一部中的探索勇气,我希望张黎一定要坚持下去。
但我也还担忧,格非的困境,张黎能躲开吗?
就像那部《走向共和》,激起了多少国人心中的共鸣,可免不了被删被禁的命运。
如果《中国往事》拍到改革开放,张黎又该怎样拍呢?
剧中的人物又该怎样重复祖辈的命运呢?
不敢想了。
一旦触及当下,所有的故事都会比历史更让令人悲伤。
《中国往事》,这个剧名起得真好,大气。
然而,百年的往事,还远远没有成为真正的往事。
我会永远怀念《中国往事》的,从1908到2008。
2008.11.16
许久不看国产的剧集了,这次趁假期,看了一整部《中国往事》对于编剧或者情节不想作更多的评述了,很多看家都有了见解,但是对其中的一些幻化的场景特别有印象。
以前好像没有看过这样的剧集,加之本身情节曲折,人物都是一些处在旋涡中,不管是现实还是思想,都在挣扎,再加上这些幻境、或者是妄想的一些场景,可以更好的衬托人物的内心,而且对于剧集本身沉重的基调,也是比较好的衬托。
整部电视剧很长,趁着放假在家做了几天宅男才看完。
整部戏让人看起来就是二个字“压抑”,剧中的人物在压抑,压抑的让人喘不过气,压抑的人快要疯了。
演员把这种压抑感很好的传递给了我(观众),每一次看完,我都要听十分钟的音乐才能缓过劲儿来,从这点来说,剧中的演员是成功的。
剧中的景儿很唯美,很真实。
5000万,一个清朝阴幽的老宅子,那门前的牌坊,那回廊,那坑洼不平的青石拼凑的路面,那南方特有门前竹帘,更不要说人物精美逼真的清式服装(郑玉楠)。
这些东西告诉我,这是一个清朝末年莫南方小镇的曹家大户的老宅,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那。
压抑的气氛贯穿了整部戏,即将毁灭帝国的社会制度,扭曲的道德评价标准,变态的社会价值取向,不管是默默承受的,还是以粉身碎骨的代价抗争都逃脱不了这巨大压抑的笼罩,他压抑的人快要疯了。
这部剧跟别的剧一点不同:前面可以有感情铺垫,但到最后总要给人一个释放感情的环节,喜剧也好,悲剧也罢,积聚的感情总要宣泄出来,但这部戏不同,压抑的感情在一点点聚集,但就是没有爆发,直到最后,剧中的人物依然在默默的承受着这种环境,却不知那些已经粉身碎骨的人到底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
感情基础很符合时代背景,虽然我也不知道清末氛围是一种什么状态,但很符合我目前的知识水平。
就像康有为问孙文,我没有病,答,大清国人人有病,问,什么病?
答,愚昧之病,具体就是奴才不知道自己是奴才。
原来看剧只注意故事情节,认为剧作就是在讲故事,只要故事有内容讲得好,那么就是成功的。
从在部剧,我开始注意到剧作的摄影和剪辑,并认为剧作是在用镜头和有效的剪辑讲故事。
所以开始明白为什么优秀的摄影师都能转行做导演而且都很成功(张黎)。
中国往事的摄影很唯美,剪辑使剧中的气氛更压抑,使矛盾更突出。
本剧的背景被安排在清朝末年在苍河边上的两个普通的小镇,以选景的普通性达到了戏剧矛盾的普适性,以小见大的视角反映了家庭矛盾,阶级矛盾,中外矛盾,社会矛盾。
场景虽然设定的很小,但人物角色却很全。
一个老爷,一个太太,两个少爷,两个姨太太,一个妓女,一个传教士,一个外国人,几个清朝官吏,还有一个蓝巾会。
戏剧就是放大进而浓缩各种矛盾的产物,在这个清末特定的环境之中,该有的矛盾在这个曹家大院中都有所体现,而且每一种矛盾都刻画的相当细致,并都体现的不可调和。
压抑的太久总要有所反抗,剧中郑家两兄妹就是意图突破这重重压抑和束缚的两条主线。
郑玉松思考到这个国家的未来应该是怎么样的,但却找不到实施抱负的平台,进而参加了“叛党”。
但他与“叛党”中的其他人却不一样,其他的成员只是想着从肉体上消灭,但作为“中产阶级”郑玉松却思考的更加长远,他想到的不仅是消灭对方而是要建立一个怎样的国家。
一个国家的“中产阶级”应该是对社会的变革更有勇气和智慧的阶级,他们视野开阔,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睿智且不盲从,为了良好的社会诉求,有坚定的变革的决心。
但中国从古至今的重大社会变革多是自下而上的变革,很少有自上而下的改革。
百日维新的意欲创新没能冲破旧有体制的束缚,虽然有社会精英谭嗣同的由以先人的献血唤醒国人的坚决,但不得不说百日维新是失败的更是一个悲剧。
辛亥革命自下而上的改革是成功的,但他可能付出了更多的东西。
另一条突破的主线是郑玉楠,她所突破的是一种旧有社会观念的束缚。
郑玉楠是接受现代教育的新女性的代表,她要求有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意识,起码在人格上要求平等,她追求爱情,向往幸福的婚姻,向往自由,但并不缺乏中国女性的基本素养——善良,质朴,任务很真实。
两条主线虽然都是以悲剧结局,但并不使人感到遗憾,反而让人感觉更加真实,这可能就是悲剧的魅力所在。
对于曹光汉,看到很多评论说看不透这个人,觉得这个人有些精神分裂。
但我看来这正是这个人物所要反映特质所在。
一个希望突破的人物,在接受了西方现代教育熏陶多年并完全信仰西方平等、自由信念的国人,当他回到这个黑暗封闭的国家,这个因循守旧的家庭,突破与束缚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碰撞由于人物性格的特点可能更激烈,更加歇斯底里,但整体感觉人物是真实的,是鲜活的。
曹光汉有一句话:我现在已经无处可去了,只有来这里自首,我不知道我能去哪.。
“可能有一些极端,但正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无奈,要求以悲剧结束。
该剧的整体感觉背景真实,场景真实,人物真实,矛盾真实并讲述的很到位。
最后建议一下,看该剧要有耐心,那种得不到释放的压抑感情也是一种特殊的享受。
当你看完整部戏剧,你就会知道“中国往事”是怎么回事了。
整体很压抑,人和人之间好像行尸走肉一般,需要有人来打破
以前的电视剧质量好高,人物刻画清晰,情感克制,有一定知识垫底的公知编剧和现在的文盲资本杀玛特编剧好不知道哪里去了。
摄像和剪辑,很有镜头的疏离感。
张黎起这个名字,却拍的这么小气
很深刻,很特别~
符号学/舞台剧
看过
乱七八糟
挺不错的,可是节奏太拖沓了,后面本来还有两部,大概是再也看不到了。
感动
那个时期的浓缩画面,虽然名字起得大了些、片子郁闷了些,但是,由于拍摄手法很特别,而且张国立的演技不亏一流,完全颠覆了他以往所演的角色,所以,还不错。
贯穿全剧的是男性生殖能力的孱弱,老爷的妻子与他人偷情,老人沉迷补身体;大少爷妻妾众多却生不出男性继承人;二少爷已经成年却仍然无法脱离母体,不愿还是不能与妻子发生关系令人怀疑。在男性掌家的时代,因为男性最原始性能力的衰退,夫妻父子关系都变得畸形,想要维持纲常伦理却已经发生了许多“丑事”。导演一贯的摄影风格,演员们好像都憋足劲儿要演得高大上,总之在导演一众作品当中算是缺点比较大。
每个人都活得那么苦
这个滤镜和画面都特别痴
非常讨厌宋佳
有点阴暗,纠结
没看出来拿号,一集怎么花掉的那么多钱。。。
一个江南大院内 部分人有些变态 节奏很慢 不够跌宕起伏 也对不起片名这么大的格局
喜欢前几集,把封建社会大族压抑的生活表现的很好,结尾有点太查了,另外老二的智商写得太捉急了。。。
不如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