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二战胜利70周年,看了这部片子,缅怀先烈。
看到很多人都在主旋律上批评这部片子,鄙人感觉实无必要,国军G军不都是子弟兵吗?
只是信仰不同而已了,护国爱国的精神有何不同?
抛开分不清真假的主旋律不说,片子大量描绘的,是战士的血性,牺牲精神,彻彻底底的爱国,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呢?
硝烟处处,战士们高喊,冲啊!!
这难道不够真实么?
没有发生过么?
不是这样的?
不知道冲上去会死吗?
为什么?
为死去的同胞,为死去的亲人,报仇才是主旋律好吗?!
换作当下的你,你能做到么?
虽然国共交流的戏份常常让我出戏,但单从血性来说,这片子让我热血沸腾,让我感受到了战争残酷,让我为每一个战士的安危感到切身的体会,这就是一部好电影,还能要求更多么?
如果你还在介意主旋律,你只是个看客,不痛不痒的批评者,国共都是子弟兵,都是把一切贡献出来为了祖国未来提供那么一点点正能量,对未来是完全未知的,日军如此强大,当时谁又知道这样的贡献有没有作用呢?
包括电影中出现的将领,无论姓国姓共,不都是把命拿出来的战士么?!
只想送它四个字——邯郸学步。
别人的没学来,自己原来怎么走的都忘了。
想做中国的好莱坞大片?
想做中国的经典二战片?
可惜,那钱白花了。
太行山上电影有些地方拍日本军国主义暴力美,感觉好恶心!
那个日本鬼子军官死前还叫什么东方,叫你妹东方!
不明白这样拍有什么意义!
为了捧日军,还拍日军随便发几炮就灭了一支国军军队,导演是不是有病!
什么东西!
中国人的气量自信要靠这种病态的捧日军吗?
这样的话,抗日神剧的丑化日军方面都显得比太行山上更有志气了!
烟火流云亦纷飞,刀枪壕站壮士危。
我心勿为黄尘染,魂留太行至此回。
自开始记事起,就从老一辈的口中听了一些关于抗日战争的故事,尽管如此,对这一块中国人都应当正视的历史知道的还只是一点皮毛,对其中所要表达的共产党员的精神也没有很深地去体会过。
这次的红色经典欣赏正好给了我这个重温历史,挖掘和体验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精神的机会,在众多的红色经典书籍电影中,我选中了《太行山上》这部电影,不仅因为它刚好能满足我对于抗日战争的这段历史的探索,同时我觉得这部电影所反映其中的共产党员的优良精神和素质也是当今共产党员所应具备的。
《太行山上》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当时的八路军总司令率领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程。
影片集中反映了八年抗战中的几次重大战役,从平型关战役、阳明堡战役到击毙日酋阿部规秀中将的黄土岭战役,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战争的情景,演员们以精湛的演技刻画了一个个优秀的共产党人的形象。
这其中震撼我的并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号角齐鸣的壮丽场景,更是共产党人那种勇于面对,坚忍不拔的精神。
平型关战役中,在兵力单薄、装备较差的恶劣环境下,八路军将士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一举击败了日军精锐板垣师团,将平型关十里大峡口变成了侵略者的坟场,铸就了历史上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得到了山西人民的热情拥戴,以此从正面歌颂了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是民族抗日的中流砥柱,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表现了八路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看一部电影,并非只是在看,而是要思考我们是否能从这部作品中学到什么或者说有什么道理值得我们借鉴的。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明确和摆正自己入党的动机,坚定自己入党的信念,认清自己的职责才是最重要的,我想我应当要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在这部影片中,有许多当时优秀的共产党人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在现今的共产党员的身上仍适用的,他们的大智大勇、吃苦耐劳、临危不惧、勇于向前是我们当中的大多数所缺乏的,他们分析问题的客观、理智也是我们所应学习的。
我想,作为21世纪的共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应当延续前辈留下来的光荣传统,在以后的日子里,实事求是,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为祖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出一份力。
片名应该改成《朱德在1937》,因为影片主要树立了朱德高大的形象。
其他人物则表现过少,尤其是战斗中的普通士兵,显得有点扁平。
至于梁家辉扮演的独臂团长,则完全是一种炒作。
对于看电影之前关心的林彪的形象问题,应该说还是比较客观的,只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表现过少。
影片仍然强调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主导地位,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这一点与传统的抗日影片一脉相承。
不过对于某些国民党军人在抗战中的正面表现也给予应有的评价,比如卫立煌和郝梦龄。
对于日本军人,也没有过于脸谱化,只是接近尾声处日军杀死被共军俘虏的本国士兵的那场戏有点做作。
战争场面还是《大决战》的水平,并没有之前传说的那么好,跟美国大片中的战争场面还是有很大差距。
电脑特技做得很假,不说也罢。
影片的节奏有点仓促,感觉整部片子在一场场战斗之间方面缺乏一条主线,很多仗不知道是为什么打的。
不过总的来说,作为一部具有官方背景的主旋律影片,拍成这样就算不错了。
虽然朱德的话太像秘书写的,讲得太像诵读,但是和过去的片子相比,这片已经很有进步。
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卫生员去救一个伤了的日本兵,但被日本兵悄悄一刀捅死。
日本人一个也没有被抓俘虏。
主旋律的片子想做好,必须向外国同行学习,让英雄走下神坛,通人性,说人话。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观看这部影片了,可是在现在这个对中国来说特殊的时刻来观看它,心中的滋味却非比寻常,复杂更甚。
5月12日下午2时许,当时的我们正挤在白城,烈日烤着柏油路,也考验着我们期待迎接圣火的心,两个小时后,迎来的是奥林匹克带来的激情,来去得太快,我还来不及按下快门定格它。
可是也正是在那时,四川的中国同胞,所遭受的,天灾亲人分离的惨剧,却让我们的心一紧,悲痛却又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我看《太行山上》,有的部分要不自觉捂嘴捂眼才能应对的。
献血四溅,肉沫横飞,生命这么轻易,只要一秒一枪,就炸得粉碎,夺去所有人的盼望。
我看他把插在自己身体里的刀向前一推给鬼子,只剩下了的左手继续做的事就是拿枪再战。
我看到了满山遍野,尸首横躺,有的我看不清脸,我叫不上名字。
可是我知道,将他们联系到一起的,就是一颗中国心。
我知道今年对我们祖国来说,是承受太多的时刻。
天灾地难人祸疾疫,所有类别的惨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所有的中国人,一同承受。
可是我们又不约而同地选择坚强,因为一战一战我们都顶过去了,还要用最美的笑容来迎接8月的奥林匹克之光。
我在看1937年9月始太行山上的种种战役,这些中国人坚毅的脸,智慧的勇气扑面而来。
70年前的这场困难,中国人身体铸成的城墙不倒。
70年后我看我们的总理不眠不休的前线指导,紧紧拉住的孤儿的手,还有日夜兼程疏通道路的士兵,一双双在瓦砾中流血寻找生命的手。
我明白,中国这颗团结在一起的心,日久弥新,岁月风霜,不曾改变。
每到灾难的时候总是提醒自己更要坚强。
而对于我自己来说,这种坚强,是可以一代一代,很诚恳地延续下去的。
70年前也是日本人的手枪对着我外公,威胁做为船长的他开那辆满载日军军火的轮船驶进中国的心脏。
我外公坚毅地说不,整艘船上的中国人坚毅地说不,没有一个人低头,没有一个人妥协。
纵使生命对于一颗子弹来说,弹指一挥间。
70年过去,这种感动与精神同在,生生不息。
虽然我外公已离去,可是当我觉得软弱的时候,总有一个声音提醒我坚强勇敢执着,再坚持下去,就是崭新的未来。
一轮红日初升,漫山阳光鲜红,血的颜色,就是我们未曾改变的,中国心。
主旋律影片是应该有主旋律影片的样子的。
宣传分为几步走,最高领导人的光辉形象一定要照顾到,中层领导上令下达的优异指挥一定要顾及到,底层群众的淳朴配合一定要嘉奖到。
关于电影语言上形而上的宣传工作,观众还是可以予以理解和不太苛求的,趣味性历史性公正性拍出来其他的一切元素可以忽略不计。
本片非常中规中矩的用巍峨的群山作为开场,朱德和他的坐骑小分队也相应踏风而来,仰拍的权威感不置可否的立刻跟上,这个开头具有我党特色具有政府情怀,是一个很好很正面的开篇。
很快,战争开始。
站在心理意识的角度,这时的大场景再大也只是一套暖场运动,后半段的战争部分一定会更加精彩并且电影高潮也一定会在后半段激昂出现。
这就是导演给群众的惊喜,最高潮的部分在观众没有入戏的情况下悄然消逝了。
这还是一个电影节奏问题。
撇开节奏和架构,本片还是有些非常可圈可点的地方,首屈一指就是声音。
演员的声音很不错,游击队就有游击队的憨劲,山西人还带有一丝丝地道口音,朱德的英语也很实际化;音效也不错,日本人的日本音,单独蹦出来对于整体场景的背景说明无疑是有帮助的;最佳配乐,该上扬的时刻绝不手软,该悲伤的时候立刻悲伤,只不过音乐可以带动观众的情绪只可以做到50%,另外的50%差到导演那里。
开篇的一场绝地站,到了最后出现近身肉搏现象。
作为一名对于中国近代被侵略史严重缺乏的老百姓,我非常好奇为什么要拍到日本军人主动卸下枪子的镜头并毫无解释。
在杨顾问的帮助下我了解到当年之所以日本人肯和我军近身肉搏是因为他们的步枪穿透力很强,近身射击有可能会伤害到自己方军人,所以才会在近身搏斗中放弃枪支。
可是这场肉搏战的拍摄目的是什么呢?
为了宣扬我方战士英勇奋战不畏艰险?
感情基调还没有培养出来,立刻和日本军厮杀并且双方状况都很惨烈,你伤一十我伤半百大家平分秋色都是一样的努力和一样的浴血奋战,这个时候国别的问题有些隐隐下降取而代之的人类大同意识有些上涌。
每一个人都是人每一个人都是家庭培养而又需要有家庭承担,无意义的牺牲抑或有意义的牺牲都显示出人生命的脆弱和毫无把握。
这样的安排不会激起人们的愤慨,只会带来无休止的疑问。
关于请到明星就会大特写这点,还是要以整体电影节奏为基准。
先说那位值得佩服的虎将“刘德凯”,这位先生也不知道要为了冲破什么封锁线也不知道冲破之后会怎样只管冲破就好了,于是亲自上阵并且发表了一个临别感言,最后的倒地姿势也很艺术与永恒,因为分镜头给时间过长了。
其实关于刘德凯这里还好,毕竟是为了展示国民党也不是只有卖国贼国民党也有爱国之士,卖命就卖命好了,给个特写花点时间在喊口号和被枪击上也算说得过去。
可是关于那位耍大刀的,就让人耐人寻味了。
依然杨顾问赞助了我无知的历史空白,此君是参照原型塑造并且在耍大刀之后还被封为将军。
当然,我军也需要这样奋战的典型出来展示我八路军风采,可是厮杀的太久左一刀右一刀又太神化,最后那柄带有红布的大刀当然就是一个著名的电影代表符号,红色革命在我心。
可是请梁家辉这么一个大角来演这么一个小战士,就要思考了,给的镜头多但是决不能破坏整体进展,像此片这样又是脸部特写又是肉搏精神最后还有一个雾蒙蒙展示坚毅表情的中景别10秒持续,功用之一就是立刻带领人们走出电影来到梁家辉的演绎世界。
影片后半部都在无数的决策中,中外交流中,小打小闹中渡过,由无数的小故事小情节独立完成。
2个小时的电影就这样提前在前45分钟中结束了。
节奏的失调,以及脱离常理的电影叙述结构,使得再棒的音乐也没了用武之地。
当然除却节奏,几个插播有些小小的不解。
关于那位外国友人,为什么拍到最后硬生生拍出暗恋与被暗恋的猥琐情怀?
关于那段非常有表现力值得扩散的纳鞋底部分,可是为什么要找来美国朋友作为旁观者然后在中西对答不顺畅时终止了这场本应该很有感染力的片段,留下美国朋友好像理解可是却又不可信的笑容?
还有若干,总体来讲,细碎的东西太多可又串不起来,像一套自助晚餐,观众喜欢什么就自己去取好了。
其实本片的战斗场面投入不少,可是除却第一场大规模之后,剩下的都是小面积短时间灯光极暗下草草了事。
我们拍电影一定要以小见大,从细节出发。
有的时候大家非常鄙视好莱坞那一套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圆满收场的思维定式。
可是拍摄一些主旋律影片时,不添加这些模块是打动不了观看者之心的。
开场的大调度换为小战争,着重刻画几位英雄并先后牺牲,花时间刻画老百姓平静生活继而被打断,讲结尾处的展示朱德爱护将领的小故事都搬到影片中部,形成一个坚厚的腰椎。
一切准备妥当,当英雄牺牲生活不再人心满满的时候,铺天盖地的战斗就请来吧,因为观众已经做好准备已经可以和导演共情了。
于是这将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刻画我军将领生猛无比却又智慧无边的纪念佳作。
可惜的事,瘦小的小半截经不起肥大的上半截的考验,有形的倒了下去。
节奏的问题,是个永恒的问题,是个需要严重思考的问题,是个生死存亡的问题。
有的时候会思考,什么是电影,电影可以给人们带来什么,中国电影充满教化寓意的功用又是什么。
电影应该不只是一个拿来娱乐的手段,当然也应该不是枪毙掉人们无聊生活的一种有力工具,那么电影究竟是什么,是一个复杂体吗?
但是电影是可以唤起人们意识,并且改变人们思想的无形中的武器,在保证了上座率之后,形成一个又一个关于电影本身故事的话题,于是电影的导向性以及电影的基准成为一个问题,我们需要被引导的知道些什么,我们需要被电影感染的立场又是什么?
无论如何,电影终究是为了群众服务的一种以娱乐为手段的商业行为,可是电影也是一种可以改变思想判断的辅佐工具,这种强烈的导向性需要肩负起社会责任也需要为自己选择好社会角色。
如果电影本身没有那么的知名也没有那么的震撼,还好,市场的快速流动可以慢慢抹杀不正确性,可是如果又是一部好片子又是一部立场很模糊导向很迷茫的片子呢?
需要负责的不仅仅是制作人了。
一直觉得现在彩色的国产战争电影反而没有以前黑白电影拍的好看,一是场面不够宏大,二是不够真实(把自己拍的过于英勇\敌人拍的过于白痴了).不过这部<太行山上>算是有很大的改观了,宏大的战争场面很好的的体现出了战争的血腥和残酷,而敌人的凶狠则更能体现出中国军人的英勇."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
节奏 镜头把握都很不好 但是有几个场面 和整部电影所体现出来的精神让我无比欣慰 无比赞赏8
好久不看电影,一看居然看了这样一部……自己汗个先!
还记得这部电影是当年学校组织去看的,电影最深刻的一幕是日军欲抢占高地前上刺刀,退子弹的场景,我虽不以为这样有多神勇!但这是我看过的最不萎头缩脚的日军镜头描写!就凭这个四星值了!
我是结过婚的人九曲十八弯 我逃婚了意不意外 惊不惊喜 无语 为什么抗争片子非要这种剧情结过婚的女人会被看不起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臆想中革命的女人也是这种态度吧编剧去认识认识真正革命的女性吧
很用心很好的电影~~鼓励支持!真实的反应了一些日军的实力~~又有港台演员的倾情奉献
国内主旋律战争片能拍到这么好就不错了,有些人要求又这么高,真心建议大家别错过这么好看的战争片子
没过分脸谱化,国军倒也凑合。
惨烈,悲壮,永不忘先烈牺牲!永不忘倭寇之仇!千万不要相信鬼子俘虏,它们不会投降,只会在你放松警惕的时候拉响手雷!
家辉的独臂神刀…
【2016.01.13】【2024.10.25】
相比以前的战争题材电影,有不小的进步。
找了几个港台演员来演主旋律电影
主流电影…
片子感觉出来了,尤其朱老总站岗念诗那段儿: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衣单,夜夜杀倭贼。 说实话,这首诗的意境,远超大雪满刀弓。就是情节过于散乱了点儿
八一厂出的战争片打仗场面都非常赞,那叫一个炮火连天 尘土飞扬 昏天黑地 满脸土黑啊,不是现在电影弄个特效能比的。开篇的航拍长镜头不错,很多画面的拍摄极具美感。战斗场面有点血腥,梁家辉扔刀的片段瞬间成了武侠片。李云龙这次演了个吊蛋精光的坏家伙。
记得第一次看这个电影的时候觉得拍得还不错,那时候还在看《亮剑》。过了几年回头重看,不过尔尔,政治味道太浓了。
本片较为完整地记录下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太行山开辟革命根据地,抵抗外来侵略者的全过程。每一场战斗都是充分表现出八路军战士们一心保家卫国,与敌人抗战到底的决心与毅力。
可不知道这种类型的噶吹主旋律电影还可以称霸中国影坛多少年/
剧组找梁家辉来演断臂将军贺炳炎,耍了三分钟大刀,拍完发现造型设定错了,原来贺将军断的是右臂;剧组欲请梁返工重拍,梁婉拒,并建议把这段胶片反转过来用,最后视效用此法得以蒙混过关。梁的戏份在第42、45、47分钟。以上为本片唯一看点。
老一套的故事,老一套的拍摄手法,激不起观影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