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个月以来的第一篇“影评”,六年多来的第一篇非“炒冷饭”观后感。
看完睡下后三小时就醒了,接下来就是破天荒的码一回字。
眼看2016年就快走完,终于熬来了一部本年度的五星电影,本人表示激动。
(一)不太成立的比较发散性思维首先想到的居然是另一部今年戛纳获奖的《毕业会考》。
腐败的教育和医疗体系、见危不救的冷酷人情、为了子女才勉强维持的破碎婚姻——这些负面的平行元素,被行文工整、目的明确地编进了一个“走后门”的故事,全面为主题服务。
《美国甜心》也有它的平行元素:“虔诚”的(用男主的话来说就是“什么都不缺”的并且也许是单亲的)中产家庭、有跑车也有泳池和豪宅的中年大叔们、靠石油“无耻”致富的小镇粗汉们,还有最后那个(一定让女主感到非常熟悉的)吸毒吸晕的母亲和她的三个孩子。
一个由一打浪迹天涯的白渣少年组成、自成一套生态体系的无良贩卖团,一篇看起来似乎拍哪儿算哪儿的散文式浮世绘,一部基本没有中心思想可言的现实主义(如果你非要说它是)MV大混剪。
其实我想说的是,有时候,编剧也可以不用太用力,反而更能打动(某些)人。
(二)又是为渣男“失足”的少女看来,我不得不承认,在导演这部随意的、没有中心思想的、去戏剧性的新作面前,《鱼缸》里“少女被母亲男友夺去初夜后付出了成长的代价”(嗯,就是这么简单粗暴的)的情节还真是有点矫情到让人脸红。
可是,可是,七个月前三刷之后我还是坚持五星一颗都不能减,因为Andrea Arnold真是太擅长营造情绪了:几次被放大的米娅的呼吸,就是最好的证明。
《美国甜心》中伴随着数不清的对焦失准、或是构图随意到有些生硬的特写的,是Star异常突出的一双明眸——它们热切、充满希望,或是失望、困惑,还曾溢出(令人感慨万千的)热泪。
(再次为阿姨选角的眼光鼓掌!
)《鱼缸》里我最喜欢的片段(也许没有之一),是装睡的米娅从手臂和身体的缝隙间偷看康纳给自己脱裤盖被的那两分钟。
(好吧,又矫情了。
)而《美国甜心》除了两段(时机和处理都恰到好处的)上四垒描写,草坪扑倒那段突然启动的洒水器犹如神来之笔。
相比《鱼缸》对从相遇到背叛的“恋爱”全过程的呈现,《美国甜心》的两人始于乘客甲和路人乙一次不可思议的看对眼儿,结束于车厢内紧密的注视和被观察者那回头一望。
无论是Star对Jake掺杂着鄙夷的迷恋,还是后者一会儿如从天降一会儿中指飞扬的反复无常,都要更加耐人寻味。
(狼吠之谜好评!
)(三)看家本领统统拿出来摄影占到我喜欢此导演超过50%的理由,连她的四部作品中我唯一只打了三星的《呼啸山庄》,当年前半段那一幕幕看得我都是如痴如醉。
年过半百的阿诺德女士还是很心水逆光镜头,手持拍摄各种晃到晕,这些惯用伎俩已经不需赘述。
总之,《鱼缸》里用过的元素和桥段在《美国甜心》里好像只有放大和再放大。
七年前是那首其实有点土的《California Dreaming》,新作中是饱受诟病的一水公告牌打榜热曲。
我自认为是那种对电影过度使用配乐和插曲容忍度较低的人,但是,《美国甜心》里的歌多到我居然觉得哪首也没有多余呀。
(我得承认一边看片还一边用了几次Shazam……)印象深的有中间那首Mazzy Star和最后篝火晚会那首Raury的《God's Whisper》。
青春期的米娅牵挂心头的那匹废车场的白马,这回分身变成了各种动物(其实跑车大叔豪宅外也出现了马的镜头)——被用锡纸从泳池中捞起的蜜蜂、被用玻璃杯罩住然后放飞的虫子,以及片尾被放归水中的海龟。
然后就是,《鱼缸》里米娅在康纳家发自内心做出的不文明行为居然也来了个续集——杂志少年们对着丹霞地貌豪放地撒野尿。
(某位留下一星短评的豆友:你确定觉得“每看一个镜头都仿佛能闻见尿味”不是因为这场戏?
)(四)如果一定要较真的话每次Star被团队大姐大兼Jake包养者Crystal叫进房间冷嘲热讽的时候,我都忍不住幻想了一下两人开撕的情形。
大概,青春偶像剧八成会这么做。
不过,除了最后一次耍点小聪明抽出一张钞票上交组织,我们的女主人公好像从头到尾都是一副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的样子。
Why???就凭您这十八岁的野劲儿,就算不敢给大姐一点颜色瞧瞧,也大可以扬长而去脱离组织吧?
慢着,坚持这条没有尊严的杂志推销之路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2015年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是(没错,那部已经到底的)《维多利亚》,私以为女主人公Victoria在打工的咖啡店弹完一曲钢琴后对柏林小伙儿Sonne的倾诉,足以解释她后来“莫名其妙”走上犯罪道路的动机。
影片一开始,Star在疑似是继父的人猥琐的怀抱和亲吻中哭泣,下一秒,她把弟弟妹妹带到酒吧里的母亲跟前,然后匆匆逃离。
(五)她从水里钻了出来另外很喜欢的一处,是她提着刚从超市买的食物回到那个三个有吸毒母亲的孩子家门口,门刚一打开,镜头戛然而止。
换到别人手里可以拿来大做文章的潜在高潮,阿诺德阿姨却选择提前收住。
其实今年戛纳那帮评委也没有全瞎。
以下都是我个人对电影的一点理解。
首先,女主的家庭是美国典型的阶级分化中的一种非常典型化家庭,糟糕的父母,糟糕的生活,迷茫的自我。
这样的家庭可以在很多美剧和电影中看见比如《无耻之徒》和《我私人的爱荷华》(以下称《无耻》和《爱荷华》)。
在《无耻》中弗兰克一家,同样糟糕的父母,糟糕的生活,以及每个不同人迷茫的自我。
在《爱荷华》中男主甚至是母亲和哥哥乱伦所生。
在这样家庭下成长,没有办法去渴望什么,卖杂志(我认为这是一种剧情的媒介它具有象征意义)让女主不断寻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就好比电影中女主被问及有什么梦想吗,她说"从来没有人这样问过她"然后她又说起了她的梦想,非常简单和朴实,没有见过什么世面的她在面临男主以及女老板时总是一副不信任不屑的样子。
这种情绪的来源正是她的家庭带给她的天性,对他人的不信任和对自我的过度保护。
就好比男主随身会带枪同样是因为不信任他人,卖杂志团伙里的大家都一样,出生在不富裕的家庭或多有些不愉快的成长经历。
正是性格上的高度共鸣才能让他们对彼此会产生联系。
同样在不同社区的"推销"也反映了这种阶级冲突,电影中总共提及了三到四个社区,有一个在城市中而且像是知识中产阶级(电影里也提到这个社区应该都是住的些律师之类的人)所居住的社区,其中详细描写了一户家庭就是男主带着女主培训的第一次"推销"。
这户家庭也有着一定典型性的美国家庭象征,典型中产阶级的咄咄逼人,以及传统基督徒中产阶级的自大。
这些都体现在了女户主对男主说及其所学专业的嘲笑和对女儿的教导以及说男主和女主口出fuck这个词是被恶魔所困。
这样一些细节都在电影中是轻描淡写的,但是它不可缺失,因为这更能体现这种阶级和阶级中的互相鄙视和轻蔑。
虽然这并不是电影说要说明的主旨,但是这是一个背景。
在另外两个社区,有一个以工人为主的社区,电影中也提及说这些人很有钱但他们也是从低产阶级做起,所以他们会很怜惜那些"垃圾白人"。
这在电影中算是一个阶级过渡。
最后的一个社区是不富裕的社区,在这个社区中女主也看到了和自己类似的家庭,电影中也不断给了和女主家相同的家庭照片特写,这也就是在暗示女主在买杂志的路上从大城市到一般的工业乡镇再到一无所有的贫困村野的轮回。
这表明了女主从自己出发最后又回到了自己,然后迎接全新的自己,所以也有了最后女主放生海龟跳入水中又从水中涌起的场景,这就是在表明主旨,人的不断成长。
女主通过遇见不同人,经历了不同的事逐渐成长,这也像是导演喜爱在电影中体现的主题,少女的成长。
在导演的另一部作品《鱼缸》中也有体现。
也许这样的青春是很多人向往也是很多人所鄙视的,但是电影所要讲述的终究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形态。
女主的一切难道不是青春吗,难道这样的青春就是要被鄙视的吗。
这都是生活,只是每个人的经历不同罢了。
个人觉得是个不错的片子,单从摄影的角度看每一个风景的镜头都美得令人向往,而且音乐real好听。
影片的开头部分故事冲击强:不管三个孩子并大胆透露对女儿欲望的父亲 ;不愿抚养孩子的母亲;利用“恋童癖”的“弱点”得到零食的小孩子。
故事的开头就展示了美帝人民的真实情况,给不明美国情况的吃瓜群众扔下了一个“炸弹”。
然而当Star开始她的旅程时与Jake穿插的感情线略微臭长,但是影片大的故事背景与走向还是挺喜欢的。
贫富差距的悬殊,毒品的泛滥,底层人民失去生活信念从而沉醉于吸毒与酗酒编造的美梦,都可以看出 American Dream 的难以实现(起码对于这些“问题青年”)。
故事的最后是开放式的,这也符合了Star(与许多其他美国青年)的命运仍然是个未知数,并暗示了美国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男女之情无非相遇相爱,一段爱情的阻力有外在与内在,天生杀人狂与美国甜心与邦尼与我心狂野乃至u-turn,皆开始于女性对当下家庭工作状况的消极被动,陌生男性满身荷尔蒙闯入,一同逃离现有生活,踏上一段不着落的旅程。
新鲜的地方在讲故事的方式与在路上的过程中,导演企图表达的是哪部分的阻力,以及如何表现。
女性导演如何处理讲故事的视角?
故事围绕着女主,观众从未脱离女主的视角看男主。
如果将一段故事的讲述方式分为客观与主观,理性处理的部分与情绪反馈的部分,观众在这部片子里,其实不太看到理性的部分,基本是跟着女主的情绪在走,能够让习惯理性处事的成年观众拿出两个多小时投入其中,导演在演员的选择和配乐以及感染力的渲染上不断手动帮助观众进入。
其他人的群像效果一般,不过,也太多女主的侧脸了。
这些怎么是你的梦想?
这些不是梦想 但能买梦想。
我也许有一个梦但梦的代价是我需要丢失我的梦某一个时间段我们会误以为我们是全世界最特别的人特别于所有人有一天我们发现其实我们并没有易于常人我们也许是同一个人即便我知道你说的是假话我也不能容忍别人质疑你的假话因为某一个时间某一个地点我觉得你入了我的眼接下来你做的一切事情在我的眼里都自带光圈直到我以为你消失在我的世界一切都再走一遍我发现你没有我以为的那么重要你彻底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本来想用“青春”这个词但突然觉得我好像不太了解“青春”到底什么是青春?
搜索引擎是这么说的:(用的360搜索引擎发现,现在是不是360要自己搞了,没有出现百度,好吧这不重要)青春中文名称:青春外文名称:Youth定 义:15周岁至24周岁拼 音:qīng chūn俄 文:Молодость法 文:Jeunesse注 音:ㄑㄧㄥ ㄔㄨㄣ德 文:Jugend词 义:指人生中青年壮丽的时光这些青春在我眼里特别特别陌生然后我的词典里失去了青春失去了“年龄层”我把这个“青春”理解为“某个时间段”也许我80岁正”青春“也不影响你的少年老成所以30岁的时候离家出走吧40岁的时候给一个顺眼的人套上光环吧50岁的时候做那些“荒唐”事吧我们青春着(突然想到那个啥《巨婴国》?
嗯....不知道那本书说的什么)ps:我并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可能明天我就看不懂这篇文字表达的意思了嗯
最近看过最喜欢的片子。
大一在专业课上看过短片《黄蜂》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2016年的作品。
无论是从影像风格还是文本来看都可以看作是《黄蜂》的变体或者是扩展。
风格上标志性的手持长焦镜头和教科书级的逆光影像运用,配合凌厉的剪辑,与《黄蜂》一脉相承又高级顺眼很多。
当然这一点也要归功摄影罗比罗恩,近年来最喜欢的摄影师之一,特点是喜欢用极端的焦段展现人物的极端情绪。
本片特殊的地方在于它的公路片属性,在这方面的影像处理上片子倒是显得视角太过狭隘逼仄了一点,感受不到凯鲁亚克式的大气。
但最喜欢的镜头同样来自于一个车内机位,低角度给予画面足够的动感。
片子的文本的确一脉相承自《黄蜂》,受制于父权与家庭,试图改变现状的女主角,富有魅力却玩弄感情的男主角,以及女主在最后一定会遇到的道德困境。
只是相同的故事在本片整体明朗的风格下确实更加让人接受,男女主之间也有着实实在在的激情和火花。
结局也足够有趣,有些意识流的几个镜头并没有完整的交代出女主的选择,只能从情节和影像中感知到她心境和情绪的转变,在我看来这种处理方式蛮高级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黄蜂》中作为线索和重要符号的动物被本作非常完整甚至是不克制的继承了下来。
一开始看到小房间里的狗和蜘蛛还有会心一笑的感觉,后面时不时蹦出来的动物让我有一种看动物世界的错觉,甚至连黄蜂也用一种类似的方式出现在本片。
用这么多大的小的动物来展现一个完全相同的表意,除了导演真的很爱动物之外也想不出什么理由了。
「星」是一個張揚狂野的年輕女孩,骨子裏有著叛逆又善良的個性。
她離開一個「前男友備胎」的巢穴,又進入「社會」這個更大的漩渦中為自己的未來而推銷,和一群同樣血氣方剛的叛逆夥伴、一個口才帝、一個女大佬,乘車一路音樂與煙酒不斷,逼我觀影中多次克制試圖扭動的身體。
不允許那部戀愛,可星與捷克這兩個惺惺相惜的同道中人還是被彼此吸引,幾次親密、幾次爭執,情愫越隱藏言表則越欲蓋彌彰;雖然我在電影院蠻害羞無措的,但激情被夕陽映射得美輪美奐,星的輪廓彷彿雕刻一半,讓人動容窒息。
大概能理解評分兩極分化的原因,這是部適合青年人的電影,太多內心騷動的共鳴只不過我們選擇做了乖寶寶,而他們面對生存所需的現實去流浪、去不計後果設法賺錢,總歸都是為了完成心中那個夢想。
無論是星的「買一個家」、還是捷克的「在樹林中有個房子」,他們為了得到自我價值的肯定而奔走在遼闊的美國土地上,其實捷克的謊言也並不都在說假話,他們確實走了很多彎路碰了很多壁,只為得點小錢細水長流。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演員該作都是第一次登上螢幕,但自然的演繹蠻有真實的味道,仿紀實也算一直新展現型式的探索。
有兩幕很奇怪讓我聯繫到了瘋狂Max,其一是滾滾黃沙中貨車駛出,像打破了一道屏障;另一幕是一行人百無聊賴在車程中暫休。
而湊巧的是飾演推銷團隊女老闆的正是瘋狂Max裡的紅髮女郎。
这是我永远不会拥有的多样青春的一种吧,18岁 你可以去做任何你想做的事。
star看似叛逆,实则却很有自己的原则和坚持,那双眼睛里传达的,拙见中称之为“青春”吧。
总的来说,我没啥感觉,我以为会是be,没想到她从水里跳了出来,就想起三个灌酒的老男人说,“跳进水里是最好的学习游泳的方式”。
现实生活也是,只有去做了才能快速学会,我觉得这就是我唯一的感悟。
仍然是导演一向擅长的女性成长题材,这次将背景搬到美国广袤的乡村荒野地区,围绕一群个性乖张、荷尔蒙过剩的年轻男女,乘车穿越大半个美国推销杂志赚快钱,有点青春公路片的气质。
纪录片的风格令人物显露出扑面而来的真实感,据说大部分演员都是随便在大街上找来的,很多非专业演员都是在本色表演。
配乐歌曲选的非常棒,往往都有神来之笔的妙处,无论是开头在超市的We Found Love,还是后面迎新人唱的American Honey,都能将人物的心境和情绪准确地展露无遗。
而导演钟情的手提摄影更准确捕捉到青春题材里鲁莽躁动的特质,虚焦镜头让观众体验到女主角面对这个荒诞的社会环境,以及捉摸不定的感情世界时,内心的懵懂无助状态。
相比起前作《鱼缸》,这新片里关于动物/昆虫的隐喻画面依然存在,比如用锡纸沾住的蜜蜂,窗帘上的蝴蝶,杯里的小虫和最后放生的乌龟,都有着难以言传的诗意。
尽管这是一群只会用谎言与欺骗跟世界打交道的white trash,前途黯淡也似乎早已注定,但是他们自己却浑然不觉,反而在整个旅程上都保持着自娱自乐的心态以及难以掩饰的热情,这种不顾一切的生活态度才是最让我着迷的部分。
女主角在旅途中经历的荒诞遭遇,一方面从侧面来印证了女性从天真到成熟的心理变化,先被男主角吸引产生好感,投入感情后才发觉被欺骗,到后来才明白感情的本质意义。
另一方面,这趟看似永无停歇的公路之旅(后来还有新女孩加入)也让观众看到了当代美国不同阶层的价值观差异,从白人中产伪善的教育方式,到金钱至上的崇拜,再是低下阶层人士的苦中作乐。
这也许并非导演有意去探讨的话题,但透过这部极具作者风格的影片能了解到当代美国人的生活态度,无疑提升了整部影片的现实意义。
第6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美国甜心》,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少男女年轻张扬的甜蜜评价了!
果树:很有生命力的电影,从音乐从摄影从男女主的作天作地,都统一地彰显这是一部年轻又张扬的电影。
Pincent:残酷成长的公路青春片,人物可能不讨你喜欢,但都是有血有肉、真实,近乎拍纪录片地展现底层阶级青少年,情绪化的手持摄影,男人的荷尔蒙与小女生的心思,自由、活在当下,温和的女性主义表达。
Sylvia.Y:像狮群,野蛮生长,充满动物本能,行走在剃刀边缘,却总能化险为夷。
年轻人的成长之路。
法罗岛岛主:往往越放荡的人,越做不到遇情洒脱,这样的青春,充满荷尔蒙、大麻、性爱、欲望,不是我们最喜欢的,但却是最真实的,谁说的青春一定是积极活力正能量的,分明误导人。
大大大大大白猫:可以看作是青春片的另类打开方式,但是这种故事的讲述方式实在是勾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阿诺德作品的这种气质太令人着迷了。
晓风与你残月:前一个半小时都很喜欢,喜欢这种氛围也喜欢这种生活,只是,随着影片的进行,我除了看到了一个女孩看似的成长历程,就是一部旅游传销片了,后半段的节奏控制的有点散乱。
此外,里面选的歌我都蛮喜欢的。
我略知她一二:没有什么能比青春的盛夏更甜蜜。
一个少女的成长故事,起始于原声家庭的混乱不堪,结束于爱情悲剧的宿命论题。
前半段颇为惊艳,少女细腻的内心被全方位的呈现了出来,通过亲情、爱情、友情三个方面颇有层次感的向观众传达了那种湿热而温吞的情感。
成长无小事,公路上的一点一滴都汇聚成了这段成长的史诗。
后半段风格急转直下,抛却了前半段百川入海的风格,少女从旁观者变成了倾诉者,影像开始事无巨细的传达内心的情感,但无节制的表达使得观众的共情只能通过音乐来实现,但这种感官的体验情感是一时的,终究还是形成了一种割裂感。
但是当American Honey的旋律一响起,我就知道我还是喜欢这部电影的,他拥有我向往的那种氤氲又洒脱的生活,那种自由而无畏的态度,那种放肆却无悔的青春。
#FIFF6#DAY5的无人知晓单元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1. 你把现在Instagram每天的照片配上音乐就是这部电影。2. 20岁的年轻人飞完叶子喝完酒,混着汗味酒味体臭味呕吐物味美拍录段小视频也是这部电影。3. 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如果导演自制力更强,那片子成色会很不一样。4.我要感谢Instagram至今没有开发上传长时间视频功能。
这样的电影还可以拍两个多小时,不懂,
勉强两分。这片要跟《美国丽人》对照着看,一男一女两个英国导演对美国的刺探。配乐选的好,那些小空间的贴身镜头和窗外打望营造了代入感,让这段充满龌龊的推销之旅弥漫出怀旧味儿。故事主线很弱,容量跟一般的暑假青春片差不多,但160分钟的片长毫无必要。这生活我在沈阳时经历过,但没他们狂躁无耻
伪纪录片,公路片,卖杂志的小女孩和她的男朋友
几十分钟足矣,硬堆砌了160分钟,感觉在看素材
MV式电影。歌曲是好听的,镜头美,女演员的颜值挺高的。现在的人喜欢这种公路青春片?还是一些人当年的年度十佳?不理解。如果是中国拍这种风格。估计就只有3.7分了。
对老美国梦生活(Trump的选民)的一撇和向往,没有批判和狗血戏剧化,如真人秀般的散漫客观呈现,心理描写却非常敏感细腻。女主角的眼神让观众特别有团队new girl的代入感,这个销售团让人想起60s反战大串联的嬉皮士生活,又有财产权利的暗潮涌起,让人幻想我年轻不懂事时被骗去传销窝点会过什么生活
一车人一起唱那首美国甜心有意思。她是有个不幸的出生,片子除了展现她们这群无知的颓废小青年的流浪和滥交也没说个什么事。戛纳能拿提名是因为社会性的一面,她们就是客观存在于美利坚。承受着迷茫和随波逐流,她的梦想是有个温暖的家有个大拖车生很多小孩。难道有人觉得这种无知的流浪生活有趣?
又是槽点多到不知从何吐起。如果只有90分钟,我可能还会给到三星。
这条路上有克制也有放肆。上帝在低语。她在笑。
青春的滋味,有苦涩有喜悦,更多的是在寻求人生方向。《鱼缸》之后,阿诺德再次拾起青春题材。背景更换为美国后,节奏也更明快。手持摄影拉近观众的距离,跟随主人公一起穿越美国,真实体会青春的不安与躁动。给我惊喜的一部新片,配乐大大加分,越来越喜欢拉博夫了~
又是robbie ryan + andrea arnold,像呼啸山庄那种拍法,镜头能舔上拍摄体,汗、纹身、发辫、自然光。话说,这种公路电影选对音乐是不是就成功一半儿了。旅行传销团,不是不可能。
Instagram美学的极致呈现,当传统的青春电影无路可走的时候,聚焦边缘个体廉价的录像带抒情俞发受宠。此外电影除了口水歌单贡献外,还有一个价值点,如果我是独一无二的,其实意味着所谓的我与其他所有独一无二的个体别无二致。
其实就是一部青春的公路片,情节与情景的重复,真是到了疯狂的程度,且导演相当的任性,只是依着自己的情绪,丝毫不讲逻辑。且这样题材的影片,居然拍了二个小时四十多分钟,也算少见。
低配版《在路上》
大型公路车厢内MV,穿插休息站花絮
能打零星吗?装在路上,装垮掉一代,装社会弃儿,america 今夜我为你哭泣
#FIFF6# 和很多人相反……更喜欢后半段,前半段分分钟想砍死女主
火和动物
用及其脏乱和不体面的方式来呈现一种青春常见的形式,又看到非常清晰如诗篇的脉络和章法贯穿在路中的琐碎里:男人迸发的欲望如大地上的油井夜火,少女残余的纯粹心思如蓝色水边萤火虫。一个你肯定第一眼不喜欢的女孩,会帮同样有个吸毒妈妈的陌生孩子买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