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简·奥斯汀

Becoming Jane,珍爱来临,成为简,珍奥斯汀少女日记(港),傲慢与偏见之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之简·奥斯汀少女日记

主演:安妮·海瑟薇,詹姆斯·麦卡沃伊,朱丽·沃特斯,詹姆斯·克伦威尔,玛吉·史密斯,安娜·麦克西维尔·马丁,露西·科乎,劳伦斯·福克斯,伊恩·理查森,乔·安德森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爱尔兰语言:英语年份:2007

《成为简·奥斯汀》剧照

成为简·奥斯汀 剧照 NO.1成为简·奥斯汀 剧照 NO.2成为简·奥斯汀 剧照 NO.3成为简·奥斯汀 剧照 NO.4成为简·奥斯汀 剧照 NO.5成为简·奥斯汀 剧照 NO.6成为简·奥斯汀 剧照 NO.13成为简·奥斯汀 剧照 NO.14成为简·奥斯汀 剧照 NO.15成为简·奥斯汀 剧照 NO.16成为简·奥斯汀 剧照 NO.17成为简·奥斯汀 剧照 NO.18成为简·奥斯汀 剧照 NO.19成为简·奥斯汀 剧照 NO.20

《成为简·奥斯汀》剧情介绍

成为简·奥斯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简•奥斯汀(安妮·海瑟薇 Anne Hathaway 饰)的一生是否如她的文字那样充满曲折的过程和完满的结局?《成为简》用传记方式描述她的一生:她的母亲竭力为她撮合婚事,对象是上层社会的有钱人。但是简不接受没有爱情的婚姻,认为女人要靠自己的能力去养活自身。于是,她拒绝贵族瓦斯莱先生的求婚,爱上了心灵相通的汤姆•勒弗罗伊(詹姆斯·麦卡沃伊 James McAvoy 饰)。 好事多磨,有人从中作梗,导致汤姆家人并不赞成二人婚事,汤姆决定携简私奔。但是这样一来,汤姆的经济来源就会被切断,简亦将面临着世俗的压力和贫困的生活。到底二人在私奔路上会走得多远?会不会有美满的结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伟大的宽恕夺宝奇兵5:命运转盘男爵的同桌小女生英格丽向西行阴目侦信逼上梁山小屁孩日记2白教堂血案第三季我的狐仙老婆26个特殊劫匪绽放吧百合夏威夷男孩夸世代天堂在人间第一季我的唐朝兄弟霸道总裁俏女友宽恕与原谅犬吠狄仁杰·通天人偶北纬33度魅影缝匠亲爱的医生制高点贴身情人都市妖奇谈海边画家不需要邮费义理/耻老婆大人俱乐部犯罪现场调查第九季

《成为简·奥斯汀》长篇影评

 1 ) 爱情并非脆弱——关于《成为简奥斯汀》

断断续续观影,终于在国庆看完《成为简奥斯汀》。

这部看似波澜不惊的电影,却让人在观影之后深深回味。

爱情,理想,生活,名誉,各种与人息息相关语汇在我脑海辗转不停。

原味英伦乡村古堡,风景美丽乡间小道,优雅的乡村舞会,勾勒出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

简便是生活在这里,她美丽聪明,思想独立,文笔流畅,我们可以从眼神中读到她高傲的灵魂与自由的精神。

绝不因为金钱向爱情低头,也会为爱情放弃一切。

因为爱,她拒绝家产丰厚的绅士的求婚,因为爱,她和心爱的人汤姆私奔,甚至放弃她所热爱的写作。

她的爱执着,勇敢,不顾一切,让人心疼,温暖,又酣畅淋漓。

而物质与世俗的压力,熄灭所有美好。

正如简的妈妈所言:爱情的确令人向往且甘甜如蜜,而物质却是必不可少!

当爱情和世俗与物质之间发生冲突,我们到底应该选择什么?

城市里爱情总是如此复杂,有些人结婚,不是因为爱,有些人离开,不是因为不爱,有些人不能相爱,不是因为不爱。

赖以生存的物质,无处不在的道德,无法逃逸的责任,不可躲避的世俗与巨大的生存压力,总是扼杀着一个一又个原本美好爱情!

我们应该抗拒吗?

那生活怎么办,贫穷拮据能维持爱情吗?

我们应该私奔吗?

那如何面对未来,自责,内疚终究会淡漠爱情!

我们无从而知,总之,最后简最终没有与汤姆守候一生。

影片的最后,简与汤姆再次相遇,竟是20年后。

汤姆带着17岁的女儿出现在歌剧现场。

容颜老去,他们还是他们吗?

当简破例为汤姆的女儿朗诵文章,当汤姆为大女儿取名为简时,我们看见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封藏逝去的爱情。

眉宇间,远去的哀愁此刻竟是如此伤感美好。

我想,有时爱情并非脆弱,只是在现实面前有些无力或者无奈。

不能相守一生并非爱情消逝,只是用另一种方式沉默保藏……在梦想里,人才能真正自由,在爱情里,人才能真正幸福。

 2 ) 一片平和诗意下的辛酸

看《成为简》前囫囵吞枣地看完玛甘妮塔.拉斯奇的《简.奥斯丁》。

其中对于简与汤姆.勒佛伊的那段“年少之恋”简单带过。

就如同简给Radecliff女士的评价“生活表面平静如水”一样,简的这段芳龄20之时的爱情就如她生命中许多未能解开的谜,留给读者的永远是问号。

简是只把这段感情视为年少之爱?

还是在内心深处一直爱着汤姆?

《成为简》正是大胆却又不失合理地填补了这段空白。

简的生活平静如水,尤其是在我重温了玛格莉特.莱恩的《勃朗特一家的故事》之后,我忍不住这样想。

但在电影为简的这段初恋的补白几次弄得我鼻子发酸之后,我认定那是在夏洛蒂丰富、完整(较之简)直抒胸臆的书信与勃朗特研究者日后渐渐挖掘的愈来愈多关于她们短暂生命痛苦的佐证所书写的动人篇章下产生的错觉。

无论简与夏洛蒂拥有多么不同的读者群,她们俩的生命多么令人遗憾的只有短短2年的交集,毕竟同为十八世纪中期至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英国工业革命动荡岁月中的妇女,伊莉莎白年代也好,维多利亚年代也罢,她们经历的辛酸--妇女地位低下所造成的关于婚姻、关于事业的重重困阻怕是相同的吧!

频繁的死亡与抑郁孤单的日子成就了夏洛蒂那从表面就能让人垂得一把辛酸泪的一生,而简的辛酸则是掩藏于她那六部小说风趣嘲讽的背后,在一个个微小的细节中,诉说着那个远去的年代的女子的不幸。

《成为简》有着优美的景色,精制的镜头,悠扬的音乐。

这一切都令我们感到熟悉,因为不胜枚举的简的作品的改编电影已向我们展现出简的生活的那些丰盈的细节。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中流畅的镜头,比如卡桑德拉得知噩耗时下的那场雨;简与汤姆互诉衷肠的户外的那幕也十分唯美,清辉在黑夜中勾勒出人物的轮廓,色调虽冷,却挡不住观者感受到那爱意融融的暖意;在汤姆对简与他的未来表示悲观后,简与姐姐在海边散步的那段,同样展现了以相反的元素来表现人物的手法:大海无垠、蔚蓝、沉静,本该让人舒畅不已,但此时刚刚失去汤姆的简悲伤难抑,爽朗的海风中感受到的只是凝重的苦涩,可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

简与汤姆的故事是以两人都不富有而最终劳燕分飞画上句号的吗?

私奔的桥段是真实发生的吗?

然而无论属实与否,我以为这样一来更强调了简的性格,除了表面的雄辩,才气逼人,更有一份能为真爱向世俗挑战的勇毅。

但简不是莉迪娅,她深谙受人接济的生活的艰辛,因此她选择离开,就像她选择和汤姆远走天涯时一样果断。

影片结尾处给了30多岁的简一个长镜头,那细微的鱼尾纹、消瘦了的脸庞、端庄的发型,让人唏嘘年华的易逝。

戏剧性的,简与汤姆再次相逢,而一阵令人难堪的尴尬被一位父亲轻柔又略带责备的“Jane”所冰释。

那一刻,简心中那块柔软的角落一定被触动了,她挽起汤姆的女儿的手,她知道,这个特殊的读者的父亲是给予她青春甜爱的人,这份爱她未曾遗忘,他也未曾遗忘。

安静的字幕打出,我们知道了简始终没有向缺失了爱情的婚姻退步。

我们更温暖地知道--也许与导演构想出所有的起始源时一样的惊异--汤姆给他的长女起名为“简”。

 3 ) 简·奥斯汀的笔,和爱情

影片结束,我坐在电脑桌旁久久不愿站起,耳机里的片尾曲愉快的回旋,不断变换节奏,引人入胜。

每段音乐都是那么妥帖,或轻快,或低回,或想往,或惆怅,带着各自特有的情节氛围,若一幕幕的人生,酸甜苦辣,千回百转,但都直达内心。

简在伦敦拜访女作家拉德克丽芙夫人。

女作家问:“你想写什么?

”简沉吟着答:“人的内心。

”拉德克丽芙夫人投以一笑:“你了解吗?

”在那个英国时代,写作是用来愉悦生活,或者道德说教,真正表达内心、反映生活的作品不是正途,作家们多是通过想象,编些故事,讲些道理。

就像汤姆推荐给简的书,恶行带来苦难,美德带来回报,坏人没有好下场,是道德准则的浅白说教,缺少真实而直达人心的文学感染力。

简是真有独到见解的女子,能发当时别人所未发,她的文学要展现生活的真实性,人物真实的想法,故事发生的原貌,反映一言一行的来源。

她的文学,是从骨子里与众不同的,直到今天,在灿若星海的作家群里,她依然是独特的一个。

她讲的故事都很平凡,却能讲得如此不平凡。

说到汤姆,我一直认为他配不上简。

他差的太远了。

只是穿着大城市里时髦的天鹅绒礼服,顶着青年才俊的美名,故作矜持的公子哥儿,适逢其会地来到汉普郡的乡下,俘获了简的春心。

褪去了浮华的外衣,汤姆有什么?

经常流连于酒吧妓院,没有战胜情感的理智,缺乏责任感,如果简真的跟他私奔而去,结果不是鸡飞蛋打,就是两人颓唐的度过一生。

没有《傲慢与偏见》成为经典供我们唏嘘。

他不配拥有简的爱情,他只是简怀春时一个遥远的梦。

但从这段梦里,简的文学观也深化了。

她不再认为文学就应该完全执着于生活。

文学也应该是一个梦,一个美好的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她的《傲慢与偏见》,她笔下的人物,在经历磨难之后,会得到他们想要的。

“故事的开头,很糟,后来,更糟了,结局,她们都得到了幸福,幸福的婚姻,和很有钱的男人。

”深深地记忆着简私奔的早晨,走出家门,四下里寂静,偶尔一两声鸡啼,音乐舒缓,面孔黯淡,衬托着内心如鹿,抬头看到了路口等待的汤姆,忽然莞尔一笑,奔向自以为是的幸福。

没有为了爱情抛弃一切过就没有年轻过。

理智与情感本就是矛盾的事实。

简当她认为那是她的真爱时她选择奔向幸福,为了汤姆她放弃了家庭、地位、金钱。

当她偷读汤姆的家书,意识到汤姆的家庭责任和私奔代价时,她毅然回头。

因为,那是一个注定的不幸,对汤姆,对她。

她宁愿孤寂一生,怀念一生,做一个老处女,不选择和汤姆一生庸碌,毁掉他美好前程。

她在命运面前低头了,不完全是为了自己。

她又没有在命运面前低头,她可以放弃爱情,但唯一不肯放弃的,是她的笔。

多少年后,歌剧院里,简的脸上分明留下岁月的痕迹。

她的目光依然专注,黑色长发挽于颈后,更显面容瘦削。

还是那么敏感,会被音乐深深打动。

突然间看到汤姆,眼神中的黯然魂消,仿佛度过了一百年,又仿佛相隔只是昨天,其实十余年也就是一生了,像爱玲笔下的曼帧。

欲言又止,叫住了他又能怎样呢?

还不如不相见,彼此相忘。

我想汤姆也是这样想,他肯定也发现了简,也想过来相见,可只是在远远的地方,一抹身影,转身,想离去。

最终还是相见了,汤姆和他的女儿简。

怀念一个情人,莫过于用她的名字为女儿命名。

到这里,我才开始有点喜欢汤姆。

朗读后,简将书本放在腿上,双手抚书,凝然而坐,两眼饱含深情望向汤姆。

我一直认为,这个动作是人类所有姿态中最优雅的姿态。

安妮·海瑟薇,留下很好的印象。

比起《公主日记》里,高贵依旧,但不再浅薄。

沉稳,优雅,像世情之外的天鹅。

音乐是值得一赞的地方,妥帖,烘托,简直无所不能。

但最成功的地方在于本片对细节处的把握,简直得了简·奥斯汀的真传,用矛盾的事实深挖人物内心,用细节的剖析寻找生活的原委,人物内心的成长,选择,徘徊,无奈,执着,人与人之间的接触,矛盾,辩白,差异,化学反应,互相理解,人与世情的矛盾,适应,无法抉择,理智与情感,以及英国乡村生活,简单的快乐。

情节从小处着手,细细致致,人物内心在情节发展上不断变动,娓娓道来,栩栩如生,入木三分,最终走向成熟。

说到英国乡村生活,也是本片所长。

阴霾的天气,湿润的树林,灰白的房舍,迷离的灯火,油画一般,美轮美奂。

 4 ) 继续微笑

她开始理解到,他无论在个性方面和才能方面,都百分之百是一个最适合她的男人。

纵使他的见解,他的脾气,和她自己不是一模一样,可是一定能够叫她称心如意。

这个结合对双方都有好处:女方从容活泼,可以把男方陶治得心境柔和,作风优雅;男方精明通达,阅历颇深,也一定会使女方得到莫大的裨益。

可惜这件幸福的婚姻已经不可能实现,天下千千万万想要缔结真正幸福婚姻的情人,从此也错过了一个借鉴的榜样。

——《傲慢与偏见》第50章正如同毛尖所述,有些名字与生俱来便被赋予了宿命般的悲剧的魔力,如同安娜。

安娜这个名字听上去便是奔放不羁热情似火的荆棘鸟,而Jane,或者叫做简,它朴实无华,简洁明了,稳妥可靠,苍白而厚实得像是一张略微泛旧却干净的白色手写纸。

Jane,代表着所有朴素而默默无闻的平实女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就好像无论是Jane Eyre还是Jane Austen,以及更多名垂青史的名字都不过是信手拈来的无心栽柳。

叫做Jane的女子,无论是简·爱还是简·奥斯丁都往往出身贫寒但精神高贵,性格坚韧隐忍,头脑睿智聪慧,以对自我实现的追求为目标在苍茫漫长的前现代社会中独树一帜,即使过程波澜不惊毫不张扬,这也是叫做Jane的女子一贯的为人处世风格,但最终的结局都往往彰显出她们弥足珍贵的强大的精神世界,成为女性主义的又一先锋领袖。

她们仿佛都是在一个不准许女子自主的时代中,被现实与灵性逼迫着离经叛道地独立着,也不是做秀一般的姿态,结尾的时候又很难求得圆满,即使圆满了也争取得颇费周折,非常辛苦。

看Becoming Jane是要到第二遍才真正看懂了,在Tom Lefroy回转过头冲着女儿颇为严厉地喊出一声Jane的时候,憋了很久的泪水终于决堤而出。

信史上关于Tom Lefroy和Jane Austen的情事记录甚少,在Jane生后保存的书信集简中也就少许只言片语提及Tom Lefroy却足以使人浮想联翩。

Becoming Jane是建立在奥斯丁生前的6部小说,尤其是《傲慢与偏见》的基础之上写就的电影脚本,有趣之处在于,人们往往根据作家的遗闻轶事推测其写作动机与作品原型,而简·奥斯丁对于后人的吝啬却使得他们另辟蹊径,关于简·奥斯丁简短41年中的火花与波澜的还原与描述,几乎彻头彻尾是对她小说细节的再创作,而一句看似无比正确却毫无根据的推断:Their Love Story Was Her Greatest Inspiration构成的大前提支撑起了这整个虚构的历史的可信性。

人们在这部影片中完全可以做到各取所需,无论是贪图视觉或者听觉上的享受,又或者着迷于简·奥斯丁那富于韵律并闪烁着幽默智慧光芒的语言,又或者热衷于一窥这位传世女作家的隐秘往事。

然后一场关于“面包还是爱情”的讨论轰轰烈烈地铺展开来。

Affection is desirable. Money is absolutely indispensable. Mrs. Austen的至理名言一时之间被奉为经典。

独立女性对于获得个人财富和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于是便这样莫名其妙而顺利成章地给任何形式的薄情寡义与恩断义绝找了个足够坚挺的台阶。

但奥斯丁舍弃爱情,却是为了挽留爱情,她亦未选择家底殷实的Mr. Wisley作为如意郎君,数十年之后的声名鹊起和同Tom Lefroy那深情诚挚的凝视,证明当年Jane既不要爱情也不要面包的选择却歪打正着令她鱼和熊掌兼得。

人们往往选择站在自己的语境之下解读远古的文本。

事实,事实上的矛盾由简·奥斯丁的年代至今从未改变,女性一如既往地沉迷并且焦虑地寻找自己可依靠的伴侣,进退之间不过多了些筹码与空间,使游戏规则更为复杂。

面包或者是爱情,理智又或者是情感。

当我们动用全副智力来理智地衡量双方间的力量守恒,方寸得失,于是我们会发出如同Mr. Wisley之于Jane的那样一声感叹:你这一生不会再有这样好的机会了!

但如若是爱情作祟,又怎么知道什么是一生中不可多得的机会或者人呢?

矛盾对于Jane而言,是现实的生计与理想的爱情之间的冲突,对我们或许有更多的可能,但问题都是相同的,理智判断所得出的那个最佳选择,即便不动用感情,都诱人得足以令你怦然心动,因为那是一生中再好不过的机会了啊!

如果错失了,必然悔恨交加;而激越的感情澎湃汹涌势不可挡,affection为你所做出的判断没有数据计算和事实证据作为保障,可变的因子太多,变数又太大,无论付出多少代价耐心都无法填补满这个怀疑的黑洞。

于是进退两难,左右为难了。

现实总是都是逼人面对的事实,就算矛盾也要强迫活着的人做出一个选择。

Jane流着眼泪无比痛苦地对Tom Lefroy说道再见,挥泪诀别,令诸多看客们潸然泪下,他们的感情因为希望与无望的彼此交替,在这静谧悠然的偏僻乡村中显得更为刻骨铭心,在掬了一把同情泪之后,我们也不由念念不忘她后世之名何等璀璨,所以对于拜金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我们来说,在这位英国最伟大的女作家之一的石榴裙下,我们俯首捡拾到了我们所需要的答案与肯定,显得我们多么高尚多么富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我们是否真实了解到简·奥斯丁对于这段感情的牺牲多么遗憾,却又是怎样将那些同Tom Lefroy的信件付之一炬,写下如此之多充斥着他俩的影子,却这般轻快的美好结局。

而又是出于怎样的理由,她依旧坚决地拒绝了Mr. Wisley求婚与友好。

从私奔的半途中返回的Jane比之以往沉静得更加美丽,在河堤边上,她举重若轻地说起自己往后的计划与打算,以笔维生,笑对那日清晨蔓延吞噬了她全部的绝望,才最令人动容。

我们挖掘出了简·奥斯丁的陈年往事以满足窥探隐私的欲望,仍旧不曾明白真实的她。

--如果我们的爱毁了你的家庭,它就会毁掉自己--But if our love destroys your family, it will destroy itself--是事实……矛盾的事实--Truth…Made from contradiction--但必须微笑面对--But it must come with a smile--否则这就不是事实,我们宁可没爱过--Or else I shall count it as false and we shall have had no love at all.现实的矛盾总是两块铁板,它夹击着我们,直到将我们的理想与精神彻底击垮,但我们无所选择余地,唯独微笑面对。

这个故事的开头总是糟糕的,而过程或许更加糟糕,然而最后他们因着付出的努力总能获得快乐的结局,即便我们总得无奈地接受这结局往往是不同的结局。

到最后,如果遗憾与忧伤使我们无法自拔,我们仍必须直面事实,继续微笑,将一切诉诸于笔端,因为:Irony is the bringing together of contradictory truths to make out of the contradiction a new truth with a laugh or a smile, and I confess that a truth must come with one or the other, or I account it as false and a denial of the very nature of humanity itself. (讽刺是用矛盾的事实制造出新的自相矛盾的事实,从而引人发笑,当然我承认事实必须一一阐述,不然就是对人性的束缚和否认。

 5 ) 小惊喜

小半年时间里看了两部英国人讲自己的女作家的电影。

前一部是之前写过评论的"Miss Potter",之后就是这部"Becoming Jane"。

两部都还没有看过的人或者也可以试着把这两部前后接连看,会发现许多相通之处,但我个人以为关于Jane的这部在心理描述方面更为细腻。

所谓小惊喜,是之前在电台和报纸的宣传上只注意到主演Anne Hathaway,直到坐在影院里对着银幕了,才一点一点发现还有熟悉的面孔:在"Six Feet Under"和"The Queen"中都有好戏分的老演员James Cromwell,Maggie Smith(远至"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近可回顾"Harry Potter"系列),以及,因为之前朋友推荐BBC改编狄更斯小说所拍摄的"Bleak House"而知道的Anna Maxwell Martin!

Anna是七十年代末出生,容貌普通,但表演颇为耐看。

十二月去伦敦时临时决定"Billy Elliot"优先而放弃了她当时正在演出的音乐剧"Cabaret",后来一直有点耿耿于怀,所以今天忽然发现她也在这部电影里很有点开心。

今年是奥斯汀辞世190周年,这个不上不下的周年未必是关于她的电影电视剧在英国先后出现的原因。

但的确,此时英国的ITV正在进行的是The Jane Austen Season,把与《傲慢与偏见》等相比相对较少提及的"Mansfield Park","Northanger Abbey"和"Persuasion"搬上电视荧幕。

此外,颇有人气的古典音乐台Classic FM也与ITV合作,应景推出这三部作品的有声书。

于是,像我这样没有电视看的人多少还有点下载有声书的福气。

上次说"Miss Potter"的时候说到苏格兰湖区风光在影片中有绝佳展现,不知道这一部关于奥斯汀的电影和ITV的Jane Austen Season几轮结束,因奥斯汀而去Bath的游人会否增多。

Audiobooks下载:www.classicfm.com

 6 ) 简·奥斯汀为什么不结婚

对一个女人来说,最容易被诟病的就是不结婚了,无论身上有多少优点,最后都会落得一个庸俗的结论——“哪又如何呢,她又没嫁出去”。

对于一个女性创作者来说,虽然让你关心上她的是作品,可是让你谈论的还是会滑向她的私生活,添油加醋之后变得更无比回荡,八卦好像真的似的。

可想而知,200年前没有结婚的简·奥斯汀面临的是更加艰难的处境,刺耳的声音像泡沫塑料之间的摩擦,让人浑身难受。

简·奥斯汀200年诞辰纪念日,我跟BBC的记者一起在她故居外的草坪上做采访,路旁的古树是她当年亲手载的。

相比较与巴斯的短暂住处和温彻斯特的临终之处,这里被奥斯汀称为她创作的“伟大的宝库”。

我们有红学,英国有简学。

举行完仪式,有一些学者发言,其中讲到她生前为什么不结婚的时候,我看到我们团队的摄像大哥静默之中地掏出了薯片和瓜子,露出吃瓜群众的目不斜睛,口水都要滴在器材上了,我保证他对《傲慢与偏见》没有对这八卦更感兴趣。

可我又好到哪里去呢,耳朵竖得的像天线。

简·奥斯汀的姐姐卡桑德拉·奥斯汀小姐,就曾恐惧我们这些吃瓜群众的窥探,也担忧学者们的无端揣测以及不怀好意的流言蜚语,她焚毁了大量妹妹生前的信件,可我们还是在落网之鱼身上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比伦敦警察纠察开膛手杰克还卖力。

发言的研究员读到简·奥斯汀给她最心爱的侄女范妮·奈特回信中的一段话:“Nothing can be compared to the misery of being bound without Love. If his deficiencies of manner strike you more than all his good qualities, give him up at once.”当时范妮·奈特正为自己的婚姻问题苦恼,向来睿智的姑母给出自己最直击的价值观——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危险的。

六本小说都是关于爱情,恋爱、调情、婚姻面面俱到,当时觉得,这个女作家一定感情经历很丰富吧,至少也是行过许多地方,见过不少人。

不同于张爱玲,简·奥斯汀总给自己笔下的人物安排了一个美满的结局,她是不是一个对爱情持有乐观精神的人呢?

这种揣测正暗合了人们对于女作家这种生物的猜想。

像是她们必须要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最好还得配上泛滥的爱情体验,阅人无数才能攒够写作的素材吧。

而简·奥斯汀的一生,简直是对这一刻板印象不动声色的回击。

简·奥斯汀毕生住在汉普郡乡间,所著的6本小说,都在描写她最熟悉的、体面人家的生活和交往,充斥着卷发、印花棉布和交际舞会。

简·奥斯汀生长的家庭,正是她小说中集中描述的那一类,在乡间不失体面,却也未及富贵。

她的父亲,毕业于牛津大学,母亲有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背景,并在婚后常提及自己是因为爱情下嫁给简奥斯汀的父亲。

虽然家庭背景体面,但由于父亲做牧师的工作薪水微薄,所以全家长期面对经济拮据的窘迫。

尽管如此,她和姐姐从小却不得不学习各种才艺,音乐、跳舞、绘画、针织,旨在培养出一种气质,以便增加未来在婚姻市场中的竞争力。

11岁,她在父亲的海量藏书中,获得了另一种安慰。

同很多与她时代远隔的作家一样,文学成为简·奥斯汀不满现实的唯一救赎。

16岁时,简·奥斯汀亲眼目睹自己貌美的姨妈,为了金钱不得不远嫁印度,最后牺牲了后半生的快乐。

她以此为雏形写了第一部小说,在小说中,她愤怒地反问,“难道为了金钱而结婚,最终失去快乐的人生,是值得的吗?

”然而,一己的愤怒,如何撼动如山的现实,那个时代的英国女性,经济来源只有两种,要么来自父亲,要么来自丈夫。

婚姻制度更像一个复杂的经济决定,女性的财富与婚姻市场息息相关。

女性的财富由父亲传给丈夫,丈夫控制着她们的财富直到她们去世。

大量女性为了金钱订婚,男性也会倾向娶一个能为自己家土地和生活方式提供资金的妻子。

关于这一切,简·奥斯汀写下:“没有钱,女性就没有自由。

”200年前她就说出了至今都不过时的经典之语。

尽管在小说中,她创造出女性通过婚姻获得金钱,最后爱情金钱兼得的大团圆,但遍布暗讽的桥段,让我怀疑她是否真的相信或期待这样的人生。

简·奥斯汀一生唯一的爱情,在电影中已经演过,19岁时,她爱上一个爱尔兰年轻律师,却因为对方家庭嫌弃她不够有钱而失之交臂,从此两人再未相见。

这段爱情之后,简·奥斯汀一生未嫁。

并非没有机会,而是她拒绝了所有建立长期关系的可能。

1802年,21岁的简被朋友的兄弟哈里斯·比格-威瑟求婚,对于当时的女性结婚年龄来说,简算相对老的了,而比格-威瑟比她小六岁。

她接受了求婚,第二天醒来就后悔了,又解除了婚约。

200年后,我坐在她故居前的草坪上,想着她当时何以有这样的透彻,或者叫坚持。

我相信她忠于自己,绝不让自己成为婚姻市场上金钱的交换物。

并且,在那样细致地观察过同时代女性的婚姻生活后,她对此也有了清醒的认知。

“婚姻生活是否能幸福,完全是个机会问题。

一对爱人婚前脾气摸得非常透,或者脾气非常相同,这并不能保证他们倆就会幸福。

他们总是弄到后来距离越来越远,彼此烦恼。

你既然得和这个人过一辈子,你最好尽量少了解他的缺点。

”多少身在婚姻中的局中人,一生都难了悟这样的现实。

或许是因为她一直是局外人而能看得更清,也可能她根本不再对当时的婚姻和爱情抱有玫瑰色的幻想。

如她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说出:“女人们往往会把爱情这种东西幻想地太不切合实际。

”一个女人的清醒,可以拯救自己的人生。

一个女作家的清醒,可以唤醒许多沉溺于幻想中的人。

一百多年来,英国发生过几次在文学趣味上的革命。

大部分作家都无法跳脱出这样的宿命,即因读者的趣味变化,而造成声望的上升或坠落。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写“爱情小说”的,作品竟能红过200年。

弗吉尼亚伍尔夫就曾说过:“在所有伟大作家中,她的伟大之处是最最难以捕捉到的。

”丘吉尔等一大票直男,嘲讽她小说里只有男女之间磨磨叽叽的日常琐事,没有悬疑或冒险,不担心法国大革命,也不关心拿破仑,茶杯中的文学,算不上伟大。

要我说,也要看如何定义什么才是人间大事,她的小说里承载着历史背景、女性地位、婚姻法和习俗、财产制度、遗产法、生活方式、社交、变革……每一条信息可都是国家大事啊。

“简·奥斯汀敏锐地观察到了人们的荒唐愚蠢、自命不凡、装模作样和虚情假意,但她并不为此苦恼,反而觉得有趣,这实在令人钦佩……实际上,即使在她最具讽意的言词中,我也看不出任何恶意;她的幽默是真正的幽默,是以精细的观察和坦率的心态为基础的。

”简·奥斯汀所写的,从没超出过自己熟悉的生活范围。

她在给亲戚的信中提及,她所能做的,只是“写乡野的几户人家”,“在两英寸宽的象牙上,用一支细细的画笔轻描慢绘。

”当时的英国摄政王非常痴迷简·奥斯汀的小说,但摄政王藏书室的负责人却建议奥斯汀写题材大一些的作品。

简·奥斯汀在回信中说:“我不写传奇。

我必须保持自己的风格,继续走自己的路,虽然在这条路上我可能永不会再获成功。

我却相信在别的路上我将彻底失败。

”正如古代的希腊人在德尔菲神庙上,铭刻下他们认为人一生最重要的问题——认识自我。

认清自我,忠于自我,才是简奥斯汀一生坚守与追求的真理,无论面对人生还是写作,还是成为文学作品中最勇敢的爱情和婚姻的探索者。

在我们的文化里,诞生了许多诸如“搭伙儿过日子”这样的短语,可见生活对于老百姓来说,稀里糊涂的也能过。

往往越是清醒的人,越是跟简单易行的世俗背道而驰。

不过,拥有老公、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未见得就比独身幸福,孑然一身也不意味着就悲惨,选择每一种生活都有其的未知和风险。

爱打探女作家隐私的我们,最终没得到多少消遣,打破沙锅难免发现了世间残酷的真相:爱情里的浪漫总是转瞬即逝的,幸福的婚姻全靠运气。

 7 ) 被面包噎死的爱情并不是全部的结果

有一天清晨醒来,我看着窗帘外耀眼的阳光,心里突然喊着,我该和那个我爱的人一起私奔,从此远离这该死的生活。

接下来经过了一整天烦躁的忙碌,在临睡前,我闭上眼晴回想早上的疯狂,问自己然后呢?

最终也想不出所以然,只能辗转着睡去。

然后,爱情总会被面包噎死。

再然后,结局无非两种。

要么是壮志未酬郁郁寡欢生活潦草,要么是痛定思痛强颜欢笑以求安定。

最后都变成心里面最深的守候。

因此这个世界上有割掉耳朵的文森特•梵•高,还有执着于傲慢的偏见中的简•奥斯汀。

当然我不能和他们比。

尽管小时候大人眼中我是个刚烈好胜看似未来一定会出人头地的不平凡的小丫头,但是大人们经常会看走眼就像他们说谎一样正常。

我人生的一切包括爱情,其实从未充满勇气。

没错,被面包噎死的爱情并不是结果,可后面的情节无论多么跌宕结果都只能归于平静。

别误会,我完全无意看轻人类这种最澎湃的情感,我只是想说,既然最终的结局已经逃不出定律,我们所有的冲动和坚持就可以轻松地当做人生的一个过程,可以哭,可以闹,但没有必要绝望。

再凶猛的潮水也会退去,再炙热的火花也会熄灭,但是生活总还是要继续。

还没有成为女文豪简•奥斯汀的有教养的乡村姑娘简•奥斯汀,原本已经收拾好行李决定不顾一切和爱人私奔的时候,突然清醒地意识到这个私奔的结局多半会是两个人贫困潦倒地谋生同时还要背负千万骂名,更重要地是她意识到也许那个男人的一生从此就要毁在自己手里了。

对于这个,没有谁能够担负得起。

热恋中的男女在这种时候多半都会毫不犹豫地说:为了你我可以不惜一切。

但是之所以我们创造了热恋这个词就是因为还有一个相反的阶段,可能是冷淡,可能是猜疑,可能是背叛。

我们冷静的时候最常干的事,就是懊悔自己当初不该那么冲动。

热恋中的男女还会经常说:如果我们不能在一起,生活还有什么意义。

就算那个阅历丰富玩世不恭的汤姆•勒弗罗伊也不例外。

但是显然简和汤姆各奔东西后并没有卧轨也没有割腕,他们活着,并且看起来很好的活着。

汤姆的爱情转移到女儿简身上,简的爱情则化成了不朽的名著。

爱情最伟大的意义,其实不是我们在一起的拥抱,而是拥抱过后对方留在我这里的心跳。

如果我爱你,真的爱你,那么我最希望的是你为我好好的生活,并且我也为你好好的活。

然后有一天我们一定会想起,爱情在心上刻下的痕迹。

 8 ) 那曼妙的腔调

昨天看了傲慢与偏见,今天是成为简.奥斯汀,两部影片的相似自不必言,一个是将小说呈现在我们眼前,一个是将小说作者的生活还原,而小说恰恰来源于作者自身的经历和感触。

于是,两部片中Jane和Elisabeth常常让我无从分辨——聪明伶俐见解卓然不拘小节敢爱敢恨;片中的场景也是那么的相似——华美的服饰热闹的舞会情深的姐妹清贫的父母。

是呀,小说里不就是作者真是生活的再现吗?

唯一不同的,只是小说中的happy ending吧。

Pride & Prejudice,有着漂亮的海报和我喜欢的女主演。

初看完,只觉得平平,觉得冲突不够激烈,人物不够饱满,甚至觉得,影片不够长,对导演喜剧化的处理也颇有微词。

等到了看Becoming Jane时,我几乎就是想在看到一半时换片,原因嘛,也只能说是和P&P太像了,我有些后悔连续看两部一模一样的电影。

出于对电影拍摄人员的尊重(好吧,我承认自己实在是太假了--!

),最后我还是看完了,而结果是,不但对BJ好感倍增,还大大加深了我对P&P的认识。

这也再次验证了:尊重一部电影,绝对不会有坏处。

影片临近结束,经历了一系列变故的Jane也真正开始了她的写作,面对着陈旧的窗棂,一行行娟秀的文字流淌在她笔下,旁白娓娓道来的是P&P的开头,那曼妙的英伦腔调——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However, little known the feelings or views of such a man may be on his first entering a neighborhood, this truth is so well fixed in the minds of the surrounding families, that he is considered as the rightful property of some one or other of their daughters.此句一出,昨天P&P的场面霎时映入眼帘,甚至比屏幕中的画面更加鲜活。

很神奇的效果。

这就是她的生活,和她的小说,她们如此的相似,不同的,真的只是一个happy ending而已。

我猜想,P&P片子的诙谐也只是Jane在原著中的轻松自在,P&P片中的平淡也只是因为现实就是如此吧。

而影片结尾,多年后二人重逢的段落,更是让人唏嘘感慨。

二人本是很害怕面对的吧,可当真正面对面,看着时光在心上人脸庞刻下的痕迹时,各自又是怀着怎样一种心情呢?

那声对女儿略带责备的Jane字出口,在Miss Jane Austen心中又会激起多少涟漪?

于是,才有了破例的朗诵,那曼妙的英伦腔调——她开始认识到,他无论在个性方面和才能方面,都是百分之百最适合他的男人,纵使他的见解 他的脾气和自己不尽相同,却都叫她称心如意,这个结合对双方都有好处,她从容活泼,让男人心境柔和 作风优雅,他精明通达 阅历颇深,让女人也得到莫大的裨益,可惜这样的幸福婚姻已不可能实现,天下千千万万想要缔结真正幸福婚姻的恋人们,从此也错过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榜样。

——语气平和得仿佛在叙述一件于己无关的事,可如若知情,不论当事人还是旁观者,又有谁能不为之动容?

Jane心中的苦涩和遗憾和失落和不甘又岂是旁人能够体会的?

Jane缓缓合上书,在众人的掌声中抬眼朝Tom望去,眼中满是清澈。

纵使往事历历上心头,她从容微笑。

Tom的恍惚被掌声打断,注视着Jane加入鼓掌的行列。

纵使回忆如潮涌,他含泪微笑。

影片的画面很美,两部都是,明亮的阳光和大片的翠绿,英格兰的乡下光景让人流连。

两部影片都有在旭日下逆光拍摄男女主人公接吻的镜头,画面如出一辙,光芒耀眼,美轮美奂。

同样动人的还有声音,原声很赞,以钢琴为主的P&P给我的印象更深一些。

片尾,Darcy从几乎快要漫出屏幕的晨雾中走向Elisabeth,叮咚回转的钢琴声如Darcy由远及近的身影般由弱渐强,那一幕真让人心潮澎湃,总算,经历了一连串“little trouble”之后,欢喜的“happy ending”。

当然更少不了那曼妙的英伦腔调,使得所有喜悦或悲伤平和或愤怒,所有炙热的表白或欲言又止,甚至是所有的傲慢无礼或愚昧无知,都显得那么优雅那么从容。

Keira Knightley英式十足,迷人十足,很喜欢、很喜欢,并且偷偷的弱弱的以为,要是把安美女的大段独白分给凯美女来念,听起来该是多么惬意的呀。

PS:如果女同学喜欢英伦调调,去看看贝克汉姆的专访之类吧,绝对的视听享受!

:)

 9 ) 一个happy ending的自由

莫名其妙地就想起了《Havana》中Robert Redford演的赌徒对革命领袖的妻子Lena Olin说的一句话——If you want to change something, change me.突然也就理解了为什么Jane为数不多的小说里却有那么多happy ending。

如果你对改变自己的结局无能为力,又碰巧是小说家,即使只写闺阁之事,也至少可以为钟爱的主人公安排一个happy ending。

这可能是作为小说家的唯一特权。

不是所有的读者都需要遥不可及的大悲剧,血雨腥风的大场面,你死我活的大冲突。

这样深刻的命题自有人认领。

各有所长,各有所好,不必勉强。

同类中的张爱玲也说:“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

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恣的。

” 只写周遭发生的小事情,却在一个多世纪以后依然能够打动人心,便是成功了。

世界上原是小人物居多,不过是窃喜于一个眼神,悲恸于小小的别离,都是琐屑不堪的小事,将看到一个happy ending当作莫大的快事。

高深艺术的阳光照在身上也是冷的,我们只需要暖暖的俗气的快乐。

 10 ) 成为简

百般激动中下完了《成为简》,忙不迭地开始看。

和以往的英国片一样,故事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也谈不上扣人心弦,一如既往的乡村宁静生活,优雅而毫不张扬的英式小楼和古堡,令人目不暇接的乡间舞会和英伦岛上独好的风景,熟悉的一切,却可以让简迷们为之兴奋很久。

几乎没有一个女孩可以拒绝简•奥斯汀,这个一生写出6部爱情传世之作却终身未嫁的女人得到了越来越多女性的追捧,这些追随者自发成立了各种组织,总称“简迷”(janeite),《成为简》应该可以被归入“简迷”对这为女作家的私人生活做的诸多白日梦中的一个。

奥斯汀是“剩女”吗?

《成为简》是一部非常现实的影片,如果说是改编串联自奥斯汀本人的著作,那么毫无疑问,奥斯汀是一位很有远见的女作家,她谈到的爱情、婚姻、家庭问题放在今天依然适用。

而奥斯汀本人,却当之无愧可以成为“剩女”的始祖。

剩女是“3S女郎”的总称,就是Single(单身)、Senventies(大多数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Stuck(被卡住了)。

所谓“剩女”可以理解为,长得漂亮,学历高,有思想,有个性,有 原则,有品位,有理智,感情丰富,心思细腻,十分自我,清高,孤傲……却没有男朋友的女孩。

那么奥斯汀呢?

她对自己的评价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乡村姑娘”,这点就足以成为她高傲的资本。

当下的“知本家”都可以闪亮一时,更遑论19世纪的英伦乡村?

这样的女子,把持着最后的细腻和高贵,灵魂独立而脆弱,在世俗的目光下永远坚持自己的追求。

奥斯汀认为人的一生应该有美好的爱情,爱情在她的心中应该是沟通文学、互诉衷肠,“司马相如卓文君”式的惺惺相惜。

显然,木讷的韦斯利满足不了奥斯汀的要求,他总是那么拘谨,跳舞时踩到奥斯汀,打球时出尽洋相,连求婚都显得唯唯诺诺,唯一可说的就是自己可观的收入和姨妈的财产继承人。

市场经济下不时流传着一句“文人总是清高的”,清高并不仅仅表现在对人对物,更是对自己的过分完美要求。

在财产和爱情面前,奥斯汀还是倾向于后者,在情感与理智的较量中,理智输给了情感。

而在对汤姆的感情中,奥斯汀又没有伊丽莎白和达西团圆的结局,出于对汤姆名声的考虑,奥斯汀最终选择了放手。

那种文艺女青年的含蓄隐忍又升华了,我甚至暗暗用《廊桥遗梦》的结局去设计《成为简》,白发的简看着以自己原型写的书,想到那个人,那些事,没有哭,却是无声的内心翻江倒海……倒是影片很直接地安排了俩人见了面,当得知汤姆为自己的长女起名为“简”的时候,我们知道了奥斯汀始终没有向缺失了爱情的婚姻退步。

因为执着,因为信念,奥斯汀宁愿单身也不愿意向世俗低头,怕前一刻嫁给了委曲求全,后一刻遇上了真命天子,她就那么等,等等等等等成了“剩女”。

情感和理智情感和理智,翻译成白话就是“真情与金钱”的较量并不仅是那个时代的特有产物,在你周围你可以处处看到这样的人,有些仍忠于自己的感情,找不到我爱的人决不罢休;而更多的却是倾向了金钱,正如奥斯汀母亲说的“爱情令人神往是锦上添花,金钱布帛菽粟必不可缺”,婚姻已经不纯粹是你情我愿的结合,“有车有房,父母双亡”无形中成为金科玉律。

正因为如此,《傲慢与偏见》开头一段“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同样被用到了《成为简》的片尾。

小时候乍一看这段话觉得可笑之极,不是恋爱自由,爱情万岁了吗,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事实上,这却是一个千百年来颠扑不破的真理,而奥斯汀早在190年前就作出了结论。

女子要嫁的不仅仅是男人,更多的是他的财产,他的事业,他的所有社会关系总和,“门当户对”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标准。

因了这些,爱情从来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关乎双方家长,双方的社会关系。

总会有男生感慨做男人不容易,想找个条件不错的,对方最基本的要求惊人的一致:有车有房。

因此,许多男生已经摸索到,还是找个不错的乡村姑娘结婚算了,人家对你没什么要求,还不时会带着崇拜的眼神膜拜你,既没有压力,又满足了大男子主义的虚荣心。

那么女生呢?

并非她自己愿意变得功利和物质,实在是环境造人。

我曾经无奈地告诉那些个绝望的男生,中间层的女生不要找!

细究:中下等女生,正如他们自己说的,天真的只会崇拜你而不会对你有要求;中上等女生能够自食其力,自然对你的物质要求会小很多;只有中间层女生从小奔小康,物质生活很不错,欲望也跟着逐年上涨,她期待的是更富足甚至更挥霍的纸醉金迷,至少不能比现在差吧?

那么做这类女生的另一半,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反过来,这类女生又是最焦心的一群,也是最容易落入“剩女”的一类。

她们一边忠贞于爱情,轰轰烈烈也是梦中常有的情景,一边又不能在物质生活中亏待自己,贫贱夫妻百事哀。

所以我一直对《成为简》这个片名唏嘘不已,很想当然地认为编剧是看清了现实的物质和功利,才以这样暗示性的文艺片来教育人。

受过应试教育的人总喜欢把某个定义按到一件事物上,这点挺可悲的。

不管怎么说,这是我喜欢的片名,如果可以,我也希望成为简,I want to be Jane。

她的高尚,真诚,热情,不为所动;她的理智,她的信念,她为自己一生所做的决定。

很喜欢她对于真爱的态度:真爱绝不迫于时间、金钱、制度以及阶层,更不迫于生活。

(最后一段引用豆瓣朋友的原文,在此表示感谢)

《成为简·奥斯汀》短评

真的没有比被现实摧毁的爱情更悲哀的东西了,因为没有败给特别宏大的东西,所以显得特别无能为力。

6分钟前
  • 力荐

傳說女生都會愛簡.奧斯汀..為什麼我不愛?

10分钟前
  • 鴕鳥小姐
  • 还行

Jane- sums it up. But the film itself is too commercial, McAvoy is charming but Hathaway is such a wrong choice.

11分钟前
  • 2307046
  • 推荐

AnneHathaway 会让简·奥斯汀小姐气的烧掉原著的

13分钟前
  • 米伦狄
  • 很差

显然我和Jane挑男人的口味不同——本人更喜欢稳重可靠的炮灰男

14分钟前
  • 一匹脱肛野马
  • 还行

超喜欢这部电影,虽然是简的野史,这部电影爱上了一美,电影配乐超赞!

16分钟前
  • 吃薯片的猫
  • 力荐

现代社会也一样吧,嫁个有钱人的思想盛行,门当户对也还行,共同奋斗的万中挑一;爱情不等同于婚姻,人生啊,说不清楚......

19分钟前
  • 明月Yomei
  • 还行

故事太单薄了。难得把那个脑子有问题的老二George,就是一家人去教堂那位写出来了。然而据说历史上George从没跟家人出现过……

23分钟前
  • Clement_ZG
  • 推荐

安妮海瑟薇的英国口音太烂了,严重影响观影感受,选个英国女演员不行吗。为她减星,太出戏了我简直没法好好看剧情。本来期望看到一部更好的关于简奥斯汀的传记片

26分钟前
  • Chan
  • 较差

McAvoy太帅了!!!!!大嘴这么美国妞的长相不适合拍这样的片子。

29分钟前
  • 可可爱爱郭麒麟
  • 推荐

安妮海瑟薇毁了简奥斯汀……为毛要找她演?演技差,口音也不对啊!

33分钟前
  • 大尾巴鱼
  • 还行

整体平平无奇,但有亮眼时刻,舞会的闪现和最后脱口而出的“Jane”。小时候看一定会觉得这男人是真的爱她,连女儿的名字都叫Jane,现在只会觉得这男的又在自我感动了🥲人生最重要的还是出场顺序

38分钟前
  • T.V.Zoe ி
  • 还行

感动的爱情呀。他为什么那么美……

43分钟前
  • 2013
  • 推荐

十几岁初看成为简奥斯汀,不屑于残喘在世俗枷锁下的乡绅爱情。凌晨重看,一遍遍回放舞会上汤姆一个错身突然出现在简面前的场景:他挺直的身体透着自制,亮蓝色的大眼睛却写满调皮、得意、愉悦、期冀和爱。故事的尾声,简在惶惶然的混乱里,透过摇晃的马车那窄小的后窗,匆匆向爱人投去无望的最后一瞥

48分钟前
  • IЯIS
  • 力荐

因为《傲慢与偏见》,片子很好,只是安妮海瑟薇一点都没有Jane的味道,失败。而那谁,很帅

53分钟前
  • 还行

先有Jane,后有P&P,再有Becoming Jane

54分钟前
  • levitating
  • 还行

虽然电影里的爱情是艺术虚构,却颇有简.奥斯丁流露于字里行间温柔而坚定的神韵。

59分钟前
  • 天禧在人间
  • 还行

Entertaining enough. 7 out of 10

1小时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还行

不把它当作奥斯丁看,还是部较美的爱情童话.但偏偏这里是奥斯丁,她无论如何也不会有过这样的故事

1小时前
  • Mamula
  • 推荐

简无法和爱的人步入婚姻,也无法和不爱的人步入婚姻。婚姻并不是生活里必需品,热爱才是。

1小时前
  • 阿宋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