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好多人喷这个,心里有点难受其实电影一开头就说了,中国为何要在贫弱的时候打这一场近乎“毫无指望胜利”的战争?
是为了下一代人不再被卷入战火。
如果中国没有参与朝鲜战争,美军最终进驻朝鲜,中国有机会在70年里发展成现在这样吗?
被卷入新的战争的,是我们的父辈?
还是我们?
70后,80后,90后,还有机会长大吗?
电影最初也借伍千里的口说了,我已经把能打的仗都打了,所以你不必再上战场。
因为伍万里代表的是千千万万个因为先辈的牺牲不会被战火席卷的我们。
伍万里活着,是传承。
老雷牺牲,老雷带大的伍百里牺牲,伍千里也牺牲了。
一代一代的牺牲,一代一代的传承,才有了最后的“活着”。
两个感觉,一个好的,一个不好的。
先说好的,看完本片我最强烈的感觉就是,中国人民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因为不要命真的无解。
趴在地刺上挡人梯,抱着炸药往前冲,明知火海往上冲。
只要上级下命令,去把那个碉堡给我端了,那就只有两种结果,一个是你把它端了,一个是他把你崩了。
永远不会存在,你过会跑回来说,不行啊,端不掉,要不你找别人试试。
这就是在人力,设备,武器,工具,财力等各个方面都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先打跑了小日本,又打跑了老蒋,还帮邻居哄走了老美。
都是靠人命拼下来的。
这是为什么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直都被称为最亲爱的人。
但越是对于那时的舍己为公,舍生忘死高山仰止,越是对当下社会风气感到怅然若失。
好的说完了,说不好的。
令人鼓舞的是气质,但让人无语的就是故事了。
对手可以不可敬,但对手不能没脑子。
很明显志愿军就是要上桥,这是任务完成的先决条件。
不接近根本没法动手。
而守桥的美军任务就是保护桥,你诱敌深入是什么意思。
而且你都想要志愿军上来了,居然没想到管道么,这可是再明显不过的捷径了。
然后就是管道一炸惊慌失措,自己炮打司令部,没打坏没事,还准备了炸弹直接炸。
而志愿军这边指哪打哪,说炮楼,炮楼塌,说火力,火力炸。
抓指挥官的计谋都没得逞,就夺下控制权。
让人不禁感叹,段奕宏就是计划太多了,直接上来早就把桥炸了。
平河那段也挺让人无语的。
九连士兵先冲出去的,坦克离着还远就先拉了引线,冲出去跑了好久,中弹了又跑了好久,然后被炮炸了,还没到跟前。
而平河基本上已经等到了坦克逼近,出去就抱着炸药包躺到坦克底下,但却因为手被挂住没法拉引线。
这两个人时机和方式换一下,能干掉两辆坦克。
敌方支援部队一到,就开始用炮轰。
我当时就感觉,这是来帮助炸桥的么。
最后的炸桥就更是无语了。
来支援的敌军重新占据桥面,居然放起了音乐,放哨的士兵一边喝咖啡一边聊天,而且,我居然看见了有俩人在看杂志。
这让一切显得有些魔幻现实主义。
好吧,毕竟是圣诞节,吴京跳下来一定是放烟花的,你看他不正准备点这个大炮仗,咦,好像是个炮弹。
千玺在雪地里睡了一宿,就因为暖和了就缓了过来——当然敌军火焰喷射技巧之高,精准定位毫厘不差的戏剧性高得让人咋舌——杜淳过来时候居然还能自己站起来敬礼,编剧你想想上一部结尾在路边冻成雕塑的志愿军吧。
千玺挂着领衔的名,但全片几乎是吉祥物的存在。
几乎没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大的作用就是最后那句,“应到一百五十七人,拾到一人。
”了。
但最大的牺牲不是应该是九连么,可是一个人都没了啊。
最后,炸了三次,然后东京运来了钢板,一铺,走了。
经济发展啊,费钱,但是省命。
上部的延续,作为主旋律献礼片,从整体完成度上来讲是合格的,对于这样的片子其实不用有太多的期待,从一开始就基本能够知晓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结局,在各种规范性的影响和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下,拍一部这种题材和作为任务课题的电影,也就只能如此了。
影片的人物如前作一样,我方几乎全部脸谱化处理,全员热血正义无私无畏理想主义,战斗场面依然大制作,视觉效果的呈现可以配得上大银幕的水准,煽情桥段仍旧很多,一些抗日神剧中的超神发挥在片中也有所表现,这些套路化走流程的操作,可能还是可以让很多人心潮澎湃、感动泪流,内心无比震撼,但在当下这个时代,也许有更好的方式来讲述一场战争或一次战斗,激情燃烧的岁月值得怀念,但复杂而真切的感情、丰富饱满的人格似乎更能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起码对于一部分人来讲,这部影片看起来是乏味的。
水门桥这场战役实在太惨烈了,这是一场武器实力严重不对等的战争,面对美军各种重武器、飞机、坦克的轰炸,我们志愿军战士的战斗精神让人感动不已。
看过了长津湖、再看水门桥,让我对那段残酷的战场历史充满敬意,我查阅了与电影相关的网上能查的资料,通过卫星影像找到了长津湖所在位置,进而又找到了水门桥的位置,惊讶地发现 水门桥那四根长长的大管子还在,从影像上看原来的桥和路面已经改道了,但水泵房的遗址依旧清晰可见。
电影剧组很用心,还原了历史场景。
通过地图位置也看到战场所在位置是在朝鲜腹地,我们志愿军出战一路把战线又艰难的推回韩国那边是多么的不易!
1.开头与上部连接有点问题,下隅里机场上下部都有呈现,上部结束时,陆战一师已向水门桥进发,而下部是从攻击下隅里开始。
2.结尾万里做法有点问题,他的任务是尽量活着把情况告诉后续部队,而不是留在他哥身边(在桥下那么近的地方,太容易暴露了)燃烧他哥唤醒他有点浮了。
3.张小山遗物的伏笔没有交代 不过大年初一看,很是解气。
不愧是陆战之神,试问天下谁能敌!!!
向先辈们致敬,没有他们的牺牲奉献,就没有今天。
《长津湖之水门桥》是《长津湖》的续集,讲述在结束了新兴里和下碣隅里的战斗之后,七连战士们炸毁水门桥的故事。
七连战士们作战时不畏死,不畏艰。
伍千里作为七连连长有着优秀的战略头脑,在弟弟伍万里面前又很是幽默。
美军南撤途中的必经之路是水门桥,只有炸了水门桥,才能切断美军的归路。
在水管中保护战友,用身躯压住手榴弹的战士;在身上绑炸药,义无反顾的冲进坦克底部的平河;身上伤痕累累,在最后一刻不惜代价,咬着孩子照片葬身火海的梅生,他们用生命践行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
“报告,第七穿插连应到一百五十七人,实到一人。
”12月的朝鲜已是风雪交加,战士们的血染红了雪地。
历史上抗美援朝比影片还要更加艰难。
宋时轮带领的第9兵团第9军最初接到的命令,是前往沈阳以及辽阳待命。
11月9日,当载着第9兵团战士的火车开进山海关,军委总部人员却突然上车,对第9兵团发布了紧急军令,要求他们立即赶赴朝鲜支援。
第九军团有近15万人,就算工人们不吃不睡,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制造出十几万件的棉衣,第9兵团拿到的防寒物资十分有限。
在第9兵团前往朝鲜时,边防战士以及官兵们,都褪下身上的棉衣,扔给第9兵团的战士们,但他们捐赠的这几百件棉衣,只是杯水车薪!
影片中还有略微不足,片头的镜头有些眼花缭乱,没有凸显出战术的优秀,对于战争场面的刻画还不够真实。
当时的美军是不可战胜的神话,早已完成工业革命的美国,有着最先进的枪支,坦克,而志愿军的装备落后,重武器不足,面对美军的轰炸,无法还击。
此时终于体会到了为什么国家不断的加强装备制造,研发武器。
未等到电影的彩蛋,出门看,山河无恙,万里无翳,万物欣荣这便是最好的彩蛋。
先辈们,这盛世如你们所愿!
仅评价电影。
音乐渲染过多,战争的残酷不只是用死者的数量和姓名来体现。
节奏上把握较差,略显冗长,缺乏紧张感,因为这两年同类片子很多,血肉模糊或是死亡的桥段已经不会给观众那么大的冲击力。
处理得比较好的是眼睛逐渐模糊的指挥官,主观镜头可引起人的共情。
人们对死亡的静默和缄口不言胜过眼泪和言语,这一点的处理胜过上部。
融化的雪烧起了火焰,顺着山坡滑落下来,他亲眼看着千里又化成雪水。
喜欢结尾的少年视角,过去的战争,是我们可以望见却永远无法真正抵达的沉痛与创伤,他在万众欢呼中没有做声,回到战场抓起一扑黄土,又扛起枪回到了故土。
“特别特别好的石头……”这一段万里要是再多说两句,还向跟哥哥说话一样,“特别特别好的石头就是要XX”,贫嘴两句,那一刻他还是有哥哥保护的少年,没有选择隐喻或说教,然后再情绪递进“哥,我特别特别想你。
”最后转身,坚毅地走回家,更立体,又做回了那个已经成熟的人,意犹未尽。
于我而言,我认为第一部更好看。
第一部有完整的叙事结构和背景交代,建国初期,刚刚推翻了国内三座大山、翻身当家做主的中华儿女面对美帝国主义的威胁,当然是选择打过去,保家卫国,就如电影中所说,刚分的地还没捂热别人就要抢走,我们绝不答应!
我们选择抗美援朝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捍卫未来的美好生活,所以志愿军们一个个热血沸腾,哪怕奔赴他乡作战也在所不惜,奔着这股劲,哪怕我军装备不好、补给不足,也依旧坚守阵地完成任务,这种精神可歌可泣、催人泪下。
但第二部上来就把美军的机场炸了,看起来很爽,但不真实。
之后炸水门桥时过多的篇幅放在一定要炸桥成功上,志愿军多么多么不容易,但没有交代水门桥的战略地位、形状结构、艰难程度,上来就艰难险阻、九死一生炸桥,观众只看到了各种爆炸场景,云里雾里,影片所表达的意义根本无法体会到,甚至我根本不知道水门桥长啥样,炸它的价值何在?
特别是炸桥时彰显美军的“愚蠢”,虽然看起来很爽,但真的不现实。
我只感觉志愿军这里打那里打,毫无章法,也不知道整体计划,感觉人打没了就悲壮了?
并且第二部血腥程度比第一部更甚,建议不要带太小的孩子去看,战争场面逼真和呈现效果不错不代表影片很好,电影是要讲故事的,说实话,最后美军逃亡志愿军欢呼我不能产生共鸣,因为电影没有铺垫这种情绪,明明桥没炸成,美军还跑了有啥值得欢呼的么?
我可以理解是赶跑了美帝国主义,但电影没有把这个故事讲好,所以才会有莫名其妙的感觉。
这部影片我哭了几次,都是献给千玺,在影片的结尾部分,指导员咬着半张照片赴死和万里孤单一人等大部队以及报数的时候,实在是太可怜太悲壮了,如果整部电影都能如此,努力刻画有血有肉的人物,呈现人物精神和情感,而不是一味追求大场面和不现实地追求“吊打”美军会更好。
大家都知道敌我力量悬殊,但志愿军也有自己的亮点,我们就是靠着我们中国人的精气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才有今天自己屹立在世界东方。
讲好中国人的故事,弘扬中国人的精神比盲目追求大场面要更符合受众的需求,我相信大家也一定会有共鸣,毕竟国家越来越好我们每天都在感受着,也与有荣焉,面对打天下的各位英雄烈士们我们也是心存尊敬与感激之心,很可惜水门桥没有做到。
向人民英雄致敬!
第一部长津湖还没看,我是从水门桥开始看的,一开始的装备对比就戳中泪点。
今年37岁,经历过物质匮乏到加入世贸生活好起来的过程。
中美也有过蜜月期,前些年怕中美关系弄差,反应朝鲜战争的片子很少,还不如我们小时候能看个上甘岭。
想起从小受的朝鲜战争教育都是在课本上,而且篇幅很小,现在终于搬上荧幕了,希望以后多拍些这样的片子,我们是有素材的,顾及别国太多,反而没拍出来。
希望以后多拍拍抗美援朝、中印战争、中越自卫反击战,给我们这代人和年轻人上上课。
我虽然不是当兵的出身,但中国人的热血还是有的,如果过几年收复台湾,同时和美日,五眼联盟对上而缺兵源的话,召唤我就行,虽然不再年轻,但是跑跑腿,当当后勤,战场上送送弹药补给还是可以的,我还能发挥点余热。
我和爱人也沟通过,到时孩子也大了,国家只要帮助我爱人养父母就行,就让更年轻的孩子们活着建设属于他们的未来!
建成更加强大的国家!
起了一个大早,赶着看《水门桥》。
这部电影以一场小型战斗为主线,采用写实的方式描绘交战双方,渲染战争的残酷。
比《长津湖》更精彩,更惨烈,更震撼,更悲壮,更酸楚,更令人潸然泪下,几乎在座的所有观众无不泪流满面。
七连仅硕存一人,全军覆没。
尽管最后没能完成战斗任务,他们当之无愧一代军魂,一代军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