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破坏者

Systemsprenger,萝莉破坏王(台),System Crasher,Benni

主演:海伦娜·泽格尔,阿尔布雷希特·舒赫,加布里拉·玛利亚·施迈德,丽莎·哈格迈斯特,维多莉亚·塔拉特曼斯多夫,玛丽安·扎瑞,马提亚斯·布伦纳,芭芭拉·菲利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9

《系统破坏者》剧照

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2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3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4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5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6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3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4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5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6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7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8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19系统破坏者 剧照 NO.20

《系统破坏者》剧情介绍

系统破坏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尼是一个娇弱的女孩,有着不受约束的精力。她是个“系统破坏者”。这个术语用来描述那些违反每一条规则的儿童;那些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结构的儿童,以及那些逐渐从德国儿童和福利服务的裂缝中跌落的儿童。不管这个9岁的孩子被带到哪里,她都会在短时间内再次被解雇。这正是她所追求的,因为她所想要的就是能够再次和她母亲生活在一起,一个完全无法应付女儿不可估量的行为的女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蓝色管弦乐预言者画江湖之不良帅特工佳丽2:武力巾帼天外讯号干部返乡欢喜密探金科长真相有家真好第一季三恶人铁血武魂最强的名医2023新春SP完结篇大风歌玉贞姐姐黑色孤儿~七个基因~邓稼先岩浆:火山劫难我的笋盘男友定军山丹尼·罗维拉:还是值得邻家律师赵德浩第2季神马风云芝加哥警署第四季潮拜武当圆梦野探哈莉第二季午后乐事精灵旅社2

《系统破坏者》长篇影评

 1 ) 世界本无精神病人,只有崩溃的人。

世界本无精神病人,只有崩溃的人;崩溃的人多了,精神病也就多了。

小女孩只是太缺爱了,太孤独了,小女孩没毛病,真的没毛病。。。。。。。。

啥都不说了。

世界本无精神病人,只有崩溃的人;崩溃的人多了,精神病也就多了。

小女孩只是太缺爱了,太孤独了,小女孩没毛病,真的没毛病。。。。。。。。

啥都不说了。

世界本无精神病人,只有崩溃的人;崩溃的人多了,精神病也就多了。

小女孩只是太缺爱了,太孤独了,小女孩没毛病,真的没毛病。。。。。。。。

 2 ) 要对熊孩子宽容和接纳吗?能对熊孩子宽容和接纳吗?

今天分享一部电影《系统破坏者》,故事并不复杂,一个小朋友的家庭破裂,她跟随了母亲,但母亲又没有能力一直照顾她,把她托付给各种福利机构。

但小朋友非常淘气经常捣蛋,上了许多机构的黑名单;后来在一个机构,她遇到一个很有耐心的老师,对她非常的温柔,带她融入大自然教她理解人们,甚至带她去见她一直希望能够在一起的妈妈。

于是,我以为这又是一个感化熊孩子的感人故事,但这部电影并没有。

孩子对这位老师产生了依赖,甚至产生了打引号的占有欲,因此对老师的孩子有了些许纠结的情感。

直到有一次受到刺激的她差一点威胁到这位老师孩子的生命,老师一家人为了保证自己孩子的安全赶走了这个小朋友。

小朋友依然捣蛋没有节制,不听任何劝说,无法和任何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正常的沟通交往。

最后电影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结局,好像只是把问题抛出来:这个社会上就是有一些无法融入现有系统规则的人,电影叫这些人为“系统破坏者”。

这里我的感受有几点:1我们对孩子的所谓接纳是不是有条件的接纳?

我们往往说,我们对孩子要有耐心,我们要接纳孩子,我们要鼓励孩子的好奇心,我们要对孩子如何如何。

但实际上,我们应该承认有些情况下我们可能做不到,在我们说这些话的时候,其实我们和孩子并不是平等的关系,而是我们作为人生导师的角色居高临下去看待孩子,甚至说是有强烈期待的去看待孩子。

孩子,我爱你,我对你好,你要什么都给你,但是你可要听话,可要好好学习,可要孝敬父母,可要什么什么,我们对待孩子往往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强烈诉求的。

有时,我们不过是在填补自己内心空洞,或者说我们是要证明自己是好父母,证明自己多么懂得人生,证明自己能控制另一个人的生活或者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就是另一个人的全世界,那么我们有多么重要啊。

很多时候,孩子不过我们这个诉求的媒介,是满足我们全能自恋的媒介,我们真的都是为孩子好吗?

未必,但是一旦把行为挂上爱的名义,挂上为你好的名义,我就可以明目张胆的控制你了。

所以当孩子没有像我们预期那样给与正面的回应时,我们为了逃避自己的“无能”——既然我不能归因为自己无能,那么就只能归因为孩子有毛病,于是熊孩子们就越来越“熊”。

实际上孩子通过“熊”希望大人看见自己,也通过“熊”证明我是独立的个体不听别人摆布。

于是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对立了起来,我们再也看不到彼此真实的样子了。

2我们对社会他人的所谓接纳是不是一种自恋?

社会有了规则,但是就是有一些人难以融入规则。

例如说LGBTQ,例如说不同肤色的人种,甚至说不同性别,我们在面临社会规则的时候必然受到不同理念的冲击,结果我们从当前的世界中都能够目睹。

有时候我们说我可以接纳LGBTQ,我们可以接纳不同肤色,实际上我想说,我们接纳不接纳和对方有关吗?

在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不是有一句潜台词,我和你都生活在这个社会,我懂的社会规则,而你不懂,没关系,我可以宽容你的不懂,我也尊重你。

发现了吗,这和前面大人对孩子是类似的啊,我和你根本就不是平等的,我接纳你实际上约等于我怜悯你我宽恕你,我们想通过这样的对比关系发现自己的优越性,我们的出发点恐怕大部分还是在自己。

就像电影一样,如果对方真做了一些你无法理解的事情呢,你还会说尊重吗?

所以在面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时候,我们的包容其实也是非常有限的。

人的大脑是很偷懒的构造,因此把世界非黑即白就是最节能的方式,虽然我们意识到有时不应该这样,但是我们的行为却往往并没有逃出自己认识的局限。

也因此,我对很多真正讨论种族权利的事情充满敬意。

3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接纳吗?

这个第三点是这部电影给我最沉重的思考,我仍然没有答案,甚至我觉得以后也不会有答案。

这个问题是,当孩子屡教不改,当沟通一直无法奏效,当自己的善意被还以恶意,我们还能够保持接纳吗?

我们还应该保持接纳吗?

是不是退一步把这样的孩子关起来或者控制她的自由是更切实的行动呢?

举个例子,一个人被家暴,他尝试了好好沟通但是仍然面对家暴,这个时候,这个人应该接纳家暴成为常态而继续这样生活吗?

这可以是一种选择,但是我们更要知道有另一种选择:离开这个家暴的人,开始自己新的生活。

我们要知道人和人之间就是有不同,有些人和人之间就是无法沟通,比较容易的是换一个容易沟通的人沟通,而不是用已经证明了失败的方式举一反三的失败,甚至更常见的是我们幻想改造对方,尤其是亲密关系中的改造对方,于是矛盾持续升级直到一发不可收拾。

那么有人会说了,如果我就这样离开他,那他怎么办?

——他怎么办是他的事,你管好自己行吗?

——但是我爱他。

我想说,那你能接受家暴吗?

不能,那么你何谈爱这个家暴的人?

你只爱他的一部分而已,只是有条件的爱这一部分而已;或者你爱的是自己作为拯救者的优越感,关系满足的是你的自恋。

那么重复:你能接受家暴吗?

能,那么就好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就是找到了默契的点,也就解决了他怎么办这个问题。

你离开他他怎么办?

他会找到适合他的人。

这是一般情况我对关系致命矛盾的思路。

如果套入这部电影,这个熊孩子我就是无法教育好,我要承认我能力有限,从而把孩子交给更有能力的人去教育,或许这才是唯一的答案吧。

或许你会问,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人呢?

那我也问,如果有这样的人呢?

假如说,一个人在路上被车撞得头破血流,他向你请求帮助,而你只是一个普通人而不是医生,那么你应该马上上网查被车撞怎么治疗承担起自己被给予的寄托?

还是说你应该马上打110找医生把这个伤者交给更专业的人处理?

所以电影里这种情况,就像那个善良的教师,他已经竭尽所能,难道他还需要牺牲自己的孩子来试图拯救这个系统破坏者吗?

当然不需要。

但是这只是一种情况,还有另一种情况是我无法给出答案的,这种情况就是:如果这个无法融入社会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怎么办?

当然,从电影的角度我们可以抨击孩子的原生家庭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现实就是有很多孩子不是被邀请而是被迫来到这个世界的,现实就是有些父母是不会当也不想学着当父母的,这些人就很可能养出系统破坏者,或者孩子因为基因等可能的问题天生就是系统破坏者,对他们来说甚至孩子可能都是负担。

那么,如果熊孩子到处闹事,这些父母怎么办呢?

再一步,假如说父母已经很尽心尽力去照顾孩子,但是因为有一些点仍然没顾及到养成了系统破坏者,或者孩子天生就是系统破坏者,那么父母怎么办?

他们去找医生去找相关研究,那他们的生活怎么办?

对于我这是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如果真是这样的情况,对于爱孩子的父母大概一生就只能放弃自己各种寻解了吧。

想到这种情况我就会非常悲伤与绝望。

这就是第三点我想问的,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接纳吗?

我们真的有必要全然接纳吗?

但是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我第三点的逻辑问题,我的出发点仍然是父母仍然是自己,我没有勇气换一个视角,其实我更想问的时候,一个孩子在面对和自己格格不入的社会的时候,他应该怎么办?

他一定要成为社会规定的人的样子吗?

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个正常人吗?

什么才是正常人?

多数人就都是正常人吗?

精英管理者就都是正常人吗?

如果能够选择,我们在保持自我和放弃自我融入社会之间的平衡点对于你对于我对于我们每个人又在哪里呢?

最后我只能庆幸我不完全是一个系统破坏者,但是我知道我的内心也住着一个不安分的系统破坏者,只不过多数情况下我能够控制它。

然后,我很想理解那些系统破坏者,很想理解社会中不同的团体,但是这往往不过是一种自大而已。

 3 ) 做父母的资格

这星主要还是给小朋友的演技吧,这个小朋友真的是一个普通女生演出来的吗,在电影里,我有无数次觉得他就是本尼的性格,但是又反过来想想小朋友拍这个角色太辛苦了,优秀电影说是系统破坏者,但是我看来他是被小时候不清楚的阴影和长期各种寄宿分离造就的无法控制行为和情绪的小朋友小朋友是真的可怜,不论是从别人的嘲笑或者是自己一次次尿裤子身心都一直在受伤,但她也是一定程度的幸运,能有那么多人关心她为她着想,不论是处于善良或是国家福利,虽然可以看出来医院的人并不是真心爱护但毕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没有因为小朋友的行为而记恨她使绊子之类的我觉得已经很好了,善良是有限度的,这样很正常。

本尼也能分辨出谁是把她放在心上的,很明显她对海勒,巴法内夫人和那个很好的寄宿家庭的妈妈会表现出关心和同理心,我一开始看到海勒说他带本尼回家所以必须要退出时还不理解为什么,去过他家就那么重要?

后来看到本尼逃出去找到他家的时候,看到本尼说要霸占他的时候,才明白其实是牵绊太深了对本尼以后的分别不好。

如果海勒是一个人我倒挺希望他能收养本尼好好教育,但是他有家庭了,如果是我我也不会用自己的家人去冒险。

巴法内夫人真的很善良也很温暖,可是让我最奇怪的一点就是本尼失控的时候把那个孩子伤害了,她对本尼却只有安慰?

虽然可以理解但是伤人一定是不对的这件事情我觉得也是必须要跟本尼说清楚的,相比之下海勒好像会更适合一点。

至于妈妈,如果她一直不改变自己,那么她没有做父母的资格。

本尼妈妈在电影上半部分给我最大的疑惑就是,我能确定她是爱本尼的,她是无奈的,但是为什么她会让本尼一直处于这样的状态里呢?

为什么不把本尼接回去或者多来关心本尼,准时出席会议呢?

直到妈妈拒绝本尼回家的时候我明白了,爱是真的,怕也是真的。

她害怕本尼回家后的麻烦,害怕相应的责任和后果,所以连当面跟孩子说的勇气都没有。

最后回到本尼身上,小朋友正常相处的时候很可爱呀,会帮忙做家务,会跟你开心地聊天,还会带孩子,甚至那个小婴儿摸他脸的时候她竟然没有反应?

虽然后面情绪起伏很大,但是就那样逃走的时候都完全没有伤害过那个婴儿,让我又再一次感受到这个孩子的分裂。

所以最后的最后,无解。

没有人可以一直承担教育者的角色,那么只能把本尼送走。

关于最后的结局我其实不是很喜欢,包括本尼在森林里自己度过的那些时间,镜头太混乱了,我不是很清楚它到底想表达什么说到这,还是想说,生孩子的能力不是你做父母的资格,成年人了,想清楚再决定。

 4 ) 在北京,我遇到了两名“系统破坏者”

11月15日,在北京百老汇艺术中心放映完德国电影节开幕影片《系统破坏者》后,几位嘉宾对于电影进行了针对性分析。

提问问题的观众中也来了一位系统破坏者,在台上表演行为艺术被保安追着满影厅跑,控诉之前自己受到的不公待遇。

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希望这两位系统破坏者的问题都可以从源头得到解决。

德国电影节中国大使王景春· WANG Jingchun

书本记者拿到的签名手册

第七届德国电影节《系统破坏者》映后谈映后嘉宾:·西蒙娜·鲍曼 德国电影协会总经理·沙丹 中国电影资料馆策展人·杨洋 百老汇电影中心节目与宣传推广副总监·苏德中 YoKID创始人兼CEO、英国剑桥大学心理学博士主持人:我们今天有一个特别的嘉宾,我当时与主办方讨论的时候,我们一致认为必须要请一个专业人士,因为我们都是搞电影看电影的,对于这个片子它的主题实在太特别了,我们已经没有办法用我们自己的知识来去解读它,所以我们专门邀请了剑桥大学的心理学博士,也是YoKID的创始人和CEO苏中德先生。

Q1:《系统破坏者》这个片子是今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入围影片,获得了艺术贡献奖,也将作为今年德国推选的明年202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申奥片,在开幕式的时候鲍曼女士也提到了,这个片子的导演比较年轻,是第一次拍片,这个题材其实也是蛮有争议的,这样一个结果当时在德国也是出乎大家的意料。

所以想请鲍曼女士先跟我们讲一讲当时的情况,是因为什么原因被推选为申奥片,以及说它作为一个艺术片,适合在小范围的艺术影院去放映的这样一个电影,在德国的电影界或是德国的社会引发了怎样的讨论。

鲍曼:影片的风格故事确实是非常的特殊。

为拍这部影片的筹资就花了两年的时间,首先是向电视频道推荐,希望能筹资把它拍成电视片,但是被拒绝了,然后德国的电影基金会也拒绝了给他提供资金的支持。

它确实这是一部很棒的电影,凡是观影的观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脚本写得非常的好,从制作来讲的话,它也有非常大的力度,我觉得这些加起来就是这部影片成功的秘密。

他所受到的好评不仅仅是在电影节上,其实是在普通电影院里面也获得非常大的好评,这是可以从观众回到家以后又会把它推荐给家人、朋友等看出,因此它会有的非常好的一种传播效应。

至于说为什么会推选它去参加明年的奥斯卡金像奖的角逐,这是因为这部影片确实是今年在德国的最佳影片。

以往的年头我们都会去推选一些较为大众熟悉的题材,大家比较看习惯的故事的类型。

但是今年评选委员决定去选一种非常清新的风格,一个新导演的一个影片,也是德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是故意这么做,让大家看到这就是我们德国的电影,我们就是与众不同。

Q2:大家看完这个片子可能会有很深刻的这样一个感受,影片有很多非常主观的镜头,每当本尼或者是狂躁或者是狂喜的时候,不管是从音乐还是声音的设计,还是剪辑的节奏上,导演都会有意地想让大家进入相应的一个世界,去体验可以说是一个病人的视角。

与此同时这样子的一个病人,他的世界一定给我们的感受是不舒服的,这可能就是艺术电影它要做的一件事情。

我之前跟沙丹聊过,他们电影资料馆还负责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就的选片工作,这部电影他很早看过了,当时也是把这个片子推荐给了艺联。

第2个问题想请沙丹先生谈谈:这样一部用这样特别的艺术手法,在某种程度上很难去符合观众的欣赏水平,甚至接受水平可能都达不到,即便是喜欢艺术电影的观众,所以你觉得这样一个新导演的特殊社会议题的特殊艺术手法的电影,你觉得在艺联推广的前景会怎样?

沙丹:我是今年6月份的时候,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第一次看到这个影片,影片从柏林电影节拿了奖之后,我就听到了身边的很多朋友对这片影的赞赏,尤其对于电影当中小女孩非常精湛的,令人震撼的表演,都交口称赞,甚至说小女孩是不是有机会可以拿到柏林电影节最年轻的影后!

但是这个电影我在上海第一次看了之后,会觉得说既震撼,同时心里非常的难受,如果让我再看第二遍的话,其实我不是那么愿意,但是我非常乐意向大家推荐这部影片,我们作为电影这行的工作者,实际上很应该用合理的合适的方法给大家去推荐好看的电影,让他们被电影观众知道。

在电影节中主要是有两类电影,这种电影跟好莱坞电影有很大的不一样,在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的柏林电影节所代表的这种艺术电影的体系当中,主要有两类电影我们去会特别地去注意,一类是走所谓的美学的建构,比方说大家熟悉的像毕赣的片子《地球最后的夜晚》,像刁亦男今年的新片《南方车站的聚会》。

而另外很大的一类是走议题化的作品。

像今天的这个作品,它实际上是讲社会机制和个人之间关系的作品,这样电影其实是属于是典型的,在电影节当中会特别受喜欢的作品,它虽然非常小众,但是它代表了文化多样性的一种体现。

这种影片也总是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就进入到中国电影中国观众的视野当中来的。

所以我并不觉得观众对于它的欣赏会存在障碍,而我们作为影评人,我们应该更好的对这个电影当中的尤其是电影化的方法,怎么去拍摄影片等,做一些更良心的推荐和引导。

Q3:我们可以从片名【系统破化者(System Crasher)】聊一下,这样一个词是不是作为一个学术名词存在,他指的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群?

苏博士:在主角的人际关系的系统中,她不是以是非对错黑白来做这个系统的准则,它是以爱与恨和她内心的心理的状态为准则的。

她觉得对方对于自己有关怀就是爱,而没有或者吵起来了就是恨。

刚才主持人会用到患者、病人这样的词汇描述本尼,但从我的角度来说,我会给一个定义叫做受害者。

我们看到在德国,其实我们也知道,德国在全世界福利的系统其很健全。

在那么健全的系统,在影片的第一句话说安全玻璃是不会破的情况下,都有那么大的漏洞。

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在源头在家庭系统中出现问题的话,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在我以前读本科的香港中文大学也好,或者在剑桥也好,我们是很需要这种的电影去讲,反映心理学的内涵,如果让我讲的话,可能讲三个小时都不够,感谢导演,也感谢大家对这个议题有兴趣,把它提升到一个社会会关注,小孩子最纯真但是也可以有最黑暗的行为的一个价值的命题。

Q4:我看完我最想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出路在哪里?

最后甚至我会觉得这样这个片子的结尾与其它说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局,不如说导演甚至有一点点迷失和失控在里面,其实他也不知道如何解决。

苏博士:我非常理解导演在最后用open ending 因为导演的确是解决不了,因为我们都解决不了,所以导演是不可能解决的。

这个影片中,对小孩子进行了很多方法的治疗,有心理引导和吃药。

从我的个人的角度来说,治标不治本,如果不解决家庭的温暖的源头,解决不了这个事情。

本尼这个女孩百分百是不幸的,但是在两个小时里面,她已经不停的遇到一些很幸运的人。

遗憾的是这些人不是他的母亲,他母亲是落荒而逃的。

最后我们发现所有问题的根源在于家庭本身。

如果真正要有一个出路的话,可能从家庭教育着手,会去比我们去想怎么样治好她的病,更为重要。

沙丹:这个电影我们其实看到有很多次机会,这电影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很多次大家好像都看到了希望,如果每次希望就那个时候结束的话,这电影可能就是一个情节剧,就是一个通俗剧,但它因为最后没有变成一个通俗剧,而是一个必然的悲剧的结尾的话,这电影就成了艺术电影。

我非常同意苏教授的苏博士士的观点,这电影基本上是一个没有什么希望的结局。

包括这个女孩现在可能送到非洲去,再过一两年的话,等到14岁之后,马上可能就要最后就送到精神病院去了。

这是他必然的一个结局,我似乎感觉到。

所以我觉得这个影片提供了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两难的一个议题,给咱们的观众也好,或者给政府也好,或者给咱们社会救助机构。

Q5:对于这部电影他有很多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是一种很主观的呈现,那么我们如何去评价一部艺术电影好不好呢?

沙丹:电影都是没有文法的,一个电影说好不好说,还是在说喜不喜欢,还是说这电影当中有没有真正打动你自己的心。

这个电影当中导演其实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说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觉系统,做一个感官性的演示,感官的延伸。

总而言之我觉得处理这样的一种方法,电影语言其实非常多的种类,至于您说它好不好的话,我觉得说你自己如果喜欢它的话,它就是好的,因为文学评论其实没有什么东西是对错的,只要适合您的话,我觉得就可以。

书本短评悠长假期:《系统破坏者》带着我们走近了PTSD患者,并用很多主观镜头带我们进入本尼的世界。

作为一个新导演,影片的视觉效果和冲突效果都很不错,但缺少了叙事及镜头的简洁性,以至于除了影片题材的原因,观众也并不希望再去看第二次。

影片中本尼虽然并没有得到救赎,但是能给观看电影的人带来一种更关注自己感受,更注意社会与个人关系的力量。

胡丹:观感跟《杀人回忆》相似,压抑而理解。

这个更让人思考怎么去帮助所谓的问题儿童,我觉得社会意义甚远。

整理:周梓薇 编辑:刘青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5 ) 熊孩子是怎样炼成的

这部电影,我两遍以上后,才体会到它想说的事情远没有看到的那么表面。

看第一遍的时候,我光顾着生气了:这是什么样的熊孩子啊?

这是什么样的不负责任的成人社会啊?

电影看完,我希望熊孩子的结局是倒在雪地里的那个。

可是回看了电影的名字:系统破坏者。

这个跟熊孩子完全无关的影名,让我觉得这部电影应该不是这么单纯的爽剧。

于是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我为我之前的想法感到汗颜:这不是天生的熊孩子,这是被大人们炼出来的熊孩子。

初看的时候,我想的是Benni就是现实生活的破坏者,唯我独尊,稍不如意就以暴力相待,即使儿童中心、领养的父母有多么地为她着想,她都只是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只要不顺心如意,那就带着大家一起毁灭。

再看时,我意识到,那么多儿童中心的人,为了让Benni融入正常生活,一次又一次为她破例,漠视中心的规则,他们也是规则的破坏者;Benni的母亲,不自立自主,将自己的人生依附在一个又一个的男人身上,她是自己生活的破坏者,还破坏了几个孩子拥有完整家庭的机会、破坏了他们原本可以很美好的童年;收养儿童的父母,持大爱失小爱,为了所谓的善良,只一味地纵容发火的Benni,然后在给了她希望后,又一次将她打入冰窖,他们是爱与信任的破坏者......此时的Benni,还是个孩子,她就这样被架到了命运的面前,走向了极端少年的结局。

再回味电影的时候,我又感受到了另一层不一样的意味。

其实大家一开始就知道Benni的情绪失控是受内分泌影响的,大家一开始就知道Benni有精神病,情绪难以控制,但没有人遵循有病就要看的规则,单方面地认为用爱可以感化Benni,这才是最大的系统破坏者啊!

就像用爱是无法治愈绝症一样,Benni的身体自己有了缺陷,她需要的是专业的帮助,而不是虚无缥缈、无法固定下来的爱。

想到这一点,我突然觉得这不是一部我想的庸俗电影,它的架构和反讽值得大家多次回味,Benni的疯,是一帮自以为是的大人带来的,她才是整部电影里最大的受害者,同时还要背负上加害者的罪名,因为大家都在嫌弃她、抛弃她,没有一个人跟她说过:宝贝,这不怪你,你只是需要更好地帮助。

于是,我希望Benni可以走向另一个结局:她不要走向那片雪地,她可以属于自由,放弃这个城市所谓的所有的爱的羁绊,去寻找适合自己生活的方式。

熊孩子是怎样炼成的?

是自以为是的大人们,打磨出来的。

 6 ) 生而不养,何以为母

生而不养,何以为母。

讲真我刚看到开头以为这孩子是个被父母遗弃,然后造成什么心理创伤从而导致“暴怒症”的九岁女童,看着看着当她夜晚跑回家时,看着她母亲健全,还在无忧无虑养着另外两个孩子时,我服了一个九岁的孩子,她从始至终都在问周围的人,“为什么我不能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可能这句话也是问给她自己的,周围的福利机构也好,只是一味的在她犯病时候抓住她打针吃药,真的有什么治疗她的措施吗?

当她在溜冰场差点磕死一个幼童时,画风一转居然大家在为她庆祝生日?

那么我有必要相信当她以后真正的成为一个杀人犯时,也不出乎意料吧。

没有人告诉她为什么不对,没有人告诉她她到底为什么不能和妈妈一起住,而她的母亲出现的每一个镜头都是在充满母爱的说爱她,最后亲手推开了她还有她的校卫,他到底想怎么治疗她?

就是带去森林里生活让她远离人群?

太可笑了,一个充满病症的病人,一群束手无策的大人,最后自食其果的将自己拉入深渊。

最后不得不说,小女孩的演技太棒了,一个神情真的让人又爱又恨还心底发毛

 7 ) 系統破壞者(systemsprenger,2019)

1、這個有意識的對系統的破壞,從性別框架開始,所以小女孩用男孩名字稱呼自己:班尼。

2、系統破壞者(systemsprenger,2019)和小丑(Joker,2019)不同,意旨上看,後者極力破壞而無建樹,是反社會的表現,前者則是體制局限的警示,因為故事主角尋求的仍是孺慕之情,回歸完滿和諧的家庭;至於故事人物,後者病態(罹患精神疾病的成年人)而前者任真(未馴化的動物,未成熟的兒童),像是戳破國王沒穿衣的孩子,指出現實世界並不完美。

之所以說故事主角「任真」,不僅僅是因為年紀的設定,更是因為編劇在幾個環節中鋪設了班尼純真的善意,透露出這個孩子對生命有觸動、有反應:蹲在門腳撫慰著蝸牛,床牆貼著鷹的圖片。

同時,這些情節也是社工提出回歸自然生命教育策略的伏筆。

3、西方社會之所以尋求個人自由,並且是絕對的自由,是因為西方社會有著不可打破、嚴密且高度的系統性、秩序性與集體性。

這個電影讓我想起我所鍾愛的電影,達頓兄弟的沉默的蘿娜(Le silence de Lorna,2008),故事中的女孩子也為了逃脫層層社會上下層的蛛網,遁入山林,遺世獨立,甚至陷入瘋狂。

4、電影很客氣的部分,也是溫潤的部分,就是不對既定社會體制提出極端瘋狂的挑釁或破壞,比如,讓小女孩與已婚社工發生亂倫或情愛。

故事不走向偏激,不走死說絕,讓有失去客觀性危機的社工請辭,其作用有二,一是呈現出體制與機關在社會系統中客觀性與權威性,及此種特性的必要與不可動搖,第二,讓體制中的觀眾,我們,不產生因違反倫常而噁心或不適感,在情感與心理上能維持距離而不生波瀾,能接受情節,並且靜心理性的深思長考:對於任一時空之下既有體制所不能容者,我們如何看待,才不陷入「強凌弱,眾暴寡」之中。

5、如果,以孺慕之情為中心立意來說,系統破壞者的成人版,我認為是凱文怎麼了(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2011)。

 8 ) 何以长恨复相思?

何为爱?

何为恨?

爱何故?

恨何由?

何以长恨复相思?

开篇中的这些问题,影片中的女主角本尼以其极具个人色彩的方式做出了她的回答。

按照我以往的行文习惯,影片内容此处不作叙述。

如有对此小文有兴趣的仁兄,还劳请诸君自行观影。

或许是因为我本身职业的缘故,所以在影片中所关注的角度也一向是侧重于影片人物的心理及其经历。

此篇也不例外,对于本片的“系统破坏者”本尼的过激行为及其似乎被注定的命运,又让我产生了想要说点什么的想法。

首先,本尼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

因其患有某种精神疾病,会经常愤怒、失控、伤害他人。

所以她不能融入家庭、集体和社会。

她在人们眼中是一个不安定因素,像是一颗不定时的炸弹,每分每秒都有可能发生难以预计其毁灭程度的爆炸。

成年人因害怕而逃避,同龄的孩子们则不同。

孩子们还不懂得“责任”两个字的含义,也不知道“后果”两个字的沉重。

在孩子们的眼中只能看到本尼的特立独行与不合群,所以他们并没有选择逃避她,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更为激进的方式——排挤、欺负和嘲讽。

人们看到的是满身是刺本尼。

人们以爱之名,企图通过一些人为的手段来剪掉这些刺,从而让本尼变回(至少是看起来像是)一个正常的、普通的、能够遵守系统规则的孩子,过上相对正常的生活。

人们尝试通过医疗、教育、更换寄宿家庭的等等手段来剪掉本尼身上的刺,然而结果却是将这些刺变得更加锐利了。

因为这刺的尖锐会刺伤自己,因此人们又选择了回避。

人们始终都只愿意注意这些尖刺的存在,然而却从来没有人愿意关心这些刺究竟是怎么来的。

“我恨你!

”是本尼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话。

她用她的“恨”来回应这个世界和她身边的每一个人。

她以拒绝、辱骂、咆哮、暴力和各种极端行为去反抗和破坏一切系统规则。

她看起来是一个糟糕透顶的不和谐分子。

然而这样的一个本尼却有着一个看似简单,但对她而言却永远也无法实现的愿望——回家。

如果说电影《北方一片苍茫》所讲述的是一个寡妇在大雪天里找房子的故事,那么《系统破坏者》所讲述的就是一个小女孩儿坚持不懈的为自己找“家”的故事。

一个恨恶一切的本尼,她的行李里却装着厚厚的一摞相册,每一本相册就是她曾经寄宿过的一个家庭,里面有她的经历、她的童年和她的“家人”。

因为本尼的斑斑劣迹,她已经辗转了很多个寄宿家庭,她曾经被这些家庭所接受,然后又被这些家庭所抛弃。

她每天都对着各色人等歇斯底里的吼着“我恨你!

”却从来不舍得把越搬越多的“家庭”相册丢掉一本。

她独自承受着一次次被抛弃的伤痛,她用她的尖刺将一次次被撕裂的伤口隐藏起来,却从未真正怨恨过、报复过那些抛弃了她的人。

一个拒绝一切的本尼,她却极为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

她的拒绝,不过是为了要抢占在被别人拒绝之前先拒绝别人的先机,因为如果这样大概心里就会少难过一点吧。

站在台前念作文的她,时刻关注着同学们的反应,稍有不对便会打击到她,她便会选择以愤怒的方式退却、逃避、回击。

如果遇到有人嘲讽她,她便会失控的对其大打出手。

直到她遇见了赢得了她信任和依赖的校卫米查在她想退却时给予了她一道鼓励的目光,她才第一次念完了她的作文。

其实在她的尖刺之下,隐藏着一个敏感、脆弱、自卑、渴望被接纳、被鼓励、被陪伴的小女孩儿。

一个习惯以暴力回击的本尼,却从未伤害过唯一给予过她陪伴的米查。

患有本能性恐惧症的她,却接纳了米查的孩子在她脸上随意抓摸,甚至在遭到米查的拒绝和抛弃时,她也没有选择伤害这个孩子分毫。

本尼,系统破坏者,精神疾病患者。

其实相比于这样的表述,不如说她是一个被世界抛弃的孩子和一个心理疾病患者来的更为贴切。

作为本尼本身来说,她或许从来没有想过要从冲破什么。

如果说一定要有,那就是冲破阻拦她回家的障碍,冲破她注定要被被抛弃的命运而已吧。

本尼总是大声的喊着“我恨你!

”其实她从未怨恨过任何人,无论是抛弃她的妈妈、抛弃她的寄宿家庭、抛弃她的米查,她都不曾真心怨恨。

她所恨的并不是这些人,而是所有拒绝她的、不信任她的感觉。

所以她会一边歇斯底里的咒骂着,另一边却又满怀希望的期待着。

她一边怨恨着,另一边却又思念着。

本尼以她独特的情感方式和激烈行为表达着她的爱与恨。

本尼在遭到拒绝之后,便会选择踏上下一段“回家”的旅程。

回家找妈妈、牛棚、米查家、梦里的狗窝、天空。

她看上去总是在以极端暴烈的方式横冲直撞的破坏着一切固有的系统规则,但其实她不过是想找到一个“家”而已。

可惜的是,最后却连天空也抛弃了她。

究竟是破坏者,还是被抛弃者,也许从来都只是一个角度问题。

 9 ) 系统破坏者,亦或是受伤的天使?

看完第一遍时,总有种说不清楚的困惑感。

不知道是因为国情风俗习惯不同还是圣母心作祟觉得她的结局不应该是这样。

于是,我又仔仔细细地看了第二遍,大致了解了我困惑的原因: 1.“系统破坏者”的称呼。

从对9岁小孩的称呼中就能感知到人们对她危险性的认知,以及人们想要疏离她治疗她而不是在关怀的角度去治愈她。

(当然,不是人人都会对陌生人有关怀之心的,影片中也特意说明了需要与治疗者保持距离,不能太过深入。

)这与平时看到了日韩大陆电影的价值观很不一样,所以不太习惯。

我甚至觉得对一个这么小的孩子用这个称呼很残忍,这标签式的称呼把她和其他人远远隔开,十分冰冷,更何况,她并没有故意犯过重刑。

2.奇怪的机构“构设”。

那些人说着帮助她却不在她做错事时严肃指出,有种养而不教的感觉。

9岁的儿童的人格还未稳定,欧美人又十分相信人之初,性本恶。

那为什么不在做的好时给予赞扬,在做的不好时说明道理并指出错误,适当惩罚呢?

那些人说着帮助她,却在圆桌会议时各个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为小朋友考虑未来。

也许母亲可以这么主观,但是一个机构这样,是正确的吗?

孩子太小不能强制入院却可以强制去那么远的非洲。

明知道她的脸不能碰,却任其和孩子们在一起而不加任何措施。

孩子们在一起磕磕碰碰不是很正常的吗?

这么对待,无疑让她的伤一再撕裂。

3.看似关心她的看护、机构人员J。

他们一再先报着同情的心,想要治好她的心靠近她,和她在一起、培养了熟悉与感情,然后又因为种种的原因,放弃了她。

这对于从小被母亲遗弃的她来说,无疑雪上加霜,在脆弱不堪的神经上再度重重撕扯。

她奔向小树林里时回头望,看护停下了,眼神中透露出了放弃,我看的都觉得很绝望,不知道她的感受。

在去非洲的机场里过安检时,明知她的状况却不是贴身看护、也不和安检人员报备说明情况,直至她毅然再一次出逃。

前者,如果是父母任其小孩进森林,无疑是遗弃罪。

9岁小孩在森林里,是很容易受伤死亡的。

后者,她那一跃,如果是飞向楼下,也许也是死亡。

小女孩明显对他们和对其他人是不同的,她愿意和他们亲近,碰了脸也不做出过激的反应,这需要多么的信任啊。

当然,也有小女孩的移情作用,他们也有他们的缘由,只是,心疼这个原本可以是很会照顾弟弟妹妹妈妈的小天使。

4.生而不养的妈妈。

她说她怕Benni,说她怕弟弟妹妹变得和Benni一样。

但是事实时,Benni从婴儿时期就受到了虐待导致需要进精神病院治疗;Benni从小就会照顾妈妈(给她炸鱼干),照顾弟弟妹妹(看她给看护孩子泡奶粉的熟练程度),过度想要得到妈妈的关注,哪怕用吵闹的声音、夸张的动作表情、偷包、刻意表现的乖巧听话。。。。。。

B的妈妈,却是一个恋爱脑,为了男人可以舍弃孩子的那种。

这种妈妈很多,苦的总是孩子。

孩子要么忍辱偷生长大成人,要么和B一样被世人嫌弃。

她给了B巨大的希望,又把她重新丢了回去。

她那么残忍,却觉得自己很可怜,她没办法,她甚至不愿意亲自告诉B,一个又一个的谎话,不告别的离去,只会让没有安全感的B越发奔溃。

很多人做父母,是不考虑很多的,想生就生了。

5.Benni,一个矛盾的受伤的天使。

饰演Benni的小女孩演的好好,已经不是说演的很有层次很立体来评价了。

看过很多成年精神病的电影,也看过幼年就极端、精神分裂的电影,但是这种日常生活中的、每天努力活着的不断要求爱、要求安全的很少见。

碰到不好的家庭,小朋友要么突然成熟、要么黑化、要么精神分裂、而最后一种,B仍然随心地要求着爱,真像一个天真的天使。

她有着孩童美好纯真的一面,特别是她叫着妈妈,有什么事让她开心的时候。

另一面,则是尿床后、被碰脸、被告知无法和母亲在一起时。

她抱着看护孩子时,让小小的婴儿触摸了她的脸。

她一脸的宠溺的放心,并没有发作。

这是不是暗示着,她并不是没药救的,不是吗?

她需要的是安全感,全然的归属感,而不是一再的不让她产生感情、让她不断地感受分离、遗弃、放弃啊。

我在这部电影里没有看到她感受到全然的爱。

也许就像老话说的,这个世界上能给予你全然爱的只有父母。

但是当父母都不给的时候,你就真的成为了孤岛。

Benni不懂,她只想要妈妈。

让人心疼。

当然即使很努力,Benni依然有可能会生病,仍然有可能治不好她的病,仍然有可能是那个令人头疼的系统破坏者。

但是,没有被好好对待的B,每次像小兽般尖叫的时候,都仿佛看到了一个破碎灵魂在被扯碎,太令人心疼了。

她在求救,她在害怕,她在要妈妈啊。

希望在做父母前可以有培训思考甚至于考试,希望生而不养的父母再也生不出宝宝(那些宝宝会去到好父母的身边),希望针对这类案例的相关机构可以更完善。

希望很多,言语很苍白。

 10 ) 我们都曾是这样的小孩子,只是她再不能长大

(短评字超了...😂)我当然也算不上喜欢这个孩子,易怒、随时失控、擅长破坏,就像身边放着炸弹一样。

但是,虽然电影未明言,问题不在她的精神疾病,而是她总被抛弃吧,然后就是排挤与敌对。

作为一个孩子,怎么做得到掌握分寸呢,妥协或者也不存于其字典。

她表现极端,最终想找到的是完全接纳吧。

她也有可爱啊,孝顺啊,体贴照顾人啊,可是妈妈抛弃,她视之如父者其家人视之如贼,那还有何处可去呢?除了荒野。

还有何地可容身呢?

除了死亡。

而且人之成长需要时间,修正自我、认识社会,都需要时间。

哪怕不通过教育,时间也有此魔力,尤其对孩子而言。

可这个时间,终究没有给予到她。

野营回来以后,其实她有很大改观的。

校卫要送走她,她再不乐意,也只是自戕,换以前她会怎样做?妈妈抛弃,收容机构阿姨绝望而哀伤,她去拥抱,换以前她会怎样做?滑冰场事件,若不是那个孩子去捂其口鼻,引起她创伤应激反应,也不至于失控?照顾婴儿如此拿手,以前应该也做过吧?

被人如此误解,也只是伤心,离开,未对婴儿泄愤,换以前她会怎样做?btw,想我小时,最受不得的就是被冤枉。

那种情况,那个年纪,我是有可能失控的,她其实并没有...逃入荒野,视之如父者终究还是止步,曾经深夜也要找到她的人哪里去了呢?

所以她的世界终究还是破灭了,狗有其窝,人不如狗...所以,我当然也算不上喜欢这个孩子。

但有无限同情。

我们都曾是这样的小孩子,只是她再不能长大。

我讨厌的人是她的母亲,生而不养,才会人不如狗。

其他人皆可谅解,哪怕没有太大的现实压力,毕竟对人性、道德、制度不能期望过高。

母亲不可谅解,哪怕口诉天大的困难,终究是自私过度,枉视责任。

也许当我为人父母后观念会转变?也许。

我可能不对。

但我更希望不出现此境遇,并无需转变。

《系统破坏者》短评

试听和剪辑做得很好,但整个影片都没让我弄懂作者的态度。创伤是一回事,但除去创伤之外女主得到的爱不是更多吗?她宁愿一次次伤害所有爱她的人还是拒绝变好,我又凭什么理解她?

6分钟前
  • iMcFlurry
  • 较差

摇滚乐第一次让我感觉痛苦………我真的不知道要表达啥 全程看别人发疯我自己倒是快疯了………想起了几年前从芝加哥到奥兰多的飞机上 将近四个小时里有个小孩一直在疯狂嚎哭和尖叫 下飞机的时候我在行李传送带边看到全飞机人都一副快死了的表情 估计等下出电影院 这场的观众也一样@北京电影资料馆

9分钟前
  • 冬冬冬
  • 很差

强行让观众和asozial式的人格产生共情😂 感受到了!谢谢

12分钟前
  • Sid
  • 推荐

勉强及格。躁郁症萝莉无处为家,用纪实体方式拍一个症状比较严重的个案,主线是她在寄养家庭、团体家庭、私人看护和自己家不断流转的过程,女孩攻击性强烈、不时狂喊(看得人嗓子疼),但她平静时不乏古灵精怪时刻,编导在态度写实、情感贴近上做的挺好,女孩洗澡什么的基本都直接拍,而且全片有股摇滚气质,从配乐到发狂时的情绪空境,这让女孩的狂暴有个较好的容器。细节上也是做了功课的,比如女孩尿床、行政上如何对待此类孩子什么的。中段与私人陪护在森林相处的过程,看似属于自然疗愈心灵的表达,但女孩偷看男陪护睡觉,又钻被窝,剧情提了一嘴女孩应激反应始于幼年时遭父亲角色虐待,她和男陪护的交流是种男性魅力的重建,接下来展示了她母系世界的失败(亲妈因无业不能接她回家),由女导演做这样的表述挺有趣的。片尾用了个摇滚的方式来收束

16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珍爱生命远离烂片,为什么要去看这么蛋疼的电影?

20分钟前
  • 沧海月明
  • 很差

兴许是另一种“小丑”

22分钟前
  • 西南季风
  • 还行

很唬人,但其实一惊一乍多过扎实的人物。导演完全抓住了观众的心理,每过十几分钟就给出一个炸弹,但连环爆炸后,这个女孩和她家庭的形象依旧是单薄的。

26分钟前
  • 舒肤佳
  • 还行

首先要夸一夸小女主的演技,不知道是真疯还是假疯,狂躁起来特别特别可怕。当然为什么可怕,为什么自己会变成系统破坏者,跟她的成长环境有巨大关系。在我看来,任何救助者都没有起到救助和帮助的作用,只会用真善美的言语和爱试图感化她,被盖住脸会发狂,年纪这么大了尿床之后需要人陪,甚至很小的时候就要伺候她怀孕的妈妈等等,其成长环境可见一斑,可能从小就接受虐待之类的,原生家庭可怕就算了,救助者也不科学系统的救助,没有一个持心理健康证的人给她治疗。在滑雪场欺负了收养者孩子之后,没有一点教育甚至还给了生日礼物?这能教好什么孩子。。。看完十分气愤,所以说这部电影拍的好,产生思考和共鸣。。

30分钟前
  • 我尼玛…
  • 力荐

暴力、破坏又撕裂的表达,不断撞击画框的手持镜头是宣泄也是突围,更是找不到任何出口的绝望,以个体之体验力透系统之淡漠,是社会的,更是情感的。真切感受到那种爱的真空与爱的无力,难受。

32分钟前
  • 闵思嘉
  • 推荐

小变态小时候,给她一个鹈鹕之血里的养母不知道还能不能救,估计也不太可能。她要的爱有排他性,而每一个人都是普通人,有自己的七情六欲,她需要遇到一个义无反顾不怕牺牲一心无二的圣母与她伴生,让她找到内心的平静,最好是她亲妈,但也不能保证她时不时的爆发,外在因素总是防不胜防的,一点微小的刺激就能引爆她,这需要源自自身的克制,其实有很大一部分人有类似症状,程度不一而已,有些尖锐乖张在成长的过程中被岁月的辗转人潮的冲击渐渐给磨合了,有些就上新闻了,进监狱了,拍成影视剧了,进精神病院了或者半路夭折了。小演员演的真好。

34分钟前
  • |(·_·) |·靖
  • 还行

熊孩子的故事

39分钟前
  • 田螺肉碗糕
  • 较差

#siff19# - 7 社会系统已经做到了极致但有些事情还是无能为力吧。虽然看的时候真的能被主角气得要死理智回笼又觉得小孩一次次面对别人对她的放弃确实绝望无助,感觉也能体会工作人员的感受了

40分钟前
  • Otocolobus
  • 推荐

以“蜻蜓点水”都不足以形容的电影。有没有人能告诉我柏林的选片门槛到底低到什么程度,这种东西都能拿奖?简直丑闻。导演利用一个小女孩天才般歇斯底里的演技,做些最浮于表面的廉价视听情境创作,从而把人物本身奇观化。这种观念和表达,蠢度满格。

45分钟前
  • 徐若风
  • 较差

会想到多兰的【妈咪】,全程揪心+痛感。完成度不错的处女作,但同时我又很害怕这种真实残酷且无解的创作;小女孩绝对是天才演员,可同样的,我不太敢细想她这个表演效果是如何达成的…

48分钟前
  • Aboo
  • 推荐

豆瓣上为什么开始注重演员表演不注重剧情本身了?奇怪的tag一大堆。

50分钟前
  • [已注销]
  • 较差

从个体来说为什么要看这个片子

53分钟前
  • lemonalien
  • 很差

这个小演员的爆发力我真是叹为观止(也算是今日份的恐育教育了吧

58分钟前
  • 伊万麦克格雷迪
  • 较差

电影节第13场后面主角几乎没有改变,只是重复354

60分钟前
  • 西西里的朗读者
  • 还行

#69th Berlinale# 主竞赛。史上最年轻柏林影后应该基本稳了(没得好可惜!!!),最佳处女作和鲍尔奖都很有竞争力!!!小女孩的爆发力和准确度都让人惊叹,而导演对德国儿童社会福利系统的观察理解极为准确,更可贵的是这些细节信息既有效地转换为剧作,同时又有助于塑造人物,几个主要人物的细节准确,逻辑让人信服,并且足够复杂。摄影和音乐也属上乘。这部片子可能真的是从Generation拉上来的,但是占了这么一个好位置(去年这里是[女继承人]哦,必定有所斩获!

1小时前
  • 胤祥
  • 力荐

【2019年8月10日-中国电影资料馆-「生而为人」-中国首映】中国《细路祥》,韩国《蜂鸟》,德国《系统破坏者》。猫头鹰(智者)引领兽性的原始回归,潜意识梦境中的碎片伤痕记忆。作为女性导演的处女作,自编自导视角犀利。导演风格自成一派,善于把握节奏。摄影很懂演员和剧本,能抓到很多灵性的瞬间,配合剪辑和配乐更是推波助澜。小女孩演技简直惊叹,爆发力、肢体协调秒杀中国所有小鲜肉,绝不夸张!结尾《末路狂花》。

1小时前
  •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