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Matthias & Maxime,他和他,马特与马克思,Matt & Max,麦特与麦斯(台)

主演:加布里埃尔·德阿尔梅达·弗雷塔斯,泽维尔·多兰,皮埃尔-卢克·冯克,Samuel Gauthier,Antoine Pilon,Adib Alkhalidey,米舍利娜·伯纳德,安娜·多尔瓦尔,玛丽莲·卡斯通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19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剧照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2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3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4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5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6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3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4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5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6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7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8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9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20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剧情介绍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两个自童年已是好朋友的学生一起为功课制作一部短片,二人因剧情需要而接吻。这亲密的一刻引发了一连串事件的连锁反应,由最初一些让他们挥之不去的问题:如他们的爱好,他们的性取向,到后来甚至改变了他们之间友谊的性质和关系,甚至更广泛地改变了他们的社交圈。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蓝色矢车菊我是霸王龙彼时彼女下落不明美国先生坂本日常洋葱电影四月碎片交易星期三消失了蜜蜂少女队恋爱行星快乐赢家曼哈顿9月情腐女无意间跟Gay告白恶疾:最后接触传染弹丸论破希望的学园和绝望高中生核磁共振春江英雄之秀才遇到兵力拔山兮的老婆大人樱姬食人火蜥蜴台北过手无暝无日1983板球世界杯亲爱的匿名者我们是兄弟女兄弟神秘人质狐之歌鉴证英雄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长篇影评

 1 ) 非影评,只是杂记

想想我今天看了什么:致命魔术和这部。

诺兰的剪辑给人的感觉是步步都精心设计、环环相扣、恰好。

而多兰给人的感觉是很任性。

包括剧本也是这样的。

但奇怪的地方在于:竟然这部马蒂斯和马克西姆(看完了总算记住了中文名字)有那么些时候都让我的眼泪花闪出来了,难得在于好像抒情有些点成功了,虽然往往随后就被剧本还有剪辑有些莫名其妙到。

这些并不是来源于两个青年之间,而是我觉得他太惨了,好像应该得到爱的地方得不到,得到了的地方却无法接受。

这就麻烦了。

但是音乐很棒,生动活泼、富有变化。

其实我觉得那脸上的胎记(应该是胎记吧)很好看,所以那镜子前的抹掉的一幕也不知道——可能作为导演的主演实在无法真正把自己表现得太糟,所以设计了这个妆容?

 2 ) 品味和品质不是一句话的事情

人总是对于有特点优秀的人尖酸刻薄,就如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一样。

我一直觉得泽维尔多兰是一个极具有才华个性的勤奋的导演,与之这么多的优秀的前提已经没什么好抱怨的,他喜欢每个电影有自己的角色出演,有什么错?

长得丑的还喜欢发自拍,自己拍摄的电影喜欢漏出自己形象有问题吗?

总是那么多尖酸刻薄的网友。

人都有低潮期高潮期谁不想天天都能进步,那需要时间不是你说一句话就变魔术一样变出来。

水准在怎么也不会太差到哪里去。

起码品味就绕着地球转5圈都比你前卫。

非常恭喜等了那么久上映的#matthias&maxime# 等待观看

 3 ) 多兰

往往因为一种情绪,使故事产生;情绪的消解,使故事结束。

1三十岁是一个档口,有些事终于抻不住,有些决定终于要作出。

即使童年梦想早已变异。

所以马克西终于要离开戒毒6个月的妈妈,哪怕在遥远的澳洲从店员做起。

所以马蒂开始怀疑,如父亲及朋友规划好的职业生涯,是不是他真正想要的。

2舍不得,也说不得。

却被撺掇着共同在短片出演一个吻,被逼着面对最想回避的东西。

潘多拉魔盒被打开,无视着掩饰着的东西瞬间暴露,无数回忆被点燃,无数个现实问题随之涌出来,让人一夜难眠,匆匆跳进湖水,漫无目的游出去。

犹豫着、徘徊着,可是街角看到一张相似的侧脸,眼睛就一下子亮了,马蒂那一刻的笑容可真惊艳。

3离开前马克西姆向妈妈的示好,以大吵一架告终。

留在额上的伤口,在公车上猝然淌下血来,狼狈一如往日。

对给自己收拾伤口的女性朋友的心动里,应该少不了对母爱的渴望。

就是因为有渴望,才会受了更大的伤。

因为妈妈的一点示好就让他动容,发现又是个套路后才会那么愤怒。

然后带着满手的伤参加送别自己的聚会。

不是马蒂在就不会消沉,而是看不到马蒂出现,所以忍不住消沉。

虽然马蒂迟到一小时之久,送别致辞也说得七零八落。

4马蒂先是推脱着不肯参加接下来的聚会,来了又别别扭扭。

有意无意地盯着,忍不住挑衅。

甚至在那人帮自己解围时恶语相向。

对陌生人来说最恶毒的话,对自幼相识相知的挚友,作用却近乎调情。

不能甜蜜亲近时,厮打的疼痛更能留下感觉;不能温柔倾诉时,越狠的话越能触及心里。

总结起来,也不过是,通过伤害你,来伤害爱你的我自己。

没有分裂,也就是谈不上和好,中间是徘徊犹豫和情不自禁。

在漫天秋叶里不肯离去,在忽明忽暗的灯光下摇摆不定。

一个杂物间,一瓶白酒,和一场舍不得躲避的欲望。

将那个吻以更激烈的形式回味一遍。

却又仓促叫停,惶然逃离。

于是有了更多的期待,和更多的抗拒。

5除了母子关系,在整个故事里,马克西姆都处于被动的状态。

可能因为编、导、演皆是这一人,反而表现人物极度克制。

他只是等着,对其一大早的游泳之举不置一词,对其别别扭扭一声不响,吻到最热切一听到喊停就抬起手——甚至可能一直就在等这一声喊停,提出的深谈被拒绝也就不再坚持。

大概是缺爱的人更加不擅长索取。

6最后时刻到来。

一通电话,使人发现马蒂舍不得挚友离开,私藏对方推荐信的幼稚举动。

打开门,左边是送行的朋友们,右边是赶来的挚友,笑得一脸春风,像是想通了一些事。

想通了以后呢,两人当如何相处呢,就留给观众自己想象了。

或者说,都可以,想通本身就是结局。

三十岁的竹马之爱,像人生最后的童话。

 4 ) 透過塑膠布所見 一切透明又模糊

紅與藍的對比熱情與冷靜但一切 從穿上屬於對方顏色的一瞬間開始逐漸走向失控.多藍2019年的作品 終於在大螢幕上播出這部片跟過往對多蘭作品的印象相似卻又不太相同嘗試了許多不一樣的鏡頭語言卻又在每一幕日常細節的描摹中見到過去那個熟悉的多藍.整部片最明顯的就是藍與紅的對比一個代表冷靜 一個預示著熱情不管是在渡假小屋、送別派對 亦或是最後一幕我們看見的都是紅衣的Max和藍衣的Matt但兩人卻在拍攝短片時 互換了顏色有趣的是 一直以來穿著藍衣的Matt卻是電影中每一次先失控的人彷彿短片中的戲服 才是真正屬於他們的顏色.很喜歡多藍在這部片所想討論的友情和愛情到底是不是一體兩面?

在給予對方愛的過程友情和愛情 又有何不同?

自片中的一吻後Matt的心開始變得紛亂渡假小屋旁的湖面泛起陣陣漣漪如同Matt的內心 想叛逃卻又不忍離開才會出現Max送別派對上的一幕前腳在Sarah的車上否決一切和Max的關係卻無法隔絕耳邊傳來Max跟著音樂哼唱的聲音" You. You're the one that's making me strong."派對上不斷掠過眼前的人影就像是Matt平靜面孔底下的凌亂 紛擾 不知所措以致於失控 變的咄咄逼人儲物間的那一吻似乎讓兩人關係的一大步 卻變得更模糊不清僅能透過舖滿塑膠布的小缺口窺見一隅更多的時候是從窗外透過塑膠布望進去似乎看見了什麼 卻又一片模糊.片中Kevin說:「這就是為什麼所有婚姻都會失敗一個人陪伴著另一個人直到其中一人清醒」終於 混沌不明的狀態被打破是那一封沒被寄出的推薦信 那一句為什麼又或許 我們不再探究一個明確的答案如透過塑膠布的視角既模糊 又清晰.電影的最後 Max從抽屜中拿出Matt七歲時的畫作畫作上的麥麥農場讓人想起多藍的另一部作品—Tom a la farm雖然兩者並無明顯關聯但或許農場就是多藍期待的天堂純粹 簡單 自然

 5 ) 似曾相识的主题但却又有点好看的吻戏

铺垫了一小时的群像戏似曾相识,是多兰的惯用手法,但让我觉得没有创意和吵闹;母亲这条线还是和以前的电影一样的矛盾,甚至没有进步;但是那一场层次丰富的吻戏看得我淋漓尽致,对于爱看的瑟瑟鬼,希望多来点。

最后HE,收尾有点仓促,让人觉得意犹未尽没看够。

看完以后的记忆点只有那场吻戏了,后劲并不足。

 6 ) 这个世界不直的

这是一部很动人的电影,我不是多兰的影迷,之前只看过他的《我杀了我妈妈》和《幻想之爱》,觉得这部和之前的作品有着很大的区别,好像整个人沉下来了,还是会有激烈的冲突,但少了躁动,暧昧倒是拍得恰到好处,马蒂和马克西的关系,像羽毛挠心,挠得人心痒。

喜欢导演对两次吻戏的处理。

第一次是导火索,却拍得云里雾里,摄像机故意遮挡,剪辑顺势一秒切换,吊足观众胃口。

直到马蒂来到里维特家中做客,我们才得以在镜中模模糊糊得到确认,吻了,并且相当投入。

第二次的吻拍得唯美,马蒂先是轻啄马克西受伤的手,转而忘情亲吻他的唇、鼻子、眼睛,当吻到脸颊上红色胎记的时候,又变回了温柔地轻抚,也许他想起了刚刚口不择言的那句“墨水脸”,这个细节里藏着内疚和心疼,配上那首《Song for Zula》及恰如其分的落雨,两个竹马好友的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喜欢两条线时而交汇时而并行的设置。

马蒂出身中产,名校毕业,高级白领,事业上颇受赏识,严谨认真,全身上下散发出“别人家的孩子”的光芒。

马克西有着糟糕的原生家庭,父亲缺席,母亲酗酒嗑药,发起疯来对儿子又打又骂,哥哥受够了折磨离家出走,再不回来。

马克西在酒吧打工,住在凌乱不堪的小房子里,每天等着收拾各种烂摊子。

两人的友情始于幼时,那段交汇的人生导演只用了一张幼稚可爱的儿童画稍作交代。

画里七岁的马蒂和马克西开着车,共同拥有一座农场,他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我不觉得打破两人关系的是那个愿赌服输为戏牺牲的吻,也许早在得知马克西要离开自己追寻新生活的消息时,马蒂看起来稳定的世界就摇摇欲坠了。

所以他一头扎进冰凉的河水,忘记各种约好的聚餐,在送别会上说出糟糕的致辞,和哥们儿大打出手。

所以他在餐馆看到马克西的幻影,不自觉地学马克西咬手指。

所以他走过长长的走廊,喝一口酒,叹着气吻向马克西,所以他扣下了两周前就收到的推荐信。

朋友的妹妹所拍的影片主题是“我是谁”,这大概也是困扰着两位主角的问题。

马蒂的困惑主要围绕在两人暧昧不清的关系上,而马克西的烦恼更多的是原生家庭带给他的不确定性。

朋友问起出国后的打算,他并没有具体计划,可见这次的逃离多么仓促又多么迫切。

永远不接电话的哥哥在漂亮的大房子里喝酒跳舞,忽然对他温柔的母亲原来只为要钱。

他捂住有胎记的右脸,醉眼朦胧地看向镜子,镜中的男孩白白净净一张面皮,一转眼又消失不见。

他对于家人来说是什么存在,出国能否让他变成一个全新的人,他到底想要怎样的人生,无解。

而现在,另一个困扰出现了,他和马蒂的关系究竟该如何定义?

在影片的结尾,马克西得知马蒂偷偷扣下了那封早已发送的推荐信,他磕磕绊绊地用英文问了一个很傻的问题:“那他为什么不发给我呢?

”“恐怕您要问他了。

”对方回答说。

马克西的眼睛红了。

那是影片最动人的场景之一。

也许此刻他有了一些答案和底气,在他看不到的地方,有个他在意的人在用这样笨拙的方式试图偷偷挽留他。

 7 ) 避风港

看完《我杀了我妈妈》后看的这部。

两部里面的主角的家庭生活都挺难的,缺乏安全感、缺乏爱。

个人认为,这部并不是想说男同如何如何。

马克西和马蒂直接的情感在我看来,只是影片中众多情感中的一种。

其实整部电影都围绕马克西展开。

马克西境遇挺糟糕的,他妈妈是真的很会伤人。

不知道马克西爸爸在哪儿,不过他一定是缺乏父爱的。

从他妈妈所说,可以知道马克西从小一定受过许多欺负。

儿时保护他的应该就是妈妈和马蒂吧。

现在,他妈妈没有能力照顾他甚至还会失去理智打骂他。

马蒂也因为一场电影的事,故意与自己疏远。

马克西就是在各种糟糕境遇中来回逃离,寻找避风港。

但是无论什么境遇,都是在地狱和天堂之间不停转换。

就像一个轮盘。

母爱,友情,爱情,梦想,现实……这些名词看上去是褒义,可是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不断被美好鞭打,又被糟糕慰藉。

虽说是新片,毕竟我只看了两部,也说不出新在哪里。

不过我认为多兰应该会坚持走着那条路:不故意刻画同性恋,因为那本来就是正常不过的事。

他把同性恋揉进爱情亲情里,揉进看似拉拉杂杂的争吵里。

你会看着就明白。

多兰其实是从一个孩子的原生家庭,生活环境以及各种经历的刻画,展现一个同志。

这样的角度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希望理解方向是对的哈哈。

总之,这部我还是挺喜欢的,但是有些情节太拖沓,也没什么意思。

 8 ) 没有突破的多兰和还挺好看的影片

《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故事非常简单,正如片名一样,两个人,两条线。

两条线在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三次短暂的交汇,对应着两人感情逐步递进,其他时间则是对马克思(马克西姆)一地鸡毛的生活和马蒂(马蒂亚斯)难以自持的暧昧情愫的描写。

一开始,马克思只是想帮忙,马蒂打赌输了,于是两人成了朋友拍影片的主角,镜头前假装一吻如洪水猛兽般开启了两人长达两小时的若即若离。

高潮出现在马克思去澳大利亚的临行派对上,两人第二次相遇,狭小的储物间里压抑的两个人坦诚相见,忘乎所以,然而仍旧发乎情止于礼。

最后,马克思出发前,他打开门,马蒂站在门前的马路上,不知是来送别还是来挽留,两人相视而笑,影片戛然而止。

LGBT和母子不睦的题材;手持不知所云的mv式模糊空镜;几个人密集对话突然扯着嗓子大笑的场景,多兰导演在本片中再一次集齐了以上所有元素,处在创作黄金年龄的他似乎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突破口,但个人觉得本片仍是他仅次于《妈咪》的好作品。

首先以上所有元素在片中都有所收敛,让人审美疲劳但是还不至于惹人厌恶。

其次故事流畅,遥想当年《我杀了我妈妈》的尖刻和生硬,实在是对那部喜欢不起来,但有了《妈咪》这个高峰,这部叙述的流畅仍然在多兰的水准之内,并无突破。

再就是氛围营造了,聚会前的两辆车在路边相遇那场戏,暗恋的人就在身边,马蒂还得装做不在乎,明明渴望相见,但见面了还要装作若无其事,此时的手持摄影和镜头前的遮挡以及演员举重若轻的眼神非常好的烘托这种暧昧的氛围。

还有两人聚会上那场激情戏,门外人们的狂欢,逼仄的房间,温暖的灯光,窗上挂着的蒙蒙的雨布,从里面反锁的门,没人会怀疑两人的突然失踪,而这个犹如暴风雨里绝对安全的避风港为两人正视自己的欲望创造了绝佳条件。

不过,氛围营造一直是多兰的强项,多年前的那部《汤姆的农村旅行》,情节已全忘,但它的诡异在我的记忆中和这部影片画上了等号。

想见你,但不能让人知道

额。。。。

这部电影有个不得不说的点是,导演很明显的按照两条线来叙事,两条线索对应着不同的阶层,而电影表现手法都在为此服务,马蒂家境优渥,演员高大整洁,西装笔挺,受过高等教育,出入高级写字楼,法语英语自由转换,在几场独角戏中,镜头干净有质感,配乐也是流畅的钢琴曲。

而马克思是完全相反的状况,多兰本身并不高,这次又在脸上涂了红色胎记,英语说得磕磕巴巴,没有工作,衣服破旧,还要应付脾气暴躁的老妈,他去澳大利亚几乎是在躲避和逃离。

两个主角对应两种表现手法,这种方法固然可以表现身份地位差距给两人关系划出的鸿沟,但也给电影带来了明显的割裂感。

马克思衣领上的破口对这段感情,两主角的态度也是明晰的,马克思无敢奢望,马蒂压抑欲望。

导演对马克思的描写乏善可陈,相反马蒂的那条线拍得相当有意思,马克思在马蒂妈妈家发现的那幅马蒂小时候的画的画和开头对话中提到高中时候的吻,说明两人早已互相爱慕,只是随着身份阶层的差距,马蒂一直压抑(还交了女朋友)直到自己忘记这种感觉,而镜头前的那个吻把他重新唤醒。

导演只是截取约十几天的故事线,之前的故事或一笔带过,或藏在镜头语言中。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的可取之处是,导演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两个主角的生存境况,这成了补充情节的画外音和余韵,这种余韵结合导演给的足够的空镜酝酿情绪,让情节显得流畅而可信,因此好看,但多兰还是没有突破,《妈咪》中他也是这么干的。

 9 ) 他和他

他和他相遇。

一个叫马蒂亚斯,一个叫马克西姆。

他们是一对好朋友,又不止于好朋友那么简单。

因为有一天......他们亲吻了。

这是泽维尔·多兰电影《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故事的一个起点。

那个吻之后,两人开始玩起了心照不宣,却让彼此的关系显得更为紧张,尴尬,僵硬的不知所措。

这一切也许全都拜那个电影所赐,谁让他们参演了呢,谁又能知道竟然还有吻戏呢。

但未尝又不是什么坏事。

这正是两人打开心扉的好时机。

就像法国小说家左拉说得那样:吻是一个向嘴诉说代替向耳朵倾吐的秘密。

两个男人之间的秘密,就像一道无形的墙。

他们无力也没有勇气去打破它。

多兰非常擅长也极为准确捕捉到了这种感觉:一种高度饱和的窒息感,在空中不断的翻转,然后慢慢被稀释。

彼此之间的心事,悠长悠长,却还要笑脸相迎,眼神流动,不经意的沉默转瞬即逝。

周围的一片欢乐,让这种感觉慢慢发酵,悄无声息的。

一如马克西姆额头上的鲜血莫名其妙的流淌,一如马蒂亚斯怅然若失的水中游走。

这种感觉是神秘的,敏感的,浪漫的,细微的。

它旨在向观众传达着一种内在的焦虑情绪: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之间必然会发生一段危险关系。

马克西姆在片中是让人心疼的。

从生理上而言,他是一个有“瑕疵”的人,脸部有一片胎记;而从心理上,他有一个头疼的老妈,母子之间再现了《我杀了我妈妈》的经典撕逼场景。

大多数马克西姆好像都是一个人,朋友聚会上他也总是咬着自己的手指,他渴望爱,渴望未来,他将人生的赌注都下在了澳大利亚:他即将动身去往墨尔本。

同时,他还需要一封介绍信。

马蒂亚斯的父亲会为马克西姆写一封介绍信。

信早已经写成,转交给了马蒂亚斯,只是马蒂却迟迟没有交到马克手里,因为他知道信一旦交出,离别的日子就要来了,索性不如能拖几天是几天。

在营造两人之间的心境时,多兰显得颇有心得,他不会给两人多次交锋的机会,而是分别展现两人的生活。

用局部的细节来浓缩彼此的情绪,比如办公室那个盆栽,马蒂之前有过一段长久的注视,后来它被搬走了,留下了可有可无的痕迹。

这代表了什么呢?

我们可以说这盆栽是马克西姆,马克走了,马蒂非常想念他;也可以说这盆栽是两人之间的回忆,是最美好的时光,如今却物是人非。

联想到电影后面出现那个图画:两人在7岁时曾经画过一片叫“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的农场。

或许那个盆栽又让他想起了那座儿时梦想的农场。

两人都有着“农场情结”,都有着人不由己的生活不悦。

他们的身体远远分开,心灵却一直紧紧依靠。

他们是一类人,他们的秘密将在那个暴风雨之夜被银幕外的我们知晓。

通过暴风雨外的窗户看两个男人亲热是浪漫的,也是忧愁的。

他们最终只是止于亲吻和爱抚而已。

他们依然是好朋友。

他们更符合多兰心中所想的那样:友谊是没有性的爱。

所以你会发现,友谊较于同性之恋占了更大的篇幅。

全片用太多不知疲倦的短镜头来对准朋友们之间的欢乐时光,他们聊天说笑玩游戏,用不完的精力。

他们好像无所事事,就像天空的云,终日在空中漂浮。

他们就是这么一个状态:躁动。

青春之气在他们身上环绕,填补了太多的无聊和空虚。

他们围绕在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之间,导演旨在营造一直平衡,一边是他们友谊的欢乐,一边是主人公们的生活。

最难得是这帮朋友之间的情感关系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合理,真切和自然。

他们的蓬勃朝气,他们的肆意盎然,他们的无限活力,他们宛如一帮大儿童,在搅闹着这个不尽人意的世界。

与其说这是一部同性电影,不如这更像一部关乎友谊是什么的电影。

多兰不耐其烦的去展现男人之间的友谊,其实就是在告诉观众:嘿!

友谊是个挺美好的东西呢!

想想片中的那些男孩们,他们好像都长不大,难免纠葛,难免困惑,难免多情,难免幼稚,但他们是多么一群真诚可爱有趣的人啊!

所以我早已猜到了结尾的模样,我就是知道在马克西姆即将出发的那一天,他的好朋友一定会在门口等他,插着兜不可一世的样子,眼神藏着笑意。

他和他离别。

一个叫马蒂亚斯,一个叫马克西姆。

他们会是一辈子好朋友。

首发:看电影看到死

 10 ) 变质的友情变质为了复杂的感情

Matthias和Maxime是相识很久的朋友。

在共同朋友的聚会上阴差阳错地成了微电影的主角,表演了互相接吻的戏码。

从接吻开始两个人的生活就发生了变化。

正值Maxime即将启程前往澳大利亚时期,所有朋友都在为Maxime送行。

可是Matthias在那个吻之后则有意地疏远Maxime。

原因是内心对Maxime定位发生了变化,一个吻让朋友不再是朋友,而可能高于友谊,发展为爱情。

突如其来的吻让两个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变化莫测而捉摸不透。

尤其是对于Matthias而言,在一个吻之前对于Maxime的定位还是铁哥们儿,不过在接吻之后,自己对Maxime的情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所以他采取了一系列的行为去反抗自己的这种思想:漫无目的地游泳,不去聚会,逃避有Maxime的局,甚至不把推荐信给Maxime。

这一切都是Matthias的佐证行为——在对自己潜在的双性恋意识的一种测验。

自我认知由和亲密无间朋友的吻而打破,他变得迷茫,而带有一丝悲伤的情节。

他对自己的性取向感到迷惑,表达出了拒绝的情绪,有一系列暴怒的行为,原因就是他对自己的身份认证由那个吻开始持怀疑态度。

其实本片不太像是同志电影,本片几乎没有任何的彩虹色彩,除了两人在杂物间激吻的那一段,其他甚至有点直人味。

或者可以说,本片的感情基础是友情,而不是爱情。

本片导演想讨论的不是两个字“爱情”所能概括的,更像是一个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了感情,无论性别年龄,而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

前提是这份感情的基础其实是日久弥新而堆砌的友情。

在友情因为一个不曾料想的因素-吻,而产生变化的时候所激发出的更为强烈的情感。

Maxime和Matthias两人实则是有巨大反差的。

Matthias表面上西装革履,衣着光鲜,也是坐办公室的人物。

不过实际却是稚气未脱。

敬酒词,小游戏,有意识的逃避,都是幼稚的表现。

而Maxime虽然穿着像个小孩,不过一个人就肩负起家庭的重任,一边要联系出走的哥哥,一边要照顾吸毒的母亲。

而对于Maxime而言,只有Matthias在身边的时候自己才能感到舒服,才不会去下意识做一些kill time的动作,例如啃手指。

其实看完觉得还是有一点怅然若失的。

主要是因为Matthias那永远也表达不出的情感。

一个吻让他对自己的性取向产生了怀疑,对同伴Maxime有了超脱于友谊的别样感情。

而对于Maxime而言,Matthias一直是他所依赖的对象,只有在他身边自己才是最为自在的Maxime。

而这种朋友的关系让他们对彼此之间所产生的别样感情无可言说,只能把它停留在朋友的阶段。

无法说出的表白,那些没办法去解开的心结,一切只有等Maxime从澳洲回来之后方可揭晓,好在Matthias临别在阳光下送行了Maxime。

也算是一种慰藉。

当我在澳洲想起你的时候,我会想起我们的友谊,和我们在杂物间的吻。

外面骤然狂风暴雨,我们待在属于自己的世界。

一切安好。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短评

如果说这部作品有打动我的地方,大概是一个吻所引发的情感波澜,或者说,我们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认识到自己原来是傻逼。男人都是爱无能的傻逼,被封闭了情感表达通道的基佬大概是傻逼中的傻逼。

3分钟前
  • 冉笛
  • 还行

阿莫多瓦浓烈的红与蓝、与母亲身份的纠缠,到这里成了通过生活中找到的小框景构图下更温柔的凝视。谁没有被对方突然的头顶流血惊到,谁又没有爱过呢😭

4分钟前
  • 东大
  • 推荐

比某些台湾糖水(同性)片强多了,(视听语言)随便拿出一个细节点都碾压

6分钟前
  • NerveDamage
  • 推荐

We need to learn how to love…兰兰视听有长进诶!~ 但你跟你妈关系是有多差!… Gabriel太好看了吧!~ Harrison长这么高了!…

10分钟前
  • 童殿
  • 推荐

多兰的这种情况,已经不是单纯的自负,而是一种孩子气的任性自闭,我这个吹也吹累了。还是亲情,挣扎而无法和解。还是心动,茫然而无法自制。每一个焦灼的神情,每一个飘忽的眼神,都有着永远也说不出口的千言万语。所以最后的主题还是逃离吧,从始至终都是。

12分钟前
  • AilsonAir
  • 还行

3.5 卡司里最喜欢Harris Dickinson,何不与男主来出“只爱陌生人”,手掌摩挲抚过他的后颈。吵吵闹闹的聚会湿漉漉的夜里,冲动不敢过分眷恋的吻,还是得强迫自己停下解开拉链的手。多兰向往的亲密多好解答,若即若离间的两全,是男性压抑的温情一面的表达。比他前两部汇聚明星的片子,讨人喜欢许多

16分钟前
  • SundanceKid🌈
  • 还行

胎记上的吻

21分钟前
  • 一窗月光
  • 还行

没想到是一部主线简单、没什么潜台词的清新纯爱小品……由一个吻牵扯出两个人暗藏的隐忍情愫,情绪刻画很准确,观众很容易共情。但是故事体量还是太小了,导致后半段陷入阻滞,各种刻奇MV桥段轮番上阵,配角也多为纯粹的功能性角色。想到是三十岁的多兰拍的,还用了35mm胶片,实在觉得大材小用了。不过还是很喜欢里面极为dynamic的几场年轻人聚会群戏,用了大量的快速变焦推拉,活力和趣味十足。

23分钟前
  • DreamReaver
  • 还行

文艺上的少年天才,可以凭借天赋而在年少时创造出很好的作品。可是如果天才没有早夭,那能将这样的才气实实在在努力成才华的还真是不多。多兰出道的作品是惊人的,但后续的作品都是畸形与不那么成熟的。不过我们都知道他在不断尝试与努力,从这一点上看多兰还是值得我们喜欢。这部作品与他之前的作品一样充满着大量的对话与对家庭关系的探讨。能看到其实多兰那颗心仍然没有长大。因为成年人得心里,很少有人在为是否有人在乎自己而烦恼,也不会有多少人还会试图挽留某人而拦截一封信件。这些,也许只存在于想象中,存在于电影中。

26分钟前
  • 阿文
  • 还行

所以多兰现在是Bi了吗?

28分钟前
  • 豆瓣浅度用户
  • 还行

前中期絮叨快速节奏对话日常没记住一个名字,除了片名,最后一场party的场景与镜头比例变化的事后上了道。

31分钟前
  • 蚀野区
  • 较差

多兰关于自己的小自恋和小可爱。

32分钟前
  • A.Kara
  • 还行

当我在Olympia2看着多兰新片(配乐和摄影真的很绝)被真挚的掉眼泪,朋友在电影宫对面偶遇了多兰本人:)

36分钟前
  • 奈奈酱
  • 力荐

在对群体不断跳跃切换的镜头中捕捉到个体强烈的情绪瞬间,空间幻化为情感自在洋溢的舞台,像是最好的GVS,Matthias &Maxime,生出Gerry &Gerry一般的律动姿态。

37分钟前
  • Machael·S
  • 力荐

回归一种关注水准(可能还不到)的夜店兰。

38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青梅竹马般长大的玩伴,在一次“我是谁”主题亲密试探之后,挣扎出了自我身份认同的故事。虽说主角人物关系相对自然,但填充的各种其他诸如与家人、朋友的关系元素几乎都是拍不出任何新意的鸡肋,甚至连推动本片主要剧情的去澳大利亚的动机都是莫名其妙以时间倒计时的形式展开的。

40分钟前
  • Alek_Hordek
  • 较差

魁北克郭敬明又怎样,一切都很浅薄,一切都是深情。承认他是天才没那么难。

42分钟前
  • 驾驶我的车
  • 推荐

比想象中的好看太多。前面有点平淡,似乎能看的只有技法和多兰独特的风格,但后半段直接飞泪。我一直觉得同性恋爱情片哪怕脱离了性向认同和社会歧视也是不能完全同于异性恋爱情片的。特别是友情化为爱情时的那种作茧自缚,是异性恋片很难有机会能拍出来的。。。

44分钟前
  • fleur(焦虑中)
  • 推荐

记戛纳主竞赛的第一次睡着。

49分钟前
  • 斯大凌
  • 较差

有两场戏,拍得很差…

52分钟前
  • Alexander.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