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是可以用动漫迷的盛宴来形容的年份。
除了宫崎峻参加威尼斯影展的全新力作《消失的城堡》,久违的大友克洋也推出了自己的新作《蒸汽男孩》。
这部电影创作历时长达9年,耗资高达24亿日元(折合人民币1亿8100万元左右),总共绘制出的图片就有18万张之多,更包含400个3D段落,成为了日本历史上历时最久、制作最昂贵的动画电影。
用登峰造极来形容也不为过。
作为科幻的坚定拥护者,本片是大友克洋把科学幻想路线走到底的有力证明,只是故事不再是未来或是近未来。
大友克洋这次把目光投向了过去,就像热门的樱花大战一样,讲述的是历史缝隙中不为人知的的狂想。
影片依然延续大友克洋以往作品的风格和主题:被委以重任的热血少年,机械工业与崩坏的世界,物质对抗文明等等,但是比起以往的作品,本作类似天空之城的剧情,使得大友克洋不再晦涩难懂,相对平易近人,可看性更强。
现代社会中所有的思想上的质疑,社会价值观意识形态的改变,全部都和飞速发展的机械工业和金融贸易有关,而这些极大的震动了人类发展的种种因素的源头都始于19世纪英国进行的工业革命。
可以说进入21世纪之后,大友克洋试图追根溯源,给自己钟情的机械故事和对工业化时代的反思来一个总结。
于是本片的故事就发生在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伦敦。
在那个机械复制时代刚刚开时的伦敦,蒸汽机开始占领工业领域。
随着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完善,各种各样不可思议的神奇发明成了挑战人类极限的证明,同时也由于商业应用而成了摇钱树。
在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举办前夕,人们对发明的狂热已经到了极点。
13岁的少年雷就是这样的热爱科学发明的孩子,他的父亲埃迪和祖父劳埃德都是著名的发明家。
现在他们正被邀请到美国访问。
这一天雷在家里接到了祖父从美国寄给他的一个很奇特的金属箱子。
这个箱子中装的就是祖父劳埃德和父亲埃迪神奇的划时代的发明:可以利用能源产生可怕威力的“蒸汽球”。
但是雷还被蒙在鼓里,他不知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灾难随之而来。
对这个重大发明垂涎已久的奥哈拉财团,声称愿意出天价来购买这个箱子。
甚至用用任何手段来得到它。
在祖父劳埃德的帮助下,雷抱着箱子逃出来。
并从父亲那时得知了蒸汽球的秘密的,从那个瞬间少年雷就卷进了一个可怕的阴谋和冒险中之中,同时少年雷也成为了挽救世界未来的关键人物!
人物设定并不新鲜,我们看了太多的少年救世主的故事。
不管是搞笑的魔神英雄谭中的瓦塔诺还是严肃的新世纪福音战士中的碘真嗣,还是大友克洋自己最广为人知的亚基拉里的金田。
看这雷那张似曾相识的脸,脸上的坚定的表情都和金田一样。
不由得感叹,崇尚纯粹,追求极端美感有末世情结的日本人总是喜欢把世界交到一些小孩手里,而不是像美国人找出超人来拯救。
因为他们认为短暂而绚烂的青春才是最有力量的吧。
和美国人简单的个人英雄主义相比,这些少年,对世界的拯救也是自我反省完善的过程,一种成长,修炼。
也是日本人毁灭后重生理念的体现。
越是年轻就越有希望,可以从这个已经崩溃了的成人的世界中建造出完全不同的现实来。
虽然故事情节相对简单,蒸汽球最终会成为“人类的福音”亦或是“恶魔的渴望”?
但由几个基本人物架构出来的故事摆脱了大友克洋的动画片中剧情略显松散而零碎的弱点。
不论是父亲埃迪和祖父劳埃德在科学理想与金钱诱惑间的摇摆,雷和反动组织两方争夺“蒸汽球”的追击历程,雷和“斯嘉丽”公主朦胧的感情,都做得很细腻,生动,充满了张力。
做为一部动画片来说,《蒸汽男孩》的画面效果更加引人注意。
精心设计的人物形象,超乎想象的绚烂色彩,丰富立体的画面层次和完美和手绘、CG的紧密结合,富有节奏的剪辑,使得观看本片成了一次奢侈的视觉享受。
在配乐方面,则延续了大友克洋一贯的高水准。
百濑庆一集古典与现代于一身的音乐让人过耳不忘。
大友克洋试图在影片中告知我们机械就是机械。
而人类才是操纵的主体。
机械作为物理现象存在的现实与人类的存在并没有任何的冲突关系。
所有的结果只能是人类自身的责任。
这种寄情科幻,在冰冷的机械钢铁丛林中用最敏感的心反思人类的态度,也可以说是大友克洋的一种执念了吧。
有坚定的信念没有什么,但把坚定贯彻到底确实可以称得上伟大了。
在日本这个可以用菊花与剑来形容的国度,诞生大友克洋这样极端个人主义风格的动画监督是一点不奇怪的。
民族性中分裂而又统一,传统而又创新,极端而又中和的特征在他的作品上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大友克洋坚守科幻题材这块阵地,用日本传统的思维意识,探讨工业文明建立后机械与人类的关系,作品中流露出的是西方哲学思辨和东方玄学想结合的神秘色彩。
抛去其作品中纷杂凌乱和晦涩难懂的迷惑表象我们会发现,大友克洋所有的诡谲和荒诞都是在一重大历史观的态度下积极思考人类的未来,构造一种绝望后的希望。
所以我们就也总是期待着他一次次的将自己的科幻机械之梦进行到底。
初次知曉這部影片是在《漫友》2003年的某月刊上(寫到這裡一下子回到了初中一年級,那個每月必買<動感新勢力><動畫基地><動漫前線><動畫時代>的日子,癡迷於各種原畫集),一張B5的銅版紙上滿是天空藍,一個戴飛行帽穿連體服抱著金屬球的男孩站在工作台,“SteamBoy”的大標題在版面上三分之一處,然後我看到了大友克洋的名字。
當時剛看過他的成名作《Akira》,所以對スチームボーイ蒸汽男孩比較期待(當時簡介寫得超好,雖然不記得具體,總之搞得我好想看)。
但是一直找不到啊,後來各種TV新翻+劇場也就沒有再堅持,8年之後的今天下載到高清英字的《スチームボーイ》還是著實令人血熱的。
泛泛講講先,畫面和分鏡做得都很到位,人物設定和劇情也很豐滿。
很興奮在故事開篇不久看到了不列顛小鎮的風光,主人公雷的家很有蘇格蘭傳統建築的影子,隨後劇情帶來的蒸汽時代感頗為濃厚。
蒸汽閥,齒輪,金屬,當然還有工業革命時期的財團,戰爭,武器倒賣,這些是大友克洋首先告訴我的。
隨之而來的是蒸汽金屬球的爭奪還有父親與祖父之間的分歧,一個迫切要實現理想而不計一切的爸爸和一個看穿陰謀寶刀不老的爺爺,該聽從誰的言語?
而這背後就是戰爭和殺戮,對於雷,也許有密切關系,也許事不關己,這種事情說不清對錯,我只能說,讓一個孩子面對這個抉擇未免過於沉重了...後半段當雷的父親身處雷的祖父槍下的時候,淡定的講“當這個蒸汽塔起飛的時候,我的夢想就隨之實現了”,而非要在有一個奢望,那就是由兒子來繼承這個巨大的蒸汽機械。
那一刻我對這個不稱職的父親突然理解了:夢想,很簡單;愛,很簡單。
有時候會覺得自己為了所奮斗所珍惜的東西放下了放不下的,忍受了常時忍受不了的,一番滿足之後發現,內心所想的其實本來就在那裡,沒有當初想得那麼復雜;再一番陶醉之後,想想這一切的背景是什麼,有多少人借你的手做了多少事,好事還是壞事,而你又無意傷害了多少本無心傷害的人...打住咯,對於一部動畫,我想到這裡,就好了。
最後想說,隔了8年,有點長...
看到评论区一片不叫好,我倒反觉得看下来有很多触动我的地方。
首先是剧情,也许蒸汽男孩这个名字起得不够好,全片不是steamboy一个人的命运,而是三代人交织。
但我也没有想到更好的名字。
然后是人物的塑造。
steamboy的心理历程可以说是在爷爷和父亲二者不同观点的影响下经历了 迷茫——顺势而走——产生质疑——反复思考——做出选择。
一开始,爷爷的信的出现奠基了男孩的初印象,爷爷是对的,保护爷爷派。
在争夺中遇见Robert一队人也站队爷爷,乍看似乎是黑白分明的剧情。
而后父亲出现了,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事情有了新的发展,这件事不是非黑即白的,steamboy开始觉得父亲的蒸汽城很厉害。
但爷爷的第二次出现打破一切,父亲表面对科学的执着的和平下还有制造战争武器的面目。
但令我开心的是,steamboy没有直接被哪一方带偏,而是融入自己的思考:“万一父亲被他们骗了呢。
” 事物的发展本来就是螺旋上升。
直到后来博览会开战,原来信任的Robert一队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也想得到球,完成自己的企图。
这太符合事实了,复杂的成人世界。
当他决定把Robert工作室的蒸汽球取下来不让他们用时,内心已经开始做出自己的选择了。
就像爷爷说的,你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再说到其他的人物。
大小姐是我可喜欢的一个了。
五个妈妈的描述大概能推测出她高傲独立的背景故事,一面对着塞门说:“不能输哦“一面执着地寻找雷。
但看见机器中有真人,看到真真实实的血迹时,她的真实被激活,一如在展览馆中跳起芭蕾舞的小女孩。
她的世界从来直来直去,有一说一,世界在她眼中大概除去豪门世家那层滤镜,便是最干净直接的了。
赛门,一个典型的商人,将杀戮和战争作为一场展示给外宾的演出,直到最后关头在逃生飞艇上还不忘记推销,要买一个钢铁城么?
不赶着逃命,反而慢悠悠的介绍逃生艇的姿态,一个现世的,精。
金发小帅哥,忘了他的名字,一心向科学。
出场非常圈粉,直到提起看到钢铁成便打消了对抗念头,大概他只称得上一个科学痴人吧。
是非已经模糊,他就像科学的走狗,践行自己心中那一套。
秀丽的皮囊,勃勃的野心。
就像我自己一直试图寻找某种客观一样,这种多面性,以及对自我的坚持难能可贵。
想到《哭声》里,男主由于没有坚定的信仰,随时在被不同的派别动摇而害死了自己的全家。
在自己所看到的世界中树立相对客观的世界观并坚定下去,那才是属于自己的自由吧。
导演并没有给出一个绝对答案。
大家说这是商业化的后果。
那倒不如说,没法给出答案吧。
(ps写得很急 因为电脑只有7%电了不出所以果然自动关机了!急着睡觉!
晚安!
)
在本剧的中间提出了这个问题:科学(发明)的存在是为了人类幸福吗?
老爷子把科学当做探索宇宙奥秘的手段,也认为科学应该带给人们幸福。
大叔则认为科学(发明)是要确确实实地融入到人类生活。
这的确是科学发展某一方面的趋势。
(在另一方面,科学虽然代表人类的知识极限,同时那个极限远远脱离了人们的生活。
)在剧尾,大叔说,蒸汽城象征着力量;由于这个蒸汽城的出现,即使这次失败了,人类将会将它重现,并在一定时间内代表科学的最前端。
对此老爷子认为,人类还没有做好使用这么大力量的心理准备。
而大叔认为,环境造就人类,先把力量拿到手再说。
这就提出了第二个问题,内心和力量,谁先谁后?
这个问题从理性分析,毫无疑问应该先让内心成长起来,这样使用力量时候才不会滥用。
可惜,纵观历史,所有的事例都偏向了大叔的观点。
最典型的就是工业革命(力量)和世界大战(滥用)的关系,这关系我也解释不好就不说了。
滥用的源头,是新力量的出现。
科学的发展,终究是随着时间的推进的,不是人类能决定。
那么,当新的力量出现时,追求着力量的人们心中怎么可能会有节制使用的念头呢?
只有当力量的使用出现了恶果,人们因为惧怕其重现而开始畏惧力量的时候,力量才能被正确地使用。
在另一方面,人类这个群体各有各的思想,并没有统一思念体,所以,只要能接触到力量的一个人心中有歪念,力量就有可能被滥用。
而恶果后,人们之间也开始制定每个人和力量的必要距离,并用律法、道德加以规范。
说到底,从整体看来,人类这个群体就是这么不见棺材不掉泪的物种啊。
说回剧情。
在最后,蒸汽城在三代人的合力下移回泰晤士河。
巨大的机械猛兽,在它的死亡之时,为了不殃及城市里的人们,步履瞒珊地移动脚步。
启动了游乐园设施,响起了游乐园的音乐,原来一开始的愿望是这么的纯洁和美好。
蒸汽球爆炸,整城堡和周围的空气都化为冰晶,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是因为觉得漂亮吗?
小孩子手去触碰冰晶城堡的一角,“呯”的,冰晶瞬间碎裂,露出在泰晤士河中央的蒸汽城残骸。
不知为什么呢?
我觉得可以理解大叔口中,蒸汽城的美——为了不牵扯生者而离开的死者,美丽得耀眼。
另外,还有一些细节。
蒸汽男孩抱着斯卡雷特在空中划过,这个景象映在了窗边的小孩的眼中。
这意味着什么?
我觉得这意味着蒸汽男孩的行动成为那个孩子的梦。
这个和大叔说的“人们看到这个蒸汽城后,多少次都会再努力重现”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是,孩子的梦感觉要美的多不是吗?
在结尾曲中有老爷子病危托付电灯(可喜可贺的电气时代)、战争、还有蒸汽男孩当上飞行员的照片。
昨晚刻意留了50分钟的steamboy没看完,早晨就着一碗热水泡的辛拉面给看完了。
泡面泡的时间正好,软硬适当,电影也不错。
不像期待中那样,实际电影里单纯的复古成分大于steampunk的成分。
最后steamcity从伦敦中心再次启动时,伸出的旋转木马和脚部的雕像美得很突兀。
外景其实很少,动作戏都发生在steamcity内部,齿轮之间,画面精致;感情戏都发生在steamcity顶端漂亮的操控室里。
主旋律是不同科学态度间的冲突,科学对于人类究竟是什么,天才科学家三代人各自代表的都不同。
三代人都姓Steam。
祖父说,科学不应服务于战争,世界上不存在敌人,人们应该友善相待;父亲说,科学是带给下个世纪的威胁感;主角命的儿子说,我不知道你们谁是对的,但我不能看到我身边的人受伤。
里面大小姐Scarlett很可爱,人设基于Margaret Mitchell的Gone with the Wind。
祖父与父亲二人尽管秉持相反的科学态度,演绎到最后甚至到了可以互相开枪射杀的程度,但两人的思维、行动却如出一辙。
父亲在steamcity临近崩溃时对祖父说,我没有失败,当steamcity展现在人们眼前那一刻,他的梦想就已经实现了。
人们被这眼前的带有巨大压迫力的存在所震慑,日后必当模仿再造出无数类似的存在。
这就是科学,至少这就是科学的一面。
影片的最后,字幕CG画面暗示了观众最后祖父发明了电的利用,并将主角引导至了自己身边将这一发明交给了他。
不久后祖父去世,至此电力取代了蒸汽的地位,科学发展步入下一阶段。
还记得大小姐出现时那艘写着Scarlett的船吧,CG中出现的飞机也是以Scarlett命名的,而Scarlett本人则成了飞行员。
人们征服了海洋,继而征服天空。
影片所涉及范围到此为止。
有时还是因为有着爱与梦想让才让人们有动力推动这一切前进。
题外话,豆瓣现在不行了。
想看电影只能看运气,赶上有什么看什么了,不像以前在那么多条目里挑着看。
现在只能跟着潮流盲从,看些热门片。
以前混豆瓣重点在于关注些大师、隐者,他们看什么你就看什么,他们能给你打开许多门;现在则是谁有营养就关注谁,谁有源就关注谁。
人格魅力什么的完全看不出,全是不正经逗贫的,或是寂寞少女卖萌的。
終於都在大銀幕前看過大友克洋的電影﹐可算是還了一半的心願﹐另一半當然是想在戲院裡頭看一次《AKIRA》。
還以為香港的片商都只會購入宮崎駿或藤子不二雄的作品﹐雖然香港的另類片種總比人慢一兩拍﹐但姍姍來遲也好過只能在家中觀看 DVD罷﹐但不知情底下的我早就買了影碟在家中看了兩次。
真不能想像一齣要製作十三年之久的動畫會是怎樣﹐不過動畫這名稱未免兒戲了一點﹐他們只是把一齣電影一筆一筆畫出來﹐很多技術都從電影那邊搬了過來﹐不會常用在動畫的手法使它更有電影感。
縱使有電腦的幫助幸好戲中電腦動畫好算多,有些大型背境畫作更要做上一年或以上,想想那可能只出鏡幾秒鐘,聽起來真有點可怕。
大友克洋在日本甚至世界動畫界被冠以大師之名﹐雖然在銀幕上只有兩套作品﹐但我看他實在影響了不少後浪﹐他有份參與的無論動或漫﹐由《童夢》﹐《ROBOT CARNIAL》﹐《迷宮物語》﹐《AKIRA》﹐《老人Z》﹐《MEMORIES》﹐《砂流羅》﹐《METROPOLIS》﹐統統都是在大友克洋妄想的未來裡﹐但今次故事的卻走回一個科學文明初始的時代﹐而不在日本本地是次移師到十九世界的英國。
雖然內容不及《AKIRA》一般極端﹐但整個故事只不過是開始﹐在製作名單的背境插圖才正是他要說的東西﹐文明的腐敗。
十多個年頭裡面,這種未世預言作中心的故事出現不計其數,可不可以算得上是糖衣毒藥的一種?
超現實的動畫美學,頹廢但寫實,想信他也不會想當年他筆下的NEO TOKYO成真吧!
難怪那時《AKIRA》像《紅樓夢》一樣成為一時的禁書。
在美國票房大賣後,傳聞史提芬史匹堡曾邀請過大友克洋合作,最後二人亦無開花結果,不過傳聞還傳聞孰真孰假無人知。
p.s. 以上全屬「眼裡出西施」之發言。
http://kahsone.blogspot.com/2005/07/steamboy.html
花了逾8年時間及24億日圓完成的《Steam Boy》(《蒸汽男孩》),是日本歷史上耗時最長,及最昂貴的動畫,也是導演大友克洋繼《亞基拉》後,闊別16年之作。
影片推出三區DVD後,曾經在本港掀起小小的熱潮,售價從早上的90多元,賣至晚上的130多元,再回落至90多元。
然後,首次登上本港大銀幕。
大友克洋固然是影片一個大賣點,但叫人注意的,還有這齣講述瘋狂科學家建造蒸汽城,實現心目中烏托邦的電影中,把散落在日本電影,尤其是日本動畫及電視卡通中對工業時代的眷戀,歸於一體。
科學家以蒸汽城建造烏托邦的夢想,也是日本人的集體夢想嗎?
《Steam Boy》以19世紀的英國倫敦為背景,講述喜歡發明的少年雷利,收到發明家祖父寄來的一個蒸汽球,而這蒸汽球則引來財團與英國政府的爭奪。
帶著蒸汽球逃亡的雷利,闖進世界首次的萬國博覽會會館,遇見理應身亡的父親,並得悉蒸汽球的秘密。
而這蒸汽球,與父親及祖父畢生的夢想——建立蒸汽城,以發達的科技建造烏托邦有著密切的關係。
影片的焦點放在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因此片中出現各種各樣工業時代的機器,即使加入導演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那股工業味卻十分濃厚,如超巨型的飛船和潛水艇,蒸汽防護的鎧甲、雷利自製的蒸汽單車等。
工業革命是人類社會進程中最重要的其中一次變革,這個時代的產物,最具代表性的是蒸汽機、火車與煤炭,機器特徵是笨重、多齒輪、手拉發動引擎等。
在情感上,人們對機器的崇拜也達到頂峰。
這次大友克洋選擇工業革命中最具象徵性的蒸汽機為題材,但這並不是單單他一人對於工業時代的嚮往,同樣的情懷,在日本動畫裡早已屢見不鮮。
若有留意日本動畫的話,不難發現當中的兩大元素:鄉村與工業時期的機器。
這在宮崎駿的作品中,尤見突出。
宮崎駿的不少作品中,都可以明顯嗅到那股與工業時代糾纏不清的情懷。
《飛天紅豬俠》裡常見的水上飛機便活脫脫是那個時代的產物,每當那個被港譯為「阿Lam」的男主角要起飛時,總要手拉開動飛機引擎。
木製機身配上沉重的引擎,還有二次大戰後的戰機照片,不經意流露出作者的情懷。
還有為宮崎駿贏得不少外國電影獎項的《千與千尋》,相信所有看過這齣電影的朋友,都無法忘記片中那個七手八腳的鍋爐爺爺,和精巧可愛的煤炭屎鬼。
而鍋爐爺爺所控制的機器,根本便是一架蒸汽機,藉著把煤炭送入火爐中,從而生產出各種不同的「湯」,來滿足不同客人的需要。
在新作《哈爾的移動城堡》中,宮崎駿所塑造出來的那個魔法城堡,也完全以蒸汽機的原理構造而成,而在《千與千尋》中日夜燃燒的煤炭,則以火魔來代替了。
在描述魔女飛天的《魔女宅急便》,我們同樣可以找到工業時代產物的巨型飛船。
而《天空之城》裡的高科技城市,及其中的飛船等,都與工業時代息息相關。
而作為工業時代另一個代表物的煤炭,在宮崎駿的作品中也常常出現,即使是在嗅不出半點機械味的《龍貓》中,煤炭屎鬼同樣作為對一個時代的象徵而出現,帶出了日本人對工業時代的懷念早已融入生活之中。
而以費茲朗經典作《大都會》為藍本的動畫版《大都會》,裡面所呈現出來的工業城市,更是對工業時代的一次回憶。
不但動畫,即使在電視卡通裡,這種對工業時代的膜拜同樣無處不在,曾經風靡一時的《銀河鐵道九九九》便將對工業革命象徵之一的火車的想像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其後也屢有與火車相關的卡通出現,如《變形火車俠》等。
日本電影裡對工業革命的情意結,早已根深蒂固。
這一切源於明治維新後,工業時代的來臨為日本塑造了輝煌的歷史,尤其是擊敗昔日自己所臣服的中國,更是日本從此昂首挺胸面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
工業革命帶來的輝煌,從此成為日本人引以為傲的時代,一如現代中國每次提起中國的科學成就時,總是一次又一次地把老祖宗所創造的光輝歷史拿出來自我滿足一樣。
由於先天所限,日本的工業革命與農村的工業化兩者一體,因此在上述的許多影片裡,我們可以看到鄉村風光與工業機器互存,兩者構成了日本動畫獨特的味道。
然而時代的演進,當《鐵道員》裡高倉健那滄桑的臉,迎來小鎮火車站面臨關閉的無奈,那手拉的汽笛再也不會停留在小鎮時,正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結束。
只是,昔日的繁盛強大深深刻印在人們腦海,提起高科技,便離不開那個由蒸汽機所帶領的時代,以及對機器的崇拜。
《Steam Boy》裡能夠飛天的蒸汽城最終失敗了,然而瘋狂科學家卻說,人們已經看見了蒸汽城最完美的科學,再也無法停止往這一方向繼續研究下去。
日本人嚐過了工業革命帶來的富強,也再無法停止對這一時代的嚮往。
(原載於2005年7月19日香港《文匯報》「聲光透視」版)
早就听说这动画片和看了各种周边但是都没时间看。
今天终于闲下来补补电影了,这电影相信在电影院看一定很壮观·,因为在我这么小的电脑屏幕上看都看得我哇艹哇艹连连。
不透露剧情,因为这电影太值得大家去看了,谈谈感受。
无可厚非刚看这电影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宫崎骏画的,然后看了看介绍才知道大友克洋的,一下子让我想起阿基拉·我只能说大友克洋和宫崎骏给日本动画做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动画很给人很纯朴的感觉,让人很舒服的色调。
电影是04年出的,但是动画中处处都还是散发着手绘的气息。
在这3D泛滥的年代看着这些画面让人非常惬意。
动画中的场景处处都震撼人心,细致的场景淋漓尽地表现了19世纪那个蒸汽的世界。
最后40分钟的战争画面每一张都刺激你的眼球。
故事背景是1866年的伦敦与曼彻斯特,电影中的电影音乐风格都流露着那年代的味道,听到音乐你都能想到爱德华,福尔摩斯,天使爱美丽的那车站,额好吧扯远了。
蒸汽时代的发明需要的是给人们幸福,剧中的雷(蒸汽男孩)是科学正确发展的化身。
蒸汽文明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都偏离了雷的爷爷的本意,科学是把双刃剑,而雷的父亲和爷爷也就担当这两把剑。
影片中种种画面给我们表现了科技发展错误会给我们带来多大的伤害,科技是用来造福人间的,而不是用来帮人类实现这些愚蠢的行为的,正是这部电影隐含着的内在蕴意。
接近片尾的时候那蒸汽城伸出的游乐场讽刺着工业的发展,以及雷的爸爸和爷爷当初的梦想,那画面激起心中的感动。
那伸出的冰刺也化作凌凌冰点·散落在大地·像是平息后的战场。
这是一部好电影。
终于看到了大友克洋最近的一部作品,但简直是他的倒退,就像是我前面说得,在一个苍白的故事面前,再深邃的道理也变成了说教,更别说是为了说道理而说道理,费很大的力气展现一个奇妙、艳丽的时空;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规则。
但是想说的思想却和故事两层皮,各说各话,对那个蒸汽时代的幻想世界也渐渐看的没了兴趣。
http://tygoonray.blogbus.com/index.html
大友克洋的动画电影,都是感觉世界设定不错,一些元素的设计得很漂亮,毁灭画面也很有特色。
比如阿基拉的新东京,蒸汽男孩中精细的机械构造,别了武器里面精致的机甲画面,蒸汽男孩中的冰封城市和大都会最后伴着i can't stop loving you的音乐缓缓崩溃的画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总是觉得差点意思。
最好能把每个世界设定丰富一下,表现一下在他的设定下社会的文化,人的精神状态等等。
如果想要表现科技给人类社会将会带来正反两面都有的复杂影响,那么这种影响该是一种必然的、深刻的、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影响,不要总落了发现大boss-->去见大boss-->打败大boss的俗套,大boss解决了之后呢?
像蒸汽男孩,其实完全可以探讨一下人为什么迷恋机器,还有毁灭了之后接下来怎么办,人有可能健康地爱科技、使用科技吗。
再有就是人物的形象不是很立体,虽然我很喜欢大都会,但这里面也就Rock还有点那种分层和阶级森严社会下培养出来的阴郁和冷酷,kenichi就是个具有各种正面品质的标准男主,然而他的那些正面品质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选择,是傻白甜性质的,然后Tima也是单纯得像一张白纸,一部电影两个主角都是这种。
不得不说今敏在这方面做得就很好,人物塑造与他作品中的社会设定是贴合的,人物的精神状态反过来也能体现他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3.5 很有野心的一作,可惜节奏太拖了
当年日本制作时间最久(9年),耗资最高(24亿日元)的动画电影,手绘动画的巅峰之一。但只取得了11亿日元的票房,可以说短裤都没了。蒸汽朋克世界的一个盛宴,写实的机械构造和独特的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幻想造物,冒着黑烟和留着黑水的伦敦城,令蒸汽朋克爱好者大呼过瘾。但剧情确实拉胯。
画面精致,可惜剧情老套了
画面极具真实感和震撼力,虽说在电气信息时代观看蒸汽机械的伟力有点诡异。
大友克洋简直牛逼翻了,画面和人物设定已经非常精良了,特效超棒,配乐也超赞,除了情节有一丁点儿的拖沓和超现实外,基本上堪称完美,的确应该上电影院去享受的。为此给五星。
睡着三次,情节幼稚无聊,画面好,仅此而已...
完全不知所谓
制作得还算精良 工业革命背景下技术宅拯救世界的故事
2012-3-19GS科学真的有这么厉害吗,但是以破坏和人的生命做代价真是很恐怖的事,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有多少人在这场科学的战争中死去,为了2个人的梦想。
该细致的地方胡来,无关紧要的桥段不予节制,让我几乎忘掉了它的技术和音乐有多好
反战?反科技?其实对这二者的态度都很模棱两可吧
对于《akira》《memories》的大友来说,这样一部成龙式电影是不及格的。影片的设计和思路很好,可惜张色齐鸣,以至节奏凌乱,废话太多,完全可以在突出科技壮美的同时重新剪辑,使文质想和
不好,为什么摆这么多理论,看书不得了
致敬一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却又匆匆而逝的时代,片尾的定格画面才是真彩蛋啊……大友克洋叹为观止的想象力,即便是现在来看依然豪情万丈
这部电影很一般,当然,画面甚至说得上精致,人物设置也很有针对性,唯技术论的父亲,关注人性的爷爷,纠结于此的雷。探讨的问题也很好,可惜似乎当时的历史背景不能承载这个主题,人类的科技水平还没有发达到带来负面影响,促使人类去反思。
人物设定相当优秀,画面出色。就是兼顾娱乐性的同时让结尾略显拖沓,又出现了日本惯有的闯关打怪自娱自乐模式。可是当爷爷制造的部分的出现的惊艳又把剧情的路扶上了正轨。看看娱乐还是很值得的。
那个蒸汽飞船,好像天空之城啊。
科学的对与错谁又能真正说清楚。爷爷就真是对的么爸爸就真错了么?两方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坚持而偏执罢了。科技不可能不被金钱所利用乃至运用到反人性的方向上,不然只是乌托邦的世界了
05.09.06
看弹幕上的一句话总结特别好,本片就是部祖孙爷儿三用蒸汽重型机器搞垮伦敦的故事,亏我之前还特期待,结果一切都好在画面上了,感觉故事挺假大空的,人设也挺无趣的,幸亏B站上还有三段式,要不看到一半我都快看不下去了,其实很喜欢这片里所描绘的蒸汽朋克和柴油朋克伦敦,好想亲自去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