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考了下大家的理解,觉得大家说的都挺对的,呵呵。
可是还是发现了很多自己没理解的地方,比如1.镜子破碎时在场的五个人,为什么只有弟弟没有被复制?
或者出现多重人格的迹象?
2.我想每个镜头都不是平白出现的,弟弟和弟妹回家时出现了一个亚洲人,就是那个橘子滚下楼梯的人,他口中念念有词的说他的妻子最后弟弟进屋前疑惑的看了楼上一眼。
这家人的出现是巧合吗?
3.好吧,也许女主角在出车祸之前就被杀了,浴室中的"gina”见到自己尸体的时候,明明感受到了杀人的快感和被人杀的痛苦,复制人真的可以把双方的感受也复制进来了吗?
4.如果说是多重人格,为什么女主角能看到男朋友的尸体?
真是亦真亦幻吼吼 最后多说一句,镜子的破碎是引子,可看这部电影依旧给我一种情节不够明朗的感觉,好像电影被人掐头去尾的只播出了中间的一部分。
好吧,我承认是我才疏学浅所以才看不透,但就气氛烘托来说,个人觉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觉醒的,重又被淹没。
意识,妥协地进入“沉睡”直至“昏迷”,却再被重复消灭,循环终止于面对“自我”的认同,质疑催生了新一轮的否认。
双关语:http://www.imdb.com/title/tt0906734/quotes
基本上来说,《破坏欲》(The Brøken)是那种叙述“一种概念”的电影。
理查德·鲍尔斯(Richard Powers)的小说《回声制造者》(The Echo Maker)中的主人公因为车祸而里罹患替身综合症,而本影片中身份转变的关键戏就是一场车祸——《破坏欲》中当然也提到了替身综合症的概念,所以才不禁让人猜测西恩·埃利斯(Sean Ellis)是否看过这本小说,并以此灵感的碰撞为出发点,用他擅长的在假想逻辑中制造逻辑的惯常手法来阐明自己所要表达的构想——《超市夜未眠》(Cashback)就是这么来编故事的,本片也是如此,虽然重在概念而非故事——但还是实在让人惊讶这两部情调和题材竟然如此的大相径庭的电影竟然出于一人之手。
不过,也正是这种在假想逻辑中制造故事的奇怪逻辑感,惊异感Sense of Wonder——就比如说大部分的寓言和童话以及一部分的奇幻小说——让人觉得这个自编自导快四十不惑的英国大叔很有前途。
大卫·林奇(David Lynch)大概就是这种“概念”叙述型的导演,很多时候——他们这种导演对故事的看法都有自己本身的一套逻辑,很有一套——当然像奈特·希亚马兰(M. Night Shyamalan)非在自己的每一部电影中都以恐惧元素下套子的逻辑那简直就是偏执了疯了走火入魔了,拿《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为例,就是在一种看似毫无逻辑的情况下建立逻辑——当然,这与西恩·埃利斯理应是相反的理念,或者说大相径庭,但确实也是在叙述一种概念,所不同的是大卫·林奇会给自己的逻辑盖棺论定——“啊,原来是一场梦”,但即便《破坏欲》到中场的时候我就开始猜测西恩·埃利斯会设计怎样一个结局来解释因果,不过显然《破坏欲》根本不鸟《穆赫兰道》那套,根本不屑为自己的故事给出个合理解释——杀光取而代之就是道理——西恩·埃利斯完全把故事建立在这个并未被解释的逻辑上,有点岩明均的漫画《寄生兽》的惊悚感——但好歹人家明白地说那是外星人干的。
因为一早提到替身综合症(Capgras Sydrome)这样的误导概念,一开始我琢磨导演莫非是想设计一种家族遗传性的替身综合症?
会不会又是一部跟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讲述“短期记忆丧失症”的《记忆碎片》(Memento)一种类型的“推广”特种大脑疾病的科普片——这种“大脑疯了”类型的影片大致上分为以下几种:1.本片中提到替身综合症(Capgras Sydrome ,CS):指患者认为其亲友已被假扮者顶替,两者极端相似,但还是坚持认为他们是不同的,是有细微差别的(亦有人认为二者躯体不同)。
又称双重错觉综合症、易人综合症、替身错觉、双重人身症、冒充者综合症。
是辨认不足,是对亲人正身的妄想性否认。
被顶替的对象多涉及配偶、子女、而不涉及上一代人。
近年来,认为替身同原来的人面貌并不一定一致,替换对象也不一定是亲人,可以是周围的熟人,甚至是家里的动物。
女性多见。
替身综合症的鉴别诊断:(一)精神分裂症偏执型(schizophrenia paranoid type) 此型多见于替身综合症,其特点是对亲密的人予以妄想性否认,认为这个亲人已被替身(往往是仇敌)所取代。
往往由此出现伤人、杀人行为。
(二)更年期精神病(involutional psychosis)临床上偶见到易人综合症,其主要精神症状为焦虑、忧郁、疑病和猜疑。
(三)癔症(hysteria)临床上也偶见易人综合症,大多突然发病,可出现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短暂的精神异常。
以上,《破坏欲》中由《终结者:莎拉传》(Terminator: The Sarah Connor Chronicles)中救世主老妈莉娜·海蒂(Lena Headey)饰演的这个伪替身综合症患者就是按照这套程序来设定的:认为自己被替代了、正处于更年期、自认为看见了幻觉等等。
2.解理性人格障碍症(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指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人格在同一个人身上先后出现,每种人格的整体性并无损害。
这一方面从典型的双重人格(double personality)《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到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 )《致使ID》(Identity)都有经典案例、而《布鲁克斯先生》(Mr. Brooks)让我觉得是更加有意思的黑色小品,以及一部剧情设置出色的漫画《万事通侦探社》(よろず屋東海道本舗)也让人印象深刻。
3.短期记忆丧失症(short-term memory loss):它的症状基本就是,患者只能保有几个小时或十几小时的记忆,时间一到,前面的所有记忆都会消失,所以他们只能通过把每时每刻发生的事都记在笔记本上来维持正常生活。
除了之前提到的《记忆碎片》,还有像喜剧《初恋50次》(50FirstDates)等等。
4.阿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即老年痴呆症,全世界有2400万病患,是一种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疾病的成因未明,目前没有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的方法。
韩国电影《我脑中的橡皮擦》应该比较典型。
5.濒死体验(Near Death Experience ,NDE):也就是濒临死亡的体验,指由某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地获得恢复的人,和处于潜在毁灭性境遇中预感即将死亡而又侥幸脱险的人所叙述的他们的死亡威胁时刻的主观体验。
它和人们临终过程心理一样,是人类走向死亡时的精神活动——像电影 《生死停留》(Stay)中就以替身形式反向描述了一个人的濒死幻觉。
还有一些普通常见的神经病精神病题材就忽略不计了。
然后说回《破坏欲》——等剧中的无关人员(家族成员的男女朋友)开始被镜子中的替身杀掉时,我还一直确信着镜子可能只是一种隐喻,也许全人类都因为像《先知》(Knowing)中太阳发疯那样的全球性事件或是像SARS、甲型H1N1这样的全球性传染病毒而罹患了替身综合症呢?
他妈的,隐喻个屁,原来镜子破了就是破了,那是因为真的有人从镜子里出来了! 所以,这其实是一部奇幻电影,都市怪谈Urban Legend。
当然你也可以更加扯一点,扯上点量子宇宙平行宇宙什么的,那这就是科幻片了。
妙就妙在,西恩·埃利斯的不扯明逻辑——故事自然是从《超市夜未眠》的小资情调进化到了如今《破坏欲》中的小气情调,但重要的是不弱智。
像这样替身设定其实很俗,但就是因为这样颇具手段的概念性叙述让故事重新焕发了活力;这样的设定其实又可以是很宏伟的——《哈利·波特》算什么,本故事中每一面镜子都是一个9又4分之3站台,故事编得好的话,这决对会发展成一个全球性的种族灭绝事件——有谁写过这样的世界末日吗——当然,前提是故事要编好,直言不讳地说本片剧情垃圾但确实又是这样的剧情设置成功营造了Sense of Wonder,换一个大背景,变成好莱坞灾难大片,原来的Sense of Wonder那肯定是不会存在了——因为按照类似《灵幻夹克》(The Jacket)的思路直接挑明了设定是不会产生原来那种惊异感的 ——因此,故事剧情和Sense of Wonder之间的平衡性实在是相当的重要。
影片解读请见论坛讨论:http://www.douban.com/subject/discussion/16527306/Motion Fever:http://www.mtime.com/my/motionfever/blog/1993789/
不明白为什么这部电影打分这样低。
看的过程中感觉气氛一直很压抑很恐惧却无法真切地说清楚到底我们在害怕什么。
从父亲生日宴上镜子破碎开始,这5个人即迎来镜中世界的自己。
一开始我还以为是鬼片,5个在生日宴上已经挂了的人逐步找回“弥留之际”的记忆,最后慢慢认清自己已经死了的事实,后来证实情节不是我想象的那样。
碎镜,是镜中世界与现实世界产生交集的征兆,5个人在生日宴突然有碎镜,接下来就开始遇到另一个自己。
影片有多次碎镜的场景,每次都配有非常尖锐的破裂声,给人非常大的“不安”和“干扰”,因为那是一个“破坏”我们祥和世界的声音和景象。
第一次伏笔,吉娜给斯蒂芬打电话的时候,在电话那头的斯蒂芬,场景很嘈杂,工人打碎了一片玻璃,吉娜和斯蒂芬不得不中断通话。
第二次破镜,在一片热闹悠闲又欢乐的生日宴上,尖利的破镜声,让大家的欢笑声戛然而止。
随之,大家都感觉好似有异样的事情要发生。
接下来,身临破镜的五人,迎来一个又一个破镜。
整个电影并没展现“镜中”的世界,只有现实的世界。
镜中人,破镜后,从镜中出来,扰乱了现实的世界。
一模一样的人,为什么有非常反面的特点:现实中,眼神柔和,吉娜工作能力强,兄友弟恭,和男朋友关系融洽,虽没同居,却礼貌并尊重对方。
镜中吉娜,眼神凶恶,走路带风,趁现实中吉娜上班后,破镜而出,和现实中的她,打扮一毛一样,妹妹你大胆地往上班的地方走,一副完全侵占他人世界的模样。
这是整个影片第三次破镜。
镜中吉娜出来后,不与人交集,喝了现实吉娜的咖啡,高调下班。
同事说看到已经下班的吉娜,以为她忘了东西又回来,现实吉娜莫名奇妙。
镜中吉娜给斯蒂芬打电话,未接听,这时在电话亭看到一模一样的自己,开车离开,跟踪,来到普米利尔大道的公寓,跟上去,杀了现实吉娜。
这一段杀害现实吉娜的镜头并未展现,而是镜头从这个时候开始,视角转化成了镜中吉娜。
她看到自己和父亲的照片,感觉很陌生。
用塑料袋杀死吉娜,开车离开时,发生车祸,镜头虽然闪得很快,但是对面来的并不是“现实吉娜”,而是镜中吉娜幻觉的另一个自己,她刚杀完人,心有余悸,还沉浸在有两个自己的世界的恐慌中。
发生车祸后,镜中吉娜被救。
生活在了现实世界,选择性失忆。
不记得自己是谁,也不知道有镜中吉娜这回事,记得自己和父亲男友感情很好,其实就是镜中吉娜渴望取代现实吉娜的生活。
一个可以杀掉另一个自己的人,想取代自己的世界,就是要享受这个世界的温暖人情,而将自己的冷酷,凶恶忘却。
每个人都有极反的两面,善良的你,凶恶的你,热情的你,冷酷的你,平静的你,焦虑的你。
一样的模样,有时候你是你自己,有时候你是那个讨厌的自己,就在这种转换和渴望中,我们压抑,寻找,期待见到真实的自己。
假如重新来一次,你会选择如何生活在这世上?
第四次破镜,是隐形的破镜,就是镜中斯蒂芬杀死现实斯蒂芬的过程,没有展现,但是车祸后镜中吉娜,用现实吉娜的身份发现斯蒂芬的不一样(现实斯蒂芬已经不存在了,镜中斯蒂芬冷酷,血腥,无情的表情,不是吉娜想要的样子。
)第五次破镜,是父亲在洗手间洗手时。
看着镜中的自己,一股寒气逼来,加上配音惊悚,他定定地看着镜中的自己,离开。
之后破镜,镜中老头出现了。
这部分没拍出来,但是后来清洁工清扫碎片时有呼应,说一早上就看到破镜了。
之后,吉娜来到斯蒂芬家,斯蒂芬要遛狗,狗想咬他,连狗都发现这是另一个斯蒂芬。
斯蒂芬看着陌生的家,久久站立不动。
洗澡的吉娜发现楼顶漏水,她尝试去看发生什么事情,被斯蒂芬喝止。
后来她终于发现,楼顶藏着被镜中斯蒂芬杀害的现实斯蒂芬的恐怖的尸体。
吉娜做梦,梦见凶狠的斯蒂芬,镜头交替出现车祸一幕,以及她打电话时看到另一个开车的自己,被自己杀死自己的梦惊醒,她想重拾记忆。
接着吉娜接受心理治疗,并做身体检查,拍片,医生发现她心脏右位,和正常人相反。
其实这个镜头一开始也有,就是现实吉娜发现有病人的心脏位置相反,说明镜中人的出现不是从吉娜一家开始的,而是整部影片都存在的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经常有镜中人取代现实中人。
除此之外,在地铁上戴着宝石戒指的老妇人,后来在地铁上也又次出现过,不过从原来慈祥地抚摸戒指到指着鼻子大声说话的样子(镜中人)判若两人。
吉娜的弟弟,和弟媳妇,他们的亚裔邻居,那个不小心把橘子掉落到楼梯上的男人,说自己的妻子怎么怎么了,没说出来,门缝里有个酷酷的胖女人(是他老婆)应该也是镜中人。
到了弟媳妇这里,电影基本已经扫尾了。
前面总是出现破镜,也出现双面人物,却从来没有告诉我们,镜中人是会杀死现实中人的,他们那么危险,那么暴力,却杀之取代现实世界。
在车场想找回忆的吉娜,电影出现第六次破镜的声音,接着两只狗厮打在一起。
不仅有镜中人,还有镜中狗,这两个世界,势不两立。
接下来,电影准备收尾了,现实父亲,现实弟媳妇相继挂掉,镜中弟弟出来了之后,漠然地看着自己的画,一直没有转过脸来。
吉娜终于找到了记忆,她就是镜中人,是她杀死了现实吉娜,成功取代了现实吉娜。
她生活在一个镜中人和现实人混合的世界中。
她流眼泪,这泪水不知是否含有杀害另一个自己的悔恨,亦或是成功取代的庆幸,甚至是期待的美好的现实世界中混有镜中人的无奈?
我走这一遭,到底是不是对的?
我生活在另一个看似美好的世界中,是不是更幸福?
我为什么要从另一个世界中踏血而来?
我们总是有多个想象的世界,在不同的世界我们长得一样,经历着不一样的选择,有的我真诚,有的我虚伪,有的我美好,有的我邪恶,我时而幻想完美世界,时而被这周遭的变化弄得痛苦不堪?
我是谁?
我来自哪里?
我又要到哪里去?
首先聲明一點:這個電影不應該叫這個名字。
有誤導的嫌疑。
主體色調非常昏暗,女主家裡的床單枕頭是灰的、她打著黑色的傘,穿著黑色的大衣,走在街上。
天下著雨一切都是灰色的。
她去取車,別人問她是綠色的沃爾沃嗎?
她說“是紅色的吉普”女主是放射科醫生,這天突然出現一位奇怪的病人病人的右心位異常。
女主的同事看到了女主走出去了,但是女主說她哪都沒去。
之後女主自己看到了自己。
我就以為這片子是講人格分裂的。
直到全片第一個转折點:女主弟弟的女友殺死了自己、這哪是什麽人格分裂啊.....於是提著眼皮抖擻精神接著看(前邊劇情很拖…………拖…………)。
看的過程中前半個小時說實話完全沒有看懂,就知道女主像丟了貓一樣東走西竄。
差點沒堅持下去。
從40分鐘左右的時候我開始覺得這片子很嚇人、雖然我想用各種懸疑片的套路往上套....但是眼看著片子還有十分鐘就完了,結局是什麽?
很在意的一個地方女主打電話給老爸說自己男盆友挂了,老爸讓她靜下來安靜,這時候老爸後邊出現了自己的複製品……之後就是女主在自己家裡透過窗戶看到老爸在樓下等她,倆人對視面無表情。
她明白了,她們是一路貨。
尾聲,女主和同事看著X光片。
同事問“又一位右心位相反的病例嗎?
”女主看了他一眼說:“是”。
這部電視應該是部恐怖片,沒有鬼、沒有血腥、沒有一驚一乍、它只是心底深处的恐怖而已。
注:‘卡普格拉綜合癥’是片中其他大夫以為女主所患的病癥名
影片的开始,女主角Gina在灰暗的伦敦阴雨之中,穿着深色的风衣,走进她工作的医院放射科。
早上有一例病患的X光片引起了Gina和她的同事的注意,X光片上的内脏与正常人内脏的排列是呈镜像的,这样的镜像人,每十万人里才会有一个。
Gina的父亲John再过两周就要退休了,情绪一直很低落,今天是他的生日,Gina和她的弟弟Daniel携各自的恋人,为老爷子办了一场生日惊喜派对。
虽然刚开始把毫无准备的John吓了一跳,但大家还是很高兴地共享了晚餐,直到餐厅里一直映射着他们的欢快聚会的镜子,毫无预兆地突然崩裂。
Gina和她的恋人Stefan正在通往结婚的道路上探索,Gina有时会住进Stefan的公寓,而自己的家却很少回去。
镜子崩裂的那晚,Gina在自己家里休息。
翌日清晨,洗漱完毕,Gina依旧穿上了自己深色的风衣,驾驶她父亲给她买的深红色吉普去上班。
就在她离开公寓的那一刻,Gina家浴室里的镜子也突然崩裂了,一只穿着黑色高跟鞋的脚,缓缓地踩上一地碎片。
放射科里,Gina坐在桌前研究病例,一个身影忽然从窗前掠过,待她抬起头来,却未发现任何人。
从走廊走回到放射科的Gina,发现自己的桌脚边倒卧着一只刚被喝干的咖啡杯,而喝咖啡的人却不见踪影。
此时,同事从外面进来,笑问她是不是忘了带什么东西?
在Gina一脸的莫名其妙下,同事解释说,刚刚明明看见Gina开着她的深红色吉普出去了,事情似乎十分蹊跷。
Gina跑出医院给家人打电话,却猛地看见马路的那头开来一辆深红色吉普,而坐在车里的,赫然就是穿着深色风衣的自己。
她一路尾随这辆车,来到一处公寓楼,Pembridge House。
在楼上的公寓里,她看见衣柜上有个相框,里面正是Gina和她的父亲John的合影。
深红色的吉普从Pembridge House的公寓停车场急速驶出,开车的Gina手握着皱成一团的父女合影,惊魂未定。
后视镜里人影一晃,Gina一分神便于迎面而来的车狠狠撞上。
车祸后,Gina失去了部分记忆,好在除了一些震荡和擦伤,没有什么更大的损伤。
住了几天院后,Stefan从医院把她接回了他的家。
然而,生活并没有回归正轨,渐渐恢复的Gina开始噩梦连连,Stefan变得冷漠而不近人情,让她觉得自己的未婚夫其实是一个顶着Stefan相貌的陌生人。
加上她车祸前的记忆已经支离破碎,强行拼凑却只能给Gina带来十分令人惊惧的片断。
医生们说这是车祸后的心理创伤给Gina带来的错觉,并为她安排了辅导,可惜收效甚微。
与此同时,Gina的父亲John正为不久后的退休做准备,秘书却在此时来问他是不是最近有什么不适,并告诉他中午的时候在路边见到过他,与他打招呼却没有得到回应。
John奇怪地解释道自己一整天都在办公室里,不可能出现在路边,秘书狐疑地离去了。
John临下班之前,发现厕所里的镜子碎裂了一地,询问保洁员是何人所为,却没有一个人知道。
Gina的弟弟Daniel和他的女朋友Kate也快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两人搬到了一起住,平日里Kate总会早些到家。
在John为镜子的碎裂感到困惑的时候,Kate正在家里的浴室洗澡。
她隐约听见客厅里有些动静,叫了一声Daniel的名字却没有得到回应。
她关掉水龙头,想出去一探究竟,一个女人的手,趁Kate把头探出浴帐的那一霎那伸进了Kate骇然张大的嘴里,手的主人居然是另一个Kate。
Gina也在Stefan的浴室里洗澡,天花板上的漏水让Gina感到烦躁,Stefan保证再三的修缮工作一拖再拖,终于使得她忍不住自己去阁楼察看。
然而,在阴暗的阁楼上,Gina没有发现漏水的原因,却看见了一具Stefan的尸体。
她惊恐万状地逃下楼梯,打电话给父亲,John催促女儿赶紧离开公寓,他会去找她,却不知道,那个John的秘书在午间路边见过的另一个John,已经悄悄地站在了自己的身后。
Gina挂断电话,冷漠的Stefan已经发现了她,一路追击。
Gina从浴室的窗户逃到街上的电话亭里,打电话警告Daniel自己的未婚夫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一个人了,而她也确信这世上还有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女子正在追杀自己。
当她提及尾随那个女子去过的那个Pembridge House公寓楼,Daniel迟疑道:“可是,Gina,那里不是你自己的家吗?
” Daniel接完姐姐的电话,十分不解。
Kate并没有像以往一样热情地来迎接回家的自己,跨过客厅里的镜子碎片,Daniel发现Kate正在浴室里擦拭地上的血迹,对待自己也十分漠然,心里发悚。
Gina再次来到Pembridge House,强装镇定地从门卫那里得到了一把钥匙,回到了她车祸之前去过的那个公寓。
旧地重游,失去的记忆开始慢慢恢复。
碎裂的花瓶,墙上的血手印,剥离的门框,无一不昭示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争斗。
Gina顺着一系列线索,在浴室里发现了另一个自己的尸体。
她终于回忆起一切,她才是另一个Gina,在那场派对的第二天,从Gina的浴室里破镜而生,跟随她去到医院,可Gina中途离开医院回家,又把她引到了Pembridge House。
新Gina终于在那里谋杀了旧Gina,却在取其代之回医院的途中遭遇了车祸,失去了记忆。
而遭遇车祸的原因,却是因为新Gina在吉普车的后视镜里,看见了另一个新Gina虎视眈眈的眼神。
于是一切真相大白了,新的John代替接过新Gina电话的那个,出现在了她家楼下,两个杀过自己的怪物在冷漠的对望中,露出了相互理解的眼神。
过了些日子,Gina车祸的X光片被她默然地扔进了垃圾筒,在那张片子上,赫然又是一个镜像人的内脏构造。
满怀心事前来医院的Daniel似乎已经明白了什么,在新的姐姐镇定而疏离的目光中,恐惧而悲愤地扭头逃开。
最后的一幕中,Gina坐着她的深红色吉普,在光明和黑暗交织的道路上一路飞驰,脸上挂着从容的微笑。
这实在不能算是一部恐怖片,至少不是我定义中的恐怖片,没有飘来飘去的鬼,巨大的蟒蛇,和四处飞溅的血迹,所以我说它是惊悚片,但是细想下去,除了画面和音乐,以及它的隐喻手法,《破坏欲》其实只能说是一部生活片。
这样一来,便还似乎蛮对我的胃口的了。
四起“谋杀案”,四个“受害者”,四个“凶手”。
不难发现它们中的共通点:每一个“受害者”都处在人生中的岔路口,每一起“凶案”都发生在他们在镜子前审视自己以后,每一个“凶手”都保留着“受害者”的一部分。
John曾经是美国驻伦敦大使馆的高官,可是他老了很快就要退休;Stefan和Gina就要正式结束未婚生活,为跨入深不可测的围城做准备;Kate虽然年轻活泼,却对于Daniel将来的生活有潜在的忧虑。
只有Daniel,天真烂漫,童心未泯。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因为主观和客观的因素而改变,当然,表面上来说,转变的过程不会犹如“谋杀”那样血肉横飞,但心理上的纠葛和矛盾的惨烈程度,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当自己被自己说服的时候,旧时的你便已经被“谋杀”了。
Gina驾车在黑暗与光明的交替中一路前行,一次次的被更替,这条路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在走的呢。
工作、感情、挫折、成功,一切的一切我们都在经历着自我的改变。
同学聚会的时候,大家都在说着大家爱听的,“你还是老样子,一点儿都没变。
” 真的吗?
把自己都照活了……好奇一個根本就沒有說得通的邏輯的劇本是怎麼拿到投資的?
驚悚嗎?
還好,我是覺得拍得還挺認真精美的,幾個橋段真是有點嚇人,一個是Gena在閣樓里被Stephan叫住的時候,還有一段就是和父親通電話,黑影中浮現出Counterfeit的時候,不過無論怎麼說,結尾也沒能給出一個說得通的解釋。
就像一個小朋友硬諏一個他們同學是外星人的故事,然後你當理解關懷小朋友心理健康的目的來聆聽他的故事,講到最後你所得到的所有論據就只能總結成一句話:“反正他就是外星人。
”
可能是太久没看到过相似类型的电影了,至少我觉得还算可以吧,只是指影片营造氛围,情节上有点弱化主题,少许遗憾。
自己胡思乱想的话,关于人在当今社会中的冷漠感,缺乏亲情感,不能善待因缘聚会在身边的那些人,诸如此类。
当你看到一个个身边说着谎话,冷淡如冰的那群人的时候,想想,原来他们是从镜子里出来的,好冷......,我最近也有朝镜中人的方向发展,自检中!
本来我没打算写评论,自己文笔也不好,但是看了几位的讨论后我坐不住了。
有些分析简直太那个了。
先说说我对剧情的理解。
女主角一家五口在一起吃饭时,镜子突然破碎,国外好像迷信这个是不祥之兆,一家子嘻嘻哈哈也就没当回事。
之后女主角多了个复制人,女主角开始浑然不知,后来在街上亲眼看到了,还尾随了一下……恍惚中女主角出了车祸,丧失部分记忆。
出院后女主角意识到男友变成了另一个人,她隐约觉得男友要对她不利——但是,一起睡了一夜也并没发生什么不测(有点可疑哦)。
好了直接跳到杀人部分,也就是复制人之谜的解密部分。
美丽的弟妹刚勾起部分男观众的情欲就被自己的复制人一镜穿喉了,之后复制人收拾起作案现场。
原来复制人是想取代正版,过上幸福的生活。
随后女主角也在男友家阁楼发现男友的尸体。
紧接着父亲也遇害了。
女主角再打给弟弟,事情都急到这份上了,女主角也不要求见面,啥事都在电话里说,我都替她急死了,当然这也是编剧故意为之。
弟弟告诉她,你车祸前跟踪而至的其实就是你自己的家啊。
女主角开始胃疼,跑去自己家发现了自己的尸体,凶杀的记忆被激活,女主角痛哭流涕,原来我是个杀人犯!
……悲痛与自责很快就平复了,毕竟复制人也是人,一山不容二虎(有点强盗逻辑),自己还是好好活下去吧,还能救死扶伤呢。
女主角的傻弟弟在镜头之外也意识到了真相,跑来找姐姐。
姐姐也坦白:我不瞒你了弟弟,我就一副半死不活的脸给你看,你能跑出我的手掌心不。
弟弟跑。
片子自始至终其实是有两位女主角,大约是两人街上相遇那里为分界,之前女主角为正版人,之后女主角无缝过渡到了复制人,谁要说我当时就看出来换人了,那他就是吹牛逼。
复制人怎么产生的?
纯超自然力量,这是一部鬼片。
车祸后女主角脑海里有一个画面:家人坐在餐桌边,都阴沉着脸,很恐怖的表情。
那些应该就是复制人。
有人可能会说,你这不科学不和谐啊。
科学的解释是,他们一家子都是人格分裂,镜子一碎,他们心理暗示都很强烈,导致他们全都变成了另外一重人格。
根本就没死过人,你不要从这渲染恐怖气氛,宣传血腥暴力了!
呸CCAV没一个好东西!
那最后女主角的心脏怎么跑右边去了。
我不信她作为一个专门拍片子的女医生竟然不知道自己心脏一直不正常。
而且弟妹照镜子时,镜头告诉我们,在镜子背面有个自由活动的小妹妹,难道这也是弟妹的主观幻觉?
一边照镜子还得一边吓唬自己玩,真不省心。
对了我们从小都知道举一反三是好习惯,有些朋友又开始琢磨了,女主角其实不只两个,其实她被复制了两次,一共三个女主角。
然后再算上她爸她弟她男友她弟妹,哎呀手指头都不够用了。
我觉得也有道理,但我这人不相信自己的狗记性(咱也确实没老惦记着别人的伤疤),于是打开电影重看了几眼,我可以告诉大家,女主角已经不咳嗽了!
而且她的伤疤自始至终一直在左边,根据镜面对称原理,复制一次,左边的伤疤就会跑到右边去。
伤疤位置压根没变过,我放心了,不吓唬自己了。
说实话,我看到某些网友言之凿凿、而我看片时丝毫没意识到的分析,心里着实一惊,感觉自己怎么这么废柴。
但是细想下去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不禁想起一个《柯南》最终结局:一切都是柯南的幻觉,柯南一直被关在精神病院里,YY着自己的名侦探梦。
有人说你这创意好,小孩看不懂,太成人了。
窃以为,他那就是放屁,拿着YY当本事。
YY的故事不是谁都能讲的,讲好了那是大师,比如某大师(坚决反对剧透),他的某部电影我仅能看懂主要剧情就很享受了,真实与幻想融合的扑朔迷离,而又合情合理!
以我的水平就不探究电影细节了。
我知道大家看电影都很多,片子看多了都精了,希望可以挖掘出深层次的东西,这样咱也算没白看电影,能看出学问来,寓教于乐多好。
但我觉得看电影时想像力不要过于丰富,不要琢磨电影里根本没有的意思。
就好像某个作家的文章被某小学试卷拿去做分析,问表达了什么中心思想,作家说我都不知道我要表达的是卷子上写的那个思想!
说到底就一个意思,是应该接受电影里明白儿告诉你的,还是采纳自己发散思维产生的智慧结晶?
谢谢。
(注:本人绝没有暗示说某些观众存在精神问题的意思。
本文解释权归自己所有,水平低,不排除语意不明的字句。
脾气差,如有不敬,望海涵。
有的观众朋友的意见真的是和我的背道而驰,我不得不去推翻,对事不对人,你就当我是个不得不找你茬的复制人吧。
大不了您别看《动物世界》了。
)
《小岛惊魂》最新演绎版,片名翻译成破坏欲很差劲,一个好片名就这么被占领了。
片中离奇的音效很SB,忽悠观众到乏味,结局略有的悬念完全因为镜头误导观众,这点不高明。
一句话,这是一部镜中人统一世界的故事,这么看了又有点像那部《我是传奇》了。
同样,二流。
这个电影就是用一个失忆的镜中人寻找真相发现自己是镜中人的故事
心理惊悚片风格的鬼片,气氛沉闷。镜子是个不错的梗,但为什么几个人家里的镜子都会破?镜中人杀死真身取而代之的设定有点莫名其妙,也许影片中的角色正处于现实生活的岔路口,内心的矛盾彷徨犹如镜子内外的自己,这样比较好理解。
挺牛的创意!必须支持!
空有概念,但想象力不及皮尔,悬念营造不及沙马兰,冰冷且乏味。
真没看明白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妈妈一直没回家,我担心了。
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导演一直在用安静的视角讲述没有原因的故事,我朋友说都快看睡着了,我也有同感。不是很深奥,但是感觉就是很冗长,而且冗长的要命
他们从镜子里跑出来占领别人的生活
“走出镜子,杀掉现实中的自己”这种貌似遐想的逻辑势必在隐喻一个无法自控的社会让人们在弱肉强食的竞争中磨灭了原初的血性...
我们正一次又一次被镜中的自己所取代。创意甚好,表达太闷。
很久以前看的一部电影……anyway它的确是给了我很深刻的恐怖体验的
若照一照镜子,镜子里的那个人就可以破镜而出,杀死旧的自己,泯来旧的生活方式,那么镜中人我来吧。
配乐和色调,让影片显得非常沉闷,乏味。
4.9 叙事不清啊……
08的片子这个剧情不错了,失忆复制人的觉醒😂
没看懂.太隐欲
似乎看懂了,似乎又没懂。不过真是好看啊!
还可以,就是故事内容其实挺不丰富的
有点意思,一惊一诧的,氛围营造可以,但剧情都是平平过,俺看不出有什么高潮部分,也许片子的目的就是故弄玄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