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看到蒸汽机 ,说这玩意能省马力省人力 ,人闲下来就会成为不安定因素 ,温饱思淫欲则生乱 。
原来古代的统治者真正关心的不是被统治者的生活安康,而是江山稳固 社会安定 。
有时开疆扩土, 树立威望,也是为了转移社会矛盾 总之是为了维稳。
而被统治者呢, 他们心心念念 蝇营狗苟。
在统治下乐的清贫 ,只要活下来, 统治阶层只是触不到的高位罢了。
如罗小胖在甲午海战一集说,封建社会下的人们没有国家认同感 。
东三省被占, 当地的小士绅阶层们或箪食壶浆, 谄媚赔笑只为在新的统治阶层下有自己的生存天地 。
这样来说除皇帝皇亲这些必定统治阶层外 ,古代社会有两种人: 一种有理想有抱负。
这理想抱负就是成为统治阶层 。
他们的任务就维护国家安稳。
私心杂欲也有 ,不过影响不了社会进程 。
还有种人就是乐的谄媚之众。
现代社会本不应该有统治阶层, 被统治阶层之分。
或许统治说成统领更好。
或许是国家未进化成现代国家 ,社会未进化成现代社会所以我们还认为“当官的”是统治阶级, 普通民众是被统治阶级。
他们很大一部分延续古代统治者维稳的工作, 不过他们崇尚发展而不固执稳定这是进步。
古代的封建社会 ,现代的渐现代化中国, 除了蝇营狗苟的那群人 还有些两类人。
一类可以说是带着镣铐舞蹈 ,又像延弯折之流,既要因循守旧 ,寻辙而行 ,又要劈斩荆棘 。
如李鸿章, 甲午海战在旧的轨道上依然是旧的做派 ,却用那套转运之法凑齐了整个北洋舰队。
盐商里的汪商也是, 无力扭转整个黑暗现实就让旧的齿轮也在系统中运转 ,依循旧规完成自己的目标 。
还有一类人炮灰这样来叫, 思想激进刚正不阿 ,作为肖像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不过做实际事物总是百余阻碍 ,这样的人不能少 。
可做刊印 可入影视, 不过现实中无法生存。
这两种人那种对社会变革更有用?
还没想清楚
经商的羡慕做官的 做官的嫉妒经商的 不过都是因为名和利 只有真正心系天下关怀百姓才能使为官者经商者不至于在名利场迷失自我:阿克占和阿桂忠心耿耿谨尊圣旨却没能留住功名和赏识 英子劫富济贫却没有顺应天时放眼大局 汪海琨的令人心酸之处就在于还没有能力保护他人时不顾一切为百姓争取利益 虽然大义凛然但过于悲悯只有汪朝宗 心系天下 顾全大局
刚开始看,惊呼精彩的剧情和精良的制作,本以为是继《大明王朝1566》之后又一部历史正剧力作,前十集的质量也确实当之无愧,而且此作以商人为中心,与讲述王公贵族的《雍正王朝》和士大夫为主的《大明王朝》又有不同,可以说是另辟蹊径。
可是过半之后开始后劲不足,但仍差强人意,但从24集乾隆南巡开始就胡编乱造了,简直已沦为三流戏说剧,几无任何再看的价值,我怀疑后半部编剧换了人,或者是鉴于国产电视剧特殊的经营体制为了凑集数硬编故事,同一部作品,前后质量反差如此之大也真是罕见,让人意外,令起初的惊喜幻灭,让看前几集时的期待大失所望,更为一部优秀作品的半途而废感到遗憾。
电视剧大清盐商的发端也是小说红楼梦开始的地方。
满清盐政大人如海同志殁于京郊热河,后乾隆帝委派原广东巡抚阿克占接任,这就是大清盐商的开头;而红楼梦写的也正是林如海家道中落,其女林黛玉进了贾府之后的事。
当然,本文按下石头记不表,只写关于本剧的想法。
汪朝宗的故事要从阿克占讲起。
话说阿克占是旗人出身,早年在新疆领兵,回京后封得甘肃提督,又迁从二品广东巡抚,不料其在广东任上意气用事,脾气上来把广州十三行搅黄了,被乾隆贬至滦阳驿站驿丞,沉寂十年后方才启用,拔为两淮巡盐御史,驻在扬州*。
行前皇帝面授机宜,给了他两个任务,一是为平定大小金川凑齐捐输一百万两,二是查点运库库银亏空一千万两。
在盐政新用事的阿大人态度虽锋芒不减当年,可对人对事的做法上却小心非常,倒不单单是教训吃够了,更是皇帝叮嘱过他扬州有位可交之人,汪朝宗。
此人乃诗礼传家的大儒商,富可敌国不说,南巡的乾隆皇帝也点名住他家。
汪是朝廷指派的制盐售盐总商,同时替盐运使衙门向盐商征收盐课。
像这般地位的总商,全扬州统共四位,排行第一的首总还是汪的岳父萧老太爷。
因此,阿克占一时难辨他们是敌是友,但他清楚西南战事吃紧,捐输银子不能迟。
捐输就是捐款,捐迟了还要补利息,扬州盐商平日在桥梁和防汛等工程上没少出力,此番西南战事捐输达100万两之巨,盐商们极其不愿意。
有位鲍总商还发了火,阿克占一怒之下把属于鲍家的江西建昌引岸**强行划给汪家。
阿克占更有意瓦解总商联盟,命鲍、汪两家争夺引岸,还好在萧老太爷的调停下,阿克占并未得逞,反而两家的关系得以巩固。
赴赣行盐,汪未带盐,而是低价收购了当地的陈盐,卖盐换得了清热的药材,带到成都解除了当地的瘟疫还赚了大钱,扣除送往前线的军饷还结余十几万两,他又全数买回了木材准备在扬大兴土木,修建了扬州名胜五亭桥。
捐输战役一气呵成,汪朝宗完美地体现了他的机敏过人和宽恕有加。
捐输暂告段落,阿克占终要过查账这一关,想填补亏空的一千万两白银肯定不现实,不过他也在暗查银两“存”在何处。
这资金往来就要看账册了,账册账册,又是账册,就像剧中旁白所言,是生意人的护身符,掏出来就自身难保。
所幸萧老爷子拼了老命制了本假账交给了阿克占,真账册也让汪当着阿的面烧毁,查账消停,第二场战役结束在萧太爷的葬礼上,汪朝宗和阿克占平局。
这会谣言传入扬州城,疯传盐是消毒和沐浴的必需品,总商之一马德昌抬高盐价、妄图独霸扬州盐业,而汪朝宗只用三招就化解了这场商战:一是旗下各盐号存盐三成不卖,二是打破谣言,三是后期以马德昌一半的盐价出盐,这样市场总紧紧捏在汪朝宗手里,逼得马服了软,两人也重归于好。
第三场战役成就了汪朝宗在总商中的首总地位,被皇上嘉封二品布政使衔。
然而,假账终究糊弄不了皇上,乾隆最后一次南巡,在扬州和阿克占重提库银亏空案。
阿不敢在此事上再装颟顸无能,提着脑袋牵出了原巡盐御史高恒与现任盐运使卢德恭,抄没家产又收缴罚款后总算凑了几百万两。
恰逢此时系扬州洪汛期,汪朝宗私扣100万两官帑治水又立下奇功,乾隆不仅没有惩罚反倒赐了件黄马褂给他。
穿着黄马褂的汪朝宗与和珅站在太和殿外,和珅半揶揄地说道:“以布衣结交天子,汪大人可称得上古今一人。
”汪朝宗低头一笑,径直走出紫禁城,全剧终。
至此,从同行到地方再到中央,都被汪朝宗逐个征服,四战四捷、大智若愚背后是他宽恕的本心和沉稳的本性,不忘初心方能以不变应万变。
备注:*清廷在扬州设立两淮巡盐察院署和两淮都转盐运使司。
两淮巡盐察院署长官称巡盐御史,是两淮盐区的最高盐务专官,中央巡视员,无定品,任期一年。
后改称盐政,康熙年间由巡盐御史改置,以总督、巡抚兼任,负责掌督督征课、调剂盐价、纠察属官。
也就是说,盐政的官品是一、二品。
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的长官称两淮都转盐运使,或运司使,从三品,盐运使具体掌管食盐运销、征税、钱粮支兑拨解以及缉私等。
本剧中涉及的盐运使为卢德恭,原型为卢见曾,而剧中的历任两淮巡盐使(巡盐御史)为高恒(延禧攻略高贵妃之亲弟弟)、尹如海(参考林黛玉之父林如海,曹雪芹祖父曹寅等)和阿克占。
**引岸是清政府向盐商划分的贸易区域,即分配或分割食盐的销售市场,严守疆界,定商定地。
引岸制的严格执行,对食盐贸易曾产生过普遍性的消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盐业经济的正常发展。
附:剧中反映出的女性地位大清盐商终归是一部男人的戏,但是我却注意到了剧中的女性。
先说汪朝宗,汪的夫人大气得体,汪的红颜温柔知性,汪尽享齐人之福,夫复何求?
可他偏偏只得一个女儿,按照盐商的惯例,只有生男仔才能继承总商的地位。
所以汪总商宁愿冒着欺君之罪也要把女儿打扮成男孩,汪夫人也为了让汪朝宗纳妾生小子而把自己逼到疯癫,这是古代社会“重男轻女”价值观的最好诠释。
值得一提的还有扬州天地会香主英子姑娘,她意欲刺杀南下的乾隆,却被乾隆三言两语收服,反被赐给汪朝宗为妾。
英子去汪家先是不从,却在接触汪朝宗短短时日后就爱上了他,这显然不是电视剧对女性的丑化,而是对所谓“封建社会”女性地位的深度刻画:她们一生最大的期盼就是找个好人家,能嫁给汪朝宗这样的翘楚自然人生圆满。
因此,即使是动刀动枪的反清头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依旧根深蒂固,到头来仍然无法实现婚姻自主,终成为了男人的附庸。
再说剧中阿克占所纳紫雪姑娘,她是卢德恭和盐商们献上的“瘦马”,用来刺探情报和麻痹阿克占。
扬州瘦马是明清时期两淮地区一种独特的现象。
牙婆会去扬州城内外的贫苦人家中收养那些面貌姣好、天生丽质的瘦弱女孩子,称其为“瘦马”。
瘦马被牙婆买回来后会专门请人调习并教以吹拉弹唱、琴棋书画。
经过大量煞费苦心的“培训”至十四五岁时,瘦马就由牙婆向达官显贵推荐从而“卖”出个好价钱。
瘦马暗示着对女性的任意摧残和蹂躏,如同役使凌虐弱小的马匹,畸形的“扬州瘦马”现象体现的还是古代贫苦女性遭受到的无休止的侮辱。
另外,汪朝宗岳父萧老爷子的红颜知己就是一位上文所提及的牙婆,名唤春十三姨。
十三姨为了守住她十六岁时和萧老爷的约定而一直未嫁。
但是电视里铺垫的内容太匮乏,很难解读出她是忠贞还是愚忠,不过说到底是一出悲剧。
诚然,古代女性们的“悲剧”不是男人的错,也不是女人的错,更不是电视剧的错,而是我硬加上去的,也许当时人家过得很幸福。
但历史冷酷地告诉我们,女人和男人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女人可以解放自己的天性,可以自由恋爱,也可以自主婚姻,更可以决定是在家相夫教子还是在外打拼事业。
今天,周润发在能在电影《无双》中做出“能做大事的男人都是为了女人,放弃爱情的男人什么事都做不成”这样生动的结论,同时还能广泛传播,可见“男尊女卑”的观念在当代青年脑海中早已逆转,只是在它转变的数几千年间会有多少女性为了自由而付出了性命?
所以我说历史是冷酷的,历史进程会毫不犹豫地碾过所有人,包括你我。
每次翻看历史,我都会为一场场胜利叫好,也会为一件件悲剧扼腕,而总结历史,其实是教我们学会怎样过好当下的生活。
20190303天津
## 扬州繁华以盐胜+ 这是看电视剧[《大清盐商》](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0527210/)和CCTV的纪录片[《扬州盐商》](http://tv.cctv.com/2012/12/15/VIDA1355571671335345.shtml)后,想记录一下的。
+ 电视剧只是2017-12-05杭州出差的时候,晚上到酒店看了不到3集,项目有点折腾,后面基本上一到酒店就睡,可看性不大是一方面,也没时间追,其它的就搜了看了下。
+ 纪录片倒是2017-12-14中午吃饭的时候看完了,用时25min*4。
### 《大清盐商》的剧情+ 乾隆年间,因为两淮人口增加,盐的配额不够,出了一个变通方法 **提引**,让扬州盐商吃了朝廷1000万两的盐税的银子,朝廷派 *阿克占*去查此事,以往与扬州中的四大盐商(萧,鲍,马,汪朝宗)的各种利益纠葛,政治和商业手段。
### 说说几件趣事吧+ 瘦西湖的来历 + 有说是跟西湖比显得瘦(电视剧用的是这),这个瘦字用得好,就叫瘦西湖吧。
当然,瘦这个词,出现另一个称谓 **瘦马**。
+ 还有一说法,湖位于扬州西面,然后湖呈条状,所以叫瘦西湖。
+ 汪朝宗的原型 + 这里面基本是以 **江春**为原型的(接驾,捐输),但乐善好施的一面应该是来自 **汪应庚**吧。
+ “康山草堂” 的题字是互相安排的赝品,乾隆后来自己模仿 **董其昌**的手法写了个,不过这些优秀的私家园林,最后都毁在了太平天国和清军手里了,印象中苏州应该是没有经历过战火,不太记得了。
+ 看到电视剧中的园林场景,我倒是想起我们大靖江的**靖江盆景** 也值得一提啊,不知道是我关注少了还是啥,感觉目前商业价值没开发好啊,当时人民公园的盆景展还是可以滴。
+ 电视剧中宫里用*一包茶和一包盐*给汪朝宗传消息 + 这来自一个真事,卢见曾和纪晓岚是儿女亲家,纪就用这种方式给卢传递消息,告诉他皇上要严查此事。
+ 剧中的盐商之子们比赛谁家的金箔先过长江也是个传说的故事,可能有记载,但不知真假。
+ 扬州盐商呢,主要是指在扬州经营盐业的商人们,但主要是微商和山陕商人。
+ 电视剧中就有提到鲍姓盐商就把当时的陕西商人还是山西商人的盐引全部收回,让他退出盐业,只经营票业了。
+ 当然后期徽商确实是盐业里的翘楚。
### 真事+ 鸦片战争期间,清廷赔了不少白银,导致国内的银根短缺,盐商们从市民那收的都是铜板,但他们用铜板兑银子的时候就吃了不少亏。
(*那时就有了汇率的问题啊,应该是一直在,只是没人发现这个学问而已*)+ 乾隆赏给了江春**孔雀翎**,在清前期,这个赏赐确实贵重,但有说法是乾隆后这个就有点滥赏了。
+ 扬州二马两兄弟给捐《四库全书》中的不少孤本素材,他们自己也拥有藏书阁,纪录片里说是四大藏书阁,*搜了一下不是,最多算七大里面有个扬州的。
*+ 微商去扬州有两条道,一条是从陆地经南京到扬州。
+ 另一条是到杭州走京杭运河的水路,**多年前,我走了一些微杭古道,今天才知道,原来是这个原因,杭州是他们的一个中转点。
**## 结语+ 看了这两个剧,随手纪录了一下,然后又码成字整理一下,权当娱乐啦。
演皇帝无人能及倪大红!
把儒家思想弘扬的淋漓尽致,表面看来此剧讲的是康熙皇帝,实际是君臣之道,为人之道,中庸之道的范本,此剧是制片人,编剧,导演,演员理解深刻,用心良苦!
极力推荐!!!!!!!!!!!!!!!!!!!!!!!!!!!!!!!!!!!!!!!!!!!!!!!!!!!!!!!!!!!!!!!!!!!!!!!!
从开学看到了期末的一部电视剧,大多数是在地铁上公交上看完的。
真的很棒的国产剧,虽然结局有烂尾之嫌,但全剧不失为一部大清好剧。
在盐引制度下的官商关系,中国古代儒商的典范,张嘉译演绎得很到位。
每个人物都很有特色,服装以、头饰包括清人长辫子的男子头饰以及各种不一样的扳指和戒指,还有很多书画,编剧真的好棒。
“蝇营狗苟”,很多台词特别有韵味。
舍不得看完却终究看完了。
不过结局有点草率,但好像这样的平淡的结局才符合人物设定吧。
首先我能默默地说:等这戏等足两年半吗?
在几乎所有古装都在宫斗穿越玛丽苏,所有近现代都在婆媳抗日金手指的大环境下,我其实蛮佩服主创们能静下心来做这个项目。
并且功夫不负有心人,它总体没让我失望(虽然有些缺憾)。
《盐商》说的是乾隆年间的盐业官场,至于其中的路数和招式,大家都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就不借古了。
我想要说的,是它所展示的丰富性。
以盐商为主角,切入官商、庙堂、乃至民间不同群体,得以见社会百态,生旦净末。
而扬州,作为一块繁艳浓烈的布景板,成为不可替代却没有喧宾夺主的舞台。
本剧的侧重是男人戏。
当男人们凑在一起却不卖腐,很多孩子是不是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那就来说道说道吧。
张嘉译塑造的汪朝宗,以一己之力挑起扬州盐业的半壁江山,基本整剧的基调是“总商很忙”。
捐输、行盐、账册、接驾、救灾、及至最后面圣陈情弊政……这些关键词一刻不停,期间还要应对来势汹汹亦敌亦友的阿克占,帮衬各种掉链子的两位同行好基友,招架见缝插针念叨“把婉儿收了吧”的原配……外人只道他锦衣玉食好不快活,却不知他一心兼济天下,并不愿独善其身。
若有心无力,忧国忧民反而是一桩悲剧。
但汪是个有办法的人,他在名利双收一箭双雕这方面颇有心得,堪称人生赢家。
他为鲍以安抵押康山草堂,因为太懂一家独大不如数花齐放;他救马德昌却坚持要他当面“非己”,可见既有胸襟且有原则;他忠君却冒险为史可法求平反,更是有勇有谋正直慈悲。
姚梦梦说他“有情有义”,倒是一言蔽之。
至于儿女私情,另说。
而阿克占和他,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好久没看到这样让人回味的角色——阿克占,卢德恭、马德昌。
实在值得大写。
让我想起刘恒的《少年天子》,每每读到岳乐和济度,都难免连番感慨。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滦阳驿站的十年蛰伏,看似藏住了阿克占不可一世的锋芒。
但用他的人熟知他的长短,时候到了,这把刀还得出鞘。
徐皓峰写老猿挂印的关隘在于回头,阿克占是没领会自己的关隘是什么,可细想明白了又如何?
明白者像尹如海,知己知彼,无能为力,也只徒增悲剧而已。
大家都是棋盘上的棋子,不同之处在于,有的子用来攻防,有的子用来牺牲;有的子来往纵横,有的子困锁界河。
他对乾隆忠心不二,却始终没明白人家要什么,这也让原本就困难的差事变得更为繁复揪心。
虽然前期的他颇为讨人厌,但当最后直面关山险阻时,看客们才体会到,世间的汪朝宗固然难得,阿克占也不会很多。
有些人的关隘是不懂回头,而更多人的关隘是没种。
以卵击石,鱼死网破……只有先把自己填在回不了头的路上,才能坦然去做回不了头的事。
这是个行伍出身充满戾气的汉子,不管主动或被动,在最紧要关头放弃明哲保身,没有曳尾涂中。
然而他又有分外细腻的个人感情,懂得感恩、示弱和疼惜。
对皇帝、对曾经的何思圣、对紫雪。
剧终他被刺配伊犁,开始新一轮的等待,等有一天受到召唤,再露黑色刀锋。
而此时的汪朝宗正与王陈情,殊途同归的两人终于共同担负起盐制改革的前途。
一如溃堤之上,同守扬州。
虽然所处立场和段位不同,结局乍看也一成一败。
但我还是愿将汪阿视为对称的存在——互为警醒,相互援手,须知生无对手,最是寂寞。
如果说阿克占是难掩锋芒,那卢德恭便是深藏不露。
他一介穷苦书生,一朝权力在手,怎能不苦心孤诣如履薄冰?
可叹他又是这样谙于学问的真正风雅之人,他憎恨那些巨贾的暴发户面目,可惜了他们所拥有的却欣赏不了的珍宝。
他也是真心栽培和理解汪海鲲,虽略带利用成分,却未尝不是在他身上看到年轻时的自己。
而卢德恭的倒下,也是汪海鲲生命里的巨变,偶像坍塌,他再无处求告,于是选择了一种更决绝的方式来测试理想的硬度。
还有马德昌、和珅……就不一一写了。
而我不太能认同的是对何思圣的处理;还有权五(尤其是卢德恭居然如此信他),略潦草。
当然最后还想说一个人——乾隆。
看片花时对这版乾隆是有疑虑的,但整剧看完,觉得人设实在是妙。
最妙的,是巡幸扬州时对两件事的处理。
前脚是姚梦梦刺杀未遂;紧接着是账本亏空。
他对这两件事的态度与多数人的预料相反——大事化小地教育了吓傻了的姑娘,头都没砍一颗;却雷霆万钧地问罪阿克占,悬刀于其颈。
这哪像个皇帝会做的事?!
可这才是个高明皇帝该做的事。
那是已近暮年的乾隆,十全老人,早已处变不惊。
再动辄因为一个柔弱姑娘的意图行刺而方寸大乱失了威严,也不合适了。
既然要收复天下人心,那头一个要紧的,是自己的滴水不漏。
说到底,行刺只关乎个人生死,而亏空却紧系民生社稷,他的态度坚决地昭告了天下孰轻孰重。
不管有意无意,这步棋走得太高明。
也无怪乎,当着天下最难的差,怎能不长一颗天下最复杂的心。
《大清盐商》最大的好处,是呈现给我们一个可幻化并寄托的人世,纵然不是乌托邦,不是桃花源。
这世上千万个立场,绝不仅有黑白、是非。
青史也从来只记功过,不问初衷。
所以我们也渐渐不再简单地以“好坏”评判一个人,一件事。
那些孤独老辣的权臣,说不定也曾有过“信仰有天价,不能遂我壮心,何如一刀断头”的岁月。
正如和珅、卢德恭们,谁能断定他们的昨天不会是另一个汪海鲲、马大珩。
当然自带主角光环的汪老板是真正的人生赢家,两全。
扬州春秋时属吴地;汉代称为“广陵”;隋炀帝被杀于此;南唐定东都于此;朱元璋筑城于此。
再后来,多铎连送五封劝降书至城下,明守将史可法未看一眼,以致名节完满,血流成河。
接下来呢?
接下来也许就是我们在剧中看到的那样。
繁华深处,可知风波。
如今再走在这个城市,桥还是这座桥,水还是这片水,两百多年已经过去。
实话实说这部剧看起来一头雾水,但又有什么魔力似的让你想看下去!
说是一部反腐唱廉剧吧,看着看着又感觉是一部关于人心人性的片子,名字是大清盐商但感觉也没说出什么关于盐商的浩繁历史!
最后我觉还是叫大清盐商汪朝宗传更贴近一些!
剧中的爱情戏份,就一个字形容“作”!
有句话说的特好:不作不死!
真心看不出爱的所以然,一头懵逼!
看着莫名的心里苦着呢!
好吧,我承认有标题党的嫌疑。
但我在看完第八集后,确实想起了钱钟书先生《围城》里的那个段子,书中写到卖假文凭给方鸿渐的那个爱尔兰人时,老钱大发了一通议论说“那人有爱尔兰人的急智,还有穷。
据说爱尔兰人的不动产是奶和屁股。
”老钱当年写《围城》是自娱自乐,出名已经是很多年后了,不知后来《围城》流行后有没有受到爱尔兰人的抗议,我甚至想,老钱当年在欧洲留学的时候,是不是也受了爱尔兰人的气,借此一吐块垒也说不定?
”奶和屁股“在某种层面代表着色情,粗俗,或者是肮脏,说起来叫人难为情,不登大雅之堂,似乎是应该在书本或电视上要想法屏蔽的东西。
但它在某种程度代表了一种真实,一种存在,或者一种黑暗。
如果一个国家的电视剧中没有真正的矛盾,就像避而不谈“奶和屁股",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洁癖。
在《雍正王朝》之后,揭露官场黑暗的片子逐渐绝迹, 在《走向共和》之后,对历史探究也只能停留在歌颂的层面。
于是现在的中国便充斥了一种可笑的言论,如果你提现实的黑暗,马上就有人说你心理不健康,告知你要”正能量“,可是大哥,黑暗是真实存在的,正如奶和屁股是真实存在的一样,我们已经自欺欺人到要无视各种真正黑暗的地步了吗?
难道所谓的正能量,是靠那些抗日神剧,宫斗,穿越,智斗丈母娘等各类脑残剧,顶着”正大光明“匾额来苦苦支撑的吗?
这样说,肯定有很多“仁人志士”不能苟同,因此在他们看来,“奶和屁股“是洪水猛兽。
只要不沾上脏的东西,只要面子过的去,里子多傻逼都没人管,这是我们多年来一贯的逻辑。
说远了,说远了,也许没说远——因为看过几集后,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部很优秀的剧,他在讲官场的矛盾,同阶层人之间的矛盾,很多矛盾我想明眼人都能看出,和是不是清朝,是不是盐商没有关系,这可能是这部剧最大的一个局。
这是不是一部几年一见的剧,还要在吃完这个鸡蛋之后再做评论,但它带着浓浓的张黎制造的味道,相信张黎迷们看的时候会不断的嘴角扬起,从仅仅看过的八集来说,如果非要吹毛求疵:发人深省不如《共和》,反腐斗黑不如《雍正》,结构缜密不如《大明》。
——但是,但是现在是什么审查制度?
是不是?
我又想骂他的娘,我又想说奶和屁股。
估计像《共和》一样的漏网之鱼是很难在现行的审查制度下再得苟全的了。
也许我们看的只是一个不断妥协之后的产物。
我不知道张黎,韩晓军们想不想在作品上突破,我想他们一定想过,而且不止一次,再突破,必须往体制,根子,人性上深挖,必须打破人非坏人即好人的窠臼,必须突破动辄就提家国天下的大格局,必须要提奶和屁股这些粗俗而现实存在的东西,但是在现在,这些是不可能的。
其实中国编剧导演的精英分子们,与欧美的差距远没有表现出来的那么大,一如中国的建筑师和广告设计师们,为什么中国狗屎般设计感的建筑和广告横行呢?
其实还是奶和屁股的问题。
因为那些都是体制的杰作。
人物传记电影就是好例,《莫扎特传》和《社交网络》都没有把主角当做神来膜拜,只是把他当做一个人,一个有奶和屁股的人来描述,自然有血有肉;但我们的《梅兰芳》们呢,还是五六十年代高大全仰望的那一套,因为有体制,因为不能提奶和屁股,至少不能在表面上提,于是我们只能看到脸谱化的人。
——看到此剧,我有点小激动,为什么呢?
为什么呢?
我也在问自己,张黎们并没有突破自己,也许只是一次高水平的重复,但是我仍然有一点小激动,因为各种“正大光明”的脑残剧实在太多了,我终于在一大波僵尸过后,看到了一棵真正的植物!
看到了一部“好好说话”的国剧,一部“用心拍戏”的国剧,一部云山雾罩的隐晦的“奶和屁股”的国剧。
在科技飞速发展,博客微博微信以后,关于中国电视剧,只要有点思想的人,赫然看到的却是:数量上的蓬勃发展,和质量上的不断衰退,看到了形形色色的虚伪造作的“家国天下”和“正大光明”。
我甚至都更高看一点真正掏出“奶”来的武媚娘等,因为这类剧起码还有一点点的,老娘就是低俗的诚意。
于是,于是再重复一遍,在看到这样一部“好好说话”的国剧,一部“用心拍戏”的国剧,一部云山雾罩的隐晦的“奶和屁股”的国剧。
我,有一点小小的激动。
十集以前很紧凑,好看,十集以后就渐渐失控,人物、主旨、剪辑都乱,22集后弃
原来《大明王朝1566》的班底这两年拍了这个,昨夜才在CCTV8发现。画面精致漂亮,很多演技实力派,也是古代官场贪腐的题材,不过这次的主角是商人阶层,因为故事发生在扬州,加入了许多江南雅致的文化意蕴,主人公汪府还隐隐有点金陵贾府的感觉。又一部好戏!
基本上可以看做是北平无战事古装版
很好的正剧,政商永远都是这么不离盘错,古如此,今仍如此。政商,家庭,婚姻,爱情各方面的斗智斗勇刻画的很真实很精彩。
19集开始变得好看了
近年好剧!不敢快进看,每句台词,每个动作都富含深意。演员都超级到位,没得说,制作很精良。就是不喜欢那个姚梦梦
节奏太有问题了,拍的但是精致
真的好烂。
很好的正剧
做工精良没有瞎编乱造的清朝剧,官场商场权谋争斗,感觉比较适合男生看
好看,剧情紧凑跌宕起伏很赞。
该剧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意义,剧情严谨、具有醇厚的正剧气质。
题材很好,演员很好,可惜虎头蛇尾,再一剧中前后逻辑多处不和,汪朝宗处处说盐商难处,又着实说不出来难在何处。青麻头对阿克占是否有龙阳之好?阿克占到底要什么东西?为什么总是装的要赴汤蹈火的架势?又处处出不明所以的招。然后还有一段似有似无的插曲红颜恋,各种乱七八糟。当历史剧来看,所得甚少。
演技都不错!整个剧一直在说跟盐相关的东西,盐商真的很赚钱吗?汪朝宗一步步做上来真的不容易啊,厉害厉害
初看似《大明王朝》,十多集过后发现,它还只是《大清盐商》。
一部没有主题的烂戏,谁都讨好。最恶心的部分是堂主被乾隆赐婚进而想跟盐商过日子的戏份,简直令人作呕!奴才写的戏吧?
前面挺好看的,到中段感情戏部分太尴尬了,还有张嘉译真是演啥都这一套,之前挺爱看他戏全是白鹿原的加成,一直以为他是为了塑造角色才这么走路,看多了才发现他的动作都一样的,这个走路姿势背影一出来我就知道是张嘉译,能不能不要成为张嘉译,成为这个角色不好吗。拍摄手法和大明1566 差不多,可能那个时候流行这样拍,但是处理上没有1566的高级。
剧情一般般吧,演员虽然还不错,可惜当年的大明王朝演的太深刻,让我这次再看到他们无法入戏
和同类型的比相差太多,剧情经不起推敲。
没想到完全没有看之前预计的枯燥,看了开头就想一口气看完,虽然有些不明不白的突然特写以及作为正剧但后半段节奏有些“泄气”。看海报以为是大男主但其实是群像,每个人物并没有脸谱化的分为好人坏人,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高尚和卑鄙的一面。可惜有些细节的确太粗糙,情感铺垫也为正剧情节的推动让步显得有些突兀。以及历史剧里的价值观的确让现代人别扭,汪朝宗夫妇的举案齐眉自然的让人觉得神仙眷侣也不过如此。但仔细一下又是如此可笑别扭。同理剧里道貌岸然的君君臣臣正直忠义也是如此让人别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