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利夫·欧文,我迄今所见的最具男性美的面孔,由这样一张脸,出现在《超越边界》里是最合适不过。
安吉丽娜·朱莉扮演一位锦衣玉食的伦敦上流社会已婚女子莎拉,在一场豪华派对上,被骤然闯入的尼克医生一番拯救非洲灾民的激情演说深深打动,潸然泪下。
拣起有人恶作剧扔上的一只香蕉,尼克说道:“谢谢,这只香蕉提供300卡路里,超过这个非洲孩子一天的热量了。
”作为观众,我不由得心一紧,我们熟视无睹之下,确有多少活生生的生命嗷嗷待哺!
莎拉的人生轨迹从此改变,如同泰戈尔诗句描绘:“唉,我不能留在这所屋子里,因为这个家已经不是我的家,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呼唤,他正沿着大路走来。
”她毅然带着捐助的物资向赤贫而战乱的非洲进发。
一只大鸟停在一个饿得无力逃避的孩子面前,虎视眈眈,这取材于一张著名的新闻照片,电影把此镜头也真实再现。
莎拉和尼克的爱情仿佛天定,而电影却经过了较长的铺垫,经过美好的压抑,才让他们之间激情迸发,共赴爱河。
家庭责任感驱使他们选择了离开对方,莎拉默默在世界各地的人道主义援助消息里,搜集着尼克的点滴消息。
她也成长为英国著名的慈善大使。
在最危险的地方,永远有尼克。
这个全身心投身人道援助事业的男人,具有舍生忘死的执拗品质,也正因为此,让莎拉不能释怀,为营救他深入虎穴,直至茫茫雪地上被恐怖分子追杀,一个劝对方逃走,一个为救对方不惜踏雷身死,像一切伟大而悲剧的爱情一样,一定是死亡,才能在终止爱情,也才能延续爱情。
两鬓染霜的尼克找到他和莎拉的女儿,小女孩像她母亲一样弹着舒曼钢琴曲,尼克陷入深深的怀念之中。
感人至深的人道主义情怀,精神高度一致的美好爱情,构成了这部片子的深厚底蕴,让我产生童话般的幻觉——或许,这俗世里,真的存在命运交汇的一瞬?
做慈善是努力捐钱更好,还是冲上一线救死扶伤更好?
为了拯救弱小的人,是否牺牲道德和立场,以违法换取生存的物质?
在困境中发生的爱情,是否比平淡的家庭生活更值得不顾一切?
很惊讶这样一部好片,评论如此之少,朱莉是充满力量的女性,无论影片角色还是她本人在现实生活中为帮助难民而做的种种,都值得钦佩。
在帝都天天为大小事儿闹心和堵心的人,常净化一下心灵是非常必要的。
去年某月看了一部电影,由真实故事改编的《晨曦中的女孩》,看完之后不断慨叹自己生活该是有多幸福。
同样的感觉也在看过《追风筝的人》之后产生。
我把它们推荐给一个朋友,但是他很直接地说自己不会去看。
在他看来,这种感觉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且很快便会消失,并没有实际的效用,自己并不需要通过观看这种方式来得到同样的感受。
老实说我倒是有点不理解这种心态,毕竟很多事情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便永远无法理解亲历的感受,虽然看完整个故事也是一样。
我是越长大越发觉这些年浪费了不少时间却并没有学到太多真正的东西,我经常听着关于塔利班的报道却从来没弄清过具体是什么情况,我也从来没听说过“红色高棉”这个东西甚至不知道在我庸庸碌碌地成长的过程中邻国的人民还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种共情来得太过迅速因为我发觉自认为越发成熟的自己到头来仍然是一无所知,那些平日里关注的不关注的事情,好像也并没多大回事。
从小的各种学习,拼命挤进大学,接着工作最后老去,生命就像一卷录音带,慢慢地按照既定的轨道转到末尾。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我们在某些方面和朝鲜人民也并没太大区别,都是生活在一个狭小而闭塞的圈子里面,眼里只有现在和显得局限的未来(这里没有嘲笑朝鲜的意思,这同样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而历史这一与现今连接的纽带,对于我本身来说,充满了种种的不确定和待考究之处。
我能看到的已经是经过长期删改和修饰的语句,就像是《1984》里面加工历史的真理部的工作一样。
这个时代能相信的东西太少,夸张过头的东西太多。
然而我又弄丢了仔细推敲的能力,失去了这个基点,值得成为信仰的东西便更加薄弱不堪。
罗素说,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感情支配了我们的一生,那就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
在这部电影里,有两种情感得到了细致而精确的展现,那就是爱和同情。
爱与同情,本质上是互通的。
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同情。
同情,是一个人对所属种群的爱。
尼克的心是浩大的。
他有着广泛的同情,把解救众生的苦难当成自己的使命。
萨拉,本来是一个小女人。
拥有一个小女人所该有的幸福。
可是,当尼克出现时,她的心被打开了。
她看到了深刻而普遍的苦难,也看到了一个苦难面前的勇士。
她性格中善良的一面被激发出来。
她放弃了画展的职业,成为联合国难民署的一员,为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们提供帮助。
在这部电影中,善良与同情那么多。
到处都是人性的闪光。
这是一部残酷的电影,也是一部温暖的电影。
有了他们的努力,这个世界的阴暗面正在退却。
世界在变得更好。
顺便介绍一下无国界医生组织。
无国界医生(法文名称:Medicins Sans Frontieres;缩写是MSF,英文名称:Doctors Without Borders)是一个非牟利团体(NPO)。
1999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得主。
无国界医生于1971年12月20日在巴黎成立,最初的成员皆为深信世界人类都有获得医疗权利的法国医生和记者。
但目前成员已遍及全世界,每年有2000多位志愿人员在约60个国家中服务,是全球最大的独立医疗救援组织,在全球各地设有19个办事处,而五个主要的行动中心则都位于欧洲,分别是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巴塞罗那和日内瓦。
http://baike.baidu.com/view/85924.htm
◆原创◆这不是安吉莉娜的错!
--评《超越边界》的人道主义在看到第十放映室关于《超越边界》的介绍后,我为其中闪现的人道主义主题所吸引,马上到网上一睹为快。
但是,不得不说,用“超越边界”做题真是不如港译的“缘起烽火蔓延时”,因为故事表现的人道主义是那么浅薄,到最后却只是为了女主角那非常狭隘的爱。
因为受男主角的人道思想的感染,她很毅然地只身前往埃塞俄比亚,在亲眼见到饥饿的难民,女主角的思想从非常幼稚和理想的个人英雄主义,升华为一种大爱,博爱,成就她最终成为联合国难民救助专员的身份。
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女主角最终却是为了一己之私抛“夫”弃子去车臣,离家之时的决绝和对家人的隐讳,你完全可以看出,这一次的前往根本没有任何人道主义的高尚在其中,这一次只是为了寻找曾经有过一夜情的男情人。
即使最终为此死掉,也不能弥补这段剧情在思想高度上的不足。
最终的结局让我看到,这个穿上人道主义外衣的故事,主旨上还是讲述一个俗之又俗的爱情故事。
尤其在车臣女主角对男主角说“我们有个女儿,你做爸爸了。
”然后莞尔一笑地露出白牙,天,真是俗到家了。
因此说,港译的“缘起烽火蔓延时”的名字要贴切得多啦。
也许是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差异,尤其是对待“性”的差异,我真不能接受女主角在柬埔寨和男主角一夜前说的话,“婚姻已经死亡”应该仅仅只是为自己越轨寻找的借口,因为后来生的女儿她的丈夫并没有丝毫的怀疑,还有她去车臣需要那样的隐讳,可见她的丈夫对她的越界完全不知道,即使在之前也许他在失业吵架时有想过劈腿,但毕竟没有实行,而女主角却……我确实不能接受这样的借口。
看到女主角悄悄离开时,他是那么无助和沮丧地坐在楼梯上,真是打心底可怜这个戴了绿帽还支持妻子去救援难民的英国绅士。
说到这里,我也要为女主角安吉莉娜说句话,这个戏的浅薄并不是演员的错,主要在于编剧和导演,美国的大片就喜欢在爱情里夹杂些高尚,在高尚里又夹杂些性,如果主旨不明或者详略不当,结果就成了这样一部烧钱不叫好也不卖座的片子了。
当然,这部片在难民救助方面也并非一无是处,不管是埃塞俄比亚的饥饿,还是柬埔寨的红色高棉,还有车臣的恐怖武装,本片都表现得十分真实,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红色高棉把手雷放在无辜婴孩手中的一段,我激动得在屏幕前大骂“畜生”,还有那些饿得皮包骨、开膛断腿等血腥场面,真是感觉再厉害的化妆都是化不出来似的。
结果,对于这些方面了解不深的我,被吸引得一看完片赶紧上网补课,算是又增加了很多见识。
最后,在批评了影片主旨还是浅薄,对于人道主义表现仍然不够深刻的同时,我也承认,如果需要更深刻,还不如去找些记录片或者新闻评论看看啦。
说别人是是为幼稚的个人英雄主义,但放在自己身上,我应该是连这份幼稚都没有的。
对这部电影评分很矛盾,一方面一星都嫌多,一方面看到五星是推荐,又想推荐力荐,让所有人都看看,不能只有我一个人瞎。
这片子的慈善是男主拽着非洲儿童逼着当地的富人捐款,你们竟然还有心情喝红酒?!
真是为富不仁!
女主拿着丈夫家的金钱和资源做自己的慈善,并由衷的抱怨丈夫对自己不够好。
这片子的爱情是女主已婚有孩了和男主乱搞,然后怀孕了生了孩子,所有人都以为是丈夫的。
这野杂种享有丈夫这个英国富人家的一切资源,不用跟着他那个大爱的男主父亲居无定所的乱跑,在这个富有的大宅子里优雅的弹钢琴。
别怪我使用野杂种这个词,婚外情生的孩子不是野杂种是什么。
野杂种这个词就是为这种情况产生的。
女主的姐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姐姐一样的三观不正,还把本来还算正常的女主带歪了。
外国坏姐姐的榜样。
然后此片说是慈善片,爱情片,大爱片,超越边界。
在我看来,此片才是安吉丽娜朱莉一生的黑点。
这么奇葩的三观的片子,在这片子里那么烂的演技。
专门去烂番茄看了下,烂番茄指数14,很好。
IMDB6.5,评分的人不多。
这是个没多少人看的烂片。
此片真的很烂,很烂,很烂,很烂。
看此片,是我看的影视最后悔的之一。
现在社会或许真的过于物质话化,社会该有的人文精神就显得如此苍白与颓废.或许又甚是流入历史的潮流中,看待人文精神就像一座古迹,文明,什么是文明?是先有物质文明还是现有精神文明的呢?这个确实是个愚蠢的问题.我忧伤的是现代,至少是感觉伟大历史的沉积下来的文明而今似乎如此的弱不禁风,但又突然忏悔自己的吃饱撑着没有事干.一个人,一个区域,一个民族,要是连温饱问题也无法得以解决,精神文明于他们又是什么啊?他们无法如此奢侈的享受.眼前晃过影片[beyond board]的影子.一群联合国难民署伟大的志愿者,超越自我的边界,甚至超越生命的边界,为他们的信念而艰苦的顽强的拼搏着.此刻,我不得不要落下一大堆的眼泪.我无法忘却尼克在埃塞俄比亚的绝望,无法忘却活着的尸体的腐蚀,无法忘却柬埔寨那射向艾略特的枪声,无法忘却车臣莎拉踩上地雷引爆自己来挽救尼克的一幕,无法忘却的一幕幕似乎把我细胞里面的浪漫全吞噬.在缺少最起码的物质的局限下,精神文明似乎也就没有它存在的空间了.啊,上帝,它真的存在吗?为什么还是那么多的他的信徒还是受到如此不公平的待遇.为什么?在我看来那些需要我们去关注的,去帮助的区域的人们,在他们心里象尼克这样的人才是他们的上帝.看来物质文明驾驭着精神文明,否则全部是扯蛋.
救援物资被贪污的几率到底有多大?
依据常识和经验,应该非常大,即便在和平地区,有严刑峻法。
而战乱之时,法律失语,救援财物属于有限资源,会引发相互残杀,最弱的是抢不到的。
电影里的现场救援人员,他们介入了救援最后一公里的行动,物资屡遭政府盘剥和武装势力抢劫,略强壮的灾民也会哄抢。
人道救援的宣传形象多为儿童,医生男主拽着骨瘦如柴的JoJo大闹慈善捐款晚会问责为什么要停止救助最弱的儿童,JoJo遣返途中逃跑,第二天冻死在高架桥下。
女主从秃鹫嘴下抢回一个男婴,那男婴已脱形如骸骨,只一息尚存,所有救援人员要求她放弃。
女主说我带来了物资,换你们救他一命。
其他救援人员同意了,这交换很合理,告诉女主方法:持续喂一晚上高浓度牛奶。
第二天男婴活下来了。
假设没有女主,救援人员会放弃救最弱的吧?
后来男主与各方“丛林势力”周旋妥协陷入道德两难,也是展开菩萨心肠金刚手段的好题材。
但电影突然转成爱情片了,可惜了。
估计作为商业电影,也不得不有票房的考量与妥协吧。
多数援助,都考虑利益回报,如开篇一带而过的慈善资金给谁不给谁的标准,那是一个更大更难的话题了。
《Beyond Borders》,翻译为《超越边界》,欧文和茱莉分别饰演一个男医生和一个女社会活动家,在世界各地的难民营开展各种救助工作,唯一的目的就是从饥饿、疾病、炮火中挽救尽可能多的人的生命,他们历经埃塞俄比亚,柬埔寨,车臣。。。
最后女主角不幸在车臣踩中地雷,为影片画上凄婉的句号。
剧情远比我讲的丰富,包含友谊与爱情,救赎与希望。
救赎?
没错,他们,尤其是男主角一直在全身心的投入各地难民营的救助工作,作为非官方组织,他们的资金来源很不稳定,有上顿没下顿的,还会受到当地不同武装组织派别的阻挠骚扰甚至生命威胁,但不管条件多困难,他们都在坚持,多救一个,再一个,鲜活的生命。
为他们的精神所感染,为他们的行为所震撼。
看到后面,我在想,也许,他们不顾一切的救人,实际上也是在救赎他们自己的心灵,救赎地球上所有那些衣食无忧却终日碌碌无为人的心灵。
纷争,战火,饥荒,痛苦,这些灾难是谁造成的?
不要说什么是那些军阀政客们,与我们无关。
是我们造成的!
每个人都是人类的一分子,所有的罪恶,没有人能逃脱干系。
影片开头欧文带着一个非洲小孩大闹慈善捐款晚会的桥段,让我们看到了慈善家,捐赠者和我们自己的伪善。
我们大家,都需要救赎。
有人在帮我们,而我们自己却浑然不觉。
这是念大学时期,试听课上看到的影片。
这是AJ首部让我感动的作品。
洗净铅华的她朴实的表演更容易让人专注于故事,Oh My God!
我真的喜欢这个故事!
那么真实,那么直入人心,他们的爱情那么隐忍深刻。
谢谢你Martin Campbell,曾经让我感动过。
PS:我后来在音像店里找到了这部电影的DVD,RMB7元。
灾难爱情片..
动人打动同类的人在相同的道路上迈进或小或大的一步
懂得人道救援需要有人去做,知道这世上有很多的不公平,但看电影还是被惊到了。那个好不夸张骨瘦如柴的男孩是真人还是特效?秃鹫虎视眈眈对着他的场面永生难忘。致敬所以实施人道救援的奉献者。
2015.01.24
大嘴和帅哥在救助世界难民的过程中的某些爱恋故事
1、帅带着非洲小孩黑闯入晚宴斥责富豪们假慈善,帅被警察带走黑饿死在大街上。富豪瘦的未婚妻莉亲自带物资来到非洲,莉救下被秃鹫盯上的枯瘦如柴的小孩。一群土匪抢物资帅及时赶来阻止;2、回到营地小孩没能救活,营地每天都有很多人病死。莉回伦敦后帅的助手艾告诉莉帅去了柬埔寨那里发生内战。莉来到柬埔寨找到帅,莉的物资中被人塞入机密文件,车队被军队拦截帅被暴打;3、莉和帅住进酒店后啪啪。帅带领小队给难民救治时叛军丑带队赶来阻止,丑给一名婴儿塞了一枚手雷,艾扑上去抓手雷时被叛军打死。难民冲上来将叛军乱棍打死。帅带领大伙逃到泰国边界;4、莉在伦敦收到帅在俄罗斯失踪的邮件。莉来到俄罗斯在朋友的帮助下来到雪山见到车臣首领,莉给首领钱后见到帅,俄罗斯军方对雪山展开空袭莉趁机扶着帅逃跑,逃跑途中莉踩到地雷被炸死。
剧情忒狗血了。。。。。。。。。茱莉极美啊
Well, just OK, typical American movie again...
一开始以为这片子还是会延续慈善的主题下去,反对反人类的行为,到最后变成了一个纯粹的爱情片。所以,结尾显得不提气。
其实就片子本身而言,真的很无聊。只是这又让我想起曾经想做NGO的想法,这世界的苦难会不会因为你的天真与热情改变一丝?而改变的这一丝究竟有没有意义?朱莉挺美的。
每次看此类型的片子,总是深深的无力感。世上需要帮助的人不计其数,可我们的力量实在太有限了
在浦东新区图书馆和妈妈一起看的 原声 义务公映
所谓的社会活动家,就是一堆给政府捧臭脚的苍蝇……
又看一遍。。。this film change my vision of life
喜欢这部电影,不喜欢安吉拉朱莉;喜欢这部电影的真实感,就像是纪录片,不喜欢朱莉做作的爱情。对于朱莉——片子里她扮演的角色,爱情更像是一场游戏,而对于苦难的非洲,爱情或者仅仅是使他们活下去的依靠;在这样的背景下,你还给我看朱莉式的爱情,简直是对苦难、生命的玷污。
女神就是女神,不然的话这片我看10分钟就看不下去了,虽有女神在,但2个小时的长度有点乏味,缩短到80-90分钟这片子就更好了,尤其是后面的部分,时间缩短故事紧凑点。ps.朱莉还是拍谍匪片吧,thats where you belong!
“白人”才是贫困的制造者。
i think it's called love
越看越跳戏
不是爱情片吧,非洲的那些小朋友更该被关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