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既复杂又简单。
小时候母亲说的话孩子都会记住,可是孩子回馈的善意却不一定能被发现。
孩子们并没有母亲想象中的那么脆弱,至少是母亲不在的时候,母亲在的时候他们才能是一个孩子啊。
心中有对孩子们的称赞一定要说,特别是要在人多的时候对他说啊,因为你的话他们会记住一辈子啊。
“记忆这个东西吧,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人在世上生存下去的燃料。
如果累积了很多美好回忆就会像使用高级汽油的轿车一样顺畅驾驶,糟糕的记忆会像劣质汽油一样让人生路走的颠簸。
”影片中的母女即使是母女两个人好像也并不熟悉。
母亲在死后根本不会想到女儿会是怎样的生活。
一开始就惊讶于女儿并没有回美国,而是回到了母亲生前住的地方。
后来母亲又看到了女儿的生活,甚至不认识女儿最好的朋友。
虽然再怎么不愿意承认,母亲和女儿还是有诸多的相似之处,性格中的那份倔强、不愿意亲口表露自己的内心。
母亲为了女儿特意研究饺子馅,可女儿直到母亲去世也不知道如何调制。
其实只需要简单的一句话便可以解决,到头来却留下了遗憾,也让女儿吃尽了苦。
不相似的两个人不会相遇,相似的两个人终会有遗憾。
电影中的母亲也几乎融合了东亚母亲所有的刻板印象:为女儿奉献了一生、不善言辞生怕打扰女儿、对女儿说话刻薄、不喜欢称赞女儿等等。
即使死了回到人世看见女儿也不免对女儿的吐槽:怎么不回美国工作?
为什么不结婚?
即使死亡母亲还是没有放下那对女儿“好”的执念。
整部影片设定女儿去到美国仿佛就是一种成功一种救赎,可是到头来故乡却成了母亲死后的一种执念。
母亲死后女儿重回故乡重走母亲的路,以此希望来救赎自己。
有意思的是原来并不是中国的狗才能看见人看不到的东西。
影片最终诠释了“也许死亡并不是最痛苦的事,最痛苦的是被遗忘。
”母亲从一开始对向导的不屑、无礼,到后来的祈求。
而向导也说道“人类就是重感情”却没曾想到他也是人类。
到了最后母亲还是选择了遗忘只是为了让女儿能不再痛苦。
到死后母亲还是为女儿牺牲着自己。
电影总体来看除了死亡后的假期这一设定较为新奇之外还是比较公式化、套路化的许多情节也都能猜想到。
许多情节设定也不一定能经得起反复推敲,只能算得上一部刚达到及格线的电影,正如前文所说无论是母亲还是女儿的人物设定都有些刻板印象,使得整部电影有一些公式化。
很感动,并且觉得感情是一个好奇怪的东西,尤其是血缘连接着的感情。
一开始以为珍珠是恨母亲把自己一个人托付给舅舅一家,所以越长大越不开心对母亲态度也越糟糕,甚至恶语相向。
可是发现珍珠到后面其实也都理解母亲的不容易和决定,珍珠很爱很爱母亲,这也是为什么她能在美国当上教授的原因之一。
但是理解并不代表以前的痛苦就不存在,也并不代表没有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日子就可以变得无所谓和开心。
所以发展到后面珍珠陷入进了一种自责的情绪中,严重到了需要看心理医生的程度。
所以,珍珠其实很可怜,小时候承受着为什么别的小孩都和妈妈生活在一起而自己不是的难过情绪,长大后承受着理解妈妈的苦难后悔自己对妈妈曾经表露出的负面情绪。
这其实也和现在的很多小孩一样,以前不理解不断内耗并且生出憎恨,之后理解了又开始懊悔进行内耗,一直 一直活在不开心中。
可是你也没有办法去改变什么,因为小时候被不加解释的塞给其他大人,他就是会去内耗为什么。
长大后自主能力变强后明白了为什么变得能够理解就会埋怨过去的自己为什么要那么不好的对待。
似乎是无解一样。
而母亲福子女士,为了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更好的学习教育,能做出的觉得对孩子好的唯一决定就是这样了。
现实就是这样,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福子女士也真的真的很不容易。
但是,也有可能也许问问孩子的意见呢?
也许孩子愿意跟着妈妈生活,哪怕会更辛苦一点呢。
似乎家长们都是这样,所有的苦都我来吃,只要我的孩子能过得好就行。
只是好除了物质上,还有精神上,情绪上。
说得过分一些,许多父母其实是在一厢情愿的付出,以为给出的是最好的,能做出的决定是最好的决定,当然也许确实,可是如果这个决定涉及到不止一个人时,也许和孩子讨论一下,哪怕最后的决定没变,可是在孩子的眼里形成的可能就不是被抛弃这种观点了。
电影中福子女士见到珍珠抑郁后着急的不行,一定一定要和珍珠亲口说,不要沉溺在过去了,那些你走不出来的对我的不好情绪我都觉得没什么的,走出去吧,过属于你的生活吧。
可是代价是和珍珠的记忆全部删除,以后珍珠对于福子来说就只是一个陌生人了。
福子女士听到代价后直接瘫坐在地,可是她还是选择了要去,因为那是对女儿好的。
可是我又要说,这和把女儿寄养在她舅舅家有什么区别呢,那个时候的事情导致了现在女儿的抑郁,为了解这个环,再次做出为女儿好的决定,可是也许在很久很久以后,母女在阴间重逢时,那时女儿知道真相后,会不会又继续后悔或沉溺呢?
母爱真的很伟大,电影最后,福子女士对珍珠说,我把你的眼泪都流干了,你以后就不要再流泪了。
很感动很伟大,可是又觉得这种牺牲太伤自己了,所以伟大就是个人巨大牺牲的代名词,对吗。
妈妈买了甜筒是为了熬过去那一“夜”,珍珠买了甜筒是为了熬过去这一“生”,付出与忏悔,是不一样的感觉。
顺着手指流下的是“甜”还是“苦”,糟糕的记忆和美好的记忆都是“记忆”,活着尽量少点“遗憾”吧。
否则全是“抑郁”,为了子女的健康与幸福,父母会无私的“奉献”,只是这份奉献儿女们感受不到。
只有“遗憾”来了,才能体会的深刻些......
韩国每年总会出那么一两部催泪大戏,我一下子能想起的片名有很多,《七号房的礼物》、《我爱你》、《国际市场》、《担保》、《季春奶奶》、《婚纱》…他们有一些特点,就是在表达生离死别人间真情时,很用力,也很有力。
如果要说如泪腺炸弹一般的韩式亲情片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哪部,我想起的会是2010年由车太贤所主演的《开心家族》。
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应该都知道,这部片子仰赖一个极其重要的反转设定,在电影前90%戏份里,都是以车太贤的视角,讲述他如何被一大家子鬼魂捉弄,帮助鬼实现愿望之类的,直到电影后15分钟,谜底在一瞬间揭开,直接开启长达15分钟的爆哭时间,我至今犹记得车太贤吃着紫菜寿司时顿住的表情,他终于想起那是妈妈啊,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亲人啊,接着双眼噙满泪水,跑着去找家人,一路上所有回忆都苏醒过来,泪水就在那风中飘荡。
十多年后,贾玲执导的《你好李焕英》完美复刻了这个设定及类似段落。
鬼魂加亲情的编排,效果极其炸裂,是我对《开心家族》的最大感受。
最近给我类似观影感受的,是一部叫做《3天的休假》的韩国亲情片,2023年12月在韩国上映,我看了,相当感动。
这一回,故事的视角不是活着的人,而是鬼魂。
离开人世的母亲成为鬼魂,故事的开始是母亲获得了来自鬼界的3天休假,她可以到世间走一遭看一看,但人们见不到她,作为一道虚空力量,她也无法与世间的人事物产生互动。
在我看来,《3天的休假》与《开心家族》是有着一些相似性的,借用鬼魂的相关设定,如同《开心家族》一样,《3天的假期》在电影前半段也充满了一些有趣笑点。
故事开篇的母亲,面对自己离世以后产生巨大变化的女儿,她“窥视”着女儿的生活,仿佛一个“隐形”的人形弹幕,不停的在旁边或吐槽或干着急,插科打诨间,让电影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直到层层深入,一个有关母女的悲惨故事徐徐展开,出身穷苦、卑微又自尊心强烈的母亲,离婚后因无法为女儿提供生活保障,不得不把女儿寄养在弟弟家,自己独自生活。
年轻时的这个决定成为她一辈子对女儿最大的愧疚,她拼命努力,将自己力所能及的全部付出给女儿,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女儿不要重走她的人生路,她应该去外面的世界,去过另一种生活。
女儿很有出息,去国外留学,并且有机会成为教授。
在母亲的视角里,成长中的女儿后来很少与她流露感情,后来的女儿总是很忙,离开家乡去外上学也没能再见一面,直到自己过世,直到这3天的假期。
电影通过核心设定,当母亲整日“跟随”女儿,看到女儿在自己过世后,变得和她一样擅长厨艺,看到她生活在自己曾生活的地方,出现在她们曾经约着见面的地方,她开始慢慢明白,女儿似乎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弥补母女之间曾经缺失的那份靠近与亲昵。
不善于表达的何止母亲呢,女儿同样对那份情谊深藏于心,只是不知道如何去打破。
在女儿心中,如今最大的愧疚或痛,是她一路努力,终于能够去过另一种生活时,却将母亲永远留在了孤独而清冷的角落里,她本来可以放下羞怯,直面那个“你当年为什么要抛下我”的问题,去与母亲重新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
在电影《3天的休假》里,母亲与女儿基于对方的情感刻画相当立体而深重,有过不理解、怨恨与牺牲,同样饱含着深情、愧疚与遗憾,经由电影独特的设定,让这个本来很常见的亲情大和解故事,迸发了相当强的情感感染力。
电影高潮时刻,颇有点《开心家族》那般力量,当母女俩终于有机会能够再次面对面,她们互诉衷肠,她们泪眼朦胧,她们一起吃着那顿弥补过去却再无将来的饭,躺在床上聊着那些积蓄了半辈子必须要说的话。
女儿说:“你所献出的,你那如花般的人生,我在替你过呢,妈妈。
可我明知这点,还让你那么孤单。
”母亲说:“好好保重,不要觉得抱歉,我没法一辈子都替你擦眼泪啊。
”在由来已久含蓄的东方文化里,我们总是羞于说出爱,越是重要的人,越是深刻的爱,越是不知如何去表达,每每说出口的话,不是冷淡的回避,就是猛烈的伤害,而我们大多数人就在某种缺失及天然的羞怯里,终其一生也没能学会好好去爱,没能活成一个更完整的人。
电影《3天的休假》很简单,所有故事凝练成一句话,就只是:爱,就要好好说出来。
题图:《3天的休假》海报PS:+公众号“付突突”,后台回复“休假”,获取电影观看资源你还可以:“愿痛苦随汗水流走,恐惧也是…”繁花终有落尽时年会不能停!
好活🌇夕阳自由计划://去年7月初,建了个叫做“让我看看你那里的夕阳”的群(后台回复“加群”)//今日份,来自@小小太阳,摄于1月14日。
《三天的休假》这部催泪弹电影耗费了我三张面巾纸,画面唯美、感情细腻、情节简单,触及心灵的母女复杂情感却极易激发社会环境相似的东亚女性的共情,尤其是为人女、为人母的东亚女性。
整个电影以心脏病意外独自去世的母亲朴福子的视角展开,天堂里衣着酒红色华丽大衣的福子,被天使向导通知意外获得三天的休假机会,可以去人间看望亲人。
福子没有任何犹豫,选择去看望人世间自己的女儿方珍珠。
她吃惊地发现,珍珠没有如她生前所知在美国加州乌克兰(UCLA)大学当教授,而是在韩国家乡金泉,自己生前的居所开了家“白米饭”乡村餐厅,一切维持原样,土垒的灶、家常的厨具、简陋的陈设、手工制作的食物,甚至没有固定菜单,而是根据当日的食材,记忆中母亲的食谱随机提供。
看到自己精心培养引以为傲的“美国大学教授”女儿,动作娴熟地制作家乡料理、似乎很享受地打理着小餐馆,福子心疼地不禁大喊,我拼命工作就是不想让你重复我的生活!
很遗憾,作为“鬼” ,她无法让女儿看到她、听到她,作为旁观者,她目睹珍珠独自照顾自己的生活,既心疼又欣慰,她不解又愤怒,心爱的珍珠不如自己所愿在美国大学当教授,却呆在家乡过着她之前的生活,住着老房子,开着老餐厅,和自己的老友喝烧酒聊天。
福子自幼聪明、要强、有梦想,却因为当时的家境和身处女孩子的身份,不得已初中辍学打工补贴家用,负担起养家和弟弟的教育费用。
成年后,福子独自带着女儿生活,为了女儿珍珠付出了所有。
她带着年幼的珍珠去给富人家里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作下人,收入却不足以负担房租,更别说让珍珠接受好的教育。
她再婚,是因为对方承诺保障珍珠的学费包括留学费用,福子不是作为女主人嫁人,实质是作为保姆嫁人,主要职责是照顾对方家庭的两个孩子。
为了不让珍珠委屈,福子将珍珠托付给当老师的弟弟一家来照顾,用充足的金钱换来珍珠在舅舅家不委屈的地位。
福子倾其所有要让珍珠过上比自己好的生活,拥有让邻居朋友艳羡的人生。
妈妈意外离世,珍珠从美国赶回奔丧,失亲的伤痛、过往的经历、遗憾愧疚、打不开的心结,让她痛苦不能自拔,深陷抑郁。
幼时珍珠被寄养在舅舅家,她恨妈妈,觉得自己被妈妈抛弃,彼时她最渴望是想和妈妈在一起,一起吃饭,一起睡觉。
上高中时,看到妈妈在二婚家庭的卑微,她发奋学习,希冀将来有所成就,带妈妈一起生活。
为满足妈妈的期待,她离开首尔,赴美求学,实现妈妈的梦想,成为美国大学教授。
她恨自己。
恨因为自己,妈妈才活得这么辛苦;恨因为自己在美国,妈妈被冷冻两天才下葬;恨自己在妈妈生前没有表达过对妈妈的感恩之情。
目睹女儿深陷抑郁,福子痛苦不堪,听到女儿和好友诉说可能只有死去,才能和妈妈相见,福子泪如雨下。
母亲的本能,福子软硬兼施,恳求天使向导救救女儿珍珠。
天使向导答应福子,同意福子以肉身和女儿相见,但此后回到天堂,福子便没有了任何前世的记忆,删除了记忆,就是删除了任何联系包括心爱的女儿,日后即使珍珠百岁以后来到天堂站在福子面前,福子也将不认识她心爱的珍珠。
一如过去,“我有什么重要,我女儿珍珠的快乐生活才重要”,福子为帮珍珠走出抑郁,宁愿失去所有的记忆。
终于,夜幕降临福子来到女儿珍珠身旁,珍珠满心欢喜,给母亲做了丰盛的生日宴,心愿实现不再遗憾。
母女俩回忆起许多的美好时刻,诉说衷肠,彼此释怀,感恩道谢,相互接纳。
珍珠理解了福子的种种迫不得已,福子欣慰地选择了真正的放手。
清晨,女儿醒来,心结打开,身心轻松,准备重新赴美开启新的生活,打点行装,带走儿时妈妈买的吸铁石文具盒,和一本妈妈的日记,日记内容都是关于珍珠的,珍珠喜欢的歌,珍珠喜欢的雪。
日记最后一页是福子昨晚补上的一句话:亲爱的女儿珍珠,我爱你,珍珠,百岁以后你来天堂见到我,就算我忘了你,不再认识你,珍珠,你也一定要来找我呀。
泪目,不能自已。
作为东亚的母亲,福子是有福报的。
世间的福子,衣着朴素,天堂的福子,衣着华丽;世间的福子,辛苦卑微,天堂的福子,随性自我。
在韩国的珍珠,沉重隐忍,在美国的珍珠,自信明亮,或者这都是导演的一种隐喻吧。
东亚文化的内敛、不善表达、背负沉重的亲情,这些相通的性格特质,使整个影片很适合中国观众理解,还是很钦佩韩国能出品这么走心的好影片。
人生是一场旅程,愿所有的父母现世能和孩子好好爱、好好表达、好好告别,珍惜儿女一场的缘分。
苏写于2024年3月11日龙抬头
孤独地离开人世的母亲福子与无意送别母亲的女儿珍珠阴阳两隔后,心灵交流的故事。
她们的重逢得益于母亲获得上天给予的“休假”。
母亲在从阴间便一起同行的向导带领下,开始了限期三天的旅行。
母亲在这期间一直观察著女儿,女儿虽然看不到母亲却能感受到她就在自己的身边徘徊。
这对母女获得了新的沟通机会,她们回顾了过去的时光,也分享了现在的苦乐,一起度过梦幻般的时间。
说是这不电影是韩国版的《李焕英》,对这两部电影,感觉都很一般。
都是很不真实的故事背景,《李焕英》还有大量的母女生活场景的铺垫,而这部电影,真实感欠缺。
珍珠从美国大学教授的位置上离开,回到自己和母亲都没居住太多时间乡村,学会了母亲的厨艺,对未能在最后告别母亲而不能释怀,而回忆的画面却不能成为这一切极大反差的让人信服的经历。
演员的表演中,真情的流露,倒是不乏让人感动之处。
女主角很美,有点像秀气版的倪妮,还有点像白百合。
1.冬日很冷,冷到远处的芦苇,近到口中刚叹出哈气。
2.我们总在看似无止的时间里过着一个又一个平凡的日子,在一个又一个日子里重复着将来要完成的瞬间。
一不留神,要满足的瞬间都成了遗憾,到头来只能在梦里实现。
为什么不反过来?
享受每一个能享受的当下。
洗完澡,钻进被窝,夜光下,窝着看会儿电视就很好。
3.“你好,妈妈才好”。
“为此,我要好”。
3天的休假 (2023)7.82023 / 韩国 / 剧情 奇幻 / 尹尚孝 / 金海淑 申敏儿1. 很多剧情都是意料之中的煽情,所以自动免疫了。
2. 印象比较深的是“吃冰淇淋”那段,妈妈说怎么会还记得这种事,作为父母都是只想记住和孩子有关的开心的事情,有戳中我,因为回忆了一下似乎确实是这样的。
所以就是立场不同,渴望的理解其实也不同,本来以为电影会深挖这个内容,但是也没有,所以在人物的刻画上还是稍显随意,女主明明还有抑郁症但是也没后续了,只是“作弊”让妈妈陪了女儿一夜就和解了,有点拉跨。
3. “休假”的机制其实挺好的,本来或许也可以展开聊聊这个设定,总之作为电影可能时长受限,为了见上一面要清除记忆也太残忍了,非要制造这种二择困境是吗?
女儿唯一的牵挂是逝去的母亲,母亲唯一的不舍是在阳间的女儿,三天的时间天使留给母亲告别。
女儿由于自幼一直被寄养在舅舅家,从而与母亲亲情缺失产生隔阂。
然后接下来的展开解释剧情既无法逻辑自洽,也无法使人信服。
纯是又上韩国最爱的自我煽情与感动的硬戏。
首先一直没有解释父亲缺席的原因,然后母女相依为命由于无法靠做小时家政过活不得不再嫁,这里和剧情又说妈妈初中辍学就从大邱出来到工厂打工有些脱节,为什么后来变成只能做家政小时工过活了没有交代;而且既然母女情深怎么就非选择再嫁来解决生活困境了呢?
而且还非得选择一个不能接受带孩子续弦的。
又交代舅舅靠妈妈打工资助才能上学进而走进城市生活,但并不乐意接受侄女,让她在舅舅家受委屈。
既然舅舅忘恩负义那和把孩子带在身边去再婚家受白眼是不是更好些?
然后妈妈又不知怎么自己孤身一人回到大邱村里生活到患病去世?
女儿记恨在去美国前没和母亲告别,得知母亲去世后又追悔莫及,但造成她这个情感转变的原因没有交代。
后女儿因这事造成重度抑郁从美国休学返乡,但看表演可一点看不出抑郁的痕迹。
最后又解扣说实际女儿也是关心母亲的,曾一路悄悄跟随母亲从首尔返回大邱,那我就要问了,既然都这么关心了,怎么可能去美国前不去做告别呢?
最后在第三天的夜晚来个灵魂大和解,妈妈就安心上路了,女儿也通过这一梦瞬间抑郁症自愈返回美国上学。
这牵强的设置,漏洞百出的剧情真是我勒个去。
在设置的精巧和剧情的新意上还不如《你好,李焕英》(当然了,李焕英的完成度是真的很差)。
最后说下,日本在2004年都可以拍出《无人知晓》了,韩国这边现在还在用很陈旧又弄不利落的手法去消费原生家庭亲情之痛!
《三天的休假》不仅是一部韩国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生死、母女情感以及人生选择的深刻探讨。
影片由尹尚孝执导,韩国国民妈妈金海淑和申敏儿主演。
影片讲述了一个独特的设定:孤独地离开人世的母亲福子(由金海淑饰演)意外获得了一次“休假”,从阴间重返人间,与无意送别母亲的女儿珍珠(由申敏儿饰演)重逢。
这样的设定很奇幻,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挑战和碰撞,也是对于生死界限的一次探索。
来到人间的福子压根无法触碰到女儿,女儿也无法听到她说话,福子就只能默默地陪伴在女儿身边,但是她只有3天的时间。
而一向品学兼优的女儿珍珠,一直在美国读博,但此刻却突然出现在韩国乡下独居,她学着母亲制作各种美食,还开了一个小饭店,妥妥地成为了当地居民。
这让福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不知道女儿为何要回来,还为何一直待在乡下不走。
接着,两人各自回忆起了往事。
福子与珍珠的母女关系在影片中显得尤为复杂。
在福子离世时,都没能见上珍珠最后一面,珍珠在出国前,也没有回来看望一下自己的母亲,所以两人都是带着遗憾的。
珍珠对于母亲态度的冷淡,从回忆中我们得知,福子年轻的时候独自抚养珍珠,生活十分窘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把孩子托付给弟弟和弟媳抚养,自己赚的钱全部给弟弟。
而寄人篱下的珍珠一直怨恨自己的母亲为何要抛弃她。
“曾经做过为我好和爱我的事情,其实都伤害了我,只是那时你不知道。
”
影片里有很多细节的描写,都特别容易让人飙泪。
比如,福子去看望珍珠时,珍珠的态度都很差,甚至有一次晚上都没有留自己的母亲过夜,于是福子默默地一个人去麦当劳点了一个甜筒过夜。
其实珍珠一直悄悄地跟着母亲,但是就是没有上前说破。
曾经负气说过的话、做出的举动深深刺痛了她,彼此知道又装作若无其事。
福子知道女儿最喜欢的音乐是什么,因为福子曾多次打电话给珍珠,珍珠都不接,于是福子就会一直听完整首手机铃声。
母女俩都心系彼此,可是因为缺乏交流和沟通导致最后的遗憾。
福子死后,珍珠回到家乡去体验母亲曾经的生活,烹饪妈妈曾经做过的美食,但是晚上她还是睡不着,抑郁症一直困扰着她,因为她有心病。
妈妈看着福子这样,心疼万分,她想治好女儿的心病。
但是灵界有规定,如果死去的母亲的想要跟女儿说上话,那么关于女儿的记忆就会清空,以后等女儿老了去世后两人相见,她都不见得能认出自己的女儿。
这个选择真的好难,一边想帮助女儿恢复正常,一边又舍不得与女儿所有的记忆,可是福子最终还是选择和女儿对话。
看到有关她们的回忆被一张张删除时,隐忍克制的情绪开关仿佛在某个瞬间被突然打开,我再也蹦不住了,哭得撕心裂肺。
妈耶!
太催泪了。
这部影片具有强大的共情能力,很多人都会代入到自己身上,平时是如何跟自己的父母沟通的,是不是满脸不耐烦,还是根本不想搭理,我们可以反思反思自己的行为,不要给人生留有遗憾。
影片的结尾虽然略显平淡,但正是这种平淡,让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死之间的无常和珍贵。
三天的休假,对于福子来说,是对人世的留恋和告别;对于珍珠来说,则是重新认识母亲、理解生活的过程。
两人通过生死之间的深情对话之后,达成和解!
最后,希望大家,包括我自己,多陪陪父母,常回家看看。
电影:《3天的休假》国家:韩国上映:2023导演:尹尚孝主演:金海淑、申敏儿豆瓣:7.8分======2024年,继续我的1000部电影计划!
大家好,我是亿亿!
今天给大家推荐1000部电影的第62部:《3天的休假》-over-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矫情又俗气
母女人鬼情的感觉,东方人内敛克制的表达。
典型的东亚母爱啊!天使大哥非常有职业操守,最后没有反转剧情哈哈
2024年第一场暴哭。金海淑太会演母亲的角色了,演出了所有东亚母亲的嘴硬心软,把自己掏空都给了子女。的确有用力煽情,但真的很打动人啊,母女梦里相见那幕戏又幸福又心酸。
居然没有反转,这很不韩式。
像在看什么民宿真人秀……
我第一个看解说都哭得止不住的电影。
给我在1.31长春飞上海的飞机上哭成泪人
韩国美食电影,亲情点缀。
韩国人真的好会催泪
3.5/5 鬼媽媽的三天假期,女兒的守喪三年,三天假期看著女兒在老家的日常生活,從懸疑手法切入為何女兒不在美國當教授?為何在老家開餐廳過農村生活?繼而一點一滴解答複雜的母子關係,以及各自內心真實的想法。三年的守喪是對自我沒盡孝道的懲罰與懊悔,申敏兒在本片是悼喪版《海岸村恰恰恰》+《我們的藍調》,全片無任何驚喜,單靠溫情撐起全片,最後母女一起吃飯的鏡頭手法非常的小津安二郎,整體算堪看的溫情小品,金海淑既是國民奶奶也是國民媽媽,申敏兒已經快要成為鄉村題材專用戶了。
韩国人鬼情未了的套路,题材给人必须有向妈妈感恩的情感,但实际电影既不幽默又不感人。属于慢节奏忆苦思甜的温吞水。差评是因为我不理解女儿对母亲身前的冷淡又在事后情感抑郁。
2024/3/11不喜欢这种父母单方面付出的剧情,我认为这种父母把孩子当成全部是为了把自己不想做,没有能力做的事交给孩子,并且我也不相信真的有人把别人看作全部,我认为自私不是贬义词,自己才是自己的全部。
想妈妈了
7.7,故事创意很好,母女彼此的谅解,主题很容易动人。不过在故事细节上,缺少一些比较动人的瞬间,整体处理得都很常规。另外女儿为什么成年之后一直埋怨母亲,等母亲去世之后才想明白,缺少合理性。如果有一个信息让女儿一直误解,以为母亲不爱自己,真的抛弃自己了,后来那个信息揭晓了才明白母亲一直煞费苦心,那样可能会更合理一点。现在的处理方式是女儿知道母亲很不容易,但就是自己心里过不去那道坎,所以一直对母亲冷淡,直到母亲去世,才后悔莫及。可是心里过不去的那道坎不够重,因为在母亲将她寄养后,分明还有很多和母亲相处和谐的情节,所以她毕业后突然开始对母亲冷淡就很奇怪了,有点像翅膀硬了开始变白眼狼了。
“你那为我付出的如花的年华,我正替你过着呢。”一部很催泪的亲情向电影。一位母亲想要带大自己的孩子,并且让孩子成才成人,怎么就这么艰难呢。
看开头能猜到结尾,但是两位女主演的真好,申敏儿一如既往的好看,优秀。
如果一餐一饭都不算爱,那什么才是?
辛奇是指泡菜,人生无解没有标准答案。父母常常记得子女好的事,即时口不择言,也是希望子女更好。亚洲人普遍表达爱的方式经常是极度内敛,以至于双方都没有沟通,因此产生很多不必要的误解。所以爱,应该要勇敢表达,不然会错过很多美好时刻。托你的福我都长这么大了,你所献出如花般的人生,我在替你过了。你的笑着生活
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