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3年起,《萨勒姆的女巫》被搬上舞台无数次(02年由王晓鹰执导国话首演),而2014年在老维克剧院由先锋导演亚尔法伯执导,理查德·阿米蒂奇主演的版本简约而又富有爆发力,大舅的出色表演让我真切地随着他每一声的嘶吼、涕泪而沉浸在深沉的痛苦之中。
20世纪40年代,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盛行,受此影响,阿瑟·米勒创作了富有借古讽今意味的话剧《萨勒姆的女巫》,用一种返朴归真的现实主义戏剧形式,承载剧情内容上的现代感。
《纽约时报》曾评论《萨勒姆的女巫》为“不仅是一声为自由而吹响的号角,而且是一阙为绝望而奏出的低沉哀歌”1692年的萨勒姆小镇巫风四起,人人自危。
人们迷信神权,神权完全凌驾于人权之上。
当女孩们的跳舞和诅咒的行为被发现后,女孩们或因惊吓而晕倒,或带有恶作剧性质的卧床不起,迷信神权的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魔鬼掌控了她们,于是具有“捉巫本领”的黑尔牧师被请来,一场声势浩大的捉巫行动就此展开。
女孩子们为了保全自己,开始慌乱地指认“和魔鬼在一起的人”,不断有新的人被供认出来,人们变得疯狂起来,甚至如果不跟在疯狂的队伍中,那么就会成为“人民公敌”,人们在这场行动中迷失了自己,萨勒姆小镇变成了人间的炼狱。
这其中,主使者女孩艾比盖尔曾在农夫普洛克托家当女佣,并和男主人有过暖昧关系。
在被普罗克托的妻子伊丽莎白发现后被辞退,她怀恨在心,便借机指控伊丽莎白在施妖术,要杀害她。
普罗克托为救出无辜受害的妻子和乡亲们,说服知情者—女佣玛丽出庭作证,遭到艾比盖尔当庭装神弄鬼的威吓。
普罗克托为揭露真相,公然坦白自己犯有奸淫罪,引起哗然。
但因妻子的袒护,不但没有揭露艾比盖尔的罪行,反而以“勾结反基督教的恶势力,破坏法庭的罪名关进了地牢。
剧的最后,普罗克托想要保留最后的一点尊严,他对妻子伊丽莎白说道:“别再流泪了,现在就是荣耀的时刻,我们将伴随坚定的心,一起陨落!”这让我想到了哈姆雷特的经典台词:“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个问题。
”究竟哪样更高贵,去忍受那狂暴的命运无情的摧残,还是挺身去反抗那无边的烦恼,把它扫一个干净。
去死,去睡就结束了,如果睡眠能结束我们心灵的创伤和肉体所承受的千百种痛苦,那真是生存求之不得的天大的好事。
选择苟全性命,还是保持灵魂的纯洁与虔诚,这是生与死的抉择,更是一种生而为人的信仰。
在人们的疯狂与迷失中,毕竟还有虔诚的灵魂。
从某种层面说,《萨勒姆的女巫》体现了以密勒为代表的西方知识分子在后工业浪潮冲击下的精神困惑。
一方面,“上帝死了”;另一方面,个人的自我救赎离不开宗教精神的感召,现代人就处在这么一个“二律悖反”的人生困境里,不能自拔。
从剧作美学上看,《萨勒姆的女巫》正如密勒其他作品——《全是我的儿子》和《推销员之死》中所探求的那样,同样拥有远比只是针贬一时的极右政治,更为深远的道德涵义。
在调动艺木手段上,首先密勒着力于对人物的刻画和塑造,剧中人物来自生活又提炼于生活,而不是某种概念的化身。
其次,密勒摒弃采用印象主义的手法,为了“邪恶主题”的表现没有用整体性的历史纪实式的视角,转从微观的个人化的“视点”切入,以点写面,将整个故事围绕普洛克托、伊丽莎白和艾比盖尔三人之间的关系展开。
在原审判记录中,密勒发现艾比盖尔是这场宗教迫害运动的主要肇事者,早先曾短期地在普洛克托家中帮佣,现在她竭力指控其妻伊丽莎白是魔鬼代理人,又千方百计庇护普洛克托。
这一事实激发了米勒的灵感,使他构想出她跟普洛克托有暧昧关系这一牵动全剧的重要情节。
为了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米勒又把艾比盖尔的年龄从11岁提到了17岁。
这种三角关系的设定就为萨勒姆“逐巫”案找到了“导火索”,为艾比盖尔蓄意陷害伊丽莎白找到了适当的“理由”:借助黑人魔法和随后的“逐巫”狂热害死伊丽莎白,以便取而代之。
同时,这也使普洛克托像传统悲剧主人公一样有了“瑕疵”和负疚感,所以当无辜的妻子和更多的乡亲被指控为巫,生命受到威胁时,他才会挺身而出,公开自己和艾比盖尔的关系,揭露这场大骗局。
剧的结尾,伊丽莎白对普罗克托说“你不需要别人的原谅,你需要的是你自己原谅自己。
你的灵魂只属于自己”《萨勒姆的女巫》让我们在这个疯癫世界里进行自我救赎,而也唯有自己,才能挽救自己。
谁是恶魔?
谁在亵渎神灵?
绞刑判罚得太轻松了,生命就这样轻易地被取走了。
整部电影看得太痛苦了,太压抑了,仅仅因为几个女孩的恶意,就害死了那么多人。
女孩是恶人,法官也是恶人,迷信盲从的群众也是恶人。
而被抓起来的女人呢,昨天还在污蔑诽谤别人,今天也身陷囹圄。
权力的滥用和群众的恶意,共同造就了一场悲剧,不论是宗教还是权力都应该被限制起来,而他们自身是不会限制自己的,他们只想不断扩大自己的力量。
为什么不杀了那个玩弄权术的法官?
为什么不杀了那几个撒谎的年轻女孩?
自古以来都是欺凌弱小,拿起手中的剑吧,保卫自己和家人。
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赫尔牧师了,我觉得他是一个很纯良的人,如果是在那种环境下我最想成为他那样的人。
最初不知道他是真的受了蒙蔽因此开始怀疑还是想要明哲保身,反正他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公正的视角看问题,或者说他只是为了上帝,而后来当法庭上的所有人其实都知道真相但是大家却依然选择他们想要看到的东西时,赫尔牧师却选择坚持维护真相和无辜的人,在一个敏感的体制下,他凭一己之力是不可能改变这个环境的,能做到同流不合污已是常态,但是他依然选择尽力跟随自己内心,而不是去麻木自己,还有他对生命态度的转变,我认为他作为牧师一开始是秉持上帝至上的宗教观念,但是后来他说“生命是上帝最宝贵的恩赐,而即使是光荣的原则也不可以成为剥夺生命的正当理由”,所以宗教的终极意义也必须是服务于庇佑每一个生命啊,赫尔对生命的态度我认为是我最喜欢他的地方。
还有一个我喜欢的人物就是巴里斯,从声名来看,他貌似并不是像赫尔那样清正的牧师,约翰家悲剧的造成也有他的力量,但在阿碧格撬走他的保险箱逃走后,他醒悟了,于是便去忏悔自己的内心,向法官请求饶恕约翰他们,不知道是对主的信仰牵引他去赎罪还是在极端环境下残余的一点人的血性,但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依然温存的一点人性还不至于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留下的只有憎恨和哀怨。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约翰和伊丽莎白的临别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只有上帝才有审判我的权利”,但是假如上帝不存在呢,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我愿意理解为我们只是不想要一个具体的人或者机制来审判我们,所以给自己寻求了一个自洽的理由,只能让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宏大事物来审判我们,所以真正能够审判我们的只有自己,但是这种审判一定是带着对道德的敬畏进行的,所以我相信这也是为什么约翰明明可以生存可最终还是选择走向毁灭,因为他接受了自我审判。
感觉这是一部向苏格拉底致敬的片子。
每个人的一生,或许都会面临黑尔神父的抉择——我是否还要双手沾满鲜血,与这黑暗的政法体系同流合污?
每个人的一生,也许也会在极致时被推向约翰•普洛克托的境遇——我是否认罪,以及,我的灵魂究竟向谁认罪?
“上帝已死”的呼号是悲壮的,但普洛克托不肯流下一滴眼泪的决绝也让人肃然起敬。
这一切像极了2000多年前被推上雅典法庭的苏格拉底,陪审团赐了他死刑,他却留下一句:“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所做的哪一个更好,谁也不知道——只有神知道。
”片中“女巫”的含义也是双重的,究竟谁才是背弃灵魂,亵渎上帝的女巫?
这是留给观众思考的命题。
人类历史上,这样泯灭人性的悲剧总是一再上演,以正义的名义,以善的名义,以神的名义,以各种主义的名义。
这部剧的背景虽然是17世纪清教徒时期的北美大陆,但从悲剧轮环的意义上讲,它又超越了时间、宗教、地域、文化、族群,指向一种更为普世的困境。
终于翻牌了美国戏剧三大家之一、梦露最著名前夫阿瑟•米勒的,《萨勒姆的女巫》。
和小伙伴在森林跳舞的神父女儿被突然从灌木窜出来以为在进行通灵仪式的父亲惊吓而应激得昏迷不醒,“翻遍医书也没有对应之策”的上下村民开始质疑是不是有“自然之外的原因”... 于是当“女巫就附身在所有人之间”成为前提——原本的一锅菜汤,开始被不断“目击”与佐证加料过青蛙和蜘蛛... 蝴蝶效应开始蔓延如飞奔在旷野的马车,离真相的中心越跑越远。
在自保本能与心理暗示下的人们开始互相揭发、陷入自证、彼此构陷、癫狂表演... 于是更多的人被拉下水,一个变四个、几十个到更多。
每个人的不完美过往和阴暗面像耕地一样被深挖犁出、被明晃晃审视;各有过错的偷情,女性被堂而皇之荡妇羞辱... 权威以神的名义猎巫、审判、绞死;无辜者破戒撒谎,认罪保命。
远有证人出庭手覆圣经宣誓真言,近有潮汕派出所的妈祖评理室;这边的迷信是八卦镜绣花鞋,那边的是魔鬼巫师和黑猫... 人类的共识性认知除了对象的名词不同,本质是突破边境与时间的。
本代表童真与美好的娃娃因为别了一根针,而成为了女巫的帮凶;十年间大字不识的老太太因为缝纫时随手把针扎在报纸上但背面是主席像而被打成反革命... 背不全“十诫”还背叛过妻子的粗人农夫拒绝向法庭揭发更多无辜之人并最终撕掉被迫签字的认罪书诀别孕妻慷慨赴死,就像拒绝在对父亲的诬告信上签字的叶文洁... 不完美的人选择高尚地死去,软弱的人拖着躯壳苟且偷生。
——生活既是命运更是选择,意义只在于你是否无悔。
任何作品都逃离不开时代的局限,但因为人是另一层面的永远改不了吃屎... 所以一部传世之作的力量在于它嵌入不同年代、模式和语境下的永远适配。
这不是最好的时代但起码也不是最坏的,当你单身还有猫最主要你他妈的还快乐... 女巫不过是时代的头衔,把你打为异类才是他们的心理平衡。
ps体味太重的能不能就别往人多的扎了... 熏得辣眼睛分不清东南西北源头何在,中场换了边座才总算头脑清醒坚持到剧终。
2019.07.13 话剧放映《萨勒姆的女巫》repo地点:猫悦上城Oms剧场时长:218分钟《萨勒姆的女巫》(The Crucible)剧本著作者是《推销员之死》的作者Arthur Miller,依据真实事件改编,主题围绕着宗教迫害、人性、谎言与真相。
我的观剧感受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为:全程在戏剧的风暴中颤栗。
Part 1 观剧感受:上半幕戏在压抑沉重、充满张力的氛围中牵扯着观众的思绪,却没有用过分地情绪”来淹没观众,而是让观众随之思考。
这达到了我个人最满意的一种状态:作品能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让你感到有一些距离,有一个思考的空间。
下半幕的剧情推进更加紧张,戏剧冲突也愈发强烈。
而面临结尾的那一段戏在紧张的剧情中又加入了人的温情,好似黑暗中透出微光。
Part 2 演员:对于全员的演技,我实在夸无可夸,真的都太好了,是他们引领着我站在暴风雨的中心。
此前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把宣传海报上的主演记成狼主,看戏的时候虽觉得此人似曾相识,但还是没想起来,直到中场在剧院门口拿到宣传页才拍着我的脑袋说:这是建军大舅啊!
其他熟悉的面孔还有《德雷尔一家》Margo的演员Daisy Waterstone。
法庭的监督也在伊恩爷爷那版《李尔王》出现过。
必须要提到“英国只有二十个演员”这个梗是真的。
总结:《萨勒姆的女巫》绝对是一部好戏,五星推荐。
提前先说声:三个多小时的观影真的是个体力活儿,还好中间有10分钟休息时间。
看之前有看影评说:演员演的比较用力。
观后的确是,而且明显现场剧院里,观众和演员的距离非常近,可以说是半沉浸式体验。
但话剧有别于电影,肢体语言是个很重要的环节,所以无论是情绪波动抑或是夸张的动作、随时的呐喊,在我看来都是很习惯的,毕竟以往话剧里这样的没少见。
说完演绎方式,说说剧情吧:大致说的是由4一桩农夫和女仆偷腥被抓的事情引起,因爱生恨,最后愈演愈烈,直至不可收拾,无辜的人被当成女巫,或者不信教的异教徒而送上绞刑架,正直有信仰的农夫哪怕是自毁名声,也唤不醒盲目判刑的法官;一心帮人的神父,不知不觉成了杀人犯的帮凶;最后意识到事态严重,想极力挽回局面的贪婪的神父,换来的只是亲人的背叛,和即将发生的村民暴动。
最让我意外的剧情反转在于最后一幕里,农夫的认罪和撕毁供词。
当然单看结局的话,农夫的做法有些前后矛盾,很没必要,不就是活下去吗?
是活得心安理得,还是活得体面。
这是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而农夫选择的是:我可以为了活着而认罪,只要上帝知道我虔诚的心;法官能夺走我的清白,但不能夺走我唯一剩下的东西:我的名字。
你可以当众宣读我的所谓“罪状”,我会选择沉默,但绝不能公众展示我的签名,这是我为上帝认罪的,而不是为你。
当然最后导演也很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凡人中走来的悲剧英雄,令人唏嘘不已。
可能是我比较带入,如果我是其中任何一位,我都会做出和他们一样的事情,而且这种人性的选择题,即便是过了几百年,仍不会变,即便发生在现代,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不得不佩服 剧本的巧妙设计。
希望广州多些话剧影像展活动,100多的价位买来一场如此棒的话剧门票,划算的很。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回看历史,也一直以残酷的方式在真实社会中不断(换个妆)真实再现。
卒姆托在冰岛的那个设计,就是纪念被处死的女巫(据说历史上有5万到8万人被处决)。
剧长3.5小时,一个场景接一个场景,一个人物接一个人物,一段对话紧逼一段对话,让我喘不过气来。
“现实主义”的三段式剧情表达,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的舞美,深刻(扎根于现实)的台词在宗教议题和抽象思辨中让我过瘾。
观众半圆形围合近观演出,群戏里每个人物都牢牢立住脚了。
犹豫最后作证、献身的农夫(我怕死,但我的名字为什么要钉在教堂大门),冷淡最后“入圣”的妻子(只有你能够决定你自己),信仰上帝进而陷入深度困境的神父,信仰权利、声嘶力竭维护权威的法官,相互抱团让“恶”掀起滔天巨浪的少女们(儿童的恶,集体的恶,是一个悠久的话题),拒不认(污名)之罪让巨石再重一些压死自己的老人,镇定的坚信上帝走向死亡的老妪……看到结尾,我牢牢按在座位上动弹不得……很久没有这样剧烈而沉重的感受。
《萨勒姆的女巫》的确不负盛名,每个人这一生都应该接受一次这3个半小时心理折磨。
剧本本身的主题不难让人产生共鸣,不管是当时的麦卡锡主义还是中国文革,还是人类历史上的种种指鹿为马,又甚至是当代无处不在的老大哥,其实都可以套到剧里面1892年这个美国小镇上:当普通民众被极权领导所威胁唆使后,互相陷害出卖的场景绝不让人感到陌生。
中场的时候我跟zyx说,这部剧最可怕的地方应该是,抛开时间地点宗教等因素,它可以完全对应上历史甚至是当代的许多事情上。
再加上极富代表性的剧中角色,阿比盖尔、普克托、伊丽莎白、黑尔牧师、玛丽•沃伦...你可以说,他们身上都有每一个人的影子。
3个半小时里的所谓“猎巫事件”和荒谬的法庭审判中,幻觉和梦境竟成了确凿证据,被控告者百口莫辩,当道理和冷静也无法为自己辩解,剩下的只有绝望的嘶吼。
撒谎认罪,还是走上绞刑架,成了那个“to be, or not to be”的永恒难题。
整个案件的起因让我困惑了好久,林子里跳舞的少女到底是不是在做巫术?
既然是,为什么又害怕被人发现?
到了后来我看了别人的剧评才发现,是一群在清教主义压迫下偷偷作乐的少女,害怕被人揭发判刑,转而声称自己见到魔鬼和其跟随者,通过诬陷他人保自身平安。
让我困惑的原因,大概是我还是无法相信一群少女能有如此大的对他人的恶意吧。
被波及的村里众人互相指责诬陷,在保命的动机下,又暗含了多少积怨和嫉妒的报复。
更荒谬的还是法庭审判,无数次强调自己是正义公正的法官,到头来还是因为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开始对犯人威逼利诱。
究竟魔鬼是否存在,并没有人真正关心;但你我心知肚明,魔鬼到底是谁。
我很喜欢这部剧因为它可以说是高潮迭起。
往小了看,演员的每一次高声质问都可以算一个小高潮;往大了看,我认为整体剧情的高潮还是普克托与阿比盖尔的对质部分,这也是我最喜欢和最难受的一部分。
在这场戏的前半部分,天平慢慢倾向正义,普克托一行人似乎有了希望。
玛丽沃伦没有屈服,牧师说漏了嘴放出了有利证据,阿比盖尔等女孩儿也无话可说。
然而当观众心中的大石头即将着地时,伊丽莎白的出现打破了一切。
伊丽莎白这个人物我很喜欢,性格塑造得很立体。
就是这么一个所有人都不会相信她是女巫,连丈夫也说自己花了很大代价才发现她永远不会说谎的弱女子,在众目睽睽之下,为了拯救自己的丈夫,还是说出了那句令全场倒吸冷气的“No, sir”。
因为这一句“善意的谎言”,案情发展陡然转向。
随着伊丽莎白无力的“Oh God”,阿比盖尔抓住时机,跟少女们又上演了一出“好戏”,所有的证词所有的证据,早已无力回天。
少女们脸上的得意,法官的心满意足,与其相对的却是普克托绝望的嘶吼和似乎已经放弃的苦笑,黑尔牧师不敢置信的眼神和颤抖的双手。
这场善恶闹剧就是以无罪之人被拷上手铐的荒谬收场。
这一幕给我带来的冲击过大以至于我认为接下来的一幕似乎没有必要出现。
如果话剧就是以普克托被判绞刑结束,给观众的冲击和想象空间会更大。
但是看完最后一幕觉得应该还是导演和编剧想要探讨和表达的东西更多,即“善与恶”的界限。
在这一幕里面很多角色都得到了更大地丰满和提升:想要补救自己错误的悔恨的黑尔牧师;发现外甥女逃跑,害怕事情继续恶化也想挽回的帕里斯牧师;醒悟过来的伊丽莎白;当然还有在善恶之间挣扎的普克托。
普克托在是否要认罪活命,还是坚持真相走向死亡之间的犹豫徘徊很值得玩味。
界限放模糊一点的话其实可以套到很多dilemma上去。
是昧着良心,说谎,诬陷,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还是选择正义选择真相,哪怕要赔上自己的性命?
一开始的普克托与妻子见面,在妻儿的柔情下他决心要活命,但是面对吕贝卡大姐如刀般苛责的眼神,当他得知自己的认罪书必须公之于众的时候,良心还是占了上风。
他举着认罪书嘶吼“这是我的名字”,又亲手撕毁了它。
当普克托坦然走向绞刑架时,我是舒了一口气的。
为什么?
伊丽莎白说,他找到了自己的善,更因为死亡,才是清白之人的唯一的胜利方式。
你呢,你是宁清白赴死,还是愿苟且偷生?
实际上里面的每一个角色、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值得细细咀嚼推敲。
看到很多剧评说阿比盖尔是求而不得,有可怜之处。
但我依然厌恶这个角色,哪怕她有可怜之处,也远小于她的可恨之处。
只因伊丽莎白发现了她与普克托猫腻将她扫地出门,这种恨也不应该到了要置她于死命的地步。
归根结底,这个角色骨子里的疯狂、恶毒和极度的妒忌心理,才是一切行为的根源。
玛丽沃伦的角色我也很喜欢,某种程度上她算是普克托的反面吧。
一开始她确是决心要帮助普克托揭开真相,揭开阿比盖尔的真面目;但当她发现自己处于下风,没有能力再去反抗阿比盖尔的时候,她选择了退却和保命。
其实从她面对阿比盖尔时的全身颤栗和止不住的眼泪,到被少女们无休止地模仿说话的崩溃,她的反戈是可以预见的。
“软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
”没有如普克托一般的强硬,她唯有投降,扑入敌人的怀抱。
但其实扪心自问,在这种高压下保持善良,谈何容易?
而黑尔牧师的转变我也很喜欢。
前半部分的他盲从信仰,眼看着一个个无辜之人被抓入狱,甚至亲手签下一份份判刑书;直到他的良心再也承受不住,想努力帮助普克托时才发现为时已晚,自己的信仰在普克托被捕时轰然崩塌。
最后一幕我们看到他衣衫褴褛,面容憔悴,双手无法停止地颤抖。
最后他说,“信仰带来鲜血时,就不要攥住信仰不放,引你去牺牲的法律,是错误的法律”。
法官和黑尔牧师也可以算一个对立面。
究竟事情恶化到什么地步我们才应该放弃自己的信仰,放弃法律?
在伪善和自责之中,你会选择那种来伴你度过一生?
但实际上我也无法真正分清,黑尔牧师劝说普克托认罪,究竟是他对正义的诉求还是仅仅想弥补自己的愧疚心?
人性之复杂总是让我叹息。
整个话剧营造的氛围非常到位。
开头将近3分钟的无声画面,黑暗无光的剧场里,重叠交替的人影和漫天落下的火焰灰烬,极好地奠定了全剧的基调。
还有包括朋友很喜欢的转场拍摄手法,女孩们指证时被魔鬼附身,每个人的高声质问和呐喊的情绪都带着一丝恐怖片的气氛。
全剧都是室内环境,情节的推动大多靠几个角色诉说,即使人数不多也能很好营造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惧感。
The Crucible本义是坩埚,也可以翻译成严酷的考验。
萨勒姆的女巫的确很直白易懂,但个人更偏向严酷考验的意思。
今天的世界宗教色彩相对减弱,女巫也无人相信,但其实每个人都可以生活在Salem,每个人手上都可能沾满鲜血,那种盲从的疯狂和个人对生杀权力的渴望,从未消失。
是值得二刷的好剧,但我的玻璃心大概承受不住了。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I watch a whole drama with English only. At first it was so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the cast and to catch them exactly, for I was still not rather familiar with the quick subtitle. And it costs me about three days. I have searched some information online before having it watched and I come to realize why this is recommended by my teacher. Based on the real cruel event of Salem Witch Trials, this drama focuses more on the divinity of inner world. Because of envy to Elizabeth, who is the dear wife of her lover, Gabile curses E and thus dances with her fellows. Later, she deceives the townspeople and forces her fellows to behave like her. This has aroused the horror of the whole town. The witches seem to be everywhere.
放到现在的环境也……
没有字幕 看懂一大半吧
龟速拖完下载,凭英文字幕终于看完,太好看了,太好看了,直击人心的演出,方寸舞台真的宛如炼狱,有罪无罪的审判过后,飘升沉沦,已有定论
大体是好看的,但我不太喜欢,剧本有点弱的。上半场更好一点,女童“造反派”借巫术颠覆村落社群迅急猛烈,非常恐怖,我真吓哭了。下半场一个多小时太弱了,剧情逐渐回到每个人的内部善恶冲突,分出好人坏人,就非常不好看,也不可信了。
Armitage演技大爆发,最后一场内心妥协与坚守的抗争勘称经典。
感觉每一幕都用五脏六腑在表演,实打实地took my breath away...毫无意识到时间以致剧终时不相信已经结束了。。。| 建军我爱你!!!继续来拉高平均分!!
剧本演员台词主题各方面都很棒,只是自己不喜欢这个风格。
绝望的嘶吼
法律本身是用来追求公平公正,但被只追求“结果和判决”的人来说,却是施以暴政的工具,这群人才是毫无信仰可言的。信仰不是宗教本身,而是历经各种谎言之后,自己还在坚守相信的,那个看不见却如同精神支柱一般的存在。没有信仰或是信仰崩塌,对于“活着”是具有毁灭性的,因为那样已经丧失了“做人”的意义。
@资料馆OldVicLive,对经典文本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也看过电影,纯粹享受高能的嘶吼表演,大概是今年看过的戏剧影像最佳。一边是性欲强丈夫×性冷淡病妻×白莲婊小三间的求欢挫败和暗算私仇;一边是蝴蝶效应乌合之众式史上臭名昭著的猎巫运动(影射麦卡锡主义),米勒剧本犀利精准,演员表演能量喷薄,恐慌、造谣、指控、辩驳、劝诱…以神之名渎神实乃为己谋私,一场从底层向上波动的愚昧恶对抗真理善的地震。研究过一点猎巫史,这一恐怖运动终结的重要原因就是罪名波及到顶层法官牧师及妻子,法律才从“神判法”“影子证据法”修改,是推动西方律法完善的惨烈一步。最动人的是圣洁之妻与污点丈夫的结尾对话,不裁决是爱的终极接纳。历史趣味:治安官霍桑是写通奸《红字》的作者祖先。男主是霍比特人的索林,像是看阿米尔汗和艾丽范宁搞出轨。
看了part Ι,表演很有冲击力
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神话自身去审判他人使人性中的丑恶暴露得淋淋尽致。(时间真的太长容易令人疲惫,精练紧凑一些会更有张力。)
只有诚实的人才能有足够的权力自我审判!大受震撼!
2019.3.10 首都剧场 not really my type of play
激烈致郁。为什么这种事一直都在发生。
舞台不大,但是全更具有浸入感。不管是台本,或是演员表现,都是上佳。很难具体形容,但看到最后还是要掉眼泪,谁说萨勒姆的女巫现在就不在,一直在,将来还会在。思想与咒语一样,最难自证,要你说你不是,实在很难,那最后是只能上绞架了。
牛
上帝已经死了,他却用生命完成献祭
非常厉害
20190412@黄浦剧场:4+,今时今日看AM这部真是搭。平凡与无知的群体之恶,审判与自我审判的利剑高悬,无法抛却的意识形态下的伦理之争…以及,RA表现出的均质的、理想的、同时象征妥协与希望的人性的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