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候学校组织爱国主义教育,带领全校师生看电影南京大屠杀。
我记得电影后半段吓得我们几个女生用手捂着眼睛,害怕得只能从手缝里瞅瞅木有日本人的镜头,还记得女主角是个老师,最后被日军给糟蹋了,心理就像挤碎了一个柠檬,脑袋里刚下了一场暴雨,哄哄哄难受得不行。
小时候最爱三毛,哭泣的骆驼里面那个被当场施暴的美丽女子,让我心痛到泪流满面。
研究生的时候看严歌苓,先看的天浴电影,寝室4个女生看了都说不出话来,感觉一肚子苦,内脏仿佛都被什么看不见的东西给拧成了一坨,差点没吐出来。
天浴之后我很少看这种女性题材或者是战争下女性视角的电影,但还是没忍住看了金陵十三衩的小说,很多情节都不敢看,一目十行的跳过去。
《南京 南京》刚出来的时候,做了很久的思想斗争,看后坐在板凳上沉默好几分钟说不出话来,感觉胃疼,一股气憋在里面挣扎,连呼吸都不顺畅。
再后来金陵十三钗拍成了电影,我至今不敢碰。
虽然我从小看鬼片长大,现在看得最多的仍然是破案和恐怖题材。
但是这种真实的历史,这种暴行,比恐怖片恐怖太多太多,把人性最丑的那面暴露得过于血淋淋,让人想逃。
一方面越来越喜欢韩国电影,一方面是经过这么多年,我觉得自己心理承受能力有了提高。
点开了鬼乡。
很多人说用了招魂和巫术,感觉削弱了那部分历史。
个人非常喜欢这个切入点,导演多么善良啊,让历史上这些冤死的亡魂能够得到超度,让他们回家。
看到最后回家抱着妈妈的贞敏,多希望她所经历的一切都没有发生。
每一次涉及慰安妇这种敏感话题,就是在这些幸存者的伤口上撒盐。
所以我不喜欢历史。
这个片子据说是根据一位老奶奶的亲身经历所改编的。
老奶奶多么坚强啊,愿意将自己的伤口暴露出来。
直面她们的苦难与惨痛,我们每个人都是残忍的。
影片最后英熙奶奶说:贞敏,当初把你一个人抛下,我独自回来了。
但是我一直都在那里,这些年只是我的身体回来了,其实我一直都还在那里。
不能想象老奶奶是怎么熬过这些岁月,或许像前世今生,活在今生的这个漩涡中,前世如梦魇,想要逃避遗忘,却无法割舍同患难的姐妹,遗憾仇恨让自己每天都在煎熬。
幸好影片最后贞敏终于回家了,老奶奶也终于能放下了吧,独自活着的每一天都是为了你们而活。
每次看了这种题材的电影,总是思考女性的地位从古至今真的改变了吗?
这个世界改变了吗?
电影里说日军只是把这些女孩当做工具,任意使用,随意丢弃。
想想现在日本的AV文化,或者很多其他类似的文化,也许你也有答案吧。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暴行,这些暴行背后永远是人性的最丑恶,欲望的无节制,有的背景下我们无法抵抗,有的背景下我们不去抵抗,只是姑息。
人性的丑恶与人性的冷漠,让一切模糊,分不清艳丽与浑浊,只能在表面涂上一层粉饰太平,内在的毒瘤愈加龌龊。
韩国电影越来越大胆,不是抄袭,是基于本土文化的不断创新。
没有一味选择粉饰太平的题材,而是不断剖析现实社会,去直面真实的历史。
很值得尊重。
看完的第一反应除了叫好,还想起另一件事情——大多数电影大号是从推荐“慰安妇”题材的角度来推荐它,可是如果从通灵鬼片的角度来看,这也是看起来很流畅和有意味的电影。
“xx地方据说很邪门/闹鬼很凶,因为传说xx时代战争时期是战俘囚犯的坟地”云云,在营销号上常有类似的神怪小说推荐,尤其是在盗墓小说成为热门之后,这类小说中也会常常有能够通灵或是通晓风水神怪之术的异人存在。
但通常这样的小说,我们看了开头就知道了全文low爆的调性和套路。
写的人不追求文采深度,看的人也无非是看热闹图新鲜,在百无聊赖的时候看着半信半疑的灵异现象或者哪些艳鬼的撩逗来刺激一下疲惫的神经。
事实上,把《鬼乡2016》转换成故事文本,几乎差不多也是类似构造的故事,不过由于导演的责任感和用心,影片的品质以及带给人的反思、联想和冲击力,都不是常见的神怪小说、电影可以相提并论。
·所以豆瓣电影上各种刷低《鬼乡》的评价时,对他们实在难以理解怎么看《鬼乡》都很动人,也有很多值得学习关注之处,哪儿就苍白而缺乏技术性了呢?
(事实上,故事没理得太清楚的《暗杀》都有8.0, 《鬼乡》真的不如《暗杀》么?
又真的不如看得人头晕乏味的《聚焦》么?
《聚焦》拿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所以8.8?
)·我认为《鬼乡》的技术性在哪儿?
(1)首先是用光的把握——虽然是鬼片+沉重的历史遗案题材,有大部分的片长都用干净明朗柔和的光线笼罩着两个时空里的双女主,以表现她们本质上的青春稚嫩、美丽纯真。
当飞来横祸一样的罪恶加诸她们,光线的变化即是罪恶之影响力的比喻,也从视觉上向观众强调了影片对于罪恶的态度。
影片对于光线的灵活调控与主题剧情紧密结合,既符合视觉上的审美,也使得影片内容更加充实,有所升华。
(2)另外是叙述逻辑的构建——看到豆瓣有说影片采用双故事线却没讲清楚故事的。
但作为没有事先看剧情简介的观众,真的很想站出来说一句,影片全看懂了,看得很明白。
而且越到后面,越觉得影片有滋有味。
① 用通灵的形式能够为影片增加悬念,同时也增加了形式上的美感,无形中还增加了慰安妇贞敏故事的真实感。
还有一层意义,我想是:为含冤的“慰安妇”们当下的处境制造一个具有艺术色彩的比喻。
当日本政府试图掩盖关于慰安妇暴行的历史,很多年轻人也如同影片中的韩国公务员一样,忽视着慰安妇幸存者的伤痛,把这段历史当成一段无关痛痒的事。
慰安妇幸存者被看作通灵异人一样的“疯子”,她们的证词也很可能被当做“鬼话”。
这样的麻木是在慰安妇本身的痛苦之上,又一件让人痛心的事。
讽刺的是,似乎也只有用“神怪之说”这种噱头才能让更多的人对揭露慰安妇题材的内容感兴趣。
② 除此之外,是找了一个寻常人家孩子-贞敏的经历为“慰安妇”方面的主线,把原本平静幸福的平民生活打破给观众看,这种打破也是头尾呼应的——片头是纯真可爱的贞敏被日军强行带走时,优美的田园风光、平静的生活和心疼她的父母从此远离她,她原本应该拥有的快乐的青春被打破,从而让观众感到揪心;片尾假设了贞敏能够重回故乡的情景,再次强调她原本应该享有的幸福与和平,原本目睹贞敏惨死的心痛又更浓重了。
这是真正的悲剧,“把美好毁灭给人看”。
③ 与贞敏一样年方少艾却不得已承受苦难的其他“慰安妇”影片也有刻画——有目睹亲哥哥被活活打死而发了疯的,有年纪稍长因而相对更有担当、更懂得适应残暴的看守并照顾妹妹们的“大姐”,也有人在逃跑被捕后身受重刑却坚决不出卖朋友的……影片用很有限的细节刻画充分地勾勒出了这些“慰安妇”群像,既不影响主线的合理和流畅,又让这些受苦受难的历史小人物深入人心。
有更清晰的了解才会建立更深入的关注。
对“慰安妇”对立面的日军的形象,也是从真实的人性出发进行具体的塑造——被帝国主义洗脑之下的残暴和疯狂,由对死亡的恐惧而生发的宣泄欲望,以及混迹其中的脆弱的柔软善良(指的是尝试保护女主贞敏、帮助其出逃但最终不忍对慰安妇执行枪决而被队长枪毙的士兵)。
群星拱月的结构从另一方面充实了影片,使其愈发显得有血有肉,同时相当有形式美感。
虽然这很传统,但只要把人物和故事都讲好了,把逻辑理顺了,美感出来了,就是好的,不是吗?
(想到这里就想起了8.8分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
事实上,《鬼乡》和《聚焦》都是在揭露一场真实的、大规模的、被试图隐藏的、对于幼童的强暴罪行。
而排除语言文化代沟的元素,个人认为《鬼乡》讲故事的手法还是更有剧情片的感觉,拖沓乏味的部分几乎没有,结构上虽然传统但更加规整而易于理解,把被害者的痛苦表现得更加充分,在当下社会问题的影射上也不逊色。
当然,分数这种主观的事情不是最重要的。
观影和对比之后,还能学到什么就好。
)(3)再有是符号式画面的创造——符号式的画面,大多是带有隐喻意味、点睛式地直截了当点明全片主题的画面,同时由于视觉上的突出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尽管一部长片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但观众一看到这样的画面就很容易能记起全片的大致内容。
最典型的例子是《泰坦尼克号》中杰克扶着露丝让她在船头展开双臂的画面。
在《鬼乡2016》中,这样具有仪式美感的“点睛”画面有好几处:① 结尾慰安妇们的灵魂化作白蝴蝶,成片成片地穿越牡丹江,从枉死地回归故乡的航拍画面,搭配上片头贞敏与父亲合唱的传统民歌《阿里郎》的音乐,美得动人心魄;② 接近尾声处,枉死的慰安妇们的尸体堆积在一起,年轻稚嫩的脸庞一片死寂,原本鲜艳的衣衫撒上了污泥,白蝴蝶从她们上方轻轻缓缓地飞过;③ 影片中段,俯拍了慰安妇们的“服务”场所,阴暗的光线下,一排排一列列狭小的小隔间显得压抑凝重,每个小隔间内都有士兵在施暴,每个小隔间外都有两三人在排队时烦躁地踢门敲窗(可以想见他们的烦躁又将施加到年幼的慰安妇身上),慰安妇们被迫在这种冰冷的节奏下周而复始地“服务”,地位如同畜兽。
仅仅有满身伤痕、痛苦的表情特写不足以让人足够深入地了解少女们的痛苦,这样的俯拍全景用了直观的数据逻辑和更强的视觉冲击来向观众强调。
想特别说一下的是,这些画面的美感都是用文字难以尽述的,只有用电影的形式、搭配了足够充分地剧情再出现,才能够成为符号式的画面。
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鬼乡2016》创作者们的恰当和对于电影语言的娴熟。
能看出技巧的点除了上述应该还有更多,怎么就没有技术性了呢?
除了拍摄慰安妇题材的勇气和责任感,本身资源匮乏的《鬼乡2016》也具有电影应该具有的观赏性,把故事讲得合理、动听,不管从制作独立电影的角度还是从影视学生的角度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啊。
真的是追着“慰安妇”这三个字去等这部电影的,真的比我想象中意外的好看。
今年来韩国关于社会题材的电影都拍得特别有深度,很多甚至比小说还有感觉。
不由的感慨中国的良心市场何时可以出现?
1.中国观众是否正确在选择前年有陈可辛的(亲爱的)和之前王小帅的(青红)和张艺谋的系列,说实话,前者拍得真的很好,把亲情和道德和法律这三者狠狠的鞭策了一把,但据说票房很惨淡。
相比之下,韩国的鬼乡,熔炉,素媛,却能在韩国观众中引起强烈震撼,票房一次一次的刷新。
真的是我们导演水平有限吗?
说起电影,大家是不是都习惯了搞笑的,精彩的,却没有去选择那些我们可以或者应该去注意的。
近日我看新闻总可以看到某某明星演唱会的门票被热情的粉丝一抢而空,却没有听说过某某科研的讲座可以不请自来。
我个人也追星,但我追的是原创歌手,并且我很排斥如今靠着所谓外表而并无内在的所谓明星。
可以为明星放弃所有,却不可以为需要的人伸出援手。
之前在金姐的(金星秀)听说过什么“数字小姐”“小腊肉”,都只是空有外边毫无内在的人罢了。
这部电影演员全无片酬,电影的资金全部为韩国网友捐出,导演用了12年。
如果放在中国,不知道结果会多大差别呢?
今天我不想评判中国的电影产业水平是否有限,你要知道,消费者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走向,中国好导演不缺,好剧本不缺,缺一个正确的消费观。
2.女权维权还在路上还是很想说说这段可怕的历史。
我也是一个20岁的女孩,我会怕,如果我面临这样的情况。
电影中有句话我记得很清楚,你不是人,只是一条为皇军服务的母狗。
我很恼怒,很可恨。
世界上女权维护从来都没有真正公平过。
就算现在,女性可以像男性一样入职,但却要面对生二胎排队的局面。
前阵子发生在北京的和颐酒店事件,过后其中经理说,没有被强奸,没有被杀,这是无事找事。
当然了,你不是女生,受害者跟你没有亲属关系,你无视,甚至蔑视,真是无耻。
中国甚至世界对待女性,总是要出了大事才会去关注,草草面对。
很心寒,但我更坚信,世界还有很多在努力着的人。
愿我们都可以警惕。
鬼乡 (2016)7.52016 / 韩国 / 剧情 / 赵正莱 / 姜荷娜 崔莉
《鬼乡》片尾有慰安妇受害者姜日出奶奶的画作《被蹂躏的少女们》,这也是导演赵廷来创作剧本最初的灵感源泉,片尾另附一份长达七万五千人的致谢名单,震撼!
旷日持久——昭示着这部电影出产的艰难。
从赵廷来02年完成剧本创作到14年两度众筹资金开拍,再到16年在韩国上映,历时14年之久,各主创与工作人员上下齐心,不计个人利益完成这部电影,《鬼乡》的难产本身足以拍成一部电影了,所以这部电影的诚意是毋庸置疑的。
像魏德圣“一意孤行”、倾家荡产、椎心泣血拍出台湾史诗级的抗战影片《赛德克·巴莱》一样,你不得不充满敬意。
至于今年《鬼乡》成为韩国影史上的票房黑马,并成功引爆了韩国舆论风潮,进而引发了社会公众极强的历史反思与民族共情,这是电影之外的事情。
在潮水般的赞誉里总有人不怀好意地标新立异,以所谓理性的评论与专业的眼光来批评这部电影的声音尤为刺眼。
看到不少职业影评人的负面评价:故事架构有问题、影片硬伤明显、情节拖沓、叙事多反思少、水军炒作与营销式的五星……不明所以:一部电影所谓的营销手段,究竟是让我看到这部电影为准,还是一定要左右我的评判标准才算成功?
慰安妇这个题材本身已是强弩之末,新闻、传记、纪录片、回忆录、口述档案、历史教材甚至还被拿去申遗……铺天盖地、数见不鲜的舆论报道也已造成了公众一种常态化的麻木,尤其是在一个盛产抗日神剧的国度里。
但《鬼乡》决不是一味地控诉,故事性极强才是这部影片最大的闪光点,剧本创作是成就这部电影的关键所在,也救活了这个题材。
电影里两条故事线交互式演进,并最终在结尾实现了汇流,尤其是借助招魂祭——这一略带魔幻色彩,却也广泛流传在乡土社会里的,神圣又神秘又让人敬畏的传统仪式——让受伤的灵魂得到解脱。
灵魂得以解脱之后的贞敏回到乡野家中与翘首企盼的父母团聚的结尾设置可谓神来之笔。
这两个故事,其实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让人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来回穿梭时空,并最终在招魂祭的高潮中传奇般汇流了,从而实现了亡灵的超脱与情感的归集。
这种灵魂的宿命与轮回、救赎与宽慰,是一种艺术的升华,超越了一切控诉与审判式的表达。
如此看来,这个故事很完整,127分钟的电影里,最为担心的便是结尾的15分钟,如果以讲述慰安妇的现状,罗列种种历史数据,进行一系列档案的堆砌,拿日本对慰安妇的态度和言之凿凿的说辞作为电影结尾,让控诉历史成为主旋律……那么,这不是一部艺术性完整的故事片,更不是一部优秀的传记性电影!
此外,《鬼乡》里的民族元素也十分丰富,通过服装、语言、民歌、民俗对朝鲜族有着极为细致和生动的刻画。
尤其是结尾的招魂仪式,让人震撼心灵。
在世界口传与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里,类似于萨满的宗教仪式。
《阿里郎》更是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片中的阿里郎——清新纯美的歌唱,飘扬在清新秀丽的乡村山野、田间小路,与祥和的三口之家心心相映……唯美的画面令人沉醉。
越是如此,对电影里原生的自然与生活之美无限向往与感动之时,内心越是为战争的惨烈与疮痍而深深触恸,这是一种心灵的创痛。
家园可以重建,民族可以复兴,但灵魂的伤痛,永远无法织补。
所以,对战争的反省,永远不要停止!
让我们回归电影的类型,这部电影是否可以归类为韩式悲剧的新品种呢?
——借用历史题材演化出一种夹带着强烈民族主义自尊心与历史责任感的新路数。
我不知道,但我想说不是。
从《辩护人》、《出租车司机》、《杀人回忆》、《鸣梁海战》、《国际市场》、《暗杀》等这些历史与社会题材的电影来看,韩国对历史与政治题材,似乎有一种本能式的,又十分执着的道义与责任感。
我也坚信,此后韩国严肃的历史与政治题材的影片,会是同样的悲情与深重,且不论导演的个人风格,这可能是一种民族情感与态度的集体表达。
其实《鬼乡》让我们重新关注慰安妇这个题材和群体之时,我们才惊觉:她们已经老了,更多的她们已然消逝在历史的尘埃里。
这段历史,已经过去了70多年,然而幸存于世的她们内心始终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释怀,反而被日本靖国神社里供奉的恶鬼和右翼政客篡改历史而时刻刺痛着无法愈合地伤痕。
余生的梦魇,如影随形。
然而,死亡并不可怕,被世人遗忘才是。
为所有遭受历史苦难与不公正待遇的人而是表示真切同情。
历史从来不以教会我们记住仇恨为目的,记住历史,反思历史,反思战争,是为了珍爱当下和坚守未来的和平,这是对逝者最大的尊重。
熟悉历史的人对慰安妇这个词都不会陌生,它牵扯了中、韩、日三国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
起初我以为鬼乡是一部恐怖片,可最后才发现它远比恐怖片更让人心惊难过。
影片以倒叙和插叙的手法讲述了一位老妇人在她年轻时她以及众多像她一样天真美丽的少女在那段悲惨岁月中所遭受的不平与伤害。
影片的一开头是很唯美的,一群纯真的少女无忧无虑的生活在美丽的乡村,有父母的疼宠也有玩伴们共同嬉戏,只是这种美好在一队日本士兵到来之后戛然而止,这也是她们一切不幸的开始。
她们从此远离故土,以尚未成熟身躯承受着日本士兵一次又一次的凌辱。
我想这不仅仅是这些少女们的悲哀,也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悲哀。
鬼乡这部影评据说经过了14年的准备,7万人的众筹,作为当月票房里的一匹黑马,之所以能意外杀出,我想这也是因为韩国人民的民族情怀吧。
看过这部影片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我同情着片中的那些少女,也感激着如今我生活的时代,感激这个时代让我不用面对片中那令人作呕的龌龊与绝望。
所以,国家强大民族富强才是断绝一切丑恶来源的根本途径,我爱我的祖国,深深的爱着。
这部片子被营销化了,感觉看上去并没有感觉到特别的好,从拍摄手法,情节,还是什么的,总之是看不到什么亮点的,甚至往深里说,故事的某些情节是经不起推敲的,但评分依然不低的原因,我想应该是电影所包含的意义远大于其他的一切,首先影片是从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从真实性来说更容易让人去抛开外围的东西,其次就是,当我们身处其境的去考虑作为一名慰安妇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之后,在人们都已经忘记那段作为她们到死都无法忘却的屈辱经历之后,再次重提时,她们作为受害者,屈辱的受害者,站在众人的目光下去诉说当年的那段历史时,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了,什么拍摄手法,什么情节,那都是些可以忽略的东西(尽管我认为那依然很重要,因为电影目的就是让人在现有的状态下去感受曾经发生过,可以能以后会发生或者永远都不会再发生的事情,身临其境很重要。
)当老奶奶情绪激动的冲着工作人员大喊:我就是那个疯女人的时候,我产生了明显的触动感,这个情节就仿佛是集结号里,从煤矿里刨出战士钢盔的谷子地一般,但是在表现手法上,远不如集结号容易说服人,更容易让人跟着主人公的情绪波动。
倒是那位神神叨叨的神婆让人觉得挺上心的,其一这是一种地域文化形成的,或许只有在韩国的某些地区才能看到这种招魂仪式,很神圣,很虔诚。
其二就是这样的一群人是不是真的存在?
不迷信,但网络的发达让我们越来越多的感受到了很多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我们无法排除他们的是否存在,那就姑且认为他们或许真的存在,通灵这样一种状态如果真的开通了,不知道到底是灾难,还是幸福?
慰安妇这事,在韩国一直是无法原谅日本的重要原因,但真正涉及慰安妇的好电影,韩国也缺乏。
我想最为重要的原因,在《鬼乡》中已经有所阐述,那就是老太太去政府部门打算申报自己就是慰安妇的时候,年轻人不经意间说出来的那句话,那就是整个慰安妇们所面临的真实状态。
或许也正是因为慰安妇这事情的过于悲惨,导演在片子中选择用鬼上身和两个时代的切换来淡化慰安妇的苦难,殊不知,正是如此的淡化处理,使得电影的表述上会令很多观众产生困惑,同时情感的酝酿也被彻底破坏。
影片中出现有一个中国姑娘,这也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更真实的是,影片中有个慰安妇小姑娘疯了,那是因为她的亲哥哥正好是来此接受慰安的士兵。
这一点其实非常尊重历史,在日本的军队体系中,朝鲜籍的士兵也是非常多的,甚至之前看到有学者研究说,南京大屠杀的部队中朝鲜人占比非常高,且不论是否可靠吧,单就这个细节,就足以看出导演的认真。
而且,影片中,那些个士兵的军装,甚至是朝鲜游击队的日式军装,都认真刻画出那个特殊年代的真实面。
最为催泪的镜头是片尾时候,长长的镜头在韩国的领土上扫过,被强征的慰安妇少女终于回归故乡,阿里郎的歌声飘过……
百度关于慰安妇的电影、纪录片出来很多。
即使是没有看过,看到那些题目和图片依旧让人发指。
知道《鬼乡》在韩国获得高票房、好口碑后一直期待着出资源。
在此之前第一次了解慰安妇是《南京南京》中那场举手的戏。
记得当时还有父母和哥哥在。
随后的强奸镜头我们四个人都选择了沉默,萦绕在我们之前的是尴尬。
时间很容易让人遗忘尤其是战争的后果。
之后央视有着很多关于慰安妇的报道,她们早已银丝绕头,静坐、反抗、曝光……这是一场和时间的战斗。
晚上看完了《鬼乡》,感觉讲述的不深却又让我流泪。
平安符串联始终。
本是用来保自己命的信物却让别人活了下来。
要走时母亲反复强调要记得父母的名字和家的地址,影片最后再次回归时确发现家乡已面目全非。
被强奸的姑娘依旧能笑着在小河里享受阳光……这些似有若无的细节不似之前反应战争的影片那样强硬而是以这样柔软的方式给人温柔一击。
最让我震撼的镜头是俯拍那场野蛮的强奸,年轻的女孩被囚禁在同样的狭小“盒子”里。
面目全非的脸、弱小不断抽搐着的泛白身体、就连生理期都被忽视……我一直在想就是是什么造成了人性的如此扭曲?
《索尔之子》中的集中营也好,慰安妇也好,甚至这段时间的大学生分尸案、北京某酒店事件……人之恶竟会让我如此恐慌。
《鬼乡》和《南京南京》中有一个相似的细节。
其中都有一个“坏人”掩盖中的善者。
同样是“善良”的军人,《鬼乡》中这种“善良”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死亡而《南京南京》中军人还是看见了那个女人被拖走的裸体。
《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也有同样的情愫,可是导演是将之放大上升为“恶”之下人道主义救助,而《鬼乡》和《南京南京》是“恶”之下同样死亡的命运。
《鬼乡》中的音乐带着一股苍凉和无助。
几次是死人祭祀时的吟唱,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哀。
2条叙事线互相交叉,像是转世来衔接过去和现在。
影片的结束让我泣不成声,仿佛再次回到了南京纪念馆接触冰冷的人性。
一部电影的好坏有时候不单单指他的叙事线、技术方面的美,有些主题一旦涉及很容易忽略这些陪衬。
古龙说,赚钱总比赚眼泪要好。
可总有些时候,眼泪比钱要重要得多。
《鬼乡》最终使我落泪的,倒不是这些女孩的悲惨遭遇,而是“独活”,作为悲惨的唯一幸存者,也许还不如死亡来得轻松吧。
人们可能有同情心,但实在不够有同理心。
到了老奶奶那个年纪,苍苍白发好像显示着这个人的过往都可以轻描淡写了,可是心中的悲苦却无人诉说。
多少人明白这种孤独。
我不大能够想象一个女孩子被如此对待过以后是如何考虑自己的人生的,倒不是什么贞洁的问题,而是人们都知道生命脆弱,但极少的人被真正直观地威胁和践踏过。
生活也许可以回归,但那种践踏对于短短几十年的人生来说,太苦了,每每回忆大概都是无力反抗的煎熬。
遑论只剩自己一个。
令我选择五星的点也和这个题材毫无关系。
用鬼魂来描写这种电影我不知道合不合适,也许纪实会更加让人震撼,但鬼魂能让人找到些许灵魂的皈依吧。
我打五星是因为它让我改变了一个观点。
作为一个做过动物实验的人,我曾经觉得,人类就应该确立自己对生物的统治地位,从有利自己的方向出发,维持地球生态的平衡,感觉这样的控制比单纯的呼吁和各种邪性的放生和强制要好得多。
而对于动物,有一部分注定要牺牲,对于药物试验的动物,不让他们痛苦基本是不可能的。
但在国外,动物保护组织更完善的地方,申请动物实验是很困难的,而如果实验过程使动物感到痛苦,会被制止。
但《鬼乡》告诉我,我实在错得离谱。
统治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乌合之众》并不是空想写出来的啊。
如果动物能够控诉,世间何处不鬼乡?
完全的统治是强制的,非理性或者仅对统治者理性的。
上位者最容易理解牺牲了。
所谓的利益最大化?
用异族的姑娘解决生理需求,用繁殖量大的和接近人类的动物进行动物实验。
那时候的日本兵不在意姑娘的悲苦,现在的我们不在乎动物的存亡?
当然我仅仅在说我自己。
只有平等,苦难才被尊重。
只有相信平等,你才有更大的可能不会“被牺牲”。
我依然是一个肉食者。
我依然会拍死使我感到恐慌的昆虫。
我依然会品评食物的美味和鲜质。
我一向反对虐待动物。
我不吃狗肉是因为我觉得狗是对人类情感回报率最高的动物,但别人是否食用我并不干涉。
我也坚持认为人类作为生物链中的一员食肉是个正常的行为。
但是站在制高点上,说人类就是要确立统治感,不要用平等来与本身的食肉等行为相抗衡这样的观点,我是不会再有了。
圣母或冷血。
也许正是因为挣扎,才显出于世的不安和意义来。
又也许我在写下另一个我以后会觉得愚蠢的观点。
回到电影吧,虽然最大的感触的确是上文不关题材的那些。
非常喜欢电影的结尾,从讲述方式和意境上来说。
个人是觉得灵魂的皈依比单纯的纪实要好一些,一是因为故事已经离我们很遥远,纪实可能反而会让人逃避;二是灵魂给了那些受苦难的姑娘来过世上的意义,至少是生者期望的意义。
希望这种故事,只存在于历史。
以前看过一部也是讲战争年代,将少女送到南洋,被迫沦为发泄工具的电影,好像叫望乡,是日本人拍的,我那时候年龄还小,不能深刻的体会到那种痛苦,至今再看“鬼乡”,当日本士兵像没有人性的畜生一样趴在少女的身上的时候,真的感到震惊和彻彻底底的愤怒。
当战争夺走士兵的人性的时候,他们反过来欺凌手无缚鸡之力的少女。
她们像风一样微弱和微小,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卑微的祈求这群畜生手下留情,却要遭受加倍的痛苦,每当看到这些场景时,愤怒就更甚一层。
鬼神让剧情多多少少柔和了一些,不像有些同类题材的电影将被凌辱场景细化,但仍然让人揪心和愤怒。
看完以后也在反思,尤其是老奶奶对着工作人员大声的喊到:我就是那个疯女人的时候。
更觉得压抑和难受,那位工作人员代表的正是现在的很多人,有多少人怀着和他同样的心理。
我们再谴责日本不正视历史的时候,内心对这些女性仍然怀着一种浅薄的同情,这和日本电影望乡中少女的家人有什么差别?
沉重的题材,但是剧情有些乱。
一部好好的题材,最终让棒子玩成这个鸟德行,以苦难为卖点,以真实事件为诱饵,东拼西凑弄出这么一个让人倍感无奈的作品,唯有一声叹息。
从民族情感来说,这部电影要表达的思想无可厚非~可是在那场战争过去近百年的今天,我们已经不能单单只站在民族主义的角度去评说可恨的日本人和可怜的中朝人民。只有我们正视,是战争像毒素一样对人性的绞杀,才能彻底杜绝可怕的历史重演
有现实意义就一定是好电影?
终于知道为啥这么低分了,一个这么严肃这么好的题材,导演和编剧脑子进水了吗?这剧情真的烂到可以,就算是要和后面悲惨遭遇做对比,也不能这么拍吧。女主的演技真的很难评,眼睛为什么一定要眨个不停,就算要表现少女的天真也不必如此吧,况且从当时的情况看,人民已经对日军有了警戒,而不是还这么天真,什么也不懂的感觉。
又一部被太过誉的作品。韩国电影确实有走到了瓶颈之感,整部片并没有亮点,不论是战争的残酷还是姐妹的感情,都没有说清楚,甚至不如过去中国的一些抗日电影。全世界的剧本荒,韩国自然不能幸免。大概敏感题材毕竟难拍,仅仅用噱头也就可以了。
题材意义大于影片本身,诚意有,可是缺的东西也太多了
披着战争创伤外衣的作品,比熔炉还差劲,连最基本的故事都讲不好,所以一些电影公众号是怎么推荐这部电影的,尽用一些姑娘们遭罪的画面来刺激观众,通灵的这个设定更加扯,真是用尽了煽情
即使不是完美的电影,但是这个题材太触动人心了,7万多人捐助完成拍摄,觉得是巨大的精神力量,让人不忘曾经的罪恶、痛苦与伤害,最后的蝴蝶飘飘忽忽,是不论在任何地方都想要重逢的意志。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这个题材拍成这样四不像,不是鬼片也不是历史片,剧情细节粗糙的不忍直视,化妆特效也负分滚粗!情节一点都不吸引人,散乱,打分也不能看越惨分越高吧,这东西都能7分以上,豆瓣真是不讲究
这世界上有一种伤害叫做永远不能原谅。
没有人可以忘记在这场战争中的每一个受害者!!每一个!!除了日本对于历史的不承认以及篡改,让我在意的还有片中那个男工作人员说的话,那个态度,不是一个同胞,一个人应该有的!!我记得有一篇文章是说导演的创作历程,对于生还的受害者们,并没有得到正确的对待
主动申请要去的才能被叫做慰安妇吧 其他的都是惨烈的暴行下受害的女人
悲剧就是把伤疤撮给别人看
crucifying and painful memory,bestial Japanese soldier ,shocking.though china has not make such movie to address the history problem.
中规中矩,全是类型片框架。但是题材特殊。展现慰安妇问题是拍这样的类型片好,还是二十二那样的纪录片好呢?
招魂和悲歌伴着蝴蝶的翅膀拼命扇动下是另一世界的连接,二战的世界似乎变成了很远的另一世界,但依然存在历史记忆里,生在地狱死去成为鬼才能回归故里,苟活下来的背负永远的伤痛。
这么好的题材拍成了这个鬼样子,导演啊你让我说啥好。
女主双眼皮手术失败了吧,看着特出戏
题材和取意正确,可是跳大神还魂那些是什么?作为一部承载沉重历史的片子就该更严谨,感人可以适当加工,可是毫无疑义的迷信真是要不得。我们不该忘记历史,可我们也必须正视那些事实,不该为了感动而叙述,正视那些事实,我们才能更有尊严的活,强大自己,不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