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多数的科幻片有所不同的是,这部电影没有绚烂的后期制作、没有强大的明星阵容,唯一可说的后期只不过是看上去让人心情舒畅的美丽地球悬挂在无尽的天空中,充满神秘却让凡人遥不可及,你会思考,那个地球上是否有人生活,是否有个跟自己长的一样的人...编剧是强大,因为这是个很好故事。
电影里有漂亮的主角、富有节奏的配乐、吸引人的曲折进展,它的结尾是开放的,你甚至有点摸不清头脑,但正是因为这个结尾才让这部电影值得一看。
前途无量的姑娘Rhoda刚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一番Happy过后在回家的途中出了车祸,顺便提醒下车主们开车一定要专心,别因为其他的干扰就对自己行驶的方向分了心,电影里总是会将主角在车里捡东西、跟其他人讨论争执、接电话等因素发生悲剧的车祸,这部电影也不例外,这位叫Rhoda的妞酒后驾车,仰着头去窗外看蓝色星星去了,她撞上一辆正在等红灯坐着一家三口的车。
因未成年做了四年的牢,美国人保护未成年,所以其他人并不知道她在坐牢。
四年后,那个蓝色的星球贴近了我们的地球,甚至可以用肉眼看到那“另一个地球”....往后,一切都是救赎。
片中的Purdeep其实是另一个Rhoda,他将漂白水先倒入自己的眼睛,然后又将漂白水倒入自己的耳朵 ,他跟Rhoda一样,用尽余生来“Forgive”,活着便是救赎,只不过,他不再拥有机会,而Rhoda却拥有。
这个故事的精彩之处,是将一个科幻的情节套进一个道德伦理的情感故事当中。
受到良心的谴责,做错了事酿成的后果用余生去承担去弥补,然而生命逝去便不再拥有机会。
音乐家John出了车祸后,生活潦倒、自暴自弃,每天在床上拿着已去世的妻子的红色衣服怀念过去,那种痛苦谁人能知,失去家人的生活要么一蹶不振要么抛弃过去重新振作。
他选择了前者,直到救赎者的出现,一个要救赎一个要新生,两个人相处屋檐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他用琴弦和锯条演奏音乐,观众只有她。
那一刻,一切都没有了,只有那奇妙的音乐...Rhoda获得了心灵的告慰,意外获得去往另一个地球的票,她将票送给了John,另一个地球是复制品,生活着地球上现存的所有人,在两个地球交叉的那刻,一切改变了,不再同步,两个地球上的人很有可能向两个不同的轨迹生活,所以另一个地球上的Rhoda可能并没有遭遇车祸。
我说过精彩的是结局,所以这个故事并没有结束。
在结尾,获得救赎的Rhoda猛然发现对面站着另一个自己,开放性的结局可能有以下可能:1.地球2的Rhoda没有遭遇车祸,她上了大学受到良好的教育,学业有成、衣着得体的踏上了通往地球1的飞船来寻找地球1上的Rhoda,而John也找到了自己的妻儿,然后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这个想象的结局很完美;2.地球2的Rhoda与地球1的命运相同,轨迹没有分支,只不过她没有将票给John,而是选择逃避生活去往未知的地球1,而那个悲催的John到达了地球2,见到的依然是孤苦无依的另一个自己,妻儿早已去世,这个想象的结局很悲剧;人心向善,唯有宽恕才能解脱。
当另一个地球靠近,据推测那边很可能是自己这个星球的复制品,所以那边是不是就一定有另一个自己?
影片的这个前提是非常有想法的,也非常引人入胜的,好像平行空间之间的隔板给打破,突然彼此可以触摸可以拥抱了,这是多么让人好奇的事情。
这个前提是非常秒的。
当然电影其实并不是讲两个星球的接触,而是因此引发的事故导致的自我救赎之路。
这也算比较让人意外的剧情设定。
但是让我不喜欢的剧情发展是:自我救赎到跟对方上床,真是跟吃了苍蝇的感觉,我觉得男主就是这样的反应吧,这种烂大街的套路真是让人无语,女主说我觉得我让你快乐了,这话真是让我这种龌龊之人想入非非又感觉嗓子上火般难受。
女主在跟对方上床后在火车厕所里呕吐的场景真是完美体现了所有观众的感觉。
既然如此,为何要设计如此救赎,这是救赎么?
是有诚意的救赎么?
这是恶心对方也恶心自己吧。
影片后段,女主让男主代替自己去另一个地球,理论支撑是在两个星球彼此对望的时候,彼此间的复制链就彻底断开,走向不同的命运。
那么在车祸发生前,另一个地球就已经出现在这个地球的视野,所以车祸很大可能并没有发生。
而且影片结尾,女主在自家门口看见了另一个地球的自己,那个女主衣着光鲜,看来那边确实没有发生车祸,女主顺利上大学了。
那么男主上去后是什么发展呢,是看见美满的一家感到安慰幸福,还是自己成局外人而更加怨恨呢,这个设定非常考验男主的人性,女主的救赎之路还没有停。
总的感觉,这个影片有着牛逼的构思,但是内容却非常粗糙,拥有豪华的底色,却讲述平凡的剧情。
相对于同等类型的轻科幻类片,譬如《那个男人来自地球》《彗星来的那一夜》,都是在科幻的框架下叙述剧情,这影片的差距就大了。
女主真是漂亮啊,完全靠她的吸引力吸引我看完。
影片镜头就非常耐人寻味了,有人喜欢粗糙感,有人喜欢细腻感,我属于后者,其实根本没必要追求另类镜头语言而让影片变得劣质感充斥,好好讲故事才是最重要的。
结局应该是美好的,四个月后,女主碰到另一个自己,有可能是男主到了另一个地球而叫她过来的,而且从穿着上看,另一个地球上的女主也不像是清洁工了,所以另一个地球上的女主没有发生车祸,另一个地球确实不同步了。
从挂牌的人的镜头还有老头来看,貌似这个地球才是镜像的,不管哪个地球是镜像的,因为另一个地球女主的到来,最后女主是得到了救赎的。
这部电影看下来,基本上格调可以定为压抑那一类型了,画面是那样的灰蒙蒙的,似乎永远看不到阳光的那种,音乐是那样的诡异,仿佛要把你牵入一个未知的世界。
最开始看到这个片名,我还以为是一部科幻片,的确,在影片的故事行进中,涉及到了一点科幻,涉及到了想象。
片中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不是唯一的,还有一个和我们一模一样的世界存在于这个宇宙中,而且离我们很近,那就是another earth,但到了影片的最后,也没有一点关于another earth 的展示,所以,这只能是一部略带悬疑的剧情片。
影片从一个聪明的女孩开始,她放任不羁,风华正茂,满怀希望,她收到了麻省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认为她的将来,nothing is impossible。
与此同时,影片的男主角——一个音乐家,拥有美好的事业,拥有美满的家庭。
可是当那个风华正茂的女孩遇上这个处于家庭幸福中的男人后,一切都改变了。
女孩酿成了交通事故,她开车撞向了那一家三口。
女孩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梦想,她被判入狱四年,而音乐家失去了妻儿。
影片很快就转向了四年后,四年的时间,给女孩太大的改变了,她背负着罪恶感,她已经变得不合群,不爱与太多人交谈,她内心承受着杀人带来的罪恶感。
她摆脱不了这种罪恶感带来的折磨,她甚至选择了自杀,但被人救起。
后来她选择了清洁工的工作,后来她想去向那个音乐家道歉,但她在他面前选择了逃避,选择了懦弱,她在罪恶感面前败下阵来,她不知道该怎么说,也许她还没有准备好。
她阴差阳错地给音乐家做起了清洁,她希望这能改善他的生活,能让他的生活能变好一点。
后来她和他之间有了好感,我想这好感源于一种同处于绝望生活边缘人的共鸣与理解,但最终他们没能走到一起,因为这是不可能的,她杀死过他的妻儿。
当女孩被抽中并有机会登上另一个地球时,她来向他告别,他对她不舍,让她不要走。
她只是向他讲述了一个女孩的故事,那就是她的故事,听完那个故事后,她让他决定她的去留。
结果可想而知,音乐家对杀死他妻儿的人不会有一点好感,她离开了。
最后女孩把那个机会给了那个音乐家,她希望他能登上另一个地球,她希望他能在另一个地球上见到自己的妻儿,因为按照科学家的理论,两个地球是存在镜像关系的,而四年前的车祸那一天因为两个地球离的太近而互相看见了对方,从那时起两个地球上的人就沿着不同的生活轨迹行进了。
女孩最后还是解脱了,她完成了她的自我救赎的过程。
整部影片还是比较难懂的,尤其是影片的结尾,一个让人很意外的结果,女孩在earth 1见到了来自earth 2的女孩,影片在两人的对视中结尾,到底音乐家有没有见到他的妻儿呢,影片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观影期间我就一直在想,这部影片想表达的是什么,虽然我看的不是很透彻,但还是说一下自己的理解。
人其实最难原谅的是自己,别人原谅你与自己原谅自己,后者要难很多。
所以电影就会构想这个世界存在另外一个自己,用另外一个自己的视角来看许多事情,就会看到很多的不同。
《另一个地球》结局——如果不是罪犯,就是百万富翁首先我不认为是一个悲观的结局。
对于影片的结局,编剧在两段电影情节中已有暗示,第一段是美国太空合资企业的老大Keith Harding和女主角Rhoda通电话时说的一段话:Hi. It's Keith Harding. I got your letter. I was very moved by it. You know, when I was 15, my headmaster said to me- he said, uh, "Harding, yo'll either go to prison or be a millionaire." Yeah, well' I'm... I'm grateful it was the latter. But, uh, it's a fine line. And finer than you would think.译文:你好,我是Keith Harding,我收到你的来信了,很感人。
知道吗,我15岁的时候,我的班主任对我说,他说:“嗯,Harding,你将来如果不是罪犯,就是百万富翁。
”呃,好吧,感谢上天,我成了后者。
但是,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很微妙,比你想象的更微妙。
第二段是电视中镜像理论创始人、天体物理学家Richard Berendzen博士的理论:In the grand history of the cosmos, more than 13,000 million years old, our Earth is replicated elsewhere. But maybe there's another way of seeing this world. If any small variation arises... they look this way you look that way... suddeny maybe everything changes, and now you begin to wonder, what else is different? Or one might say that .. You have an exact mirror image which suddenly is shattered, and there's a new reality. And there in lies the opportunity .. And the mystery. What else? What new? What now?译文:宇宙的浩瀚历史,长达130亿多年,我们的地球在另一处被复制了,但或许我们换个方式来看这个世界,一旦两个星球间出现了任何微小的变化……他们往这里看,你们往那边看,也许一瞬间,一切都改变了,于是你开始想:有什么不一样了吗?
或许,有人会说……你原本在镜子中的影像突然就粉碎了,继而出现了新的现实。
其中既有机遇,也有神秘的未知。
还有什么?
还有什么新鲜事?
现在是什么情况?
上面两段电影情节已经说明了结局:对称被打破,两个人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
影片结尾,地球1的父亲去了地球2,地球2的Rhoda来到了地球1,证明这种对称已经被打破,Richard Berendzen博士的理论是正确的。
Keith Harding提到的罪犯和百万富翁之间的区别其实微乎其微,也预示着片尾导演要传达的内容,站在地球1的Rhoda对面的那个穿黑大衣的Rhoda,已经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
或许就是4年前的一念之差,一个Rhoda成了罪犯,生活潦倒;而另一个Rhoda顺利地读完麻省理工,有着令人艳羡的生活。
所以我相信的结局是这样的。
父亲到了地球2,看到了妻子还在,儿女也都健康成长,当然还有另一个幸福的自己,已倍感知足。
人有时候感伤和不能接受的,是那个人已经在这个世界消失,你不可能和他有任何交集了,但父亲看到妻儿健在,看到他们能幸福生活,哪怕他们已不属于自己,也已知足,也可以放下对Rhoda的仇恨。
这样的旅行肯定不会是终生的,在地球上跨国旅行尚有如此多限制,如果将两个地球的互送到对方星球而没有监管制度,岂不是乱了套?
因此男主角一段时间后必然会回到地球1,但此时他已经放下心理的负担,可以开始全新的生活。
而由于科技的持续发展,他或许还可以偶尔和地球2的妻儿和自己通电话、通邮件。
与他们和另一个自己成为好友。
而Rhoda呢,早先她想去地球2的目的,以及她见到另一个自己时可能产生的想法,影片中有一段也已经说明——Rhoda获得可以去地球2的消息的一段内心独白:“我们的一生中充满了惊奇,生物学家能看见的生物越来越微小,天文学家望得越来越远,望进黑色的夜空中,望进时间,望进宇宙。
但或许奇迹中的奇迹,既不是那样微小的,也不是那般巨大的。
而是我们自己,近在眼前,我们能认出自己吗?
即使能,我们又会了解自己吗?
我们会对自己说什么?
我们会能从自己身上学到什么?
如果我们能走出自己的躯体,看着自己,我们会对自己说什么?
”这一段独白正是片尾两个Rhoda面面相觑时内心的想法。
Rhoda是一个热爱天文、善良、聪明的女孩,无论在地球1或地球2,无论她是曾经的罪犯或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她都有动力和能力获得去另一个地球的机会。
无论是哪个地球的Rhoda去到另一个星球,只要自己与自己见面,也就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站在自己之外,审视自己。
在顺境中保持冷静,在逆境中也不要沉溺于过去的悔恨和失败,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活在当下,享受当下,对未来充满信心,或许是Rhoda在另一个自己身上可以学到东西。
看之前大概看了一些介绍,有预感电影并不那么容易懂。
和老婆一起看的,儿子1岁了,在旁边玩,不得不看着他,所以看得并不仔细,甚至是断断续续。
最终的结果是,没怎么看懂。
然后赶紧找影评,希望能看懂。
但是不得不说好几篇影评都是典型的helpless,当我再看了一遍之后,我甚至想说好几个影评都是基于错误的理解而写出来的。
先说说主要令我们疑惑的点:1、清洁工老头是谁,有什么作用2、女主的身份3、女主和女主见面说明了什么4、女主给男主敲桌子、讲宇航员的幻想,男主给女主演奏锯琴让女主产生了空间站的幻想,表示着什么?
我和老婆曾经有过的猜想和误解:1、看到一大半的时候,总觉得老头其实是男主,因为女主在他手上写那句逼出老泪的“FORGIVE”的时候,我理解的是女主让老头FORGIVE她……年迈的男主来到Earth1寻找妻儿,却看到妻儿已逝、一蹶不振的自己,所以他“看自己看得恶心”以至于烧瞎了双眼、烧坏了双耳。
好吧这个理解真的说不过去,老头的人种和男主都不太像,只是脸都比较小、五官都比较紧凑,同时潜意识里真的觉得这样设定会显得比较有意思。
2、女主其实是来自Earth2的。
同疑惑1,也是隐隐地希望是这样设定,在结尾处峰回路转。
但是随着结尾越来越近,不得不放弃这样的猜想,因为如果这样设定的话电影根本无法自圆其说。
3、女主和女主见面说明了什么?
本来没有这个疑惑的,看到这一幕(女主颓废,女主2光鲜、用不解和打量的眼神看着女主1),第一反应就是Earth2的女主毕业于MIT过着惬意的生活。
看了影评,有人说女主2其实也是撞了人在绝望和无助中来到了Earth1,才使我开始生出了对这个问题的疑惑。
=====================================================再看一遍后的理解(只说对情节的理解吧):真正帮助电影点题的,是清洁工老头,所点到的,就是FORGIVE。
老头把自己埋藏在日日重复的清洁工作中,不言语地蜷缩在世界的小角落里,甚至于天天看到自己看得恶心、不想听到自己的声音。
积攒了不知道多少年的对自己的痛恨,却一直无法原谅自己。
而且老头认为女主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如此折磨自己,因为他感知到女主也是跟自己一样——无法原谅自己。
所以女主的一句FORGIVE,催得老泪流淌。
女主的FORGIVE是告诉老头的,也是告诉自己的。
女主渴望原谅,犯罪的对象John健在,所以女主最渴望的是John的原谅,当然女主也希望补偿、希望自我救赎,但是最最希望的,还是被原谅。
女主还有机会去争取John的原谅,老头则只剩下自我原谅的可能。
一句FORGIVE,劝慰老头原谅那个曾经犯下罪孽的自己。
而女主无疑比较幸运,她可能最后都没有得到John的原谅,却赠与了John找回所失的可贵机会,所以女主也有了自我原谅的充分理由、笑着从清洁工的休息区下班回家……女主1见到女主2,意味着彻底的绝望吗?
至少在电影的情节中,其实不是。
电影中讲到一个理论,Earth2是Earth1的镜像,不一定完全同步,但是基本的行为会一致,比如如果Earth派兵攻打Earth2,Earth2也会有同样的做法。
所以女主1要去Earth2,女主2也要去Earth1,只是女主1是因为无法原谅自己、自我抛弃而无处可去所以选择去Earth2,而女主2则很可能是因为一生顺遂而获得了完成梦想的机会(女主卧室的布置、女主熟练装配男主家的望远镜、女主在海边玩的星球魔方,都标识着女主是一个执迷天文学的理科女)。
女主2穿着光鲜、面容镇定,看到颓废的自己的时候则带着迷惑、带着陌生的打量,说明两人根本就渡过了不同的4年,而拥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
至于为何是女主2而不是男主2来到了Earth1,大概是因为两个地球虽然互为镜像却也不是完全一致(影片中的理论)。
基于此,结尾实际上是说明,男主去到Earth2,真的会见到因为女主1的过错而失去的家人。
这并不是绝望的。
然而我仍然认为影片赋予了绝望的感受。
虽然我不确定是不是故意的。
为何会这样认为?
因为“另一个地球”,现实世界里根本不可能存在,而整个影片中,除了另一个地球外,所有的一切都现实到不行。
抛开另一个地球的设定,影片结尾所带来的希望,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犯下的过错,可能真的很难再有弥补的机会,而这种无法自我救赎、无法被原谅的痛苦,将持续一生。
男主和女主给彼此带来的关于宇航员、空间站的幻想代表着什么?
我曾经怀疑是他们从Earth2到达Earth1之后残留的记忆被唤醒。
其实没这么复杂:女主用宇航员的幻想安慰了男主的心灵,而男主的演奏则反馈了这个安慰的结果——让女主在音乐中感受到了那个习惯了孤独、在孤独中获得了宁静的宇航员(女主幻想中的宇航员是男性)。
所以这一段,只是说明二人彼此慰藉,心灵相通,尤其是说明男主从女主的身上获得了一种快乐。
最后附加一个感受。
来源于女主的弟弟在告诉女主被录取为前往Earth2的机会的获得者的消息后,叮嘱女主“这次一定要给我回信”。
从影片开始,一直到这个地方,影片对女主出狱之后生活的交代,让人不得不认为女主的家庭冷漠、她不在的四年家人仍然安然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家人的冷漠恰恰是女主想要逃离Earth1的原因之一。
然而看到这个地方,我才意识到,弟弟一直给在监狱的姐姐写信,姐姐却从没回过信。
家人呈现出一种距离感、一种貌似冷漠的氛围,其实是因为女主无法得到原谅、也无法原谅自己,因而将自己与这个世界隔绝起来。
借这个地方的交代,再一次回到了这部电影的真正主题:FORGIVE。
完。
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地球的镜像,那端有一个同样的“自己”,你能勇敢面对“他”吗?
“What would we really like to see if we could stand outside ourselves and look at us?”除了那些冰清玉洁的人、无所畏惧的人、放浪形骸的人,应该有很多人在面对“自己”时会紧张、失望、不知所措吧?
我在面对“你”时不知该说些什么。
我知道你的懒惰、你的懦弱、你的自私、你的猥琐,我知道让你比现在过得更好的一千种方法,我也知道这些你都不愿意去做,你知道的我都知道,你不知道的我全不知道,那么,我能对你说些什么呢?
你甚至是一个让我讨厌的人。
你知道我的所有私密,了解我所有犯过的错,你有那么多的缺点和遗憾,这附着于“另一个人”身上是多么惹人厌。
我很想知道你做过的很多愚蠢的事究竟是为什么,而这个问题你可能也想问我。
面对同样的“自己”不是一件新奇、有趣、值得期待的事。
“他”了无生趣,而你又无可奈何。
这也不是什么新鲜游戏,这一幕,在我们自省时常常发生。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在每天上班的路上,看着周围目无表情的行人时,默默想着自己也许还存在于另外一个地方,过着另外一种生活。
《另一个地球》就用这样并不科幻的想法讲了一个救赎的故事。
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在考上大学前夕,因为开着车只顾仰望天上出现的另一个地球,结果造成了一起车祸。
四年后,她和车祸中幸存的男主人公见面了,把自己争取到的去另一个地球的机会让给了他。
导演用纪录片风格的画面讲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色彩冷冽,镜头平静。
平心而论,影片很细腻,有不少动人之处,简单空旷的镜头营造出一种沉郁忧伤的气息,多多少少能让人联想到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来——甚至影片的色调也确实都是偏蓝的。
但我无法真心去喜欢这部电影,它的空洞和刻意比之女主角不错的表演、精致的画面都来得更加突出、明显。
《蓝》中女主角的悲剧也源于一场车祸,但那是一个背景,一个故事的起点,即使有刻意的成分也不影响整个故事。
但在本片中,我们不明白导演为何要选择一个青少年女孩来为一场意外承担起四年的赎罪之旅,还搭上了本来可以进入MIT的大好前程。
影片的整个前提仅仅是一个过失,而不是一个罪——无罪,则赎罪也就无从谈起。
女孩对自己的自我惩罚,她的赎罪意识(影片中用打扫卫生来指代)也就显得缺乏动因,显得轻飘飘的——好在导演没有像另一部类似的独立电影《燃烧弹》那样一遍一遍用闪回来强迫观众认同这个赎罪的前提。
好在影片的情节并不空泛,女主角和车祸余生的男主角接触的戏还算细腻稳健,这部分也是影片中最有生气的场景。
然后他们就接吻了。
因为孤独么?
因为都受过伤么?
影片,或者说导演本来就没有给出选择,也没有给出坚实的理由。
他们必须在一起,因为一个是有罪的,一个是要宽恕的。
这样才能有另一个地球,才能终结。
从科学上讲,那么近的天上出现另一个地球是不可能的,为了画面感,也许电影可以这样拍;在故事上,要求可能会更严格——《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偷了一块面包,但要像本片导演那样把这作为赎罪的动机就太孱弱了,雨果又给冉阿让加上了19年牢狱之灾,以及主教的宽恕作为冉阿让心灵的重负,在之后的小说中,作者还不停地给这个心灵救赎故事加码——包括芳汀以及她的女儿。
很可惜,我们在《另一个地球》中看到的只是镜像(电影)中的虚无之罪,就像你在上班路上对另一段生活的瞬间想象,无根无由,很快就会淡然无踪。
(发现豆瓣上的长评居然对本片一片称赞,实在不敢苟同)
温馨平和的基调,让人的心情可以平静一些。
但从导演故弄玄虚(如果结局是女主角看见“自己”,淡淡的一笑——这样大家就不会误解了。
)导致观众误认为是悲剧的结局这点来看,还是很不“厚道”的。
由于借助镜像理论推动故事情节,那么真相也只可能有一个,这个片子的结构和结局不可能是开放性的。
真相就是:Earth 2没有发生同样的车祸。
因为从Earth 2开始逼近地球的那一天(也就是4年前车祸发生的那晚)两颗星球的synchronicity就终止了,直接的证据就是电视里现场直播的现场女科学家和Earth 2中的“自己”进行“对话”,对话不是同步——有先有后,有问有答。
所以有了结局时女主角和“自己”见面。
如果女主角足够聪明(她应该是),当她看见“自己”时,应该确信了两个Earth之间已经不同步了,Earth 2没有发生同样的车祸。
她应该高兴才对。
导演在这里安排她以不安的表情展示给观众,良心实在是大大的坏了。
况且这个手段并不高明,聪明的观众“鄙视”他!
所以呢,结局应该是这样的:男主角到Earth 2,看见“自己”美好的家庭还在,心里就不会痛苦了。
但他仍会纠结——他已经是局外人了。
但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社会,他的也只能选择默默的离开了。
而女主角呢,自己人既然见了面,难免寒暄一阵。
最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最终,男主角返回Earth 1和女主角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试图往更深层次的方面理解这个电影。
有两种理解:1、柏拉图的洞穴理论的破产,镜像理论也是谬论,不存在主次问题。
2、存在镜像,有主次之分,但这种情况会发生变化——实体和镜像变成了两个独立运行的个体,影子摆脱了主人。
难道暗示人类可以摆脱上帝的控制(上帝是主,人类是次)?
无论如何,本片从哲学上讲是典型的怀疑论论调,超出了科幻的范围。
不存在真理的世界还是世界吗?
或许本片本来就是情感文艺片,深究显得矫情了。
我总是有美好的愿想。
看到结局,然后看到豆瓣上很多人说这是个无奈的结局。
但我还是倾向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
关于结尾:就像平行宇宙的概念那样,假设的是earth 2 和 earth一模一样,发生的事情也都一样,那earth 2上的rhoda和earth上的rhoda做的事情也应该一模一样。
那么当earth上的rhoda做出把票给john这件事的时候,earth 2上的rhoda也应该做了一样的事情,那么从earth到earth 2的是john,与此同时,从earth 2到earth的也应该是john,那么earth上的rhoda和earth 2上的rhoda不可能会在earth上相见。
所以,我还是愿意美好的相信,片中提到的两个earth间的synchronicity已经在4年前终止了。
所以earth 2 的rhoda才会到earth来,而earth上的rhoda在这个时候没有出现在earth 2上,不然两个人根本无法相遇。
说明两个世界已经不同步了。
所以在earth 2上四年前的车祸可能没有发生,john去了earth 2可以见到自己的家人和earth 2上的自己,然后在确认那边家人生活很好之后,可能可以回到earth来,最后能和rhoda重聚。
我一厢情愿的美满结局,我总是喜欢把事情想得好一点。
大概是因为导演给影片定的基调就太凄美,我总想着把基调拉回来,但是这只是我的愿想而已。
不剧透了,说说感悟:我想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愿望,能有机会回到从前,跟从前的自己说些事,做些改变。
特别是像我这样十分沉溺于幻想的人。
总是想着回到几年前,为自己犯下的错做一些正确的决定。
然后慢慢的勾勒出往后事情发展的趋向和可能的现在的自己。
但同时我又可以理性的知道,这不可能发生。
就用多维宇宙来解释,假设可以时光旅行,你回到从前,在你做出一个不同决定从而使事情发展发生变化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个平行宇宙,你改变的只能是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的自己的未来,不然就发生了外祖母悖论。
所以你说认为做出的正确的改变,其实对自己并没有任何影响。
每个人都是这样,渴望着自己能回到过去做一些改变,但同时又清楚的知道这并不可能,但却还是爱做类似的幻想。
所以我很爱这个片子,更爱这个结局。
为我以往想象的一切不可能给出了一个可能的愿景。
虽然片中的镜像地球和我们常有的时间旅行的想象并不一样,但都给人再一次机会,让你做一些改变和弥补。
就比如按我个人推论片中的结局。
对于rhoda和john来说,已经发生的事不会改变,earth上的事情已经成为事实,john没有了家人,而rhoda也总是活在阴影里。
但通过一个earth 2的存在,让rhoda有机会去真正救赎,让john也有机会能再见亲人一面。
即使知道自己本身的一切无法改变,但这也已经足够了,不是吗?
文艺软科幻
看到天空中那颗蓝色的星球,我总感觉自己在做梦!
要说在国外真好混,往天空贴一张地球的照片,说一些镜子理论的屁话,就算是科幻了。用家用摄像机把镜头拉远拉近,说个不痛不痒的赎罪故事,就能当导演卖片了。真想给负分。
小清新,赎罪
Great concept, don't like how they handled it... Not that I mind the depression (I still do want to see "Melancholia" after all), but the movie'd be better without all that sad, indie movie stuff they pull.
遇见另一个自己
如果错误可以逆转,假如真的有次空间和另一个世界存在,我希望它的存在方式不要是个镜子,一定要有所不同让我们可以品尝各种。
这电影的标题和海报基本上是骗人的,标题党!如果你认为这是一部科幻电影的话,那就大错特错啦!
就学了点《索拉里斯》的皮毛呃,而且那个看起来比太阳还大的2号地球不是开飞机就能到的么?女主要是不漂亮我就不往下看了
好妙!好喜欢这种题材的!肇事女孩最后爱上了丧了妻子的男主人,而结尾处她以一个试验者的身份(并非褒义,想她说的,类似死刑犯去做实验)终于登上了地球2号,抬头遇见了另一个自己,到这戛然而止,赞!
我想打3.5星的…这是一个悲伤的套着科幻外衣的伦理救赎片…
Still the same. You cannot run away.
没看懂啊,科幻片果然不是我的菜。。
那么大的舞台讲述的居然只是一个文艺小剧情 就像 在格拉斯通布里音乐节舞台上出来几个人在那里斗地主一样......我表示比较失望 剧情跟舞台太勉强了.....
剧情拖沓。真正想看的又不明确。结局唐突。
科幻你妹= =
假设破镜理论成立,为什么不能假设earthN2上中美交战引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呢,因此earthN1上的美利坚决定协助earthN2的美国完成战役,再由此展开想象......所以我决定不发这次花痴,两星伺候
画面很美,算是验证一种深植心底的想往,另一个地球上的自己,你好~
一个简单的故事而已。
导演们编剧们,别什么主题都套平行宇宙了,要被弄烂了。作为一部豆瓣文艺小清新们评价颇高的一部片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