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美国大片轰炸内地院线的夹缝中,时隔两个月又见三哥出品的电影悄然上映。
本着“三哥出品,保底佳品;若能引进,必须精品”的原则,即使排片不多也要支持一下。
整体观看下来,情绪体验的收获远远大于影片本身较为固化的剧情,但即使这样也不应忽视甚至嘲笑这样一部电影背后所积极彰显出的精神。
说其剧情较为固化,算是站在纯客观角度给出的一个冷冰冰的判断,但如果深究一下,这样的固化也自有其原因。
体育题材的成长类电影,最避免不了的就是要展现一个运动员成长过程中展现的天分、付出的努力、得到的关爱、接受的批评、经历的挫折以及最后取得的成功,举起这样的标尺去衡量,几乎所有同题材影片都逃脱不出这个架构。
而印度近些年的社会进步加上以女性为主角的立意,又无法不谈及女性意识的觉醒,或可说主视角凸显女性这本身就是印度电影所展现的新风貌,不能因为其体现着进步的意识,就要恶意揣测它在故意设置性别对立的矛盾,如果嘴硬否认这一积极的现象,那将是一种逆世界潮流的鼠目寸光。
除此之外,批判女主的女性意识觉醒之源头终究来自于其父亲,也就是父权的支持,这种观点我只能评价“其心可诛”,乐乐呵呵地看老父亲在一个保守落后的环境中倾其所有支持女儿挑战传统追求梦想这样一个无比美好的剧情,在某些群体的眼中已经成为了一件只配嗤之以鼻的污糟故事,“道不同,不相为谋”。
但抛开略显固化的剧情,小小忍受一下国内院线删减后同样略显磕磕绊绊的影片节奏,你会发现本片无论是演员对于角色的展现还是配乐对于气氛的烘托都是极为优秀的。
老好人般的父亲默默扛下所有,但面对身为农民这个群体遭受到的不公时仍能流露出愤怒、脆弱与坚韧;家庭中唱黑脸的母亲有着对父亲的深爱,有着对女儿的严厉,但同样有着深明大义,有着自己独特的催人奋进的方式;还有那一群引领女孩走上板球梦想之路的好友,那位倾心追随全力付出的男生和死党,那位散发着独特魅力的励志教练,作为积极的一面为故事注入了温暖的感动。
而农村思想保守的家长、恶意嘲讽女孩的男生、成长道路上面对的不平等现象、高阶级女生的欺侮、对手的挑衅,又作为女主成长道路上不断挑战并跨越的一道道难题在循循铺垫着影片的高潮。
就连那位开头听着女孩精彩时刻入了迷的警官,也都在为故事的徐徐展开增光添彩。
配乐也完美地衔接着不同的故事片段,从开头表达父爱的愉悦小调,逐渐走向中后期的快节奏激昂唱腔,观众的情绪可不就这么给带着一步步爬升么!
反正我坐在影厅最后一排是要时刻忍耐着情不自禁想手舞足蹈的情绪,以至于当女主与父亲穿越电视屏幕互相泪目之时,我也悄然洒下热泪。
我们不能苛求每一部电影都成为现象级的作品。
纵然《摔跤吧!
爸爸》珠玉在前,但我也不认为本片相较之下变得不可称道。
一部电影在让观众看得爽、让利益方赚的够、让创作团队因自我心血的注入而倍感自豪外,如还能留下些供人探讨、供社会参考的话题抑或命题,都能算得上优秀。
站在不同的角度观看《印度女孩》,都能得到较为清晰、明确、有价值的收获,生活emo的人能就此打上一针鸡血,女性意识觉醒的表达也为社会公平与进步提供着素材,永恒的家庭、父爱与母爱亦能深深感动着人,而女主成长的主线之外,以父亲为代表的的印度农民面对举步维艰的生存处境也经由影片结尾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诘问与期盼。
同样不要忘了尼尔森教练那句意味深长的台词:我们用最认真的态度对待游戏,但却用最游戏的态度对待现实。
当印度女孩铭记着初心不再让父亲的热泪在面对国家队输球的场面下滑落,整个社会也最好都要想起“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古老格言,而我们也最好都要记得,支撑着我们梦想的,永远是最重要的、最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现实生活!
最近点映活动看了《印度女孩》这部电影,不得不说,这戏实在让人泪点与笑点同在,运动与感动齐舞的震撼感受,总体来说,我能给五分好评。
同时也对印度的情况了解了更多。
而我对印度的印象,一直都是女性地位长期处于低下备受不公对待的社会氛围场景,电影里不乏设计了一些励志感人情节,例如在如此不公压抑的环境,充满正能量的女主角如何逆天翻盘,例如女主学习板球带着的那一群男学生们。
我也从中更能体会到了,当女主母亲在面对流言蜚语时候。
所感受的内心压抑与无比愤怒。
不过庆幸的是,女主的父亲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印度男人,他尊重妻子爱护女儿,虽然看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还有小商店的老板,他是女主父亲的真心朋友,能敏锐察觉到女主父亲想轻生,想用自己的方式让女主父亲重新振作起来,但在现实生活中的这些印度贫民,又有多少能这样呢?
恐怕连正常生活都过不上,他们哪里还有闲心思管别人呢。
最后,我感觉美中不足的一点点是女主父亲的肤色,他是偏白的高种姓,在电影中饰演一个农民角色,多少与现实是有点存在违和,而女主跟女主母亲的角色,是与人物背景比较对口的。
印度女孩 (2018)7.22018 / 印度 / 剧情 运动 / 阿鲁拉贾·卡马拉吉 / 艾西瓦娅·拉杰什 萨嘉拉吉“别拦我,我要跑到飞!
”
全篇基调和《摔跤吧爸爸》类似,剧情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并不饱满,可以说是一部爽剧。
内容囊括农民农业困境、农村妇女生活环境与现代思想的冲突、阶级壁垒。。
题材多样化,但是表达的都很细致,观众也更能清晰了解到这一些。
女孩能够成功,除了自己足够努力,还需要各种因素的加持;离不开全家人的帮助,一个良好的原生家庭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还需要一个伯乐,发现你的长处。
《印度女孩》观影记录:感叹于印度电影的内容深度,形式表达、电影语言的运用,是那么的到位。
也许有人认为,印度电影土,没有欧美大片那样modern,但我却认为印度电影是有在表达一些深刻内容的。
如《印度女孩》表达的:女性的平等权利、强权富贵下自卑人生的突破、社会精英对底层的压榨 、农业的可贵、底层人民的梦想与坚持。
而其中女儿的板球梦和父亲的农业梦形成两条线索,交织相容,形成双倍影响,贴切且互相深化。
而在电影情节的构思之上,这部电影的起承转合是那么地自然,其中三个小危机:女儿的落选与父亲土地大旱、女儿国家队倍受欺压与父亲的在土地大旱背景下的艰难求生、而女儿临上场的兴奋与父母被银行抄家时的绝望形成鲜明对比,却在最后一刻女儿的演讲中形成完美闭环。
而用警察局中讲故事回忆的叙事方法,更是在尝试突破第四堵墙,台词也非常好,镜头语言和音乐虽略有夸张,但却和情感表达十分吻合。
印度电影有点东西😀
为什么印度电影这么能直击人心啊 社会的发声者还在呼吁狼性,呼吁绝不相信诋毁你的人,呼吁一定要赢,呼吁努力,呼吁向上,呼吁绝不放弃我真觉得这个民族能干大事这样的阶段 曾经我们国家也有,也有呼吁你不要信命,不要听话,要努力,要不屈,要不信邪,要开出自己的花,现在好多嘲讽着小镇做题家,喊着要躺平的口号 怎么过都行 是啊 躺平真的很舒服。。
比如今天是国庆第四天 躺在床上啥也不干的时候 真的很开心 内心很平静 感觉就是人生了 以至于一直到晚上吃饭的时候还在想 工作确实给我了成就感 但我好像一想到就有点抑郁就有点疲惫 还是这么躺着快乐现在看完电影反而有种居安思危的警惕感 我们的对手在努力在拼搏啊 该卷还得卷,舒服是留给死人的我要活,要活500年!
下午开完会还不想改的报告 今天老娘一定把它给改完咯!!
回归说到电影,其实体育运动一直很在云端,但是蔻西最后的演讲竟然这么说道:父亲拯救不了热爱的农业,农业也救不了无奈的父亲,他不仅要与生活抗争,还要与贫穷抗争,我们吃美食的时候,有人会想到称赞厨师,但是谁能想到种植这些食物的农民,如果一个国家的农民没有立足之地,那不仅仅是他们的失败,也是每个饿了要吃饭人的失败,我们有一支11人的队伍参加比赛为国争光,但有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去拯救农民的生活呢。
祖国万岁。
就这样把飘在云端的和踩在实地上的两个行业凝结在了一起,为农民发声。
很受感动你记住,如果你想要一样东西,仅仅只是想要远远不够,你要学会拼命争取,只有付出一切,拼了命,别人才会知道你的愿望有多强烈。
这个世界就是只有胜利者才有发言权。
很热血励志的一部片子,讲述了女孩蔻茜追求板球梦想的故事,打板球,打好板球,不仅仅是她的梦想,同时的承载父亲对印度板球的期望,也许梦想的开始没有那么华丽丽的词藻和豪言壮语,女孩只是想让热爱板球的父亲开心起来,但在“打好板球”的过程中,她不断地突破和超越,得到认可。
有偏见,就用实力去打破偏见,有流言蜚语,她的父亲第一时间站出来维护她。
她是幸运的,有一个永远支持她维护她的父亲,即使在周围村民认为“女人是不能打板球”的环境下,毅然将她托举到更高的平台。
在更高的平台,蔻茜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更厉害的对手,但好在有一个好的教练相信的能力并在她自暴自弃的时候猛地拉了他一把,“胜者才拥有话语权”没错,对于运动员来说,只有当你赢了,或者登上领奖台了,所有聚光灯才会照向你,你想讲的话才能被别人听到,你背后的经历才能被人所知,蔻茜得到了一个好的结果,影片最后的是一个好的结局。
影片整体节奏还是很快的,但蔻茜一路走来经历的困难磨难的刻画没有减少,该有的环节都有,有得有失,有欢笑有泪水,并且提到了“农民”、“性别平等”之类的话题,配乐很燃,观影体验很好,值得一看
电影《印度女孩》,我感觉既是一部讲追求梦想的电影,更是一个关于亲情、关于底层人民的女儿为自己的生活与权利勇敢发球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配乐很不错但偶尔中断地有些突兀,部分时候感觉演员演技和镜头有点点尴尬。
但是整体来说其实这部电影很好,剧情里印度女子队参加世界杯时的片段紧凑又让人热血沸腾。
电影里妈妈和教练分别说过两段话:“想要得到什么靠嘴上说是没有用的,必须要拼命去抢,让所有人都知道你的愿望”“想要为自己发声就必须赢得胜利,胜利的人才有话语权。
”这两段话和父亲自幼对主角的鼓励一同成就了主角最后的胜利。
所以当她在结尾作为最佳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以农民的女儿的身份为辛苦种植却过得困苦的父母和村民发声时,我真的很感慨。
主角的成功除了自身努力,也包括了身边重要的角色在关键节点给她的支持,我们的生活里或许没有这么多恰到好处的运气,但蔻茜在绝望中掷出胜利一球的勇气或许能在生活里给我们启发。
尤其是女子,不要对自己选择的路轻言放弃,没有任何性别是天生不擅长从事某种运动或者职业的。
像妈妈说的那样,去抢去争取,就算在泥潭中摔倒也要爬起来,让世界看到你的力量:你还没有输。
印度真是个谦虚的国家…从电影看,印度要面对的问题有很多,农村落后,农民贫困对比起我国之前每年都将“三农”问题摆在首位,感到党的正确领导对国家发展人民幸福是多么重要!
感觉国家的发展进程总有相似,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会相似,我国善于总结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也是我国发展迅速的原因!
印度重男轻女封建思想在落后地方仍和他们的宗教一样根深蒂固,法治基础不够牢固,片中调侃警察的形象,也与电影积极欢乐的基调相称观念思想对女孩自由权利的禁锢,其实反过来也是制约一个国家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片中女主最后带领全队为国争光,也是在倡导两性机会平等,以及展现女性的职场和社会地位的潜力。
“只有胜利者才有权利发声!
”…女儿最后的胜利,背后却是农村父母倾尽所有甚至倾家荡产,还要顶住流言蜚语的压力,强大坚定的信念下才换来女儿成功的机会,对比令人发指!
且不论故事之外没成功的有多少…机会成本太高,扼杀人才。
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让我联想到了国足。
片中国家队这么烂,一个队伍里面都有阶级观念,连队员都不能平等团结,更不说选拔和培养机制腐败问题。
但至少,印度敢承认。
整个过程都充满着浓浓的父爱,家庭的支持对子女的发展尤其重要。
印度小女孩蔻茜因为热爱板球的父亲看印度板球赛失败流泪,而立志打板球。
她从每天看男生打球,为男生捡球,偷偷在家练习,到与村里重男轻女的思想抗争,争取母亲的认同,凭着热爱与天赋进了国家队,在教练的鼓励之下,最终取得了最佳运动员,获得国家250万卢布和一套房子的奖励。
一部很励志的印度电影,生在土地贫瘠的印度女孩,也能凭着热爱与执着的追求,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极其平凡的故事——女孩为了弥补父亲的遗憾,练习板球,挑战了村庄里对于体育的性别刻版印象,最终凭借努力进入国家队。
在此过程中,她收到了男运动员的嘲讽、母亲的反对,最终恰恰是母亲“拼命去争取”的人生姿态感染了她,让她勇敢追梦。
看这部电影之前,对板球一点也不了解,但是在影院里仍然能感受到比赛的激烈和挑战。
在比赛之外,影片也刻画了农民的生活困境。
主人公在国家队临上场前,家里的房子和财产被没收,蒙太奇的镜头来回切换,让主人公失去了比赛的动力,最后在教练的鼓励下(虽然那一段鼓励也有精英主义之嫌,但是在那个当下却是主人公帮助家庭和村庄唯一的办法),女孩通过胜利拯救了村庄。
但是我看完影片之后心里仍然是酸楚的。
她在获得胜利之后的那一段控诉“感言”,教练并没有翻译给其他的队员,因为教练也知道,个人在面对体制性的压迫是何等的无助。
不像《摔跤吧爸爸》拥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和结局,这个影片抛给了观众和印度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存在一定的不完美,比如某些情绪的转折比较生硬,比如队友的爱慕之情,母亲对待主人公参加板球的态度从反对到鼓舞,还有曾经看不起她的队友最终与她和好,这些过渡上显得有些单薄。
但是它给我带来的省思是强烈的,个体似乎需要非常幸运和努力,才能够挣脱阶级和命运所带来的枷锁,但是又有多少人,有同样的幸运呢?
关于打破性别阶级偏见这块是好的,但是看得我快睡着,太套路了
套路还是以往的套路,打着“女权”的旗号圈钱。但是否真正能够通过电影促进性别平等与社会地位的平等,印度要拍出真正的好电影,先把种族阶级制度废除再说,而不是靠着一次次电影里面高大上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成功”去一味自我感动。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媒介,除了它特有的艺术性,还要有能够改变社会,推动变革的力量。豆瓣里面那些孤芳自赏与故作高深的伪文青,那些把印度电影捧上所谓的“神坛”的人,早就跪久了站不起来。
我们用认真的态度对待游戏却用游戏的态度对待现实我们吃美食的时候有人会想到称赞厨师但是谁能想到种植这些食物的农民如果一个国家的农民没有立足之地那不仅仅是他们的失败也是每个饿了要吃饭人的失败我们有一支11人的队伍参加比赛为国争光但有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去拯救农民的生活?祖国万岁。赢了的人才有资格说话如果你想要一样东西,就要拼了命去争,这样别人才知道你的愿望有多强烈。
周末看了四部剧,新蝙蝠侠,深海,杀手,只有这一部惊艳到我了。纸巾塞满了杯托孔。最近几年好几遍女性向的片子把我感动得稀里哗啦的。值得在电影院看。
热血的青春运动片-这个世界只有胜利者才有发言权,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超级热血,冲冲冲!改变命运!!!
从《摔跤吧,爸爸》火了以后,女孩+体育+社会问题,似乎也成为了一个电影公式套路,被宝莱坞及各国反复使用,结果导致新鲜度就没了……
【5.5】1,父亲的梦想,女孩被歧视,入国家队受阻,被贵族歧视,辣鸡教练。真的不如叫《板球呀,爸爸》。剧情生搬硬套,拍摄咖喱味十足。2,人物矛盾的转折太过草率,想表达的元素太多,最后的结果是故事的逻辑都变得生硬(贵族女说和解就和解,家里房子说被搬就搬,妈妈的态度说变就变)
“纯粹”到竟然没有印度爱情,从板球开始农民主义,有点没想到,有点好奇被删减的25分钟会不会不是歌舞更不是爱情了,有机会补个全版,想玩板球游戏,switch的当然i mean手动狗头。
天下的球迷都是一个德性。看见父女俩带着国旗的样子就知道,体育也确实是国家凝聚力的一部分。其中也穿插了印度的农村矛盾,女主父亲虽然看起来是个有不少田地的小地主,但是在金融资本的面前不堪一击。怎么说呢,犯了跟国内过去主旋律影片一个错误,调门太高了。不过其实也揭示了一个很残酷的现实,竞技体育也是赢者通吃的,对于没有背景的寒门子弟来说,竞技体育已经算很好的出路了。
印度电影里没有绝对化的女权,但偶尔还是有一丁点庶民的理想的。可以说一直离文明开化有距离,但也还不至于特别离谱。歌舞是好看的,故事相对而言平庸很多,励志片的点都给到位了,比赛设置也挺扣人心弦,四星给的偏高,但也没啥非三星不可的理由吧。
男女性别对立,农村城市对立,农民和银行家对立,不是一部纯粹的热血体育片
板球版《摔跤吧爸爸》,可惜内里鸡汤太足,几次让我跳出戏外。
如果你没混出个模样,我打断你的腿,当柴烧。
没事就响BGM 伪女权 滥情 剧情完全没有丝毫惊喜 so so so cliche 烂电影 以及电影院的声音真的调的太大必须得捂着耳朵看完全程 四处不停响起的或煽情或燃的BGM真是灾难 审美疲劳
好看,但不如摔跤
想到在古代,种粮食的是农民,第一个饿死的也是农民……
2018嘅電影,2020拿龍標,2022上院線,時間長得估計都夠拿多一次板球世界杯幾傳統寶來嵨電影嘅段落設計,從原版接近150分鐘剪成120分鐘但某D情節剪到太碎,起承轉折對觀眾情緒調動遠不如之前同類嘅摔跤爸爸,而且因為板球作為印度國球般嘅存在,所以規則基本冇解釋,但對於大陸觀眾來講最直接結果就係睇完都唔知規則,呢個對於體育勵志片來講確實係一大硬傷
真的很差。。前半部分的(性别问题)极差,只有最后的(阶级问题)能看,无论剧情,人物设定,拍摄手法,音乐,说教味台词,都是刻意的生搬硬造,人生指导者和帮助者都是男的,女的都在拖后腿,可见作者根本不懂女性问题,和摔跤吧爸爸也就差了10倍吧。说的不是普通的印地语,听的不太习惯.
前半段还是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