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珍贵的是自由意志,但最需要的往往又是认同感,这本就是两个互有悖论的因素,罗绮琦,你选哪个?
柏拉图有个著名的比喻,那些被铁链锁着的岩洞里的人,他们面向身前的岩壁,身后是他们无法看到的光源。
他们只注视着光线投在岩石上的影子,并试图发现,这些影子之间的关系。
直到有个人,挣脱了脚镣。
这就是我来到这个世上,要看的太阳。
当你知道得越多,你看的世界就会越大,你能走的路,也就越宽。
等你到了山顶时就会发现,如果中途放弃,那么你永远都不会明白了,千万别放弃。
有了第一次放弃,你的人生就会习惯知难而退,可是如果克服过去呢,你的人生就会习惯于迎风破浪地前进。
看着只是简单的选择,其实影响会非常大,会使你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心态,你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态。
我懂。
你们都觉得我难受,但我一点都不难受,真的。
因为我知道,眼前的得失都是暂时的,最重要的是高三那一次。
也许,高考也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学习不是我的最终目的。
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我想让自己有选择的机会。
你 我 还有很多人吧,我们现在这么努力,不就是为了让自己能够选择未来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走什么样的路,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吗。
——《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这部电视剧总体感觉还挺不错的,如果群像做的更好一点就更好了。
虽然是以罗琦琦为主线展开故事,但也不能只讲好她的故事,其他人物缺少了一点的丰富性。
这部剧中我蛮喜欢葛晓菲的,很洒脱的一个姑娘;还有演琦琦的小女孩,她的眼睛像是会说话很有灵气,且招人疼。
琦琦和张骏的爱情让我觉得有点懵逼,还有他们小时候突然不在一起玩儿的原因,也挺难说的。
小波的遭遇给我的感触还蛮深的。
他一直希望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命运却总是对他开着残忍的玩笑。
可是细细想来,这一切都是有迹可循,你现在选择进入什么样的圈子,过什么样的生活,也会影响到你今后走的路,所以他会去坐牢也不是很意外,只是觉得可惜,但凭借他的性格我觉得就算是这样,他后面也会过得很好。
我们的小麦子长大了,不仅没有长歪还越来约有气质,属于人群里一眼可以望见的那一个,天生的演员,颜值演技从不掉链子。
白宇帆真有特色,那种黄土地质朴无华,那种掩盖不住的激情燃烧,有前途呀看好👍。
赵今麦和白宇帆的对手戏很赞,都有闪亮真诚的眼眸,戏的表达从内到外的溢出,细腻华彩。
剧中发现个新演员,张毅的扮演者邬家铠,很年轻但会用眼用心演戏,把我记忆中那个年代的小混混,不是流氓装流氓,不是大人装成熟的那种矛盾感演出来了,那种内心的胆怯和表面的不在乎,那种口是心非装模作样,哦,那年代的中二少年,我记忆中的。
剧情很赞,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少年人对人生的思考,在当下生活的真实,还有只属于少年的诗和远方。
女主角是幸运的,在她周围有哥哥般爱护她的人,看到闪闪发亮的她的人,一份亲情和一份稚嫩的爱情,都是无私付出的感情,相互间的理解和激励,互相的爱护和关心,也只有少年的纯真才给得起的至宝。
剧中的人物随着成长和背景在各自的命运轮盘中跌宕,编织着自己的生活。
回不去的少年,但因为他们/她们的存在,而造就了我的世界,无论世界如何改变,无论我怎么变化,从那里走来的我,不忘少年不忘青春。
剧很赞,我被感动。
八方值当👍。
我知道这部剧更多地在描述一个少女成长的故事,我们也会经历类似但不一样的人和事。
关荷不需要别人看到她的灰姑娘一面,只想做别人认为的样子;晓菲渴望光,她追逐别人身上的光,直到她也找到自己的发光模式;她们都是被群体影响更多。
而琦琦是更自我的,她没有在乎很多人,但一直都在关注这个世界,同时也成为了光照亮和影响着这个世界。
我们成长的家庭,读书时候的朋友,老师,以及自己,都不是突然就变了,也不是一直都不会变。
足够敏感和智慧的人也不能适应所有的变化。
比起努力,是命运在更暴力地控制着生活走向;但比起命运,个人意志又更胜一筹。
我们不会没得选,我们只是那样地以为,然后给自己一个放弃的理由。
我觉得小波说的一番话特别的残忍又真实,大意是,人之所以有命运,其实都是环境塑造的结果,因为人有贪念,有七情六欲,会被生他养他的环境所影响。
小波选择断掉琦琦在他身上的一情,希望她往前走的路少一些羁绊。
做出同样选择的还有张骏。
他们都是影响琦琦一生的人,也是被琦琦影响了一生的人。
琦琦有着很多人成长的样子,不是要类比琦琦的成就,而是那些道路,那些探索,那些迷茫,我们都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人生是一道道的无标准答案的题目,那些别人认可度很高的参考答案,其实只是多分之一,拥有自己的选择不是要做显眼包,而是更愿意诚实地面对自己。
感慨最多的是,年少的人还是有,但是那段努力就有反馈的时光,或者说那个时代已经不在了。
和琦琦一样,我也会为追寻一件事的意义而纠结。
我们生活的年代,高考已经不能改变什么了,而北京也不是高不可攀,计算机已经成为了潮流,甚至留学也不是新鲜事了。
学习永远都是有益的,但是少了一份现实意义上的利益,就算是出人头地吧。
我仿佛活在了一个高度虚无缺乏意义的时代,这个时代里群像模糊,个性突出,多元却不再轻易让人兴奋了。
我们仍然可以不回头,往前走。
第一次看原著,是在大约高中时期,具体啥时候忘记了。
当时的心境,大概是枯木般的青春里,唯有学习这件正经事,用简单却不失趣味言情小说调剂心情,聊以慰藉。
看到年少时光这本书,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说实话,小说的文笔算不上多么华丽优美,却真挚满满,甚至有几分笨拙,正是这分笨拙的澄澈,吸引了当时的我。
那时的我不知道作者的牛逼人生,不知道她的辉煌过往。
那真挚独特的文风,让我早已不把它视做小说,更多的当成作者的一种半自传,并且由于当时的心境,虽则生活年代相差一二十年,但年龄相仿,同样敏感的内心,同样需要破局的青春,我把自己更加沉浸其中。
在某种程度上,我就是罗琦琦。
我和书中的罗琦琦,一起倔强,一起孤独,一起愤怒,一起欢喜,一起努力,一起想要突破自己的人生。
不同的是,身为书中主角的罗琦琦成功了,但是身为我人生主角的自己,并没有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亦或者说,我没有成功,也未失败,我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考了上大学,并不是很厉害的那种,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然后接着本本分分地读完剩下的四年。
说这么多自己的经历,略有些跑题,但是我想证明的是,这本书对我的意义之独特且重大。
我接下来所说之言,仅为一家之言,或者可能因为我的偏爱和滤镜有失公允,但绝对是出于一个读者最纯粹且真挚的感受。
原著的成功和细腻自不必说,在这里主要想谈一下电视剧。
先说之下在看剧之前对于各位主演的了解,看过赵今麦的开端,算个路人粉,也看过白宇帆的我在他乡挺好的,算是有好感,综上,仅此而已。
其他演员,基本上不认识。
因为原著中各种情节比较敏感,所以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认为这本书根本不可能被影视化,以至于当我第一次看到影视化的消息时,我是既抗拒又期待的。
看到琦琦是赵今麦饰演,我心中松了口气,看到小波是白宇帆饰演,我的心又踏实了些,因为我了解他们的演技和对于戏的态度,踏实,认真。
再看到是小糖人出品时,我完全放心了。
(因为振华三部曲,我认可小糖人的实力,他们诚意十足,且态度真诚。
) 接下来便是漫长的等待,电视剧播出后,我连看八集,觉得稳了,之后的播出也一直在证实我的想法。
虽然很多情节都被删减和改动,但是我想剧组是秉持了最大的努力保持原著想要表达的精神内核,并且私以为它也做到了,于是我可以得出结论:虽然缺点明显,但瑕不掩瑜,年少时光电视剧版依旧是一部诚意满满的小说影视化的优秀作品。
缺点自然很明显,大量情节由于敏感度被删除,而这些情节和人物台词对于作品的完整性而言十分重要;一些罗琦琦人生重大节点的情节被随意拼凑,甚至必须全部扎堆在高中时期,显得有些混乱:例如,琦琦原著中从初中到高中经历的叛逆和认清人生方向开始努力直到逆袭成为第一名,这个过程在原著中持续五六年之久,然而剧中高一高二飞速跨越,显然过于不真实。
第三个缺点,导演个人风格太过独特,长篇的主角自我剖析,文艺风从头到尾,意识流的镜头语言、情节节奏,我不知道这些是否能做当作优点,但是至少,会劝退一部分观众。
但是我为什么还会对这部电视剧给予很高的评价。
第一,无疑是剧组的最大诚意打动了我,包括各种服化道还有场景设置,年代的还原,各种细节,令我叹为观止,不得不服。
剧本的扎实,演员的细腻演技,带我回到书中,那种回到过去的感觉,太难得了。
在时光的滤镜加持下,我挑不了一点儿刺,只得沉浸其中。
第二,电视剧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核,通过赵今麦的演绎,我完全get到了——想要的,勇敢争取,过往的,洒脱放下。
人要学会的,是不回头。
正如上面这句话,追剧的时候那些不完美的小缺点我自己忘记了,现在的我只记得当时追剧的感动和沉浸其中。
少年时光电视剧版算不上是一部什么经典力作,它只是一部承载了很多人最大的诚意与努力的青春剧,仅此而已。
以上。
“生活是不可预测的,未来未知,风险随处都在。
我们只能接受风险,不要让自己因为已经发生的事而停滞。
不为自己做过的事后悔,只为自己没做过的事后悔。
不回头,往前走,往前看。
”这是77和她的高中语文老师一起说的。
77身边的所有人,都是可以影响她一生的人。
小学奥数老师给予她认可和鼓励,高中班任是尽职尽责不会放弃她的人,而语文老师是人生导师一样的存在。
(语文老师甚至在指点了我如何关注自我,消除内耗。
)晓菲是她最好的朋友,在她站在乒乓球台上被全校人注目,只有晓菲在看到她的瞬间喊出她的名字,奔向前去,站上台子,不管不顾的拥抱住77。
白鸽响起,童年时的两人拿着石头砸向破玻璃,高中的她们坐在黄昏中,77给晓菲说“我活着是为了太阳”。
那一段我哭了数回,为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
陈劲是引路人,77心里的目标除了第一,可能就是陈劲了。
我感觉她心里无所不能的那个人就是陈劲,她有什么不懂都会想要知道陈劲会怎么做,会怎么解决。
他们是同龄人,陈劲在很多时候会提前走一步,然后77在遇到困惑时他会以自身经历给予提点,但答案的寻找在于77自己。
张骏和77的感情,是两个青涩稚嫩的人对待爱情的样子。
拧巴,却又放不下。
彼此交换了海星,觉得对方是最贴近心底的那个人,却无法坦言所有,也不太懂得如何真正的去爱。
像是两个受伤的小动物蜷缩在一起相互取暖相互舔舐伤口,但没人会疗伤止痛。
张骏最后的绝交是对77的放手,他任她海阔凭鱼跃。
当然,你也可以说如果他真的爱,可以选择努力,两个人一起去清华。
但也许这就是张骏的选择,也是他觉得,他配不上77,她值得更好的。
在我看来,77也没有过于挽留,虽她也是真的有在考虑如何能让张骏提分两个人一起去北京。
但在张放手后,77只是憋足了一口气,努力向上生长。
在77从清华图书馆里跑出来打电话的时候,她打给了关荷。
所以有时候我觉得,77对朋友的感情,对晓菲或者关有矛盾就敞开了说,相互鼓励共同努力拉扯的样子,甚至比对张要来的直接且有效,或者说,感情更重。
小波是77的家人,在她从小离开姥爷后,来到这边唯一给她家的温暖的人。
虽然小波对77的感情可能是复杂的,比如两个人练习英语对话时小波那段没读出口的深情,但他确实是陪着、护着77成长的人。
小波有很多的不得已,而这些不得已受感情的牵绊,拖住了他。
有好些人不理解小波为什么非要和77绝交,彻底断了往来。
我个人的理解,是小波不想让77也因为感情的牵绊而被拖住。
小波对77的感情就像那辆货车亮起的灯,陪伴并照亮她夜晚归家的路;就像多年后的在水一方书店,用着她起的名字,永远驻立在那不会离开。
电视剧的结局,有些人会在想77到底会和谁在一起,谁是男主。
我觉得这不重要了,而且她大概率也不会跟小波或者张。
77所获得的都是实打实的知识与成就,那是她自己完全能掌握的。
这是她自己选择的路,也是年少时那些真心为她的人希望看到的,她值得最好的。
而77当年也已经做了选择,虽然这条路只剩下了她自己。
人的一生注定孤独,没人会是真正的陪伴。
亲人、朋友、爱人、子女,他们都有各自的路。
父母是来处,然而他们一般都会先行离去,人生只剩归途。
子女都是独立的个体,当他们长大后飞向蓝天,他们也不再是你的所有物。
朋友是分阶段的,不同时期我们会结交不同的友人,当然,好一点的情况,我们会有结识了很多年关系很好的朋友,但他们也会有各自的生活圈,他们也会组成各自的家庭。
爱人是老来的伴,理想伴侣是可以陪我们走完一生的人,而现代社会大多数人是否还能纯粹的相信爱情,我不知道。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条长长的路,人来人往。
有些人擦肩而过,有些人陪伴在身边,然后又离开。
所以生命长河中的每一个人说到底都是我们人生中的过客,人到底都是要走自己的路。
我喜欢这片子里的每一个人,也喜欢它的画面、配乐和剧本。
小时候的田野,像宫崎骏的动画场景,同样治愈。
77去北京的最后一个镜头是火车和公路上的另一辆车,同一个方向行驶,但终归无法结伴去到同一个终点。
至于音乐,我讲不来那些专业的东西,总之就是很有感觉。
77和张对唱的野百合也有春天,我至今都记得那种暧昧与拉扯感。
白鸽就是童年时晓菲和77手牵手走在废弃大楼讲卖火柴的小女孩,到顶楼砸破玻璃看鸽子群飞上天空,高中时她们在乒乓球台上拥抱,77说她永远不会不和晓菲玩。
对于剧本,原生家庭的伤影响着每个人,没有治愈,只是随着他们长大,逐渐懂得了更多的人生道理,看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反而不再去执着于当年。
高中语文老师在公交车站以及宿舍里和77说的话,还有77的演讲稿深刻的印在我的脑子里,我也希望有一天我能真的悟透并做到如此。
最后也用老师的话结尾吧。
“写作是通过思考和感受创造出来的,写作的过程是自我梳理。
当你开始写的时候就代表你在观察世界,观照自我。
这里边没有对错,只有自我。
不要让别人给你的自我打分。
我们的生活中有特别多的评判标准,是不是个好学生,是不是个好老师。
到底是60分还是100分,各有各的标准。
但是有一样,我们一定要坚定的守住,就是自己的内心。
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了解自我,坚守自我的。
如果一个人只在意别人的看法,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那么慢慢的,这个人将活成别人。
所以,我喜不喜欢你的演讲稿,其实并不重要。
”
我好像是一个不管多少岁,还是会被青春剧狠狠打动的人。
青春剧中的那些青春面孔总是无暇的、自然的、生动的。
ta们成群结队的拉着手从我的身边跑过,留下一串串肆意的笑声,而我则安静驻足,听着那些笑声,再望着那些背影,感受到的是一种微风拂面的惬意。
这是一种很难形容的感觉,非要形容的话,我更愿意称其为一场梦,当我沉浸在青春剧中的那一刻,空间是停滞的,时间是倒退的,我心里知道,这场盛大的梦境是为我而来。
我则可以在这场梦中,不停的怀念过去,亦或者是去弥补遗憾。
而提供这种梦境的造梦厂,就非小糖人莫属了,从《最好的我们》开始,这个初代青春记忆制造机就带给我太多太多的惊喜,再到后来的振华三部曲之一的《你好,旧时光》,还有漫改题材大突破的《棋魂》….在小糖人的镜头下的少男少女们没有狗血淋头的剧情,只是普普通通的学生,却在平凡的生活中迸发出不平凡的精彩,这些角色鲜活的,好似生活中真实的人物一样。
单纯美好,是小糖人最大的特点,而青春的情怀,是小糖人最能抓住我们观众心的王牌。
所以今年的这部《年少时光》也同样无条件的把我的心俘获了。
在保留了小糖人写实,接地气的特点之外,【小镇少女的逆袭成长史】的亮点也告诉着我,这部剧和其他青春剧格外不同。
大女主的主线和写实的基调,桐华的原著和励志逆袭的青春,这些都是我从这部剧开播前就期待的原因。
当剧开播了之后,第一集的质感就让我彻底放下心来,嗯,还是那个熟悉的小糖人,知道真实大气的色调和不加奇怪滤镜的画面才是青春最美好的样子,所以当幼年罗琦琦在那一大片绿汪汪的田地里奔跑的时候,我瞬间就代入了自己小时候,那是对于童年记忆心灵共振的默契感知。
女主的人设也同样让我惊喜意外,罗琦琦这个角色从开场就释放出来的敏感、不羁、拧巴,实在让人移不开眼,那头乱糟糟的短发下是少女一双干净清冷的眸子,好像在黑暗中也能闪着倔强的光。
这样女主好特别,也好真实。
她不漂亮,甚至没有一般青春剧女主身上的朝气活力,她就像角落里缓慢生长的爬山虎,安静但繁茂,在你不知不觉的某一天就爆发出惊人的生命力,爬满整面高墙。
在看过五集之后,我也终于认定这样的复杂又单纯的少女,让赵今麦来演绎实在是太适合不过了,在剧播之前,我从未觉得那样粗糙的造型,原来也代表着少女身上的那种原始的生命力。
她奔跑在幺儿拐的巷子里,被人追逐的时候眼睛里也没有一丝畏惧,但许小波出现为她出头的时候,她那身坚不可摧的刺儿又能马上软下来,被人罩着的神气和骄傲的劲儿马上就出现了,罗琦琦这种处于青春期混乱不安的内核,以及赵今麦那双眼睛,让我隔着屏幕都感受到她内心的波动。
还有罗琦琦童年时期的回忆,和姥爷生活的那些时光、小学时的天赋发现、二胎家庭不可避免的偏心…这些细腻剧情所带来的情绪触动和共鸣,几乎每一集都让我感慨,并且再一次认证这部剧并没有辜负我一开始的期待。
罗琦琦的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里,有着我的影子,也许就像剧集的开头一样,长大后的罗琦琦坐在年少时光里的石椅上,慢慢回忆着年少的记忆;而我也坐在家里的沙发里,打开电视看着这部剧,回味着自己的青春岁月。
那些年少时光虽然无法回头,但却能够永远存在记忆中,永不褪色。
最爱的青春小说要改成电视剧,是没有办法不期待的。
这个我看了十年,至今仍会翻看的故事,我真的很害怕它被魔改。
看到小波是男主我就眼前一黑。
读小说时,除了罗琦琦,我最喜欢的角色就是小波。
但是我没有办法接受成年人演的小波是这个故事中的男主。
小波和琦琦的故事从小学开始,到初中结束。
我不知道成年主演要如何弥补年龄的差异,如果是把情节强行挪到高中,那我真的无法接受。
小波和琦琦像一对性格相像的亲兄妹,他们同样敏感聪明,而小波在幼年琦琦的生命中,是引导也是激励。
小波一手把琦琦培养成最好的样子,也是他希望她成为(或者说是希望他自己成为)的样子。
但又不仅仅是小波的培养。
琦琦更是一个思想独立的女孩,小波引导着她走上正轨,可是到此为止的话,琦琦只能是一个平凡的优秀女孩。
琦琦发生的蜕变全靠她自己。
没有小波,琦琦也许无法走上可以发生蜕变的路。
可是发生蜕变,却只因为她是罗琦琦。
而琦琦蜕变后,小波也适时地离开了。
从前女孩追着他成长,此后女孩的成长描绘着他愿望的边界。
这样的小波,怎么可以成为高中故事的男主(初中故事强行挪到高中会不不合理,小波的引导如果发生得太迟,女主还有时间蜕变吗),如果没有及时退出,小波就不再是小波了。
而且我真的很怕如果小波是高中故事的男主,会有三角恋情节。
从结局来看小波对琦琦是有爱情的,但个人也认为这里的爱情很没必要。
亲情友情同样动人,不必要非得是爱情。
何况小波对琦琦除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琦琦还寄托了小波对他自己的期望与幻想。
可是即便结局中小波的感情也十分含蓄,他从没想过占有,甚至不愿表达,即便没有爱情,他也是琦琦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
何必爱情呢。
所以我只祈祷千万不要强调小波的爱情线,更加不要三角恋。
尽管琦琦张骏的爱情线很吸引人,《年少时光》却不仅仅是爱情小说。
很多人看过书之后记住的不是张骏,而是励志女主罗琦琦。
谁没有在看完《年少时光》后连刷三天题呢!
(不是)小说中琦琦的成长史和爱情线相辅相成,哪一部分都不能被轻视。
甚至爱情线也是促进琦琦成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忽视琦琦的性格变化和性格成因,就无法理解她在懵懂爱情中的敏感和自卑,也无法理解其中的矛盾点。
所以真的很希望能好好刻画琦琦的成长。
总体而言对这部剧还是有期待的,只要小波不被编到三角恋里,我应该还是会看到结局(如果编成三角恋我就是db这剧的最活跃黑粉)期待 担心 但还是期待
我们总是因为一些无法分享的私人时刻与一些特定的物件或文本链接。
而这本小说,它陪伴过我高考失利叠加无端失恋之后无法言说的眼泪浸湿的深夜,所以它对我而言是不同的,其本身就是我《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
打开这部剧像逆着时光回溯青春时代的自己,如同大小罗琦琦的会面。
长大了我们能轻易说出“王不见王”,却无法开口“我是自己的王”了。
琦琦的童年跟姥爷有关,与乡村相连,成片绿油油麦田掺拌轻巧松快的配乐,是菊次郎的同款夏天。
其间横亘十余年光影变幻,这本小说的名字与我记忆中的隐痛紧密相连,但要说情节却怎么也想不真切,只记得罗琦琦曾经以无比的坚硬与勇气深深治愈过十八岁的我。
让眼泪落下,许伤口结痂。
看剧的时候难忍打量,好像不是当年小说的风味,但新的罗琦琦身上依然有一股初生牛犊的莽撞,以喷薄的生机提振了本老社畜的赤子童心。
自强不息啊,罗女士。
这是一个“她成为了她自己”的故事,于是镜头涂抹上回忆滤镜,爱小说爱奥数的罗琦琦一言不合就会开启内心小剧场。
小时候在乡下,她躲进柜子给姥爷出题,对了才愿意出去享受好吃好喝;稍大些去城里,父母却只有责骂,争宠使坏的妹妹还会锁上房门给躲在柜子里的她整上双保险,她成了没人理睬的怪孩子。
学校里,同学的恶作剧找上她,老师的批评教育驱赶她。
对于一个倔孩子,满世界都是园丁的大剪子,要给她修剪蓬乱的花枝。
只有姥爷,是她心理上颠沛流离的童年唯一的糖。
可姥爷,在她十岁那年却永远离开了。
成长,就是不断的失去。
好在,琦琦还有胜似亲哥的刘小波陪伴。
他对她好,却又接纳她的别扭与较劲,给她时间成长与开悟,补齐了家庭之爱缺失的那一块。
学霸琦琦还有同好相惜的神童对手陈劲。
少女琦琦更有异性相吸的若即若离张骏。
在明亮又锐利的青春里,每个人都是困在自己世界里的张皇小兽,一骑绝尘时得意,无人喝彩时伤心,棋逢对手时珍惜,只是谁都还没有能力冲开生活的迷雾。
于是想触碰又缩回手,于是靠近了又要远离。
连自己也说不上缘由,因为自己也还不完整要继续拼凑。
可一片冰心,却此时最真。
真正的成长,更是主动的把握。
聪慧、狡黠,还有村里孩子的敢想敢干,琦琦看书交友学奥数,也骂人打架跳火车,她蔑视权力、打破陈规,不受框架约束,不向大人低头。
但她想通了要上学的初心之后,她学着向依然不认可的暴躁母亲低头,最后那声“妈”不是谅解,不是依恋,而是请求。
如此理所当然的呼唤,却是她压下内心的山呼海啸与波涛汹涌,一种流于表面的台风眼一般的风平浪静。
但这是她真正成长的时刻。
她确认了想要,做出了选择,并决心为之承担后果。
她的“孩子王”时代,早已被学校与家庭的懒政式教育飓风过境完全毁坏。
她一度沉浸于草莽的、愤怒的自毁冲动,试与世界比头铁。
而为了回归学校向母亲低头,她学着迂回与隐忍,逐渐为自己的人生打基、添砖、加瓦。
她决心成为她自己。
或许是与小说不尽相同的成长故事,但这一次我依然愿意罗琦琦迎光而向的原始生命力来治愈一个45度摇摆式躺卷的都市普通人。
即便只是回忆,已经青春满溢。
看过的青春小说中,罗琦琦是我最难忘的女主,她的倔强、反抗,都让我无比心疼,她身上有太多普通人的影子,又有普通人渴望的力量,而因为太多书粉的吐槽,我刚开始并不看好这部剧能还原出那个独特的罗琦琦,直到忍不住打开看了几集,沉浸之后发觉,原来琦琦没有变。
作为8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罗琦琦的经历是时代洪流下的常态。
自幼在姥爷身边长大,九岁到了不熟悉的父母身边,内敛加上父母的偏心,罗琦琦养成了不会撒娇、不爱说的性格,在家中渐渐变得孤僻,在外用叛逆来伪装和反抗。
过去的经历是她成长为罗琦琦这个角色的重要原因。
对同样留守儿童、不受父母重视的我来说,初读《年少》,仿佛是在看自己的影子。
罗琦琦心中滋生过的那些不甘心、不服输,我都懂,想不通为什么是自己遭受家庭的忽视、同学的排挤,对亲人的离去感到痛苦,心灰意冷,觉得活在世上没有目标、没有归属。
每每读到琦琦那些愤怒、自白,都好像是我内心的一个声音在呐喊,在落泪,和琦琦一样,在想着:我要离开这个地方。
但罗琦琦之所以令人难忘,是她有自我救赎的力量。
面对同样的偏心,我只能怨天尤人,罗琦琦则会让自己成为自我世界的唯一,只为自己而活。
面对学校的排挤,我只能默默忍受、逃避上学,而罗琦琦会反抗、有勇气向母亲道歉,只为上学。
面对亲人的离世,我只顾伤心和不解,琦琦则小小年纪懂得了人情冷暖,直面死亡这一课。
自此,罗琦琦那学习的身影就一直萦绕在我脑海。
在我成绩不好想放弃时,她的身影就会浮现。
那段时间我总会想:琦琦可以,我为什么不行?
而部分人觉得改编落俗的地方,是恰恰戳中我的地方,毕竟,谁不是在这俗世之中生活呢。
对比原著父母从未探望过琦琦、给琦琦用妹妹用过的东西,对琦琦选择放弃沟通的教育方式,剧里的父母会为琦琦的将来打算,会买新衣服、给零花钱,会为琦琦成绩下滑着急,琦琦服软就原谅了她的离家出走,能看出是对琦琦关心、在乎的。
而这个改编也让琦琦的父母更像我的父母了,同样的霸道,同样错误的关心方式,同样的不善沟通。
曾经的我和琦琦一样,无法与父母和解,年岁渐长才逐渐明白,父母的错误在于眼界、方式,父母的做法出于关心,而非忽视。
细节虽有改编,但确实更贴合现实父母的心态,也更现实地展现了家庭矛盾背后的鸿沟与无奈。
除我之外,那个年代有罗琦琦类似经历的人很多,大多数无力反抗,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反抗,盲目接受命运的安排。
罗琦琦靠着自己的力量,抓住学习这条道路,最终考上大学,走出小镇,她的逆袭当时非常激励我。
成年之后又见琦琦,她有着芸芸众生的苦难,也有独一无二的坚韧和力量,虽背负着无数伤痛,却一路不回头的奔跑。
主观厌学并退学是电视剧改编的情节,原著女主只是动过【考不上就去厂里查水表也很好】这个念头,后来马上就走上学业正轨,并从初中开始就努力学习,才有了高中一鸣惊人的好成绩,而【主观厌学并将退学付诸行动】正是电视剧的魔改情节,原著粉什么时候不让为了过审改编,关键是人家本来好好的励志学习故事为什么非要做一些莫名其妙的变动,制造一些很无聊的冲突,给原生家庭加一些奇怪的不让女儿上学的罪行,明明原著里的父母很爱琦琦,但是跟从小一起生活的媛媛更容易表达感情,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偏心”,这样才是更正常更符合逻辑更能让人共鸣的父母啊,这种原生家庭伤害才是更真实的感情,为什么非要改成【不让上学】【不给钱买书】这种浮夸的冲突啊……
看过原著的真的会觉得许小波有哥感吗?
他说琦琦是妹妹的时候只是一种尽量把琦琦和混社会的三教九流割离开来的保护,他从来都是懂琦琦的倔强和孤独的,琦琦也从来没有叫过他哥哥,虽然他对琦琦性格的塑造产生了影响,但他一直都是尊重且欣赏琦琦的,从琦琦还是一个小学生开始他就一直是把琦琦放在一个平等位置对话的,不会说什么【你忍也得给我把学上完】这种甚至有点爹味的话。
对我这个原著党来说,意难平的不是为了过审改编的以好朋友代替的早恋和弱化的黑帮混混情节,而是在一味追求冲突、戏剧化的改编中丢失的真实情感和失真的角色。
就像晓菲线的改编,晓菲与琦琦的争吵,王征的渣男行为,确实增强了戏剧性,但晓菲在原著里是敢爱敢恨的鲜活女孩,不是什么为男友放学去酒店打工的恋爱脑,王征在原著里是一心追逐摇滚梦的赤忱男孩,也不是玩弄女孩感情的渣男,本来是两个很可爱的悲剧人物啊。
虽然我从来都不是那个坚韧、聪明的优秀罗琦琦,但那些亲密无间的朋友,彼此嫉妒的朋友,对异性萌动的情愫,与父母的矛盾,在学习上付出过的努力,看得超重的自尊心,也都是我真实存在的年少时光,这些与每一个普通人青春的共鸣才是我认为原著最珍贵的地方。
罗琦琦的故事本来就已经足够精彩,晓菲,关荷,小波,张骏,父母等每一个配角也足够立体,原著的冲突性和戏剧性足以牵动情绪,让我们哭、让我们笑,所以为什么要为了更强烈的戏剧性加入一些俗套又悬浮的剧情?
赵今麦演得好!老师,我觉得你说得对,哈哈哈,笑死我了,妙妙妙。选择自由意志还是顺从别人的目光,看你。
晓菲和琦琦的互打很没必要,琦琦父母改的很差,依然和杨军直接没了,很可惜,小波的感觉也没拍出来,关荷颜值气质都一般,麦麦最后长发好漂亮呀
很无趣,节奏巨慢,情节无聊,这种人设和家庭关系其实在影视剧中蛮常见的,没看到新意。
还不错,回家第一天用大电视看的。随缘追。
古早青春伤痛剧情看着难受,证实所有流行文化的表达方式都有残忍的时代局限性,当年看起来很郑重其事的课题放到现在异常冗长絮烦。比如说绕不开的原生家庭创伤、莫名其妙的闲话和孤立、不敢说出口的暗恋、没人能快乐的n角恋、坏人冷漠好人受罪的苦难变故、歇斯底里的小镇困境,物资匮乏的年代每个人都在兵荒马乱的现实生活中挣扎顾不上内心的感受,每一段都像是暴露狂刻意撕开伤口当众展示,一遍又一遍喊着恋痛的口号。十年后也许你仍然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敏感的情绪价值,但实在静不下心来看完这些剧情。
改成了莫名其妙的时光
剧的内核没有偏离原小说,甚至女孩子们的友情线在原小说基础上有所升华,晓菲,关荷,林岚,琦琦和她们的故事都很符合当代是非观,很好看的一部剧
小学时影响我很深的一部网文,十多年之后依旧备受鼓舞。
很奇怪,我居然没看懂,这电视剧的潜台词是什么?
读高中的时候看的小说,很多情节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时的自己有多希望有一个像许小波一样的哥哥能支撑我,自己看到罗琦琦的努力有多励志。再看剧版还是被狠狠感动了,我虽然没有这样窒息的父母,但我也感受过被同学诬陷霸凌被老师怀疑,我也曾愤怒到想要退学,好在我爸爸妈妈相信我不是那样的,好在遇见了相信我的数学老师,好在高二分科后遇见了知心的朋友……再回首,轻舟已过万重山,想要向谁证明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成为了我自己。我想之所以这部剧这么打动我,也是因为这才是属于我的青春回忆
虽然我是书粉,但是我的容忍度其实挺高的,一开始真的没要求说拍的得一比一还原。但是我连续看了七集…….罗琦琦被改的真的就是一个超级无敌大杠精,主线之混乱,要表达的主题过多导致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一颗星给到女主和张骏,虽然丑但是意外的有一点好嗑,但是对不起我还是看不下去这部剧了
好喜欢第7集!“我来到这世界上,是为了看太阳”,之前觉得超矫情的话,罗琦琦念出来的时候,我一个爆哭!她说来到世界上是为了看太阳,她说安娜是被塑造为弱者的,她说不要回头,后来她成为了她。一部电视剧,如果它让学生观众看后想努力学习,如果它能让成人观众看后带来新的启发和感动,那么你一定要珍惜它。
女性成长经历描写得很完整,也有触动的地方,但最后和解的方式处理得很老套…与自己有过交集的人物逐一闪现…还不如真的都重遇了。
张骏动态比静态帅好多!穿着校服个子高高瘦瘦,一下子痞气和校草感就出来了,越看越顺眼
从小到大最爱的小说没有之一 - 但我靠这两个男演员什么鬼啊!!疯了吧!!! 这爱是谁的罗琦琦 / 张骏 / 许小波 爱谁谁,反正不是我的!剧本是什么魔改啊,把原本的一个女孩的倔强成长改成了自我陶醉的青春文学 - 虽然懂原小说很多不能拍,那我宁愿你不拍 - 回不去的那你就别回去了
听说要改编时就担心会改的很差,结果一看果然很差😅不会改编就不要改编😅琦琦的家人原著里是放养她,是有偏心但没偏成这个样子😅然后原著里琦琦也没有电视剧里的这么冲,她其实蛮内耗的,电视剧里拍的要和关荷谈心打电话过去简直像和仇人打电话约架一样???然后张骏???电视剧里简直就是一个成绩还可以的小混混,整天就是歪着嘴打架没有任何值得喜欢的地方。然后小波这条线??和张骏线并行,非给女主加一个在两个男人里选的狗血剧情??把关荷也拍得很绿茶,这就是导演对女人或者人的理解嘛?原著里作者是宽容的,但她给了所有人成长的缓冲,而不是如此生硬如此非黑即白,把所有人都拍的很不自然、很别扭、很恶心
总有一段人生路是要自己一个人走完的。
几位小演员演的特别好全部看完了,不亚于原著带给我的感动
如果能少一点来来回回的感情纠葛会更好,只想看女主考大学
又回忆起了看原著时的感觉,那种有共鸣、内心又酸涩的感觉。每个人都没有错,但是女主角的境遇就变得那样微妙,目前播的每一集我都在爆哭,小妹妹真的很有灵气,希望后面不要拉胯。这本书是我看的桐华第一本,也是我认为目前拍的最好的一本,希望后面更精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