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ter在公园看到打鼓,黑人鼓手摇头晃脑一副陶醉其中的样子。
一同开会的伙伴走过来开了句玩笑。
西服革履和狂放无忌总让人感觉格格不入,即使只是听听而已。
人们总是不自觉的把生活分割成几个世界,它们一同在这个地球上流转,并行不悖,却极少交集。
就像你骑着自行车顶着大风下班回家时,看到迎面驶来的凯迪拉克里面一个秃顶胖子和浓妆美女耳鬓厮磨。
你们同生活在一个城市,但他们常去的地方你从未涉足,而你流连的场所也永远难觅其踪。
这些世界的排异性参见Walter对Zainab说,Don't worry. I'll keep my pants on.时,Zainab的表情。
可惜了Walter难得的幽默感。
Tarek对Walter说,我知道你很聪明,但打鼓的时候要完全投入,什么都不要想。
聪明人往往难以体会某些快乐,原因就是他们太聪明了。
因而无法全身心投入某一件事情,他们清楚世界不会因为一时的快乐而对你笑脸相迎,时刻保持着一部分理智以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伤害。
我们常嘲笑女人在恋爱的时候智商为零,可其实在任何时候智商都不为零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Walter二十年来无所事事,并不是自甘堕落,而是一种怅然若失后的无力感作祟。
我们时常会抱怨自己为了父母、妻儿奔波劳碌、做牛做马,可Walter的痛苦就在于他的努力没有人能享受,妻子去世多年,儿子远在伦敦。
当你的成功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快乐的时候,你就不会对获得有太多的渴求了。
所以他要学钢琴,即使并不喜欢,因为钢琴能让他感到自己和妻子还有某些联系;所以他要留宿不知底细的外国人,这种事在9·11之后还有多少美国人会做;所以他会请长假,为Tarek倾尽全力。
一切只是因为,我想让自己的存在对某些人来说变得有意义而已。
Walter第一次遇到Tarek,被人在自己的家揪着领子质问,“你在这干什么”时。
Walter的态度甚至显得软弱。
和在监狱得知Tarek被遣返回国后的爆发判若两人。
表面上看,一直是Walter在给予Tarek帮助,可Walter从一具行尸走肉,变得有血有肉,全然是拜Tarek所赐。
有个能让你为他冲冠一怒的人,是何等的幸福。
关于鼓。
打击乐器永远是最易于解压的。
知识分子总是放不下身段,所谓发乎于情,止乎于礼,总是习惯令行为动作永远停留在知书达理的范畴。
然而就像没听说过卖猪肉的得抑郁症一样,越是表面光鲜的越是高危人群,这也许是所谓的rp守恒论。
最后Walter在地铁旁若无人的打鼓,随着远去的鼓声一同带走的还有生活所带来的种种不快。
很多事情我们无法改变,唯一可以掌控的只有自己的心境。
典型的一个孤僻自私冷漠的人因为和一些的人邂逅从此精神焕发人见人爱的电影。
不同的是,这部电影涉及了美国还算当前且敏感的一个话题,terrorism。
这群人的想法应当是自以为前卫而勇敢地,让民众和世界看到因为政府的过度紧张和愚笨的行政手段,让多么无辜可爱的阿拉伯人民妻离子散吧。
可是他们在用这样一个故事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前,有没有好好地想清楚,这矛头应该指向的是谁呢?
是冷漠的拘留所的工作人员么?
是愚笨的政府么?
是罪恶滔天的恐怖分子么?
是瞎了眼的上帝么?
我自己的愤怒在Walter因为小男生突然被遣返回国而冲着看留所的工作人员大吼大叫开始。
首先,这样的结局与看守所的工作人员无关。
他们所能做的只是执行上级的命令。
在你在非访问时间意外造访时已经对你以礼相待,秉着工作条例对你说他们无能为力,在你反复请求后破例为非亲非故的你打了电话问了情况,最终得到的不是你事先承诺的感激,而是不知所以然的愤怒。
换作是先前的你自己,或许要比那个胖子做得绝情得多吧。
而影片所作的竟是在某种程度上的鼓励赞许这样的愤怒,并期冀着以这样的愤怒来暗示Walter先生彻头彻尾的改变,以最后两人带着高贵尊严的藐视来抨击那群冷血的工作人员。
其次,这又是政府的错么?
就像小男生说的那样,真正的恐怖分子都是有钱有赞助的人,他们不会被人抓来这里。
9.11之后,对政府疏于防范以至于让这样荒谬的惨剧发生的舆论不绝于耳。
政府自然不是无动于衷,于是外来人员的来访滞留更难了,机场的安检条件更多了队伍更长了。
然后民众们又要起来反抗。
“他们永远抓不到真正的坏人,被送回去的都是好人!
”“不就是因为有一个人企图在鞋子塞炸药过关未遂么,现在所有的人都得脱了鞋子过安检!
”体贴地为政府们想一想,他们又应该要怎样做呢?
放手不管是置全世界人民的安危于不顾,要不得;严打严抓又是要给无辜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对着这典型的Type A,Type B Error权衡后,我想他们是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一味地以为他们永远地抓不到坏人只是犯了常识性的错误,因为你永远都会更容易地得知灾难的发生,而不是避免。
即便你得知了一场看上去是小灾难的避免,你也不会有足够的想像力去构想其实很可能的更严重的后果。
再说回到这部电影的话, 小细节上的老套和忍无可忍就不赘述了。
如果你是要给我们目击一个人的转变,那么之前有比你好得多的作品;如果你是更侧重于恐怖主义下的人文,那么请把问题想清楚了再来。
2000年考研的时候,我非常喜欢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大部份内容,当然我们都知道历史唯物主义都是扯蛋。
我深深的为辩证法、什么矛盾定律,什么否定之否定定律,什么质变与量变的关系而着迷。
我觉得这真的是一门非常有逻辑的学科,这些基础理论可以用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然这事我是羞于与别人谈起的,因为崇尚马克思主义,那可是只有教导主任才会干的事儿,我必须是要被嘲笑的。
我把我的小秘密深藏心中,不停的思考我自己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虽然这两个词我到现在还没有弄明白他们的区别。
在每一个转向的路口,仔细按摩自己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是什么样的量变达到了我现在的质变,是什么样的矛盾我应该去解决。
在我长大这三十多年来, 经常会有朋友来找我求教有关人生、事业和爱情等等的问题,曾经一度我觉得自己就象心灵导师一样,用我冷静的逻辑分析头脑为很多人指出他们的人生之路。
当他们不按我的想法做的时候,我曾经会有恨不得把他们头扭下来当球 踢的想法。
后来他们都义无反顾的去撞南墙,把我的话当成耳旁风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他们所需要的不是人生导师,他们需要的只是听众,只是从我或者别人那里得到一些他们倾向答案的味道,然后扑将上去,奔着自己注定的人生道路走去。
在经过这样的无数次性格是改变不了的事实面前,我终于确定了我新一条人生观。
性格造就命运。
我的理论是,每个人的性格变成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在每一次选择的时候,每个人都做出了按自己性格本来面目要求的选择,然后我们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在每一个转弯的路口,在每一次犹豫彷徨的时候,最后我们都会听我们自己的心。
虽然表面上我们可能是听从了某个人生导师的伟大建议,但实际上,有无数的人生导师都在给建议,你为什么听了这个不听那个呢?
这就是性格造就命运。
而性格是天生的,后天很难改变的,于是我变成了一个彻底的唯心主义者。
我开始相信神的存在,虽然我不能把这个神固化为基督或者菩萨,但是我真的相信他的存在。
他不需要注定你的命运,他只需要造就你的性格,未来一切就有了结果。
我抱着这样的想法大概过了十年。
慢慢的我开始发现人生有很多偶然,我遇到很多的人很多的事,他们或多或少的改变了我,甚至左右着我的命运。
我非常意外的去了北京工作,又非常意外的来了澳洲,接着更意外的开始了一份我这辈子都没想过会去做的工作,而且这样,我基本在澳洲有了生活的可能。
而周末,我看了这个电影,《The vistitor》(中文译名:访客)。
这其实不算一个很新鲜的题材,一位中年丧妻的大学教授Walter,儿子远在伦敦,20多年来一直教授同样的课程,生活对他已经象是一种程式,没有改变,没有喜悦,只有那一如往昔般阴霾的天空,没有任何色彩。
把去年的教案改一下日期变成今年的,在自己没有写过一个字的书上署名做署名作者,对学生没有一点人情味。
日复一日,他过着与昨天一模一样的生活。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回到自己在纽约的公寓却发现有一对情侣住在他的公寓里,从此他的人生开始有了色彩。
Walter开始和他学打鼓。
他的人生开始不一样起来,他们在公园和一大堆非洲裔热情的击打着手鼓,去小酒吧里听Tarek演奏。
Tarek因为误会被警察抓时,Walter才发现Tarek其实是个非法移民。
Walter请了四个月的长假,为Tarek开始四处奔走,陪Tarek的妈妈在纽约散心,甚至在非法移民的关押处愤怒地指责。
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被结尾所感动,Walter独自一人在偶有乘客的纽约地铁站里,在Tarek曾经想去演奏的地铁站里,闭上眼睛,用他最大的热情敲响手鼓,用热情去拥抱生命。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名字《The visitor》(访客)。
近几年来,我越发的觉得我们的生命充满了偶然,而这些偶然都是这些造访我们生命的访客带来的。
我们遇到这样那样的人,他们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这样那样的痕迹,是他们让我们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他们或许爱护我们,让我们学会善待别人。
他们或许伤害我们,让我们学会不要轻易相信别人。
我特别记得一位叫后卫的重庆驴友,我以前都不认识他,但是在我去重庆公出一年的时候,打了个电话,他就给我拿了一整套的床上用品过来。
我也同样记得,那个卖假手机给我,骗了我100块钱的人。
我感谢所有到我生命造访的访客,不管是使我的生命越来越好的还是那些让我摔跤让我长记性的人。
我记得文怡的博客里有一句话说,我遇到的人90%都是朋友,剩下的10%是恩人,他们教会我们成长。
看电影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为什么Walter会留下Tarek他们和他同住,是因为他们搬离公寓里,留下的那张笑得非常灿烂的合影?
或许是那阳光灿烂的笑容,或者是他们在路灯下孤寂的身影。
但是不管是什么,这都是偶然。
这不是我们性格造就我们的命运,这是访客,这是偶然,这是别的人改变了我们。
性格造就命运,或许这只是我们生活的主线,象我们的掌纹一样,总有一条深深的线左右着我们。
而这些访客就象掌纹上面那些细小的纹路,他们是我们变成昨天的样子,今天的样子和明天的样子。
http://tina.blogbus.com/logs/157742487.html
人容易厌烦一种生活,可能因为在某一个环境中待了太长时间,把自己看得太透而心生恐惧。
walter就是这样一个人,20年了,他尝试让自己的生活恢复得如同妻子去世之前的样子,但一切只是徒劳,他只是在原来的位置不断打转.或许真的是因为他天资不够,但倘若我们一心只想要留念,又如何创造新的生活.他所重复了20年的东西或许正是我们从出生到现在不断进行不曾停息的事务.你不能漠视这种普遍的规律正在驾驭着我们,让一切变得安分守己.我们不敢尝试用头去突破保鲜膜时的抵制感,我们也不会可以让自己坠入某个深渊而体会生命的万劫不复.正如tarek所说,你不在这个境遇里是体会不到里面的深仇大恨.关于一个老人的蜕变,多少缺少新意,于是导演就让这个老人卷入一起非法移民风波.有趣的是,walter还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专家,只不过国际局势汹涌向前而他却总是停滞.喜新厌旧还是悲春伤秋,季节总是轮替,于是我们就借用季节之名放纵自己从不专一的情感.影片的配乐很是对称,从一开始的钢琴小曲伴随行云流水实质枯燥无味的生活,再到非洲鼓和老来悄的激情四射.当tarek进去冤狱之后,重又回到了钢琴的缠绵和纠结.不论导演的政党色彩如何,讨论移民问题的用意已经大致彰显,而影片真正动人的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取舍.walter变卖了钢琴,扛着非洲鼓在地铁站台中用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激情演奏,最后身影被奔驰的列车击得粉碎.或者这是所有"安逸症候群"们所无法想象的画面.当一个人丢弃古典乐而去找寻另一种"鼓点",是否可以说他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外来移民是一个独特的阶级,他们可以用纯手工的手链占据你的手腕,也可以破窗而入占据你的生命.在美国社会中,所有的等级和阶级都不是那么泾渭分明,即便他们心中存在自卑或者自持.
STEVEN说things are easier for good looking guys sometimes. 歪歪说,出来混,还是要靠造型. 瓦尔特是那种长得典型温雅但又古板的西方人,这种人做教师最合适.讲课头头是道,板着脸,你不会觉得他热情,但是也不会觉得他好相处. 一开始出现的钢琴课老师,绝对是和瓦尔特一样类型的人. 做一份自己极熟练,但是未必有热情的是. 所以一切都一板一眼.冷冷冰冰. 带一个班级的课,讨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 和同事合作论文,出一本书,孩子不在身边,妻子也已经过世.一个教授的生活想必很安稳,而一个人的生活,想必也很无趣. 没有任何的行差踏错,唯一想调节一下生活的钢琴课,也被老师告知,一个没有天赋的老年人学起来将会非常困难,终于在换过第五老师之后决定放弃音乐. 这个老头是有点固执的吧.不收学生迟交上来的论文, 不肯接受临时的安排去参加会议.固执得有点不近人情吧. 这之前背景都一直是缓缓的古典乐.像瓦尔特一样温文的古典乐. 而泰瑞克,是天生不一样的人吧?来自第三世界(这个名次让人听起来像是另外一个世界一样,事实上也是),喜欢玩非洲鼓,人和热情,还有一个非常黑的女朋友.会邀请陌生人一起去看演出,总是忘记时间,在犯错误的时候叫女朋友habita来哄他. 他们果然不是一个世界的. 我不知道泰瑞克会不会羡慕瓦尔特这样的生活,这生活听起来也确实也不错.别人问起你,总会赞叹两声,哇,四本书,一些高深的论文.可是,我肯定会羡慕泰瑞克.那么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感情,那么执著的热爱着音乐,那样毫无顾忌地生活(我当然知道他有更重要的顾忌 ) 你看,瓦尔特连在自己偷偷练习的时候被发现都会有些不好意思呢.等到泰瑞克因为非法移民被带回警局,那个表情严肃的女人来到纽约找他的儿子时,我有点诧异,这样不苟言笑的妈妈,怎么会带出这样热情的一个儿子呢?不过,也有可能只是因为在纽约压抑的生活改变了她.原本在叙利亚,她与她的老公也会常常带着小泰瑞克去大剧院听演奏会.那时候他们的生活想必也非常的幸福. 我一直觉得只有非常幸福的生活才能养成人乐观的性格.而瓦尔特,在妻子过世前,生活会不会与现在不一样呢?嗯,我有点偏离我的主题了.我原本只是想说大概只有在生活里执迷于某一些东西,你才不至于做什么事情都没有热情,才会过得比较开心吧。
回头再补充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里面说,人得非得要执迷某一样东西才能把他做好. 大概就是所谓的不疯魔不成活.可是这样一个教授,这样一个中规中矩的人,这样从小被教育尽量避免犯错,被教育成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的人,怎么可能疯魔于谋事呢?我们连一个笑容都不会给错的. 年轻时候也许有过的热情,也都早已忘记干净了吧?我实在很喜欢这个电影。
前半段是我的重点,后半段也很好看
音乐给了一个沉闷的人自由,带给他新世界的人却失去了栖息的自由,但他的人生至少有了一位珍贵的访客。
一个国家也像一所房子,你租住了进去,因各种原因,或许没跟屋主或二房东签租赁合同。
碰上了好的屋主,那么你幸运地留下了,碰到了时刻过敏的屋主,那么赶快卷铺盖走人吧。
这个电影就像是左愤肯.洛奇跑到好莱坞释放的情怀,依然告诉观众好莱坞依然是左派知识分子(即美国自由派)的天下。
导演们对这个国家爱之深就责之切。
移民问题简直完美体现了国家机器强暴个人意志。
一整个国家法律体系vs一个对法律一无所知的人 你无法理解此刻正在发生什么 你是如此茫然与无措。
“我的叔叔住了23年 还是收到了驱逐令”令我想起那个即将毕业却因把学生证借给别人买通勤卡而被遣返中国的留日学生,多么不近人情。
你待在一个不属于你的国家,就必须一直想着不能犯错 不能犯错··
一个大学里的经济学教授,穿西装、打领带、拎着公文包,对了,还有一副眼镜。
另一个第三世界移民,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没有汽车、背着所有的家当,对了,家当中有一个非洲鼓。
这样的两个人命运是可以交织在一起的。
你说,这电影能不好看吗?
去年9月的时候,我在学校食堂遇到了Fan,他和他的女友在一起。
我起身朝他打招呼,脸上挂着笑容。
我肯定他是看见我的,然而他却对我视而不见,他从我身边走过。
从那以后我再没有和他打招呼,就算看见他只是一个人。
我们曾经是最好的朋友。
他会告诉我他花天酒地的爸爸,我会告诉他我最不愿意告诉别人的伤心事。
我们分享看过的电影,一起研究物理题,周末一起坐车回家。
我们曾经撕破脸皮地争吵,互相把对方拉到QQ黑名单里去,但最终我们还是一样,做回好朋友,还是能对对方说一些和别人无法说的话。
我们都有着相似的一些过去,一些经历,因此我们了解。
他是我至今认识过的人当中,最像“知己”的一个,可是我们却因为如此可笑的理由变成陌生人:他的女友觉得我们或许不只是朋友。
是啊,我们现在或许已经不再是朋友。
我们不只是朋友,还应该加个很俗的前缀:曾经的。
无论是蔡康永笔下从一号到九十一号的男孩们,还是彭羚用那清亮的声音唱过的情事,又或者只是迪安在路上搭过顺风车的喊不出名字的司机……每当看到这样的故事,听见这样的歌,我总是忍不住要感伤。
那些凡是可以用一个“过”字来形容的人和事,是或非,那些一旦提及就会涌现出的片段,那些可以称为过去,称为回忆,称为曾经的事物。
每个人的一生,据说要认识几万人,记住其中的几千人,最终只选择了里面的几百人,甚至更少作为朋友。
在认识与不认识的边界,总有人进进出出。
有些人突然闯进了你的场地正中你的红心,有些人却头也不回地跑走了。
Walter还是幸运的。
他遇见了一个让他改变的人,并且是往更好的方向。
原本的Walter,无所事事假装繁忙,对教了二十多年的同一堂课提不起半点兴趣,也没兴致和别人唠家常交朋友,简单来说,他不是在过日子,只是在混日子。
但他遇见了tarek。
于是故事就如此继续下去,Walter跟着tarek学会了打鼓,tarek因为非法居留而被逮捕,找律师,开导tarek的母亲mouna。
Tarek最终被送到不知何处,Walter一个人在地铁内,打鼓。
Walter是因为遇见tarek,才重新开启了内心,重新有了认真生活的激情。
他喜欢上打鼓,这种看着很简单,只要你敢于敲击就能发音带出节奏的乐器。
他帮助可谓素昧平生的tarek,做着一些在过去几十年来一直想都没想到的事。
Walter真的很幸运。
因为他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神秘嘉宾,一个让他重新爱上生活的人,一个改变了他的人。
我的人生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
你的人生呢。
虽然很俗气,但却是现实:世界总是上演同样的戏码,错过,被错过,互相错过。
生命中一些曾经伴在身边的人,随着时间过去总是静悄悄地离开。
一个头大得像西瓜的小学同学,初中时代的同学版F4,曾被我带领全部班委罢工弄得很头痛的年轻班主任,还有更多我早已忘记名字,仅存面容或片段的那些人……还有已经提到过的Fan。
这些人曾经来到我的人生,可能来落井下石一下,可能来帮我一把,可能来teach me a lesson,可能来长居,也可能只是来打过场。
但无论如何,就算现在的我已经忘记,又或将来的我终会忘记,这些人始终走进来过,或多或少地在过去影响过我,改变过我。
所以我最不喜欢的便是,我是谁谁生命中的过客,谁谁是我人生中的路人,passers-by这类说法。
因为无论如何,这些人都不只是我生命中的临时演员,他们是神秘嘉宾。
Fan也是的,就算我们再也做不成朋友了,也曾是我的神秘嘉宾,是不可替换的角色呢。
我会难过,但只会难过一会。
因为谁知道明天这出戏会加进什么意想不到的角色呢。
一直很喜欢《神秘嘉宾》的歌词:我跟谁变得亲密 谁逐渐离我远去华丽演出共襄盛举 唯有你的背影友情客串 却留下刻骨铭心的回忆我搬到谁的隔壁 谁成了我的邻居鸣谢生命有你参与 笑纳我的邀请曲终人散 却写下不会结束的结局说不定哪天,就算看见fan和他女友在一起,我也会突然拍他的肩膀,对他说你好。
08年12月17日今天再看回这篇评论,再想起Fan。
想说的好像已经快要说尽了。
最想说的,如今只剩下一句,由陈奕迅唱出了:“奇就奇在接受了各自有路走,却没人像你让我 眼泪背着流。
”
力荐的原因和这个题目没有什么关系我想说的是片子的细节做的非常棒移民看守所里的自由女神像塔里克随口说出的“恐怖分子都是有钱有后台的”看守所附近咖啡厅里侍应生“那些人都不付小费”塔里克妈妈随口一句“这一切好像就在叙利亚”,再加上塔里克父亲的遭遇的叙述……太多细节了,每一个在看的时候都值得细细品味而这一系列的品味之后你还觉得美国是一个“自由国家”吗?
还是《不速之客》这个译名好
好久看的了 非洲鼓
Walter你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好人。
电影为了叫板美国的移民政策,试图用这个故事拍出感人,温情和无辜,可是我一点也没感觉到,比如男主角说,我没有犯错,只想和女朋友待在一起,为什么要把我关起来?我就想问,你当初偷渡去美国,没有绿卡却非法居留,这难道不是错?
豆瓣瞎猜,我瞎评
1.有亮点2.不公正是相对的
鼓点也是音乐
中老年版的“绿卡”。
应该是看过的。。。忘了。。。
很温馨。
我一直在期待walter求婚,两个人结婚了这啥事不都解决了。谁都不用走了,还纠结痛苦愤慨什么。电影中音乐刚好与我要做的非洲音乐题材不谋而合,会给我的学生推荐这部片子了解非洲鼓音乐。
因缘际会的造访,善良美丽的人性,层层递进,成就孤独者的悲梦。
美国梦与人生梦。有的电影是戏,有的电影是生活。情节并不跌宕起伏,但是却好看,是因为我们看的是生活。
对我来说不够真诚,打动不了我。然,JQ+1!噗……
相当无趣,毫无惊喜,比同类型的《非法入境》差的太远了,老美拍剧情片还真是不行。
完全不像是纽约风格的片子,极具标放气质,即弥漫着一股孤独的气质,还有萧瑟的天,雨。人和人的相遇,那么微妙的改变,还有着难以企及的无能为力。阳光存在过,鼓的热情存在过,但转瞬即逝。雨夜的百老汇,纽约是那样别具一格。在皇后拘留所里最后一幕戏,冲击力十足,令观众与演员共同屏息共同愤怒。好极了。
陌路的温情
對溫情片脫敏了。如果是十年前我一定會淚流滿面的。
鼓点震荡生命激情。
超爱那个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