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像是一片苦海,每個人遲早要離開,如果想見你愛的人,就要把你心愛的東西丟進海裡。
』這是香港電影『歲月神偷』中,羅家老奶奶對年幼頑皮的孫兒羅進二講的一段話。
小男孩似懂非懂,不知道分離是什麼?
也不知道時間的威力足以改變人生的狀態,他只是把奶奶的話當成寶貝一樣裝進心裡,轉身就跑進他無憂無慮的童年世界。
從羅進二純真的眼光看香港六十年代末的歲月,那是一個物質匱乏,什麼都很難得的時代。
羅家四口製鞋為生,沉默寡言,手藝傑出的鞋匠爸爸(任達華飾),能言善道,凡事樂觀的媽媽(吳君如飾),品學兼優,才華洋溢的哥哥羅進一,古靈精怪,天馬行空的弟弟羅進二,一家人守著破舊的老鞋店,過著簡單知足的生活。
這幾乎是每個舊時代尋常人家的樣貌,過著吃不飽也餓不死的生活,雖然沒有多餘的錢,但一家人相親相愛,街坊鄰居相互照顧,老舊的街道上時時瀰漫著濃厚的人情味。
我一向喜歡充滿懷舊氣息的電影。
喜歡當時的人們一無所有,卻依然快樂的純樸心性,雖然生活中充滿各式各樣的煩惱,可他們始終保有『人就是要信』的價值觀,相信只要繼續往前走,一定能漸入佳境;相信只要彼此相依,苦盡甘來的日子就不遠了。
相較現在這個不予匱乏的年代,人心就像無底洞,擁有再多仍感不足,什麼都能輕易取得,也就沒有所謂無法失去,或深感可惜的心情了。
沒有可惜,也就不會懂得珍惜。
我喜歡『歲月神偷』呈現出的舊時光:它讓我看見人與人之間最珍貴的情感互動,沒有那麼多自我,有的只是希望身邊人都好的簡單期盼。
他們不會說愛,但愛就在生活的點滴相處中;他們並不富裕,但對家人滿滿的感情,讓心靈無比富足。
我相信,那是最壞的時代,卻也是最好的時代。
【從「難」處到「佳」境:一起走過的夫妻之情】電影中,羅氏夫婦一路相伴的夫妻之情令我深感動容!
他們經常各自忙碌,但偶然間同時抬頭凝視對方,那心有靈犀的微微一笑,已道盡兩人之間多年來的默契:一起養育子女的辛苦,一起面對生活的磨難,也一起在生活夾縫中注入樂觀的因子。
我喜歡電影中夫妻倆對“鞋”字的對談,丈夫說“鞋”拿掉右邊成了“難”,但妻子卻說,拿掉左邊成了“佳”。
她相信生活時有難處,卻總能漸入佳境。
難,到了底,佳,就不遠了。
這是無數生活艱辛所累積出的人生智慧,沒有人知道明天會不會更好?
但心境的好壞往往左右了生活的好壞。
所以妻子常說:『人總要信』,信,未必會好,但不信,永遠不會好。
我從她的信念看到一種堅韌的人生哲學,即便一無所有,心仍保有一線之光,而希望就在失望的夾縫中悄然茁壯。
他們一起苦過,因而更珍惜能一起開懷的日子。
兩人之間濃郁的夫妻之情展現在生活的細節中:丈夫為妻子特製了一雙紅色羊皮鞋,鞋面上左右各一朵花,美觀之餘,是為了讓妻子長雞眼的腳得以舒服透氣,看他低頭悉心為妻子穿鞋的畫面,我深受感動!
他不會說甜言蜜語,但他牢記妻子無心說過的話。
愛一個人,不就是把她的話放在心上嗎?
總是能輕易遺忘的,愛也不會有多深。
印象最深的畫面是,當兩人因長子的病倍受現實折磨時,一向樂觀的妻子開始感到恐懼,她緊握丈夫長年勞動佈滿傷痕的手,輕輕帶過的畫面,有她的心酸,也有他們一起承擔的勇敢。
不需言語,深厚的夫妻之情已盡在其中。
而我也漸漸明白,這樣看似平淡,卻珍貴無比的愛情有多重要。
曾經的濃情蜜意會隨著時光消逝轉變為相依的深層情感,那是一起經過歲月的厚度,更是讓人在任何時刻都能不害怕的緣由。
因為你知道這世上有一個人,不管遭遇怎樣的困境,都會緊握你的雙手,堅持和你一起走過生命的起落。
我想,所謂人生伴侶的意義就在此。
【把最好的都給你:看似平常卻最恆長的家人之愛】電影中羅氏一家四口的感情讓我看到許多似曾相識的影子,他們的尋常與我們的日常緊密相連。
天天見面的家人,彷彿是一種習以為常的存在,那種日積月累的好,最容易被忽視,因為我們總是喜歡看向遠方,總以為不平常的感情或從天而降的關懷,才是人生得來不易的驚喜。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以為生活一成不變,總是將希望寄託於虛無縹緲的未知,因為我們很少關注生活的細節,當然也就看不見身在細節之中的家人了。
而我卻在羅氏一家的身上看到他們對待家人的方式:把最好的都給你。
一向品學兼優運動比賽總拿冠軍的哥哥,非常疼愛與他有幾歲差距的弟弟,兩人一天到晚打打鬧鬧,他卻從不忘記把自己最好的給弟弟,他把象徵榮譽的金牌送給弟弟,他經常把動不動就嚎啕大哭的弟弟抱在懷裡輕聲安慰,那種發自心底的疼惜讓我十分感動!
我想起小時候總愛耍賴的我,有個和電影裡的哥哥一樣好的姊姊,總任憑我無理取鬧。
以前我很愛外公送的一台小三輪車,當時太小不會騎,我喜歡姊姊載著我一圈又一圈的轉,姊姊騎累了想休息,我還是固執地不肯下來,大我三歲的姊姊沒有對我發脾氣,也沒有丟下我轉身就走,我一直記得一樣是小孩的姊姊柔聲哄我的畫面,那成為我心裡最溫暖的記號。
後來因為有了妹妹,每次一起出門,我很難再牽到媽媽的手,這時姊姊總會牽著我,讓生性膽小的我不再害怕,我一直覺得她像是我另一個媽媽,陪我一起長大,更是我心裡安全感的來源。
我永遠記得小時候她對我說過:『別怕!
有姊姊在。
』如果長大以後的我,能帶給別人一點溫暖,那是因為我始終在姊姊的保護下安然成長。
她把最好的給我,我也想把最好的給她。
所以,當我看到電影中的弟弟為了讓病中的哥哥開心,把所有的寶貝攤在哥哥面前時,心中忍不住一動。
弟弟童言童語道:『哥哥你不開心,我把這些都給你。
』想把自己最好的都給哥哥,是因為在他心裡,哥哥就是最好的。
這是最簡單,卻最綿長的愛,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我們的一生。
而父母對子女的愛,總是不小心就被生活的艱難輕易掩埋。
電影中不擅言辭的父親,在生活的巨大壓力下仍咬緊牙關讓兒子受最好的教育,我在他身上看到那種舊式傳統父親不知如何表達愛的困窘,憤怒責打孩子的背後,是對孩子的失望,也是對自己的失望。
但我一直記得父親打完小兒子以後,心疼把他抱在懷裡,幫他擦藥的畫面;以及,傾家當產也要讓大兒子舒服一點的堅持。
他沒有唸書,也不知道如何表達對子女的愛?
他只想把最好的給他兒子。
既平常又恆長,這就是一個父親的平凡與偉大。
【難忘純真初戀:想和你一起看見彩虹】 『魚只有三秒鐘的記憶,但有些事一輩子都會記得。
』有時很羨慕只有三秒記憶的魚,一轉身就能忘卻煩惱,重新開始。
有時卻又害怕記憶從眼前消逝,遺忘痛苦,也意謂著不再記起美好。
愛情讓人傷神,但我依然喜歡電影中那段青澀純真的初戀。
男孩遇見女孩,沒什麼特別,只是喜歡一起吃東西,一起聊天,一起散步。
女孩喜歡男孩彈吉他的身影,男孩喜歡女孩微笑的臉龐。
女孩相信男孩所說:魚的記憶與幸福的彩虹,男孩相信刻骨銘心的想念會超越分離的命運。
他們相信:心裡有一個人,天涯海角都會回到身邊。
如此不顧一切的確信,曾是我心中最美好的愛情模樣,相信同心的等待一定能換得開花結果的美麗,可惜事與願違似乎才是情感世界的尋常結局。
說來感傷,卻也能坦然接受了。
或者,我應該帶著初戀的心情,看待每一段經過的感情,讓苦澀中仍有淡淡的甜,讓魚的記憶在三秒鐘之後仍保有不被刪除部分,那是曾經一起看見彩虹的珍貴片刻,在不斷被偷走的時光中,依舊在彼此的生命中閃閃發亮。
所以最終,男孩和女孩留在相愛的時空,任歲月輕狂,任逝水年華。
【歲月偷走回憶,偷不走愛】好久沒有深夜看電影,昨晚看完電影已接近凌晨兩點,一直坐到曲終人散才起身。
離開的那一刻,心裡突然感到一片靜寂,那是安穩的寧靜與盈滿的空寂,感覺心中某些無解的情緒被溫柔撫平了。
那是來自電影的深刻感動,也是自己由內而外的無聲擁抱。
我看到在曲折的成長歲月中,我和羅氏兄弟一樣,始終擁有家人的愛,戀人的愛,朋友的愛,但我曾經以為走入回憶,愛,也隨之消逝。
看完電影之後,我體會到的是:歲月偷走回憶,偷不走愛。
也許有一天,我也會像羅進二一樣,把心愛的東西全部丟進苦海,我不擔心物件帶走回憶,因為我知道“愛”會用它的方式,在我心裡,永遠停駐。
我相信:如果是愛,永遠都會在。
这几乎是一部被捧上了道德神坛的电影,当看过的人夸赞这部电影时,他们首先表露出来的不是关于这部电影本身的优劣判断,而是彰显个人美德的亲情传承和道德归属,还用自己的眼泪作为证明。
《岁月神偷》的投资方也在不遗余力地强化着这种重口味情怀,他们此前发行的《孔子》因为周润发的一句“看《孔子》不哭你还算人吗”而沦为笑柄,现在终于可以用一部名副其实的催泪之作来挽回面子了。
看《岁月神偷》我没哭,而且一点点想哭的意思的都没有,因为这本来就没什么可哭的。
我相信罗启锐和张婉婷也未必是真的要把影片拍成一部滥情的哭片的,他们在感情节制方面做的不错,既没有抚尸恸哭也没有狗血表白,本来从开始就一直慢慢在观众心中一点点渗透和蔓延的、如涓涓细流般的幽怨和黯然可能会因最后的感情决堤而被冲刷掉一切回味的余地和遐想的空间。
对于这样一部有着精细的控制力的电影来说,滥情可能会成为商业炒作的卖点,但却是创作上的失败,它将使一切廉价化。
《岁月神偷》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其对六七十年代香港经济腾飞之前市井生活的再现和品味,一个反复出现的场面是一条街上的众邻里将饭桌摆在门前一起吃晚饭的情景,吃百家饭的孩子们快乐地穿梭其间,这种守望相助的祥和正与中国自古以来所崇尚的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的安逸家居图景相对应着,所谓“岁月是最大的小偷”,被偷走的也正是随着生活的富足而丧失掉的这些淳朴的家园意识。
但是这里很多人会忽略掉的一点是,这是带有强烈殖民色彩的生活图景,这在张婉婷的创作中是一脉相承的,从《非法移民》、《八两金》到《玻璃之城》,再到现在的《岁月神偷》,都可以看到一种殖民地精英意识。
可以说这是一部拍给香港土著看的电影,很难想象这种带有政治色彩的地域怀旧在内地人心里能有什么真正的共鸣,能打动我们的,只有那精美的画面、做旧的质感和流动在其间的亲情泛滥,而这只是《岁月神偷》最表层的意义表达,只有香港人自己知道岁月偷去的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过分投入地去膜拜其所谓的情怀,只是在自作多情而已。
《岁月神偷》让我想起了《天堂电影院》,都是对往昔一段黄金岁月的追忆,生活的贫瘠和精神的富足产生了奇妙的对比,但两者的立意完全不同。
天堂电影院经历一次毁灭性的浴火重生,而罗记鞋店在台风中却并未被摧毁,因为父母拼着老命护住了生命延续所需要的那个“顶”,于是《天堂电影院》中的老阿尔弗雷多一直教导小托托要走出小镇,拥抱外面的世界,而《岁月神偷》中更多的是在坚忍中的顾影自怜,母亲一直挂在嘴边的话是“做人要有信”、“一步难,一步佳”,西西里岛的埋骨何须桑梓地和香港岛的守得云开见月明,都可以称作是一种豪情,却体现了海洋文明和内陆文明不同的人生哲学。
最后死去的罗进一实际上是一个优秀的被殖民者,他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接受了良好的殖民教育,殖民地政府的公告都要通过这样的人来得以上情下达,他连写歌都用英文,还无怨无悔地爱着一个移民美国的女孩,这样的一个人被埋葬是带有强烈的象征意味的,你可以从中读出各种悲情,我也可以从中读出各种反讽,深入想下去,我会感到不寒而栗。
想到这些,我实在不知道这电影到底有什么可哭的,爱父母,尊孝道,我们可以找到各种方式和载体,但不一定是《岁月神偷》。
昨天考完高等代数,卷子发下来也就写了不到三十分的题,第一个交了卷。
室友和我一起。
交完我俩一起对着彼此大笑了三声。
心照不宣。
谁还记得小学时数学第一次没有拿到一百分在卧室扑簌簌掉下来的眼泪花儿呢。
到了大学,谁不是豪气千云地说,“学习成绩算个diao,我们要的是生活。
”于是把gap year挂在嘴边,借摇滚和香烟来点缀自己,年轻就是身未动心已远,反正一切还有人能够买单。
我们鄙薄的不只是曾经的自己,却是真真切切地把那踏实诚恳的一整个借着梦想发光的年少都一笔勾销。
岁月,到底偷走了什么。
当一些遥远模糊而又神秘的概念渐渐在眼前清晰,当我们打碎蜗牛壳走进乌托邦,二五八万的嘲讽模样。
我们看着上一个年代的人从焦点从敏感词中走出,渐渐将我们推到风口浪尖,看着我们这一代人再变成焦点和敏感词。
年少轻狂过,自以为是过,落寞失意过,同样,也隐忍坚强过。
这些年来我一直照着自己的想法过日子,恨透了世间所有的将就。
将我妈的泪水汗水一点一点甘之如饴,再试图成为自己想要变成的模样。
“你怎么学成了这个样子?
”不仅是影片中那一家,这应该是每一家都出现过的台词。
除此之外,大概还有一句,“别人能学好你怎么不能?
”当时应该是战战兢兢的有之,诚惶诚恐的有之,而更多的,应该都是应声低头,而垂下去的眼睛里,写着的却是口服心不服的倔强。
是的,我知道学习的诸多好处,我也相信刻苦学习能够给我带来艳阳天。
但是我的青春是我自己的呀,没有人有资格将自己的遗憾嫁接到孩子的身上。
我相信你们走过的经验,我只是不愿拿你们的殷鉴当幌子,将自己扶正到一条能够一眼望到头的康庄大道上去。
仅此一生,如果连处置自己生活的权利都没有,那才是最糟糕的。
翅膀硬了,那就飞吧。
填报志愿的时候,愣是填到了离家千里的北方。
碧海蓝天,浩淼无限。
那时候我才觉得我的人生开始了。
I wanna be freeLike the blebirds flying by meLike the waves out on the blue seaIf your love has to tie me, don't try meSay good-bye我要去北方,我要出国。
而你,也是这么希望的。
两全其美。
虽然初衷不同,好歹殊途同归。
我们不停地逆水行舟,被时间不断地向后推,直到回到了往昔岁月。
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怎么可能理解苦难。
而好不容易从苦难中走出的人,又怎么会轻易想起那些苦难的日子。
而像我这样乘着父母的苦难之舟而踏上幸福之岸的人,又怎么能够感同身受地明白苦难之重。
影片开始的时候,我看到原来吃完饭用来倒水洗脸的瓷盆,心里一惊,原来已经离我这么远了。
我从吴君如的身上看到了太多自己母亲的影子,不知道你们是否也如此。
从农村,到县城,再到省城。
我看见过好多人的生活的姿态。
就像不同的模具,批量出几种生活。
从我的爷爷奶奶,到我的父亲母亲,再到我,彼此之间心态的转变也不是互相能够切实理解的。
小学时,女孩子也爱漂亮,也爱打扮,也贪吃也贪玩。
喜滋滋地花五毛钱买一包八条的冰棍然后一起乐呵着分享,或者在同学生日时买一个本子和一支笔当作生日礼物,也曾经很邪恶地从爸妈卧室抽屉里从那几包崭新的钞票里抽出过几张一块两块十块。
我一直觉得,我生长在那样的一个家庭,我过的就应该是那样的生活。
自从我买了第一双耐克的鞋,吃了第一次哈根达斯,我的生活就在悄然转变了。
进一去了芳菲的家里,看到的那番场景。
手和脚都不知道怎么放才好的尴尬,和若有如无的羞惭,真的是和我当年一模一样。
那一年我刚从县城进到长沙,在一所算是贵族的寄宿学校念书。
只因父亲是学校的老师,而其他人的背景都是非富即贵。
那一年我11岁,懂得的道理或许不多,那种落差却无法遮掩。
当时我的随身听里放的是金海心和邓丽君的歌,她们却已经用 SONY 的 CD机听台湾那些新生偶像的专辑了。
我也会一直记得,在晚上熄灯以后,我独自蜷缩在被子里,默不作声地听着她们讨论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牌子,满不在乎地攀比价格。
我小时候学钢琴和舞蹈,有很多才艺,看多许多的书。
但在那一刻,我真的心慌了。
我能够跟他们聊什么?
我拿什么来交换友情?
所以,在进二卖明星相供了半份月饼会,他喏喏地说,“我想自己吃完一盒双黄莲蓉”的时候,我的心里是那么的动容。
在开学不久,我的一篇文章被老师当作范文来朗读。
之后有个女生跑过来,要我帮她写小说,写完给我300块钱。
我听了特别开心,单纯地觉得这么轻而易举地挣钱很合算,一个星期就写了给她了。
她看了我的小说很满意,十分爽快地给了我三百块钱。
那可相当于我一个学期的生活费啊。
我也不曾想过为什么我和这样的姑娘之间有这么大的差距,我凭什么要写文章给她发表,她又为何可以不痛不痒地这样的巨款掏出来给我,就像我掏钱去小卖部买冰棍一样。
直到今天,我也成为讨论衣服和鞋子牌子中的一员,渐渐地把他乡当作故乡,把享乐当作快乐。
岁月把我们变成面目全非的样子。
其实并没有这么夸张。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只是我们都世俗,都功利,都浮夸,同时也都善良。
我们都在向着一个更好的愿景奔去,过着这样一步难一步佳的日子,然后走了过来,走到今天。
到了影片的最后,我看到长大了的进二和她的母亲,忽然想到了高中时学的文言文: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看似简单俗套的电影情节,即便不去深入挖掘和解读,观众也不难看出那些潜藏在其中的其它关键词,殖民地、粤语残片、老港星、教会学校、内地人移民香港、香港人移民国外、英文歌曲……太多太多被岁月偷去的记忆,透过影像制造出的幻觉又被拿回,然后亦梦亦幻的像针尖一般或轻或重的扎人心的深处。
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承载了太多的沉重的担子,好在任达华、吴君如、秦沛等一众资深香港电影人不摇不晃的将担子稳稳的抗在肩膀上,而哥哥与弟弟(个性是弟弟)的演绎也给人惊喜。
要解读那些深刻的好处,留给专业的影评人们,要借电影抒情,就留给我等这样的凡夫俗子。
只道是,不伤感,怎能不伤感。
回首惊觉,天地无情时光最难留,人生幻梦岁月是神偷。
借鉴,不妥删。
老大说,有时天空会出现两道彩虹,一道的颜色与另一道完全相反,很少见。
是不是真的也没有人知道。
但妈妈选择相信,因为“做人,总要信”,于是在她和老二离去的天空,清晰地映出了两道彩虹。
影片的英文名叫Echoes of The Rainbow,是不是在说一条是另一条的回声?
记得阿信曾唱:所谓的彩虹,不过就是光,只要心还透明,就能折射希望。
老罗一家都是内心透明的人。
妈妈乐观善良,巧舌如簧,“紧也合适、松也合适,合适还合适”,正是她维系着整个家的关系:爸爸发火,她不停地劝着“先吃饭先吃饭”;过节盘算着给长官送礼,八盒月饼最后一家人只剩下两块,还要哄着小弟说,你看我们一人一半,刚刚好啊!
爸爸是典型的严父,憨厚老实,文化不多,每次老二放学回家他只会问“今天学了什么啊?
”“英文和中文。
”“英文学了什么啊?
”“中文。
”“那英文学了什么啊?
”“中文。
”老二说完,爸爸总会心满意足地“嗯”一声。
老大堪称完美,长相一流,功课一流,跨栏不输刘翔,弹吉他堪比王力宏,爱情也是纯洁水嫩得简直能拧出水来。
老二调皮、机灵,会自己买明星相挣钱去入月饼会,只是为了能自己一人吃掉整合的蛋黄莲蓉。
每个人都有自己朴实的信条。
爸爸一次又一次地说着,做人最重要的是要保住顶;妈妈的“做人,总要信”,她相信老大的病一定会好,相信我儿子是世界上最棒的,相信生活总是一步难一步佳,难一步佳一步。
这种不动声色的涓涓温情,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更显得弥足珍贵。
印象最深的几个场景:在直不起腰的阁楼上,兄弟二人趴在桌子前做功课,收音机里飘出I wanna be free的悠扬旋律——I wanna be free/Like the bluebirds flying by me/Like the waves out on the blue sea. 老大低声吟唱的侧脸,老二转过头专注地看着哥哥时那清澈的眼神,让人禁不住希望时间就定格在那一刻。
台风来袭,爸爸妈妈吊在摇摇欲坠的屋顶,不惜一切要保住房子,然而最终整个房子还是被暴风雨撕得四分五裂。
对自己这种没有经历过台风的人而言,这场戏足够震撼——弟弟声嘶力竭的哭声、爸妈风雨中眼看要滑下去的身影、玻璃橱窗崩裂,鞋子物件房板像炸开一样漫天飞舞。
此时生活的绝望和无助,任何词形容都是多余。
爸爸和妈妈两人之间言语不多,却相濡以沫。
妈妈要去医院看老大,爸爸叫住她,为她套上他亲手做的小红皮鞋,并自豪地比划着:软羊皮、薄鞋底、暗线格,还有两朵花盖着两个洞,方便她鸡眼透气。
话语依旧朴实到底:(罗太说这把年纪了还姑娘呢!
)当然是姑娘,你看整条街上属你最漂亮。
在北京的医院里,老大老二趴在落满大雪的窗户边,看着外边那个满脸血迹濒死的男人。
老二玻璃窗后红扑扑的小脸,让人想起《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里那个小Loli趴在窗前看着暗恋对象的场景,同样的大雪、同样的纯真,但不同的是,爱情中的小女孩看到的是希望,而老二第一次面对死亡看到的是恐惧。
大树下,老二从书包里一件件地掏出他的宝贝,问生病的哥哥:我把我的夜光杯送给你呀……我把我的孙悟空送给你啊……我把我的蓝白旗送给你呀……那你到底要什么呀?
哥哥走后,老二一人跑到海岸,把那些宝贝一件件地扔进大海,因为奶奶告诉他,把苦海填满,就能和思念的亲人相见了。
他用力地扔出去,每扔一下还卖力地大叫着,然而他小小的脑袋只有以后才能明白,无涯的苦海怎是他的夜光杯、孙悟空和蓝白旗所能填得满的。
他为哥哥偷了所有能偷的东西,而偷走他哥哥的却是让人毫无反击之力的时间。
有人说,这是香港版的《活着》,但在我看来倒还称不上。
《活着》也是零零散散的家庭琐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但却无时无刻不反射着时代的风云变幻、人事沧桑,这条无形的主线贯穿全片,让人感到浓浓的编年体的气息,大气而不空泛。
而《岁月神偷》,开篇就点明的“岁月是最大的小偷”的立意相当不错,但慢慢地主线却仿佛走成了一个不幸的罹患癌症的大好青年的故事,偏离了大主题,因此片中好多闪光点似乎也没了支撑,因此无法释放出其原本应有的光彩。
当然,这里所有的人物刻画都没的说,除了那对恋爱小青年略显僵硬,但权当是青涩初恋的又一种表现吧。
之前有些好奇吴君如演正剧会是什么效果,但在观看的过程中,自己已完全想不起之前那个大笑姑婆的她。
在困境中,女人仿佛总是显得比男人更坚韧,片中她表现出的一个普通女人无助时的乐观、悲伤中的克制,比任何嚎啕大哭的表现都更具催泪效果。
尤其是她一边给招牌刷漆,一边定定地说,就要刷红色,红色显眼嘛!
然后噙着泪,一个人喃喃自语:做人,就要信,就要信……她的坚强,她自己都意识不到。
任达华也一样,趴在楼梯上看着生病的老大时那写满小心翼翼、又疼爱又愧疚的眼神,送母子仨去北京,在门口挥手告别的剪影,都让我对这个老男人有了新的认识。
只能说,岁月偷去了他的青春,却还给他一份沉淀,一份迷人的沧桑味道。
在这幻变的生命里,岁月,原是最大的小偷。
不如意的时候,不妨再重温一场电影,感受一下戳心窝的悠扬音乐,让眼泪洗涤浮躁的心情直至慢慢平静。
没有多少部电影能让人从头到尾感动,但开头怀旧的色调,游来游去的鱼,悠长的笛声已经让人忘情,音乐有时是绝佳的治愈良药。
是为了映衬偷字吧,被父母哥哥宠溺的小弟偷鱼、偷鱼缸、乌龟,偷国旗偷夜光杯,没人发现顽劣小童的秘密,也没受到教训,然而岁月这个最大的小偷却永远偷走了他敬爱的哥哥,这是多么大的另一种惩罚!
成绩优异、品学兼优的哥哥罗进一是整条永利街的骄傲,前程似锦的好孩子乖巧得让人心疼。
喜欢他和富家女孩芳菲的那段恋情,初恋真是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之一了。
芳菲:这些鱼为什么游得扑通扑通的那么开心?
进一:所有鱼都很开心的,因为鱼的记忆力很短只有3秒钟,当它从鱼缸这头游到那头时,已经不记得刚刚游过,以为又到了新地方。
芳菲:是不是真的?
进一:真的。
芳菲:真的?
进一:真的。
然后俩人相视一笑,画风甜醉了。
一家人最辛苦的无非是罗氏夫妇,靠鞋店勉强度日,港英政府压榨,无奈痛失爱子,大事小事桩桩件件,夫妻俩都乐观面对,相濡以沫,忙碌时的会意一笑,不知可以冲淡多少艰辛困苦。
生命的逝去在岁月长河里显得那么渺小,影片最后天空出现双道彩虹,似乎鼓励我们,既然还活着就乐观期盼的活下去吧,毕竟,做人总要信!
电影院里总共四个人,很好,没有吵闹声。
不像是在看电影,像是看回忆。
得先说说罗启锐和张婉婷这对搭档,他俩比较执着,喜欢反刍香港人最柔软最滚烫的那部分,并总是提及这些精神与情感的存在,他们懂香港,因此在香港他们是王牌。
最喜欢也最怀念他们合作的那部《秋天的童话》,它让我坚信这是爱情应该有的品质。
有些反感那部猎奇般的《北京乐与路》,原因很简单,那不是香港。
回到《岁月神偷》,这电影从一开始就在渗透我。
轻歌如诉的画面,勾人心神的配乐。
布景、演员都那么香港,处处都是导演的心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是两个男孩的表演,小男孩未经雕琢、自然纯真,他让黑白的变成彩色的,让时光有了可以张望的眼睛。
那个李治廷同学,他一出场,我就脱口而出,太帅鸟,王力宏!
一细看,原来不是,他可比王力宏演得好,美中不足的是国语的配音无论怎样听上去都有点不寒而栗。
王小波说,解释自己的作品最好看,我想《岁月神偷》应该归到最好看的那一类,只是这样的作品对一个创作者来说,就是全部了。
看这样的电影看到热泪盈眶大概是很常见的事情,导演的用心和观众的泪腺都显得有点用力过度,不过想想也对,在岁月面前即便平淡如水,也会掀起波澜,语言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能说什么呢,说什么都是无言以对。
那个又高又帅的罗进一,他样样都好,跑得比谁都快,可是他跑不出时间,命运只是设了一个坎,让他戛然而止,他得听命。
其实罗进一的死倒是没什么,甚至我觉得可有可无,他的存在感在这之前就受到挑战了,这才是致命的。
当他走进芳菲的家,发现原来对方是个家大业大的大小姐,自己的那些“优秀”又算得了什么啊,不过是个穷小子,门不当户不对。
从前日子里的那些温情与骄傲跟眼前硬邦邦的豪宅与格调根本不具备可比性,他的信仰倒塌一般的崩溃,自尊心决堤,眼前的景致是个无法逆转的灾难,没有爱情了,一肚子委屈。
我就是伴随着这种自卑感长大的,也许是因为从小我就上了最好的学校,但是现实是那些最出色的教育资源都是为有钱人家的孩子服务的。
而那个时候我的家境并不好,这我很清楚,妈妈为了负担那个离谱的学费想了很多办法,在小学,我家是一直没有电话的。
我不能说这是个明智的选择,因为从小就背负着贫困的感觉实在太沉重了,我宁愿去一个大家平等的差环境。
但我感激,我感激他们,我知道他们做出的选择同样很难,他们的感触比我复杂得多。
我记得小学那次体检,老师把妈妈叫到学校里,老师说全班只有我查出了问题,并且好像是什么没法治好的病,当时我小,不大记得。
妈妈的脸色一直凝重,爸爸回家时听妈妈说了这事,第一句话竟是,那怎么办,把房子卖了吧。
虽然当时我不大记事,但这句我永远记得住。
好在命运没开太过火的玩笑,最后的确诊结果是我体内有一项数值先天性的比常人高,不是病。
可是自卑的感受是如影随形的。
在小时候,我编了个有趣的谎言说给自己听,我认为我爸爸其实是一个亿万富翁,只是为了让我不要丢掉那宝贵的奋斗精神,而一直隐瞒着这个惊心动魄的真相。
小时候我是信的,信了才觉得很安全。
不过后来我比较幸运,在长大的过程中,周遭的人越来越物化,而我却对钱对物质愈发冷淡,在这之外,我有了别的理想,那让我很快乐。
考高中时,我进了个市重点,之后我就被文学创作的冲动完全占据了。
我不仅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写小说,我还把上课和睡觉的时间也用来写小说。
我的成绩并没有一落千丈,主要原因是自我上高中起我的学习就一直很惨。
高三那年,我突发奇想,要去考中戏。
家里边出现了各种反对的声音,大意就是这孩子不正常,又在犯浑。
只有我爸一个人支持我,尽管我知道他并不从心理认同,他只是不希望让我遗憾。
他请了一个星期的假,陪我去中戏,考试那天的凌晨,当我们站在那里时,还都没有人。
结果我通过了初试和复试,却由于文化课的成绩没达标而错过了中戏。
那年高考,我是全年级最后一名。
这对我来讲是史无前例的,我有一个朋友,他一直都是很稳定的倒数第一,可这次他比我高出四十多分。
对我父母来讲,当然也有些难以承受。
成长的代价,我很想自己一个人承担,所有失败对于我个人来说,不算什么,我可以笑笑再上路。
有些东西别人很看重,我反而觉得没什么,但是我没法忍受有人要为我分担的那一刻,我没法忍受母亲在暗夜里发出的那声叹息。
父母从生下我的那天起,在上天眼里就成了一个负债人。
他们必须抚养我、善待我,我时刻都在他们的生活中,他们时刻要为了有我的生活精打细算。
我是他们必须要还的债,我们捆绑在一起,彼此是彼此的屋檐。
生活往往不是一步难,一步佳,而是步步难。
我们回想往事,不论往事怎样,都必然是悲喜交织,甚而有些不愿回首。
但无论如何,旧日时光都将是纯真的,永远散发着光芒,不能掩埋。
我心怀愧疚的回想着这些那些,它们让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渺小如我,也有可以依靠的时光。
就像弟弟站在哥哥的墓前,他一定会觉得亏欠,只因为哥哥在他身上倾注的岁月。
我的心里有一个日记本,上面每一页都写满了对不起。
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我可以也应该做的更好,只因为我太害怕看到别人为我伤心。
我应该多制造一些快乐给我爱的人,这也就是人活着的意义。
我等不到时间惭愧,只好率先说声抱歉。
坐在电影院里,我已是半个老人。
草威脉搏:http://www.mtime.com/my/caowei/
《岁月神偷》创作于2010年,写友情与爱情结合于一体的感人电影。
讲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靠做鞋·卖鞋为生,两个儿子,大儿子特别优秀,小儿子古灵精怪。
但好景不长,大儿子患了绝症,父母为了操劳大儿子,几夜白头。
一个家里难得顾头又顾脚,但展示父爱母爱的感人故事。
《岁月神偷》从不同的面表现剧情,也流露出社会的风气,比如城管每次去鞋铺都会说孩子不会有出息,玩笑话中都有真实的成分存在,家里没钱得金牌没用,被毁26个英文字母也没用。
没有显赫的背景,只能努力靠自己。
整部电影讲诉着戏剧而又真实的事情,父母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
“做人至少要保个顶”,在岁月里生命没有奇迹,很多问题我们也给不出个为什么,苦海无边也填不满,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边天的母亲聪颖过人;对未来与爱情充满梦想的少年长子,常把父母弄至啼笑皆非的顽童幼子。
他影片的背景是六十年代的香港,故事围绕一个典型的小家庭,从广州南来,为生活挣扎的父亲,顶半边天。
要保护好家人,守护好他们!
时光飞逝,岁月匆匆,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拥有色彩斑斓般的回忆,触动心灵的故事。
看完这个电影泪眼朦胧,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往往主角还在强忍悲痛的时候我早已泪眼婆娑。
所以尽管早就知道了这部佳作,却迟迟不敢观看,因为怕自己黯然神伤。
今天终于摈弃所有杂念好好欣赏一下这部电影。
《岁月神偷》让人感动的不只是亲情,不只是爱情,而是生活给予我们的温情,还有成才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你永远不会再在剪头发的时候被小伙伴嘲笑,因为他们都各奔东西了,再也不会和邻居在露天吃饭随便去各家蹭了,吃完饭再也没有人陪你写作业了。
所有我们所珍惜的都在以光速消失,幸好一切美好的事物我们可以用大脑铭记,用电影呈现。
故事发生在六十年代末的香港时期,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既有内地文革的浩劫,又有着港英政府的变革。
在这个鱼龙混杂,官僚腐败,利欲熏心的时期,留下一段故事。
影片开始罗进二偷走了一只小乌龟和一个鱼缸,戴着鱼缸想象着自己成为太空人,翱翔在色彩斑斓的世界,孩童天真无邪的笑脸让人暖心。
画面一转罗父出现顷刻间所有的幻想都消失,眼前的一切都很真实,狭小凌乱的小屋,沉默寡言的父亲。
无可否认他不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父亲可他努力认真。
父亲是一个鞋匠,每天孜孜不倦的做着皮鞋,为了让两个孩子能茁壮成长,接受良好的教育,他每天都勤勤恳恳,省吃俭用努力为这个家撑起一片天。
母亲是一个温柔贤惠的普通妇人,她负责把父亲做的鞋子卖出去。
在母亲的口中就没有办不成的事,买菜,坐公车讨价还价,所有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汇成一个交响曲。
在母亲心里,所有的难事都会过去,风雨过后就会是晴天。
“做人,一定要信”,这是母亲告诉说的。
哥哥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是一家的骄傲。
在我眼里他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超人,他是我的偶像,也是我最好的伙伴。
虽然我们经常打闹,可这并不妨碍我们的关系。
时光易事,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很想一个人吃完一盒双黄莲蓉月饼,妈妈买来很多盒月饼,可惜那些都是送人的最后留给我的只要半个我很伤心,从此月饼成了我最大的梦想。
哥哥也有烦恼,恋爱了认识一个女孩,满怀欣喜的来到她家,眼前的景象让他不知所措,她女孩的家很大,哥哥很恐慌。
我们家的第一场风暴来了,台风的肆虐,让原本已经拮据的家庭,再次遍体鳞伤,千疮百孔。
父亲和母亲紧紧的顶住房顶,这似乎是我们的唯一。
父亲曾说过有了顶就可以避免所有风吹雨打,终于一切都慢慢恢复平静。
然而一件始料未及的事发生了。
同所有影视剧中富家小姐与穷小子的恋情一样哥哥的恋情夭折,那滩血迹,在时间的抚摸下,被鲜花淹没,一个生命被夺走,一段感情被拆散,大雪纷飞的夜晚,青涩的爱情让人怀念。
弟弟一句“I am a man”贯穿着整个剧情,故事从小弟的角度展开,奶奶告诉小弟,如果放弃自己最心爱的东西,把他们丢进苦海,便可以与亲人再次相聚,他背着背包,依依不舍的将自己最心爱的宝贝扔向大海,漂亮的夜光杯,刺痛着我的心弦。
哥哥的离去,让小弟一夜之间迅速成长,时光偷走了顽皮的小弟。
最后只剩下小弟与母亲,影片以一首英文歌曲结尾,岁月流逝,我们要过好每一天,珍惜身边人,愿岁月静好,现实安稳。
看了之后,再次证明,豆瓣评分高的影片未必靠谱,当然,推论是,评分低的影片未必不靠谱。
总的来说,与90年代典型粗制滥造的港片相比,细腻了一些,但是,仍然粗糙和生硬。
很难想象达华凭借这片赢得了影帝。
尽管他和吴君如的演出可谓卖力,但是人物设计本身的局限浪费了两位的倾情演出。
现在将问题总结一下吧:1. 剧情设计简单而突兀。
一个贫民家庭,一个倔强的父亲,一个能干的妈妈,一个优秀的儿子,一个不着调的陈述者。
一段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一个早早逝去的生命。
这番剧情简直是N多熟悉桥段的集成,分开来看,没有任何新鲜感,组合在一起,又显得相当失真,你会觉得“怎么都偏偏让这一家人贪上了?
”如果编导是打怀旧牌,重要的是真实亲切,而不是简单集成,这样会造成衔接的突兀。
2. 价值观嵌入生硬乏力。
“一步难,一步佳”,“做人要保住顶”,“做人总要信”,我至今没明白这些说辞的确切含义,更无法想象主人公得出这些领悟的逻辑过程。
这就是生硬。
罗鞋匠一家,总是难,没见佳过;“保住顶”是啥意思?
不暴露于风雨中?
要找大树乘凉?
“总要信”,信什么?
哪里体现出他们的信?
没有一个好的故事,没有一个可信的逻辑主线,这些说辞就成了虚假的说教甚至说笑。
3. 视觉效果差。
影片并没有拍出怀旧的影调,台风一场戏更是连人体被风吹动而承受巨大压力的状态都没拍出,看时感觉就是人们在大雨里(没风)搭屋子,没有那种被风掀起、有危险的紧张感。
鞋柜都被吹得倒下来,薄薄的屋顶居然还能被人力曳住……4. 人物虚假,不可信。
吴君如忽悠人买鞋,那人居然弱智到没有发火。
明明说“做人总要信”,却还忽悠人家,做生意不老实,难道她的“信”是信钱么?
倔强的老罗这样迁就老婆砸自己的牌子,不可思议。
进一生病入院,老罗还有闲心给老婆做鞋,打情骂俏,难道鞋匠的老婆不应该早就有一双合脚的鞋子吗?
儿子病危,首先想到当掉戒指的不是妈妈,而是爸爸,这个……总之,剧情和人物的粗糙、造作,毁了整部电影。
如果故事更加连贯、平实一些,影调怀旧一些,或许会好点。
看来,香港电影想要突破它一贯的粗糙感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這是一部由王力宏和山寨張懸擔任男女配角的作品。已經很久沒見過我姊看電影哭。假髮許鞍華亮了。在編故事的動腦程度上張羅夫婦這次敗給了羅方夫婦,可惜絕癥和孿生都讓人略微失望了。最後,吳君如去北京之前穿著深紅外套那一回頭。
我看电影这么爱哭的主 这次一滴眼泪也没掉 总有怪怪的感觉
勒紧的戒指印,同埋有血痕的老豆既手
象徵意味明顯到令人不適。那個有教養的擁有美好遠大前景的舊香港人在長大成人前必須死去,而聒噪愚笨的不被世俗眼光欣賞的新香港人卻活了下來。包裝在一個看似已經被講了一千遍的溫情絕症故事裡,靠著優秀演員賺人熱淚地躲躲藏藏,我只能說一些人真的別太恨了。
温馨又真诚的表现了两代人的情感与生活,人物也塑造得颇为丰满。
其实电影一分都不值,从鼻孔到屁眼都是假的,尼玛什么狗东西啊,编剧你家人是不是都被狗吃了啊,这么惨啊。中产对所谓底层的滥情“关怀” (╯‵□′)╯︵┻━┻
我已患上豆瓣温情片恐惧症
我实在不理解为什么会喜欢这样一部看到开都就知道结尾,人物脸谱化,老婆婆般信仰的无聊教条,不温不火的电影版韩剧呢?
3.1 煽情五要素:制造童真视角、制造贫穷、制造阶级差距、制造一种家庭关系、制造绝症。
煽过头了
小儿子太出彩了~
近年看过的最好的港片!力挺!
弟弟偷了能偷的一切给哥哥,可哥哥被偷走的却是生命。
和大爷一起。。。。。。
作为一个大陆人,没有香港的底子,看不出香港的味.
无聊。。。
矫情的味道,看不下去
吴君如的演技没话说,李又廷马上就叫你出戏。60年代的老香港看起来还是很有味道的。
世事无常 还是未看透 未看透
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