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前的五分钟》:成就了刘诗诗!
本多孝好的小说,刚看过一本《思念》。
当初找来看,也是冲着村上 直树的接班人的名头。
本多如今确已是日本青春小说界和恋爱小说界,的当红辣子鸡,在华语地区销量都不错。
其作品结构独树一帜,叙事充满梦幻般奇想令人赞叹,在具强烈悬疑感的都市情感迷局中构建的一颗颗失落之心,非常打动人,同时也莫名励志,皆因爱情故事背后埋藏的往往是作者对青年人迷失于现代都会森林中的情感认同和价值确认,这一点,真的似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般成为一个时代的时尚标示和精神符码。
《深夜的五分钟》亦是如此:刘诗诗一人分饰两觉若蓝和如玫两姐妹,双生花暗夜摇曳的孪生乱爱故事里,本多让你听见玻璃女人心静夜里悄然破碎的声音,让人心碎。
这样的故事,交给岩井俊二的副导演出身曾拍出《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的行定勋,也算是不二人选。
《在》片中,行定勋携手柴崎幸激情万丈于澳洲狂野缔造爱情经典,一晃都10年了。
年过不惑之年的行定勋,显然不适合再少年人的狂情乱爱飞蛾扑火,本多小说里的特有的对人性的深度透析和对两性关系的社会性省思,却是他那杯茶。
影片故事基本忠实于原著,最大的改编在于将背景至于中国上海,让三浦春马名正言顺邂逅刘诗诗,并陷入一场危险的爱情遭遇之中。
故事是从三浦春马的视角展开的,虽然语言不通,交流多有不便,但反倒契合三浦春马饰演的阿良本身因爱人车祸去世而活在自我痛苦封闭世界的设定。
如果你对日本演员没有认同问题的话,我想三浦的美颜是会让你相信并迷恋这个梦幻般的银幕世界的。
若蓝和如玫,一体两面,是奇妙的命运共同体;与此同时内心幽暗深陷挫败的若蓝,何尝不是阿良的镜面?
他们都活自己的暗夜,每每在深夜前五分钟,他们都幻想明天是否会是崭新的一天?
明天是否就可以放下内心的胆怯和伤痛记忆,勇敢追求爱的幸福?
阿良修理着旧时钟,执着地享受那慢了五分钟的世界,可实际上一开始就一无所有。
若蓝爱上了那五分钟,因为她同样有挥之不去的旧日记忆的暗影。
那影子好长,长的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毛里求斯是个乌托邦,空间的遥远,似乎可以抹去时间的障壁。
两个只能活一个的游戏,让女子得以重生。
如若你陷入追寻女子身份的迷局,好吧,那不是本多和行定勋想诉说的。
事实上,破茧成蝶的新生似乎更加重要些。
爱情故事讲至此,看上去是爱情缠绵悱恻和喃喃絮语,可回味过来,着实醉翁之意不在酒,人生悲欢况味和人性的挣扎明灭,尽在其中,需要细细体味。
值得一提的的是,片中的戏中戏运用:《小城之春》《神女》原作重现之外,更有刘诗诗重现阮玲玉《神女》中的经典桥段。
行定勋此处,显然不只是表达对中国电影的喜爱,更主要是《小城之春》《神女》都是描绘女性情感际遇和内心复杂心理的佳作,两片与本片一起,恰形成了文本上的跨越时空绝妙互动,现代女性一脉相承的心理创伤体验和类心理治疗的影像文本,激荡起难得的情感化学作业,堪称神来一笔。
刘诗诗一人分手两角,演技稳定、从容、精确,也必须点赞。
还是那句话,演员和大导演合作,演技提升的唯一捷径。
尤其,PK《神女》中阮玲玉和《阮玲玉》中张曼玉的戏码,勇气和实力具现,此片着实成就了刘诗诗,刘以后可以坐实“电影演员”了。
张孝全依然不错,可惜角色发挥不大,以后有好的剧本,他在爱情戏码上大有可为。
行定勋的优秀自不必说,把上海拍得颇具中产情趣的美,土豪味被一扫而空,这是对优秀导演对空间的敏感和对陌生文化的准确把握。
虽然骨子里是个日本故事,但外壳做的实在入木三分,血缘难辨。
与故事匹配的镜语的从容镇定,也令人印象深刻,导演果然是过了青春期。
如果你想重温《大暴走》的热血、《在世界的中心的呼唤爱》的纯爱激情,本片可能文如其名,实在欠奉,但弹指十年,行定勋和我们一起成长,一起在浮世中跌跌撞撞,相信如今的彼此,会有更多心底暗涌要奔涌而出吧。
深夜前的五分钟,让我们深呼吸,迎接崭新的一天!
关于故事的脉络其实不太烧脑,好懂倒是挺好懂,关键在于这个故事实在不容易清晰地表达出来,也是因为电影故意描述的不清不楚。
悬疑是没有的,只是工具而已。
大家都在争回来的是若蓝还是如玫,可我觉得若蓝和如玫只是两个代号而已,从小时候起,姐妹俩就经常互相换衣服换身份,砸破窗户闯祸的那个女孩到底是谁,荡秋千被恶意推到地上摔伤头的那个女孩到底是谁,这完全已经傻傻分不清了,因为那时的两姐妹除了衣服完全一模一样,小演员也是用了双胞胎来演。
荡秋千的片段中,秋千的每一次荡起和落下,两个人的衣服颜色就会互相交换,那时起,如玫和若蓝是不是就已经互换过来了呢?
是不是就已经分不清彼此了呢?
所以,小时候的伤疤和砸碎玻璃的肇事者,无法作为分别两人的判据,因为那个时候就已经分不清谁是谁。
全篇能让观众或她们自己分得清两姐妹的时段也就在于故事的前半段,也就是“若蓝”和“如玫”分别谈恋爱那段,我觉得判别依据就是头发的长短,因为每天面对亲密的恋人,两姐妹没必要也不可能天天戴着假发来掩饰自己的身份,两姐妹难以区分、开始被恋人认错,那个关键点也就在于如玫剪了短发,从此跟若蓝毫无分别,从此故事也正式趋于混乱。
由于姐妹俩可能在小时候就已经交换过,若蓝如玫两名字已经毫无意义,就用短发刘诗诗和长发刘诗诗代替吧。
主线故事的一开场,三浦春马在游泳馆被水中女孩优美矫健的身姿吸引,出来后,短发刘诗诗跟他搭讪,两人相识,去给长发刘诗诗挑选订婚礼物——表店的钟。
(值得注意的是:游泳馆那个水中的姑娘,不一定是短发刘诗诗!!!
因为在游泳后头发湿漉散乱,姐妹俩的头发长短区别也并不是太多,所以无法确定那个会游泳的是谁(至少我不能从头发看出)。
后来四人聚会时,长发刘诗诗问三浦春马为什么喜欢短发刘诗诗,三浦说被游泳时的她吸引,长发刘诗诗嗤笑说是否因为身姿太难看,这就有两种解释,如果游泳那个是短发的,也许长发刘诗诗的意思只是单纯的嘲讽,而如果游泳那个是长发的,也许她就无意中道破天机:短发刘其实真的不会游泳!
所以凭借是否会游泳来作为分别两人的判据,也宣告失败。
)在游泳馆的第二次见面,姐妹俩故意捉弄三浦,长发刘诗诗去见他,相约吃饭后借故离开,然后回来的却是短发刘诗诗,而三浦由于太过直男(咦),竟然完全看不出女人穿着打扮的区别,被两人成功戏弄。
后来就是两对情侣谈恋爱以及四人见面的小片段,凭借头发区分就完全不会搞错。
在四人聚会中,长发刘诗诗说出:“我们非常了解彼此,什么事都知道,还分享所有的东西。
”“如果我们想,你们一定分不出来的。
”并盖章两个人都是极好的演员,而看似文静单纯的短发刘甚至更会演。
两个人只要在外形相同的情况下,由于了解对方的一切,可以模仿对方的行为习惯甚至与恋人的经历。
所以凭借呈现出来的性格和对以往恋情经历的记忆来作为判据,也宣告失败。
后来的桥边对话:短发刘诗诗先认识的张孝全,最后却成为了长发刘的男友,让她嫉妒不已。
短发刘先拥有当演员的梦想,却让长发刘占了先,更是让她恼恨。
而长发刘由于热情、活泼、张扬,善于打扮,更具女性风情,所以比容貌相同的短发刘更能吸引别人的目光,更有魅力,而且也经常抢走短发刘选择的梦想和人生。
甚至在短发刘的口中,幼年时长发刘把打碎窗户嫁祸给她,还在荡秋千时故意让她摔倒留疤。
然而上面的那一切也是仅出自于短发刘的口中,荡秋千时受伤的到底是谁呢?
谁也不知道,她并没有当场给三浦春马看那道伤疤。
长发刘觉得与姐姐互换角色可以享受双倍的人生,而短发刘则觉得自己活在长发刘的阴影之下,由于被她模仿,被她抢走了自己的人生,而迷失了自我,丧失了自己独立的空间,她希望长发刘消失,又希望自己消失。
这就引出了三浦为了安慰她,告诉她把钟表调慢五分钟的故事,其实那个调慢钟表的意思由于太文艺了我没懂,但大意我是这样理解的:享受属于自己的这五分钟,进入跟长发刘不同的世界,享受跟长发刘不同的人生,自己在内心里给自己制造出独立的空间。
然后历史性的一刻来临了,长发刘剪了跟短发刘一样的头发,然后这个故事就完全混乱了,她们谁是谁再也分不清。
刘诗诗跟三浦春马约会时被张孝全误认带走,并送了她一件紫红裙子,所以有观众认为这是短发刘因为对张孝全有特殊情愫对长发刘心怀嫉妒,所以没有解释,接受了张孝全的亲热。
但又为什么不能是那天刚剪了短发的长发刘故意戏弄三浦去跟他约会呢?
后来穿着紫红裙子的刘诗诗跟三浦说要和妹妹去旅行,有人认为她的紫红裙子就是张孝全送她的那件,但我们知道姐妹俩的爱好完全相同,连买衣服也总是买一样的,又怎么不能是另一个刘诗诗买了相同的裙子呢?
旅行中姐妹俩去了教堂,短发刘跪在神像前祈祷,并用三浦给她的那块慢了五分钟的表换了代表祝福的十字架。
(为什么我认定那是短发刘?
因为这块表是恋人的礼物,是独立无二的私人物品,短发刘不会把它无端送给长发刘。
)海难中回来的刘诗诗拥有那个十字架,她说是短发刘送给她祝福她平安,但也有可能是这十字架本来就是她自己的。
回来的刘诗诗在醒来的那一刻选择了张孝全,可能是长发刘的条件反射,但短发刘之前也暗恋着张孝全。
活着的刘诗诗在演戏方面突飞猛进,与以前的长发刘截然不同,更有爆发力,让旁观者觉得换了一个人;活着的刘诗诗沉着、内敛、文静,不同于之前性格外放的长发刘诗诗。
但也可能是因为活下来的人遭此大变,演戏时更有感受,性格变得沉默内向,更也许,是因为双生姐姐的祝福,心怀愧疚与罪恶感,所以将自己渐渐活成姐姐的模样,与姐姐命运共生。
活着的刘诗诗记不得以前张孝全和长发刘的回忆,比如那件紫红裙子,比如一起去看的电影首映。
然而如果张孝全送裙子、与之看首映的就是短发刘呢?
活着的刘诗诗给三浦春马看了她头上的伤疤以图证明自己是长发刘诗诗,而张孝全也承认以前她的女友头上有疤,可是当初给张孝全看头上伤疤的也并不能确定是不是短发刘假扮的。
活着的刘诗诗在丈夫的怀疑下迷失了自我,自己也分不出自己是谁,去游泳试图证明自己,她直直沉到水中直到被三浦春马救起,于是观众相信了她是长发刘,三浦相信了她是长发刘,她自己也相信了,可是春马啊,当初那个会游泳的刘诗诗你真的分清是谁了吗?
妹子啊,你已经迷失自我成这样了,你们以前又经常互换,你真的还记得自己以前是否会游泳吗?
你清楚也许只是你所扮演过的姐姐/妹妹不会游泳吗?
你证明了自己不会游泳,你就真的知道自己是谁了吗?
于是问题来了,学挖掘机……哦不对,外形如何,性格如何,记忆如何,是否有疤,是否会游泳,这些都不能作为判定一个人身份的依据,那怎么办呢?
其实活下来的是谁,根本就不重要了,可以说导演就是故意制造这么多模棱两可的细节来模糊两人的分别,来模糊幸存者的身份,说活下来的是如玫还是若蓝,都解释的通,但又都解释不通。
生死之间,本来有着嫉妒、猜疑、恼恨、龃龉的双生姐妹,紧紧地相连,她们是最亲密的人,她们是命运共生,缠绕在一起分不开,回来的那个人经过了蜕变,她既是如玫,也是若蓝,她既是自己,也是姐姐/妹妹,死去的那个在她内心复生,她是一个人的两面。
刘诗诗再次去了教堂,换回了那块慢了五分钟的表,把表还给春马时,她将那块表调回正常,片尾时那块表的时间与钟表店内钟的时间显示是相同的。
她不再需要那故意调慢的五分钟,她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世界。
之前不管是忧郁深沉的短发刘,还是貌似活泼任性的长发刘,不管是故意要活成姐姐/妹妹的模样、抢夺她的人生,还是一味逃避、烦恼迷茫不知自己何去何从,其实都是迷失了自我。
活下来的刘诗诗,她会用自己的一双眼睛去看两个人的世界,用自己的一颗心去感受两个人的人生。
--关于两个男主的爱情三浦春马认定了活着的刘诗诗是以前长发的那个,他也再次告诉了张孝全,但是张孝全已经并不在乎了,他一直声称自己爱的是如玫,也就是长发刘诗诗,但是他甚至在海难前就已经辨别不出自己的恋人,这也是活下来的刘诗诗愤怒的控诉他根本不爱如玫(长发刘诗诗)的原因,他爱如玫,只是因为她是如玫,而象征着身份的长发一旦被剪掉,他就不爱她,或者是因辨认不出她而不爱她。
活下来的,不管是如玫,还是若蓝,他都不在乎了,因为他都不爱了。
三浦春马在这部电影里真的是个很温柔的男子,他不忍心看到刘诗诗一个人孤独、难过、迷失,他虽然认定活下来的是长发刘,却还是吻了她。
春马喜欢短发刘诗诗,却只是因为喜欢跟她在一起时的感觉,喜欢在她身上看到的自己,活着的刘诗诗在钟表店里跟以前的短发刘诗诗作出相同的行为,同样的在钟前闭上眼睛,同样的日常对话,同样的盛饭,虽然外形发生了改变,(他以为的)身份发生改变,但感觉却与之前的恋情一模一样。
他同样也不在乎她到底是如玫还是若蓝,因为他的爱发自内心,只在乎她带来的感觉。
宣传语“从故事中苏醒,在真爱里着迷”,苏醒的是片尾二度从海岛回来的刘诗诗,着迷的是三浦春马。
刘诗诗苏醒,是因为她不再执着于自己外在的身份,而是确定了自己就是自己;而春马着迷,也是因为他不再执着于恋人的身份,而只专注于恋人的感觉。
关于演员和细节刘诗诗是我看她的戏中演的最具爆发力也是挑战最多的一次,以前看过她的步步惊情,虽然也是一人分饰二角,但两姐妹截然不同的性格非常容易区分,也更容易演,这部电影中的两姐妹虽然有活泼与内敛之分,但并不是舞台化的非常明显的区别,而是具有现实的细微性,后面幸存者则要演出第三个人的效果,总体而言还算圆满的完成了任务,没有什么违和感,两段戏中戏演的民国女子是以前从没见过的味道,长发如玫跳舞那段也有低调的性感,大导演果然会调教人。
三浦春马和刘诗诗教日语亲吻那段真苏啊!
教鼻子就亲鼻子,教嘴巴就亲嘴巴,看的脸都红了,虽然相比那些大片里普遍的露点床戏尺度小的可怜。
张孝全在黑暗中吸着烟,比较着刘诗诗两段戏中戏的分别,眼睛里都是怀疑愤怒与阴暗,但又觉得异样的帅不愧是日本班底制作,细节非常有感觉,镜头又干净又细腻,光影唯美纯净的像画出来的一样,几次钟表中人的倒影,简直要让人起鸡皮疙瘩。
前一个小时确实感觉节奏慢,但只要一直认真看下去,你会发现前面你想快进的细节全是必不可少的铺陈好的伏笔。
END---
【2017.3.12】全剧的基调是站在被欺负的,想找回自己人生,却误入歧途的若蓝的视角。
片头砸窗户陷害人的是如玫阿良现在泳池里遇见性格开朗会游泳的如玫,后在泳池门口遇见若蓝,陪若蓝去卖礼物,若蓝临走时和他约在游泳池见面,阿良并不知道自己先后遇见的是两个人,所以在泳池里等,以为若蓝会来游泳,当然没有等到,因为若蓝并不知道阿良再此之前遇见过回游泳的如枚,只是约他在泳池门口,也就是他们第一次见面的地方,若蓝打算这次介绍自己的妹妹如枚,也就是收到礼物的人。
在后来的聊天中得知如枚是性格开朗的大明星,若蓝是气质忧郁的作自由撰稿人。
天伦确实先认识若蓝,但是喜欢的人是如枚。
可若蓝却喜欢天伦,也有可能是妒忌如玫,认为他是因为自己才喜欢如枚。
喝酒的时候若蓝得知阿良喜欢自己是因为泳姿,这时如枚笑了,说她们两本来都不会游泳的,这时若蓝打断了她,心里很不好过。
但从若蓝冲出去开始说的关于小时候秋千的事,若蓝希望摆脱如枚,认为如枚掩盖了自己,是如枚抢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观众就会站在这个偏犹豫的若蓝的角色思考问题。
通过小时候的回忆和衣服颜色只若蓝没有说谎,被推下秋千留下疤的是若蓝。
在若蓝和阿良的相处中得知阿良家的钟都晚了五分钟,且若蓝希望能摆脱如枚,,但在和阿良的相处中,她慢慢被治愈,不再纠结和天伦之间的事。
这时若蓝在电影院门口被天伦误认为是如玫接走,并送了一套衣服给她,接受了衣服和吻。
再次激起了若蓝内心对于如枚的妒忌,若蓝重新陷入困境和迷茫。
这是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若蓝和如枚去往了毛里求斯旅行,事故发生后只有一人生还,这个人就是困境中的若蓝,这个若蓝选择了假扮如枚,若蓝的项链是在教堂里用手表换的。
阿良看见若蓝送给如枚的钟没有慢五分钟,相信了这就是如枚,但若蓝在阿良走后重新调慢了五分钟,可见她对阿良是有感情的。
在去毛里求斯之前去首映会和天伦看电影的是如枚,所以若蓝不知道,送给若蓝的裙子也是若蓝自己以如枚的身份带去的如枚房间,若蓝在还是自己的时候把这件衣服放在自己家被母亲看见过,所以裙子只有一条,如枚从未见过这条裙子。
天伦爱的是性格开朗的如枚,所以一直怀疑若蓝假扮,最后导致分手,若蓝最后说,从一开始,你就没有爱过如枚。
这时,对天伦绝望的若蓝想到了阿良,用不会游泳告诉自己和阿良,我是如枚。
从此和阿良在一起,这时若蓝想通过头上的疤暗示自己就是若蓝,写信的是若蓝,最后去哪回手表的是若蓝,调准时间还手表的是若蓝。
随着刚开始缓慢的节奏,画面拍摄的唯美,真的是每一张都可以做桌面的那种,刘诗诗的演值爆表啊。
那个跳舞让人勾魂的,那个安静斯文的,看起来就是两个人啊,根本看不出来是一个人演的感觉,演技很赞的,但是男主演的也很好,呆呆的感觉,嘿嘿····可能有点不符合国人的观看口味,因为她不是大片,不刺激,但有点安静给人思考的感觉,日式的推理还是很考验智商的,我和室友在回来的途中一直在考虑回来的到底是哪个?
但都被别人的论证推翻,剧中的每一个画面都不是多余的,每一个线索都是引子都可以作为论证。
我认为导演要表达的潜在的内涵是:也许你羡慕别人的人生,但属于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别人的人生却不适合自己。
还有更深的含义,我在探讨,打算去二刷三刷。
最后一点,不管回来的是谁?
它的价值取决于你
今晚观影归来,还在跟朋友争论回来的究竟是若蓝还是如玫,不得不说行定勋导演真的是细节大师,除了开场若蓝和阿良的相识相爱有些突兀以及事故回来跳转到1年后这个时间点觉得算是遗憾以外,整部电影都给我一种很享受的感觉,这种慢节奏文艺风又带点悬疑的电影在如今只为了捞钱遍地开花的烂片简直让人眼前一亮。
所谓的爱国黑子们我不想多说,这部中国版权的电影广电总局都专门开了研讨会的打脸图就不甩上来了,我接着来说电影。
仅仅看了一遍,很多细节还没有完全消化,过几天得空还回去重看,关于最后的谜底,我个人是认为回来的是若蓝,5分钟的秘密关乎若蓝自己的精神世界她应该不会告诉如玫,而最后交给阿良那块调回正常时间的表以及若蓝写给阿良的信上说的我希望再次见到你时不会再慢五分钟也不快五分钟(具体台词记不大清了,见谅)这句话相结合来看应该是若蓝,而她之所以认为自己是如玫,我认为是一因为双胞胎妹妹丧生打击太大,让她潜意识想代替妹妹活下来甚至潜意识连游泳都忘了,二是关于她俩小时候的秋千事件观众仅仅认为蓝衣服的是若蓝因为如玫爱恶作剧但是实际上如果那就是如玫呢,我们所听到的真相是出自若蓝口中也许她自己都记忆混乱了她俩总是交换以至于自己都忘了自己原本究竟是谁了,好吧,我写着都觉得自己逻辑要乱了= =总之还有很多细节点我没办法一一描述。
还有回来的女主读的那首诗,寓意点明主题,每个人最终爱的都是自己,不过是从另一个人身上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部分,这个点很少见,觉得蛮新颖但想想又很现实。
还要说说关于我认为一年后的时间设定是个bug,首先天伦不可能用整整一年时间还确定不了是若蓝还是如玫才去找阿良想办法,然后跟女主父母一起吃饭时女主妈妈提到天伦的新电影可以拿大奖天伦却说这部电影首映是在一年前去毛里求斯之前= =怎么可能丈母娘在女婿电影上映一年后才去看还说是新电影。。
想想中国电影市场一年的时间都淘汰了多少电影更别提上映1年后才要去电影节提名拿奖。。。
我是不是太钻牛角尖了囧。。
对了,关于若蓝为什么祈祷那么久还用阿良送的表去换十字架的剧情有没有高人给指点下不大懂~最后,这部电影里感觉刘诗诗演技和台词已经大大提高,那种清冷略带点沙哑的声音跟电影气氛很合拍,眼神表达的内容也丰富很多,映像较深的是若蓝看着如玫的广告跟阿良说明明一样的脸那段时的眼神,那种带着艳羡又不甘的感觉完全出来了,还有如玫跳舞时送给阿良的小秋波以及抽烟时给人的那种不屑清高却不得不屈服堕落的感觉发挥的很好。
三浦春马跟刘诗诗感情渐浓时的片段觉得超级萌,侧脸看上去很帅,眼神里总有一种淡淡的忧郁感偶尔羞涩笑起来的小表情萌到爆。
张孝全的戏份不大多,没有多仔细观察感觉无功无过吧。
大半夜的写了这么多,实在是因为看不下去豆瓣评分太两极化,老实说我真的搞不懂国人现在为什么那么乐衷于去看那些充满低俗笑点的PPT,小时代不过是四个女的没理由撕逼又莫名其妙和好的翻来覆去炒现饭炒了3季居然那么多人前赴后继给四娘献票房,更有些灰主流小妹妹们还说什么每一季都要一起去看之类的约定。
在中国电影越来越低俗不堪的时代里,深夜前的5分钟是全体工作人员精心呈现的一部作品,我不希望国人因为那些黑子而放弃去影院静下心来观看这部影片,这个时代太浮躁,我们应当适当放慢节奏沉淀自己的思绪而不是一味沉浸在那些浮华无味的烂片里。
很久没有一部电影有勾起我想写影评的欲望了,在我想对现在的电影业和大众品味发表点看法的时候这部电影出现了。
一部typical日本电影,感情细腻,画面感强,引人入胜。
每一个镜头的推进,光影的摆放,音效的渲染,无一不是为了暗示主人公的心里活动。
跟着镜头的诉说思考,两个小时过得很快。
演员来说,两位主演,刘诗诗演的比她哪一次作品都尽兴,从我的角度来看。
她本人的性格还是跟若蓝很像的,灵魂很自由,平常的行为却很拘谨。
可能就是碍于现实世界的规矩,才能在不做自己的时候释放得如此出色。
若蓝和如玫的差别,她表现的很自然,在细节处显现。
三浦春马还是在说日文的时候最温柔,他的中文几次让我跳戏,不过对于一个日本演员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
毕竟还是年轻,情感转折不是那么明显,总感觉慢半拍,好像对待从毛里求斯回来的‘如玫’的失踪,深夜里在房间独自坐着的那场戏,实在从表情看不出内心的想法,只有靠导演的拍摄画面来诉说阿良的矛盾和落寞。
从我来看,刘诗诗这次可以表现的这么好,跟导演,剧本都是分不开的,总是感觉她内心有种强大的力量等着爆发。
行定勋导演信任演员让他们自由发挥,尤其在文化不太相同的情况下还能达到默契还是挺难得的。
剧本有内涵,人物中间有多重感情线和矛盾都是让电影引人入胜的原因之一。
若蓝如玫在片子一开头让人觉得性格迥异,中间导演有意想让观众分不清她俩布置了很多看似有意的细节,比如在四人聚会的时候,如玫微醺时邀请阿良跳舞看着若蓝意味深长的眼神。
看似单纯直接的如玫这样一来有感觉又有若蓝的暗潮汹涌。
电影风格来讲,是我喜欢的朴实无华,不推泥带水,不扭捏造作,讲故事就是讲故事,不做情节以外的赚观众眼泪的花哨。
电影就应该是这样,从故事中带动观众的思考,这样每一个思考得出的结果总是不一样,每个人从影院出来就带走了属于自己的东西。
然而现在的大众媒体市场太过浮躁,电影或是电视剧都趋向于‘快餐化’,越来越直白,直白到庸俗的剧情成为了主流。
看这样的剧明显是为了让观众在日常生活的闲隙找到情感发泄口,不用思考,不负责任的吐槽,屈服于本性。
没说这不好,但是当一个月上映的电影中十部有八部是这样的时候,就该怀疑大众的取向已经从仅仅当作消遣而变成主流思想了。
如今这样的时代,一部剧中,一个帅哥,一个美女,就撑起了整座票房,票房高也没啥不好,问题是评分还高,就让人费解了。
还有中国大众大半迷信好莱坞的趋势,总觉得不给个高分就好像会有人来骂你不识货。
大半的好莱坞大片剔除了炫目的特技和全世界‘著名’的演员以外,剩下的寒酸故事剧情和逻辑,实在不忍心让人吐槽。
没人说他拍的不感人,问题是如果一部电影只剩下感人俩字,那么这部电影多半想要使受益的不是观众本身,而是导演,演员或是电影公司,这些脱离开电影现实中存在的事物。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好的电影中的演员,或许只演过那么一部片子,只因为是最合适的,在最合适的时机促成了一部作品。
这种奇迹几乎是不可能在同一个人身上发生两次的。
他们才真正扮演的是电影中的人,是电影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现代人不知是在工作中用脑太多,还是在生活中把劲都憋着想着算计别人,书籍,电影,都开始往停止思考的方向发展。
深夜这样的电影还是需要被鼓励的,动动脑子吧,静静心吧,不然长久以往那些电视剧的剧情真实发生的时候,你脱口而出的就是句脑残电视剧的经典台词。
这是一部很微妙的悬疑爱情电影,它既有纯爱之美又略带腹黑冷意,画面构图巧妙声光影错落有致,不知不觉让人陶醉。
对它评五星不代表毫无缺点,而是表达一份感觉至诚的心意,也是对豆瓣分数偏颇的一丝弥补。
有朋友问我这部电影有什么看点?
是否适合Ta?
此刻,无论用多么华丽、激昂的评语推介都可能是徒劳的,现在回想起来,片头一段情景足以表达:“老板,你看这表值钱不?
这是我老爸留给我的,如果值钱就修,不值钱就算了”“……先生,这块表的价值应该取决于你……”“……那,好吧,帮我修一下吧,谢谢了!”在浮躁的生活中,选择一部安静的文艺片独自欣赏是一种享受。
倘若无法摆脱浮躁心态,期望感官刺激甚至票价回报,选择看这部电影一定是个错误。
以前曾总结过:看文艺片不仅需要鉴赏力,更需要是耐心,边看边思考与挖掘,正如生活中不缺美,而是缺少发现,电影艺术也如此。
它的镜头干净利索,景深镜与长镜搭配娴熟,画面勾勒精致与光线聚焦形成唯美构图,挂钟走钟滴滴答答作响,舒缓背景音乐与剧情相辅,让细腻美感定格在一瞬间又不知不觉露出线索。
跟着镜头走,心被牵引着,宁静得如此美艳。
它也许只受少数人爱戴,但不代表大众无法读解,倘若希望更有意义地品尝,大可接受如下建议:1、安静、耐心地看;2、留意双胞胎姐妹:若蓝和如玫的服饰、发型乃至性格特征;3、尝试记忆她们出现的间段,并判断谁是谁?
4、又在阿良与若蓝、天伦与如玫两对组合之间,思考她们最终谁选择了谁及理由?
5、好好理解“晚了五分钟的世界”之定义6、只要有足够细心,可以发现每个细节,都足以让你解开他们与她的困惑。
关于她们的身份敲定纵使有标准答案,但深藏于每个细节中,也不会以老套的解题方式告诉观众,更多需要自己判断思考。
如果观影一次未能消化理解,事后借助影评解透会是不错的选择。
然而,影片最后一个的镜头,手表时间恢复正常,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也是另一个开端,我果然还是超爱这种回味无穷的结尾。
抱歉,文采很差但是实在很想说出自己内心的憋闷。
估计会跑题,还是先写再写题目吧。
在观影过程中,一直融入到剧情跟着走,害怕错漏细节东西。
但是又想仔细琢磨一下,显然事实就是脑袋根本跟不上这么慢的节奏。
我的大脑是有多慢的节奏。
今天又看到人说中国剧情片是小说,日本的剧情片就是散文。
我想大部分人还是比较喜欢看小说而不是散文,至少我是这样的。
具体情节就不多赘述了,主要还是需要观众自己去影院沉下浮躁的心,细心体会。
这种片子在国内估计以后会很难见到,幸好我没有错过。
电影的画面很美。
我记得有一个画面最深的是若兰和阿良站在桥上看着如玫的电子海报时镜头是在他们的身后逐渐逐渐拉长,当时我感觉这样的画面应该是出现在漫画中的。
其次就是配乐真的很有感觉,与人物心境非常的融洽。
演员方面,三浦确实是很帅,对人物的把控很好,不自信,但是事事细心,和女主恋爱时样子很和谐,看上去还很登对。
刘诗诗的演技看到很多质疑的声音,反倒我是看出了他这次的表演很是不错,简单的一举一动的刻画出若兰和如玫的任务性格。
尤其是刘诗诗在跳舞的那一段,音乐一出来只是穿着简单的运动休闲服,跳起舞来却有着不一样的魅惑,一分不多,一分不少,真的很难置信。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不知不觉中,让你混乱不清。
在海难过后,所呈现出来的感觉又似有不同,很难分辨的清。
看到导演的想法,我知道这次刘诗诗成功了。
张孝全其实有着太过浓重的台湾气息,但是没有太多的维和感,演技好是不可否认,但是里面发挥有限。
其实说到底还是导演的功力强。
能把本身很简单的故事说的这样让人牵肠挂肚确实很厉害。
这部片子还要多看几遍才会觉得更有意思
或许是机缘巧合,或许是命中注定,这部电影对我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我和我妻子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的电影,工作日的晚上,整场电影院只有两个人,无意中的包场,一个如此文艺的电影,加上两个人的幸福,让人流连忘返。
或许是机缘巧合,或许是命中注定,这部电影对我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我和我妻子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的电影,工作日的晚上,整场电影院只有两个人,无意中的包场,一个如此文艺的电影,美丽又富有时代感的钟表店,加上两个人的幸福。
时不时的,两个人就会翻出来这部电影再看一下,最近一次看,是这个周末,又有一些新的感触。
那么我就来分享一下自己对于这一步电影的看法吧,因为电影已经久远,很多影评大大已经对于这部电影有了很深刻的评价,可能我的分析在大方向上和很多人想的一样,如果有雷同,纯属巧合吧!
(本人非专业人士,电影评价纯属个人感悟)回来的人到底是谁看了很多网友说,这个电影式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方式来表述的,网友,或者观众,或者故事里的男主人公争议最大问题的是回来的人到底是谁?
那么我们首先就来分析一下到底回来的是谁?
当我们分析出来以后,或许就能知道这个故事到底在说了什么?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这个电影的主角是谁?
或者说这个电影到底在用谁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
我在第一次看的时候,很自然的把自己的位置放在了阿良身上,认为他是主角,用他细腻而又呆板的视角来感受这个故事)。
但是整个电影的开头,是用刘诗诗的口吻作为开场的,然后开场的两个小女孩打破玻璃、换衣服、被家长带走,最后给到的那个小女孩的定格画面却是小刘诗诗(其实我们根据她的行为判断出来她是如玫,但是真的是如玫吗,我们以后再做解释)。
因此,其实这个电影的主角,应该是刘诗诗(饰演的若蓝和如玫)。
然后我们再来按照剧情的发展来看一下故事梗概:1.两个小女孩其中之一打碎了玻璃,嫁祸给另一个人,但是其实这个时候我们不知道到底是谁打碎了玻璃,因为那个一直荡秋千的女孩问;啊?
又换衣服啊?
(我们可以理解为两层意思:1.之前他们就换过衣服,然后身穿红衣服的女生去打碎了玻璃,然后现在换回来;2.她们之前经常换衣服,这次又换了)。
也就是说,其实我们这一次根本不知道到底是谁打碎了玻璃。
2.阿良修表,然后出去游泳,看见了如玫的广告牌,然后在游泳池遇见了若兰,这个时候其实阿良以为他看见的是如玫,后来买了钟。
第二天,阿良继续修表,这个时候放了一首花房姑娘,说明阿良爱上了若兰,然后就是那首诗《牧羊人》(美是一种并不存在的东西,是我把美给予了事物,用来交换他们给我的欣悦),这首诗并不只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更表达了一种,不存在的含义,其实美是不存在的,是我喜欢上了她,她才美,美又给予我了欣喜。
3.两个双胞胎又一次出现,(第一次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也没有看出来两个人换了!
二刷的时候媳妇眼见发现了如玫的风衣竟然忘在了酒吧里,应该是穿帮了!
),若兰说两个人有心灵感应,很多喜好都是一样的。
4.四个人去打球,结果很尴尬的是,若兰陪着天伦走路,如玫陪着阿良找球,这个时候如玫说,其实一开始认识天伦的是若兰,才有的后续的故事,也就是在告诉我们,其实一开始天伦喜欢的是若兰。
晚上如玫提出了分享这个爆炸性的提议,让大家不欢而散,若兰出走,说自己头上有伤疤(实际上没有检验),然后和阿良在一起了。
5.两个人知道了五分钟的秘密,同时两个人相爱了。
若兰有了一块晚了五分钟的表。
两个人去看电影,结果若兰被误以为是如玫,仓皇中被天伦救走,然后重点来了!
若兰默认了自己如玫的身份,接受了天伦送的衣服,镜头回到小时候,那个从秋千上摔下来的小孩子到底是谁?
其实连他自己都不知道!
然后她捂住了自己的脸。
6.去了毛里求斯以后,阿良继续修表,这个时候梁祝起来了,然后就是海难,加上蝴蝶,这个时候,大部分观众应该都能明白是若兰死了。
7.如玫变了,两个人后期去求证回来的到底是谁的时候,有两个细节:1.钟表是正确的指针,但是后面还有刘诗诗看着钟表的镜头;2.醒来的刘诗诗,先看见了阿良,然后选择了天伦。
8.然后是吃饭的细节,衣服,是天伦买给如玫的,但是阴差阳错的给了若兰,如玫自然不知道,同样也不知道送完衣服以后去看的首映礼。
然后如玫被赶出家门。
9.如玫跟天伦说第二次一起吃饭,语气非常生硬,很令人怀疑,然后两个人回到家以后吵起来了,这时候又来了一个重点:刘诗诗伤心的说,你从来没有爱国如玫!
然后就去游泳了,游泳是很生硬的沉底,然后我们会知道,她不会游泳,她是如玫。
10.然后曾经相似的一幕再次上演,如玫来到了钟表店,两个人一起生活,仿佛昨日重现,然后出现了另一首诗: 没有人爱任何别的人,他爱在别人的身上寻找属于自己的东西如果别人不爱你 你不要烦恼他们感觉你是谁而你是一个陌生人做你所是的人即使从未爱过在你的自我里是安全的你只经受少数的悲伤 。
11.毛里求斯中,若兰说,让我们一起祝福如玫吧!
然后用手表换了十字架,然后又把十字架给力如玫,然后死了。
如玫重返毛里求斯以后,阴差阳错的把十字架换回来手表,换回手表的时候手表的时间是15:53(有特写),出教堂以后,钟响了,16:00(这是一个我看了好几次才发现的细节),然后把手表调准,还给了阿良。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本来以为回来的是如玫的观众一下子发现,这回来的不是若兰吗?
要她怎么知道手表的事情?
另一边的观众就开始说了,不会游泳这个事情你怎么解释,另外那个衣服是怎么回事!
另外还有一个尴尬的穿帮是,毛里求斯的时间竟然和北京时间一样,除非那个手表专门调整过。
我们不妨把两个假设都放在这里分析一下:1.回来的是若兰,因为剧情的第7部分(我刚才写的),醒来的刘诗诗,先看见了阿良,然后选择了天伦,意思就是说,其实她是若兰,但是这个时候,她希望自己成为如玫,因为之前喜欢天伦的是她,当演员的是她,她的东西被抢走了,他要抢回来,认识阿良也只不过是选了一个礼物而已,而且还送终,还希望如玫消失(印证了部分网友的观点)然后选了天伦;然后,因为她选择了成为如玫,就要忘记自己若兰的身份,忘记自己若兰的故事,甚至知道阿良一定会来验证她,而刻意的注意钟的时间(这个钟其实一开始是准的,不用调,除非若兰手贱非要弄慢5分钟)。
然后她说起第二次吃饭,非常生硬,更不幸,在选衣服的时候,脑子短路了,回来的若兰忘记了自己曾经假扮过如玫接受礼物,然后愣住了,等她反应过来以后已经晚了,父母的质疑也让她质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身份。
回到家以后两人吵架的那句:你从来没有爱国如玫!
(你从来就没有爱过我!
)这一句直接暴露了她是若兰的身份,然后去游泳让自己溺水(我本人不会游泳,曾经掉水里一次,绝对不是僵直着沉底的,那扑腾的水花简直了),然后这个时候去了钟表店,昨日重现?
这个时候,若兰觉得还是离开比较好,然后,若兰换回了手表,调整时间,还给了阿良,告诉你,我是若兰,但是我要走了。
这个假设有几个漏洞非常明显:1.天伦问起衣服的时候,刘诗诗的反应是:这不是我自己买的吗?
难道是她怀疑我,然后考我,还是我记错了?
这个时候刘诗诗反应,很如玫。
2.昨日重现的时候,试问,如果你到了一个自己非常熟悉的地方,然后还要让自己的感慨再来一遍吗?
刘诗诗为什么要扮演着如玫再来感叹一次呢,还是根本就是因为两个人非常相似,所以喜欢的东西一样呢?
如果他是因为天伦想让自己成为如玫,最后为什么要把手表还给阿良呢?
2.假设回来的是如玫,第7部分,醒来的刘诗诗看了一下,找天伦,然后实话实说,项链哪里来的,因为自己平时比较作,因为姐姐死了,如玫的性格发生了变化,让周围的人产生怀疑,然后她说起第二次吃饭,非常生硬,想证明自己是如玫,然后天伦问起来衣服的时候愣住了,是很自然的反应,回到家吵架:你从来没有爱国如玫!
(你从来就没有爱过我!
)然后就是去了钟表店,昨日重现,说了两个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有很多共同的喜好。
去了毛里求斯,发现个不错的手表,换回来,给阿良,调准时间!
注意这两人还是有很多共同的喜好的。
这里也有几个漏洞:1.为啥不说你从来都没有爱国我?
2.如玫不会游泳的话怎么活下来的?
如玫怎么知道手表是阿良的,慢了五分钟给调回来啥意思(按理说若兰这么讨厌如玫,手表五分钟的事情应该绝对不会告诉你)?
3.那顿饭就是你去吃的你为啥说的那么生硬?
4.没啥事你看你那个钟表干啥?
因此,不管回来的是谁,我们都能找到理由,同时也能找到漏洞,或许这就是导演的精明之处,但是总有一个人回来了,那么回来的到底是谁呢?
我倾向于选择回来的是如玫,因为两个人完全可以在毛里求斯分享一下两个人的故事,虽然电影里一直表达的是若兰和阿良恋爱,如玫和天伦结婚,但是这并不说明,两个人之前的故事,和在毛里求斯的故事还是分的如此清楚的。
因此,就像天伦说的,之前和天伦恋爱的人可能是两个人交替的,毛里求斯两个人分享了很多故事,如玫和若兰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虽然回来的是如玫,但是她也知道很多若兰的故事,但是没有若兰的感触,所以,钟表店里,她又感受了钟表的滴答声,后来回到毛里求斯,或许是若兰跟她说过手表的事情(有这个可能性,也有可能是自己喜欢表然后有换了回来,两个人的很多事情都相似嘛,换来换去才是双胞胎嘛),然后她用手表谢谢阿良,并且调回来了(也许是自己看着不准调整的,因为有钟声,也许是代表若兰跟阿良说再见)。
相对来说,逻辑上回来的是如玫更容易解释的通,其实我比较倾向于大多数网友认同的,回来的是两个人的结合体,但是唯一不一样的是,我觉得两个人的结合体其实一开始就在进行中。
其实,两个人一开始就沉迷于互换,导致了谁也不是,谁也都是我们心中明确了一点,生理上的若兰和如玫,心里上的若兰和如玫。
1.我们不知道谁打碎了玻璃,因为两个人一直喜欢互换,但是我们知道是心里上的如玫(更加热情的)打碎的;2.心里上的若兰和如玫是两个人内心选择的,也就是我想是谁,我就是谁,反正你们也分不出,但是两个人脑袋上只有一个有伤疤,但是因为换的太频繁导致了记忆混乱,谁不知道到底是谁受伤了(我们倾向于是如玫更调皮所以受伤的是若兰)。
3.互换的两人,都喜欢上了天伦,然后两个人交替与天伦约会,导致了后来的混乱,但是只有一个人能选天伦(最后是如玫选的天伦)。
4.然后若兰喜欢上了阿良,其实这个时候她的内心喜欢的还是天伦,只不过阿良是陪伴她的而已。
5.化蝶的部分证明了,肉体的若兰,死了。
6.变化的如玫证明了,精神的若兰在如玫的肉体上重生了。
7.一个崭新的结合体出现了,她从新审视着这个世界,这个时候,她是如玫,也是若兰。
所以她能说出那句 ,你从来都没有爱过如玫!
同样,两个人在毛里求斯祝福的是如玫(不是因为她新婚),也就是双胞胎其实知道两个人身份混乱的。
两个人的经理几乎是共同知晓的。
8.回来的人用了一个新的身份去生活,因为她再也无法互换了,那么这个时候,生理上只有一个人,心理上却有两个人的她只能选择离开,因为这样对天伦,对阿良都不公平。
这就像我们内心的矛盾,用双胞胎的另一半去逃避身份,扮演着对立的思想,但是终究要归于一体双胞胎用自己的心理塑造了两个人,一个是热情的,一个是忧郁的,然后用如玫来扮演热情的,用若兰来扮演忧郁的,也就是,心理上的如玫和心理上的若兰是两个角色,双胞胎只不过是在不同的时间,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已,就像硬币的两面。
在这个时间里,你是若兰,我是如玫,再下一个时间里,我是如玫,你是若兰,就像一个人的理性与感性,我们很难去把握平衡,只能有的时候理性,有的时候感性。
双胞胎是幸福的,她们借着自己天然的优势,让自己的理性集于一身,塑造出了若兰的形象,然后让自己的感性集于一身,塑造出了如玫的形象,而两个人的任务只是,谁去扮演谁的问题。
终于,死了一个,这个时候,这个扮演的游戏演不下去了,曾经彼此身份的爱人,也无法继续选择了。
这个时候,幸存的人必须做出选择,但是最后她发现她无法选择天伦,因为天伦爱的其实是如玫,他也无法选择阿良,因为阿良爱的是若兰,而他知道自己不是,而她自己没有办法只扮演其中的一面,这时候,她又是善良的,最终,她选择了离开。
《没有人爱任何别的人》,所以,在看到这首诗的时候,她选择了离开。
做自己想做的人,这个时候,她欣然接受了自己的两面性,然后,就像从未爱过。。。。
中午十二点就赶到影院完全是冲着三浦春马去的 然后全场就6个人 然后听说今天都霜降了影院里还呼呼地放着冷气 从一开篇刘诗诗的独白听得我浑身毛发炸起的时候 我就暗自叫苦心想这片不会是个大坑吧。。。
果然 女猪一人分饰两角 什么若蓝 诺澜 洛兰 起名方式明明就是爱情公寓加步步惊心的节奏啊啊啊 然后这些都算了 明明平时辣么帅的春马君在这部戏里也一直摆着一副面瘫加脑瘫的迷糊不解的表情 剧情我就不透露了 大概导演为了照顾春马能听懂中国话所以把全剧都变成了慢放 以至于说好的悬疑电影变成了中文听力教学片 而刘诗诗也俨然是中国最美语文老师的架子 然后就这样慢腾腾 慢腾腾 慢腾腾的演啊演啊演啊演 然后就有一个女的死了 抱歉我只能说是个女的死了 因为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死的那个是姐姐还是妹妹 姑且算我笨 但两个男主居然也一起不知道死得是谁的时候我就放心了我的智商其实是没问题的 然后为了证明他们真的在毛里求斯拍摄过 就演了些俩姐妹在毛里求斯玩耍的片段然后就是一年后那个女的(我还是只能称呼她为那个女的)故地重游 一年前的片段里教堂有个老妇坐在那 然后一年后教堂里面那个毛里求斯老妇居然还在。。。
然后 就演完了 出了电影院 一个看起来很有涵养的大妈拉住我问 “你们看懂了吗 死的那个到底是若蓝还是如玫” 阿姨对不起 我也没分清她到底是辣一过 不过有一点我可以肯定 那就是她肯定是刘!
诗!
诗!
最后的最后 强烈建议大家千!
万!
不!
要!
去!
电!
影!
院!
因为这毕竟是一部可以在电脑上以快进20倍的速度观看也会觉得无聊的电影。。。
日式慢节奏,细节惊人,揣摩思考
对行定勋有很大的期待,准备了七年,对电影有坚持有原则的导演。原著看过也非常喜欢,很欣赏氛围和结尾。灰姑娘和我存在的时间(好像在五分钟之后拍得)之后,haruma演技没得说。刘诗诗我还蛮喜欢她的长相的,绣春刀之后对演技有期待。。。快来来
听着刘诗诗中气不足的声音,什么叫度秒如年,去感受一下吧
1.影片证明了两件事,刘诗诗真的不好看和刘诗诗真的演技差;2.挺闷和挺傻的故事,没有任何惊喜,腹黑的姐姐,早已猜到,楚楚可怜的女人就是装,那些活泼开朗的女生才没心机了。
终于看到诗诗演的不错的电影了,加油!
好厉害。。。还是没看懂。。不过真的是帅哭和美哭了;另外在一开篇就认出来是上海取景的感觉蛮好的,喜欢那样的上海小弄,发现几乎所有取景好像都有去过的地方还蛮好的;最后是确实名导演的手法很能吸引人,虽然还是未能完全看懂,不过很有吸引力!感觉在“一个人咖啡”和它之中做出选择还是蛮对的
如果有人因為644給一星,我就只好因為哈魯馬給五星了【ry
演员 都是有自己味道的 想看
2014.10.24 什么玩意 冲着张孝全和哈鲁马去的
美术摄影都没问题,故事内心化,情感表达也含蓄,最大的问题或许是近两年日韩导演在中国拍片的主要尴尬:这些根本不是中国人的情感,对话台词动作也不对味。外界的困境还处理不完的我国,这种吃饱喝足单纯心理层面寻找自我的小情绪,一点也不make sense。
恐怕连如玫和若蓝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该算作谁了吧,如玫时而是若蓝,若蓝时而是如玫,表面上两个人各自享受了双倍人生,实际上两个人是共享了一个人生,对于他人而言,她们是如玫,也是若蓝,不是如玫,也不是若蓝,而对于她们自己而言,到底是如玫还是若蓝,也不过是个自我认同的问题了~~
太差劲
最后天伦说『算了 是谁都不重要了 我受够了』 全场怒吼我们也受够了 真 受够了
散场灯光一亮,每个人都不约而同露出了刑满释放般的表情。
1.中日合作,但电影有点台湾青春片的感觉。2.看过原著,这也是我看这电影的原因,当时还没有电影的消息,只是以为是推理小说才去看的。对小说一般喜欢。3.台词总让人很出戏,演员演技也有点问题。4.时而让人看不下去,时而惊叹拍得这么好。5.个人感觉电影把该讲的讲清楚了,可惜不美。
导演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电影每一帧画面都很美,故事不落俗套,看完觉得值回票价。
画面一星,日本小鲜肉一星,张孝全一星,刘诗诗真是烂泥扶不上墙,台词弱爆了分分钟出戏。
喜欢开朗如玫的刘诗诗,刘诗诗怎么不多扮演这样的角色....日本人真丑啊
有点烧脑
這齣和之前舒淇演孖生姐妹同戀余文樂那齣情謎很象,結局也很象,分不出她是誰,但有細節不知是否原著有的, 那個十字架,請留意相關前後情節, 應給出分人的線索, 懸念不止這個, 兩男主愛誰這也不確定,三浦是愛她有愛到何程度,而張更是分不到硬給自己一個答案的感覺,曖味才是最好的.....我和三美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