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显影
ดอกฟ้าในมือมาร,人造传说,Mysterious Object At Noon,Dokfa nai meuman
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主演:朱安贾伊·伊鲁斯里,罗宁·提姆,Saisiri Xoomsai
类型:电影地区:泰国,荷兰语言:泰语年份:2000
简介:導演和工作人員拿著 16mm 攝影機訪問泰國小市民, 請他們說說自己的過去~ 親身經歷說完, 還要再說另一個故事~ 此後, 導演拿著這個故事, 四出走訪泰國的鄉村, 邀請當地居民齊齊來玩接龍遊戲, 即興創作下一個段落~ 最後, 導演將這集體創作的故事在有限資源下拍成一部電影~ 這虛構的故事, 講述一位長期坐輪椅的..详细 >
阿彼察邦的魔力是能让真实与想象的边界不知不觉消失了,长篇处女作就呈现了这种独创性。
6/10。开场镜头透过汽车的挡风玻璃拍摄行驶时的街景,路边的民居、果摊随汽车向景深处的移动依次展现,骑车人停在前面,车载广播播放的爱情故事将车内车外的空间划分开,然后镜头对准一位摆摊的妇女,含泪讲述自己被父亲卖去抵押车钱的故事,讲完后导演却让妇女讲另一个故事,她也照做,影片由此将现实与虚构空间(残疾男孩和女老师)交织起来,如看病的老人埋怨女儿的现实片段,接的是残疾男孩坐着靠窗的桌子写字。这部电影如开始的长镜头一样没有故事,只是让被采访者击鼓传花式的编故事:男孩双腿残疾还要和兄弟一起照顾妈妈;他思念老师把自己藏在老师的体内并互换记忆;有说他在二战中坠机致残,也有聋哑女孩说带男孩坐火车去曼谷的老师被迫做了舞女,最后是一群学生想象男孩是外星人与老虎搏斗。这些搜集的故事好似一个轮回,构成了独特的世界观。
讲故事是一切叙事的开始。本片将故事的内容作为内容,将连接故事的方法作为框架,十分有新意。而且黑白片总是格外动人的。
成效不甚高的创作方法,未经渗入便流逝
空间-影像昭然若揭 立意远胜蜻蜓之眼
由随性穿梭的幽灵构成,作为构图的参照不断生成强大的创造力,赋予民间书写历史的权利,一直在向某个临界点靠近,记录和传诵,童稚与苍老共同构成了通感力,弥赛亚时间,荒谬的故事接龙根植于乡土,需要「存在」来证明的电影,捕捉到的虚幻为后续的作品提供了一些经验
特别有挑战精神和洞察力的一次叙事-影像实验。故事的任意滋长看似出于即兴,其实也基于每一个体的不同经验,所以导演设定让每个人讲第一个故事的目的就在于奠定潜意识基调,自身先被框入叙事,再由此生成那个新的故事,每个人被潜在的结构串联起来,就构成了巨大结构的一片可辨识的集体经验。神秘物的轮廓仍然是隐隐浮现的政治-历史的骨架,各式的人填充了它的血肉,集体无意识地以故事的随性编译回避着什么。这个缺口/入口在于最后的小孩子,他们暂且没有经验可言,会接着故事引入外星人战斗等脱节于现实的童言,而不受结构对潜意识的束缚,可以轻快地跳脱出来,所以有小孩突现而转换为幕后视角的一幕,短暂逃逸故事之网,而这故事-影像中的每个人,都在这张集体无意识之网上,在纪录式影像下,存在于鲜活/真实-受限/混沌的对立之间
人类天生就爱听故事和讲述故事,电影本身就是讲故事。阿彼察邦用伪纪录呈现讲述故事和被讲述的故事。伪纪录,讲述,被讲述三者都用影像呈现,不同的是他总是影像先行和前置,再用卖菜女人、残疾男孩、老太太、舞台表演、河边青年们、两男一女剧作家、双胞胎聋哑女孩分别讲述被前置的影像内容,同时呈现讲述中的影像内容。通过声音的不间断连接和勾勒神秘男孩与达格法的故事。不同讲述者的奇幻色彩和想象,就是故事的魅力。(整体竟甚至有点变相相似于口述历史)
第一次看邦哥,乡村的影像还是很迷人的,民间故事如何被传播及改写,虚实之间、戏中戏挺有趣的
俺不行啊俺不行
一次电影实验,概念很好,只是影像粗糙,完成度不是太高
我的阿彼察邦第三部,黑白画面,手持拍摄,既真实又有故事性和代入感,导演用采访的形式以层层讲故事的方式,仿佛一个俄罗斯套娃,打开一个下面还有一个更为精致精彩的故事。跟随丈夫卖鱼的妇人回忆自己儿时被父母卖给别人抵债,我见犹怜潸然泪下;女人找寻弟弟,老师死而复生,又生出了一个圆球,从天而降的小男孩,将老师藏匿在衣柜了,好瘆人,双腿不便的少年;中小学生不断在镜头前虚构自己的故事版本,甚至为了抢镜头打起来了,宛如一个20世纪末的民间传说故事,透着鬼魅神秘,也有有趣让人忍俊不禁的地方。其实这部可以看到阿彼察邦很多元素,看到女人看医生那个置景,跟记忆里一模一样;老师这条线模糊了生死,感觉布米叔叔已经在路上了;角色遭遇过迁徙动荡,隐隐的zz映射!居然是阿彼察邦的第一部长片?没想到阿彼察邦也爱外星人!
三星半。与《幸福的阿扎罗》对看。虚构与现实之间如何区隔?第一部长片里,通过多人接续讲述一个故事,已经凸显出阿彼察邦对东南亚神秘主义的关注。讲故事的方式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如何对待闪回/过去。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3K修复版。16mm摄影机黑白胶片拍摄,以纪录片手法制作的非纪录片。摄制组拿着摄影机,在泰国进行一场“故事接龙”之旅。再将这个故事拍摄演绎出来。能够反映部分泰国现实。这个由不同地域、族群、年纪的泰国人讲述的故事接龙开始很严肃文艺,随之越来越离奇诡怪、荒诞不经。两星半
#桃花岛观影团#建党99年纪念日,看了部完全由人民群众创作出来的片子…如果抛却小孩凭空从椅子上浮现的那一镜不谈(在《布米叔叔》里用了同样手法),基本可以划到纪录片那一堆儿里。结构如同九连环,仅以微弱的逻辑交点组织起来,非线性,不问终点。阿彼察邦不是电影炸弹,就是真的外星人
接龙式的叙事手法,混合虚构与纪录的表现形式,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即兴创作可以达到这样精彩的叙事文本实属惊叹,记忆与现实、人文与景观,阿彼察邦在叙事的过程中不依附于二元性特征,反而使作品有了更为多元的解读空间,也验证了佛教关于其整体性的美学思想
导演入镜话筒也入镜。不过按照纪录片来说的话,形式挺有意思的
极其迷人的影像实验, 阿彼察邦结束在芝加哥的留学后回到泰国,此时的泰国正在经历着经济危机和政局动荡,阿彼察邦集结了6个人,花了2年时间,在泰国各地旅行,然后拍摄在火车上、渡轮、汽车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再找一些人对着镜头讲述一个关于家庭女教师(由许多不同人饰演)、残疾男孩和神秘男孩的故事,讲述者是小贩、乡村青年、剧团演员、编剧和小学生,他们构筑着这个匪夷所思故事的细节,在阿彼察邦看来,电影的叙事远没有现实重要吧,所以这个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已经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跟随着阿彼察邦带有极强介入感的镜头(还包括许多声音的介入)游历于泰国的乡村和城市,去看看这个国家的分裂与和谐,阿彼察邦加入了许多个人化的情节(如之后频繁出现的看诊片段来源于其父亲是医生的童年记忆)和强烈的影射(时不时出现的候选人海报等)
#泰国作者电影周#睡太香了,治好了我的失眠症。
不同人参与编一个故事,设想还可以,但拍得太无聊,故事也无聊,就很习作。。。猫说简直比上独立电影课那些最无聊的还无聊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