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對阿布(非叢林那只)的那一頭毛很印象深刻,而且對氣質美沒有抵抗力,套句木村拓哉説過的話:“深津是女優,‘優秀的女人’的‘女優’。
”但是一旦得了獎,就常常搞得喧嘩太過,本來電影院就很容易人滿爲患,這種片子帶著個話題回來,就更是要人擠人了,我向來暈人,其實沒打算去看來的。
二來吉田修一的小説在結尾的地方向來跟我不合,每每都給我一種像是推翻了整本書中堅定不移的某些部分或是某個主題的感覺,而尤以這本《惡人》為最。
當年這本小説出來,我就對結局有很大不滿。
覺得被結尾那麽一寫,就弄得整個讓人不明白光代的想法了。
好像書裏那曾經的一切都變得膚淺起來,仿佛光代根本就沒了解過祐一這個人……anyway,吉田修一的書于我真的只能享受過程,每每在結尾的地方他都搞這麽一下子,其實不只《惡人》一本這樣。
在這幾個理由同時加壓下,我其實真的沒打算去看的。
不過我家大老闆手上有一些送的票一直放著。
從内映到現在還沒用完,結果沒看過的也沒剩幾個了,就便宜到我一張ピカデリー小包間,說實話我這土包子完全是爲了那紅雙小沙發去的……不過還好去了。
雖然外面讚否兩論(因爲紅了嘛),但是說實話以一個讀過原作的人來説,我真心覺得挺好的。
大概吉田修一全程參與腳本是一大功勞。
首先不愧是原作,自然清楚整本書的重點都在哪裏,又碰上的是也想著重于小説原本的精神,沒有想要大搞改動的李導演,於是整個電影基本上對書的情節沒有過多的改動。
最大的一筆改動在於改了結局。
這點我拍手稱道。
我本來就不喜歡那個結局,現在經由原作者的手把它改成了一個新的模樣,在我這樣的讀者看來,絕對是再好不過的美事了。
雖然原著也有原著的深意才用了那麽個看似“背離”甚至“背叛”的方式表現的,但是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啊,如今改得這麽巧又不流于表面,當然額手稱道了。
然後是有幾點沒改動的地方感覺很好,一個是不只突出了光代和祐一,而且將原本小説中也花了很多心血突出描寫的祐一的祖母,以及被害者的家族都按照小説本來的意思原原本本的濃墨重彩描繪了出來。
再加上演員的演技真的很讚,就更是顯出“誰是惡人,誰對誰來説卻是最深沉的愛”這種感覺來。
再有就是吉田修一筆下那種越是混濁泥濘下就越是顯得純粹純潔的感情,那種清澈感就像是搾起書頁而直接流進電影裏面來一樣,一邊看我腦海中甚至就想起那些書中的字句,甚至跟著翻頁……就已經還原到這種地步了。
這幾年來看到還原成這樣的有原作的電影,好像還是第一回。
哦對,所以那個結尾的改動就更讓我覺得感動和感謝了。
吉田修一伯伯我錯怪您了,您是好人XD所以總結了一下,我覺得這電影改動的地方,和還原出來的地方,都讓對原作有所認識的人應該起碼會挺滿意的。
當然也不排除對原作的結局很喜歡的人就可能會覺得改動得不妥了。
還有一個對我來説是驚喜的地方,就是岡田的增尾。
之前去看雷櫻的内映,我還很坏心眼的想哇岡田的顏襯得蒼井優小美女更顯小了,而他的演技也襯得小美女的演技更好了……不過事實證明岡田是演“惡人”的命啊,他終于找到他的戲路了啊XD(壞笑)……我覺得整個就看到一個從書裏跳出來的增尾,再次讓我想起了看書時候的那份厭惡感……我沒怎麽看過岡田將生的電影和電視,對他的印象就是夏帆小美女的竹馬,從電影一路騎到電視(繼續壞笑)。
《告白》說實話也不是他出彩,我覺得整個就是中島哲也的彩頭(沒辦法我是飯嘛>)。
不過這次真的挺出彩的,有他的增尾存在,反面更襯出阿布那小兔子一般無辜又深藏無奈的眼眸。
這本小説裏那份純粹,我覺得反而是吉田修一的書最複雜的地方,這一點有主演和主創的加持,被還原得小心翼翼,如果說換個人來拍的話,可能會拍出一個比原作更加像電影的電影,但是經由這一個班底,將一個電影拍得仿佛讓我幾乎能都聼得見再次翻開那一頁頁紙張的聲音,而又同時能讓人覺得是個很好看的電影,有沒有可能其實這是更難得的一種體驗?
對我來説是的,我覺得既很滿足,又有點新奇。
其實我心裏是想打4.5星的,少去的那半顆星,在阿布那裏,我真的覺得其實凴阿布可以做到更惹人憐動人心的,可是時間就那麽多,安排給他的高手又太多了,一個個過招的結果變成大家都出彩了,給阿布表現的時間就稍微有點點短缺了。
看起來好像是大家都在圍著他轉,但是其實卻變成有時候他是那道反光板,照出的是對面的人性了。
所以猶豫了一下,還是拉下了一顆星。
但是我還是覺得這是個好電影。
如果看過小説的話,應該會更能體會吧。
2011年4月5日写的。
影评名来自豆瓣某篇评论。
“你,有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人吗?
仅仅是想着那个人幸福的样子自己也变得高兴起来的人现在这世上没有这样存在的人有太多了自己认为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东西然后觉得这样就可以变强所以就认为自己看得很开把失去东西的人、渴望拥有的人当成傻瓜不是这样啊这样的话人类就完了”——————————————————————————————————————————《恶人》开着车在城市里转一圈,因为某人超速或不按规则变道,你狠狠地骂一句娘;打开约会网站,不出5分钟你可以要到一个QQ号码,然后你问对方要不要见面,顺利的话你期待着能够合体,不顺利你大概会在心里暗骂这女孩死脑筋;工作时你在上司面前有意无意暗示着同僚的失误,得不到赏识时你暗地使些花招找些人结党;对待父母的唠叨,孩子的要求你偶尔有些烦不胜烦,转过背去,你觉得那些被冷落的眼神与自己绝缘了;网站上如火如荼的论战里,太过投入的你,问候了对方的人格、爱好,甚至十几代家庭成员……你说,你是一个恶人吗?
你开着车撞倒了一个人,你因为她是农村人难缠,于是你不顾她的哀求,狠狠捅了八刀,CCAV上播出的是理解你的新闻;你精心准备,一路南下,一进局子,就大开杀戒,目标是那些你认为只会诬陷的上海条子;你男友欠了债,逼你去做小姐,你染了AIDS,为了报复,你故意传染给上十个客人;你是一个同性恋,受到的青眼和冷遇让你在扭曲里挣扎,终于抛弃了道德,诱引许多有潜在倾向的男子上吊,承诺在最终时刻解救他们的你,转身离去;你在约会网站上认识的女孩,不过为了勒索与你见面,被人抛弃在荒郊野外后,她见了前来救援的你,只是恼羞成怒地威胁你强奸她,于是怒火中烧的你,掐着她的脖子直到窒息……你说,你是一个恶人吗?
佑一紧紧抓着光代,“我要是早点遇到光代你就好了。
”在主流媒体的镁光灯下,这会被报道成一个怎样的故事?
大龄剩女为杀人犯诱拐,不顾一切为爱走天涯?
我几乎可以想象男人们嘴里喷出一股烟气,不屑地张大鼻孔说:“这女人缺男人,寂寞得不行了吧。
”但,又不仅仅是爱情而已。
清水奶奶一脸茫然坐在公交车上去医院照顾她病重的先生,公交司机(这也是老戏骨)对她说:“又不是奶奶你的错,不振作不行啊。
”失去爱女的父亲对着将女儿踢出车外的男人说:你的人生已经完了,你以为没什么可以失去的强大,不过是傻而已。
并不想对剧中任何人做任何道德上的批判或审视,正如一直对生活里来来去去那些人一般,“人一直是在道德边缘游走的动物 这是法律阻止不了的。
”谁是恶人?
谁都做过或大或小的恶,谁也未曾可以正大说一声,我向来无错。
圣经那个故事里,并没有人出来投石头,因为生活里,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纯洁无暇。
然而,那些隐藏在日常里,那些并未被人识穿的伎俩,那些真正从灵魂深处对人生,对人性的轻视,那些自以为是的强大,那才是最大最深的恶。
导演借父亲柄本明说出引言中的一段话,如同向那些站在高墙一边,永远坚不可摧且正确的人,宣战。
演员们表现得,各有突破,可圈可点。
父亲和奶奶的角色让我泪点崩溃,妻夫木聪和深津绘里和《slow dance》里恬静安详的姐弟恋升级成金发少年的忧郁强势,深津绘里那一眼沉凝,完全是演技到了幻境。
久石让的OST,小提琴以及最后的your story都十分契合,颇有戳中泪点的雷霆之势。
虽则豆瓣许多人对旬报第一持怀疑态度,然而以他们给《单身男女》打5星的智商,反而显得恰如其分。
在这个冷漠而华美的世界,总有人心里还守着温柔。
鲁思-本尼迪克在被公认为研究日本国民性最权威的著作《菊与刀》中这样概括日本人的社会心理:“刀与菊,两者都是一幅绘画的组成部分。
日本人好斗而又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而又有礼、冥顽而又善变、驯服而又叛逆、忠贞而又背弃、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求新。
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一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征服。
”这些几乎相互对立的性格特征,完美地在日本人身上融为一体,只不过不同时候表现不同方面而已——对外人和弱者与对本集团内部的人和强者的态度截然相反。
在2010年获得日本电影旬报年度第一的《恶人》,便深刻地剖析了当代日本人的社会心理剖析,以冷锐的视角,残酷而略带温情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曲小人物群像式的悲歌。
《菊与刀》一书中对日本人性格的两重性做了如下描述:“他既可以绝对顺从家庭安排的婚姻,也可以自由恋爱;既可以无私地承受极端的义务,也可以沉湎于享乐和安逸;既可以谨慎得有些怯懦,又能够勇敢得有些鲁莽;既殷勤有礼,又傲慢不逊;既对上级驯服盲从,又会顽固地反抗违逆;既极端地保守,又非常地开放;既有菊的柔顺和伤感,又有刀的锋利和进攻性。
”然而,从这些表面的对立中,我们却可以看出其本质精神的一致,那就是:无论日本人做什么都是绝对地投入并且容易走极端,归根结底,这是将现世神圣化、绝对化和惟一化的必然产物——“刀是僵硬、鲁莽、野蛮的刀,菊是颓废、瘫痪的菊,它们缺少的恰是理性的节制与温和”。
《恶人》中的男主角佑一便是典型体现日本国民性的小人物,小时候被生母遗弃,在外婆外公的抚养下长大,照顾着羸弱的外婆外公,还无私地承担邻里之间老人们的生活。
一方面,他的爱情观很保守,抱着认真的想法在交友网站与女孩佳乃进行交往;一方面又非常开放,初次与佳乃见面就开房发生性关系。
他看到佳乃被增尾狠狠抛弃曾泛起心底的柔顺与伤感,怜爱地想把她接回车里载她回去,却不料被佳乃恶语相应,触及了敏感的自尊心后泛起杀意,露出了心中锋利的刀,将其残忍杀害。
他是那么投入,让人怜悯心痛。
却又那么容易遁入极端深陷于此,人人观其景皆爱莫能助。
其实遁入极端的又何止佑一一人?
为一段末世的爱而逃亡的弱女子光代,为死去女儿鸣冤而拿起利斧复仇的佳乃父亲……“日本人以耻辱感为原动力。
”鲁思-本尼迪克一语道破其中奥秘,“必须面对外在压力并对此臣服”的现实感催生了日本的“耻感文化”。
罪感文化的主要特征是诉诸于良心与超现实的“超越者”——“对超越者而非现实者的敬畏是忏悔者自发(主动)地产生忏悔自我‘罪恶’的道德冲动”。
耻感文化则必须依靠外部的强制力,忏悔者只有在感受到外部“现实者”的强大压力之后、才会因为对其力量的敬畏并对即将到来的惩罚感到惶恐而产生认错的动力。
在耻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外部“现实者”的确认——如果恶行没有被外部者察觉、那么就不必懊丧;如果外部者的压力可以被忽视、那么忏悔就是多余。
在影片中增尾与开健康讲座骗婆婆钱的骗子可谓此言论体现的前者与后者。
增尾在警方寻找到他之前一直躲在胶囊旅馆里,抓获他时他被吓得一副魂飞魄散的样子,这是被警方的强制力所迫产生的行为。
但当这种外部强制力解除时,他又恢复常态,不仅大开PARTY宣扬自己泡妞本领多靠谱,还极力渲染死者的轻贱,表现出对死者的极大不尊重。
他并没有真正主动地进行忏悔,也没有所谓的道德冲动。
当死者佳乃的父亲拿着利斧意欲砍人时,他才意识到被外部者察觉,不过短暂的沮丧并没有催使他做出本质的改变。
而骗婆婆买药的骗子,则可谓后者。
他们表面上称婆婆为“美丽秘书”,可实际上却利用婆婆讨好其他老人,而当婆婆真心与之示好时,却嚣张地欺负婆婆这样一个羸弱的老者。
而婆婆在影片结尾决心上门与之于理抗争时,她的力量过于弱小,对骗子们的压力完全可以忽视,他们可以名正言顺扮演恶人角色却浑然不知且悠然其中,更不用提所谓的忏悔了。
日本人的现实性,似乎建立在对显示力量的敏感对比上,所谓的“责任”与“道义”都建立在对比之上。
日本的耻感文化不同于那些信仰基督教的民族文化,信仰基督教的文化中有“知错必忏悔”的功能,而在耻感文化中,错事并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羞耻之别。
一个人作恶犯罪,只要事情没有被发现,没有让他感到耻辱,就不会认错道歉。
《菊与刀》一书中说道:在日本人看来,对于自己的过错要尽量掩盖,因为不是错误本身而是错误被外人知晓被视为羞耻的根源。
为了一个错误而不惜编造层层叠叠的谎言、以避免承认错误所导致的‘失去面子’是理解日本人行为背后之心理动机的关键。
在日本人的观念中,保持当事人面子的完整是所有行为的最高目标,只要能够保持当事人面子的完整、那么就没有什么要紧的东西了。
影片中后段,当佑一与光代逃亡到海边的灯塔时,佑一有一段催人泪下的“爱的讲演”,他痛哭流涕是因为他之前并没有意识到杀害佳乃的严重性,认为是理所当然。
但真正当有诸如与光代的爱情这样的外部强制力出现时,这样的耻辱感便应运而生。
耻感文化造就了日本人极端的自尊心,使他们对于外来的嘲笑或者批评会非常敏感,哪怕微小的善意的玩笑就在他们认为有可能就是羞辱。
受到嘲笑(羞辱)的人无非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提高自己的力量,以使他人惮忌自己的力量而不再敢继续嘲弄。
另一种便是选择放弃提高自己的力量,在怨恨中进行更沉重的自我折磨。
毋庸置疑,男主角佑一是因为受到嘲弄,冷言冷语、威胁而一气之下杀死了佳乃,属于前者。
佳乃的父亲也属于前者,在佳乃的追悼会中,他在听到亲戚有人对佳乃风言风语时,冲出去与之发生肢体冲突,并下定决心对佳乃的死进行调查并发誓复仇。
而婆婆则属于后者,面对外界媒体的追逐显得局促不安,虽一度努力振作却在结尾面对媒体的闪光灯,眼神中流露出弱者的迷茫与焦虑。
自弗洛伊德以来,众多心理学家将性倾向视为窥视人类内心的渠道。
进一步说,一个社会的集体“性倾向”是观察一个民族共同心理的独特渠道。
日本社会大量的色情电影图片为外界观察了解日本人的潜意识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恶人》中人物的社会心理,可以从其几场粉红戏窥见一二。
日本的色情电影中多以受虐为情节主体,与欧美色情电影中以享乐为宗旨的目的不同。
在色情电影中,女性绝大多数是受虐者,男性是施虐者。
在为数不多的几场激情戏中,第一场是佑一用手机拍摄强迫拍下穿三点式的佳乃,第二场是佑一第一次见光代便与之强行发生性关系,采取的为粗暴的后进式体位。
第三场是佑一与光代真正意义上水火交融的激情戏。
众所周知,处于现实压力中的日本男性,往往试图通过对变态性性行为中获得强烈的感官刺激而得到快意的释放。
有数据表明,日本是世界上做爱次数最少的国家。
我们有理由相信,越是缺乏做爱能力,越是被迫用非正常的方式将其释放出来。
前两场粉红戏,佑一都处于冷漠机械的状态,用手机视频窥淫,用粗暴的体位对待,缺乏真正的交流。
当真正的爱情来临时,第三场激情戏才显得那么重要。
忽然想起三岛由纪夫在《所有的日本人都是反常的》一书中提过:“通常,施虐淫是支配、领导和破坏的意志,受虐淫是忠诚、直接行动和自我破坏的倾向。
”。
兴许,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就是生理上的“施虐——受虐”行为的自然产物吧?!
值得玩味的是,韩裔日籍导演李相日在选择原著作品进行文学改编时,将结尾佑一与光代的结局变得温情敦厚了些,那只努力想触碰到爱人的手,给观众留下了多重性思考。
据说在吉田修一的原著中,佑一在结尾依旧是个彻彻底底的恶人。
兴许是原著结尾在这个移民导演眼里,过于残酷灰色了。
他更像是佑一与光代餐桌上的那颗鱼眼睛,跳脱、客观地审视着这个民族的社会心理,闪闪发亮。
谁是恶人?
似乎与之相关的词无外乎是“穷凶极恶”“禽兽不如”“灭绝人性”这些这些,干下了令人发指的事件,变态、近乎非人,可有谁生来就这样?
想象中的“恶人”不会是和家中长辈住在一起,更不像会定时定点地接住院的老人,不会因为想见喜欢的姑娘流着泪向母亲借钱,不会羞涩地问别人是否还好,不会在灯塔看到远处天际初升的太阳而红了眼圈……谁是好人?
谁是无辜者?
对相貌堂堂的有钱公子进行近乎无耻的死缠烂打,随意对人进行勒索恐吓的女生?
把嘲笑他人作为生活常态的衣冠禽兽?
还是表面和善背地里榨取老人钱财的骗子?
没有人说他们是恶人,没有人说他们做的事令人发指。
心里是觉得这片子没有《告白》用力大,而且后来煽情煽的好明显,但《告白》的极度黑暗中反而让人生出一种超现实的荒诞感,又是那么梦幻的拍摄方式。
于是《恶人》又轻易地在我眼前模糊了所谓“是非”这种东西,原因就在于在类似的模式中我们揣度编剧意图一样一开始就不在心里认定主角为“恶人”,看多了刑侦剧什么的就擅自相信后面他们会告诉我们其实凶手另有其人,或者只是误会,但清水是真的杀了人,他掐死了那个女孩,并且直到遇到光代之前都不觉得自己真的是“杀了人”,不觉得自己错了。
无法判定出对错的一个杯具。
佳乃父亲说,以为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东西,以为这样就可以变强,可以无所顾虑,这样人类就完了。
没有人可以只是自己一人。
Why things have gone so wrong?
好莱坞,总有某些地区电影抱团放话要挑战他,比如宝莱坞,比如90年代的香港,比如00年代的韩国,还有张国师陈国师等等。
好像从未听说日本电影人喊出挑战好莱坞的口号,一直就那么悄悄咪咪自说自话的拍电影,但细数起来,国际级大师出得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多。
光一个黑泽明,足以羞死那些挑战者的先人。
恶人,是个标标准准的经典手法拍摄的电影,所谓经典手法,就是安安静静直直白白的讲一个故事,娓娓道来,不耍花头,花很长时间慢慢铺垫,把你带入情节,看完它,然后被他打动。
好莱坞这套耍得最好的,是伊斯特伍德。
恶人节奏很慢,但不是故意装怪的那种慢,无数个毫无必要的长镜头空镜头之类的;更不是故意炫技的跳跃啊倒叙啊花样耍焦内容空洞,他就不温不火的讲故事,似乎显得故事很平淡,也确实,虽然是杀人,但你会觉得,里面人物个个都不算变态,都是我们周围的平常人,甚至都没有一个坏人,人人都有缺点,我们哪个没得缺点喃?
都还不是好罪大恶极的缺点,碰到一起,结果死一个抓一个,其他和这件事有关系的每个人,生活都被改变。
好像现实生活也差不多,天天那么多杀人与被杀,又有几个是变态杀手干的?
失去亲人的人,又有几个可以真正擦干眼泪继续向前?
讲这样的故事,对演员的演技要求是非常高的,不温不火的度最难把握,表面木讷迟钝,心里翻江倒海,还要让观众看不出来又体会得到。
这片不论主角配角,基本都可以满分,没瑕疵,尤其出彩的是3个女角还有那个大叔。
演死者据说是去年日本的最佳新人,演的真好,势利、算计、蛮横、无情等等,完全就是你身边那些讨人嫌,但是,那些小女生的小心眼和小调皮,你会觉得她真的罪不至死。
女主角是著名的演技派,确实抗得起,她做的事,细想起来不可理喻,她演出来却是那么自然,毫无痕迹,令人信服。
“我以为从此可以幸福了。
”这是她一句台词,好绝望的一句话。
奶奶是这3个女角中最出彩的一个,她的木讷和不知所措简直光芒四射,看完之后,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的几个特写镜头。
还有她那句“我那么努力才活到这么大年纪。
”简简单单一句话,说完了生活的艰难。
大叔认尸前后那一段表演,非常完美。
你能感觉他完全被打垮了,然后尽全力维持不失态,表面上就是平平常常的举动,但他就是演得不平常。
一个好故事,一个好的讲故事的方法,一群好演员,基本上,一部好电影就只需要这些。
恶人做到了。
没错,的确我是看了怒之后来看的恶人,但是看了恶人后多少对其中的各个角色有点怒其不争的感觉。
首先来说小七扮演的男主,是被母亲抛弃与年迈的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爷爷身体不好经常住院,奶奶也说过祐一要是不在的话,爷爷连洗澡都不知道怎么办呢,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家庭中,一时的冲动与杀意还是让这个家庭背负了更多。
奶奶出门回家都会有大批的记者堵在门口,当公交车怒斥记者并在奶奶下车时对她说“不是你的错”,真是对男主有种怒其不争的愤慨。
女主由深津绘里扮演,是一个生活简单乏味守旧的单身女性,工作也是卖西服的柜台服务员,稍微提下妹妹感觉应该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日本女性,性格比较外向也比较注重打扮有交往的男性。
这样的姐姐是与男主由手机交友app认识的,两人的开始与过程说不清是欲望、爱情亦或者是空虚,甚至直至最终感觉也不能男女主之间是爱,多少有点因为此时此刻的一种沉沦。
但是女主的恶是指包庇男主与其私奔,不过对大众来说她是被诱拐了的,另外硬要说的话以日本文化来说“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这也就是说即使并非你的错但是给别人造成困扰了就需要道歉,那么姐姐的恶应该就是与男主私奔给妹妹带来了困扰吧,这在姐妹的电话中可以感受到。
再者说说死者妹子,她虚荣,在朋友间假装富二代是自己的男友,背后会说朋友的坏话,与男主也是交友网站上认识的,嫌弃着男主的职业没出息,其实自己也不过是靠着父亲介绍了客户,整体梦想飞上枝头变凤凰,而在被富二代踢下车子以后对于想要帮助她的男主又恶言相向,一股脑将怨气都发泄在男主身上,威胁说要去告男主绑架她,那种恼羞成怒的高傲又仿佛是不允许别人轻贱的,明明前一刻还死皮赖脸的在讨好富二代,可以说非常典型的一种自卑又高傲的人了,让人感觉讨厌又可怜可悲。
死者的父亲是一位小乡村里的理发师,对于去大城市的女儿不满又无奈却又有种隐隐的骄傲,认尸的时候确认了是女儿后看见女儿脚边的布没有盖好,父亲认真的包好了女儿的脚,突然间就有种泪目感。
看着女儿从儿时到成年回忆的短片耳边是来悼念的宾客的闲言碎语,我想父亲的内心是奔溃的吧,在雨中父亲对着女儿的管用说你没有错,这究竟是对女儿说的还是对自己呢。
富二代可以算是定义上的恶人,法律上的良民了,他并没有杀人,但是造成这些恶果的直接导火线,在富二代朋友中说大话总是嘲笑别人,踹死者下车,而在以为杀人案与自己有关的时候又吓到躲在胶囊旅馆中,被找到简直是毫无尊严的哇哇大叫妈,有种莫名的好笑,但无论如何在法律上他并非恶人。
男主的奶奶被骗子骗走了积蓄,奶奶最终带上孙子送的围巾再次去找了骗子,然而他们仍旧是毫不心软的,这样的恶人,有人能帮我们惩罚他们吗?
影片中两次处理镜头非常巧妙,一是死者的父亲当被告知女儿死讯的时候,母亲的脸被门帘挡住若隐若现看不清表情,父亲问了两次什么事,从不耐烦到懵逼脸,并且有稍许的停顿;二是男主向女主坦白真相,在餐厅中以对方视角只给予半张脸看双方的表情变化,被送菜的打断后继续然后进入回忆。
另外久石让的bgm也非常配合影片气氛。
无论如何,也许正如片尾女主和出租车司机的对话,“那个人就像世人所说的真的是个恶人呢,是杀人犯”,而在女主的回忆中是男主与她一起在灯塔上看夕阳的美好片段。
人性是复杂的,三观正不正与影片好不好也无关,片中每个人或许都有着恶,但有些人又是在另一方面来说是善的,他们都是平凡而并不富裕的家庭环境的小人物,而这样的他们又对同样背景的人们种下了“恶”,可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哉!
请允许我引用江国香织对于本片的评价来做标题。
她是这样说的:“不幸な場面よりも幸福な場面の方が悲しく、そのことがこわかったです。
淋しいから寄り添う、ということがすでに、のがれようもなく悲しいわけで、この映画のなかの人々は、誰もがその悲しみを、全身で受けとめながら生きています。
”看完这部片子,不知道该怎么来评价它。
最后部分的震撼之余,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一种平淡。
影片舒缓的叙事把本来就已经不那么富有故事性的故事拉得很长,加之本来以为会是一个像《嫌疑人x》东野圭吾风格的片子,所以有一种不得要领的失望感。
江国香织的话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另外的一扇理解故事的大门。
故事中每个人为难的处境、他们在这样环境下所做的抉择、他们的改变与收获,是那样的让人感到悲哀。
影片名为《恶人》。
第一反应是,这肯定说的是妻夫木聪扮演的清水这个杀人凶手。
他杀了人,全社会都在通缉他,法律惩罚他。
而除了凶手,影片中还有那个骗子医生和丢弃被害者的大学生增尾也算是‘恶人’。
因为他们做都欺骗、欺负了别人。
尽管他们在社会中有种种的庇护,没有受到惩罚。
而凶手不得不离开他所爱的人,付出代价。
是的,他杀了一个人,但是站在他的角度上来想,帮助自己喜欢的女生,反倒会被诽谤,那是什么样的心情。
而这种代价不仅仅是坐牢这么简单、自己人生全部被毁不说、还毁掉了那个和自己深爱的女人(女主角)的生活、毁掉了从小把自己养大的奶奶的生活、就连远房姐姐也因此受到牵连而叫苦连天。
其实很多细节可以告诉我们,杀人凶手心是善良的,(从交代凶手从小被父母抛弃有奶奶抚养长大中可以看出导演对于凶手的人性关怀)。
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骗子医生和大学生增尾。
他们是医术高超的医生和长相俊俏的大学生。
医生深受患者欢迎,尽管他卖假药,敲诈患者;大学生是自己社交圈子的中心,深受女生喜欢,尽管他实际上是一个玩弄别人感情,玩完就丢的花花公子。
特别是那个大学生,其实案件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因他而起,但他还是接受调查之后迅速恢复自由。
与凶手相比,他们两个其实更应该被叫做"恶人”。
不是吗。
谁才是真正的恶人?
再来看看死者,她不“爱”自己的父亲(与她父亲对她的爱和珍惜形成强烈的反差),她很势力,一心讨好连自己是谁都不记得了的大学生却对真心喜欢自己的穷孩子(杀人凶手)态度恶劣;就算被大学生丢在荒山野岭也不对前来帮助自己的穷人孩子抱有丝毫谢意,反而扬言要诽谤他让他名誉扫地。
从这个角度来想,难道她就不是“恶人”?
可以说,她害死了自己,然后又毁掉了凶手的一生,伤害了凶手的亲爱的人,让自己的家庭崩溃。
——虽然这些都不是她所能预料到的。
凶手、死者、骗子医生、抛弃死者的大学生。
他们有理由被称作恶人。
他们都是恶人。
这也是影片想要表达的——恶人不仅仅是凶手一个。
只不过最后接受社会道德审判的只有他一个。
医生和大学生是这场游戏中的强者,而死者的死博得同情,可以掩盖她的“恶”。
而凶手杀了人,而凶手本是游戏中的弱者。
凶手被带上“恶人”的标签。
命运使然。
除了女主角、凶手、被害者、大学生4人的主线。
影片对于其他小人物的处理可谓精彩。
只是简单的带过,没有过于详细的叙述,却把一个个人物塑造的丰满而传神。
用我们的话来讲,叫做生动形象、有血有肉。
受害者父亲和凶手奶奶出彩得快要盖过主角风头了。
受害者父亲在最后那段关于”对于一个人而言重要的人“的那段话让人印象深刻。
也是理解影片的一个重要的线索。
这个社会上有太多缺少重要的人的人了。
而对那些拥有重要的人而言,那些重要的人让自己变得强大。
对于女主角而言,凶手是她最重要的人,她不顾被误当做同犯的危险去向凶手通风报信;对于凶手而言,女主角是他最重要的人,为了让她不被当做同犯,他得差不多杀了她的去掐她的脖子;对于凶手奶奶而言,爷爷是她最重要的人,爷爷让她坚强有勇气去骗子那儿讨回公道;对于被害者父亲而言,女儿是他最重要的人,他为了为女儿报仇,他敢去教训身体和势力均比他强壮多了的大学生。
他们最后都变得强大。
而骗子、大学生他们不懂得去珍惜,没有那个“最重要的人”,尽管他们并不寂寞孤单,但他们对于社会而言,是废人。
谁是恶人。
谁不是恶人。
谁是废人。
谁不是废人。
这部电影里,不管是谁,都生活在一种悲哀之中。
影片很简单,就像开头所讲的那样,如果单纯从故事层面来讲,它简单得让人失望。
导演没有像今年同样大热的《告白》那样玩摄影,玩独特的叙事手法。
就老老实实的把要讲的在荧幕上铺展开来,让观众去思考,去挖掘,去理解。
你会发现影片就像没有经过修饰一样,干干净净。
就连里面杀人凶手的村落,家里面的内景都做得陈旧而真实,不干净也不杂乱,让你觉得好像真的有人家住在里面。
这值不值得我们的电影人去反思?
现在我们应该庆幸导演和编剧(小说作者)没有完全的把故事集中在’讲故事‘上面了。
这是一种可贵。
可以说,这也应该是此片能够成为一时轰动的话题、赢得这么多影评人垂青的原因所在。
说一些题外话,这个片子中就可以看出,日本女人的地位之低。
女主角、死者、死者的妈妈、凶手奶奶。。。
你可以从她们身上清楚地看到日本的男女不平等。
电影源于生活,生活中接触到的也是如此。
日本女人对自己的丈夫永远都是像对皇帝一样的乖乖的小声说话,家务都是女的来做,女的有委屈都是憋在心里,几乎没有感和男朋友和丈夫吵架的;男的可以对女的称“老子”说”お前”(日语你的最不尊敬的一个类型),而女的永远都只能用尊敬型的“您”和自谦型的“我”。
我不是女权主义者。
但是这样真的觉得很变态。
还有就是,那几场床戏,女主角的表演真是精湛。
国际电影节影后实至名归。
^^ps:推荐去看看官网,http://www.akunin.jp/里面有人物关系图和影片地图。
便于理解故事。
有一个附下崽的评论被豆娘删了。
所以不付下崽了。。。。。。。。。。
有关亡命鸳鸯题材的电影有很多,这部《恶人》有人将其归于悬疑推理片,我个人看来,与其说是悬疑片,不如说是温情治愈片。
一部悬疑电影如何治愈?
影片以一个骇人的凶杀案开场,其后的叙述却像罗生门一样展开,所涉及的案件当事人的亲属友邻逐一登场,而影片关注的焦点在确定案件嫌疑人之后,逐渐从案件本身转移。
按理说,被害人家属对于犯罪嫌疑人恨不得食其肉,然而,本片相当篇幅给予了被害人之父对于非嫌犯的追踪。
这名富二代嫌犯在负载被害人的途中将其抛弃,具体说是一脚将她踹到车下,间接导致被害人与真正嫌犯相遇致前者死亡。
在深夜的高速公路上,怎么能一脚将女孩从车里踢下去?
带着这样的疑问,被害人之父出现在这名大学生面前。
然而这种秋菊式的讨说法对于大学生起不到任何作用,从头到尾他没有半点悔过的意思,抛弃的女孩只是他扔掉的一双旧鞋。
老父亲的那句话“你有什么此时此刻牵挂的人吗?
你只会抱着浮华虚荣、轻视别人度过一生”,空空飘荡,只是轻轻触碰了一下大学生身边的某个朋友。
至少,他们不是集体看客。
在嫌疑人的外婆眼里,孙儿根本不可能是个杀人犯。
他木讷老实,他照顾夫妇二老,经常要送外公去医院,他拿到的第一份工资给外婆买了丝巾。
可是,这只是单纯的生活印象,孙儿的内心世界她哪里知道,即使知道,又如何管得了。
她不相信孙儿杀人,或者她不愿去相信。
然而从不信到最后的知道、接受是外婆的一次成长,她从中获得了正视和胆量。
一个容易相信他人的人,即使被骗,她也会自动屏蔽,寻找借口。
她意识到被医生欺骗养老金,找上门去,任骗子任意推搡,死活抱着桌子腿,要求偿还被骗金额。
对于蜂拥而至的媒体从躲避不及到抬头走进他们之中,深鞠一躬。
嫌疑人的母亲,那个早年抛弃孩子的生母,一进门就叫嚷着没把孙子带好,甚至还说,见到我就是找我要钱,今天发生这种事也不奇怪。
而从后面情节可以得知,嫌疑人并非天性封闭自己,不过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可以倾诉的人。
当他和光代相遇之后,他向她倾诉,倾诉的过程中自然提到了这位母亲。
”她骗我不要回头看,然后他就走了,我也一直没回头,直到有人来把我抱走。
“这个将他丢下的景象在他往后的岁月中不断重现。
伤口已经无法愈合,却可以在倾诉当中获得疗愈。
她真的知道母亲对于孩子的意义吗,还是她已选择抹掉这个意义。
而另一条线,命案在身的嫌犯最后握住的暗夜之光,才是导演最想要传达的。
一个人在杀人之后突然变成了一个好人。
从品行上说,他几乎毫无缺陷,要不是之前来那么一下。
唉。
这是多好的恶恶相报的反面教材。
他感受到光代的真诚,他去向她道歉;两人感情再深一步,他选择向她坦白,他杀过人,再去自首;在警局门前,她大按车喇叭,他回到她身边。
刨去前情的案件,这都可以拍成一个亡命天涯的激情故事,联系《末路狂花》,原本也是防卫过当造成的杀人,却真正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但这真的不是一个“恶人”,想要他(和她)恶一点点都不行,他们的逃逸无非是延长被捕之前的时间。
无需车祸失忆绝症,这二人已然要把人都虐得七荤八素,导演也从这里大举煽情而不可收。
光代到便利店买东西被警察认出,从派出所偷跑出来,连滚带爬地回到他们藏身的灯塔;警察已将灯塔包围,恶人露出“真面目”,死死掐住光代的脖子,只能说在编导脑洞大开的地方出现黑洞,玩虐玩得好嗨,也破了功。
恶之后的善也未免太善了。
为了避免光代被怀疑,为了让光代尽快忘掉他,就掐住她的脖子,扮演一个专门挟持女性的凶手,好端端的现实剧露出一点言情片的影子。
我想他是狼狈地被抓住,出去抽根烟的功夫,别整这些戏剧的东西,套路了。
这部片子与其说讲罪恶,不如说讲宽恕。
首先是光代对于嫌犯的宽恕,尽管这其中有很大的感性因素;其次是被害人之父对于富二代和女儿的宽恕,富二代前面已经提过,对死后的女儿,他说,这不是你的错;再次是外界对于嫌犯的外婆,一个公车司机同样对她说,这不是你的错,要振作。
最大的宽恕来自作者,他给了这个杀人犯一个礼拜的假期,只是想告诉我们,那些看起来是“恶”的人,就是真的那么可恶吗?
在那个灯塔上,他蒙住光代的眼睛,牵她上去,迎向光,再把手松开,这个结尾刚刚好。
只有光不吝啬,面向所有人,只要你向着它。
昨日看完《恶人》,深夜又看豆瓣里的评论,直至凌晨一点才睡。
千头万绪让我久久不能入眠。
一部2010年的电影,我直到2012年末才看,且是一部如此触动我的佳作,确有相见恨晚之感。
初看完电影,想说的实在太多,真巴不得有一位同看的好友,可以聊上好久好久,也促使我为它写一篇评论。
可当我看了豆瓣里诸位的见解后,忽然发现自己起初的感悟还是多少有些表面。
很是感谢,让我渐渐深入理解原著及电影所要表达,也让我越发觉得,这部片子的确不同凡响。
影片有两大深入的探讨。
①首先是善恶。
的确,若你从报纸上读到一则如影片里描述的杀人事件,几乎都不由分说地认为谋杀者是恶。
可影片当然不是如此肤浅。
当祐一的童年遭遇,成长环境,生存状态,以及谋杀前的种种铺垫,谋杀后的种种表达,显然模糊了恶,而渗入了许多的善,于是我们又会同情。
细想这部电影里形形色色的人,谁给你彻头彻尾的恶的感觉?
我的心目中有两个:第一是圭吾。
他把佳乃在深夜的荒郊一脚踹下车,他又把前来讨说法的佳乃父亲一脚踹倒在地,再加上他在他的狐朋狗友(除一人之外)面前大肆嘲弄佳乃父女。
这样的人,恶透了。
第二个是那个卖狗皮膏药的。
先是花言巧语地博得祐一奶奶的好感,再引诱奶奶上门并强迫她花二十余万元买下不需要买的药品。
(这类事我看过相关报道,我记得是说胁迫老人买高档和服)这种用卑劣手段赚取老人养老钱的人,恶透了。
但其他人呢?便没有绝对的恶了。
而这些人就如同我们身边大多数人一般,都是善恶兼有,是更平常和普遍的。
且站的角度不同,善有可能变为恶,恶又可能是善。
人的价值观往往如墙头草一般,难以甄别。
每个人的评判标准不一,善恶有时重叠,有时模糊,同一事件或许不同的人有截然相反的评判,这也是原著作者想要借这个故事来探讨的。
②另一个深入探讨的话题,是孤独。
或许有这个故事,全然是孤独惹的祸。
不是孤独,祐一,佳乃,光代,不会去交友网站。
这类网站对于我们多数都不陌生。
不是因为孤独,又为何去那样的网站呢?
因为孤独,导致祐一把佳乃杀死,因为孤独,光代与祐一相见然后亡命天涯。
孤独,这一人类永恒的话题,在这个故事里,扮演着基石的作用。
祐一流着眼泪对光代说:“如果能早一点遇到你该多好。
(大意)”光代对祐一说:“如果你不是杀了人,我们就能永远在一起。
(大意)”原本可以借着对方排遣掉内心盘踞许久的孤独,却又因为对方深陷更大的孤独里。
原著大概也想表达在这个人与人的心灵越来越疏远的时代,在这个人越来越觉得孤独的时代,人应该怎样去排遣孤独?
或者说怎样面对孤独?
而交友网站,这个信息时代的产物,到底能不能给我们得到心灵的一点温暖,而由此远离孤独?
这都是需要探讨的。
记得哪里说过,孤独是人或多或少总要面对的。
那么我们是否有更好的办法去看待孤独?
是不是只有“应该不顾一切地逃脱”这一条路可走?
电影里有两处让我流泪了。
一处,是公车司机对祐一奶奶说:“不是您的错,要振作起来啊!
(大意)”奶奶看着渐行渐远的公车深深鞠躬。
试想,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遇到自己的孙子是杀人犯,大量记者总在自家门前围追堵截这样的事情,是怎样一种心灵的摧残。
这种时候,陌生人一点点的鼓励,是多么让人温暖的事情,这恰是对人心善的一面的描绘。
另一处,是在灯塔外,祐一泪流满面地对光代说:“一直以来,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活着还是死了。
(大意)”光代上前抱住祐一,祐一说“别碰我!
”但光代坚持要抱住祐一,最后两人抱在一起哭作一团。
那种绝望,不单是祐一的,更是光代的。
两个人没有未来的爱情让人深感惋惜,光代的不离不弃也让我肃然起敬。
爱的伟大和无望深深打动了我。
当然,对于影片最有争议的部分,即结尾处祐一使劲掐光代的脖子,我真觉得这是电影最精彩的部分。
于是评论里有大量的关于祐一动机的评判和推断。
在此,我觉得没有必要去严格区别究竟祐一的这一举动是极大的善还是极大的恶。
你可以说这是祐一为了防止让光代变成他的共犯而做给警察看,目的是为了保护光代,让她回到她原本的生活里去,以此成就了他最终的善。
你也可以认为祐一这样是完成了一次由善恶参半到变为绝对的恶的过程,即背叛我的,我要杀掉,深爱我的,我也要杀掉。
你还可以认为是祐一太爱光代,他明白此时被抓走,就永远不能与光代相见,索性完全占有光代,这种“完全占有”的极致,就是将其杀死。
影片给了我们充分的想象空间,给了我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也给了我们无尽的回味,这正是这部电影最大成功之所在。
另外,影片有许多细节,也颇有味道。
比如,佳乃父亲拿起扳手却最终并没有向圭吾的头敲去;光代手握鲜花却最终并没有把花安放在被害者佳乃遇害的地点,这些都给了我们一些想象,一些思考。
最后,再赞扬一下久石让的原声音乐吧。
我觉得再好的电影没有好的配乐就如同再好的食材却没有好的调料,同样是做不出一道鲜美的菜的。
《恶人》的原声音乐,把那些悲凉,无助,绝望的情感渲染得鲜活立体,让我印象深刻。
《恶人》是部制作精良的电影,值得一看。
观影时间:2010年9月6日4:30pm 观影地点:Imperial影院事件:2010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上座率:70%导演加妻夫木聪加深津绘里(真人比电影中漂亮、优雅得多)一起出场,每人都学会了用法语打招呼来拉拢和观众的距离。
另外,两名主演都恳请观众们“一定留到影片的结束”来“感受日本电影的力量”,似乎是一种信心不足的体现。
看完140分钟的全片,感觉深津绘里的表演是本片的最大亮点,而影片的节奏和长度则成为最大的败笔。
导演无疑想要表现“恶人并非全恶,善人并非全善”的复杂人性,但反复地回顾妻夫木聪片中角色的童年则显得有些多余。
就两个客串来说,满岛光继续闪光,扮演一个贪慕虚荣和钱财的小女人,而冈田将生那个角色则有些莫名其妙,实在是不要好过要。
PS:刚刚知道深津绘里获得本届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恭喜!
PPS: 之前写错了,冈田将生那个角色还是很重要的。
我想说的是永山絢斗……
才不想跟这么无趣的男人亡命天涯!
没啥意思,大家工作够累的了,世界上天灾人祸不断,电影还是单纯娱乐一下更好吧?成天讨论深刻意义,不怕脑细胞死亡呀?
这电影要用到这样的时长么.....
故事线比较简单,更多聚焦的是对人性的探讨,真正的了解一个故事后,就发现好人未必是好人,坏人未必是坏人,有点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意思了……
惡人太多。
总是觉得日本电影的质量是好坏两种极端,同样是得奖电影,《告白》是好的极端,而这《恶人》则是坏的极端。
缺爱 无能 相比较男女主 冈田将生更有可看性 2个多小时 坑爹
平庸得令人发指
无感~
叙事角度毫无新意
太苦逼 还他妈这么长
男怕認錯人,女怕入錯行
节奏比较舒缓,情感的堆积到了后半段还是很饱满的,77虽然拿了各种奖,但是他的这个角色还是没发挥出来,倒是深津绘里,那种脆弱和绝望之美太动人了,非常喜欢后半段,以及结尾。但是太绝望和压抑了,难受。PS 冈田小盆友演得真是贱.......
尼玛都是翻拍小说,李相日就是直接叫人震精,中岛桑就是叫人内牛满面,差距怎么这么大
男主角长得很像阿信
没《告白》来的惊艳。赤裸裸的爱恨不那么明显。
深津,素颜,气质
毫无看点····
挺墨迹~
因为久石让的配乐才勾起我对这部《恶人》的兴趣,节奏很慢,但细节把握的很到位,演员表演出色尤其是男主角 妻夫木聪,他内心刻画得十分丰满,后面凄美爱情的描绘也让人感觉唏嘘不以,而久石让的配乐更加是毋庸置疑的经典!PS: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另外一部电影《告白》,也是讲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