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00,拍情愛與慾望,還是喜歡法國人的感覺,能不用力就拍得舒服且通透。
不美式話嘮,不過度,但是又不太冷,情感來得真實而不至於失控。
每個故事里的都有可說的,關於快感的享用與愛的言說之間的滑動,慾望的模仿很有意思,“欲他人之欲”中不在場的第三者的慾望在製造著二元关系中的慾望主體創傷性焦慮的同時居然也刺激起了慾望主體慾望的重燃,這实在非常吊詭。
慾望的流動蘊涵著不確定性,故而即使是慾望的生產也是存在風險的,故而謂之慾望的冒險。
慾望總是先行,指向潛在域和可能性,去到想象界,然後喚起現實界的身體的能量,製造身體的情感快感需求,故而容易意亂情迷。
“愛”為何是另一種東西,因為它用一種宣言式的言說放逐了慾望生產中的失控和不穩定性,使慾望僅僅聚焦在一段关系的生成和創造里,使彼此更好成為。
“愛”或许不需要一個超驗的維度作為持久的見證和約束,但大概需要在與慾望無聲的流動的賽跑里製造更多的生成性和二元互動依賴性,否則,慾望的生產才是更接近有生命力更接近生命意志本身自由的狀態的,因為慾望的生產,直到其無力與疲乏以前,就像奔湧的大河,向著創造和可能的潛在之海奔湧……但愛也有其優勢,謂之剋制,剋制源於責任,責任帶來穩定,穩定節省能量的損耗和波動,不至於像慾望模式里由於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所造成的各種情感波動,因得不到和害怕失去而引發的佔有的沖動,嫉妒以及各種移情性神經症,故而一般年齡往大了由於能量的下降容易進入此種模式,並且,當愛的生成裏有了另一重生命責任的介入(小孩),天平顯然更容易滑向愛的生成。
當然,也同樣正式因為如此,慾望生產中新的可能性的出現才更让人覺得具有吸引力,電影施圖構想“三”的關係,但還是太難了(同時六種慾望生產運作,非常不穩定,一旦由於慾望衝突出現壓抑就麻煩了),法國人都玩不好……
三观碎裂到好笑,好笑中又有对“爱”这个字的一百种思考、参透、顿悟。
爱有时随机散漫,有时突然袭击,有时让人抛下包袱,有时让人负重前行。
这部电影真的好细腻啊,不管是对心理的刻画,还是演员的微表情演技,还有古典音乐背景音,太美了太美了,每句台词拿出来都是哲理名言,有很多情节都可以反复回味。
印象最深四个情节:1是daphné感受导演注视的紧张,期待他告白的小鹿乱撞,结果心中期待的恋情告吹的失神落魄。
那演技把控绝了。
2是louise对无私的爱的理解,她说我的无私其实补偿了我的自尊心。
嫉妒很可怕,我选择用不占有的方式去爱你。
3是男主跟daphné说我要离开但是我不想离开,两人那种微妙的不舍和一天天累积下来的情愫暗生。
4是影片结束前挑选圣诞树,daphné久别重逢单视角看到男主心生欢喜,后发现他和前女友复合又面露尴尬和无奈,再回头看到自己丈夫热情找她不小心碰倒一棵圣诞树,又复尔开怀大笑。
此刻她想:人生得一爱人足矣。
正如男主表哥/daphine丈夫所言,人生正确的路不止一条,别往后看,往前看。
《所言所行》截图(Les Choses qu'on dit, les choses qu'on fait)2020首先,完整标题应该是 《当讨论到我们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与现代情爱纠葛的个人主义时我们应该讨论些什么》(笑)。
近两年看过的法国电影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这部《所言所行》。
诚然,这两年法国电影的题材颇多,新题材与新尝试不少。
从安乐死背景的欧荣新片《一切顺利》,到聚焦社会问题的《悲惨世界》,小清新的《巴黎夜旅人》,不乏优秀作品。
可唯有法国人刨根究底讨论爱情,才让我正襟危坐:嚯!
聊这个我可就不困了啊。
这部被电影手册评为2020年度十佳的《所言所行》,像是导演个人的情感投射。
不对,更像法国今日少男少女的投射。
像一个集齐了侯麦、伍迪艾伦、欧荣的当代缝合怪。
好像努力要从这些饱读文艺书籍、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年轻男女身上,刨挖出一些什么:你为什么爱上了她,她又为什么离开了他。
如果爱情也有意识形态冲突,法国人怕也能为此上街游行。
当我们能接受跟暧昧对象和她的现男友合租,再旧情复燃;当我们能花一整晚倾听哥哥嫂嫂的出轨故事,再爱上了自己的嫂子;当老公绿了自己,我却去找别人的老公扮演新欢成全旧爱。
爱情在这一刻,好像进化到了下一个时代。
可不得不承认,这就是当代人的爱情,只是我们少了一些drama,而法国人多了一些坦然。
有人说忠贞不渝的爱情是一种责任和能力,可在我看来,对情感收放自如也是一种能力,这不是与生俱来的,更多像是一种需要环境、需要练习、甚至需要积累的能力。
《所言所行》里的少男少女并不拥有这样的能力,他们更像被冥冥中的欲望拉扯,不断走向这样的过程。
《所言所行》电影截图拿男主角Maxime来说,他先是喜欢上年长的炮友,却被告知对方其实是有夫之妇;后来遇到发小,求爱而不得,却眼看她和自己的好哥们谈起了恋爱,还邀请Maxime合租;最后恋上了自己的嫂嫂,兜兜转转,仍然无疾而终。
你看,难点永远不是爱上一个人,而是如何在短暂的感情生活里,完成自洽,调整自己,成全他人。
比如你若是男主,在一夜春宵后,美女告诉你,别喜欢我,长久的感情是不能依赖于欲望和愉悦的。
你会不会脑袋一热,就开始死缠烂打,逼人离婚?
或是听到发小说,其实我小时候也喜欢你,但后来并不想跟你在一起了,因为我们俩人感情太好了,所有人都觉得我们会在一起,这很无趣。
你会不会又脑袋一热,非要与发小再续前缘,重拾旧好?
真这么干,恐怕就正中伍迪艾伦下怀了。
去讨论当代爱情的快速,讨论过往的忠贞不渝,讨论短暂地爱十个人与长久地爱一个人是不是一样。
总让我想到自动化的食品生产工厂,在b站这样的视频下,总有弹幕冒出来说:“这样的食物没有灵魂。
”爱情更甚,说短暂的爱没有灵魂的人不要太多。
我非常怀疑,是否大部分人都吃得出手切洋芋丝和机器切的区别,或者面条机与手擀面的区别。
但至少在情爱里,我分不出短暂且快速消亡的爱情,与长久陪伴里的爱情的区别——因为你无法从同一个人身上获得两种体验。
人不是土豆,不是一块牛排,不能红烧一半清蒸一半。
在被文艺男女视为爱情圣经的《爱在》系列*中,第一部结束,两人并没有直接走在一起,而是分隔9年,分别恋爱、结婚又离婚。
这样的设置一来其实成全了前述的两种爱情(短暂与长久),二来也很好地迎合了当代男女的恋爱态度:不愿一开始就在一棵树上吊死,必须有与其他人的、不一样的感情体验,但最终仍希望能与特定某人走完一生。
这也是《爱在》讨巧的地方,在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俩人乃是天赐良缘神仙眷侣。
于是这一路过来的坎坷、支流和不忠都变得可以接受了起来。
某种角度来说,这或许是爱情上的两极化思维。
就像小时候我们爱问,电视剧里哪个是好人哪个是坏人?
在情爱片中我们也爱问,到底谁跟谁最后走在了一起,他们最后走到了一起吗?
好像确认了这样的锚点,才能更好地观看接下来的过程。
《所言所行》则彻底相反,在观影开始,我也不断用这样的惯性思维去思考:男主究竟会跟谁在一起?
可《所言所行》不屑这样的逻辑,甚至对这种惯性思维嗤之以鼻:当我为男主爱而不得而惋惜的时候,她却开始投怀送抱了;为男主暗度陈仓高兴的时候,他又开始爱情转移了。
在这样的世界,过错被无限淡化,原始冲动和爱意被奉为至上原则。
这像是情爱世界的新自由主义,人不再服务和遵守普世爱情守则,而是首当其冲尊重自主意识,为自己的冲动负责,为滥情买单。
没错,如果按善恶两极法去看这电影,那必定是自私自利的全员恶人没跑了。
《所言所行》电影截图造成这样的不适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太习惯抬高道德的闪光点,抬高道义与规则。
即便是在世界灾难题材电影里,都要安排人性的光辉——而且必定是这些光辉,引领人类走出末日与焦土。
可历史告诉我们,在混乱的黑暗之中,在欧洲中世纪与美国西部拓荒里,拼勇斗狠嗜血无情才更容易存活下来。
这也是我无法批判《所言所行》中新时代情爱行为的原因。
不单因为全员恶人之下,没有一个人是“高尚”与“道德”的。
更是因为感情本就无比复杂,爱之所以为爱,那是冲动、本能、性欲,是嫉妒、占有、崇拜、索取、放肆、愧疚与责任的总和。
我们习惯用不同词汇,去区隔不同程度的爱意:好感、喜欢、爱。
等两人在一起了,我们又用行为、表现、方式、目的、陪伴时长来评价爱意。
这是本末倒置的、主观诠释下的爱。
选择用行为反过来解释“爱”,是因为人类无法用理性的、达成共识的语言对“爱情”作描述。
爱是人类社会最悬而未决、却又切实存在的情感(或说事物)。
也因此,因为语言的匮乏,因为盲目的骄傲,我们总在否认爱意,否认自己的爱意,否认别人的爱意。
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了这匮乏,因这不自知的盲目追逐。
才让人相信“爱”之本身,是能穿越性别与种族,穿越时间与空间,甚至穿越生死而存在的。
同样,我不仅相信《所言所行》里疯狂愚昧的爱,相信他们爱而不得的苦闷,相信他们面对前任的内疚,也相信他们遭到背叛的心痛。
这是贯穿整部电影的角色闭环,也是世间感情行为的循环往复。
这些爱意、喜欢、冲动与激情,或是嫉妒与占有,索取与放肆,与《爱在》系列里完满的爱情不会有任何区别。
那只是人间情感在不同空间与时间的展现,而我们都在为这不知从何而起的爱意自我进化。
今日,我也想赞美《所言所行》里的爱情,这是情感生活的社会实验,是新时代的浪漫主义直觉,是个人主义下的思考,也是一种直面自身的勇气。
《所言所行》剧照恰巧听到刘若英的《很爱很爱你》,我突发联想:咦?
这唱的不就是《所言所行》里的妻子嘛——她无意间窥察到丈夫和年轻女孩在一起,不禁失控起来,体认嫉妒。
她在想通之后作出抉择:主动另找了位男性假装谈起恋爱,并告知丈夫,好让他不愧疚地离开自己去幸福。
席慕蓉《新娘》她是席慕蓉诗里的 「新娘 」 :在白发时重温那起帆的岛 将没有人能记得你的一切 像我能记得的那么多 那么好如此这般美好的新娘。
1.Victoria:长久的感情应该源自共同的兴趣,对未来组建家庭的共识,这和愉悦毫无关系.还有,我已经结婚了.2.妻子:然后突然间,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丈夫:奇怪的事情?妻子:我感觉到了平静,我的整个身体和思维都充斥着一种感觉,一种柔和温暖而且极为抚慰人心的感觉,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宁静,一种无限的感觉,但是温暖的.丈夫:我不明白,是什么让你有这种感觉?妻子:一个想法,一个绝妙的想法.一个拯救了我的想法,其实不是我想出来的,它来自一部你带回家的纪录片,关于一个我忘了名字的哲学家,我没法专心看电影.突然我的注意力被抓住了,"男人以为他在爱情中,但这往往并不是爱,其实他错了,他以为占有和嫉妒是爱的标志,但人不会为爱情去复仇,也不会为爱情去杀戮.真爱是只关乎对方的幸福,爱无关占有,爱一个人不占有任何东西,"短短几句话串在一起就能解决我们的问题. 你不觉得有趣吗?这几句话解放了我,我感觉到我有了选择,我不必再被动地受罪,我可以选择我爱你的方式.一切都会因为我的决定而发生改变.
"所言所行",这片名多妙啊。
看看自己,有几个人能保证总是言行一致哒?
更别说爱情这个混沌的世界啦。
只有法国人能拍出这爱情的妙处啊。
以精巧的戏剧结构,在极小的时空构架里,给出诸多情爱众生相。
尽管都是出轨,外遇,三角恋,却色而不淫,充满哲思。
这年头,没有点哲学高度,都不好意思外遇了。
“人生的路没有唯一正确项...而众多的路径,也不可能一一踏寻...尊重你所选择的,轻装前行吧”。
导演年纪不小了,一直没大名气。
但这个片子不输欧容呀。
看完有点啼笑皆非又无可奈何。
尤其是看完之后细细品味这个题目,所言所行,真的有一丝黑色幽默的意味。
导演或许不是为了讽刺影中人物,但是用所言所行这个题目,拍摄的是却是影中一个个人物在婚姻或者亲密关系中的“胡作非为”以及他们冠冕堂皇的借口和自我辩解。
有这么一句话用来补充这个题目很恰当,不要看一个人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了什么。
所以别再像男主一样用人性意味着有能力去抵抗欲望这种鬼话麻痹自己来实现自我感动了。
女主说着我们在欲望面前都太过渺小,不去抵抗,是人性的一部分,但是在结尾她却能悬崖勒马。
男主的所言所行一丝一毫没有体现所谓对欲望的体现,体现的不过都是他自我辩护的虚伪和他自己人性的丑陋。
婚姻、爱情、责任、忠诚、欺骗、欲望,亘古至今纠缠不休的命题,本片也只不过是芸芸众生给出的几种答案罢了。
回忆性质的叙述叙事手法也更增添了影片中人物行为的不真实性和不可靠性,而拉回实际对话时他们各自的结论也更加深了这一对比,。
所以真的,这个题目实在是妙哉妙哉。
亲密关系中,还是守一分责任为好。
自我的道德约束还是有必要的。
看完直呼厉害的电影。
后半程让我找到了微博销号无限循环但只能通过毁灭小号来成就大号的闭环,过程看似无限却最终实现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人一手机一个账号发言。
只记录电影几个印象深的桥段——📶Part1 达芙妮和弟弟她在互述之后参与了他描述的“秘密生活”,爱和吸引的界限 谁都分不清;一样的事情在弟弟身上重演,被迫听所有真相,爱上的时候离开,做情人的时候对方的伴侣变心/背叛。
可他永远也不是得到的那个,他可怜地饱受折磨。
📶Part2 弗朗西斯的前妻自白那段真的好,没有强烈的情绪爆发,流动地心境变化和行为;爱的确不是在爆发的时候失去,是在沉默的折磨中消亡的。
强烈的宁静,让他爱上你,再离开他,却轻描淡写,放他受折磨,是太安静宏大的复仇了。
这种爱是绝没法超越的,也至高无上地赢了。
但曾经你背叛的人,变成了你新关系里的情人,这比你任何时候,都要难熬。
📶Part 3 达芙妮追火车人永远不会满足,永远分不清什么是爱,但人一次次屈服的,跪倒在地的,是冲动和直觉。
你感觉到这是爱了,那这就是爱了。
无论它在哪个时空,那个维度,如何被定义着。
人是为了火花而活着。
——但比火花持久的,可能是一些永恒的看得到的选择(他妈的。
因为我看到她下火车了。
他妈的。
)📶Ending 再次遇见你永远也搞不清,看不懂自己看到的抹布的一角,但可能不需要你看清,生活已经在现实的选择中,给每个人排好了位置
在法国乡间度假期间,已怀孕三个月的德芬要独自接待男朋友方士华的表弟麦森,因为弗朗索瓦的同事生病,他要赶回巴黎代班。
在等待他回来的四天中,德芬和麦森逐渐熟络起来并开始互相分享一些非常私密的故事,二人亦因此愈来愈亲近……也只有法国人(再加个伍迪·艾伦?
)才能把偷情拍得如此理所当然而又饱含哲理了。
你偷我偷大家偷,每个人出轨每个人。
导演在婚姻和爱情中不断构建镜像和闭环,将庸俗的红白玫瑰话题轻巧转变为各种可能性的协奏曲,剧本文学性很强。
我想你了,但我不想这样。
我不想让自己想你。
我不想要这样,因为越来越认真,不想对一个不可能的事情抱有希望。
我无法接受你为了我离开你的妻子,这是绝不可能的,我承担不起这个责任,我每次一想到和你的未来,我就会想到她,想到她的感受,我会为自己感到羞愧,你们一起生活了这么久,你们有一个家庭,你们有一个孩子,你在遇见我之前就已经爱上了她,我们只是玩玩而已,不要多想,我不想坠入爱河,我们必须结束这段关系。
起初肯定会痛苦,但是一切都会过去的,时间会治愈一切。
当痛苦到了极点,突然,我的整个身体和思维都充斥着一种感觉,一种柔和温暖而极为抚慰人心的感觉,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宁静,一种无限的感觉,但是温暖的。
一个拯救了我的想法,人们以为他在爱中,其实他错了,他以为占有和妒忌是爱的标志。
人不会为了爱情去复仇,也不会为了爱情去杀戮,真爱只关乎对方的幸福,爱无关占有,爱一个人不占有任何东西。
当我有了选择的余地,不再为了爱受苦。
我可以选择我爱你的方式,一切都会因为我的决定而发生改变,我可以选择以拥有你的方式爱你,也可以选择爱你这个人让你快乐的方式。
一旦决定无私的爱你,受伤的自尊,可以体面的愈合,也不让我觉得感到卑微。
我选择让你幸福,为了成全你,我只能离开你,不让你觉得内疚。
我也并非善良到完美无缺。
我只是为了寻求内心的宁静。
正确的路不只有一条,有很多条,你不可能同时踏上每一条,你也不能回头看,生活还要向前,如果你已经走在一条路上,就应该一直走下去,不要总是回头。
导演想要呈现爱情的莫比乌斯环,但演员二流、镜头二流、音乐二流、台词二流。
恋爱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它总是和欲望、错失以及对生活的渴望矛盾或者纠缠不清。
又很久没去影院了,从影厅里出来天都黑了,发现夏天真的结束了。秋天的风吹的我很冷很冷,最近每天都好孤单,好孤单。
太差劲了 法国电影再这么搞下去真是找死 平庸空洞虚伪 演员困惑于导演的做作和虚伪而在镜头下失去存在感 对音乐的一顿乱用不仅侮辱了古典音乐更显示了导演的无知和缺乏自知之明 人物塑造的唯一逻辑就是为了排列组合的乱搞而乱搞 人生仿佛只有在乱搞中才能找到自我 以及为了让乱搞中的人看起来仿佛拥有自我而配上一些人们对法国资产阶级幻想中的居所和腔调 @中国电影资料馆
情事大全,如同将世间所有存在的情感关系一一展示。有对错吗?「但爱情的规则是什么呢?」——当然虽然话是这么说,可也实在是只有法国人才能拍得脱俗不违和。只是最终既不似侯麦的轻巧,往深沉里去又没完全拍出对话之间应承载的情感浓度。更多被剧情的转折而不是感情的自然流转所牵引。表哥与扮演前妻新丈夫的男人偶遇的一段视角切换有点问题。
被欲望牵着走的成年人……自制力呢?—— -……我屈服于她对我的吸引,结果背叛了朋友,又羞辱了自己。-书和电影里都说,我们在欲望面前太过渺小。不去抵抗,是人性的一部分。-不,人性不是这样。人性意味着有能力去抵抗。书和电影里也有不少人懂得怎么抵抗。我再也不想经历这种事了,再也不要了。→ 说出口的话,做到了吗?
粉饰偷情?
看个开头以为是八倍速的侯麦,看到后面发现是花式爱情大全。全程像是在玩真心话大冒险,闭了眼做梦都能进入剧情。在用连续的wtf段落穷尽爱情激情的种种可能,并祭出一个有点《读者》的浮夸反转之后,编导已经无法收场了,用了一个糟糕的保守的结尾,毫无升华。片子整体是高开低走的,不过前三分之二那循环往复般的爱情组合的确非常有意思,这种去除了社会因素的提纯状态,更容易看见哲理。片子谈不上伟大,糖水片调色和耳熟能详的古典音乐也摆明了它并不追逐伟大,但它也不属于适合情侣一起看的传统爱情片,而是充分反映了当今怀疑主义盛行的时代特征,极其诚实地表现了人性的弱点。反正恋爱脑的朋友一定要看看哟。
把荷尔蒙说得这么讲究的也只有法国人了
完全不能接受…… 法国人的爱情观 我又很纠结,在故事极度讨厌的情况下,不考虑导演的能力和制片的质量 可不可以给一星
那天我运球至狐顶,并不想得分却不自主出手,球应声入网。我突然感到运动的奥义——胜败乃兵家常事。←大概这种感觉。在出轨的伦理问题上假装有话要说。
法国人了不起,并且很嘴硬。先把爱情作为概念剔除,然后援引“欲望模仿理论”,试图用每个人的故事解释爱。但这里没有人爱具体的人,爱的是各自对于一个哲学概念的理解。很有趣的是,里面的故事都是由当事人进行讲述。每个故事都事先完成了逻辑上的自洽和修饰,不道德被消解了,看起来每个人做的选择都源自于信念的不同。但归根结底,整部电影又只服务于“欲望模仿理论”。也就是说,对法国人而言,没有爱情没关系,但不懂哲学很丢人。
情况过于复杂,堪称大群戏(却又不是群p),分分钟搞事情,爱情片看出了烧脑感。。
这差不多就是翻拍了里维特的《六人行不行》(变成《九人行不行》),但核心意思有本质区别。里维特是强调人物关系重组后的神秘诡魅感,本片更多的是一种布尔乔亚式对幸福、爱欲自我原宥自我欺骗式的认知。
得了吧这就很法国?放在任何一个地方都是狗血故事。过于古典的,跟拍和调度,一脚踩进浪漫爱的水泥坑,看看镜头没有攫取到的地方谁逃逸出来了。欲望是拓扑的,基拉尔还停在平面几何呢
也只有法国人(再加个伍迪·艾伦?)才能把偷情拍得如此理所当然而又饱含哲理了。你偷我偷大家偷,每个人出轨每个人。导演在婚姻和爱情中不断构建镜像和闭环,将庸俗的红白玫瑰话题轻巧转变为各种可能性的协奏曲,剧本文学性很强。
两部影片以法国人特有的节奏和思维方式,缓步前行。两部影片的共性是都将世俗准则抛之脑后,导演似乎并不想评判人物行为的对错,任由男女主人公之间去碰撞。看似复杂的关系只是表面,背后是对自我的挖掘,是对“本能”打出的一个问号。在《所言所行》中,导演借人物之口探讨了爱情:“ 你跟一个人在一起,因为ta有这个有那个,那不是爱情,是资本的积累。”
像照着时髦理论写出来的剧本
不确定法国人能否分清爱和欲望,但出轨合理化,开放式婚姻应该是第一名
欲他人之欲,几组男女欲着欲着就升华了,这种故事也就法国人可以玩吧。很想知道导演能怎么玩排列组合,结果我还是低估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