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魔之浴
Des Teufels Bad,The Devil's Bath,恶魔的洗礼(港/台)
导演:赛佛林·费奥拉,维罗妮卡·弗兰茨
主演:安雅·普拉施格,玛利亚·霍夫斯塔尔,达维德·沙伊德,Tim Valerian Alberti,娜塔莉亚·巴拉诺娃,Franziska Holzer,Elmar Kurz,Agnes Lampl,克劳迪娅·马丁尼,Camilla Schilia,Ann
类型:电影地区:奥地利,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24
简介:1750 年的上奥地利州,鱼塘倒映着阴云密布的天空。一片深邃黑暗的森林吞噬着阳光。山顶上,陈列着一具被绞死的女人的尸体。这是个例子。一个警告。一个预兆?虔诚而敏感的艾格尼丝对死去的女人怀着怜悯之心。但同时也充满了渴望:在她刚嫁给丈夫沃尔夫的世界里,她觉得自己像个陌生人。这是一个情感冷漠的世界,由工作、琐事和期望组..详细 >
在保守宗教环境下的生死悲剧,同性之爱的悲剧,形婚的悲剧,不可自杀的悲剧,谋杀的悲剧,接连为因果
讲的人性之恶
一起发生于18世纪奥地利乡村的真实事件,如果由哈内克来导的话,也许会是另一部《白丝带》。乡村罪恶无处不在,且骇人听闻。此片导演显得稚嫩了些,还有些恶趣味,如此题材拍得这么沉闷,连点紧张气氛也营造不出来,连配乐也在不该有的地方响起,该加音乐的时候却是沉默。
女主本身就不大正常,偏执的神经病。神父说自杀是比谋杀还严重的罪,所以都是杀人,她为什么要杀别人的无辜孩子,她干嘛不把她丈夫剁了,或者指手画脚的婆婆剁了!孩子好欺负啊??😡😡😡😡😡😡
又是这种陶醉于打造优美画面精美摄影的电影节电影,凝滞的叙事节奏和极低的叙事效率有种刻意为之的做作感,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雕琢。乡村女性视点下恐怖氛围的营造本应是一个核心着力点,但每每出现都戛然而止,连不成一条顺畅的心理发展线索。最后草率地把女主推向疯魔与开头女子遭遇呼应,场景直给又猎奇,内核却空洞而浅白。
2.5。
欲求不满
宗教 婚姻制度全是压迫、迫害女性的工具
#74柏林银熊奖 杰出艺术成就奖
该死的吃人的同婚,世代传递的女性悲剧。
不算恐怖片。古今中外的女性可能更容易受到压迫,远嫁后需要应付婆媳关系,并要尽快适应新的生活,身为同妻还需要承受生育压力,没有突破口人真的很容易抑郁。但是因为宗教信仰,无法选择自己了断,因为会成为众人唾弃的对象,只能被抛尸在荒郊野外。所以女主选择了伤害自己弱小的方式获得谅解避免进入地狱。电影节奏缓慢,光影从出嫁前的明亮到婚后逐渐阴暗。最后人们饮血欢歌,让我想起之前有人评论中国古代人们喜欢看人被砍头并想要搜集死人的东西寻求运气,原来世界也是有相同的,所以是古时人们的压抑还是什么导致的呢
3.5星。不是惊悚恐怖片,而是透过展示生存环境对女性的身体与心理的压抑,以及对孩童的虐杀,来重现一段极其黑暗的历史。女性无法反抗,只能沦为宗教与道德的牺牲品,最后一幕的反转令人看得惊心动魄。
#10320. 74th Berlinale-主竞赛-艺术贡献奖-摄影。“奥地利鲁迅”,这婚礼大操大办,吝啬地主跟雇工,婆媳关系,妈宝男丈夫,生娃焦虑,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以及最后人血(没有馒头)的名场面,简直觉得不是在看一个奥地利片……当然本片没展开的是丈夫到底是什么问题(隐晦地暗示了一下丈夫是个同性恋),所以这片真是非常正确的电影节议题,通过讲述被压抑的女性的故事来重新书写历史,类型方面虽然都是套招,但是摄影和美术还挺讲究的,弱光和风景拍得都不错,属于那种看不看都行但是在影院看一下也还不错的电影。
压抑到变态了
《早期同妻“快乐”赴死的路径研究》,太闷了,画面是极好的。但情节上将近80%的时间在营造氛围,加上我一个外国人对他们的文化认知为零,只能友邦惊诧地望而却步。她如此期望拥有一个孩子,期待成为一个合格的妻子,但这到底是谁的期待呢?她能期望去把握的东西都没能成真,唯一能把握的只有得到上帝宽恕的死亡。(可惜了那只羊
不是我的菜
颠婆诞生记,写实镜头太多看得人生理不适
开场干净利索的扔小孩给我兴趣拉满了,以为要拍啥cult发疯drama呢,结果你就给我看这个?无聊,只有最后艾格尼丝重蹈覆辙后形成的女性宿命闭环和周围人吃人血馒头的愚昧行径(真·欧洲版人血馒头)让电影有了很cinema的场面,但我转念也就想通了,这世上哪有什么女巫、着魔,有的只是一个个被逼疯的女人,你就说说你老公结婚当天晚上不和你干,宁可对着你的屁股打飞机,你想不想发疯?
当地文化令我大开眼界。
我很喜欢这种缓缓道来的恐惧,其实不是恐怖片但真实的恐惧比恐怖片更恐怖(仅德语区就有超过400起记录在案),女人们在哪都不好过,丈夫的问题也是妻子的做,想做个好妻子最后却成了恶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