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了电影业的新革命,形式上是有趣的互动式体验+游戏式剧情,让人根本停不下来,人生是无数个平行宇宙的交叠,任何一个微小的选择都将产生蝴蝶效应般的大风暴,每个空间的你都有无数种可能,只是你不知道这一点罢了。
设定上很像《无姓之人》,却又有《黑客帝国》《楚门的世界》那种身不由己的感觉,主角被安利吃豆人故事的那一段听得老衲汗毛都竖起来了,被邀请跳楼的时候真以为他会悬浮在空中呢……如果说主角是困在网飞大电影中的吃豆人,你我他又是第几维度的受控者呢?
当我们以上帝的心态,为主角做着各种选择的时候,其实就连这有限的选择的机会也是编剧赋予我们的,就像游戏《潘达斯奈基》被砍掉无数支线后,玩家却浑然不觉,被游戏设计者牵着鼻子走,但是游戏设计者又是谁的傀儡呢?
圈、圆环、维度,犹如不停吞噬自己的衔尾蛇,生死不断交替,毁灭即是重构的开始……脑洞再开下去,感觉就要像主角一样崩溃癫狂了……不管怎么说还是要庆幸这种新形式的诞生,电影也是需要进步的,有从业者一直在尝试新东西,不管能不能成功,都是值得影迷开心的事情。
P.S.拿游戏来比电影感觉很不可思议,根本就是两个领域,可以互相借鉴但不可能完全重合,看到还有人拿橙光游戏来比的,都是狼人,无话可说。
虽然说看个电影没有什么好嘚瑟的,但是玩游戏玩出优越感的,拿出来做炫耀资本的层次也就那样了:)的确,选择性概念对于游戏来说是陈芝麻烂谷子了,但是对于电影来说是新生事物,这里我们就事论事,只说电影:本片的新颖之处至少有二:首先,改变了过去的观影体验,观众从单纯地看、被动地接受电影信息,到参与剧情,负责(至少编剧让你这么认为)主角命运选择。
诚然作为新生事物,体验肯定会有不足之处,但到底也算是形式的一大丰富和变革了。
你看了以后觉得很烂,没有让你产生和玩游戏一样的爽感,你没想过这或许也是编剧的设计之一吗?
电影的交互性就奇妙在这里。
其次,对于电影制作来说,也有很多可以“投机取巧”的地方,在大量节约成本的同时,却能产生一片抵N片的效果,现在的观众口味越来越高,编剧绞尽脑汁写死了脑细胞也未必能够解决众口难调的问题。
现在根据观众的选择,一部电影可以演变为多种类型片的形式,亲情(主角与母亲一起上车的结局)、阴谋(主角发现自己是某工程牺牲品的结局)、科幻(融汇与全片的平行宇宙、蝴蝶效应概念)、恐怖(砍下人头的小说家和狮头怪物出现的结局)、动作(主角与心理医生及“父亲”的过招的结局)、犯罪(主角误杀父亲并入狱的结局)……编剧省心了,观众更开心,喜欢什么就选择什么,这不是很好玩的事情吗?
当然本片值得好评更是因为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主要是因为自由意志的主题恰好与互动观影的形式完美契合,回环往复的嵌套效果令人深深着迷,片中主人公的迷惘轻而易举可以上升到哲学思辨的角度,若是换个主题必然就没有这样的余味悠长了。
况且大量习惯了灌输式观影,以剧情流畅度论影片质量的影迷也未必能够接受的了,所以说这种形式是否能够成功未可知,但革新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喜欢看到影人的不懈努力,电影工业有了这样一群人,才会有更好的明天。
(最新:花了一下午,用国内资源补了图,帮助理解,逐步增加ing,新增了一个隐藏彩蛋。
多图预警,建议收藏,配合WiFi食用)说在前面,有部分剧透,没看过的人不建议看,因为看不懂在说什么,没费脑子琢磨过的也不用看,这个片不消化消化,也看不明白说的什么,没看过《瑞克和莫蒂》的也可能会有的地方看不明白,建议有空看看《瑞克和莫蒂》,有点迷糊的一部片,我也还在消化ing。
比较长,每一部分都划了分割线。
不然我自己看的都费劲。
分割线~~~~~~~~~~~~~~~~~~~~~刷了这部片三四遍(为了补图又刷了两?
遍)看了所有结局,走了n多弯路,一心想找到即可以不杀他爸也能出版还能得五星的完美结局,所以试了一遍又一遍。
在此过程四次“幻想”化成动力,希望不要再有人走弯路。
幻想1.不同选项主导结局,有完美结局。
幻想2.不同分支有联动作用,不同选项会导致完美结局无法触发,比如猜想早餐吃什么不会影响必须拒绝加入公司这个时间较近的主要节点,但会影响后面时间线更长的节点。
幻想3.不同选项,到两个电视机选择回溯时,可根据前面的不同选项出发不同的回溯点,缕顺时间顺序,可以触发完美结局。
幻想4.两个电视机回溯时,第二次重复上一次选择会触发不同结局。
分割线(尝试过的弯路)~~~~~~~~~~~~~~~~~~~~~ 分割线(尝试过的弯路)为了证实以上幻想(猜想)是否正确,先后完整刷剧,走过以下弯路:1.设定早餐为单一变量,其他所有选项不变,刷全剧,证实会在第一次输保险箱密码时不同,触发其中一个隐藏小结局,以及会在回溯时间点上略微不同,会再重复一次上次过程,不影响其他。
2.尝试在回溯到上一步后,依然做同一选择,会继续走到同一回溯点。
如果再次回溯,再次同一选择依旧。
陷入循环或强制选择。
3.尝试在是否谈妈妈选项试过第一次问是否谈,选择不谈,医生再次问,继续选择不谈。
和第一次问选择不谈,第二次问选择谈。
做对比,对后续剧情没有关键影响,如果一直不谈,会强制回溯到谈妈妈,才能推动剧情继续。
4.尝试想要在有杀爸爸冲动时触发去找医生选项,失败。
分割线(写在结局前)~~~~~~~~~~~~~~~~~~~~~ 分割线(写在结局前)说实话,这部电影,搅的我连续三天不得安宁,总在想是不是哪里有完美结局操作不对,没有触发,这种感觉就像别人有糖我没有一样。
想找找看有没有大神说说完美结局的怎么触发,然而估计是因为资源问题,竟然没有,有说五个结局有说六个结局的,但没人说分别是啥。
想狠狠心自己单一变量尝试所有细节选项做脑图,想想试的早餐单一变量做的记录,鬼畜一般的重复,网飞还只能十秒快进,到最后,杀他爸,分尸我都分的麻木了……这个苦还是留给大神们受吧。
(现在想想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不敢确认是否触发了所有结局。
)连续三天的日思夜想,今天再刷终于确定我确实触发了所有结局(按顺序写完下面结局后,返回来说这句觉得其实并没有多少底气),也证实了真的没有完美结局(有底气)。
分割线(所有结局)~~~~~~~~~~~~~~~~~~~~~ 分割线(所有结局)结局到底有多少,媒体说的5、6个,是以什么为标准算结局的?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我眼里结局大大小小,我尽量全部都写出来了,共17个。
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以游戏是否出版为节点的现实结局,有9个,一类是梦境结局(其实也不算结局,梦里死了,给的现实镜头是一觉醒来)(补充了第三类彩蛋结局)现实结局:结局1.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结局,梦里穿回去拿到兔子和妈妈一起踏上火车。
现实里死在第一次(从医生衣服上判断是第一次看医生时回忆母亲)看医生时的凳子上。
(因为现实里死了,游戏没出版,所以划分到现实结局)结局2.接受工作,发布了评星0的游戏,爸爸活着结局3.拒绝工作,杀了爸爸,游戏出版五星,见到医生,史蒂芬坐牢。
结局4.拒绝工作,杀了爸爸,杀了科林,史蒂芬坐牢。
结局5.拒绝工作,杀了爸爸,杀了老板,游戏没出版,史蒂芬坐牢。
结局6.拒绝工作,杀了爸爸,放了科林,公司清算,游戏出版,史蒂芬坐牢。
结局7.拒绝工作,杀了爸爸,科林失踪,公司关门,游戏未出版,史蒂芬坐牢。
结局8.拒绝工作,杀了爸爸,打20541威胁医生,游戏出版,两星半,史蒂芬坐牢。
结局9.拒绝工作,自己跳楼,游戏出版。
梦境结局:1.密码1.JFD,保险柜打不开,回头看到原书作者,然后醒来,回归现实条线)
2.密码2.PAX,保险柜打不开,回头看到怪物,醒来回归现实条线)
3.密码3.PAC,保险柜打开了,看到档案,“楚门的世界”,梦里对质,梦里愤怒杀爸。
醒来,回归现实条线)
4.密码4.TOY,拿到兔子选择和妈妈走,和妈妈一起死去,回归现实条线,同现实结局1。
拿到兔子,梦里选择不和妈妈走,回归现实条线,具体哪条忘记了。
5.选项,PACS,暴起杀爸,打电话威胁医生,走向现实条线。
6.看到科林跳楼:科林跳楼后,看到怪物,醒来回归现实条线,正要去看医生。
彩蛋结局(补充):1.选Netflix,与医生打斗,被父亲拖出诊所。
2.选Netflix,与医生打斗选择跳窗,发现是在拍戏,自己叫麦克。
3.片尾出字幕之后,等字幕结束出现彩蛋。
坐在公交车上的史蒂芬拿出了第三盘磁带。
(评论里有朋友贴出来了解释)
(欢迎补充探讨) 分割线(开窍了细节理解)~~~~~~~~~~~~~~~~~~~~~ 分割线(开窍了细节理解)回想全剧,回想细节,梳理,联系瑞克和莫蒂,突然开窍了,忍不住要对这集剧说一声高级。
其实导演一直在讲平行宇宙的概念,只要按照平行宇宙的概念去理解,就仿佛打开了新大门。
女心理医生说过,我们不能改变过去的事情。
所以无论找到兔子还是找不到兔子,对于他妈妈来说结局是一样的,都会错过八点半的车,坐上八点四十五的车,车出轨死掉。
男主分尸后心理医生谈话,说去除了很多多余的选项,人们以为有自由意识,结局受自己控制,其实真正的结局作者早就安排好了。
就像在说这剧,结局早已定好,无论选择吃麦片还是玉米片,听哪张专辑,都只是路上的风景,风景不影响结局。
科林是看透了平行宇宙的人,他对人生的理解就是吃豆人,这边消失那边出现。
你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另一个你也许在做相反的决定。
(重点!
)
分割线(终极理解—平行宇宙)~~~~~~~~~~~~~~~~~~~~~ 分割线(终极理解—平行宇宙)联系瑞克和莫蒂的终极理解——平行宇宙,似梦非梦,似现实非现实。
看过瑞克和莫蒂的都知道,在平行宇宙中,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瑞克和莫蒂,瑞克可以四处穿梭,最爱的是莫蒂,每一个莫蒂行为习惯都很像,但也可能会在面临选择时做不同的选择,现在的莫蒂早已不是原来的莫蒂,原来的莫蒂早被姥爷埋在花园里,那现在的莫蒂是谁?
现在的瑞克也不是原来的瑞克,可谁又能肯定的知道原来的瑞克是哪一个。
就如同这部剧,每一次出现的史蒂芬,都长的一摸一样,但其实是不是同一个史蒂芬,根本无从区别。
想象一下,不同平行宇宙中的史蒂芬,史蒂芬1今天选了麦片,史蒂芬2选了麦片,史蒂芬1选了合唱团,史蒂芬2也选了合唱团,史蒂芬1接受工作,史蒂芬2选了拒绝。
那么这时候来了一个史蒂芬,他选了麦片,选了合唱团,他就是史蒂芬1么?
人生是由一个个选择堆砌的,平行宇宙中不论是相同的选择还是不同的选择,实际上都不是同一个个体。
所以我的理解是剧中的史蒂芬,我们理解的所谓每一次选择,其实都是对应平行宇宙中的不同个体。
而不是单纯单一的一个。
这样一想,所有的都通顺了。
证据:同样场景不同的对话(只挑了印象深刻的,会有遗漏)★1.场景1,与科林的初次见面,剧中共有三次不同的初次见面。
①第一次听到史蒂芬要演示东西面无表情。
②见到史蒂芬,史蒂芬可以抢答鼻子跳水和电脑bug,柯林发出疑问,我们以前见过吗?
用的问句。
③第三次见面,柯林看到史蒂芬,立马说, 我们之前见过。
史蒂芬说没有。
柯林一笑,说, I told you I'd see you around。
(记住这句英文原话,后面有关联。
)
★场景2.史蒂芬展示游戏,两人的对话。
①第一次见面,柯林没有看过原作听到原作者最深的印象是杀了妻子。
②第二次,柯林说自己看过原作全部结局。
③第三次,柯林不但读过原作,还对原作评价很高。
▲▲▲当遇到第一次失败(大多数人,如我,是因为选了接受工作)跟着主角决定再试一次的时候,再次坐车来到公司时,第二次见到柯林,注意!
这里是观众(我们)单纯的认为是时光倒流,这也是造成后续思维惯性,试图找到选择关联点,试图“扭转乾坤”,会造成后续看不懂的关键。
回想起来,这里其实就已经在展示平行宇宙了,如果只是单纯的时间倒流,那倒流的只有史蒂芬,其他人应该没有变化呀,柯林是怎么这么短时间从不懂到懂的呢?
综合以上两点,可以猜测,其实每一次见到的史蒂芬和柯林都不是之前的。
★场景3.柯林家①俩人嗑药,无论史蒂芬选择接受还是不接受,实际结果都是嗨。
借着这种似梦似幻,柯林尝试向史蒂芬解释自己的时间观。
尝试告诉他跳出洞去,看大局。
②柯林尝试用吃豆人解释平行宇宙的概念,想要帮助他从洞里钻出去。
如同吃豆人一样,这边结束那边出来,不会真的结束。
③.柯林为了解释,以身做示范,说俩人必须跳一个下去。
(……这位老师很拼啊)
④.让史蒂芬选谁跳(我选)选柯林。
原文的好用的是Fair enough.再见用的是See you around.(注意,与第三次的初次见面呼应)
自己跳。
▲▲▲面对跳楼,柯林潇洒一笑说“很公平”,干净利落跳下去。
柯林为什么能这么潇洒的面对跳楼这件事呢?
因为嗨了?
同样嗨了的史蒂芬并没有丧失这点判断力。
他回答“很公平”,开始我以为是因为上一次我选的史蒂芬跳,这次是他他觉得很公平,但放进了平行宇宙之后会发现,他其实信奉的吃豆人理论已经把宇宙生死看的非常透彻,就如同我前面写的他说过的话,“另一个你也许在做着完全相反的决定,他知道这个宇宙里史蒂芬选择了他跳楼,就有另一个宇宙的史蒂芬会选择自己跳,这很“公平”。
类似的场景非常多,注意观察会发现柯林再让史蒂芬做选择的时候,总要提示他“按你自己的意愿来做决定”,“集中注意力”等等。
只要理解了平行宇宙再去看这部片,到处都能发现类似的地方,这些不同就是在说明现在的宇宙和之前并不是同一个。
导演就摆在明面上,只要不被思维惯性误导,就能看到。
★★★新增平行宇宙20541的场景.(更新日期20190102)①我自己玩Netflix的时候触发过拨打电话号码,需要按下20541的场景,拨打后是威胁医生。
②刷国内资源时看到一个不同的结果,同样是回忆电话号码,看他的回忆就是20541.拨号从声音来听也是20541.但是在这个宇宙打过去是空号。
③.这里其实还应该有一个,是在①中按错误号码,但我没有尝试过,感兴趣的可以去试一下。
分割线(柯林为什么说史蒂芬在洞里)~~~~~~~~~~~~~~~~~~~~~ 分割线(柯林为什么说史蒂芬在洞里)他在听了史蒂芬说自己有一些不受控制一般的行为,立马得出结论说他在洞里。
然后带他回家,想要他接受理解吃豆人理论。
没有理解平行宇宙,空间折叠,怎么能理解结束不是结束,从这个宇宙穿到另一头呢?
刚刚摸到这个边,感受到似曾相识的场景,做着似曾相识的事,感到自己做出的事情是受到了冥冥中的控制,就如同,摸到了平行宇宙的边,一脚踏进去受着影响,感到害怕,又无法看破。
困在其中,困在洞中。
分割线(延伸思考)~~~~~~~~~~~~~~~~~~~~~ 分割线(延伸思考)1.那么,柯林是怎么超前理解平行宇宙的呢?
片中没有提,我猜测是否与心流理论有关?
通过同样的心流连接不同宇宙中的自己?
好像类似在哪里看到过相关理论。
相同的心灵脉动产生的互相影响?
记不清了。
2.原书作者的宇宙观。
困在洞中的人看来最终都逃不开疯魔。
就如同史蒂芬一般陷入了同样的执念,做了同样的选择。
3.人不同的喜好,选择导向不同的结果,最终结果或许如史蒂芬之一所说,让人自以为是自我意识所决定的选择带来的结果,实际上早已写定。
想下又觉不甘,仿佛就像中国文化里在拼命反抗的命运,如果都写好了,反抗无用,就如同十次里要被杀死八次的他爸爸,就如同刷了好几遍想找到完美结局的观影者,反抗(刷剧)又什么意义呢?
人生的终点是死亡没有例外,向死而生才是真的生,反抗是一次次寻找完美结局的试探,反复寻找出路,即使最终目的地是唯一的,也可以选择多种到达方法,最不济也能多看看不同风景。
4.在某一次失败时,柯林通过电视告诉史蒂芬要敢于做梦。
而通过对片子的理解,我们猜测某一个平行世界的史蒂芬的经历会折射成梦在另一个世界的史蒂芬身上,那是不是也可以反向证明,每个史蒂芬的梦是某一个平行宇宙的史蒂芬的真实经历呢?
也就是说,真的有一个世界的史蒂芬活在《楚门的世界》?
那么,是不是可以推翻现实结局中的结局1,也就是说在史蒂芬妈妈的平行宇宙中,也许有一个世界中的史蒂芬妈妈赶上了八点半的火车。
分割线(5刷仍未找到答案的困惑)~~~~~~~~~~~~~~~~~~~~~ 分割线(5刷仍未找到答案的困惑)1.女医生说的这句话,说男主曾说过的是真正的柯林里特曼,男主在哪说的演了么?
漏看了?
2.老板无数次花样作死call里,柯林失踪状态的宇宙中,老板说柯林在探索其他纬度空间。
这个宇宙已经普及多维度的理解了吗?
3.彩蛋的第三盘磁带,播放时候全是杂音。
这是什么意思?
4.某个宇宙的柯林曾说,镜子可以穿梭时间,又在某个结局时告诉某个史蒂芬要敢于做梦。
某个平行宇宙的史蒂芬拿着照片睡着了,梦中走到卫生间,看到灯在闪,听到镜子后传来的对话,医生问他,你想谈谈你的妈妈吗。
史蒂芬按上镜子,并没有像其他摸上镜子穿过去。
而是按碎了玻璃。
从梦中惊醒。
endps:至于电影形式,交互式会是未来么?
在某些平行宇宙可能是吧,在我现在在这个宇宙估计enmmmm……毕竟人生如此艰难,看个片还这么累就没有必要了吧,我连截图放影评里的精力都木有了……欢迎理性探讨,拒绝挨骂,我会骂回去的。
在英语版流程图的启发下,经过一段时间整理和摸索,做了一个中文流程图出来。
基本囊括了所有可能性,不过还不是很完善,如果有什么需要更改的地方可以留言我继续改进。
如果下面的图看不清的话:高清图点这里,矢量图点这里(链接失效请留言,两个链接都可以另存到本地)。
流程图 v1.3剧的结论是: 0.仅仅只有在Netflix上观看才可以进行选择来导向不同的剧情。
目前网上流传的片源分两种:一种是312分钟的完整内容版,另外一种是自动选择的仅仅一个故事线的版本。
所以想要看完整且有选择的故事必须去Netflix观看。
但是国内看Netflix的难度略高,需要:①一个Netflix账号(可以淘宝购买/使用VISA等外币卡开通包月);②一个可以看Netflix的代理(大部分代理会被Netflix识别为代理,无法正常观看)。
具体信息自行搜索。
1.大部分循环大同小异,在观看过程中的自动引导重放基本上会使你走过大部分的可能(有些路径是冲突的,所以不可能一次看完所有可能性,想要知道所有分支,应该得穷举所有的选择),所以没有兴趣看每个细节的,凭印象过两遍选不同的选项基本可以看到所有内容了。
但是要看完并且清楚之间的关系,就颇有难度了。
2.看似是一些简单的二元选择的组合,其实每个选择之间,无论大小、重要与否,都会存在相互影响(剧中科林有提到),或者说,看似相同的问题/答案其实是不同的节点,出现时间的不同,其结果也不同。
导致很多人在关键选择中选择了同样的选项,结果却是不同的。
比如“拿起照片/书”和“输入密码”,还有“今天交游戏”这三个题的选项,就存在着很多可能性。
因此想要穷举所有选择,可不是简单地选完每一个题的每一个选项就可以了。
3.据评论中豆油反馈和我的实际体验来说,电影结束的方式似乎是和观看时长、走过的不同结局数量有关,具体的方式目前不是很清楚。
所以,所有的结局似乎都有可能成为字幕之前的一个?
(极度存疑) 4.剧中每看到一个结局的时候,都会出现一台/两台电视,来引导回溯去往前面的选择。
其中的原理是,从最开始检测是否有哪个多选题的某个选项没有选过,如果有,则从此重新开始。
(没有的情况不清楚)所有结局:0.一开始选择接受胖老板邀请,会导致游戏评分0分。
1.游戏完美,父亲被分尸。
但是最终事情败露,游戏被下架。
一位现代女性(科林的女儿)发现了游戏,打算重制为Netflix网剧。
2.游戏流产,父亲死亡被埋。
小细节上有几个区别,引出4种结局:2-①选择今天不交游戏:导致胖老板上门,被杀。
游戏评论描述:未来可以在游戏里对战。
科林劝告:重新来过。
2-②选择今天交游戏——(前面选择了看医生):科林上门,选择放科林走:结局游戏评论描述:线框模型会成为未来好莱坞的娱乐。
科林劝告:再试一次,只是这条线在监狱而已。
(科林看起来像游戏引导员……)2-③选择今天交游戏——(前面选择了看医生):科林上门,选择杀掉科林:结局游戏评论描述:虚拟现实会成为未来。
2-④选择今天交游戏——(前面选择了跟随科林,然后让科林跳楼,会再次回到这条线):科林女友(老婆?
毕竟有孩子了……)上门,选择告诉她科林跳楼了/不知道科林去哪了:新闻报道科林失踪。
结局游戏评论描述:未来可以随时随地玩游戏。
(回溯从头开始,科林在公司和主角打招呼……到杀死父亲后便进入了科林上门/老板上门的分支,无法再次进入科林女友上门的分支)3.观看Netflix的你对主角的控制,他可能发现:他自己有了幻觉,陷入了未来/过去的幻想两种略有不同的结局:3-①选择Netflix后,无论如何选择都会到“跳到窗外”或“打医生”的选项。
选择打医生:父亲会抓着主角,可选“空手道”或“踢他蛋”,但结果相同:主角被拖出医院,并大声喊“我和来自未来的朋友玩够了”。
证明主角发现了真相还是陷入了未来的幻想?
3-②选择跳到窗外:主角发觉自己处在片场中,窗户打不开。
这是主角陷入了角色扮演中?
4.主角穿过镜子,回到小时候和母亲一起在火车事故中死掉,导致现在正在看心理医生的主角在椅子上离奇死去,留下他父亲不知所措。
5-①谁在那儿选择“P.A.C.S.”:进入输入医生电话号码的环节,输入正确:打电话给心理医生办公室威胁要杀掉她,埋掉父亲,游戏未完成被发行,游戏评分2.5分。
主角在监狱又补充一个分支,我也在纸上补充一个分支。
5-②谁在那儿选择“P.A.C.S.”:进入输入医生电话号码的环节,输入错误:结局类似于上,唯一不同就是电话没有打出去。
回溯出去后,P.A.C.S.选项消失。
6.选择看医生——吃掉药:游戏会在圣诞节按时发售,但是评论会说作者破罐破摔,半路放弃,评分2.5分。
7.选择跟随科林——主角跳楼:游戏也会在圣诞节发售,游戏没有评分,只有负面形容词。
8.保险箱密码输入PAX:主角被吃掉从梦中惊醒。
(豆油补充这个,但这个严格来说不能算作是结局,和JFD相同,主角都被吓到,然后从梦中惊醒。
类似于科林跳楼后主角从车上醒过来。
)其中的关键问题:1.“选择看医生/跟随科林”(分别触发不同分支)。
2.主角不断对着天花板问“谁在那儿?
”(三个选项:Netflix、P.A.C.S.、路径符号)。
3.“保险箱密码”(四个选项:TOY、JFD、PAX、PAC)。
4.“处理父亲尸体的方式”(选埋葬会有较为复杂的分支,分尸只有一条路)。
在选择“是否看医生/跟随科林?
”之前,看起来出现了六个选择,其实只有一条路可以走到此:白糖莎翁和玉米片没有区别(当然在细节上会有区别,但是对于故事发展没有影响)——选择哪个音乐没有区别——在办公室只能选择拒绝老板的邀请独自开发(另外一条线可以循环两次,第一次会导致游戏评分为0,第二次陷入循环。
再多没有尝试)——是否谈论母亲(是或否似乎不影响暂时的发展,后面完成某一条后会回溯)——选择哪张专辑略有区别——只能选择向父亲发火。
在第一次选择看医生之后,会走入第一大部分的剧情。
选择咬指甲和拉耳垂可以看到细节上的区别。
选择吃药会陷入循环,选择冲走药会继续发展。
选择毁掉电脑会陷入循环,选择砸桌子会继续发展。
选择拿起书和拿起照片任何一个(选择拿起书会进入开密码柜的环节,JFD提示密码错误进入下一步泼茶在键盘上/毁掉电脑,选择泼茶进入谁在那儿选项。
另一个是“PAX”,会导致主角被吃掉,从梦中惊醒)都会进入剧中最重要的一个选择之一:男主坐在电脑前对着天花板问:谁在那儿?
这个问题会有两个选择:Netflix和路径符号。
主角望着天花板出现了Netflix和路径符号的选项 选择Netflix选项,会进入第一个多重结局(上面提到的第3个结局),其中有两个小结局:1.在回答完心理医生的问题之后,选择跳窗会到片场。
2.选择打心理医生会引向主角父亲来牵制主角,又有两个选择:空手道打他&踢他的蛋。
①选择踢他的蛋之后,主角被带离诊所,主角说“我和我来自未来的朋友玩够了”。
②空手道结果据豆油补充也是归结于“我和我来自未来的朋友玩够了”。
选择路径符号选项,会进入选择是否杀父亲的选择。
此选项必须选择杀掉,否则会陷入循环(存疑,在科林那条线路中我不断选择放弃,会回到输入保险箱密码的地方,只要输入“TOY”而不是“PAC”,然后也可以达到其中一个结局:和母亲上火车。
) 杀死父亲之后,面临两种选择,分尸或者埋掉。
选择埋掉会进入一个面临两个主要选择的循环中(科林跳楼之后也会引入这里,但是故事略有区别):1.是否今天之内交游戏。
①如果选择了今天之内交游戏科林会去主角家,面临2.杀掉科林或放他走的选择(结尾的游戏评论中,杀掉科林的游戏评论是“虚拟现实”。
放他走的游戏评论是“线框游戏是未来”)。
②选择不是今天交游戏,游戏流产,老板和父亲都死掉,游戏评论是“在游戏里对战”。
选择分尸会使游戏完美。
后来事情败露,主角入狱,游戏下架。
后人发现了他的游戏并打算在Netflix上上映。
又进入选择分尸或者埋掉的选项。
但是第二次到此之后,会自动跳转跟随科林的选择。
在选择跟随科林之后,会走入第二大部分的剧情。
整个故事走向和选择看医生看起来没有区别,但是细节上会导致结果的不同。
这看起来很像是导演偷工减料。
选择是否放入嘴中LSD药片有细节区别,不影响故事(科林会强行扳正故事路径,让主角吃掉药片)。
选择斯蒂芬跳/科林跳时,如果选择科林跳,会自动进入看医生的路径直到选择拿起书还是拿起照片。
1.选择拿起书会进入输入密码箱的密码“TOY/PAC”。
PAC会陷入循环(选择PAC必须杀死父亲,不然会是无尽循环),TOY会使结果发展向和母亲在车里死亡的路径。
2.选择拿起照片会进入选择Netflix或路径符号的选择中。
在此会产生一个和直接询问医生不同的分支。
因为在此科林已经死去,所以如果选择路径符号——杀父亲——埋掉尸体——今天交游戏,科林的女友会上门主角家,主角面临两个选择:隐瞒科林已死或说明科林跳楼。
①选择说明跳楼之后,会进入游戏流产,克林失踪的分支,末尾的游戏评论是“随时随地玩游戏”。
又进入选择科林死或生的抉择中。
②隐瞒科林死的分支和①相同。
选择斯蒂芬跳的话,如看医生那条路径,进入选择“砸电脑/砸桌子”的选项,砸桌子之后,拿起书本,密码箱上的密码会是“PAX/PAC”,和看医生的路径选项不同。
在选择PAC之后,如果不断选择路径符号和放弃,本来的两个选项“杀父亲”和“放弃”会变为“拿兔子”和“杀父亲”,选择“拿兔子”进入保险箱输密码环节,输入“TOY”就会使结果变为和母亲死在火车里(PAC必须杀父亲才可以继续)。
此处和医生那条路径不同的是,在毁掉电脑之后主角问“谁在那儿”之后给出的选项是“P.A.C.S.”和“路径符号”,而不是本来的“Netflix”和“路径符号”。
选择“P.A.C.S.”主角会回忆电话号码,输入正确电话号码之后会出现一个游戏评分为2.5分的结局,然后触发循环,至如何处理尸体的问题,于是进入结尾1&2。
电话号码输错的话会到选择Netflix或路径符号的位置。
也就是说,选择看医生和跟随科林任意一者,都可以看到所有大结局(小结局会有所不同)。
其中主要的选择在于:①对于主角“谁在那儿”的回应;②保险箱的密码;③处理父亲尸体的方式。
所以,这部剧在方式上的创新,光芒遮盖了故事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我想这也许就是创作者所想要讽刺的东西之一。
多少人都在关注这个形式,不断地给这个形式赋予评价,但是真正的故事,《黑镜》中所要表现的那些深刻的东西,似乎都被忘记了?
形式上的肢解崩离,让人醉心那些短暂的刺激,而忘记了故事本身,这不够讽刺?
在故事中使游戏完美的结局中,主角提到:我后来删减了很多的可能性,使游戏的结局是我设定好的而使观众以为他们是有自由意志的。
还有在科林身上所表现出的那种游离于整个故事之外的上帝感,是否会让人怀疑他的身份呢?
可不可以说是科林在控制观众?
如果仔细考虑科林所说的平行世界的因素,人和人在一切可能中相互影响,那么剧中刚开始隔壁的狗在花园中刨土是不是受到斯蒂芬埋葬父亲的影响?
斯蒂芬不和手上有肉丝的父亲握手是不是因为受到分尸父亲的平行世界的影响?
斯蒂芬选择接受老板邀请之后第二次见面时科林已经看过书的桥段是不是也是影响的结果?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游戏测评的画面,每个分支中说到的对未来的展望都是不同的,比如:虚拟现实、移动端游戏、互联网游戏、线框游戏是未来等等。
从一开始,推动主角制作游戏的原动力是什么?
似乎游戏评论在其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是不是可以说,游戏测评导致了游戏完美的代价是“成魔”。
这是否是在批评整个评价体系?
包括豆瓣评分?
故事中看医生和跟随科林两条线中所表现出来的结局的对称性、相似性,无法不让人怀疑这是偷工减料。
不过或许这也是导演刻意为之?
为了凸显那个独一无二的和母亲一起死在火车上的结局?
在游戏完美的结局中,心理医生问主角:“你设定的那个结局是不是一个幸福结局?
”“我想是的。
”所以一起在火车上死亡也许就是那个幸福结局。
在剧中母亲呼唤小时候的主角去坐火车,突然出来的“去/不去”的选项,突然间对我内心造成了一些奇妙的触动,似乎一瞬间感受到了这个心理医生口中的不懂事的5岁小孩身上所蕴含的温情。
这也许有点刻奇,有点滥情,但是这个结尾,和剧中其他那些微不足道的结尾相比,已经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了。
从小背负着害死母亲的痛苦,就像“原罪”一样,以及选择和母亲一起夕阳中赴死,这似乎就是主角的“罪与罚”?
我们在荧幕后面可以决定主角是否跟着母亲去,却不能让母亲不要上那辆开向死亡的列车。
黑镜在历来的剧集中对种种问题的探讨,在我看来最深刻的应该是第一季第一集。
虽然情节设计似乎略显粗糙,但其中对道德的根本审问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得起的。
谁敢彻底推翻这无聊的道德?
没有人,因为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其之上。
人类的历史和文化,也因此而存在。
这部剧如果把和母亲一起在火车上死去当作最终结局的话,那么主角对于自己生命意义,存在的价值的选择,应该是真实的。
这种真实,是面对自己的内心,所拷问出来的,在这无数交错时空中那个最值得选择的意义。
剧中我们可以一次次重复去体验每个选择的后果,但我们在生活中,我们自己的选择,又应该如何去做?
即使不功利主义地赋予这些行为意义和价值,面对自己内心真切的情感和冲动,经历了一切可笑又无力的结局后,和母亲在夕阳中共赴终点,这种美好,这种内心的真实,谁不想得到呢?
今年的黑镜变为了电影,而且是一部交互电影。
电影上线之前我就有过疑惑,这种交互系统在在线流媒体上还好说,系统蹦出提示,观众选择选项,之后系统再加载之后的剧情。
但是国内大家普遍都是下载党,这种情况就很难办了。
我起初预想的是下载党可以把所有剧情全下载下来嘛,到时候选哪个再播放哪个就好了。
但实际情况复杂的多,电影给出的选项非常多,几乎从头选到尾,小到听的音乐,吃的早餐,大到人物的关键冲突,角色的生死。
都会让你选择。
甚至在我看的过程中,前面不同的选项,会导致后面同样的问题的答案随之改变。
选项出现时会有一个倒计时进度条,如果在进度条结束的时候你没有选择的话,系统会帮你选择第一个选项。
整部剧没有进度条,无法后退和前进。
有些选项无关紧要,你选择了也不会影响大的剧情发展,有些选项则是直接影响结局,甚至整部剧早早结束,然后会提示你是否回到那个节点重新选择。
剧情发展到后面有些选项让我十分纠结。
所以这部电影如果你打算在网飞看的话,建议你独自观看,因为很有可能你会和你的朋友因为选哪个剧情争执起来,我看微博上还有举行黑镜观影活动,我完全无法想象一群人看这部电影是怎么观看的。
剧情让我觉得很单薄,全靠交互一些亮点在撑,看的过程中你会感觉到你在控制男主的行为,而男主也会试图抵抗,甚至会有类似对话的剧情,让我想到了《楚门的世界》。
加上交互系统可能更像一个游戏,重要的是过程,我把所有结局都看完了(可能),很多结局草草结束,甚至有点大同小异,有点不知所以。
当选择了许多选项之后,发现几个结局不过如此。
就不免的对这季黑镜产生失望。
我在想,如果电影把交互系统去掉的话,这部电影可能毫无观看乐趣。
我在windows 10 商店下载的网飞客户端意外的不支持交互影片,网飞也知趣的提示到,在不支持交互功能的平台上,这部电影根本无法观看。
于是我更换到了浏览器观看。
看完电影唯一让人回味的就是一些交互和“体验”,从我们日常接触的简单界面二维交互,到游戏3D上的交互,再到电影中真人实景的交互。
导演和编剧费尽心思的拍各种支线场景,为了就是让你在选择后产生一点多巴胺。
所以到后面,刚开始的交互新鲜感过去了,辛苦了权衡利弊,选择许多选项之后,就会更关注后面的剧情走向,此时电影结束,就像剧里主角的一段台词“现在他们以为有自由意志,但其实结局是我来决定的”总体还是略带失望的,满分10分的话,这季黑镜我给6分。
《黑镜》最新一集《潘达斯奈基》改变了一般电影的放映方式,以交互式影像的形式推出,观众可以在观看过程中自主选择剧情走向,从300多分钟素材中“导演”出属于自己的90分钟电影。
我先后四次从头开始体验这个故事,尽量选择不同的分支,收集更多的信息。
在数遍的体验之后,我对这个故事有了更深的感受。
交互式的形式:可以,但没必要?
《黑镜:潘达斯奈基》中的剧情选择虽然这次《黑镜:潘达斯奈基》从模式上并非首创,但依然有着非凡的意义。
这是少有的主流制作公司+大IP的组合去尝试交互式电影。
很多人希望这一结合能让交互式电影模式走入大众,成为一个主流的影视制作类型。
比如我就很期待国内的视频巨头可以看到交互式影像带来的热度和影响,从而加大相关制作投入。
从结果来看,《黑镜:潘达斯奈基》的尝试很难说成功。
影片讲述了一个有着童年阴影的少年在制作一款电子游戏中遇到的各种意外。
但基本所有第一遍看完影片的观众都有点发蒙,疑惑这个电影到达传达了一个什么故事。
造成这种现象的正是交互性本身。
传统电影中观众按照导演设定的顺序阅读故事,所有的伏笔反转以及细节的安排都是精心设计过的,观众可以看到故事的全局。
但在《黑镜:潘达斯奈基》中,故事的进展是观众主动选择的,各种可能性的排列组合导演无法一一照顾,观众不可避免的会漏掉一些细节和部分剧情,这会让剧情的连贯性完整性不足。
很多交互式电影或者游戏为了防止出现这种现象,一般会对剧情进行收束,让各种选择尽量往主线上交汇,不过这样就丧失了一定的自由度。
所以《黑镜:潘达斯奈基》选择给观众更高的自由度,但也因此让故事变得更支离破碎。
另外由于Netflix平台是视频平台而非游戏软件的原因,无法展现给观众一个清晰的分支树。
如果能在每个结局完成后清晰的将这个结局在分支树中的位置以及是哪些选择导致了这个结局,会增加观众多次观看的动力,不像是现在为了看别的结局只能乱选。
在这一点上,交互式影像游戏《底特律:化身为人》和《被封锁的涩谷428》要做的好很多。
《被封锁的涩谷428》中的分支图除去对支离破碎故事的吐槽,还有人觉得选择的紧促感让观影的体验不舒服。
在传统观影中,观众处于一个绝对“安全”的位置,不参与到叙事中,偷窥着一切,这一感受是非常放松的。
而在交互式电影中,观众不得不放弃安全感,获取身在其中的参与感。
参与感的代价就是观众必须面对“在场”所带来的不安与紧张。
所以《黑镜:潘达斯奈基》的互动性尝试失败了吗?
答案是并没有。
这次的《黑镜》依然带给了观众在普通观影中无法获得的体验。
对电影加入的互动元素让观众产生了巨大的代入感以及对剧中角色的共情。
比如在电影中,观众面临是否杀死父亲这种道德选择,选择杀死父亲对观众产生的道德压力是完全不可能在普通电影中感受到的。
除去互动感带来的共情,《黑镜:潘达斯奈基》的交互式形式也给观众带来了一个巨大的解读文本。
电影中海量的分支里面藏着各种线索和剧情,这吸引了观众对剧情进行多次选择和观看。
观众从各种零散剧情中进行拼凑组成分析剧情的感觉就像是侦探在破案。
巨大的文本充分的满足了那些考究癖,而这些人在网络上十分活跃,会大大加强这个电影的讨论度。
《黑镜:潘达斯奈基》虽然观看的人数不算特别多,但在各个地区的网络上热度都极高。
《黑镜:潘达斯奈基》中的对话就是这样,这次的《黑镜:潘达斯奈基》没有彻底成功,但也谈不上失败。
无数分支下的故事在表达什么与《晚班》相对线性和固定的剧情不同,《黑镜:潘达斯奈基》的分支和结局更加多元。
重要的是本片并非是所有结局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观,而是每个结局都足以单独解释整个故事。
这造成了不同观众因为选择的分支不同会对故事有着完全不同的解读。
所有人好像是看了同一部电影,但好像又不是。
以下列举了可以解释剧情的几种方式。
精神分裂主角史戴芬有着很深的童年阴影,在主角五岁的时候阴差阳错的导致了母亲的死亡。
而这一阴影导致了史戴芬患上了精神疾病。
主角会产生人格解离症状并会对周围世界产生妄想。
在这条路线上,主角一直希望纠正自己五岁时候犯下的错误,拯救母亲,但最后的结局却是和母亲一同死亡。
童年阴影与精神分裂似乎可以从表面上解释整个电影的剧情,但这明显也是一个非常无聊的解释。
主角在选择是否服用精神药物致幻剂也加重了主角的精神分裂,在和科林服下致幻剂后,主角之后经历的事情可能未必真实存在,从那个节点开始可能以后的事情皆是想象,抑或是致幻剂让主角无法正确理解所有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
服用致幻剂后主角,左边有一个菲利普迪克《尤比克》的彩蛋反乌托邦《黑镜:潘达斯奈基》的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84年,乔治奥威尔笔下的反乌托邦世界所处的年份。
主角史戴芬认为自己在五岁时候犯下的错误导致了母亲的死亡,但在其中一个故事分支中,他发现一切不是表面看起来那样。
同一个公司的另一个游戏制作者告诉史戴芬一切都是被监控之下,老大哥在看着他们,人们的人生都是假的。
史戴芬在一个分支中发现了保险柜中一份名为“规划与控制”的文件,文件里面记载了“组织”是如何对史戴芬进行药物控制和全程监视的,甚至史戴芬小时候害死了母亲也是“组织”安排好的。
史蒂芬的世界如同楚门,他是一个实验,他所有的人生皆是虚假。
剧中关于反乌托邦元素相关的对话
主角被监视的证据但当我想深入挖掘这条反乌托邦线的时候,不知道是剧情设置的原因还是我的选择的原因,所有关于反乌托邦的内容都浅尝辄止。
我无法具体得知“规划与控制”的组织到底目的是什么,他们又是如何运行的。
但也许这些都隐藏着更隐秘的支线和选择中,这种想象正是交互式电影的魅力之一。
自由意志vs决定论剧中人物所做出的选择都是由观众控制做出,而他们一开始没有对此产生怀疑,认为是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
而当科林告诉主角他所谓的自由意志并不存在后,主角开始怀疑自己的所有选择都是被操纵。
主角在其中一个结局中对自己的游戏进行了这样的解说“我一直想给玩家太多的选择,现在他们都有自由意志的幻觉”。
这句话更像是导演直接对话观众,这个交互式电影中观众对于剧情的选择和干涉真的是自由的吗,还是依然如普通电影那样遵循着导演的引导。
剧中关于自由意志的探讨在另一个结局中,《黑镜:潘达斯奈基》整部电影是一个女程序员的作品,而这位女程序员的选择也是被某个力量控制的,亦非是她的自由意志。
关于自由意志vs决定论的探讨,电影中并没有深入,更多的是把这个问题抛向观众。
在电影中,主角史戴芬面临的怪物就像是那个知晓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拉普拉斯妖,掌控因果律上的一切。
量子力学/高维时空有这样一个剧情分支,主角想回到五岁的时候拯救因自己而死去的母亲,但却阴差阳错的和母亲一同登上了死亡列车。
而随着5岁主角的死亡,坐在心理治疗诊所的成年主角也同时死去。
未来和过去都并非固定,他们交织着产生影响,有着跨越时空的因果律。
剧情发生的所有分支并非完全没有关联,在其中一个分支上的选择可能会影响另外的时空。
时空在在每一瞬间都会因为各种随机性发生分裂,每个选择都有对应的时空。
导演借剧中角色之口说“不用担心死亡,还有别的分支“。
观众就像是主角的意识主体,只会选择那个可以进行存活的时空。
在这个交互电影中,三维生物的我们过了一把四维生物的瘾,在跨越时间的轴线上审视着剧中的生命。
META元素Meta元素在游戏里有时候会出现,也就是直接告诉你你就是在玩游戏,游戏中的角色或者游戏的创作者直接跳脱游戏内容和在屏幕前的你对话,类似戏剧中的“打破第四面墙”。
交互式电影本身互动感就很高,而这种直接与观众的对话会让他们感觉直接参与到冒险之中,犹如身临其境。
Meta元素使用得当会让观众感觉惊讶,反转,一身冷汗。
具体到《黑镜:潘达斯奈基》中有着几层的meta元素。
首先剧中角色的对话与屏幕前的观众选择有着互文的关系。
在电影一开始观众选择了一个可能导致故事难以进行的选项后,剧中角色科林直接对主角说“抱歉,朋友,路径错误”。
剧中科林对主角的话第二层meta元素则是观众与主角的直接对话。
主角史戴芬感觉自己的所有选择都不是自己做出,而是有人控制。
而作为那个操纵他选择的“你”直接告诉他你是在Netflix视频平台上控制着他。
剧中的meta元素另外一层meta元素出现在故事的其中一个结局中,整个《黑镜:潘达斯奈基》是由一个女程序员制作,她准备在如手机等平台上展现互动式的故事。
在心理咨询诊所中还有一处彩蛋,如果观众这时候选择操纵主角跳窗,会直接看到《黑镜:潘达斯奈基》正在拍摄中的剧组。
更有意思的一点是,剧中提到的游戏公司的网址真的可以访问,剧组制作了一个网站来扩展观众在电影之外的互动。
剧中的meta元素《黑镜:潘达斯奈基》的魅力在于它有着足够多的文本和细节,除去以上提到的故事种种可能,一定还有着更隐秘的元素等待着观众的探索。
交互式电影不会取代传统电影,但可以作为一个独特的类型开拓自己的领地。
2018年,很多人选择了观看《地球最后的夜晚》,“一吻跨年”。
也有很多人通过观看《黑镜:潘达斯奈基》来跨年。
2017年12月29日,《黑镜》第四季开播;2018年12月28日,《黑镜:潘达斯奈基》开播。
因此,观看《黑镜》也成为跨年方式的一种,这两年很多城市都组织了在12月31日一起观看《黑镜》来跨年的活动。
《黑镜》系列一向被网友誉为“神剧”,第一季、第二季、圣诞特别篇全部豆瓣9分以上,然而第三季和第四季跌到9分以下,《黑镜:潘达斯奈基》更是降到前所未有的7.1分。
当然,7.1分并不意味着“神剧已死”,它只是不像前几部《黑镜》那么“神”了,但还是有很大的价值。
前几季《黑镜》的核心在于内容,而《黑镜:潘达斯奈基》的侧重点在于形式。
前者是通过讲述发生在未来的故事隐喻当下,反映科技的利弊,同时探讨人性;而后者的剧情并不突出,关键是它的看法,或者说“玩法”。
没错,《黑镜:潘达斯奈基》不仅可以“看”,还可以“玩”。
影片中有很多地方玩家可以自行选择剧情走向,比如帮男主角斯蒂芬选择早餐、帮他选择听哪首歌、帮他选择是否接受游戏公司老板抛出的橄榄枝等等。
观众每次有10秒钟的时间可以选择,如果不选择,影片就会自动为观众做出选择。
这些选择中,有些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有些则会引发蝴蝶效应,改变斯蒂芬的人生轨迹。
影片在形式上做到了极致,但是也因此导致本片的剧情比较薄弱。
本片总体剧情比较简单,讲述1984年一位年轻的程序设计师斯蒂芬将一部名叫《潘达斯奈基》的奇幻小说改编成了同名游戏。
这部小说的特点在于读者可以自己选择剧情走向,斯蒂芬研发的游戏也是如此,而《黑镜:潘达斯奈基》也是如此。
影片的第一个关键转折点是老板邀请斯蒂芬为他工作,研发《潘达斯奈基》的游戏。
如果你选择“接受”,那么结果就是几个月后,这款游戏上线了,但是评委给了零分。
如果你选择“拒绝”,那么斯蒂芬则会迎来截然不同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在细节方面非常用心。
当老板对斯蒂芬抛出橄榄枝时,我们可以看到斯蒂芬的表情是兴奋的、高兴的、激动的,他回答老板的时候也是如此。
如果你帮他选择了“拒绝”这份工作,将会看到这样一个情形:斯蒂芬满脸高兴地想要说出“好的”,然而却不受控制地说出了“不行”。
随后他立即对自己说的话感到意外,因为他的想法是接受,但是有人,也就是你,强行让他选择了“拒绝”。
类似的情况在影片中大量存在,比如当他去见心理医生时,你可以选择让他“啃咬指甲”或“拉扯耳朵”,但无论你选择什么,他都会控制自己的手不去做这件事。
这一系列事情的发生,都让他意识到自己不存在自由意志。
他觉得他所有的决定不是自己做的,而是有人帮他做的。
再比如当斯蒂芬杀了某个角色后,你可以选择“埋掉尸体”或者“暴力分尸”。
如果你选择后者,他又会难以置信地说:“天呐,不是吧?
”
影片最惊艳的地方在于,在他确定有人在操控他后,你甚至可以和他互动。
当他问“是谁在操控我”的时候,你可以告诉他,是你在操控他。
斯蒂芬很长一段时间都自以为是自己在操控自己的人生,直到如今他才知道是我们在帮他做出选择。
同时这个问题又引申为:我们又如何证明我们的选择是自己做出的,而不是别人操控着我们呢?
事实也的确如此,我们以为自己在操控斯蒂芬,其实我们也被耐飞牵着鼻子走。
是耐飞在引导我们做出选择,结局早已定好,而我们还被蒙在鼓里。
斯蒂芬没有自由意志,我们何尝不是另一个斯蒂芬呢?
正如斯蒂芬所说:他们(游戏玩家)只有自由意志的幻象,但其实结局是我定的。
诸如《黑客帝国》《异次元骇客》这样的电影都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可能,我们,以及这个世界都并不存在,只是一台超级电脑中的一串代码。
而《黑镜:潘达斯奈基》则是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更让人细思恐极,因为它告诉我们,我们可能不仅是电脑中的一串代码,甚至可能只是电脑中的一个游戏角色,我们被电脑面前的游戏玩家所操控,却以为自己存在着自由意志。
《无敌破坏王2》也探讨了类似的问题,云妮洛普无法控制自己的赛车,她觉得有人在控制她,事实上她的确只是一个游戏角色,的确有这样一个游戏玩家的存在,在操控她。
《黑镜:潘达斯奈基》主创表示,这部电影的剧情的排列组合可达到万亿级别。
因此本片的拍摄过程也非常复杂,耐飞将所有可能的选择都拍了出来,所有素材加起来长达312分钟,这312分钟就包含了海量的组合。
观众最快可以在40分钟内“通关”,一般情况下则需要90分钟。
这就是为什么如果你去查询《黑镜:潘达斯奈基》的时长,你能看到两种结果:90分钟和312分钟。
90分钟是其中某种特定剧情走向的时长,312分钟则是总交互时长。
有外国大神把所有选择都试了一遍,总结出了《黑镜:潘达斯奈基》的所有可能的剧情。
当然,观众必须登录耐飞官网、注册账号,才能选择剧情走向,下载资源是不行的。
各大资源网站都有312分钟的版本可以下载,但它只是所有素材毫无顺序地拼接而成,没办法玩这个游戏。
这种观众自行选择剧情走向的形式并非耐飞首创,早在1967年捷克电影《自动电影》就采用了这种形式。
这是历史上第一部互动电影,观众可以通过按手中的红绿按钮来投票选择后面的剧情。
游戏方面就更不用说了,游戏和电影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玩家可以自行选择剧情走向。
当然,游戏在交互式体验上也有高下之分,其中《底特律:变人》就是互动式电影游戏的代表作。
如今游戏逐渐开始“电影化”,这一次耐飞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做出了将电影“游戏化”的尝试。
耐飞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严格说并不是第一个),难免技术不成熟,导致《黑镜:潘达斯奈基》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任何一个看了《黑镜:潘达斯奈基》的朋友都能感受到。
比如影片剧情不够流畅、选择的余地并不大、形式大于内容等等。
《黑镜:潘达斯奈基》的确有很多缺点,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否认它的价值。
早期的电影都是没有声音的,而有声电影刚刚问世的时候,不少人认为这只是噱头,终究无法成为主流。
但是现在呢?
有声电影已经成了电影的标配,默片反而成了极少数。
又正如2011年,《梅根失踪》问世,堪称“桌面电影”的鼻祖之一,该片无论是豆瓣还是IMDb评分都不高,不少观众都说它“形式大于内容”。
然而很多人没有想到,后来桌面电影却火了起来,比如2018年就接连出现了《解除好友2》《网络迷踪》等好几部桌面电影,而且完成度都非常高。
也许互动电影也会这样。
可能以后类似《黑镜:潘达斯奈基》的互动电影并不会成为主流,但有了这次的前车之鉴,未来互动电影的路必然会更好走。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耐飞,以及《黑镜》都是探路者,有了他们的探索,必然会给电影行业,以及电影人提供灵感和经验。
正是因为《黑镜:潘达斯奈基》的出现,可能十年之后的电影会有很大改变,互动电影会越来越多。
我们也可以猜测,假如《黑镜:潘达斯奈基》十年前就上映了,那么现在的电影说不定也有很大不同。
说不定你可以自行选择《复联3》的剧情走向,可以选择让洛基偷袭灭霸,或者让他躲在一边别当出头鸟;可以选择让星爵打醒灭霸,或者让他冷静下来帮助队友摘手套;可以选择等灭霸打完响指才让局长去联系惊奇队长,或者让局长一开始就去找惊奇队长帮忙……
折腾了一个下午,真是沉浸式的体验。
我最后got very frustrated,因为我老是在几个类似的结局里绕来绕去,我总觉得还应该有其它的结局,那种焦虑又不甘心的情绪压迫着我, 让我痛苦,又让我期待和好奇,让我想放弃,但是又没法放弃。
我总想找一个,该怎么说呢, 更好的结局?
更有意义的结局?
可这不就是生活的感觉吗?
总在寻找,在迷宫里转来转去;觉得有其它的可能,又觉得其实没有可能;这样和那样,每一种日子多么类似,怀疑这些都没有意义,可是分明又期盼着下一步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尝试、挫败、停滞不前、看到新的风景;很多的选择,选来选去都一样,也许还是不一样;像是在走自己的路,又像是被一种引力挟裹,不紧不慢地冲向命定之地。
但我不觉得这是糟糕的用户体验啊,我觉得这复杂又迷人,煎熬又有趣,就和生活一样。
我非常喜欢这部片对命运的描绘。
命运不是那么清晰的一条黑线,不是命运说你会弑父娶母,你就怎么都会弑父娶母。
命运是一团模糊不清的雾气,是一种磁场,你有很多选择,可以转来转去,千百条不同的路径,但又好像始终、迟早、以各种形式地在向那个方向前进。
有的选择会让你在原地打转,最后不得不倒回去改变自己的初衷,因为你跨不出命运允许你的那个范围,那是束缚,但也是一种保护。
你可以取得不同的结局,但每种结局的调子又似乎都差不多,模糊又确定的殊途同归。
你的选择是真实的,虽然可能是无用的。
自由意志是一种娱乐、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判决。
我觉得这部片确实形式大于内容,但完全是褒义的。
因为生命不就是形式大于内容吗?
若说内容,内容是什么,是指大结局吗?
大结局就是我们都会死啊。
生命讨厌和迷人的地方,都在于那千百条不同的路径,你试来试去,渐渐心中有了一种感觉,知道自己的归宿在哪里,那非常揪心、也非常安心。
同时,也会有一些真的完全想不到的东西(例如诊所里打起来,跳窗出戏什么的),温馨或者荒谬,突然蹦出来如同彩蛋,让你忍不住会心一笑——那是偶然出现的庄生晓梦迷蝴蝶式的顿悟,虽然那并不影响大部分时间里你还是在命运迷宫里打转,但那也是人生精彩的部分。
这次我想给Netflix和《黑镜》高唱赞歌。
第四季我很不满意,因为觉得剧本不再有深刻、有新意的东西,因为觉得此剧前途堪忧。
但想不到,这一次,黑镜靠形式的突破奇迹突围。
我理解有些人批评这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的原因,它讨论的东西无非是:自由意志是否存在,真实和虚幻的界限,命运和无意义感,大数据时代的被监控感之类。
这些黑镜都做过了,要说立意上没有新意,也确实不算说错。
但这形式太迷人了啊。
淡化立意和内容的重要性,在形式上突围,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新意了。
最后,我恳求Netflix把所有结尾令我们怨念不已的剧都买下来,给我们拍多结局吧!
让他吻他吧,让她跟她走吧,让那一切发生吧,让那一切不要发生吧……让一万个平行宇宙展开在我们眼前,我愿意如男主(的一个结局般),终于看到美梦成真,心满意足地死在Netflix给我们造的梦里。
Tuckersoft 官网地址:https://tuckersoft.net游戏官网真的存在,但是……维护中?
片中的主角是一位年轻的程序员,他将一部奇幻小说改编为游戏。
而他所在的游戏公司“塔克软件”(Tuckersoft)的官网也是存在的。
网站的主页只有一个维护中的界面,如果点击 “Check Back Later...”(一会儿再来看看),会弹窗显示剧中同事科林跟主角说过的一句话: “Wrong path, mate.”(错了老兄)。
游戏官网主页片尾字幕后的怪异场景之后有人发现,在剧终的剧组名单放完之后,会随机再次出现片头主角坐在公交上的场景,但不同于正片中主角在听歌的音乐,取而代之的,他播放了一盘磁带,磁带上面写着他制作完成的游戏名字(Bandersnatch),接着播放出来的是一段刺耳的电脑合成音。
这段合成音实质上是一段数据,可以在 ZX Spectrum 8 位电脑(就是主角用来制作游戏的那台)上运行。
运行的结果则是一个二维码:
运行出的二维码隐藏界面揭晓扫码之后是一段网址,它将会带你到公司官网的一个隐藏界面。
游戏官网隐藏界面再次点击后会进入历史游戏界面,上面有曾出现在电影中的该公司之前发行过的游戏的海报(每一款海报实际上对应了先前的剧集)。
其中科林发布的游戏 Nohzdyve 页面可以下载 .tap 格式的游戏,同样可以在ZX Spectrum 机上运行。
游戏官网历史游戏界面再次基于你的选择而这个页面之后被大家发现不同人打开看到的海报可能并不完全一样,原来实际上是有不同的版本。
主角和科林的游戏都存在已发行或未发行的可能性,而具体展示哪一种页面,很可能是根据浏览者在 Netflix 的观看记录 Cookies 来决定。
如果想看到所有游戏都存在并亮起的画面,可以返回之前的欢迎页面,点击右下角的彩带角标。
Netflix 又刷存在感最后一个关于这个网站的小彩蛋就是点击招聘广告,页面会跳转到 Netflix 的工程师招聘页面。
官网网址:https://tuckersoft.net其他黑镜相关彩蛋网站(,其实也出现在了这个官网的某些角落):S3 E1 《急转直下》中的好友评分系统:https://rateme.social/S4 E4 《DJ 下台》中的咨询师匹配系统:https://coach.dating/ 真的是非常用心的剧组。
Reddit 上面有网友评论说 “I fucking love this community!”
别误会,我不是说这部电影算不上电影。
我更愿意这样去理解这部影片。
这部电影看似有各种不同的结局,通过我们的选择,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不同的结果。
但是我想说的是,不重要。
我们的选择一点都不重要。
结局是什么,一点都不重要。
因为这部电影关于Stefan的部分,我们的选择,这些剧情,就是Bandersnatch这个游戏本身。
我们就是在玩这个游戏,我们是在玩游戏,不是在看电影。
有一个片尾是这样的,大家都清楚,时间跳转到当代,Pearl Ritman开始重启了Bandersnatch这个游戏的研发。
而在她研发的Bandersnatch里,主人公就是Stefan。
而我们在前面所有的操作,和观影,就是在玩这个Pearl Ritman版本的Bandersnatch,这个游戏的剧情就是Stefan开发Bandersnatch这个游戏。
然后又出现了这个标志,Pearl Ritman也变成了被我们选择的对象,也开始“被人控制”了,这其实就形成了一个循环。
就是所有研究Bandersnatch这个游戏的人,都会经历精神崩溃,感觉自己在被人控制,然后发生一些可怕的事情,就像一个魔咒。
我说我们是在玩Bandersnatch这个游戏,但是Stefan这个人是存在于这个情境中的,并且就像Pearl Ritman的游戏里一样,确实有这个人做这个游戏,然后精神崩溃,杀了人。
但是这里,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不在讨论范围,也就是说真实世界的Stefan命案是怎么发生的我们不知道,我们所知道的是Bandersnatch这个游戏里的Stefan的故事,而这部影片里的内容都是Pearl Ritman的游戏设定,我们就是在玩她的这个游戏。
所以,你会给这个游戏打几分?
1观剧的时候,画面上的弹幕说:论男主的一亿种死法。
我想了几种标题:论精神病人服药的重要性、Deadline是如何逼疯程序猿滴⋯⋯还是“论男主的一亿种死法”符合这剧的形式。
豆瓣上思维深邃的文青批评这剧形式大于内容。
玩得就是形式啊~这么好玩的剧,我玩了一个元旦假期,比玩王者荣耀还带劲。
再说,不知道他们要什么深刻内容?
这剧里面的含意不是很丰富而玄妙:人生如游戏、游戏是人生,你以为自己可以自由意志(free will),其实不过是个傀儡。
剧中男主斯蒂芬的命运掌握在观众手里,观众作出选择来操纵他的命运和剧的走向。
而观众以为自己在选择,其实操纵在编导手里,比如观众选择了斯蒂芬不服科林给他的迷幻药,科林还是会把药落入茶里让斯蒂芬服下去,把编导设制好的剧走向硬塞给观众,What the fuck!
后来的无数次发生你明明选择了这样,可它还是会兜回去,兜去你没有选择的那条路径上去。
这是编导故意让观众知道,你也没有作主的权力和能力。
至于编导有没有自己作主的权力和能力?
相信也有更高一层次的局限,令他们没有,比如来自投资方的要求、制作方的条件、观众的收视率⋯⋯再往上推,推到造物主层面,是不是也不能自由意志?
应该也是吧,造物主如果能自由意志,就不会控制不了亚当和夏娃做羞羞的事情,并大发雷霆,把他俩赶出伊甸园(造物主为啥这么生气啊?
免费看毛片也光火?
是自己木有得做吗?
);也不会控制不了人类的智商发展,愤怒人类造通天塔什么的,把通天塔摧毁,把人类弄得七零八落说各种语言,~搞得我还要学外语~,以妨碍人类进化(造物主太木有自信了)。
人生不就是这样吗?
你以为自由意志,不过是身不由己。
你以为有不一样的选择会走不同的道路?
其实,兜兜转转,你还是会走回老路。
2
有一部法国片,叫《无姓之人》,里面女角都好丑,结构也是有多种人生轨迹,我曾写过一篇解析。
现在也按这方法写吧。
1965年,斯蒂芬.巴特勒(Stefan Butler)出生。
他母亲给他做一只兔子,他非常喜欢,无时不刻抱著。
1970年,斯蒂芬5岁,他父亲认为儿子老是抱著兔子不像话,把兔子藏掉。
第二天,斯蒂芬因为找兔子,担搁了母亲出门的时间,致使母亲坐上了8:45那班出轨的火车而死亡。
1984年7月9日 8:30斯蒂芬19岁,是名游戏程序员,和父亲住在一起。
这里出现第一个选项,父亲问斯蒂芬用什么早餐:白糖沙翁/玉米片。
一些选项,比如这早餐的选择,后来在公车上听的音乐选择、唱片店买唱片的选择⋯⋯对剧走向没有决定性作用,早餐选什么,只是会在后面他拿到科林给他的有关书作者录像带,开头播放的广告出现。
略过不谈。
斯蒂芬告诉父亲,他正以他母亲留下的一本名叫《潘达斯奈基》(Bendersnatch)的书,作者为杰罗姆.F.戴维斯(Jerome F. Davies),制作一款多重选择游戏。
斯蒂芬上塔克软件(Tuckersoft)公司,见到了他的偶像科林.里特曼(Colin Ritman),并示范了自己的“潘达斯奈基”游戏,老板塔克尔先生很有兴趣,邀请他在公司创作。
这里出现选项:是/否。
选择是:出现第1种结局:5个月后,潘达斯奈基游戏制作得极其潦草上市,被评为没有诚意,只为吸金,评测为0分(满分为5分)。
选择否:斯蒂芬在家里写代码。
去看心理医生海恩斯医生(Dr.Haynes),第一次见心理医生(医生穿白衣蓝条衣服、配白裙子。
)。
这里出现选项:谈/不谈母亲(选择不谈母亲,心理医生提示下还是会绕回去谈母亲的)。
谈母亲,出现第2种结局,斯蒂芬猝死在诊所里,父亲、心理医生都觉得莫名其妙,也无可奈何。
(导致这一结局的成因,下面会谈。
)谈或不谈母亲,没猝死的另一种走向:看完心理医生,斯蒂芬拿著科林介绍的唱片单子,去买唱片。
(这里选择买什么唱片,又是枝节选择,不影响主向发展。
)
斯蒂芬回去制作游戏,闭车造车几个星期,到8月20日,情绪不稳,父亲责问下,出现选项:冲父亲发火/把咖啡泼在电脑上。
选择把咖啡泼电脑上,游戏做不出来,故事也走不下去,跳回重选。
(这是一条死胡同)选择冲父亲发火,父亲带他去看心理医生。
在诊所门口,斯蒂芬看见科林。
这里出现选项:跟随科林/看心理医生。
选择跟随科林,出现选项:斯蒂芬跳楼/科林跳楼。
选择斯蒂芬跳楼,出现第3种结局:4个月后,潘达斯奈基游戏上市,作者悲剧死亡,游戏不和谐,评价负面。
选择科林跳楼,科林的女友成厉鬼索命。
斯蒂芬在车上惊醒,回到在诊所门口那儿,接第二次看心理医生,但自此后,科林失踪。
选择不跟科林走,去看心理医生,第二次见心理医生。
(医生穿黑底金花的连衣裙。
)斯蒂芬向心理医生透露觉得自己受操控。
心理医生配了加重剂量的药。
回到家,出现选项,斯蒂芬吃药/冲掉药?
选择吃药:出现第4种结局:4个月后,游戏上市,评测虎头蛇尾,似半途放弃,评分只得2.5分。
选择冲掉药:3周后,9月12日,游戏验收,出现问题,返工。
观看著科林交给他的(如走向科林失踪线,由同事替科林转交。
)、有关原作者戴维斯如何发疯杀掉自己妻子的录像带,这里出现选项:毁掉电脑/砸桌子。
选择毁掉电脑,游戏做不出来,故事也走不下去,跳回重选。
选择砸桌子,出现选项:拿书/拿照片。
选择拿书:取得父亲匙鈅,打开密室。
输PAC,知悉自己是实验品,用烟灰缸砸父亲;梦中惊醒,继续写程序,电脑出现PAC,责问父亲,用烟灰缸砸死父亲。
(结局走向见下面尸体处理)输TOY,找到兔子,回到童年时,跟母亲一起上火车,一起死于火车出轨。
成年的斯蒂芬死于心理医生的诊所内,即第一次去看心理医生时。
(即第2种结局)输JFD(《潘达斯奈基》书作者名字Jerome F. Davies缩写), 密码错误,背后出现书作者的狞笑。
这也可视作一梦境,同科比跳楼手法。
输PAX,密码错误。
出现恶魔。
这也可视作一梦境,同科比跳楼手法。
梦醒后,斯蒂芬继续编写程序,精神更不稳定。
抬头无语问苍天:谁在玩我?
出现选项:Netflix/路径符号。
(同下面拿照片出现的选项。
)选择拿照片穿过镜子,回到小时候,找到兔子,放床下。
促使结局2的,和母亲一起坐上火车死亡的发生。
这也可视作一梦境,同科比跳楼手法。
梦醒后,斯蒂芬继续编写程序,精神更不稳定。
无语问苍天:谁在玩我?
仍然会回到出现选项:Netflix/路径符号。
所以,拿照片和书这一选项,除了出现“楚门的世界”那一结局,解释导致结局2的原委外,还是会回到选项Netflix/路径符号。
选择Netflix父亲再带斯蒂芬去看医生,第三次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穿红色的衣服。
第5种结局:和心理医生、父亲打起来,发现原来自己真的只是Netflix网络传媒互动游戏中的一个角色。
第6种结局:和心理医生打,心理医生华丽丽的春莉腿~,斯蒂芬跳窗,被导演叫“cut”,原来他是一个叫麦克(Mike)的演员在拍戏,父亲即导演,这是一个戏中戏的游戏,唉,太入戏了。
选择路径符号斯蒂芬无法控制自己,杀死父亲。
连同上述发现自己是试验品,杀死父亲,同样联接到处理尸体的选择。
出现选项:分尸/埋尸。
(这样的选择也给人选啊~)选择埋尸这里比较混乱,其实分两条线:打给医生和老板打来催功课。
打给医生线,不管有没打通,都会通向第7种结局:父亲尸体被狗扒出,游戏代码也没写完,塔克公司推出游戏,被指不道德,游戏评测2.5分。
老板催功课线:科林失踪线:科林女友找上门,出现第8种结局:斯蒂芬被控精神崩溃,杀死父亲,游戏流产。
科林失踪,塔克公司遭清算。
科林没失踪线,科林上门,出现了选项:杀/不杀科林。
选择不杀科林,出现第9种结局:斯蒂芬被控因精神崩溃,杀死父亲,遭关押。
游戏流产,塔克公司遭清算。
科林因持有管制药物被逮捕。
选择杀科林,出现第10种结局:科林被杀,6个月后,斯蒂芬被抓,指控他杀了父亲和他偶像科林。
游戏流产,公司关门。
老板亲自找上门,出现第11种结局:老板被杀,6个月后,斯蒂芬被抓,指控他杀了父亲和老板。
游戏流产,公司关门。
科林因持有管制药物被逮捕。
选择分尸斯蒂芬第四次见心理医生,心理医生穿黑色连衣裙,腰束金色皮带。
斯蒂芬向医生称父亲去南部探亲了。
(已成心理素质超强的变态杀人狂哎~)出现第12种结局:斯蒂芬删除了游戏中的多余选项,游戏顺利上市,表现完美,评测得满分的5分。
(讽刺意义:不成魔,不满分。
)。
但不久杀父事败,游戏遭下架、被销毁,斯蒂芬被关押。
科林的女儿Pearl Ritman长大后,也是程序猿,在她父亲遗物中找出这款游戏资料,想翻新制作,也给弄得崩溃了,砸了电脑。
3
总之,《黑镜:潘达斯奈基》,用了一种新玩法,无限性:突破屏幕内外的相隔(观众选择走向);时间上穿梭(中间好长一段硬广告Netflix,把21世纪的网络媒体介入到1984年去);多重平行世界;循环选择或死循环;前面的选择影响后面的发展⋯⋯。
许多人看出了《蝴蝶效应》、《楚门的世界》、《恐怖游轮》⋯⋯90分钟的正剧,拍足了300多分钟(5个多小时)展示各种可能的结局。
我刷了300分钟那版本,看了五小时,也是给绕得晕,整理出这些走向和结局。
简单来说,就是:一名游戏开发程序猿,因儿时找父亲藏起的玩具兔,导致母亲意外去世,落下心理疾病。
在开发游戏的过程中,因为追求完美,想令偶像对自己刮目相待;老板deadline的催逼,对父亲的憎恨,停药⋯⋯各种因素,精神崩溃。
出现几种版本的结局:温情的:灵魂随母亲出事故时一起死去。
自残的:跳楼而死。
迷幻的:自己是父亲的实验品、自己只是入戏太深的演员、自己是游戏中的一个角色。
凶残变态的:杀死了父亲,再杀上门的老板,同事兼偶像。
以上种种走向、结局,看观众作什么选择,或会相信哪一个版本的故事。
更多文章,在微信公众号:shenshike-HK (心是主人身是客)
有些部分还算有趣。吸大麻后幻觉,玫瑰画,光线布景效果。人体实验。被他爹和他间接害死的他妈。他主动和他妈一起上了那辆火车的段落,这段可
这电影有毒就有毒在,不管你选了哪条路都会好奇另一条路是什么结局。
我觉得这电影很难说看过,因为你根本不算看完。我无意走出过两个结局。与其说是影视作品不如说是单机游戏迷宫,有未知个数出口。带有一点蝴蝶效应和about time的味道,会给观看者跳回某一个选择点的机会。看到后面我只想要一个结局,于是选了和当年蝴蝶效应把自己呛死在子宫里的类似结局。
网飞泄露天机:被政府控制,被资本控制,被精神病控制。请任选其一。
交互式的探索 无形中却发现自己的选择也不全是上帝视角 这感觉简直和片中主角的体验如出一辙
总共拍了十几分钟,翻来覆去的剪,硬是给剪成了一个半小时。666
可能是我的打开方式不对,大家最好去Netflix上体验互动式的剧情。 我是下载好了全集在电视上看的。说实话,有几个镜头让我有些不适(烟灰缸砸死爸爸,分尸;通过镜子回到过去,从镜子里穿出一个小孩子的头,额…)。其他就普普通通的剧情啦~记得要对小孩好一些,发生了一些大事情都要记得跟孩子解释清楚,千万不要让孩子有什么心理疾病,太可怕了。找个靠谱的心理医生会更好。
浪费时间
这片子本身就是一面黑镜。作为一种商业性的实验模式值得肯定,畅想未来甚至害怕会被反噬。只谈观影体验就比较无聊了。
尼玛我看了五个小时的全支线版,这几个角色死了不知道多少次了,形式挺创新的,本身的故事其实很浅显。科林的人生态度太牛了
每一个选择有不同的可能性,观众控制版《罗拉快跑》,不断打破第四堵墙的交互体验……到底有多少版本的结局?……不断返回选择之后,最后选择了一版后,终于出现了片尾字幕,之后还有一个彩蛋是男主坐在车上听的是《潘达斯奈基》磁带的白噪音,车窗外写着“朋友没有未来”……所以这是体验完了所有结局?#好奇心让我下载了312分钟版视频,果然最后一段是白噪音版的坐车,跟开头对应,像一个轮回~#据说能破解出游戏二维码?
1.人是否有自由意志?学界有争论,有实验证明没有。这点关系到与自己的相处,很重要,“无我”值得参悟。2.本片开创了一种新的电影文本形式,但同时也在反对这种形式,它的诞生就带有自我警惕,模仿者不可及也。3.片中人物没有自由意志,但观影者也不过是在限定的选项和限定的选题机会上兜圈,“拥有自由意志”的『感觉』需要警惕。4.游戏中的多线程有些像我们的“平行宇宙”理论,“平行宇宙”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但并不该令我们宽慰,因为其它的『平行』世界与我们所在的此时此地毫无关系,那些可能性并不被此时此地所拥有,是无意义的可能性。5.为了在现有知识框架内解释宇宙加速膨胀而非塌缩,人们引入了“暗能量”概念,它未被观测却又远超可观测能量,多么像男主猜想那些诡异无常事的处境,大概我们的世界真的是更高文明编写的程序吧。
这集黑镜融合了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的问题、俄狄浦斯情结与弑父的问题、编剧与市场的问题,当然还有象征极权社会的1984……电影并不好看,但是用电影探讨思想问题的手段非常值得一看!很有启发!这让我意识到未来将会是一个资本主义引发大量精神病症的混乱社会。
一刷《黑镜:潘达斯奈基》好像所有人都在说形式大于内容,但是在我看来是形式造就内容。而且这种交互式影片算是网飞开了个头,初次试水,有不足之处也可以原谅。在我看来,就是有点铺垫不足,男主忽然之间就觉得在被操控了,有点急功近利。而且有些选项让人为难,两个选项可能造成的结果都一样还有选择的意义吗?没有的话,就有点刻意显摆了。噢还有,这个片子缺少内涵。虽然有让人思考的地方,但是没有拔高的地方(也有可能是我要求太高)。即使这样,豆瓣评分还是低了,怎么也该有个8.2左右的
用《底特律》来类比绝对是错误的,这里更倾向把互动内化成叙事的一部分,换句话说,观众以为自己在操控剧情,但事实上还是剧情操控了观众,这非常“黑镜”。
给弟弟染头发能不能顺便把眉毛也染了?
20_35。看的是90分钟的版本没看312分钟的(太长了这个实在是没办法)。说实在虽然是交换选择,虽然我是喜欢看恐怖片,但这片子真是看得让人挺不舒服的
没有一丁点新东西,纯粹是个噱头,网飞可真是个弟弟
netflix选项的彩蛋真的是笑死我了,网飞这回玩的很牛逼啊
不管哪个密码,都是正确的